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觀物之生】花鳥蟲魚走獸特展@華岡博物館

明沈周曾於《寫生冊》中以篆書書寫「觀物之生」四字,並題曰:「我於蠢動兼生植,弄筆還能竊化機」,自古文人墨客以林泉之心、觀物之生,創造絢爛多彩藝術作品以顯自然萬物生命之美。 畫家用筆墨傳寫鳥獸草木自然之美,其關鍵就在一字曰「活」。中國傳統繪畫傳形寫物,不論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蟲魚等,皆要能將自然萬物之生命躍於紙上,故「古人論畫,一字之訣曰活」。而「活」之關鍵就在於「用筆」,因此「用筆能活,則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皆有神。」清成親王〈用筆膚說〉提到用筆之法有六:「轉、折、順、逆、留、縱」,並云用筆「非手靈則不能如心所使」。透過「觀物」傳寫自然之神,進而將客觀物象之生命氣韻與主觀人文生命情感合而為一。 本次展覽即以「觀物之生」為名,展出本館典藏之清末民初、南張北溥、渡海三家、嶺南畫派楊善深、趙少昂、歐豪年,以及各個畫會暨旅居海外名家馬壽華、張書旂、賴敬程、陶壽伯、林玉山、胡克敏、呂佛庭、傅狷夫、金勤伯、季康、孫多慈、陳雋甫、曾后希、陳丹誠、吳平、吳學讓、喻仲林、孫家勤、姜一涵等代表畫作共百餘件。 其中更以溥儒花鳥作品與粉本最受矚目,其於〈華林雲葉序〉中云:「夫人之情,貴乎中節,而致中和,其次必有所寄,或寄於文翰或寄於山林鳥獸蟲魚以為樂,蓋樂其情之所寄焉耳。」展覽題材豐富多樣、畫派畫家各顯特色,誠如張創辦人所云:「百花競放,盡善盡美」誠摯邀請各界藝術愛好者蒞臨參觀指教。 展期|2020.03.02-06.30 時間|Mon.-Fri. 09:00 - 16:00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電話|(02) 2861-0511分機17607 *配合防疫措施,採預約參觀*

Read More

<社論>紓困條例通過之後,應儘速加以落實!

立法院已通過紓困條例,但蔡政府應儘快落實。(中央社,資料照片) 疫情在台灣造成的經濟影響已明確顯現,雖然立法院已於上月二十五日通過紓困條例,蔡總統也於當天火速簽署,但蔡政府仍應在最短時間之內,擬妥以效益極大化為考量之具體方案,並儘速落實,以確實發揮紓困功效。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昨天公布的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二月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較一月大跌十四點六個百分點,成為百分之四十點四。此一數據不僅顯示非製造業從一月的「擴張」轉為「緊縮」,而且中斷連續十一個月的擴張,更是該指數自二O一四年八月編制以來最快的緊縮速度。  再者,中經院編制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由一月的百分之五十一點三上升到五十二點七,帳面上呈現「擴張」;但中經院指出,此乃產業擔憂供給面斷鏈衝擊,因而急拉貨與催料,致使二月新增訂單仍較一月擴張,因此數據不適合過度樂觀解讀。  PMI、NMI所透露的訊息雖然令人憂心,但並不令人意外,也因此紓困條例才能在朝野合力推動之下迅速過關;行政院長蘇貞昌更在紓困條例通過之前,即強調政府將最快速、最有效進行紓困,讓各行各業雨露均霑都能受到照顧。從SARS肆虐、美國引爆的金融海嘯兩次前例來看,紓困措施的確應如蘇揆所說的,「最快速、最有效、雨露均霑」地推出。  SARS肆虐期間,二OO三年第一季民間消費即年減百分之三點六四,第二季更年減百分之五點四三;台灣全體家庭平均支出方面,從二OO二年的六十七萬兩千多元,下滑到二OO三年的六十六萬六千多元。在民間消費低迷之下,住宿及餐飲業生產總值從二OO二年的三千九百一十一億元,衰減到二OO三年的三千八百二十四億。值得注意的是,二OO三年第二季資本形成年減百分之七點零一,第三季更年減百分之四十點七五。  二OO八、O九年的金融海嘯期間,二OO八年第二季至二OO九年第二季,民間消費連續年減百分之五點四二、三點九八、五點八六、一點三九、一點二O;二OO七年台灣全體家庭平均支出為七十一萬六千多元,二OO八、O九年都滑落到七十萬五千多元。在民間消費低迷之下,二OO九年全體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運輸及倉儲業、金融保險業等產值都較二OO八年衰退。資本形成方面,二OO八年第二季到二OO九年第一季都為年減,其中二OO九年第一季更年減百分之七十一點四三。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具火車頭功能的觀光旅遊業已成「慘業」,旅行業品保協會估計,上半年可能就有五百家以上旅行社停業;據估計,台灣觀光旅遊業每年產值達八千億元,從業人口超過百萬,其規模絕對不可輕忽。也由於遲遲等不到紓困,觀光旅遊團體已採取自救行動,甚至有業者自推「旅遊消費券」,或呼籲能減免或降低房屋稅與地價稅。此外,航空業者也呼籲,政府的振興消費券應擴大到航空業。  朝野通過紓困條例固然讓若干業者鬆了一口氣,但紓困措施的成效也應又快又準;例如,行政院為提振國旅推出的夜市消費券,許多夜市攤商就反映所能帶動的商機「未達預期績效」。在此次紓困措施中,更應避免類似的雷大雨小。  從目前情況來看,台灣經濟面雖已出現明顯衝擊,但整體而言還不到「病來如山倒」的程度;展望未來,切莫因緩不濟急的紓困措施,導致疫情過後的經濟情況仍是「病去如抽絲」。

