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黑暗擁抱你》黃國倫寇乃馨拍台灣首部直屏劇

  黃國倫、寇乃馨製作首部台灣直屏偶像劇《穿越黑暗擁抱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籌備大半年,黃國倫、寇乃馨創Meowshort直屏劇平台,喊話年產百部,首部台灣直屏偶像劇《穿越黑暗擁抱你》,即將在Meowshort平台上線,特來站台王瞳也有意以戲換歌加入演出。 黃國倫、寇乃馨21日舉行「劇光前行」首屆短影劇峰會,偕戲劇指導王月、女主角于齊薇及多位新生代演員與大眾見面,王瞳也特來站台力挺。 被問及是否也參加演出時,王瞳笑說,有人說黃國倫老師跟寇乃馨是戲劇界的小白兔,那她就是唱片界的小白兔,所以很期待跟兩人合作,「我們就來互惠,就一部戲來交換一首老師寫的歌。」 寇乃馨說,直屏短劇已勢不可擋,台灣有這麼多優秀的導演、演員、原創劇本,是時候用新的賽道、載體,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戲劇,希望能讓台灣的短影劇發光發熱! 所以去年十月,寇乃馨跟黃國倫找了幾位好友一起投了近千萬元,開始拍攝台灣第一部直屏偶像劇《穿越黑暗擁抱你》,邀請林隆璇的兒子林亭翰、方文琳的女兒擔任于男女主角。也請出戲劇教母王月擔任戲劇指導。

Read More

蕭煌奇唱器子主題曲 喊太催淚

  蕭煌奇演唱電影《器子》主題曲,入戲到想哭差點唱不下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蕭煌奇2025第一首新歌是電影《器子》主題曲〈默聲〉21日全球上架,蕭煌奇透露,演唱時入戲太深,感覺自己就像男主角張孝全,「唱到想哭出來,有唱不下去的感覺!」 犯罪動作電影《器子》中,張孝全飾演「最強老爸」,不但展開一連串殘暴驚悚的復仇,祭出激烈反擊的動作場面,後段更交出催淚的感人戲碼。 主題曲〈默聲〉由《器子》電影配樂吳欣穎打造。蕭煌奇稱讚:「這首歌旋律寫得很有層次、很有寬度,唱的時候就比較有張力。知道電影故事再唱起來會身歷其境,好像自己就是男主角,好像會唱到聲嘶力竭,唱到想要哭出來,會有唱不下去的感覺!」 不過,蕭煌奇也分享錄音時的小插曲,「唱這歌剛好是小年夜的下午,那天身體狀況不是那麼好,稍微感冒之類的,所以唱出來雖然滄桑,但如果還能重唱的話,可以把這首歌唱得更好。」 〈默聲〉這首為了電影量身打造的主題曲已全球上架,完整MV也同步正式上線!電影《器子》將於4月11日全台上映。

