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大溫室氣體盤查 邁向淨零

崑山科大發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彰顯該校在節能減碳、資源循環與綠色校園建設上的領導力。(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在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下,崑山科大三月正式發布《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並在六月完成揭露,積極展現對環境永續與淨零碳排的堅定承諾。此報告不僅是校方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里程碑,也彰顯崑大在節能減碳、資源循環與綠色校園建設上的領導力。 崑大報告內容顯示,崑大針對二0二三至二0二四年度校園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全面盤查與審計,並經過嚴謹的驗證程序,這不僅提升校園碳排放管理的透明度,也為未來制定更具策略性的減碳行動方案提供了依據。 根據報告,崑大的碳足跡評估涵蓋校園能源使用、交通運輸、資源消耗等多個面向,協助學校掌握排放源與趨勢,進而擬定有效的應對措施。此外,崑大已將永續發展目標系統性地納入校務治理,並以碳管理為核心強化校內各單位的環境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崑大學連續多年參與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表現持續亮眼,二0二四年度在全球超過一千所大學中名列前茅,也是中部以南唯一進入排名的私立科大。

Read More

沈芯菱開講 4校600人收穫多

沈芯菱(中)到德南國小進行教育講座,與小朋友親切互動。(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仁德區德南國小舉辦「看見希望~沈芯菱台南教育系列講座」,除了該校三到五年級近四百位師生,鄰近的大甲、依仁及仁和國小也共有二百多位師生到場,與會者收穫良多。 德南國小校長王惠足表示,辦理這場講座要感謝嘉南藥理大學蔡瀛逸教授以及容誠開發郭騰鴻總經理積極穿針引線,並資助五輛遊覽車接送鄰近的三所國小師生到現場聆聽講座。現場合計有四校共六百多位師生參與,輔導室主任陳寶瓊事先收集資料製作介紹海報,讓孩子更能了解沈芯菱這位人間天使的行善足跡。 講座過程中,沈芯菱以一貫親切的語氣與笑容加上輕鬆又發人深省的影片,傳達給學生許多不一樣的想法,包括「轉彎思考」突破框架思考可能、從「impossible」到「I’m possible」,從「抱怨痛苦」到「抱願痛快」,許願自己發光,把光源傳出去,把更多的愛傳出去。沈芯菱博士在現場還拿出手機讓學生立即call out給自己家人,大聲說出對他們的感謝之意,雖害羞卻充滿了溫馨。 德南校長王惠足表示,希望小朋友能藉由沈芯菱博士分享的故事以及現場面對面接觸,產生不一樣的感動與行動,進而去思考「在同樣的年紀,自己能付出什麼行動以創造人生更多的無限可能」。

Read More

東華大學「夏日探索雙語營」歡樂收隊

國立東華大學主辦的「二0二五夏日探索雙語營」,深化大學與社區、學校的合作關係,共同打造更具前瞻力的教育場域。(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辦、語言中心協辦的「二0二五夏日探索雙語營」圓滿落幕,未來也將持續推動高品質教學實踐,深化大學與社區、學校的合作關係,共同打造更具前瞻力的教育場域。 東華大學表示,活動由計畫主持人嚴愛群老師帶領,師資培育中心主任范熾文,邀請花蓮縣中原國小、中正國小、宜昌國小、新城國小、稻香國小、豐裡國小與壽豐國小的三至六年級學生共計二版五十五人參與,展開一段充滿創造力與學習熱情的暑期旅程。 嚴愛群表示,此次營隊主打「做中學、玩中學」,課程設計融合科學、科技、閱讀、工程、藝術與數學六大面向,打造跨領域雙語課程。學生在自然的雙語學習環境中進行動手操作與跨學科探究,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解決問題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嚴愛群強調,這不只是孩子們的夏令營,更是我們未來教師的教學試煉場。我們希望透過實作經驗,讓師培生真正理解如何將雙語教學與跨領域課程融合於真實教室中。 嚴愛群指出,營隊亮點活動包括:鍛鍊方向感與空間判斷的「定向越野」、發揮創意與動力設計的「氣球車大賽」、結合科學與藝術的「泡泡神器製作」,以及挑戰結構與載重的「紙橋PK賽」。每項活動不僅趣味十足,也強化學生的邏輯思考與實作能力。 東華大表示,此次營隊由十二位東華大學師資生與六位外籍學生參與課程設計與現場教學支援,共同營造自然活潑的雙語互動環境。師培生在短短四天內密集接觸來自不同學校、年級與個性的學生,學習如何即時觀察、應對與引導課堂,實質提升雙語教學的探究與實作能力。同時,外籍生的參與也為教學現場注入多元文化觀點,促進跨文化交流。  