Read More

<中華副刊><漫走老厝邊>打芒果

 文、攝影/郭漢辰  庭院裡老樹林立,它們各自悄悄成長,默默結實纍纍。  曉風老師的父親是捻花惹草高手,但是生不逢時,他只能委屈當個軍人,退休後投入園藝生活。老屋裡的花花草草,都是他一手拉拔長大。  如今歲月從容而過,樹上大小果子迎風搖擺,暖暖的陽光隨意撫觸,有些輕盈落地,有些待人採摘。  老屋前面有兩顆芒果樹,每年這個時候,土芒果就會孕育而生,在樹上花枝招,眼尖的人自然看了會情不自禁,想占為己有。曉風老師少女時代就曾知道庭院裡有這兩個寶貝。她近年回到舊居後,曾摘下數顆土芒果,她也自知早已不是老屋所有人,摘芒果是否會觸法?還寫了文章聊以自嘲。  曉風老師摘芒果之舉,乃是回味往事。但有些人就是刻意違之。前幾天,芒果剛成熟時,就有兩人,一人翻牆一人把風,進到庭院大而化之採下果實。剛好鄰居目睹全程,通知主管單位察看,小賊一驚,把摘下滿袋的果實丟了就走。  但是打芒果的記憶,依然烙印在某些人的童年裡。我們也不是不近人情,借來長長竹竿,前緣套有網子,讓人可以伸展到樹上更高的地方,尋覓滑溜果實。有一名阿公來店裡走走時,就拿起竹竿大展身手,讓一旁的孫子驚訝不已,不知阿公的本領何時練成,其實這些都是往日童年的遊戲,歲月抹不去這些技藝,阿公老當益壯打下芒果,給孫子品嘗土地最真切的滋味。  眷村裡以往是沒有芒果樹的,日治時代各家眷舍清一色栽種橄欖樹,那是日軍準備日後製作槍托之用。1949年之後,戰爭陰影逐漸遠離,村裡「一村多樹」,樹木本土化後,代表漂浪的人開始落地生根。芒果、楊桃、木瓜以及芭樂,在眷村媽媽的主持下,在各自人家自由生長。  芒果是村子極具代表性的果樹,夏初烈日之際,正是它長得最為旺盛之時,摘下的果實滑膩解暑,我站在老屋裡,雖然沒有嘗到自家果樹的甜美,但是看到一戶又一戶人家,在打芒果的活動裡,面露笑靨,笑得燦爛如花,也就心滿意足。  在疫情如狂風暴雨襲來時刻,我凝視著樹上的芒果,在陽光裡晶瑩閃亮,我的心情跟著飛翔起來,準備和下一刻到來的人們結下濃郁的緣份。

