<中華副刊><心靈的綠洲>明天會更好

水墨大家鄭善禧老師作品《一樹紅麗春》 (聞名畫廊提供) ■王壽來  在每個冬天的心中,都有一個顫抖的春天,  在每個夜晚的面紗背後,都有一個微笑的黎明。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  去歲年終,筆者綁約兩年半的手機門號到期,為了辦理續約,特地抽空跑了一趟中華電信門市。服務人員一眼瞧見是老爹級的民眾登門,噓寒問暖,態度親切,還主動提到,我以民謠《白髮吟》作為「來電答鈴」(別人打電話給你時,他在電話那端首先聽到的聲音),已採用多年,不妨考慮換成另一首輕快的歌曲,好讓親友們一新耳目。  我對臨櫃人員的熱心提議,略感詫異,但亦了然於胸,畢竟彼此是不同世代的人,很難跨越感知上的鴻溝。當下我見顧客寥寥無幾,就解釋說,這首歌不僅旋律動人,歌詞如:「親愛我已漸年老,白髮如霜銀光耀,可歎人生如朝露,青春少壯幾時好,唯你永是我愛人,永遠美麗又溫存」,字句之間未見激情,卻生動地表白了此生不渝的情愛,令人聞之動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白髮吟》原是一首道地的英文歌《金中的銀線》(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由美國音樂家丹克斯(Hart Pease Danks)於1873年作曲,同時期的美國詩人、福音歌詞作者雷斯福(Eben Eugene Rexford)填詞,而中文版的歌詞,大致是根據英文原文所譯成,惟譯筆「信雅達」三者兼備,實在教人佩服譯者功力的深厚。  猶記,筆者年輕時負笈華府唸書,在友人家第一次聽到美國樂壇巨星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所灌錄的這首英文歌,就被他低沉渾厚的磁性嗓音所深深吸引,內心很受感動,只是彼時距離自己走到朱顏盡改、兩鬢飛霜的人生階段,還很遙遠,如今再聽此曲,心境自是截然不同,大有「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感慨了。  話到此處,無須贅言,讀者應可猜到我並未更改「來電答鈴」的音樂,不過,我倒是把「手機鈴聲」(他人來電時,自己手機響起的聲音)做了調整。由於個人對王昶雄寫詞、呂泉生作曲的台語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一直情有獨鍾, 十多年前首次使用智慧型手機,就下載了此曲,作為百聽不厭的來電鈴聲。  此次手機續約,或許是福至心靈,或許是抵不住連續幾波寒流來襲,厚重的冬衣盡出,自身還感冒了好一陣子,因而內心企盼春臨大地、氣溫回暖之日早點到來。於是,我就請櫃檯人員幫我把手機鈴聲改成經典名歌《明天會更好》。須知,當時尚未傳出新冠肺炎的疫情,自然我也就沒有那種凌晨去便利商店搶購口罩,或在藥局門口苦苦排隊的特殊生活經驗。  說來這首發行於1985年,而傳唱至今的《明天會更好》,應是走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人最耳熟能詳,隨時可以哼上兩句的歌曲之一,也可說是台灣樂壇史上最具公益性質的勵志曲目。平心而言,在無數華語流行歌曲中,能如此振奮人心、溫暖人心的作品,可謂少之又少。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年攜手錄製此曲的六十餘位歌手們,皆能抱持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的情操,捐棄個人私心,不計較排名,不在意演唱歌詞的多寡,甚至只擔任合音的腳色,亦在所不惜。此一植基於崇高理想的合作模式,在華語世界中不僅前所未見,恐亦永難翻版。  不過,類此樂壇義舉,同樣發生在歐美其他國家。例如,在1984年11月,英國數十位歌手為援助非洲衣索比亞等地的饑民,聯手灌製了單曲《他們知道現在是聖誕節嗎》(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立獲熱烈迴響,唱片單單在英美兩地就熱賣了三百二十餘萬張。  美國樂壇見此,不甘落人於後,緊接於1985年2月間,也號召45位歌星齊聚於洛杉磯,灌錄了取名為《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的單曲,一時舉世風行,佳評如潮。聽過這首歌的人,必然難忘歌中有十多位唱將輪番上陣,主唱如下的歌詞:「四海如一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打造光明的未來要靠你我……,我們一定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與我。」  這些藝人各展歌喉,一再唱出相同的祝願,同心集氣的力道,再強烈不過,而台灣的《明天會更好》一曲末段,也五度重複如下的歌詞:「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仔細想來,我之所以將此一極具正面能量的歌曲設定為手機鈴聲,並非在自我催眠,而是讓它在我日復一日平乏無味的生活中,不斷喚起一種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凡事只要盡己之心,種種不順及磨難必將獲得改善,明天也必定會有更美好的事物發生。  立春已過,冷鋒仍接踵而至,肺炎疫情也未見趨緩,人們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然而,你若想到以寫《百年孤寂》、《愛在瘟疫蔓延時》馳名於世的哥倫比亞文學家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話:「即使在不幸的風吹襲時,令人驚喜的事情仍可能發生」,不知是否能重新燃起你對生活的熱望?  也許你也曉得,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曾如此寫道:「在每個冬天的心中,都有一個顫抖的春天,在每個夜晚的面紗背後,都有一個微笑的黎明」,因而,當我們說「明天會更好」,那絕非是一種預言,而是堅定的信念跟信心!