Read More

靜宜榮登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 優質教育及減少不平等雙項全台第一

靜宜榮登《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優質教育」及「減少不平等」雙項全台第一。(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靜宜大學於二0二五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大放異彩!在「優質教育」與「減少不平等」兩項指標勇奪全台第一,「永續城市與社區」亦名列全球第二十八、全台第二,整體表現晉升全球前段班,展現卓越辦學實力與永續影響力。 靜宜在「優質教育」面向,結合創新教學、特色研究、國際鏈結與友善校園環境,並推動「參與式學習」制度。(記者陳金龍攝) THE影響力排名是全球唯一依據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進行的大學評比,聚焦大學對社會與全球所產生的正向貢獻。今年共有來自一百三十個國家、二千五百二十六所大學參與,台灣有五十三所學校入榜;靜宜於多項關鍵指標中脫穎而出,備受國際肯定。 靜宜長年聚焦「國際化 × AI × 永續實踐」三大主軸,從制度設計、課程規劃到具體行動,不斷深化校務發展。(記者陳金龍攝) 校長林思伶表示,靜宜大學長年聚焦「國際化 × AI × 永續實踐」三大主軸,從制度設計、課程規劃到具體行動,不斷深化校務發展。她強調,在高教轉型浪潮下,唯有堅守核心價值、發展差異化優勢,方能穩健突圍、脫穎而出。 靜宜長期致力於大學社會責任與國際志工服務,實踐大學在地連結與全球關懷。(記者陳金龍攝) 在「優質教育」面向,靜宜結合創新教學、特色研究、國際鏈結與友善校園環境;並推動「參與式學習」制度,透過海外見習、國際志工與專題實作等方式,激發學習動機,培育具行動力與社會關懷的新世代人才。學校亦積極發展終身學習策略,推動樂齡大學、長青學苑及第三人生大學,打造終身學習及多元學習場域。 在「減少不平等」方面,靜宜自二0一七年起推動「一=三,一份愛、三份力量」助學輔導計畫,以「學習取代工讀」為理念,結合企業捐助、教育部及校方對等補助,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穩定就學、強化競爭力。該計畫至今已投入超過新台幣八千四百萬元,幫助超過萬名學生,實質減輕教育資源差距。 靜宜大學長期致力於大學社會責任與國際志工服務,於台中海線地區、蘭嶼部落,以及菲律賓馬尼拉社區及修會等地深度蹲點,積極導入教育資源,實踐大學在地連結與全球關懷,展現私校典範的永續行動力。校方從健康照護、社區彩繪、長者生命故事書寫、ESG種子人才培育,到原住民族教育推廣、新住民信仰與生活支持平台建置,均展現靜宜深度的教育實踐與人文精神。 靜宜校方另開設「綠色照顧」課程,引導長輩認識節氣與植物知識,並與年輕學子建立跨世代情誼,營造溫馨共學的場域。學校亦積極融入環境教育,喚起社會對瀕危物種與生態保育的關注,透過具體行動推動城鄉共好,實踐大學永續使命。 靜宜參與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七年來服務十所偏鄉小學、七百七十四名學童,並由一千二百一十一位大學生擔任學伴,陪伴偏鄉孩童、點亮教育希望。(記者陳金龍攝) 此外,靜宜參與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七年來服務十所偏鄉小學、七百七十四名學童,並由一千二百一十一位大學生擔任學伴,透過課業輔導與經驗分享,陪伴偏鄉孩童拓展視野、點亮教育希望。 在「永續城鄉」實踐上,靜宜大學持續推動綠色校園願景,積極引進電動公車落實節能減碳;校內亦配備電動導覽車,擔任移動導覽大使,帶領外賓與師生深入認識校園的人文底蘊與學術特色。靜宜並開放蓋夏圖書館、藝術中心等多元場域,不僅滿足師生,也回應社區民眾的終身學習需求。校方並致力營造無障礙、友善且高品質的學習環境,全面打造安全、安全、富韌性且永續發展的校園。