Read More

翁立友新歌 重溫純愛時光

睽違兩年,翁立友新歌「眼中淚」難得回歸情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睽違兩年,翁立友新歌「眼中淚」難得回歸情歌,重溫純愛時光,還直呼:「有著倒帶的溫暖回憶!」  翁立友推出台語新專輯《眼中淚》,難得推出暌違的情歌,粉絲則力推為金曲「手中情」的升級版,翁立友表示,前兩張專輯,主打歌都是以勵志歌曲為主,充滿陽光氣息,此次專輯回歸情歌,讓心情感受一下微風,撫慰更多受傷的心靈,新歌曲風看似淡淡憂傷,歌詞卻是十分的溫暖,唱出男生對女生的虧欠。  為了完美詮釋新歌,要求完美的翁立友捨棄間斷的錄唱,在錄音室一氣呵成地演唱60遍之多,坦言,情歌必須是完整的情緒宣洩,只要中斷,感覺就沒了。  此外,翁立友笑說,前兩張專輯因為要演唱勵志歌曲,每次錄音前總會上健身房跑步,讓情緒高昂,此次錄唱情歌前,跑步照常,但會先小眠,讓心情沉澱後再唱,每每演唱新歌的歌詞:「你是掌上明珠,煞陪我沾露水!」心中總有著五味雜陳,湧現許多的人生記憶,心情則久久無法平復,如同時光倒帶的回到高中的純愛時光。

Read More

因為愛琴 羅大佑王治平5月開唱

「GUITAR MANIAC因為愛琴吉他音樂節」由一群熱愛吉他的音樂人舉辦,包括育典樂器老闆陳子文(左起)、音樂人陳子鴻、黃國倫、王治平、羅大佑、大大娛樂總經理李明智、前廣達副總經理洪本展,分享對於吉他的回憶與愛戀。 (因為愛琴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  一群熱愛吉他的音樂人一同舉辦「GUITAR MANIAC因為愛琴吉他音樂節」,分享對吉他的回憶與愛戀,包括羅大佑、王治平、陳子鴻與黃國倫等將於5月開唱,與年輕世代分享音樂。  「GUITAR MANIAC因為愛琴吉他音樂節」由一群資深音樂人合力舉辦,包括羅大佑、王治平、黃國倫、陳子鴻、前廣達副總經理洪本展、大大娛樂總經理李明智、育典樂器老闆陳子文。他們表示,此次會舉辦音樂節主因很簡單,雖然台灣有許多音樂節,但從未有屬於吉他的音樂節。  羅大佑、王治平、黃國倫、陳子鴻都是樂壇當今的王牌製作人、音樂人,對吉他各自有屬於自己的回憶。  羅大佑小學3年級開始接觸吉他,大二開始創作,他表示,希望這個音樂節是一個開始,並能持續下去。他也說,吉他在19世紀後,是繼拉弦樂器後影響力最大的樂器,現在因網路發展,年輕世代要做音樂的門檻相對過去較低,希望透過類似這樣的音樂節推廣吉他,鼓勵更多年輕人以此創作。  王治平也分享與吉他相遇的那段記憶,他說,在國三暑假,每次哥哥出門時,他就會偷偷拿哥哥的吉他來把玩,因此產生興趣。在進入海專後加入社團開始學習,一開始彈奏貝斯,後來才轉成吉他,因此與吉他結下不解之緣。  黃國倫與陳子鴻是學長、學弟,談到接觸吉他的緣起,陳子鴻說,他自小叛逆,是長輩眼中的問題小孩,直到國一時與吉他相遇產生興趣,當時他請求母親買琴給他,在當時一把琴新台幣300元,本以為母親會拒絕,沒想到卻一口答應,讓他展開這段吉他之路。後來陳子鴻在高中加入吉他社,也受到學長黃國倫的照顧。  「GUITAR MANIAC因為愛琴吉他音樂節」將於5月29日至31日在華山legacy舉辦,門票今天中午12時開賣。