Read More

戲劇做工的人 金穗獎閉幕片

「做工的人」受邀成為第42屆金穗獎影展閉幕片,29日於影展特映第1、2集,導演鄭芬芬(左起)與演員苗可麗、曾珮瑜及製作人林昱伶出席。 (大慕影藝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戲劇「做工的人」為今年金穗獎閉幕片,這齣戲拍攝工地勞工的日常與生活,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原班劇組製作,導演鄭芬芬直言,拍攝這齣戲很困難,劇本、演員及場景都是挑戰。  「做工的人」受邀成為第42屆金穗獎影展閉幕片,29日於影展特映第1、2集,製作人林昱伶、導演鄭芬芬以及演員苗可麗、曾珮瑜皆出席映後分享。談到是否拍攝第2季,林昱伶笑說,「整個過程太折磨了,讓我先睡個好覺再想一想。」  林昱伶為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人,今年再製作「做工的人」,並再度與金穗獎合作,感覺很榮幸,希望能永遠保有創作初心,為觀眾製作出更多好看的故事。  「做工的人」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同名著作,由鄭芬芬、洪茲盈共同編劇,還請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擔任攝影指導。同時也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原班底製作的最新作品,演員包含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薛仕凌、苗可麗及曾珮瑜。  「做工的人」為林立青所撰寫的散文集,身為工地監工的他,將10多年在工地的所見所聞集結成冊出版。  「做工的人」劇情中,除寫實刻畫工人在工地現場勞動的模樣,也將在工人身後,默默支持的女子描繪出來,苗可麗飾演的板模工,就是這樣的角色。  苗可麗在劇中與游安順是一對板模包商夫妻,也是工地裡的女強人代表,苗可麗說,「戲裡的單純善良,為了追求發財夢的那股傻勁,讓我感到心疼。」  苗可麗說,這次角色對她而言最難的部分,是肢體動作和說話的方式,需要與以往相比更率性、不修飾地演出,她為將角色真實演繹,也親自到工地實習,體會真正的板模工工作、操作的樣子。  在金穗獎的閉幕放映,苗可麗首度在大銀幕看到前2集,心情感動不已,「拍完這部戲,令我更加敬佩這些做工的人,藉由這部片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對這群努力的小人物有所改觀。」  此次身兼導演與編劇的鄭芬芬坦言,「做工的人」這部作品非常困難,「劇本很難寫、演員很難找、場景很難定,籌備過程中每一樣都是挑戰。」  映後座談中,鄭芬芬感謝每一名演員的參與,讓這部作品得以完成,希望能讓觀眾從這齣戲「獲得面對這個世界的力量。」  鄭芬芬說:「世界上沒有英雄,可是平凡人的善意會拯救你,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可是找到自己的光就走得下去。我希望每個人會因為看了這部片子,願意去當別人的英雄,或是找到自己的光。」  「做工的人」全劇共6集,預計5月播出。

