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講座教授 成大頒獎表彰4傑出教授

長虹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造(右三)與成大校長沈孟儒(左三)頒獎給「長虹講座教授」得獎的四位教授。(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長虹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造為回饋母校成功大學,在成大設置「長虹教育基金會─長虹講座教授」,獎勵成大工學院及規劃與設計學院研究成果傑出具國際影響力的教授。二十三日在格致堂由校長沈孟儒與李文造頒發獎項給第一、二屆共計四位得獎者,分別為環工系講座教授林財富、都市計劃學系特聘教授陳彥仲、張學聖及土木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東陽。 成大表示,「長虹講座教授」由長虹教育基金會為致力教育創新與扎根而慷慨捐贈。專款新台幣一千萬元,以每年兩百萬元,為期五年,每年選出一至二位獲獎者。 李文造表示,希望藉由「長虹講座教授」的設置,延攬更多知名老師到成大任教,也鼓勵在職老師在研究跟教學領域上有更大的成長。 首屆得獎者成大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林財富,是二0二二年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致力於有害藻類監測與水處理研究,多年來以守護水質安全為使命,透過研究對社會產生影響,成為發現造成台灣水中臭味物質的先驅。 都市計劃學系特聘教授陳彥仲,積極推動未來綠智能在都市住宅的應用,促進城市發展及世界永續,作為研究的使命目標,曾獲二0二一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專業獎章。 第二屆獲獎者木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東陽,是全球前百分之二頂尖科學家,研究專長為土木工程、結構力學及固體力學,近年專注於地震超材料消能機制的研究,是國內第一位此領域開拓者。 都市計劃學系特聘教授張學聖是二0二三年台日韓越規劃國際研討會之最佳論文獎指導教授,教學、研究及社會服務均以氣候變遷人才培育和國土規劃跨域整合為核心,卓然有成。

Read More

李赫本海皇后預見500萬價值

李赫本創作的大幅作品〈海皇后〉已被典藏,認為她的作品有上拍賣市場實力,右為指導老師吳日勤。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吳日勤、李赫本師生「畫我」雙聯展,二十四日起至二十八日於吳園藝術中心展開,學畫三年的李赫本,在吳日勤指導下,盡情揮灑,其中超過兩百號作品的〈海皇后〉,獲得藏家青睞,甚至專業藝術經紀人認為日後有「預見五百萬」的價值。 李赫本是工學碩士,然從小就想當一名具有靈魂的藝術家,即使後來念的是理工,然對藝術無法忘情,遇見吳日勤後,由其指導,開始她創作過程。先生邱睿成是睿盛機械有線公司董事長,李赫本創作路上,鼎力支持,讓她可以做自己,李赫本笑說自己浸淫在鋼鐵業,是黑手藝術家,不在畫室創作,喜愛在戶外盡情揮灑色彩,不做作更不修飾,依心而行。 某日李赫本買一顆南瓜,覺得愈看愈像「海皇后」,何謂海皇后?李赫本笑說,表達霸道之意,即使在無法呼吸的海裡,都可以當女王。〈海皇后〉創作歷經四個月,用色大膽,沒有界線,展現奔放的靈魂,令人驚豔。 吳日勤說,整幅作品展現李赫本對生命的狂熱,可看出她盡情忘我、追求生命的力量,創作沒有學院派的包袱,筆觸構圖和用色繽紛,不拘小節,題材深具想像力,即使即興創作,對藝術追求令人感動。

Read More

高職汽車科成職場新寵 特斯拉廠商首次到校徵才

新竹市光復高中汽車科學生受到車商青睞,前進汽車科工廠、辦理徵才活動。(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長期培育優秀汽修人員的新竹市光復高中汽車科,不僅在全國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技藝競賽屢獲佳績,稱霸竹苗地區,學生更是受到車商的青睞,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前進光復中學的汽車科工廠、辦理徵才活動,竹苗各大車廠共有十八家共襄盛舉,還有特斯拉汽車廠商首次到該校徵才。 光復中學校長李詩慶表示,該校汽車科定位為原廠技師的培育中心,從師資、設備、課程規畫等,都希望做到與車廠無縫接軌,近年得到各大車廠的青睞,漸成竹竹苗區唯一的人才來源,學生畢業後在車場的工作表現更是有口皆碑。 光復中學汽車科主任盧聖心指出,今年汽車科應屆畢業生中有二十八人具有汽車修護乙級技術士證照,是多家車廠爭取的對象,由此可見、專業證照才是進入職場的護身符,念書不是唯一,有技術路更廣,學校應建立學生對「職場」的正確概念,瞭解業界對人才的需求,鼓勵學生從「做中學」,不只求「技」更要達「藝」的境界,如此一定是職場達人,創下技職藍天。 徵才車商經理吳泓昇表示、該車廠依學生的證照及工作項目訂定不同的起薪制度,均有三萬元起薪的待遇,馬自達鈞賀汽車因擴廠急需人才上調到三萬五千元,希望吸引更多的新血加入,起薪媲美大學畢業生。畢業馬上就業,學以致用,無落差。

