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應大USR展開海龜3D復刻

南應大USR「志在琉鄉」團隊師生, 在琉球為海龜模型進行掃描定位標記。 (南應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用科大USR「志在琉鄉」團隊長期致力於小琉球的生態保育與教育推廣,並持續創新教材形式提升大眾對台灣原生種及生態保護認識。團隊展開海龜3D復刻計畫,希望能透過數位技術再現台灣珍稀的原生動植物,並將這些模型作為教材廣泛應用。 小琉球因其豐富的海藻與海草資源,成為世界上七種海龜之一的綠蠵龜重要棲息地之一。然而,作為保育類動物,海龜不能被民眾近距離觀察或觸碰。生態教育如何在保護海龜的前提下推動成為了一大挑戰?為滿足這一需求,台南應大志在琉鄉USR團隊長期致力於小琉球的生態保育與教育推廣。展開「Lastname Formosa原生種計畫—復刻還原計畫」。 USR團隊前往大鵬灣琉球遊客中心,運用3D掃描技術對海龜標本進行詳細的逆向工程製作。此次掃描目的是精確記錄海龜的細節特徵,無論是龜甲紋理還是體型結構,都能夠以高仿真方式被數位保存,並成為未來生態教材中的核心部分。 計畫主持人李政達教授表示,團隊的3D掃描技術不僅是精密記錄物種外觀,更是為後續大規模複製這些模型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未來,這些數位化的模型將應用於各類教育展示場合,讓更多人能夠認識這些珍稀物種,進而提升大眾對海龜及其棲息環境的保護意識。

Read More

南大開課 帶新生認識台南

南大帶領參與「台南你好」課程的新生走訪校園周邊重要文化景點。(南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推動社會實踐微學分課程,今年針對大一新生開設「台南你好,我的第一個大學學分」課程,透過主題講授、校外走讀、教具實作等多元活動,讓學生了解學校推動社會實踐計畫的內容與成果,也透過課程讓新生認識台南。 南大表示,「台南你好,我的第一個大學學分」課程共十八小時,課程首先邀請一0九級校友侯慶文分享其在南大求學時參與社團、偏鄉學童輔導及海洋永續教育推廣等經驗,這些經驗不僅讓他培養課堂以外的實作能力,也成為他日後創業的重要資本。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主任李香蓮則帶領學生進行「創意共學繽紛台南」課程,透過擴充實境技術、刊物編輯、空間美學規劃等專業知識,參與地方社區活化及跨世代共創活動。新生也參訪特殊教育學系林千玉教授的「輔科舞告賀」教具研發教室,體驗輔具設計的創意與實踐。 課程還包括校外走讀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走訪學甲區織布工藝工作室,體驗玉米葉花藝製作,並由陳怡君老師分享農村婦女的就業挑戰及黃麻復育計畫。 此外,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蔡世惠介紹《南瀛之美》系列繪本,展現台南在地藝術、人文與自然資源。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張伯宇副教授則以「What’s台南-略談文史」課程,帶領學生探索台南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課後並走訪校園與周邊重要文化景點,連結台南大學與地方發展的脈絡。

Read More

台語能說能寫 口埤實小進軍全國賽

口埤實小台語學習成效佳,在全市語文競賽「台語字音字形」囊括前三名,第一名將進軍全國賽。(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新化區口埤實驗小學為復育西拉雅語,規劃以台語、英語串接學習的方式,作為學校課程的特色。在實施之後,已逐漸收到相輔相成的效果,該校學生參加今年全市語文競賽,在「台語字音字形」項目囊括前三名,第一名將代表台南市參加全國賽。 口埤實小繼西拉雅語歌謠表演、教學成果展示、文化交流互動,在國內、國際間漸進發展、廣為流傳之後,台語的學習也逐漸深化,能在校園、社區靈活交談、書寫成文,成為另一項語言領域學習的楷模。學生在學習面相上增加廣度與深度,產生了濃厚興趣,同時也受到家長的肯定與支持。 口埤實小校長王朝賜表示,該校的台語教學兼顧國際音標與漢字,由教學資歷完整、經驗豐富的老師進行教學,同時開發結合在地風土民情內涵的教材,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情境來學習,以此來增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語詞數量、流暢對話,促進台語的靈活運用。 在高昂的學習氛圍下,學生開始受到鼓勵參加語文競賽「台語字音字形」項目。因為台語的語彙在各領域中較少使用,因此在教學過程運用了遊學、情境演說、閱讀與發表、角色扮演、遊戲對話等方式,來讓學生沉浸學習。

