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前後不適 中藥針灸可緩解

中醫師陳明珠說,中醫針灸藥方可有效治療婦女經期前後的病症。(台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正常的生理週期規律且週而復始,少數女性會在排卵期後至月經出血期,產生因應的生理現象及輕重程度不等的不適。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陳明珠說,中醫針灸藥方可有效治療婦女經期前後的病症並作保養。 陳明珠指出,女性生理週期是以月為單位的一連串反復性生殖生理變化,婦女最常見經期出血時的下腹痛,俗稱「經痛」,輕度可能呈現下腹悶脹或緊墜感;嚴重時甚至服止痛藥也無效,或僅能輕微減痛,也是最常見的求治病症。其次是經前症候群,病人常在經前產生少腹(下腹部兩側)抽痛,或陰道發炎不適,輕者僅見生理性白帶增多、發冷、倦怠及嗜睡。排卵期出血也是常見的,通常是導因於荷爾蒙變化的影響。 另外,在女性生殖器官器質性引起的病理現象,常見子宮肌瘤及卵巢囊腫,除了導致經痛,常見會引發經血過多及月經週期不規律;嚴重的經血過多引發短暫的貧血現象,若是反覆發生則造成慢性貧血。 中醫對於上述各類的病症以藥物治療為主流,常用的有補血、理氣、疏肝、活血化瘀等各類藥物,依照症狀由醫師處方治療,常以3~6個月為觀察效期;痛症嚴重或急性處理可以針刺或艾灸緩解。 陳明珠說,若是生理或病理症狀較輕,未達病態且不影響日常生活,平日自我照護需注意事項,包括應記錄月經週期起迄日(即經來第1天及經淨日)、月經經血量評估(可以衛生棉的用換估算)、白帶的發生程度、生殖道的異常不適及發生日。在月經前期儘量不遇冷,忌冰品食物;經期前後儘量不熬夜、不過勞;經期後飲食可多補充蛋白質,有利於生理恢復及下一生殖週期的正常運作。

Read More

股骨頭壞死 中醫延緩惡化

男子髖關節疼痛,確診為股骨頭壞死第2期。經過中醫調理,不但不需仰賴止痛藥,也阻擋疾病的進展,延後置換人工關節的時程。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7歲鍾姓男子5年前開始右邊髖關節疼痛,確診為股骨頭壞死第2期,透過中醫調理至今不但不需仰賴止痛藥,也阻擋疾病的進展,延後置換人工關節的時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葉祐安表示,股骨頭壞死的原因主要分為「創傷性」及「非創傷性」。「創傷性」常見於髖關節脫臼或股骨頸骨折後造成缺血壞死;「非創傷性」在台灣最常見的是「酒精」及「類固醇」的使用,使局部血管內皮損傷變性、脂肪堆積,進而阻斷血流造成骨頭壞死,此外有部分是找不到原因的「原發性」股骨頭壞死,目前認為與遺傳(體質)有關。 葉祐安與骨科部醫師林宗立利用健保資料庫10年的資料分析發現,股骨頭壞死病患在校正年齡、性別、社經地位、共伴疾病、西藥及手術等因素後,有接受中醫治療相較未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有顯著降低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機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葉祐安認為,股骨頭壞死在疾病進展的過程中,無論原因為何,皆可導致局部「瘀」、「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堆積。此外,人體「氣、血、陰、陽」的強盛與否,也決定「骨質新生的能力」或「血液灌流能力」。中醫治療根據病患的個人體質及疾病的時期,大致以「活血、祛瘀、利濕、化痰」等方式,去除病理產物。視「溫、熱、涼、寒」等體質給予溫補或清熱;並根據個體狀況加強中醫所謂「腎」主骨生髓、「脾」統血主運化、「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脈及「肺」主氣等能力。 葉祐安指出,藉由中醫調理除了能夠減輕不適感外,亦能延緩股骨頭壞死。在關節置換之前,中醫無論是運用中藥、針灸、拔罐、手法、雷射穴位治療等,目標均在活絡筋骨、通利關節、促進骨骼及血管新生,避免病情惡化。關節置換手術後,中醫亦能協助術後消腫止痛,預防另一側關節產生壞死。

Read More

AIRO導航定位 精準清除鼻竇病灶

長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恆甫呼籲重視鼻竇炎問題。(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劉小姐長期飽受過敏性鼻炎所苦,採鼻竇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鼻竇炎,並侵犯到額竇和蝶竇。因病灶靠近眼袈腦部,傳統手術有失明或顱內出血等風險,採用AIRO術中導航系統,精準定位手術位置,安全且完整地清除病灶,術後擺脫困擾已久的問題。 台中市長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恆甫表示,在台灣,鼻竇炎盛行率約15%,是一個常見也困擾著許多人的疾病,劉小姐就飽受其苦,一開始為輕微鼻竇炎,經抗生素治療但效果不佳,且產生抗藥性;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劉小姐鼻竇發炎侵犯範圍廣且藥物治療無效,建議以手術方式處理,避免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 林恆甫表示,鼻竇結構複雜如迷宮,由於清除深層鼻竇有傷害到眼睛或腦部的風險,傳統手術常會必須要在手術安全跟完整性之間衡量,但有了AIRO術中導航儀器,問題迎刃而解。在立體精準定位下徹底清除病灶,讓手術更安全、治療更徹底和減少復發率。 林恆甫提醒,一般鼻竇炎常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或一般感冒,若出現有膿鼻涕、鼻塞、臉部上頷骨附近有壓迫的感覺、嗅覺下降或鼻子會聞到臭味、長期慢性咳嗽等問題,就有可能是鼻竇炎,應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協助,適時診療治療,才不會讓小病拖成大病。

