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瓜畫鬍子搞笑 慶收視第一

綜藝大集合」1日收視稱霸同時段,胡瓜改變造型,以滿臉鬍子進棚慶收視冠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綜藝大集合」1日收視稱霸同時段,觀眾最愛胡瓜娘拳打氣球對戰小孩,讓胡瓜也感驚喜,特改變造型,以滿臉鬍子進棚慶收視冠軍。  「綜藝大集合」1日播出首集棚內錄影,平均收視4.23,總收視人口將近2百萬人,最高收視落在9點02分的5.40,胡瓜娘拳爆打氣球贏小孩,25歲-49歲的有效收視最高點達3.23,穩坐同時段收視冠軍,讓進棚錄影的胡瓜大感開心,「這高收視也讓我驚訝,鄉親喜歡看我對戰小孩」。  慶祝收視捷報,除感謝觀眾支持外,胡瓜還特地搞神秘「戴口罩進場」,沒想到,一脫下口罩滿滿的鬍子嚇壞眾人,胡瓜說,剛好穿著「訂製圖像」的上衣來錄影,突發奇想搞笑畫上鬍子逗樂大家,也慶祝收視稱霸第一。  面對長年稱霸同時段冠軍好成績,胡瓜說,節目18年但在外景15年,進棚錄影怕觀眾會不能接受,但會不斷改進、試驗遊戲,也會把曾經來過節目的民間高手找回來,把最熱鬧、最開心的遊戲帶給大家,讓大家在疫情嚴肅的時刻,有開心的節目讓大家歡樂。  提到疫情,胡瓜與阿翔都說,對台灣防疫有信心,這陣子的確會繼續配合政策在攝影棚錄影,暫時還不會到戶外,會以身作則不群聚人潮,用心做節目帶給大家歡樂,好好跟大家一起度過難關,祈禱疫情停止不再擴散。

Read More

<社論>蔡政府應正視仇陸歧視所製造的社會對立

前總統馬英九(中)呼籲民進黨政府多關心無法返台上課的滯留大陸兒童權益,卻被當成「賣台」。(中央社,資料照片) 隨著台灣俗稱武漢肺炎的病例增加,蔡英文政府強化多項防疫措施,尤其針對境外人員進入台灣的邊境管控更是嚴格,連帶當然也影響已滯留在湖北超過一個月的逾千名台商及其眷屬返台行程。為了大多數國人健康著想,蔡政府提升防疫層級的作法是正確的,但近期許多綠營人士或偏綠媒體有關這些台商的評論就有待商榷,這些評論多戴著意識型態的眼鏡看待基本人權,勢必對兩岸造成負面影響,蔡總統該思考如何導正此扭曲現象。  當滯留大陸孩童表達希望返台上學的心聲時,綠營網軍不是譏諷「選錯邊」,不然就是挖苦他們「繼續當中國人」。連前總統馬英九呼籲民進黨政府多關心這些孩子們的權益,都被當成「賣台」,整個台灣社會似乎淪入只要防疫、其他國民保障都可犧牲的敵視氛圍。  若說只是網路打手寫寫酸語就算了,但民進黨立委卻不想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希望藉機推動健保修法,限縮長年在海外居住的國人看病權益,甚至還表示將提案要求政府取消針對這些人的保費補助、提高保費。還有綠營學者更建議蔡政府,應趁此「抗中保台」的有利勢頭,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應加入對台灣人民領取大陸「台胞居住證」的規範,確保這些統戰舉措不會成為我國國家安全的漏洞。  事實上,台灣對陸配及其他外籍配偶的國籍申請與差別待遇早有歧視之嫌,現在肺炎疫情更深化國人對中共的負面刻板印象,也拖累了數十萬陸配。在中共尚未放棄謀台之意圖前,政府當然有責任固守國家安全,但若是把這些新住民當成反制中共的箭靶,甚至將在大陸經商求學的台灣民眾也看成潛在的中共同路人,豈不與民進黨信誓旦旦的人權立國形象背道而馳?  去年蔡政府張開雙臂歡迎大陸台商返台投資,當時怎不懷疑當中是否摻雜有陸資?現在將自己國民及其直系眷屬視如寇讎,還放縱綠營網軍將之醜化仇視,等於為兩岸關係的未來埋上陰影。  更嚴重的是,倘若這種政治歧視的惡習在台灣繼續延燒,無可避免地將影響台灣社會對陸配及其子女的觀感,勢必會對他們在台工作、居住及求學造成衝擊,彷彿有張歧視的隱形網緊緊套在他們頭上。民進黨選前稱呼陸配是台灣新住民,現在卻將之視如敝屣,如此「只問顏色」的立場歧視,與文化大革命有何差異?  民進黨雖因操作「芒果乾」勝選,卻明顯對可能的台海對撞危機毫無準備,只敢口頭嗆聲,否則不會對兩岸隨疫情而升高的敵意坐視不管。然而,此一趨勢恐將重創日後尋求改善兩岸互信的任何機會。  所幸一群關心兩岸前景的學者正發起連署,呼籲社會對抗歧視,不放縱如此言論與政策繼續傷害特定背景人士,還給台灣「良善有禮」的風氣,也希望蔡政府能化危機為轉機,主動向中國大陸釋出善意,「展現相互合作的態度」,才有助於降低彼此仇視與敵意,也能及時為台灣社會日益升高的「仇陸」心理降溫。蔡英文總統該正視這個破壞兩岸和諧與製造對立的社會問題了。  台海兩岸因政治體制、生活方式及發展模式的不同而產生極大差異,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全化解。未來兩岸關係的政治安排當然需尊重台灣人民的共同決定,但無論意識型態為何,都該務實看待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影響,正視國際現實,方能找出真正對台灣有利、亦能讓中共接受的互利互惠模式。台海兩岸應努力讓雙邊關係回歸正常軌道,才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最佳選擇。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諸山羅列蘭亭夢