Read More

劉冠廷飾職災工人 裹腳演出

劉冠廷在公視人生劇展《小春與豬排》飾演職災工人,與童星何潔柔共譜父女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劉冠廷在公視人生劇展《小春與豬排》飾演職災工人,開場戲就要吊鋼絲上陣拍墜落戲,直接把裹腳、柱枴杖的不舒服反映到劇中,倒是為演好單親爸爸,演員功課第一堂,就是接童星女兒何潔柔下課,共譜父女情。  曾獲「拍台北」金劇本獎,公視人生劇展《小春與豬排》製作人唐在揚30日偕導演黃駿傑、劉冠廷與何潔柔現身,已在馬場草原快樂生活的「夏草」由何潔柔執手拿板分身入鏡,現場畫面逗趣,老中青三代跨世代交流,將於4月5日晚間10時首播。  故事描述劉冠廷飾演的工人「阿天」因職災在家,調皮的女兒小春竟從養神豬的阿公(喜翔飾)偷來一隻小豬飼養;阿天偶然發現小豬有報明牌能力,決藉此發財,卻逼得小春大吵後離家。  飾演職災工人的劉冠廷十分辛苦,開場戲就要吊鋼絲上陣拍墜落戲,且劇裡近9成時間左腳裹一大包、柱枴杖;腳被包著會磨、會悶,「不舒服的感覺會隨著時間遞增,到了一定程度,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會暴增。」導演黃駿傑也讚劉冠廷的敬業,把那樣不舒服感覺轉換到劇中,呈現出這單親爸爸的焦躁感。  劇中多場親情戲碼動人,為詮釋好爸爸,劉冠廷開拍前還特地到飾演女兒的何潔柔就讀小學,等著牽她一起放學。何潔柔則對劉冠廷接下課感到驚喜,「那天剛好領制服,提一袋很重的衣服出來,冠廷爸爸直接幫我提走了,讓我覺得真的是自己爸爸來接我的感覺。」兩人建立的好交情,也讓她直呼「冠廷爸爸」。

Read More

防疫大使王宥忻 偕女兒挺公益

歌手王宥忻化身紅心字會防疫大使,帶著寶貝兒女力挺公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公益團體勸募也受衝擊,歌手王宥忻化身紅心字會防疫大使,帶著寶貝兒女力挺公益,並捐贈防疫用品,呼籲大手攜小手齊心抗疫。  為了關懷弱勢家庭及兒童,王宥忻特別捐贈500組防疫用品給紅心字會,將提供給弱勢家庭及獨居長輩使用,也帶著一對寶貝兒女一起現身,與弱勢兒童一起製作手工皂,宣導正確洗手,一起手護疫情。  王宥忻表示,透過宣導正確防疫觀念,捐贈防疫用品幫助弱勢家庭齊心抗疫,藉此拋磚引玉,也讓更多人注意到弱勢家庭的需要,透過這次捐贈防疫用品,能為孩子們帶來暖心的美好感受,在疫情期間讓更多人感受到溫暖。  王宥忻說,小時候家中經濟狀況不好,常常成為被同學嘲笑的對象,現在有了孩子,因為童年的經歷,她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在新專輯《宥見逆光的幸福》也希望藉著其中對幸福的描繪,能帶給更多人溫暖。  王宥忻也以自身經驗鼓勵現在正在困境中的弱勢家庭,坦言18歲那年父母被倒帳千萬元,住的地方被法院查封,家裡整個破產,歷經這個困難,一度萌念走上絕路。幸好靠著信念「你要知道沒有退路,拚命去做,最後才會達到你想要的!」才開始逐步翻轉人生。

Read More

<社論>確診病例大增,台灣防疫破口在哪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防禦疫情還是要戒慎恐懼。(中央社) 正值全球盛讚台灣防疫表現之際,台灣的疫情近日急劇惡化,不到半個月時間,確診病例增加四倍多,非但境外移入病例與日俱增,本應居家檢疫卻仍趴趴走的人,也成為隨時可能爆炸的地雷,防疫的破口似乎無處不在。如此現象,令人既覺諷刺,更感憂心。  截至昨天為止,台灣確診病例累計已達兩百九十八例,儘管與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已有確診病例國家或地區相較,仍然相對較少,但兩週之前的三月十四日,台灣只有五十三例,三月十八日才滿一百例,短短十一天的時間確診人數幾為三倍,速度之快遠遠超過預期。  按照官方說法,台灣疫情暴增的主因是境外移入持續增加,導致居家檢疫人數爆量;由於集中檢疫量能不足,再加上若干本應居家檢疫的人不遵守規定,以致造成台灣防疫上的大破口。  從本月十九日開始,台灣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所有入境者入境後均需居家檢疫十四天,目前居家檢疫人數已逼近五萬人,未來幾天每天仍會持續增加二至三千人,這當然會造成台灣防疫工作的重大壓力;而不遵守居家檢疫規定,仍然四處趴趴走的人,自然更是防疫上的大破口。  不過,嚴格說起來,破口並非始自近日,而是更早。三月十一日,義大利確診已超過一萬,西班牙、法國、德國也都超過一千五百,而且每天新增病例持續大增,因此美國總統川普十一日宣布,從十三日起暫停英國以外歐洲申根國家人士入境美國,為期三十天,美國本身也在十三日進入國家緊急狀態,這表示歐美國家的疫情都已十分嚴重,台灣理當即時採取必要措施。  但政府卻從十八日才開始對歐、亞六十多國實施管制,美國還不在其列;到了十九日才決定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入境者需居家檢疫十四天,縱然回溯三月五日至十四日自歐洲、埃及、土耳其與杜拜入境民眾,但美國仍未列入。這不僅顯示,台灣對歐洲國家的疫情嚴重,缺乏應有的警覺性,也意味美國一直是台灣防疫的破口。  再者,故意不按照居家檢疫規定而四處亂竄的人,固然有其可議、甚至可譴責之處,但規定未盡周密,執行不夠落實,也可能是破口日益擴大的因素。舉例來說,德國之聲記者最近就指出,國內機場有很多防疫漏洞,包括國外乘客沒有台灣手機號碼、入境沒電話的應變方式;機場內可以亂跑,沒有辨識手帶或貼紙;防疫專車計程車司機訓練不足,沒有充分消毒等。桃機雖然在事後澄清,但此前問題確實存在。  又例如,一名從疫區返國的年輕人,理當居家檢疫,卻在晚上逛夜店狂歡,雖然新北市事後重罰這名男子一百萬,但已顯示手機定位措施無法有效執行;何況警方是在二十一、二十二日才針對大型酒店、夜店、舞廳擴大臨檢,在此之前或之後,有沒有漏網之魚?誰也不敢保證。再者,許多居家檢疫自行外出就醫,台北榮總每天就有三十至四十名居家檢疫者預約看診,雖然榮總一律勸阻,但其他醫療院所是否也同樣處理?仍然是未解的問題。  另外,中央與地方掌握的檢疫人數不一,顯然也是破口。據台北市議員爆料,十九日中央發布北市需居家檢疫是八千四百二十七人,但市府資料卻只有四千七百二十一人,相差竟達三千七百零六人;防疫中心事後雖解釋是累計與當天之別,但人數還是兜不攏。  總之,台灣防疫工作初期雖然可圈可點,但現在破口確實越來越多,有關單位必須嚴肅看待,切莫避重就輕。