Read More

高市現代畫學會雙年展「邊陲的中央 -挑戰AI的思維」 串聯8家藝廊聯展回應科技時代

高雄市現代畫學會推出雙年大展「邊陲的中央-挑戰AI的思維」。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現代畫學會即日起在文化中心至真一、二館舉辦雙年大展「邊陲的中央-挑戰AI的思維」,同時攜手高雄八間藝文空間合力聯展,透過藝術串聯城市藝文涵養,打造遍地開花的當代藝術盛會,展期至四月一日。 雙年展的總策展人、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長王富娘指出,這樣的展覽方式,在高雄是首創;至真堂的主場展覽,集結四十位藝術家、七十二件作品,探討人工智慧(AI)技術對人類思維、創作模式的衝擊,並試圖在全球化與科技發展的浪潮中,尋找藝術的核心價值。 尤其,在面對AI的浪潮下,藝術創作是否受到衝擊?或有更大的發展動能?高市現代畫學會想藉由這次的雙年展,藝術如何回應這場變革?尤其AI技術的日新月異,也讓創作形式發生劇變,更挑戰藝術家對「獨創性」的認知。 雙年展的總策展人王富娘打造遍地開花的當代藝術盛會。 (記者王正平攝) 主場策展人蘇志徹丟出「邊陲的中央」這一主題,不僅探討高雄及南部藝術的文化定位,更回應全球藝術生態在AI時代的變革。藝術家透過繪畫、裝置及數位媒體等形式,表達他們對AI技術的反思,從被動適應到積極迎戰,詮釋人類獨有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蘇志徹認為,AI其實很簡單,只透過電腦,將藝術極大化同時極端細膩化,並將創作過程極度精簡化;其中最讓藝術界無法忍受的是,它將模仿行為合理化、規格化甚至量化,一時間讓藝術家不知如何因應。 以往,學院派教育總告訴學生,藝術之路沒有捷徑,一步一腳印持之以恆,才有可能走出一片天,卻被強調效率、速度、精確且完美的AI完全顛覆,但讓藝術創作者無法心服的是,軟體工程師皆非藝術家,他們對藝術的認知,只是拆解、分析、重組和複製,歸根究柢,想像力依舊是科學的罩門,更是程式設計難以跨越的障礙。 王富娘也點出這次雙年展的最大特色,不僅在至真堂的主展場,還擴散至高雄八間藝文空間,以「遍地開花」的展覽模式,將藝術帶入社區,促進藝術與市民的互動;各展館策展人將圍繞「邊陲的中央」發展子題,探索AI與藝術交匯的多種可能性,讓不同面向的觀點,共存對話,深化展覽的文化內涵。 例如,四月十二日起在橋頭白屋藝術空間登場的《邊陲的中央》:叫我Honey,策展人林麗華聯手南風劇團團長陳姿仰,企劃雙年展中,唯一一場展演兼具的藝文活動,想透過表演者的「藝術語彙」,達到另類創作的思維。 林麗華指出,展演場地就在橋頭糖廠,量身訂做以「幸福·歡樂」為主題,橋頭糖廠舊稱「橋仔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啟用於一九0一年(明治三十四年),曾引領臺灣邁入輝煌的糖金歲月。而「糖」,總出現在愉悅場合,情人節戀人們用巧克力傳情,新人結婚奉上喜糖,分享結婚的喜悅,根植在文化底層或個人的記憶中,糖與甜蜜幸福等美好事物畫上等號。 至於,三月二十二日起在新思維人文空間登場的《邊陲的中央》:堅定的浪漫,策展人李錦明想以全新角度,呈現浪漫主義,打破過往刻板印象,探索當代藝術中,持續的活力與思想深度。而「堅定的浪漫」用意,強調藝術家對美學與理念的堅持,並透過挑戰既定的規範與語言,創造出充滿對抗性、矛盾性,以及詩意的藝術語境。

Read More

劉若英首部執導影集 秦漢久違回歸台劇

  秦漢(右)、謝盈萱在《忘了我記得》中飾演父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劉若英首部執導華語影集《忘了我記得》,促成秦漢、謝盈萱、霍建華譜寫一段關於成長、遺忘與陪伴的溫暖故事。 《忘了我記得》20日公布將於5月23日全球獨家於Netflix上線,首度擔任影集編導的劉若英也分享心情:「這是我的第一部劇集,是一部『生活感』和『生命感』很強烈的作品,我覺得也很貼切現今社會的狀況。希望大家能在又哭又笑中得到感動。」 睽違多年回歸台劇,秦漢也坦言,其實一直都持續有在拍戲,是因為遇到了疫情才被迫停止;「那年我72歲,年輕時算過一次命,說我拍戲到72歲就結束了,我心想還真準,剛好發生了這麼個世界級的大事件。」 聊到和導演劉若英的合作,秦漢表示,兩人曾一起拍攝《南京1937》,雖無深交但也算舊識,加上張艾嘉也算是共同好友,所以當劉若英邀請演出父親的角色,沒看劇本就答應了。 謝盈萱也分享,「我因為拍攝這齣戲更認識奶茶姐,也看見了她很溫暖的一面,她是很為演員著想的導演。」 首次合作就和謝盈萱飾演父女,秦漢也大讚她真的是一個很棒又很努力的女演員,他說,「從第一次見到她,一直到拍完戲都沒有什麼不同,她一以貫之,一直就是那麼落落大方表裡一致,對我這個老爸也很照顧,和她相處很溫暖自然!很榮幸一起合作。」