臺南市美術館(攝影趙傳安) 台南市美術館 週年慶感言 本文作者/潘元石 ‧台南文化獎得主 ‧曾任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奇美博物館館長‧台灣藏書票協會創會會長  台南市美術館於去年元月27日開館滿一週年了,作為台南市民的藝術殿堂,從開館營運迄今一週年以來,它承載了台南市各界市民殷切期盼和期許,對經營團隊前董事長陳輝東、現任董事長黃光男、館長潘襎與全體工作團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大原則之下,團隊想盡辦法,翻轉大眾對美術館僅是懸掛作品給大眾觀賞的刻板印象,很勇敢大膽嘗試性的去規劃展覽及相關的活動,呈現不同的視野與格局,刷亮大眾的眼光,使美術館真正是屬於台南市民的藝術殿堂。 在這一片真誠且勇氣十足的規劃氣氛之下,展覽方面曾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商借「寶島長春圖卷」名作,並邀請各校學生共同來尋找我們的故鄉。同時也策劃「透明的地方色:郭柏川回顧展」,讓市民重新認識這一位台南出生的名畫家,也是台南美術館的催生功勞者。  活動方面邀請學童搭帳篷夜宿美術館,讓孩童體驗最有「藝」「宿」(藝術)的美感世界。並引進現代科技與藝術結晶國際知名特斯拉轎車,展現工藝之美,將美術館的專業拓展到極大的範疇,提供民眾不同領域的美感享受。此外,舉辦戶外廣場文創市集、特技表演、開放平台欣賞台南夜景、中秋賞月和迎接2020年的跨年晚會,祝福大家生活圓滿。館內外相互呼應,處處扣住民眾的心弦,誠如一座大家庭般的溫馨與令人愛護之家,尤其提供館舍讓名模林志玲作為結婚場所,大大提升美術館的知名度和魅力。  由於執事者的用心,加上新穎完善的典藏設備,已故重量級的畫家郭柏川、許武勇、劉啟祥、陳澄波、沈哲哉、郭國銓、戴峰照等畫家,尤其家屬相繼捐贈珍貴遺作。另外在世的藝術家吳炫三、蘇世雄、蒲浩明、黃才松、林智信、郭博州、張伸熙、郭宗正也提供精心創作作品給予館藏。另外台南實業家蘇清祿特從國際拍賣市場創下天價拍賣廖繼春「台南公園」入藏南美館。他們捐贈心意,讓台南市民深受感動與銘謝。美術館也逐漸充實,將形成台灣重要藝術寶庫。 為了長遠著想,規劃與國立臺南大學、輔仁大學等各大專院校合作,推動藝術體驗教育,強化學術和實務連結,培育藝術人才,也逐漸推展,為學校重點教學的措施。  這一年來的努力,成果亮麗,創下累計有一百多萬人次參訪,吸引國內外媒體競相報導。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紀博偉等一行,21國使節團31人、美國普林爾美術館館長Dr. Rita Wright、日本近藤和也率國會議員七人、首相安倍晉三胞弟岸信夫眾議員、陝西文博事業團和眾多學者專家慕名前來參訪取經。  身為府城從事美術工作者之一員,今日深深感受到台南美術館存在的價值,美術館已與台南民眾結為一體,真正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成為民眾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寄托所在。台南市美術館也不是只是台南的美術館,更是台灣的美術館。假以時日,放眼未來,讓世界看到台南美術館的亮麗光彩,躍升為世界文化的新地標,讓府城再度展現往昔的榮耀。盼執事者繼續努力,把這股點燃的火花向前推燃,更為燦爛,盼望全體市民共同協力加持與嘉勉。 諸山羅列蘭亭夢 本文作者/黃宗義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大學兼任教授 ‧全國美展評審委員 ‧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 ‧臺南市傑出藝術家 書法,是文學的彩衣;文學,是書法的靈魂 文學可以興、觀、群、怨,書法進一步安頓生命,靈魂不必漂泊。 對我而言,創作即人生,作品乃呈現個人生命的體驗及淬鍊。  書法創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誰也不知道跑會多遠。