Read More

<中華副刊>重訪和平島公園

 等嶼亭與基隆嶼 文、攝影/王岫  十幾年前去過基隆的和平島公園,那時尚有軍事管制,環繞小島的登山小路,大都不能上去,但倒能走到千疊敷地質的海邊,看看岩縫中的魚兒呢!那時公園入口進去,還攔起海水,造了個小湖,我帶讀國三的小女兒在湖裡划船,解除一下升學的壓力呢!當時的和平島公園,比較像個海邊的一個小小遊樂園,但遊客真的少得可憐。  今年重訪和平島,覺得島內居民住家環境,就像社子島一樣,多年來並沒有甚麼改變或改善,仍以老舊房子居多,但進入和平島前的「和平島橋」公車站旁的正濱漁港,因著幾棟畫上彩繪的房子,竟然吸引許多民眾來這裡拍照而熱鬧起來了,因此咖啡店也多了些,順便過橋到和平島上的和平島公園玩的遊客也就多了。  其實,最重要的是解除軍事管制,讓大家能走動和看美景的地方增多了,才造成和平島公園日漸有人氣的關係。和平島公園本是國寶級的海蝕地景公園,爬上昔日軍事管制地的小山坡上,有一座觀景涼亭,可看到千疊敷等壯觀海岸地質景觀,跟野柳海邊一樣奇特,可是從山坡上看下去,更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呢!在這裡,更可與即要開放給民眾搭船去觀光的無人小島--基隆嶼遙遙相看。  這觀景涼亭恰好就叫「等嶼亭」,是等雨的諧音?基隆多雨,在這裡等著雨來呢?或是它在這裡,永遠等著基隆嶼呢?但不管如何想像,雙嶼對望,確定是和平島最美的風景。如果不下雨,有夕陽,那看落日浮海,一定更美了。我今年去的時候,山崖邊,長滿了白色的百合花和金黃色的射干,點綴在山崖綠色植物上,也是美景一番。想來,以前只有駐軍在這裡的阿兵哥們,能看到此番美景,他們是幸福呢?還是終日面對海濤拍浪,而帶著寂寞、孤獨之心呢?也真令人可以想像了。  在「等嶼亭」裡,看對面的壁崖,也留有許多洞窟,那叫「蕃字洞」,據說,1668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一些荷蘭人躲入這些海蝕洞窟,在洞裡刻了不少荷蘭文字,當時的稱之為「蕃字洞」。雖然,現在這些文字已被海水侵蝕不見了,但想不到和平島公園,也頗富時代的印記呢!  若說和平島公園已褪去軍事神秘色彩,最大的象徵,就是把舊日的雷達站,改成咖啡館了,店名就叫「雷達咖啡館」。在都會中,許多老屋改造,開起咖啡餐飲店了,並不特別,把軍中老舊、廢棄碉堡或房舍,改成咖啡店,我卻是第一次看到,這也是利用閒置軍事設施的好方法呢!  「雷達站咖啡店」是在往「等嶼亭」旁的一條斜坡上去,原來軍隊在山腰的崗哨或營房,現在改成裝置藝術設施和公園裡的辦公室了,但外表還是迷彩牆壁,保持著軍事色彩。至於咖啡店則在小山頂上,雖然所賣的飲品不算多樣,前、後面卻各都有一個看海的庭院和觀景台。在這裡看海,可不是一般的看海,而是國家級的世界秘境之一--難得一見的海蝕地景,更令人震撼和讚嘆。尤其觀景台,看到的基隆嶼,更是清楚、可觀,許多人照相,都以其為背景,像托在手上的一座小山呢!若是黃昏的時候,也可以在這裡遠眺夕陽,和浮在海上的基隆嶼;這裡,可說是和平島公園第一美景所在。  至於和平島公園其他設施,如遊客接待中心和海邊天然游泳池…等等,與舊日並無太大不同,只是離海這麼近的公園,確是少有的。到基隆,就去和平島公園走走吧!