Read More

張家瑋直播義賣戲服 送愛育幼院

張家瑋直播義賣戲服二手商品,募款採買文具關懷育幼院的幼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張家瑋在民視八點檔「多情城市」演出反派角色李文真,近期因為劇情發展,讓她演出時備感勞心勞力,連收工回家睡覺還會夢到劇情,為了讓心情轉換一下,特抽空直播義賣戲服二手商品,募款採買文具關懷育幼院的幼童。  張家瑋為了做公益,趁拍戲空檔,在粉絲團上直播6個小時,站著跟粉絲互動,把戲服、飾品等等二手商品,開放讓粉絲競標,義賣3萬多元,全拿來買文具、玩具、襪子、衛生紙、餅乾、養樂多、醬油等等生活備品,親自開車送給桃園的弘化懷幼院,讓院方感動不已。  張家瑋說,很開心可以替院童準備禮物,但很怕不夠分,所以進去文具店用掃貨的,就是要讓小朋友都開心。  張家瑋表示,八點檔「多情城市」劇組認真防疫,自己也好好配合,休息時間就多做運動,也響應「你先領,我OK」,少出門也不會浪費口罩,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去買過口罩,希望留給第一線醫療人員,及需要進出醫院的人使用,希望這一波疫情能夠趕快落幕,大家都平安。

Read More

孫淑媚冷笑話 澎恰恰讚效果好

澎恰恰、孫淑媚攜手主持「樂來越好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澎恰恰、孫淑媚攜手主持「樂來越好聽」,2日是第3次進棚錄影,卻感覺彼此默契十足,澎恰恰還笑說,孫淑媚的冷笑話冷得很有效果,不用套招,反而會更好,「比我想像的還要好3倍」。  「樂來越好聽」將於7日週六晚間8點在八大第1台首播。由於節目結合歌唱和戲劇,非常考驗唱功和演技,身兼主持人和節目導演的澎恰恰表示,這次在節目中嘗試比較不一樣的,有類舞台劇的效果,一開始會有點擔心孫淑媚演戲的功力,但沒想到這種舞台劇型式的,「她也演得超好!」大方給予主持搭檔極高的評價。  聊到初次和澎恰恰搭檔的心情,孫淑媚笑說:「本來想說要怎麼做才能讓前輩開心?所以戰戰兢兢。」沒想到澎恰恰竟鼓勵她:「沒關係!妳都可以說!」讓孫淑媚瞬間放心許多,也更有信心大膽做自己。  談起「樂來越好聽」的演戲過程,很多情節都讓主持人和來賓真情流露,不由得淚崩,孫淑媚透露,旁邊看螢幕的工作人員哭得更慘!對此,身兼導演的澎恰恰說:「演戲的最高境界是演的人不哭,看的人哭,這是最難拿捏的部分,尤其在短短的20分鐘內要把劇情濃縮,對白減少,意境增多,這是比較困難的,我很開心在節目中能挑戰到這一塊。」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圖瓦人與印第安人