我初學書臨帖,力求深入古典,受限於個人天賦,先求文字外形的完美;後來筆墨逐漸嫻熟,稍有所得,逐漸喜歡有感覺的日常書寫,從教學研究一步步走向創作之路。我的書法創作全憑日常有感而發,博採旁涉,經由一點一滴形塑自我風貌,不論篆、隸、草、行、楷與破體混搭,任何一件作品,寧可信筆保留兩三分生澀的手感,容許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我相信只要一天不放棄毛筆,隨時可以在書法藝術創作更上層樓,這種信念讓我常懷無窮盡的希望,前程一片光明。  我出生於雲林農村,位處北港溪與濁水溪之間,既不近山也不靠海,除了茅舍禽畜終日相處,四周無非田野小溪,舉目東望則遠山如黛,這可是孩童時期無空汙時代的記憶。〈諸山羅列蘭亭夢〉作品由四幅三尺大斗方組成,藉由文字造型的排列,「山」字壓低、「列」字左高右低,產生山巒層疊般自然的起伏錯落。落款「此地迺峻嶺崇山,茂林脩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何(和)暢,娛目騁懷,洵可樂也!」內容取自〈臨河序〉,與大家熟悉的〈蘭亭序〉大同小異。嘉義是我負笈求學之地,舊名羅山,一說平埔洪雅族諸羅山Tirosen社漢字音譯,一說其東方諸山羅列。2015年我應母校嘉義大學之邀,假蘭潭校區圖書總館舉辦書法展,書贈母校,同時紀念志學之年入玄風書道館習書往事。  我的書法老師嘉義玄風館陳丁奇先生,是臺灣日治時期接受正規書法教育的書法家,他將書法定義為「由書人表現的主觀象徵藝術」,認為文字與書法的關係恰如水與酒,前者只是素材,後者才是藝術。書法是書者性情思維的表現,書者從運筆的點畫、線質、頓挫與筆鋒的變化,將空間、力量、時間、律動等要素融合為一,呈現書者個人的風格。  這幅〈諸山羅列蘭亭夢〉兩年兩年前被台南市文化局借出巡迴展,之後又回到嘉義大學圖書總館,這學期回鍋擔任館長的陳政見教授,在當年展覽專輯中提出了他的欣賞感想:  每當從朴子寒舍驅車經82號快速道路前往蘭潭校區時,見雲嘉南群山高聳羅列,玉山尤其突出,何以此作「山」字特別扁平低闊,而落款在下,有如山麓房舍自然分佈;再從外傘頂洲遙望本島,款書又像海岸浪花錯落起伏,「山」字則如扁舟盪浮。「羅」字更似東石漁港海上蚵網,漁民質樸厚實形象呼之欲出。而「列」字左上曲筆酷似阿里山上原住民各式人身雕像。  這一段玄想比喻,十足展現了作為當代知識份子的傳統藝文學養與及生活閱歷。  書聖王羲之名下〈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現傳〈蘭亭序〉雖然摹榻版本眾多,書法之美固無庸論,文章之美也足以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六朝文學承漢賦之後,駢賦盛行,〈蘭亭序〉開散賦文學之先,卻不見容於《昭明文選》,只能藉由書法流傳。到了二十世紀六零年代出土了一批東晉王謝家族墓誌,還引起了一場書法學術大論戰。  〈蘭亭序〉散偶參用,韻律和諧,全文三百廿四字,同時代稍早類似的文章〈金谷園序〉也有二百七十字;一千多年之後,八大山人的〈臨河序〉文字清麗流暢如〈蘭亭序〉,卻僅只百字,只能說是用自己書法抄錄〈蘭亭序〉的開頭。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的駢賦,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臨河序〉篇章短小如一戰國時代與秦漢初期短賦,拿來質疑〈蘭亭序〉的真實性顯然本身就站不住腳。  王羲之〈蘭亭序〉與顏真卿〈祭姪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號稱天下三大行書,是所有學習書法者的必修經典。當了四十幾年的書法老師,修過黃宗義書法學分的同學大概都知道我的課堂常用名言:「書法,是文學的彩衣;文學,是書法的靈魂。」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紛擾下的清澄:宮田彌太郎的藝術世界