Read More

學者:2劑間隔逾8週保護較佳

立委提問空服人員接種進度;民航局長林國顯(後左2)表示,積極鼓勵機組員儘速施打疫苗。(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疫情升溫,對於日前有機師打完第1劑疫苗仍染疫,台大公衛學者12日指出,臨床試驗顯示,2劑疫苗施打間隔逾8週才能有較好保護力;期間如未落實戴口罩等防疫,仍可能感染。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與台大校友群昨天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最新國際疫情。 陳秀熙表示,目前全球確診人數約1.6億人、328萬人死亡,單週發生率以印度最高,其次為南美洲及歐洲,歐洲疫情則有下降趨勢;而南美洲及歐洲單週死亡率仍偏高。變種病毒可能加劇死亡和重症,在醫療資源不充足的地區,死亡率會更嚴重。 台大校友群則提到,美國施打至少1劑疫苗比率達46%,33%已施打2劑疫苗,但整體施打率明顯趨緩,部分地區出現對疫苗施打遲疑的狀況,加上美國近期年輕人確診及重症住院人數增加,短期內要達到群體免疫也變困難。另外,針對日前國內有機師打完第1劑疫苗仍確診,陳秀熙說,AZ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2劑疫苗施打間隔超過8週才有較好保護力。

Read More

高市添境外登革熱非新冠

高雄市新增境外移入疑似登革熱個案,衛生局提醒勿轉傳以免觸法。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新增境外移入疑似登革熱個案,遭網傳誤導為COVID-19疫情。衛生局澄清指出,係遭有心人士影射草衙地區疑有境外移入COVID-19確診個案,提醒市民勿再轉傳以免觸法。 近日網路流傳「大家多注意一下,明孝里在草衙……今05/11(二)日統計截至17:10止通報6件,無二採個案。1.境外快篩陽2例:前鎮區明孝里X2(5/11通報)……」等訊息。 衛生局澄清此係有關新增境外移入疑似1例登革熱個案之防治工作資訊,遭有心人士影射草衙地區疑有境外移入COVID-19確診個案,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

Read More

防疫 高市聯醫戶外表揚優良護師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戶外」慶祝護理師節。 (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徐義雄、許正雄、鄭錦晴∕綜合報導 5月12日是國際護師節,因應防疫升級,台中慈濟醫院在候診區電子布告欄播出獲選優良護師影片;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在戶外舉行「蓮潭健走,健康久久」活動;台東基督教醫院讓護理師再次戴上護師帽,重溫學生時期的加冠傳光典禮;台東馬偕醫院則辦理「疫情下的護理」海報比賽。 張華茹帶脊損病人參與路跑,看見不一樣的視野。(記者徐義雄攝) 台中慈濟醫院護師節慶祝活動因應防疫升級,縮減活動時間及人數。11日晚間提前表揚優良護理同仁,準備多部影像回顧不同單位走過的動人足跡。 獲表揚的傷造口師張華茹已有10年資歷,主要照顧壓瘡、動靜脈潰瘍、糖尿病足或要截肢等的困難傷口,具備不能怕臭、不能怕髒的基本特質。 東基護理師戴護師帽在感謝牆前拍照,回憶護理科系「加冠」的初衷。(記者鄭錦晴攝) 張華茹說,因為臥床十餘年的病人一句「我的視野只有天花板」,熱愛跑步的張華茹十分不捨,決心「讓他看見不同的視野」,自告奮勇帶他參加路跑,也改變了自己的護理價值思維,將「病人是我們的老師」這句話落實在工作中。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戶外」慶祝護理師節。(記者許正雄攝) 高雄市立聯醫護理科今年有七名護理師獲選優良護理人員,今年主題為「引領發聲─邁向健康照護願景」,獲表揚的優良護理人員分別是血液透析室護理長蔡文娟,護理經歷逾三十年;另3人趙雅君、劉慧馨、楊浡珊。獲院方表揚的是外科病房護理師葉卉納,以及潘季煖、施蘋。 台東馬偕有感於2年來因疫情,醫護人員處於高壓狀態,以「疫情下的護理」為題辦理海報比賽,期望護理人員將所見所聞,化為文字及圖案,以達紓壓的目的。 醫院每單位推出1張、共22張參賽,有立體的冠狀病毒模型,有的則用單位最實際的防疫照片編輯等,讓人看了十分有感。 護師帽「加冠」是每位護理科系學生,在護理職涯展現專業的起點;「傳光」儀式則是代表南丁格爾精神與理念的傳承。東基則讓院內護理師再次戴上護師帽,重溫學生時期的加冠傳光典禮,安排護理單位主管15人戴上護師帽,由獲選年度優良護理主管獎的護理長吳佳珉帶領宣誓「南丁格爾誓言」,接著將燭光一一傳遞,點燃每位在場護理師手中的蠟燭。