圖瓦人木屋(作者提供) ■黃明安  秋天的阿勒泰是北疆風景最為殊勝的季節。  我們坐在大巴上,穿過遼闊蒼茫的戈壁,滿目所見一望無際、一無所有,兩個鐘頭過去了,筆直平坦的公路兩側不見樹木,沿途只有幾個莫名其妙的路牌:北屯富蘊、克孜哈巴克、可哥托海。我問身旁的一位女士說,可哥托海大不大,湖水一定很清澈吧?女士莞爾一笑說,可哥托海不是海,那是一個音譯的地名。哈薩克語的意思為「綠色的叢林」,蒙古語意為「藍色的河灣」。我趕快噤聲,不敢說話了。  車子在額爾齊斯河畔一個生活區停下。這條跨國境線的河流在此處有一片淡藍色的水域,水庫曾以635做代號,修管道幾百公里,把湖水引向烏魯木齊。導遊阿貴是個哈薩克族姑娘,她站在車廂前,不時為行程做介紹。我第一次來到新疆,新疆的大震撼了我,新疆的美也打動了我。過了額爾齊斯河的635水庫不久,我們終於見到了一群駱駝。牠們有十幾匹,分成三組,悠閒地在戈壁灘上躑躅著。又過了一個鐘頭,我們看到了羊群。在一處爬坡的路上,一群羊出現在左邊車窗外。它們有幾百隻吧,組成一長串的隊形往前走著。全車人發出歡呼,紛紛拿手機拍照,有人甚至叫司機停車。阿貴被逗樂了,她笑說,不急,到新疆看羊群牛群多著呢!現在是秋季,馬上進入冬天了,羊群要從夏草場往冬草場遷移,轉場是一場幾百公里的長途跋涉,羊群爬地移動,一天走不了多遠。阿勒泰地區的牧民,每年都要像候鳥那樣,在季節的指引下行走,把羊群牛群從這個草場趕往那個草場。  孫先生是這次行旅主辦方代表,他向我們介紹說,這裡的縣區、鄉鎮跟其他地區完全不同,以長條型區域建制,一個鄉鎮跨度一百多公里,縣區東線、西線最長跨越五百多公里。他曾經在掛職的哈巴河縣加依勒瑪鄉,下鄉開著摩托車跑,一天走不了三個村。有時遇到下雪天,封路一周時間是常有的事。他說現在是冬季轉場,到了冬天結束了,牧民們又要開始新的季節轉場。轉場的路線是按照水草的生長軌跡而設定的。牧場按照季節分成春夏秋冬四季,牧民根據牧草的生長週期,有序地驅趕牲畜到不同的牧場放牧,保證每一處牧場都能得到休養生息。這是一種質樸的生態理念,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則,其中蘊藏著生存的智慧,寬容中構建出的默契。  我們在一個牧場停車拍照,聞著牛糞味道走近牛群。太陽底下牛懶洋洋地吃著草,牠們對人表現出一種滿不在乎的神情。  我們還在羊群走過的路上,看足跡印在大地上長長的痕跡。從高處往下看,頭羊在前面帶路,後面跟著千百隻的羊,那種壯觀場面十分震撼!穿著民族服裝的哈薩克族人騎在馬背上,揮舞著長長的鞭子,一路上照看著他們的牲畜。上午他們可能在離家幾百公里外的一處草場借牧,下午走累了,就在一處山凹裡冬窩了。他們停止了前行,借著黃昏的光線搭夜宿的帳篷。月光出來時,帳篷裡有女人和孩子,帳篷外有狗和馬兒。他們放養的羊群叫千里羊,他說,牧民很辛苦,收入也不高,傳統的牧業正在轉型呢! 草場上的牛群羊群。 問到怎麼轉型,回答牧業加旅遊呀!  牧民從放牧業轉向了旅遊業,已經成為阿勒泰的發展標識。在靠近俄羅斯最北邊的白哈吧村,我們看到整個村莊都是文旅創意的旅遊區。山頂上白雪皚皚,山腳下村落依依,草場邊是樹林,溪流從樹下穿過。每年村莊都要接待很多旅客。在額納斯景區著名的禾木村,我們在金黃色的銀杏樹前,參觀一座圖瓦人的百年老屋。圖瓦人有「雲中部落,林中百姓」之稱,他們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性民族,俄羅斯、蒙古國人口較多,中國的圖瓦人支屬於蒙古族,僅兩千多人,相對聚居於阿勒泰山區。禾木村的這種木屋散落於河谷上,與柵欄、院落一起構成了最美村落。這種木屋由原木構築,兩頭開槽疊加,中間夾著苔蘚,保暖透氣,屋頂加上「恰台爾」,充滿了原始的味道。  據主人介紹,這座木屋是一百年前在此居住的俄羅斯人所建,曾是三間教室,現為禾木村民俗文化館。木屋裡擺滿了雪橇、馬套具、皮水囊等工具,和「托布秀爾」「葉克勒」等樂器,木牆上靠近視窗一邊,懸掛著一盞玻璃罩油燈,一隻黃鼠狼皮毛。禾木村古老神秘的故事,北疆百年滄桑的歷史,在這裡依稀可見!  我們在一座更大的木屋裡,欣賞五人組成的馬蹄樂隊表演。隊長是一個五十多歲名叫老肥的男子。他足有三百斤重,穿著黑色的大衣,如一座山那般威武雄壯。他用低沉而渾厚的聲音說話。我們一邊聆聽著演唱,一邊喝著奶茶,吃著用手撕開一片一片的食囊餅。樂隊每表演一個節目前,老肥就介紹一下歌手,順便說點阿勒泰乃至新疆的歷史。他說一百年前,俄羅斯貴族因為十月革命,一萬多人遷移到阿勒泰地區,他們帶來了馬、雪車和家人,也帶來了某種生活方式,這裡至今還保留著一些當年的痕跡。他說人類的命運是大同的,世界是一體的。他用很長的時間解說一個發現:圖瓦族人的語言與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的語言竟然有驚人相似,人類神秘的變遷、遺傳基因無法尋找的傳承、手語和眼神、愛與心靈,神秘莫測無法盡知,但可以通過音樂來傳遞!  五人的馬蹄樂隊,竟然來自於五個民族:圖瓦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藏族、蒙古族。他們的樂器都是各民族所特有的,他們的演唱風格各異,魅力紛呈,歌聲來源於草原、戈壁和沙漠,也來源於遙遠而漫長的歷史留下來的傷痛和快樂!  當晚住在禾木村,我一直想老肥說的故事,圖瓦人與印第安人,他們的生活習性、部落風俗、語言特色,真的有神秘的遺傳嗎?我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聽著錄影的音樂,馬蹄樂隊的表演讓人沉醉,也讓人憂傷;歌聲是溫柔的,但那股不可忽略的鄉愁和滄桑感,還是透過五個人的臉孔,讓我看到了人類千百年的漂泊遷移史,在北疆這片沉寂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印記……