↑宮田彌太郎版畫作品「乘轎的新娘」。 本文作者/ 潘青林 博士 現任: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 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全球面臨疫情延燒、人心擔憂之際,有幸獲得中華日報文化版開版邀稿。在書寫主題思考上,此時的心情與狀況,不禁令我想到在西川滿口中那位「小個子,身瘦,美少年,臉上不斷浮現笑容」的藝術家宮田彌太郎(1906-1968)。他因氣喘而體弱,際遇也不順遂,因此也曾以「彌太朗」、「晴光」、「青畝」等名來發表作品和參加臺展,西川滿曾解釋因為宮田覺得自身生活不幸,希望藉由改變別名,看看是否能遠離現實中的辛苦生活。  宮田彌太郎1906年於東京出生,1907年時舉家渡海搬遷到台灣居住。宮田彌太郎與西川滿相互因對方驚人的藝術天份而相知相惜,根據西川滿在〈宮田彌太郎其人其功績〉一文中,說明西川滿在創辦《櫻草》雜誌時,宮田雖然參與但不想讓自己的學生身分曝光,主要是因為那時在台北一中寫詩和小說的學生,會被稱為「軟派」且被警戒監視,倘若發行雜誌,即刻遭遇停學處分,因此宮田採用了與自己日文名字發音相近的「華南銀行」,取名為「宮田華南」來參與雜誌的發行。 宮田在早期其實是被定位為一位東洋畫畫家,宮田彌太郎從1927年進入川端畫學校,拜野田九浦為師來學習東洋畫,並在1927年的「臺展」開始參賽,一直到往後「府展」,維持了全勤的紀錄。在「臺展」第一回的競賽中,宮田即以「宮田華南」知名入選,在第五回和第六回中,則是以「宮田晴光」之名參賽並入選,此時期的他尚未嘗試以版畫創作任何作品。 ↑西川滿於1997年4月出版的《華麗島慕情》一書。  熱愛發行雜誌的西川滿,在1934年發行了全宣紙的雜誌《媽祖》,並決定將第五冊的主題設定為台灣首創的版畫專輯,也就是在此時,西川滿憑著自己與宮田的交情,幾乎是以命令的方式把櫻木厚板交給宮田,叫宮田開始嘗試創作版畫。宮田彌太郎剛開始並不特別喜愛此種創作方式,尤其他身形瘦小,手刻櫻木厚板感到非常吃力,但是隨著作品一張張被印製出來後,宮田大有成就感。宮田彌太郎從此開啟了他木刻版畫創作的生涯,其版畫作品「乘轎的新娘」與「牛背上的牧童」,均發表在1935年6月20日的《媽祖》雜誌的紙上版畫展中,展現出他對台灣風土民情的觀察。  西川滿在1934年12月份的《愛書》第三輯中,發表了「城門」藏書票,文中說明這是宮田彌太郎為西川滿所創作的第一款專用藏書票。票面中的城門,即是今日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重熙門」,即俗稱的小南門,鄰近西川滿就讀的台北一中,由於兩人上下學經常路過該地,因此宮田選擇此城門圖像來幫西川滿創作藏書票,票面上有拉丁文「EXLIBRIS」和西川滿的姓名羅馬拼音「Mitsuru.Nishikawa」。  戰後回到日本的生活相當艱辛,西川滿還曾經一度以幫人算命為生。於西川滿的〈宮田彌太郎遺事〉一文當中,有提及宮田彌太郎因生活困頓,因此前往阿佐谷的復員寮找西川滿看看有無工作機會,但親眼見到窮到沒錢出書的西川滿正在房內摺疊紙張,宮田彌太郎不顧自己艱辛狀況,特地刻了三張版畫與題了一張字贈予西川滿,其中一張版畫後來成為西川滿詩集《柿之歌栗之歌》中的重要作品,也是宮田彌太郎最後的版畫。