Read More

周興哲直播 加碼跳舞 線上暴動

周興哲舉辦YouTube直播音樂會,與主持人Sandy默契十足,創造同時1.7萬人線上觀看紀錄。周興哲執導的新曲MV與19歲女模床戲只到純愛程度,尺度僅保護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堅定防疫,周興哲舉辦YouTube直播音樂會,加碼放送舞姿彩蛋,觸電小興星的心,一舉創下單日25萬人點閱的輝煌紀錄。倒是周興哲在執導的新曲MV沒自肥,和女模的床戲,只能到純愛程度。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周興哲28日晚間8點舉辦YouTube直播音樂會,並於晚上9點上線由他親自執導的最新MV《Me and You》音樂錄影帶,大大轟動。  一身帥氣西裝,周興哲在主持人吳姍儒(Sandy)的穿針引線下,在直播音樂會中演唱新專輯《小時候的我們》歌曲及金曲7首、並接受線上粉絲即興點歌,更一起興起加碼彩蛋放送舞姿,讓線上線下全部都暴動惹!  周興哲接受Sandy訪問時,時而比愛心、眨眼睛,笑容滿分,讓小興星們都覺得他超親民又可愛,自彈自唱《一樣美麗》、《你,好不好》時,除創造在線1.7萬人同時觀看、留言的最高紀錄,也吸引來自英、法、德、美、日、韓、越、泰、星、馬、印各地粉絲觀看留言,更一舉創下單日25萬人點閱的輝煌紀錄。  在直播音樂會後一結束,周興哲馬上公開新歌《Me and You》音樂錄影帶,不但從詞曲創作、製作都由一手包辦,更兼任MV導演、視覺總監,連分鏡圖都親手繪製,打造充滿百分之百Eric的音樂宇宙。  周興哲表示,很喜歡《Me and You》這首充滿想像空間的歌,所以也希望用空間感把這支MV的視覺呈現出來。特別啟用了19歲的俄羅斯女模與他共演,周興哲本來想把MV拍得更性感一點,但是顧及粉絲裡有很多「小小興星」,約莫國小、幼稚園年紀的小粉絲們,所以笑稱這次的尺度是「PG 13」(保護級)。