Read More

彭佳慧6月攻蛋 新單曲同步上架

  彭佳慧6月將在台北小巨蛋開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金曲歌后Julia彭佳慧6月7日即將在台北小巨蛋舉辦「一路這樣愛過來」演唱會,全新單曲、也是演唱會主題曲〈總有一首歌會提醒我愛你〉也同步上架。 〈總有一首歌會提醒我愛你〉是由金曲獎最佳製作人許哲珮創作、製作,兩位金曲得主首次合作,當許哲珮給彭佳慧聽DEMO時,彭佳慧一聽就有被打中的感覺,表示「就是它了。」歌曲呼應著演唱會「一路這樣愛過來」的主題,因此成為彭佳慧今年發行的全新國語專輯中,搶先推出的暖心單曲。 才剛結束巡迴演唱會的彭佳慧,現在同步錄製著全新國語專輯和籌備台北小巨蛋演唱會,處於蠟燭兩頭燒的狀態,但她樂在其中,享受著最愛的歌唱工作。 只要沒有工作,她一週至少運動健身3-4天,「會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上台演出。」她也表示,這次的演唱會將細數所有過去的經典作品,也包含新專輯裡即將帶給大家的驚喜,會好好地、一首一首地唱,一段一段地說,畢竟真愛的故事,不論複習幾次,都有不同的細節能被回憶起。

Read More

馮翊綱攜相聲進校園 葛瑪蘭文化基金會推動傳統與創新交流

葛瑪蘭基金會藝術進校園首站邀馮祤綱到宜商演說。(葛瑪蘭基金會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葛瑪蘭文化基金會長期致力於藝術教育文化的深耕,今年特別邀請台灣當代知名相聲大師馮翊綱,將創新相聲藝術帶入宜蘭地區的高中職校園,期望透過他的演講,激發學子對創作藝術的概念,並提升口語表達技巧。 此次活動的首場十九日在宜蘭高商舉行,並特別邀請校內最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地方戲曲社參與演出。游芷晴與李糧辰同學展現京劇「十八棍」把子套路,讓傳統戲曲與創新說唱藝術在舞台上激盪交流,為宜蘭學子的多元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馮翊綱老師長期深耕創作、他創立的「相聲瓦舍」融合相聲文化與現代劇場理論,首場活動他以「這村子很有戲」進行精彩的說唱演出,隨後將傳統戲曲的脈絡做了介紹讓學子們對歌仔戲、相聲、國劇等都有進一步的了解。 宜蘭高商校長洪重賢表示,透過葛瑪蘭文化基金會,同學能從中學習口語表達技巧,理解說唱藝術,並進一步傳承傳統文化。葛瑪蘭文化基金會不僅贊助宜蘭縣各高中職學生的愛心午餐,也捐助獎學金協助孩子成長,更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這次更將演出帶入各高中職校園,讓學生有更直接的學習體驗,我們深表感謝。 葛瑪蘭文化基金會董事陳世圯則表示:「我們推動在地文化發展,宜蘭高商是是推動戲劇教育的重要學校,因此我們特別邀請馮翊綱老師這位國內頂尖的相聲藝術家,來分享相聲藝術與戲曲。我們希望宜蘭不僅是歌仔戲的發源地,未來也能成為國內相聲藝術的新據點,這正是我們的核心目標。」