Read More

姜成妍與老公開YOUTUBE 圓音樂夢

韓國女星姜成妍與鋼琴家老公開創YOUTUBE頻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韓國女星姜成妍生活中也逆流而上,最近,還與鋼琴家老公開創YOUTUBE頻道,她說,因為新冠肺炎影響,成天在家與小孩相處,讓她累到只能凌晨才有空拍影片了!  由姜成妍、高世元、宋善美、李畢茂主演的「逆流而上的愛情」(原名:歸來的福丹芝),2日晚間9點起將在緯來戲劇台播出,劇中,姜成妍閃婚嫁給李畢茂,現實中,姜成妍的婚姻也很閃,跟音樂家老公交往5個月就結婚。  姜成妍之前喜歡音樂與唱歌,本來想當聲樂家卻意外當上演員,幸福的是,嫁給音樂家老公之後,讓她的生活可以繼續與音樂為伍;最近,姜成妍也與老公創立YOUTUBE頻道,老公演奏鋼琴、她開口唱歌,延續她的音樂夢想。

Read More

<校園廣角>深耕在地 打造青銀樂居城鎮

師生與地方居民一起創作茄芷袋結合鋁線創意手作吊飾。將藺草與茄芷文化結合,製作文化創意商品之茄芷帆布購物袋。 文圖/中華醫事科技大學USR團隊  (三)以文創茄芷    傳承農村特色工藝  後壁區出產臺灣特有的三角蔥藺草,傳統農村婦女採集藺草,輾壓後加以編織成藺草袋,又稱為「茄芷袋」,販售以貼補家用,隨著時代的變遷,「茄芷袋」改以尼龍為線材,以裁縫車加工而成,而傳統藺草編織工藝,也隨著老師傅的凋零日漸沒落,面臨傳統工藝無人傳承的窘境。 由國際鋁線專家詹惠娟老師(右一)與後壁茄芷阿嬤工作坊兩位茄芷阿嬤進行文創商品設計與討論。 未免珍貴文化資產消失,中華醫大師生深耕社區,致力創新加值後壁藺草文化,透過實作活動與社區茄芷阿嬤共同辦理共事工作坊,結合創客實踐精神,將傳統技藝導入創新創意元素,一同發揮巧思,為藺草編織開創無限的可能。  師生舉辦共事工作坊,將藺草工藝做異業結合,舉凡協同國際鋁線專家詹惠娟老師,設計系列精緻鋁線配飾;協同長年耕耘稻草手工藝的臺灣稻藝工坊張淑娥執行長,利用在地稻草設計具有祈福意涵的注連繩(????)吊飾等。將藺草工藝、鋁線工藝、稻草編織工藝互相結合,導入時尚元素,使藺草工藝得以與時俱進,持續流傳。  中華醫大USR團隊透過藝能培力技轉,使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技藝,能夠運用創意加值,得以精緻化、商業化、產業化,並將其產出效益回饋至社區,培植社區傳統工藝發展力,打造社區工藝產業鏈,讓傳統工藝文化得以保存,強化在地文化軟實力。由台灣稻藝工坊張淑娥老師(前排左二)指導注連繩的編織方法。  (四)挖掘潛力特色景點    飄散在地旅行味  漫遊北臺南小鎮,農鄉中的香格里拉「後壁區」。藉由107-108年中華醫大開設系列跨領域社會實踐課程,遊、賞、品後壁稻田四季的美好景致,體驗四季在大地上譜出的更迭變奏曲。其中,長照系王靖婷教授以積極自我實現、適度享受生活與合宜欣賞人生的角度,引領課程學生進行區域潛力景點踏查,企圖挖掘溪北地區的觀光輕旅新能量,活絡地方新生機。  課程藉由年輕學子的視野票選北臺南夯景點,再由點連接成線,開發設計地方旅遊兼手工藝實作的遊程,組織踩線團,例如後壁線「菁彩茄芷:逗陣趣後壁」、柳營線「乳獲人心fun柳營」、東山線「綠野窯鄉:我與東山有個約會」、玉井線「長相絲:玉見美井」深沁鄉野農村。此外,也拍攝行銷影片,打亮曝光度與打響知名度。 中華醫大國際生參與夏季遊程「盛夏玉荷飄粽香」,配合時令進行食農教育包粽子、拔花生。 