Read More

<中華副刊>回家--悼念作家郭漢辰

 漢辰,好走! (取自禎霞臉書) ■荷澤  2010年1月10日,就在農曆12月快過年前,漢辰約我在市區的一個小餐館吃中飯。那一次,我們是商量想為鄉下一些小朋友來籌辦一個文學夏令營的事宜。  漢辰那時候已經離開原來服務的報社,專職寫作。我們之所以會認識,也是當年他還在報社,做幾次新聞採訪而熟悉的。算算都有十幾年了。  當初我在城市一家頗具規模的大廟宇當總幹事。其實我本身並沒有宗教底子,會當這差事,算是因緣際會。但既然來了,就想好好善用寺廟雄厚資源,來做一些一般寺廟較少切入的文化藝術教育工作,也因此而跟媒體和文化界互動頻繁。  吃完中餐,漢辰掏出一本書,飛快的在扉頁寫著:「總幹事 指證 漢辰2010/1/10」  我接過書看了封面,那是高雄市政府獎助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說。  我說:「漢辰,你寫錯了,是指正,不是指證。」  漢辰搖搖頭,臉上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後來我才發現這篇小說是他自己描寫自己的死亡預告。有點類似西班牙著名小說家馬奎斯那一本《預知死亡紀事》。  那天(25日)中午,我從漢辰夫人禎霞臉書得知漢辰過世,心裡大吃一驚。我找出《回家》一書;讀到漢辰自己寫的:這篇小說也是另一種死亡紀事,尤其我以小說技法預告自己死亡。坐著救護車經過大橋,從救護車小窗聽到有人在叫我名字。然後車子轉進市區逢甲路。看到女兒小恩叫爸比回家…  回家…身體和靈魂的一起回家…  九年前,漢辰就想到這一天嗎?  我看著靈堂上漢辰那張面帶微笑輕鬆隨興的照片。禎霞在旁邊念著:漢辰,總幹事來看你了。  我舉起香望著漢辰,突然如鯁在喉,不知道說什麼好。  禎霞說,前一天晚上在病房,漢辰口述了一段文稿:  「不知怎麼了,世界就停止了。人們忙著禁止旅行,忙著恐懼。忙著囤積物資,世界就停止了,連我的世界都停止了。…那個晚上,我在無邊無際的黑暗裡漫遊…彷彿沿著峭壁而上,我知道此路有些驚險…」  漢辰的世界停止了。  我不知道漢辰「回家」了沒有?我也不知道此番回家的路是否有些驚險?我看到他最鍾愛的女兒在靈堂一角的小桌上,靜默的摺著紙蓮花。  漢辰你怎麼走得這麼倉促?你要我指證什麼?是見證你的死亡紀事?還是印證你死亡的從容如睡眠,只是一睡不醒。  「其實漢辰這五六年都為肝癌所苦,只是電療一直控制得很好。」禎霞說:「上星期是因黃疸指數飆高而住院,本想指數降下可以出院了,那知昨晚突然變異急轉直下。」 我輕拍禎霞肩膀:「你自己要多保重。漢辰是了不起的作家,身體雖然不堪,但卻樂觀寫作不斷。到處演講教學,培養後進…,只是,才55歲,走得也未免太早。」  禎霞說,漢辰經營的「永勝五號」文創小舖,她會接下承擔,畢竟這是作家最終的職志,在那裡辦小型文學講座,介紹文學書刊,也讓南方城鄉多一些文學氣息。  離開靈堂那一剎那,或許是照片的印記,我彷彿看到漢辰走過來…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急著回家?  但這出去,他還要走長長的民生路才能到夜市的老家。  漢辰,你得走好。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雨後的克拉科夫