Read More

〈中華文薈〉既隱於詩,復顯於文 ——學者詩人楊宗翰

■楊宗翰 2024年5月與黃春明於明星咖啡屋合影,〈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在這寫的。 詩是永遠的初戀: 從為詩狂,到隱於詩   我常跟學生說:能夠為詩而瘋狂,是多麼幸福的青春。跟現在吾輩只能困在帳單房貸、考績評等、體衰保健的議題相較,他們的生活樣態或日常作息,還真是讓人羨慕。我讀大學時,絕不會錯過誠品每個月「詩的星期五」,像是追星族一樣看著洛夫等前輩在台上朗誦,整個氣氛迷人到極點,空氣中都是幾分苦澀幾分甜的詩味。白靈老師在耕莘小劇場辦「詩的聲光」,可能是缺人吧,竟把我也拉去演。我只好應付一下必修的聲韻學期中考,飛快繳卷後騎機車急馳下山,就是為了趕演詩劇。林煥彰〈十五‧月蝕〉原本不算難懂:「八點鐘,月在我二樓∕企圖穿窗而過∕∕十五那個晚上,∕我捉住了她∕所以,你們就有了一次∕月蝕∕∕而午夜∕她將衣裳留在我床上∕所以,那晚∕她∕特別明亮」,而我被導演要求先屈身蹲在一個橘黃色大筒子裡,算好時間再跳出來,大跨步蟹行橫走。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在演什麼,只覺得肢體可以這樣展示,既害羞,又得意。近日發覺YouTube上竟還找得到三十年前的演出影像紀錄,幸好畫質甚差,什麼都看不清楚。果然印證了,模糊的青春才是最美。 那次「詩的聲光」跟我們一起登台瘋詩的,還有大前輩管管。這位文學史上超級大玩家兩年前逝世,享耆壽92歲。那一輩資深詩人都對我極好,甚至有時容忍我刻意胡搞,譬如把寫實風格的詩投稿給《創世紀》,把不避艱澀或超現實風的詩投稿給《笠》。年輕氣盛的我,不知道從哪借來的勇氣,覺得別人都搞不懂,所以自行翻譯了「意象派」的信條,投稿後也蒙《笠》採納刊出。我在2000年這篇〈意象派諸信條新譯〉中寫道:「古有所謂『詩辯』者;生此紛紛詩壇,擾擾詩潮之世,以此『譯辯』明志,誰云不宜?余豈好譯哉?余不得已也!」現在看來,就是兩個字:屁孩。 雖然樂於為詩瘋狂,但我後來幾乎完全走向文學評論,很少寫詩。立志要寫《台灣新詩史》後,更要求自己把創作放到這書出版之後再談。沒想到這本新詩史花了廿年才問世,中間實在蹉跎耽誤太久。去年既然出版了新詩史,今年我就該重回創作隊伍,遂推出第一部個人詩集《隱於詩》。遲到總比不到好。人生已過中場,不能浪擲耗費。回到寫作隊伍,容我隱藏於詩。   校園是日常生活的重心。與語創系導生班在北教大合影,右一為楊宗翰。 行動派的機智編輯生活: 像我這樣一個編輯   六年級世代的文學人,有不少曾經或正在以編輯為業。這個「業」可以是職業,可以是事業,也可以是志業。我這幾年對「以編輯為業」很感興趣,故先後主編了《大編時代》與《話說文學編輯》兩本書,欲藉助眾人之力,一方面重現過往瘂弦等偉大編輯的事功與啟示;另一方面也想激勵一下吾輩或更年輕的文學人,別再一天到晚喊著或自比為「小編」。小編滿街走,氣短志不高,還能夠承擔什麼大任?「大編」之所以為大,是大在心態,大在視野,大在對於編輯這份職業∕事業∕志業的企圖與實踐。文藝可以成學,編輯足以成家,所以我主張這些大編應該被正名為「編輯家」。其言行必須記錄,其編事值得研究。 這些編輯家中兼有詩人身分,於編事及創作上皆卓然成家者,至少有楊牧、向明、張默、瘂弦、蕭蕭、白靈、向陽……我認為應該冠他們以「詩人編輯家」榮銜。當我在擔任編輯、講授編輯、研究編輯、想像編輯時,這些「詩人編輯家」都是學習的模版跟最好的典範。不過世代有別,環境殊異,我們這些歲數坐四望五的「六年級生」,畢竟再也回不去前行代的紙本媒體盛世了。我在公元兩千年前後開始接觸編務,何其有幸,見證到紙媒王國的夕陽餘暉;在編輯工作之餘,還因緣際會成為部落格或新聞台的首批投入者。在homepage或blog上,每個人都突然變成(自己的)總編輯,過癮極了。可以單槍匹馬,可以詩妖8P,一時之間好不熱鬧。豈料廿年過去了,一切都變成失效連結,再怎麼refresh都杳無蹤影。想起來也蠻可怕的:原來網路世界遇到金流斷絕,任何遺跡都可能被完全移除。 像我這樣一個編輯,廿年過去了仍然在編編寫寫,樂此不疲。昔日我曾編過《勁晚報》副刊,待過出版社與雜誌社,邊做邊學該如何編輯、企劃、業務、行銷、策展;現在既主編學報《臺灣詩學學刊》,又替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譯之華》(Florescence)選稿件與訂專題,偶爾也受邀策劃雜誌或協力專案。雖然身居學院圍牆之內,但能夠藉此維持編輯手感,我很樂意,也很珍惜。尤其這些編選企劃都是文學之事,而我本來就很想終生作一名文學編輯——堂堂正正、不容蔑視、不需理由的文學編輯。因為我篤信:文學,就是最好的理由。   楊宗翰文集《顯於文》,2025年由華品文創出版。 立足台北,超越性別,讀寫人生——談《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3》   閱讀能不能傳?創作可不可教?——身為一位以「語文與創作」為所屬系所名稱的大學老師,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那是指接受過至少四年、超過一百多個學分的專業訓練下,最終能順利通過的畢業生,理當對閱讀與寫作兩者具有相當能力。換言之,這個肯定的答案通常侷限在學院圍牆之內。那麼在學院圍牆之外呢?幸好台灣社會還有「讀書會」跟「寫作班」的存在,讓日常生活裡除了正式學校體制,文學愛好者仍有可以精進自身讀寫能力的練功房。 