見到西川滿也正為著生活掙扎,宮田彌太郎自覺不便打擾,從西川滿家中離去之後,兩人此生就沒有再見面的機會。宮田彌太郎此生的第一張版畫作品是為西川滿的雜誌而作,他此生作後一張版畫作品,還是為西川滿而作。  昭和22年(1947年)返日之後,患有氣喘的宮田彌太郎帶著一家八口,生活得極端辛苦,弟弟宮田金彌在〈憶亡兄〉一文中道出,「被遣回日本之後的生活,是在台灣時代所無法想像的…..一家八口輾轉流徙,求職不易,生活極端困苦。長兄的氣喘病益加嚴重,……連畫筆都提不起來,…..翌年因半生痲痹而住院。在病床上,用不方便的左手,給護士或同室病人或對花畫素描,成為他每天的唯一安慰」。昭和48年(1973年)11月,詩集《柿之歌栗之歌》出版,而宮田彌太郎早已於1968年5月6日過世,但是留傳下來詩集當中的精彩圖文,緊緊交織並見證著兩人橫跨台日數十年的友誼。 儘管宮田彌太郎此生過得辛苦,但其作品風格始終散發著能夠令觀者產生快樂的風采,西川滿曾言「長篇小說《西遊記》後來由台灣藝術社發行單本五卷,創下台灣暢銷書紀錄,可能是因為宮田的畫頗令讀者快樂的緣故吧。」或許是因為他此生最快樂得時光就是在台灣進行藝術創作,西川滿為了懷念此生摯友,於1997年4月出版了《華麗島慕情》一書,來紀念宮田彌太郎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 ↑宮田此生最後作品「柿之歌栗之歌」原版。  目前在宮田彌太郎的文獻研究方面數量極少,主要是因為他除了在「臺展」和「府展」參展的東洋畫作比較有系統紀錄之外,其他版畫作品散見於西川滿所出版的雜誌當中,或為封面,或為配合發表文章所作之插畫,除了幾篇如〈台灣東洋畫的動向〉(原刊載於1939年10月《東方美術》中)和〈第九回臺展相互評:東洋畫家所見西洋畫的印象〉(原刊載於1935年10月30日《臺日報》第六版)等藝評文章之外,其他方面的資料甚少,尤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返日的情形更是付之闕如。  宮田彌太郎儘管在世時生活相當辛苦,但是其豐富的精神世界,讓作品均散發出甜美且寧靜的氣質。他彷彿是透過玫瑰色的鏡片來觀看現實世界,現實的病痛與生活艱辛均被抹去,令觀賞者得到心靈上的平靜與安慰,例如「牛背上的牧童」一作,林竹君在〈唯美的距離:宮田彌太郎凝視下的「華麗島」〉一文中寫到,「描寫的雖是農家放牛小孩,但是小孩側坐牛背上的一派悠閑與優雅,令人懷疑宮田是以何種心態去看待這些農家田事的艱辛。在尋找「台灣特色」的路上,宮田帶著「華麗島」眼鏡,呈現出與「事實」有距離的「真實」。」他回到日本後,從他此生最後作品「柿之歌栗之歌」來看,儘管身體狀況不適,生活比在台灣時期更為艱困,但在生命終結之最後時刻,作品畫面中的小女孩緩緩走在磚牆邊,而頭頂上的柿子樹結著果實,寂靜中散發出歲月靜好的氛圍,也難怪西川滿曾言,「如果宮田是製作佛畫的話,透過他那美麗而清澄的眼光,將會源源不斷地出現比〈西仔花歌〉、〈女誡扇綺譚〉等更為傑出的作品。」的確,宮田畫風中的美麗與清澄,正完美展現出藝術所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不僅是人類心靈的明鏡,更是一帖支撐著我們繼續與現實牢籠搏鬥的良藥。