 文、繪圖/余致毅  經過一晚搖晃的夜車,在臥舖上醒醒睡睡,清晨的時候列車終於進入了波蘭領土。大約六點五十分左右到了波蘭的古城克拉科夫(Krakow),感到清晨些微的寒意,告別了同包廂的美國夫婦,踏出了列車,克拉科夫陰冷的天氣令人打了個冷顫。揹著行李到車站小小的候車室等待。時間還很早,外幣兌換處尚未開始營業。小小的候車室只有幾個像我一樣一臉疲態的旅人,我覓得一個座位,卸下身上的沉重行囊,稍歇片刻。晨間的車站,有種未醒的氛圍,一切都靜悄悄的。  等到外幣兌換處開始營業,我換了一些波蘭幣,找到寄物櫃,將身上的大背包寄物,準備開啟克拉科夫的探訪之旅。一間大型的百貨公司就位在車站對面,廣場上陸陸續續有了一些行人與上班族,百貨公司裡還是靜寂一片,我在家樂福裡買了果汁,便往舊城區走去,待在克拉科夫瓮城(barbakankrakowski)邊畫城門,把握有限的時間現場飛快的速寫風景。不一會兒烏雲聚集,颳起陣風,眼看天色驟變,隨即下起雨來。我匆匆闔上畫本,剛剛畫上的線條有些被雨點蘸暈,連忙穿過城門,到古城中的麥當勞稍微躲避一下陣雨。  待雨勢稍歇,便到中央集市廣場蹓躂。寬大的廣場上有許多搭著米色棚子的攤販,圍繞著廣場的是聖母聖殿、紡織會館、市政廳鐘樓等,在簷廊邊攤開本子揣摩教堂與市集的模樣,記下這瞬間的陽光、雨水和振翅的鴿群,一群學生好奇的在我身邊東看西瞧。陽光總算露出臉來,地上的積水灘反射著光芒,棚架上滴落著雨滴。  我走到附近的書店裡,為了尋找波蘭文版的《小王子》,再到廣場角落吃點糧食充飢。整群的鴿子在廣場上踱步覓食,又整群的飛過有著不對稱外觀的聖母聖殿,還有一些表演吉他、提琴的街頭藝人,讓廣場更熱鬧。廣場中央的紡織會館曾經是知名貿易中心,裡面販賣紀念品的攤位林立,有各種手工藝品、織物、明信片等,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牆壁上也掛有各式華麗的裝飾。克拉科夫這座城市十分的觀光化,各式的指標與分區地圖都非常清楚。在古城穿梭的馬車都裝飾了華麗的飾品,而廣場上停了一台黑色的馬車,原來是馬車郵局呢!爬上小樓梯,到馬車車廂裡購買明信片與郵票,寫完後就可以在一旁的郵筒投遞,十分便利。  參觀了附近的瓦維爾城堡後,依著指示前往卡齊米日區(Kazimierz)。巷道中有一群年輕的男女聚集,嬉鬧談笑,在這猶太人聚集的卡齊米日區裡有許多老舊的建築,一位父親抱著兒子站在窗台邊眺望街道上人群,有些小餐廳牆上畫著星形符號,寫著希伯來文。猶太教堂也安靜的矗立一旁,再走過去就是猶太人的墓園,隔著欄杆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寂靜與流動。獨自漫步在老舊的猶太區,想像這裡的猶太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在現在的世界有什麼樣的際遇?思緒像歷史塵灰一般,靜靜的飄落在寧靜的墓地上。  離開卡齊米日區,循著舊路返回氣氛活絡的舊城廣場,路邊有許多民眾正在等著有軌電車,天際被交錯繁雜的電線爬滿,午後的陽光溫溫熱熱且寧靜的散落其間。從這裡前往奧茲維辛集中營還得花上一段時間,也許下一回有充裕的時間再一探究竟。  回到火車站,搭上前往華沙的列車,沿著走道找到我的八人包廂座位。包廂裡有一位從中國來波蘭公費留學三年的女生,我的對面坐著一對有趣的父子,褐綠色眼睛的爸爸臉很小,鼻子很高挺,十分帥氣,年幼的兒子有著一對清澈的藍眼睛,跟爸爸長得不太像,有著可愛逗趣的行為,十分討喜。乘車的三個小時間,包廂裡都是他童言童語可愛的聲音。父子倆玩了許多遊戲,摸摸喉結、摸摸鬍子、噴臉、戳肚子、擁抱、聲東擊西、喝水、打麵包、滾可樂、唸小熊維尼的故事、數數、貼手指,還聯合包廂內的乘客哄騙小男孩關於腳步聲的戲碼。  從克拉科夫前往華沙的路上,窗外流逝一片美好風光,包廂內充滿笑聲和歡樂,小男孩笑得很開心,是感情好到令人羨慕的一對父子,這位帥氣爸爸的好脾氣及耐心令人刮目相看,眼睛為之一亮,有這麼多逗弄小孩的招術,令人佩服!一定會很幸福的小男孩,能有這樣耐心陪伴悉心照顧的好爸爸!在這樣帶著沉重哀愁的歷史空間裡,遇見明朗的笑聲與充滿希望幸福的可能,不斷往未知旅程前進的腳步,也感覺輕盈起來。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嘉南孳理大學專題>台灣缺水問題與再生水資源開發(一)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永續學院院長林瑩埊、教授荊樹人、副教授李得元  嘉藥校園內具有生態環境平衡、環境教育意義的人工濕地。 獲得可靠衛生的用水是一項基本人權,台灣的水利基礎建設並不缺乏,目前在水資源永續經營管理上,最需克服的問題是工業用水需求成長導致區域性的供水缺口,及季節性的乾枯缺水問題,除了節約用水外,透過基地保水、汙水回收乃至於再生水資源的開發都是可行的解方。  一、缺水是全球性的問題  古人云上善若水,水能興利萬物。估計全球有超過20億人口生活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約40億人每年至少一個月遭受缺水困擾,而隨著用水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及全球氣候變遷強化乾旱的風險,水資源缺乏的壓力將會持續升高。  