Read More

新北STEAM八大跨域教學社群大爆發!

積穗國小「積穗莫比烏斯-STEAM俱樂部」,辦理STEAM假日親子營隊-紙愛科學。(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以「跨域整合、課程創新、親子共學」為核心,打造全國領先的STEAM教育推動模式。113學年度匯聚8個國小、國中與高中的教師專業社群,透過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與成果發表,展現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力同步提升的跨領域教學新動能。 板橋國小「板橋國小STEAM創客工作坊」楊凱文老師校內成果發表。(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自108學年度起,新北市率先全國成立STEAM跨域輔導團,奠基「共思、共學、共創、共作」的教學核心,培育超過200位種子教師,並於全市設置「矽谷級STEAM大聯盟總部」,引領跨校社群團隊深耕STEAM課程設計與教學創新。 新北市教育局指出,八大跨域社群各具特色為中山國小的「P*Lab可能實驗室—STREAM」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培生共授美感與科技整合課;積穗國小的「積穗莫比烏斯-STEAM俱樂部」推出假日親子學院,營造家庭STEAM共學文化;思賢國小的「STEAM夢想家2024」與清華大學合作舉辦教師論壇,五校聯盟跨界資源整合;丹鳳國小的「丹鳳STEAM種子教師社群」以資訊課程融入六年級教學,課程內容導入智慧控制與Scratch編程,推動資訊素養教學向下扎根。 樹林高中「樹中創藝起手式」辦理STEAM假日親子學院-壓克力光雕夜燈。(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教育局提到,樹林高中的「樹中創藝起手式」整合親師生共學,辦理跨年段親子營;板橋國小的「STEAM創客工作坊」將STEAM融入校訂課程,落實公開教學;後埔國小的「「HOPE夢想家」STEAM種子教師社群」以藝術為核心,打造設計美感與科學思維並重的教學內容;自強國小的「夢想的推手」則由六大學習領域教師組成社群,研發藍晒圖、環氧樹脂與Scratch等特色課程,成立積木社團參加競賽,展現學校課程品牌力。 自強國小張明賢校長分享,輔導團積極協助各社群將AI、藝術、美感、科技等元素有效整合,推動課程實作深化。中山國小陳學添校長表示,學校致力於推動STEAM教育,期望透過多元化的教師研習與課程設計,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而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思維。 思賢國小「STEAM夢想家2024」社群老師帶領五年級創思課,設計體感遊戲-強棒出擊。(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思賢國小談明倫老師指出,新北資優校際交流活動已持續12年,本次以「資優課程博覽會」為主題,結合STEAM跨域學習,讓各校展出靜態或體驗式課程,促進師生觀摩與對話。不僅資優生彼此交流,也邀請普通班師生共學,效果顯著,預計下學期擴大舉辦。 丹鳳國小「丹鳳STEAM種子教師社群」共同備課。(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丹鳳國小許又夫主任表示,社群歷經多次共備與研習,發展出結合智慧數控教具與Scratch程式平台的六年級專屬資訊課程。學生可透過感測器與馬達學習程式邏輯,從智慧家居到號誌模擬,將生活問題轉化為具體應用,強化邏輯思維,也提升學習自信與成就感。 新北市教育局表示,新北市持續推動STEAM跨域教育學發展,搭配全國首部可操作的《新北STEAM課例手冊》,幫助學校有效規劃與實施課程,讓孩子在AI時代中培養解決問題與整合資源的能力,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活情境學習領域。更多活動資訊及報名詳情,歡迎至【新北STEAM大聯盟總部粉絲專頁】(https:/reurl.cc/N689j9)查詢。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商×陶喜建設 停車場變畫廊