Read More

鄧紫棋吞苦戀 創作新歌療情傷

鄧紫棋新MV到菁桐小鎮取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G.E.M.鄧紫棋全新專輯《摩天動物園》好評不斷,其中創作新歌「很久以後」坦承自己苦戀情商的脆弱,成為校園愛情電影《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的主題曲。  創作這首讓人心痛的動人情歌「很久以後」,是來自鄧紫棋自己的故事,她剖析自己:「我是獅子座,通常對人歡喜背人愁」,但在很愛的對象面前,也往往因不想讓對方擔心或礙於面子,表現出沒事的樣子,比較高冷、比較孤獨的狀態,「就好像一隻貓一樣」,背地裡孤獨舔傷,「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所以在面對感情上的傷口,「我曾經有一段很深刻的愛情,在人家必須要跟我終結的時候,我就是一付我非常體諒你、我知道、我懂。 鄧紫棋說,這首歌「寫下來是對我的一個治癒,雖然我分享的關係已過去挺長一段時間,可是我在寫這首歌的時候,回憶不停浮現在我面前……」  因為體悟過苦戀情傷過程有多痛,她也說:「希望大家如果在很愛的人面前,不敢去面對那一分脆弱的話,至少還是要找幾個朋友聊一聊,不然的話真的太慘了。」  「很久以後」也成為由陳妤和曹佑寧主演的校園愛情電影《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的主題曲,鄧紫棋在看了電影初剪版本後答應演唱。MV由電影導演簡學彬執導,除了鄧紫棋的演出,並穿插電影情節,讓MV更為動人。  導演安排鄧紫棋來到菁桐小鎮取景,鄧紫棋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裡,很美,小小的車站、很有感覺的石橋和日式古蹟,感受到這裡就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因此在拍攝的過程中,她十分專注,多次情緒到達就能秒落淚,讓全場都能感受到她投入的情緒。

Read More

<中華副刊>西子灣夕照之美

文、攝影/洪金鳳  每天下班騎車到中山大學上課,都會經過西子灣,時臨夕陽將自海平面落下,天邊紅霞布幕升,向晚微風沁心涼,因此岸邊觀賞夕照美景的人潮很多,形成另類的風景圖象。  美景呈現在眼前,我總是不忍錯過,立馬停車拍照,把每一次不一樣的西灣夕照之美都收錄在我的相機裡。  每一次拿出相片細細品味,都可從美麗的畫面中,找到屬於自己幸福感的那塊版圖。

Read More

林美秀民視拜碼頭 與陳美鳳稱飯友

林美秀與「飯友」陳美鳳首度在民視相見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林美秀與「飯友」陳美鳳首度在民視相見歡,原來兩人早在秀場時期就認識,卻一直沒遇上,後來還是因為藍心湄的關係才常在一起吃飯。  民視全新生活資訊型節目《這事有影嘸》進棚錄影,主持人林美秀笑說,民視開台20年來,從來沒有機會合作過,這次「結緣」就主持一個全新節目,超級開心,當得知有「台灣最美麗的歐巴桑」陳美鳳也在另外一個攝影棚,把自己當是「民視新人」的林美秀笑說,當然要來拜碼頭。  林美秀與陳美鳳一見面就擁抱,互稱「飯友」,還爆料「從來沒有工作上的合作」,陳美鳳說:「我們在早期作秀就認識了,也都沒有遇上,後來還是藍心湄的關係,常常一起吃飯,得知她來民視主持節目,我也超興奮的。」  陳美鳳說,《這事有影嘸》破除生活迷思,要把正確觀念帶給觀眾,需要有點熱心助人的個性,這真的就是為林美秀量身打造的節目毫無違和感。林美秀也說,一直把溫柔婉約的陳美鳳當偶像,而且在工作場合見面的感覺好特別,「這樣的感覺好特別!」

Read More

<中華副刊>紅樺

文、攝影/王新偉  薄如紙片的樹皮在陽光的穿透下,閃著紅銅色,在一片蕭瑟中顯得明媚溫暖。  凌寒獨紅,這是岷山山脈高海拔的紅樺樹,它與分布於西北、東北的白樺樹同屬兄弟。  地球上的植物因著氣候變化而呈現殊異的樣貌,北溫帶高緯度是白樺樹的天下,在長青的針葉林之外,就屬白樺樹一枝獨秀,被譽為山林的嬌子。  而低緯度高海拔的紅樺林,則將連著大地的血脈伸向蒼穹,在陽光下分外地鮮明。即使空山落盡萬鳥飛絕,它仍獨向冷徑伸展傲骨,生命在這一刻如歷盡滄桑的踽踽獨行者,不嘆紅塵、不求繁華,只注視著天地日月,恆靜無言。