Read More

中原大學與日本生醫材料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

中原大學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並舉辦交流會議。(記者丘安翻攝) 記者丘安/中壢報導 中原大學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高分子與生醫材料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二十三日中原大學發佈新聞稿表示,該校與日本生醫中心簽署希望能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加強人才培育,就生醫材料研究領域一起合作,為國際合作帶來新的動力。 中原大學二十三日表示,該校的薄膜技術研發中心這次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高分子與生醫材料研究中心,合作協議是希望合作推動並取得科研成果,進一步推動高分子科學和薄膜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創新,攜手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產學合作注入新的動力,為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中原大學特聘教授張雍表示,NIMS為日本主要的材料研究機構之國家科研單位,未來在跟中原大學進行尖端材料研究、科技創新、國際合作、人才培養、與國際產學合作等面向都會有實質發展。期待透過雙方優勢的結合,進一步推動高分子科學和薄膜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創新,為國際產學合作帶來新的動力和機遇。 這次除相互簽署合作計畫外也舉辦了台日雙邊國際學術交流會議,針對「雙離子材料在生醫科技中的應用」進行深入討論與分享,交流會中也介紹了聚合物薄膜在生物材料和過濾系統中的多功能應用,包括智慧型胰島素輸送系統、癌症診斷和治療的檢測等,整場會議參與人數近百,包括碩博士生、大學專題生、教授和業界人士。

Read More

海外唯一 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與中原大學科研合作

中原大學特聘教授張雍(致詞者)兼任產學長及薄膜中心主任,介紹中原在國際產學合作的對象。(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台日合作新里程碑!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發中心」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NIMS)「高分子與生醫材料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此為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首度與海外大學的研究中心簽署MOU,對於促進日本與台灣的國際產學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加強人才培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象徵開啟雙方在薄膜技術和高分子生醫材料研究領域的全新合作。 中原大學薄膜中心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高分子與生醫材料研究中心簽署MOU。(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發中心為校級研究中心,此次簽約由中心主任兼中原大學產學營運處產學長張雍代表,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院則由高分子與生醫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Masanobu NAITO代表中心主任Masayuki TAKEUCHI到場簽署。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中原大學薄膜中心隆重舉行,雙方代表共同表示將全力以赴,讓合作順利推動並取得科研成果。現場展示中原大學薄膜中心的研究成果和創新技術,受到與會的學界與業界嘉賓高度關注與好評。 「台日雙邊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加強橫向交流,以促進創新思維和國際人才培育。(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特聘教授張雍表示,NIMS為日本主要的材料研究機構之國家科研單位,未來在跟中原大學進行尖端材料研究、科技創新、國際合作、人才培養、與國際產學合作等面向都會有實質發展。期待透過雙方優勢的結合,進一步推動高分子科學和薄膜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創新,為國際產學合作帶來新的動力和機遇。   「台日雙邊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於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發中心登場。(中原大學提供) 除此之外,「台日雙邊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也於同日登場,來自日本的三位頂尖學者和中原大學的教授們針對「雙離子材料在生醫科技中的應用」進行深入討論與分享。主講者包括: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高分子與生醫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Masanobu NAITO、日本筑波大學教授Nagasaki Yukio、日本東京醫學與齒科大學教授Akira Matsumoto,以及中原大學化工系助理教授 Irish Maggay也介紹了聚合物薄膜在生物材料和過濾系統中的多功能應用,包括智慧型胰島素輸送系統、癌症診斷和治療的檢測等。    