而由課程學生所創設的踩線團為基礎,進一步為當地開發「盛夏玉荷飄粽香」、「金秋空谷覓幽蘭」、「暖冬田園焢窯樂」等季節遊程,安排時令系列食農教育與手作體驗,親炙土地進行生態導覽,進行多層次的五感享受。  中華醫大深化在地觀光軟實力,鍵結國際不遺餘力,以海外青年共宿營隊和打工換宿方案,透過社群媒體將遊程行銷至海外,並邀請國際生、國際學者一同走踏並見習臺灣成功的社區營造場域,藉此在國際舞台上閃耀臺南鄉野農村、活絡地方經濟。仕代平安─元氣不老藝陣團,老有所用,「舞」動健康。  (五)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轉動社區銀髮能量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臺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變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再者長期城鄉發展失衡,造成嚴重經濟落差。有鑑於此,老年安養服務、銀髮身心照護、平衡城鄉資源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  隨著醫學進步,疾病的威脅已不若從前令人聞之色變,人類在醫療科技的庇護下越來越長壽,銀齡生活成了重要且需要審慎規劃的人生課題。人生下半場步入黃昏時,並非只能嘆息「風光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總要在生命的最後璀璨一次。後壁仕安社區有一群老年人,在護理系教師林家玉、呂昀霖的奔走號召下,讓社區的爺爺奶奶們動員起來,組成不老藝陣團、元氣熟齡超模團,不僅經常受邀在社區的節慶活動表演歌舞,更是當地米萃系列保養品的最佳代言人。  誰說斜槓是年輕人專屬,這群舞動人生、玩出生活樂趣的阿公和阿嬤,成了地方產業行銷影片的熟齡超模,親自見證米萃保養品使用前後的差異。而在活動過程中,也透過青銀互動讓大學生與樂齡老人培養出如爺嬤孫輩的情感,為爺奶們單調的老年生活增添光彩,減緩晚年孤寂感,青年學子透過一連串的實際參與與銀髮族的互動,成為日後投入銀髮秘書產業的生力軍。  (六)翻轉偏鄉社區    點亮返鄉就業路  生於斯長於斯,人親,土親,家鄉情。目前後壁面臨農村老化,青年人口外流的窘境,為了改善逐漸蕭條的狀況,並再現後壁風華榮景,華醫積極為在地培育人才,在籌組跨領域系所團隊的積極媒合下,食品營養系畢業校友高誌鍵不僅創立菠特傑蔬果烘焙坊,更協助後壁仕安社區合作社研發簡易有趣、老少咸宜的米麩餅乾手作DIY課程,技轉在地單位並有效融入該地特色遊程,順利推動地方農產精緻化、高值化,藉以帶動觀光效益,吸引人潮進駐。有鑑於後壁區成功範例,進一步複製經驗於東山區,營運小農紅龍果加工,製作紅龍果牛軋糖、紅龍果鳳梨冰品、歐式麵包等,並持續輔導番社蔬果聯盟進行販售。  令人欣喜的是,在執行自主學習、創新相關課程中發現,陸續有青年返鄉投入開發在地產業,例如參與後壁頂長社區營養照護的食營系許育菁校友,在中山醫學大學研究所繼續投入食品衛生安全計畫;曹惟茜校友,任職於「達康運動保健中心」,積極推廣銀髮健身產業,翻轉傳統銀髮保健觀念,利用健身以預防銀髮肌少症。  中華醫大致力為在地培育人才,期盼在有系統的專業訓練之下,培育更多年輕新世代,落實並善盡社會責任,促進在地經濟與能量永續營運、永續發展的目標,藉以翻轉偏鄉社區,點亮返鄉就業路,再現地方能量新猷。      (全文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