二、台灣缺水問題更是急迫  台灣的缺水問題也不容小覷,除了先天因地勢陡、河川短、水流急,雨水無法有效地被蓄留取用外,降雨時間集中、南北分配不均更是雪上加霜。台灣被列為全球排名第19名的缺水國。近10年來的乾旱缺水事件更是頻傳。  三、嘉藥校園內令人驚豔的    汙水回收與再利用  綠生活教育館讓學生實作污水處理場所。 嘉南藥理大學建立了全國大專院校少見具處理汙水能力的大型人工濕地、再生水廠及水資源再利用水道等設施,二十多年來,持續對水資源保育做出努力及貢獻。  1.污水處理廠初登場  民國81年嘉藥耗資千萬建造了首座的污水處理廠,當時的目標只是收集校園污水處理後排放,符合放流水標準做好環境保護的責任,不過這對當時的大專校園已屬前瞻作法。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展,現在校地面積已超過27公頃,教職員工生人數超過18,000人,經常住宿學生接近5,000人,每日用水量也超過1,000噸,目前校園內已有五座污水處理廠,收集宿舍及教學行政大樓的生活污水,經過沉降、微生物分解、澄清、消毒等程序提升水質,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兩座更採用先進的薄膜生物反應器(MBR),五座總計每日實際污水處理量達720噸。  高級再生水的三道過濾系統。 2.人工濕地生態再進化  民國94年嘉藥更建造一座占地一公頃的人工濕地,曾列名為國家重要濕地(地方級)名單,吸引眾多校外人士參訪。人工濕地是一種模仿天然濕地環境,但在人為操作及控制條件下,利用自然淨化機制提升水質的一種技術,人工濕地一方面收集污水廠放流水,靠濕地的自然淨化原理來吸收、分解污染物;二方面在校園內創造出生態景觀豐富的濕地環境,嘉藥的人工濕地就有60多種水生植物,另提供魚類、昆蟲、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鳥類等物種棲息生活,藉由導覽可讓人近距離觀察生物,凸顯濕地的價值來達到教育目的。  嘉藥綠茶池是校園汙水淨化處理後用於生態景觀用途的代表作。 3.海綿校園的建構  民國96年後,嘉藥開始規劃如何在校園內提高雨水的地面滲透能力,以形成海綿作用,達到保水防洪、促進水文循環,甚至回收使用雨水的目標,這方面陸續有不少巧思及創意被實現。首先移除部分校園的水泥及柏油鋪面,新鋪設礫石層及透水磚,來增加地面雨水滲透,並降低地表溫度。有了透水磚,地面雨水會從透水磚縫隙滲透到地層下,並且降低水泥及柏油鋪面因太陽照射,產生的熱氣高溫。透水磚下的礫石層,鋪設了經破碎的廢棄建材,兼具廢棄物回收利用的意義,也進一步提供了雨水的滲濾流動,並由多孔導管,引流收集到地下水槽,地下水槽滿了後亦可抽送到地面水撲滿儲存,可回收使用於花圃綠地澆灌。此作法將不透水的鋪面,轉化為會呼吸的地面,又可有效利用雨水,符合綠建築的基地保水指標。在嘉藥停車場旁也設計了透水鋪面的模擬試驗組,使用不同介質層(取代礫石層),可從透明壓克力及取水管,觀察透水及滲濾的效果,提供很好的解說及實作場所。  多處實作場域可培育出校園技優人才。另外,在大禮堂旁也設有雨水回收系統,透過管線收集禮堂屋頂的雨水逕流,經簡單過濾後集中於槽體,可回收使用於花圃植栽澆灌,嘉藥也設計了一座傳統的手動壓取式汲水泵,讓學生體驗汲水與回收水的樂趣。有了大禮堂的經驗,在新建的宿舍中也利用地下筏式基礎槽體,收集屋頂暴雨逕流,經過簡單的過濾再提供各樓層沖廁使用,一方面分擔逕流、減少洪水,一方面有效利用雨水資源。  綠生活教育館提供具解說意義的中水回收流程。 4.中水道管渠的建置完成二元供水系統  民國98年後,嘉藥校園的污水管理由過去的「處理與排放」,轉化為「回收與再利用」原則,先在教育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及內政部「獎勵民間綠建築改善示範計畫」的經費補助下,示範性的建造二元供水系統,也就是配送再生水的管線(又稱為中水道)與自來水管線獨立分開,使得經過淨化後的再生水,可方便送達使用端,以提高再生水使用量。而後續新建的宿舍與大樓則都採用這樣的配水設計,目前校園的中水道已能提供MBR及人工濕地產製的再生水,配送到8棟宿舍及4棟教學大樓提供沖廁使用,也供應棒球場、校園廣場等處綠地草皮澆灌及生態景觀池使用。整體校園的再生水使用量可達每日320噸,節省相當可觀的自來水費。  嘉藥成立再生水類產線工廠提升學生技職實作能力。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以往這個日子,從民間團體到政府部門,經常以辦理活動、行動劇來提醒社會大眾對水資源保育的關注。嘉南藥理大學的污水淨化、回收、再生使用的相關設施,持續不停的運轉,並等待時機創新升級,與國家的水資源永續經營管理目標同步發展。  學生在人工濕地進行水質檢測等工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