Read More

藝術跨媒體行銷 崑大研究解密

崑大媒藝所林蒂芬研究探索媒體創作提升學術量能,並將所學應用於教學領域。 (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媒藝所畢業生林蒂芬與顏秉緯因對藝術創作及媒體行銷充滿興趣,論文分別以《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維繫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與《機動戰士鋼彈─跨媒體行銷的研究》為主題,透過探討文獻與分析行銷策略提升學術量能,充實專業技術。 林蒂芬因對媒體創作有熱誠,決定攻讀碩士學位,在學期間除學習理論內容,更透過競賽累積實作經驗,在二0二三年台南400明信片設計比賽獲得佳作,並且再與同學參與第十屆國際拍片運動榮獲優選獎,展現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創意和技巧。顏秉緯則想強化學術知識與行銷領域方面的專業攻讀媒藝所。 兩人在研究所期間也分別以各自感興趣主題撰寫畢業論文,林蒂芬在視訊系助理教授趙品灃指導下,以《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維繫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作為題目,透過資料分析並探討即時通訊工具在維護親子關係及其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該篇論文不僅為通訊媒體有價值的建議,也反映了對社會實踐問題的深刻理解。 顏秉緯則在視訊系副教授劉現成指導下,以《機動戰士鋼彈─跨媒體行銷的研究》為論文主題,了解動畫作品《機動戰士彈》跨媒體行銷內容,並探討運動行銷公司結合動畫舉辦主題路跑之行銷策略,及衍生商品是如何進行品牌授權?同時訪談運動行銷人員的想法與看法,藉此為學術界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Read More

木構築競賽 成大穿金戴銀

成大建築系學生以「木木織亭」作品獲得實構築競賽金獎。(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建築系組隊參加由嘉義市政府舉辦的「繁衍城市DNA」木構造構築實踐創作競賽,以「木木織亭」和「湧動」兩組作品,包辦大專組金獎及銀獎,展現成大建築系在低碳木構築的設計能力。 嘉義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廣「木文化」,今年更首度辦理實構築競賽,邀學子發揮創意,以「城市客廳」為主題設計建造木構展亭空間。該比賽大專組競爭激烈,第一階段有超過五十支隊伍參賽,只有五組進入第二階段的決賽,日前在嘉義市文化中心廣場以三天的時間進行實體搭建。 成大表示,成大建築系共有兩組作品進入決賽,並且拿下金獎及銀獎。其中金獎作品「木木織亭」是一件以繩索固定木材並結合互拉結構的新式木構造,呼應嘉義製材所過去使用天車搬運木材的歷史。 構造方式僅初階加工,透過鑽孔、絞鍊與繩結構築,比賽完畢作品拆除後,可將繩子回收,木材能以接近原貌的樣子永續再利用,也可以輕鬆的將這些木材搭配繩子重新製作成家具等生活物件。 指導老師許家茵表示,這件作品本身極具張力之美與觀賞性,除了用非常創新的手法構築木材以外,最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們在前期研究階段,深入嘉義市的街巷,將市民街道生活需要的家具物件做了詳實記錄,再以此發想作品,將城市客廳的概念並不止於競賽期間,拆除後可以真正回到市民或是社區的客廳。 同樣出自成大建築系的銀獎作品「湧動」,則憑藉機器人木構築的創新技術,與其所展現出的動態木曲面造型獲得評審青睞。「湧動」除仿生的外型特色外,另一個亮點便是使用了機械手臂輔助木構件的製造,不但能適應各種木構件客製化的需求,同時也開創了自由形體木構的新局面。