南商師生受邀為建案地下停車場進行彩繪,讓停車場搖身一變成藝廊。(莫嘉賓老師提供) 台南高商廣告設計科與陶喜建設「藝業結盟」,師生受邀為大樓建案的地下停車場進行彩繪,莫嘉賓老師以24節氣的畫面發想,帶領學生以及校友成員,在停車場的牆面彩繪上節氣圖案,讓停車場搖身一變成了華麗畫廊。 印象中的地下停車場都是冰冷的、陰暗的,陶喜建設在安定的住宅大樓Liho5建案,精心規劃寬闊的地下停車場,為求更精緻化住戶生活環境品質,總經理胡家銘想改變對停車場舊有印象,在聽覺部分規劃定時播放輕鬆抒情音樂,視覺部分則力邀彩繪著名藝術家創作者莫嘉賓老師進行大改造。 莫嘉賓場勘後認為地下停車場頗為寬敞,建築產業有用心,於是提出「停車場即畫廊」的構想,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節氣為畫面發想,帶領團隊進行牆面彩繪。 南商師生以明亮的自然、雪景、雲彩、大地、森林、夕陽、海河、櫻花之海等主題創作,Q版、寫意、意象風格不拘,一掃地下室灰暗陰沉的觀感,成果讓陶喜董事長胡富文與公司員工都大為驚豔。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德光自主學習 展現熱情責任感

德光中學舉辦高二學生自主學習成果發表會。(記者施春瑛攝) 德光中學日前舉辦高中二年級「自主學習成果發表會」,此次活動結合國教署推動之「自主學習共好計畫」,呈現學生們這學期積極投入自我探索與跨領域學習的豐碩成果。全體高二學生歷經主題發想、資料蒐集、實作驗證與成果統整,展現出高度的學習熱情與責任感。 德光中學表示,本次發表主題涵蓋廣泛,從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到生態研究、科學實驗等,充分展現學生對各領域的觀察力與深入思考。現場氣氛熱絡,學生們以海報、作品的展示與互動問答方式進行交流,不僅鍛鍊了表達能力,也促進同儕間的思辨與學習共好。 德光中學表示,學校很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自主能力培養,透過「自主學習共好計畫」,提供豐富資源與教師陪伴,協助學生在探索中成長,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關鍵素養。未來將持續深化學生的學習動能,打造一個激發潛力、成就夢想的學習環境。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華裔少年陳懷騫 國小開講量子