追溯其最早型態,應屬上個世紀五0年代的「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校長李辰冬(一九0七~一九八三)是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曾擔任燕京大學教授,一九四九年東渡來台。一九五三年八月,李辰冬首度以中華文藝函授學校之名登報招生,次年元月正式開課。他一次開設小說班、國文進修班、詩歌班三個班別,分別聘請謝冰瑩、梁容若、覃子豪擔任班主任。五月,李辰冬又創辦函授學校之代表刊物《中華文藝》,其中便設有函校作業批改示範與學員作品發表,可謂從教學指導、批改評閱、投稿發表,盡可能地照顧到各種層面與不同階段。函授學校雖然跟正式教育制度有別,但在那個時代真正幫助了許多渴望增進文藝知能的青年。軍旅詩人向明就是因為五0年代報名了函校詩歌班,在覃子豪指導下愈發堅定創作志向。還有好幾位讀過函校的寫作者,都像向明般奉獨身在台的覃子豪為師,並輪流照顧罹癌的他走完人生一程,可謂更加彰顯函校此一體制外文藝殿堂的魅力。 比函校發展更進一步者,則是遍地開花的「讀書會」跟「寫作班」。追求自由,掙脫束縛,本為當代文學一大特質。所以發自民間社會、跟校園脫勾的「讀書會」與「寫作班」,完全不用理會任何課綱(全名為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束縛,可任憑主事者一己之喜好或偏愛來規劃。雖然如此,但本地具規模、有歷史的「讀書會」,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道道美麗的人文風景。譬如洪建全基金會於一九八七年成立的「素直友會」,長期推動閱讀風氣與協助會務運作,目前參與其中的讀書會團體約有六十家之多。而「寫作班」大抵又分為團隊或個人兩種模式,前者如「耕莘青年寫作會」及其開設之各式文學課程或營隊;後者如作家阿盛,在一九九四年辭去媒體工作後創辦的「寫作私淑班」,小班教學、自宅授課,堪稱是第一個由知名作家創設的現代文學講堂兼私塾。 這本《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3》的作者群,全數出自同一個團體,並且兼具上述之函授學校、讀書會、寫作班三重性質——只差在過往紙本郵寄的函授,今日已轉為同步視訊、雲端授課、電郵或Line通訊。會出現此一堪稱「神奇」的文藝團體,最早出自汪詠黛二00四年受託於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成立的「生活寫作班」,二00九年又有由四、五十人組成之「黛媽咪讀書會」。至二0一0年向台北市社會局登記立案,創設「臺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二0一六年再改名為「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痛快地撕下了二分法的性別標籤(儘管在黛媽咪讀書會時期,就曾有「天字第一號男學員」)。該協會稟持「先讀後寫」原則,讓成員先厚植閱讀根基,再鼓勵大家結合努力與天分,嘗試提起筆寫作。百餘位協會成員中,職場退休或銀髮族占比甚高,尚無光鮮「文學履歷」的他們常會被視為「寫作素人」。但若經常關注文學媒體版面或各式文學獎結果,便會發現協會成員屢有斬獲,獲刊、獲獎頻率甚高,豈容無知者小覷!僅就二0一三年跟一八年,能夠從成員已公開發表作品中,精選為前後兩部《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即可發現他們以筆為鋤,努力耕耘,其用心實不亞於所謂的「寫作達人」。若要說到有何差別,我倒是更為欣賞書中所錄文章,顯現之生活體悟與生命感受——寫作「達」人之文,美則美矣,往往就欠了這點「素」味。 二0二二年八月承蒙汪詠黛盛情邀請,有緣赴協會「生活寫作班」講了一場。當天在《OR旅讀中國》會議室開放線上同步轉播,也讓我首度見證了協會諸君的尊師重道、認真聆聽與周詳考慮,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演講經驗,連會後合照的笑容都特別燦爛。我想他們已經很習慣了,一切都是那麼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就像協會會員們先以聽代讀,再嘗試寫作,繼而鼓勵投稿,最後成果又精編細校為這部《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3》。同樣身為文學愛好者的我,很期待能夠跟大家一起走下去,繼續立足台北,超越性別,讀寫人生。 楊宗翰簡介 楊宗翰,一九七六年生於臺北,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台灣詩學學刊》主編。著有詩集《隱於詩》,文集《顯於文》,論集《有疑:對話當代文學心靈》、《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曾主編《穿越時光見到你:36場歷史縫隙的世代對話》等九書,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書,並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世紀典藏‧賈平凹」等系列出版品。另有與孟樊教授合著之《台灣新詩史》。