Read More

女鬼橋創佳續 4天票房2200萬

電影「女鬼橋」2月27日上映後,4天創下新台幣2200萬元的票房佳績,演員林哲熹(左)表示,作品能夠引起討論是好事。林哲熹戲中與演員嚴正嵐(右)飾演熱戀中的情侶。 (POP Radio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日電  電影「女鬼橋」上映首週僅4天,票房就創下新台幣2200萬元成績,主演林哲熹說,盼有機會能拍續集,也於廣播節目分享與演員嚴正嵐為戲培養默契,透過人類圖而讓彼此更加熟悉。  「女鬼橋」由校園熱門靈異話題加上直播撞鬼的真實新聞事件改編,找來演員林哲熹、孟耿如、嚴正嵐、張寗、詹宛儒、謝毅宏、葛丞主演,導演奚岳隆執導,在2月27日上映後,因碰上228連假,4天創下2200萬元的成績。  對於電影票房傳出捷報,劇組、演員都很開心,林哲熹表示,有看到很多網友的影評,認為作品能夠引起討論是很好的事,也坦言希望票房能繼續成長,讓他們有機會能做出更好的續集。  孟耿如和張寗也感謝觀眾喜歡電影,並說這部電影除了驚悚橋段外的劇情還有很多巧思,希望大家能夠發現,也表示會繼續努力。  日前奚岳隆與林哲熹也上POP Radio的廣播節目分享拍攝花絮,林哲熹在戲中與嚴正嵐飾演熱戀中的愛侶,他分享與嚴正嵐在戲中互動,「嚴正嵐是單純、有想法的女生」,合作時為增加默契,還私底下相約,讓能夠分析人類圖的嚴正嵐替他分析,藉此互動熟悉彼此。  「女鬼橋」故事背景為2016年閏月,6名東湖大學營隊幹部同學,在校園傳說中知名的女鬼橋舉辦試膽大會,這座女鬼橋是流傳已久的校園禁地,傳說中有學姊為了心儀的男生,從橋上跳下去殉情,之後就有許多恐怖傳說。「女鬼橋」目前全台熱映中。

Read More

方志友拍吻戲 老公楊銘威探班直擊

方志友在新戲《粉紅色時光》與吳念軒大談姊弟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方志友在新戲《粉紅色時光》福利滿滿,不僅在劇中與吳念軒大談姊弟戀,還有小鮮肉章廣辰裸體演出,更有多場親密戲。不料老公楊銘威探班,意外直擊老婆親密戲拍攝現場。  TVBS、百聿數碼合作新戲《粉紅色時光》正如火如荼拍攝中,方志友一洗過去青春活潑鄰家妹妹形象,以姊姊之姿出演,讓她頗有感觸:「這檔戲和以往很不同,無論是個性、角色或年紀。」但也笑稱:「這檔戲福利滿滿,該拍的都了拍了。」劇中不僅親了吳念軒、陳彥允,還有章廣辰的裸體養眼,方志友笑說:「這是從影以來第一次跟比自己年紀小的演員搭配,從開拍至今,真的越拍越有姊姊的感覺了。」  方志友與吳念軒戲外也建立好交情,方志友直說:「他根本就是『助理小吳』!」還細數吳念軒的貼心事蹟,像需要台北台中往返拍戲,「助理小吳」就會兼任「司機小吳」,順道帶上方志友;等戲時會親自幫忙買咖啡;當方志友稍微咳嗽,就會自動遞水;有時天氣冷,導演一喊卡,便立刻請服裝組遞上外套,可謂是細心又貼心的鮮肉暖男。  方志友與吳念軒在劇中當然也少不了有多場親密戲碼,其中拍攝一場吻戲時,擔任執行製作人楊銘威前來探班,方志友說:「當親完要看回放時,驚見老公就坐在銀幕後,心想剛剛會不會太流露真情。」楊銘威則對吳念軒說:「沒關係,就親,用力親!」事後楊銘威解釋,自己不是來盯場的,是真的不知道當天有拍攝吻戲,方志友笑說:「我們都是很專業的演員,我老公也是有跟別人拍吻戲甚至還有床戲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