台大特聘教授張慶瑞(前排右四)與華裔少年作家陳懷騫(右五)走入校園介紹量子科技。(南一中提供) 創作繪本圖解量子/傳統電腦差異 全程英語對談 崇明、博愛學童溝通無礙 在全球掀起量子科技熱潮之際,南台灣校園也迎來知識與科技對話的風潮。年僅14歲、來自美國加州帕洛阿圖的華裔少年陳懷騫,日前受邀到崇明國小與博愛國小,與學童分享著作《科技大對決:量子電腦&傳統電腦的競賽》的核心理念。同時,台大講座教授張慶瑞亦受邀至台南一中發表專題演講「量子加AI,新文明誕生」,掀起對未來科技與人文的深層探討。 華裔少年陳懷騫對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具有濃厚興趣,正申請一項具前瞻性的兒童友善創新發明專利,致力於將3D列印廢棄物轉化為可重複使用的長絲,期望為綠色未來提供可行解方。 陳懷騫在祖父林健男(前台塑董事長)的引介下,認識台大講座教授張慶瑞。張教授交給他一篇關於量子電腦的英文報告,他閱讀後大受衝擊,產生濃烈興趣,投入鑽研,並希望推廣給小朋友,於是開始創作繪本,以小學生看得懂的語言,搭配生動的圖解,介紹量子電腦與傳統電腦的差異。 在兩場國小演講中,陳懷騫以英語與學生對談,現場互動熱烈,崇明國小與博愛國小學生展現出優異的英語溝通能力與旺盛的好奇心,不僅能現場以英語對談,更連續拋出種種的問題,諸如「量子的起源是什麼?」「量子電腦會不會取代人類大腦?」「量子電腦是怎麼運作的?」「量子電腦為什麼一定要在冷凍室中才能運作?」等問題,讓這位少年作家驚喜連連,大讚這群學童有如台灣科技未來的小火苗。 在中等教育領域,則由張慶瑞教授到台南一中演講,帶來主題為「量子加AI,新文明誕生」的最新研究觀點。在演講中,張慶瑞教授提出「量子與AI不是科學終結,而是啟動新科學模式的關鍵引擎」的觀點,強調未來的知識生產將由「人類+量子+AI」三者共構。 南一中校長廖財固表示,面對AI與量子科技的迅速發展,教育現場有責任引導學生培養跨域整合思維與科學倫理意識。透過張慶瑞教授的前瞻演講,學生不僅得以理解未來技術趨勢,也思考「人與科技共存」的深層議題,這樣的對話將有助於培育面對變局時仍保有人文關懷的未來人才。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3校師生鐵馬行 認識大北門

  包括佳興國小、佳興國中及篤加國小組成車隊,走訪大北門區多個景點,認識家鄉。(記者盧萍珊攝) 包括佳興、篤加國小與佳興國中,3校近百名師生騎單車走訪大北門地區,展開融合運動、藝術、文化與生態的深度探索之旅,藉此讓學生深入認識家鄉,並培養堅毅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佳興國小校長黃三和指出,去年首度辦理單車小旅行廣受學生與家長好評,今年擴大辦理,邀請篤加國小、佳興國中一起參與,這次行程全長約35公里,沿途參訪方圓美術館、ZIV將軍驛站、東隆文化中心、井仔腳鹽田及北門遊客中心等地,讓學生在騎乘中,體驗自然景觀與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 為挑戰這次單車行,佳興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單車訓練,包括安全講座與實地騎乘技能測驗,如狹路通行、S形轉彎、慢速控制與彎道駕馭,通過測驗後才能參與校外練習,確保騎乘安全無虞。參加的22名學生在導師林彥名陪伴下,從開始僅一位不會騎車,到現在成功完成旅行,讓學生的成長更完整。佳興國中則有五十多位師生參與,一起騎完全程。 包括佳興國小、佳興國中及篤加國小組成車隊,走訪大北門區多個景點,認識家鄉。(記者盧萍珊攝) 陪著學生騎車的昇陽自行車總經理陳素梅表示,看到學生們因為騎乘挑戰而展現的堅持與成長,決定持續投入資源推動單車教育,讓更多偏鄉孩子看見不一樣的風景。為此成立「台南單車扶輪社」,並推動「單車聯盟學校」,涵蓋佳興國小、篤加國小、龍崎國小、左鎮國小及佳興國中、將軍國中、龍崎國中等,共同合作推廣單車教育與活動。 佳興國中校長潘能耀、篤加國小校長方樹啟皆表示,活動主題為「騎出新視野,看見新未來」,希望透過不同的體驗,引導學生拓展生活視野、強化問題解決與適應未來挑戰的能力。 活動除師生的努力,也特別感謝SYB昇陽自行車、台南單車扶輪社、高鐵鐵人扶輪社、國際扶輪3470、3510自行車隊、台南市親自行善會及永晉昇有限公司等協助,讓教育之旅得以圓滿實現。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中華學園〉美麗的白耳畫眉

彰化縣南郭國小三年七班  ◎葉芷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