Read More

金秀賢醜聞纏身 高雄櫻花季行程不變

  金秀賢深陷醜聞風暴,統一超商原訂19日推出聯名鮮食及周邊商品,行銷活動檔期調整。(翻攝自IG) 本報綜合報導 統一超商原訂19日推出韓星金秀賢聯名鮮食及周邊商品,但近期金秀賢深陷醜聞風暴,超商各門市至今未見任何聯名商品蹤跡。統一超商證實,行銷活動檔期調整。 至於金秀賢是否高雄櫻花季活動?主辦單位表示:「目前活動仍照原訂合約執行中,後續如有變化,會在第一時間立即因應,並考量消費者權益,做妥適處理」。 統一超商原訂19日推出金秀賢聯名的3款鮮食、咖啡杯、杯套,購買聯名商品還贈送文件夾、明星小卡等限量周邊;但金秀賢近來深陷醜聞,各家門市都未上架任何與金秀賢肖像有關的商品。統一超商下午證實,行銷活動檔期調整。

Read More

東浪嘉年華 蛋堡、鳳小岳獻聲

  2025年東浪嘉年華公布新卡司,蛋堡、鳳小岳獻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由台東縣政府主辦的「2025年東浪嘉年華」5月17至18日於卑南鄉杉原灣舉行,連續2天演出卡司堅強,除了金曲歌后蔡健雅、waa魏如萱、最佳樂團滅火器之外;更壓軸公布兩大「聲」力軍,包括金曲歌王蛋堡,以及影歌視三棲、去年首次出專輯就入圍金曲新人獎的鳳小岳。 鳳小岳和台東緣分甚深,過去就常到台東看表演,像是去鐵花村聽萬能青年旅店、Suming舒米恩的音樂節,「台東給我的印象一直和音樂緊緊相連,每次來這裡都覺得心很自由、很放鬆」。 鳳小岳也曾經參加過天后張惠妹的部落活動,和族人手牽手跳舞。「那一刻真的非常感動,大家彼此的連結還有音樂帶來的力量,讓我印象深刻」。 蛋堡表示,印象中只有到台東演出過一次,相信這一次會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希望有機會好好坐下來看海,欣賞平靜的美景。

Read More

尼泊爾朝聖之旅 白冰冰手讀貝葉經轉經輪

  白冰冰在Youtube節目再分享尼泊爾之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白冰冰上週在Youtube節目《誠懇逗陣》分享尼泊爾朝聖之旅,大受好評;最新一集再分享尼泊爾part2,除了有緣觸摸貝葉經、轉經輪,也拜訪菩薩寺,體驗農夫自給自足生活,感動到想哭。 身為佛教徒,白冰冰的尼泊爾之旅除了是文化之旅,也是修行之旅。透過長年在尼泊爾擔任義工的葉惠貞師姐幫忙,聯繫釋迦摩尼佛寺的負責人,讓一行人很幸運地看到難得一見的「貝葉經」。 貝葉經內文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冰冰說:「雖然看不懂梵文,也聽不懂經文內容,但全程莊嚴氣氛讓人肅然起敬;更難得的是寺方允許我們去觸摸貝葉經,我抓住機會,整本經文從上到下都摸到了、表示也都讀進去了,最後再上供酥油燈、許願、加上轉經輪,結束朝拜環節。」 此外,白冰冰也到菩薩寺,拜訪星雲大師弟子慧光師父。白冰冰表示,慧光師父提倡「在生活中修行」,認為教育才是救窮救苦的根本,因此在尼泊爾創辦小沙彌學院,幫助很多孤兒及原生家庭需要幫助的孩子;孩子學習尼泊爾文、英文,中文也是必修課程,最重要的是教他們能夠自給自足,不被生活打敗。 白冰冰看著小沙彌聰明的眼神、可愛滿足的笑容,心都融化了;也跟著孩子們體驗生活。「我第一次感動到整天都想哭,覺得現金帶不夠,很想為孩子們再做些什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