Read More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舉辦就業博覽會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昨舉辦就業博覽會,吸引一百多家知名企業及上市櫃公司設攤招募人才。(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畢業季將近,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為畢業生舉辦的就業博覽會陸續登場,建工校區二十三日舉辦規模最大的一場,多達一百二十五家知名企業和上市櫃公司參與,預計招募五千名以上生力軍,包括鴻海、聯電、緯創等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另外也提供超過三百個職缺讓外籍生投遞履歷,現場實體媒合。 高科大建工校區素以培養理工人才聞名,尤其在工程、土木、機械、電子等領域具備先天優勢,師資頂尖,為業界培養畢業即就業的人才。建工校區就業博覽會吸引包括鴻海、緯創、聯電、日月光、瑞儀光電、漢來飯店、華電聯網、營邦企業、赫比國際、臺灣永光、齊裕營造、西門子歌美颯、華泰電子、正新橡膠、春源鋼鐵、燁聯鋼鐵等多家知名企業進駐設立招募攤位,擴大規模徵才。 今年高科大就業博覽會的主題為「龍騰虎躍,就業飛揚」,一共舉辦四場,高科大校友服務暨實習就業中心主任陳銘志表示,建工校區就業博覽會為規模最大的一場,內容豐富,除了企業招募單位,建工校區中正堂二樓還辦理聯電、台郡、齊裕營造、迪思科高科技、楠電、台灣福興、南六、和逸飯店、漢來飯店、雋鋒保經的實習說明會,參加同學可參與摸彩獲得優質獎品。 外籍生部分,陳銘志說,建工場就博會有超過三百個職缺接受外籍生投遞履歷,廠商家數也是四場就博會中最多,外籍生和企業可藉由實體活動精準媒合。陳銘志強調,校友服務暨實習就業中心會持續提供優質的媒合服務,幫助企業與系所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期望能讓應屆畢業生及早覓得適合發揮的舞台。

Read More

東華大學與秧悅美地共同發表合作盤查綠色旅遊碳足跡成果

東華大學與秧悅美地共同舉辦「CU-GSTC國際認證授證儀式」,發表合作盤查綠色旅遊碳足跡成果。(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在全球淨零碳排及國家邁向永續發展的政策目標下,綠色旅遊已成為未來觀光旅遊業的發展趨勢。國立東華大學以學術國際化及服務在地化的理念,以「永續大學」為目標,責成永續發展中心成立研究團隊,與秧悅美地度假酒店,共同就「秧悅美地綠色旅遊碳足跡模式估算及其應用」計畫,進行合作與推動。 在東華永續發展中心協助下,今年四月完成秧悅美地套裝行程(綠色旅遊與綠色餐食)之碳足跡盤查,透過量化旅遊活動,計算所產生的碳足跡,並依據分析結果,提供相應的減碳策略。 東華與秧悅美地日前共同舉辦「CU-GSTC 國際認證授證儀式」,並發表與東華大學合作盤查綠色旅遊碳足跡成果,立委傅崐萁、東華大學校長徐輝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楊大吉,以及交通部觀光署旅宿組長曹逸書均到場參與。 徐輝明表示,秧悅英文為caeavilla的caea在希臘文意思為「大地之母」,呼應對地球的愛護與責任。東華大學永續長李俊鴻教授會中發表這次與秧悅美地合作碳盤查說明,評估秧悅酒店的綠色旅遊套裝行程(包含住宿),每房碳排二十五點二六公斤,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碳足跡,包括原料採購、製造、運輸、使用,總碳足跡為七十五點三三九五公斤。秧悅低碳遊程房間、餐欴,遊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非常低,堪稱全國最低碳排放的飯店。 未來,東華將持續投入各項計畫與活動,從陸域生態、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永續城鄉、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等永續發展目標。提供教職員工生及校外人士,各類環境教育人員研習、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盤查及ESG報告研習活動與課程。

Read More

「?+!=♡」 屏科大木設系畢業展有創意

屏科大木設系畢業展展品相當豐富,展出作品均有其獨到的設計之處,值得大家前往觀展。(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屏科大木材科學與設計系畢業班以「?+!=♡」設計的公式為名,進行畢業創作展,範圍囊括產品設計、空間設計與木質資源材料開發與應用等三大面向,共計三十二件作品及研究成果,於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於該校圖書館與會展館一樓展出,並於二十三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開幕儀式中,屏科大副校長馬上閔及合青企業公司經理王宜婕也進行產學合作換約儀式。合青企業為生產台灣所有國小至高中木質課桌椅的製作公司,目前正與屏科大木設系合作,研擬及設計新型符合現今學童使用的木質課桌椅,該計畫預計114學年度啟動。 屏科大副校長馬上閔指出,木設系一直以來致力於永續設計,特別在木材的應用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希望透過這次展覽,向外界展現木設系在木質產品設計、室內空間規劃、木結構建築等領域的創新與專業。 作品中的「魚波」以消費者角度從負責任的消費開始保護海洋,選擇以保護海洋資源作為老幼共同學習的目標;另外展出作品中的「廣桷」、「菱韻而生」、「研染」等作品,也均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大家前往觀展。 屏科大木設系畢業展作品期望呈現的不僅僅是技術與知識的結晶,更是學生對獨立思考和創作的熱愛。作品融合各種材料、技術、知識和理論,具有經濟價值,同時能對社會環境做出積極的貢獻,體現出系所的獨特風格;而此次完成校內展後,五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二十七日也將移師至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新一代設計展」中展出。