Read More

4國20人創作版畫 南應大展出

台南應大美術系主辦「國際聯合創作計畫—介質Involved」展覽,共有來自墨西哥等國家傑出版畫藝術家,展出跨國共同創作粄畫作品。(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大美術系與版印中心攜手Texture版畫工作室,在該校美術系One空間進行「國際聯合創作計畫—介質Involved」展覽至十二日止,共有來自墨西哥等國家傑出版畫藝術家,展出跨國共同創作「穀雨」等成果作品,歡迎參觀探索交流 這項國際聯合創作展為南應大美術系與版印中心執行文化部「台灣當代版印藝術發展補助計畫」,匯聚來自台灣、墨西哥、美國和日本共計四國廿位傑出版畫藝術家,展出藝術家參與為期二百六十天的「跨國共同創作」成果,作品主題「介質」不僅展示國際版畫藝術的魅力,更是一次多方協作的文化交流與創作對話。 版畫創作中常運用各式媒材及專業技術去呈現,不同的媒材印製在同一平面上的獨特風格,從實驗的心態去探索各種版畫創作的可能性。當素未謀面的跨國創作者介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僅能從畫面的安排與藝術家書寫的日誌接續創作,無法預期作品的走向,將會是一種未知的驚喜,跨越不同版種的結合更會是技術上的挑戰。 參與「介質」創作交換的廿位藝術家,作品繞了四國共同創作出廿件獨一無二的作品。並於展覽期間舉辦兩場「跨國文化接力」座談,和參與藝術家們探討這場版畫郵寄之旅的收穫與啟發,也分享版畫如何透過共同創作搭起跨國文化交流的橋梁。邀邀各界參與這場跨國界的版畫交流。

Read More

南大畢業半世紀 逾百人再聚首

南大六三級校友舉辦畢業五十週年聯誼會。(南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六三級校友舉辦畢業五十週年聯誼會,逾百位校友在畢業半世紀後,特別返回母校再聚首。 由於當年師專時期因為實行軍事化管理和嚴格的集體紀律,其中有人因未能符合校規而無法順利畢業,在此次的聚會上,校方特別頒發「復刻版畢業證書」,彌補當年的遺憾,場面溫馨。 南大校友服務中心表示,六三級畢業校友今年正好畢業滿五十年,當時唸的是南大的前身-台南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全數投入教職,為教育奉獻畢生心力。此次他們選擇在教師節當天重聚,不僅是老同學的重逢,更象徵對彼此教職生涯的深刻致敬與喝采,大夥一起回顧在教師崗位的奉獻與成就。 活動由總召集人王鳳翔精心策劃,並特別編印《南師50致63級的我們》紀念冊,內容記錄珍貴的泛黃錄取榜單、舊照片、手寫書信及賀卡等珍藏資料,帶領校友們重溫昔日美好時光。 南大校長陳惠萍、校友總會理事長吳東林,以及陳光雄、李國華、黃麗娥、謝金美、劉信雄等多位退休師長亦應邀出席,與校友們一同參與這場盛會。 最後,校友們還齊唱校歌,拍攝大合照,並且一同前往學生餐廳用餐,重溫學生時代的點滴回憶。

Read More

崑大x神斧部隊 營區教學點揭牌

崑大攜手陸軍第八軍團五四工兵群,推動志願役官兵在職專班營區教學點揭牌。(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為提供志願役現役軍人進修管道,崑山科大攜手陸軍第八軍團五四工兵群神斧部隊簽署策略聯盟意向書,並為營區設立的「營區教學點」揭牌,共同推動在職專班計畫,環工系二技進修部現役軍人營區在職專班也於本學期啟動,將強化環工知識並實踐專業於業務中。 經調查五四工兵群志願役官兵對進修需求為「環境工程」相關專業,此次先啟動環工在職專班,課程聚焦於區域性環境汙染及工業汙染防治技術。 該計畫由崑大副校長侯順雄及陸軍八軍團五四工兵群指揮官吳仁瑜上校代表雙方簽約及揭牌。侯順雄表示,該校環工系九十六年首次獲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通過,分別於一0二、一0五年、一0八年申請認證展延,教學品質與學習環境皆是一等,有助於官兵提升相關專業知識。 此營區在職專班將秉持IEET認證的精神,養成紮實的環境學科基礎,配合適當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訓練,定有助於學生成為優良的環境工程師或研究人才。 崑大副永續長暨環工系主任許蕙琳表示,此次志願役官兵在職專班專業課程以汙水工程、空氣汙染學、廢棄物處理、工業製程安全、噪音及振動控制、環境毒物學及地下汙染與整治等為重點科目,期待退役進入職場也能在相關產業上無縫接軌。

Read More

台南學子變教練 赴彰化偏鄉教AI

中華機器人科技教育學會到彰化萬興基督長老教會教小朋友學習AI機器人。(中華機器人科技教育學會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中華機器人科技教育學會與安平區石門國小共同推動AI機器人及程式設計偏鄉服務,師生近日前往彰化萬興基督長老教會,以同儕教練方法,讓萬興教會約三十名年齡介於六至三十五歲的教友都能完成機器人任務,也激起萬興教會孩子對學習AI機器人的興趣。 中華機器人科技教育學會理事徐佩祺提到,她因藝術結識潘亞欣牧師,也被牧師對偏鄉孩子的付出深受感動。 五年前學會曾到北門嶼教會進行機器人服務,時隔五年潘牧師調到萬興教會,並再次提出需求,學會很樂意配合。理事長洪駿命博士表示,AI機器人課程結合SDGs3、11,利用有趣的機器人遊戲來引起孩子的興趣,讓首次接觸機器人的偏鄉孩童,也能設計出機器人。 黃冰華老師也表示,共花了近兩個月培訓孩子同儕教練及課程規劃的能力,從規劃課程、撰寫教案、活動流程、海報設計、教學媒材的準備,常跟學生教練們利用假日深入討論,甚至有時候到深夜,也展現教練們對AI機器人與程式設計偏鄉服務的熱忱與投入。 就讀目前瀛海中學翁睿廷、蘇縉揚及南商姜瑀濬,都是這次的學生教練,他們表示,萬興教會的小朋友年紀比較小,是新的挑戰,從認識、組裝機器人到寫程式,要注意的細節很多,他們自己也從中也學習到很多經驗。 另台科大黃鴻哲、成大南工陳楷彧、王語嫻及南科實中劉菫軒表示,他們負責這次的行程規劃,過程中了解團隊合作、領導能力及溝通能力的重要,也培養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

Read More

崑大3師生 考取照服員證照

崑大樂活學程取得照顧服務員證照右起:老師張乃文、副主任趙久惠、三年級林羽宣。 (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樂齡生活產業管理學程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師長展現教學相長精神,其中副主任趙久惠與老師張乃文及三年級學生林羽宣,參與照顧服務員研習課程,三人並順利取得相關專業證照,為他們在未來投身長照服務領域奠定紮實基礎。 樂活學程師生參與照顧服務員研習課程,內容涵蓋長期照護的基本知識與實務操作。 張乃文在考照中展現極大的毅力和專業精神,他也分享考試過程所採用的策略,徹底熟悉考試的內容大綱,深入了解考試所涵蓋的知識範疇,特別是與長照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實務技能,並每天安排固定時間複習課程內容,針對弱點進行補強,確保能掌握每個考試範圍。 趙久惠強調,照服員的現場工作包含許多細節和實際應用技巧,這些內容並不容易從書本中學習到,透過親自參與,可將這些寶貴的實務經驗融入課堂中,提供學生更貼近實際的教學素材。例如詳細解釋照顧服務中的實務操作流程,分享親身經歷案例,讓學生更容易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三年級林羽宣參加照顧服務員考試的動機,源自她對長期照護領域的濃厚興趣以及對幫助他人的熱忱,隨著社會高齡化加劇,長期照顧需求日益增加,這讓她意識到專業照顧技能的重要性,因此挑戰這次考試,希望能透過取得照顧服務員資格,提升自己專業知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