Read More

立人國小創作繪本和翻翻書 連結鴨母寮、米街與德慶溪歷史記憶

立人國小師生創作鴨母寮、米街繪本及《翻閱,德慶溪》翻翻書。(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北區立人國小為了慶賀台南400及創校一百二十五週年,在開基玉皇宮名譽會長王仁安的資源挹注下,出版《鴨母寮綺遇記》、《米街的美麗與哀愁》兩本繪本,另外也出刊《翻閱,德慶溪》翻翻書,藉由文字創作、美學繪畫,以及數位創作的力量,探索立人國小與台南歷史文化的連結。 校長王全興表示,立人國小周遭古蹟、美食、塔樓、廟宇林立,擁有得天獨厚在地的教學場域,此次特別以學校附近的鴨母寮市場及「米街」為主題,由學生與教師共同編纂兩本繪本,引導學生認識在地家鄉與文化資產,進而感受家鄉之美。而另一本翻翻書,則是試著重拾光耀且讓孩子溯源,記錄四百年來發生在台南這塊土地上的美麗風華,為保存文化盡一份心力。 王全興說,立人國小出版的繪本、翻翻書,將透過紙本閱讀、數位閱讀、實地走讀,和遊戲閱讀方式,成為學校和社區共享的教學媒材,將「台南400,立人125」文化的無形價值化為有形的資源,帶領學子體會這片土地獨特的特質。 學生林盈辰說,創作繪本的過程中,讓他不只對台南有更深的認識,還學會運用不同的水彩技法。麥沛琳說,《鴨母寮綺遇記》是她第一次創作的繪本,很有成就感。陳睿鍇說,很開心參與畫繪本,很享受與老師、同學一起繪畫的時光。 吳愷昕說,這次畫繪本的經驗不只讓他學到分頁、設計橋段,也透過事前的採訪,更了解鴨母寮市場內古早味的美食、攤販商家。參與米街繪本的王嫺彤則說,構圖部分她覺得有一點難,因為要設計人物、背景時,需要考慮到字的位置,所以花了比較久的時間,還好有如期完成。

Read More

官田國小採收香蕉 融入數學變有趣

官田國小的幸福農場採收香蕉,結合跨域教學,學生除體驗採收,還要運用數學演算,算出香蕉條數。 (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官田報導 種香蕉也能學數學!官田國小的幸福農場闢有香蕉園,正值成熟採收,校長陳慶林帶著四年級學生到場,除參與香蕉種植過程,還透過數學演算讓學生估算一株香蕉樹可以長出多少條香蕉?跨域教學提升學習意願與能力。 官田國小推動食農教育超過十年,幸福農場裡種有菱角、番茄、高麗菜、小白菜等多種蔬菜,為增加農作物多元性,還種有香蕉、蜜棗及酪梨。陳慶林說,香蕉富含鉀、鎂及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除能讓學生了解種植過程,待成熟採收還能配合數學演算,「數與量」的四則運算實際運用在生活中。 青農林裕順指導學童如何採收香蕉,由於香蕉樹汁液黏度濃稠,採收時要非常小心,實際採收時,學生們小心翼翼,將一整弓的香蕉採下後,再切割成六到十「枇」,每枇可長出十六到二十二根香蕉,綠色外皮香蕉放置約一週待轉黃就能食用。 四年級學生張萬程說,小時候常吃香蕉,但第一次採收香蕉,參與種植才了解蕉農種植的辛苦。且還能算出現採的香蕉根數,覺得很有趣,一切辛苦都值得。 自種的香蕉由高年級學生直送各班教室,讓全校師生都能品嘗自家農場採收的水果,幸福與感恩的表情溢於言表。陳慶林表示,這就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精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