Read More

頭暈腹痛 驚見2巨大子宮肌瘤

林敬旺副院長提醒若出血不正常等應及早就醫。(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48歲的許女士參與白沙屯媽祖繞境活動,但在回程途中突然感到頭暈、腹痛且無法排尿,緊急送醫插尿管治療仍未改善,至苗栗市大千醫院急診查出子宮內有2顆肌瘤,竟分別已20公分及10公分大,經切除子宮康復出院。 經抽血檢驗顯示她的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為12-16),經醫師檢查發現,她的子宮裡有一顆近20公分的肌瘤,另外還有一顆約10公分的肌瘤往下掉落壓迫到膀胱,她決定接受全子宮切除術,術後狀況良好也順利康復出院。 為其診治的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婦科主任林敬旺表示,許女士近4個月以來,每次生理期時經血量都非常多,因此常發生頭暈、貧血的情形,她原本想今年參加完遶境活動後再到醫院就醫檢查,沒想到竟在遶境途中發生肌瘤掉落壓迫膀胱的情形,許女士也直呼「這驗應該是媽祖在提醒我要注意身體健康!」 林敬旺副院長說明,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大部分可用藥物控制及定期追蹤,並不需要開刀;但如果肌瘤長太大時,則容易出現經血量過多、經期拉長而導致貧血的症狀,也可能壓迫到膀胱或直腸造成頻尿、排尿不易或便秘的狀況。當因子宮肌瘤過大造成嚴重症狀時,則建議接受手術切除。 林敬旺副院長表示,通常肌瘤長至6到8公分以上就會有明顯的症狀,像許女士兩顆肌瘤長大到將近30公分、貧血到差點暈倒才就醫實在讓人驚訝。雖然子宮肌瘤多為良性,但嚴重時仍會影響日常生活及造成貧血、不孕等問題,因此若出現不正常出血、腹痛、頻尿、無法排尿或便秘等問題,一定要盡早就醫切勿輕忽。

Read More

間歇性斷食 爆急性膽囊炎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健輝提醒,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 (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30歲莊先生患有膽結石,為了減重瘦身,嘗試間歇性斷食,未料,施行不到2天,便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醫師張健輝診斷為急性膽囊炎,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3天後平安出院。 張健輝說,由於大多數的膽結石沒有症狀,僅需遵從定時、定量、低油的飲食原則,並定期追蹤即可;但若因此輕忽,飲食不規律或吃得太油,則恐引發膽道炎、胰臟炎等急性發炎,若延誤就醫,更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 張健輝表示,膽汁由肝臟製造,存於膽囊,用來分泌油脂,吃入過油膩的食物,不只會使膽汁過度濃稠,形成結石,高油飲食也會刺激膽囊急遽收縮,使原先已存在的結石,因擠壓而堵塞,造成發炎。反之亦然,若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一樣會讓膽汁蓄積在膽囊裡的時間拉長,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 治療上,通常會施以膽囊全切除手術;但若發炎時間超過72小時,擔心恐有膽道沾黏的情形,故會先插入導管引流,並施予抗生素治療,待6到8週,沾黏及發炎狀況消退,再行手術。 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又擔心膽結石就像一顆未爆彈,千方百計想自行排出膽結石,對此,張健輝表示,膽囊管內管直徑僅約0.2公分,而膽結石多為0.5公分以上,即便結石離開膽囊,也只會造成總膽管或胰管阻塞;且膽汁由肝臟分泌,而膽囊功能僅為暫存膽汁,即便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患者無須過度擔心。 值得注意的是,膽結石係由膽汁結晶濃縮堆積而成,整個膽道、總膽管都有機會形成膽結石,故即使膽囊切除後,仍可能因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膽汁太過濃稠,形成結晶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 張健輝提醒,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三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他呼籲,三餐定時、飲食清淡、少油、多纖,多喝水、多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杜絕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須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Read More

創世護理師 到宅圓泡澡夢

替植物人完成最後1次泡澡心願,創世護理師是植物人的依靠,也是家屬的精神支柱。(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5月12日是國際護師節,守在植物人身旁的創世護理師,如同照護家人般;不僅在安養院內,到宅護理師更是日日走訪,護理師張雨潔說,服務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看到家屬們肯定的眼神,哪怕是植物人的最後一哩路,都願意成為他們的依靠。 張雨潔說,這幾年來,平均每月探訪90-100名在家安養的植物人,記得108年她懷孕期間,服務到宅個案58歲的李先生,李先生臥床前很愛乾淨,希望每次進行原床泡澡,但後期服務時,李先生身體狀況時常不穩定。 有次一進李家服務時,看見李太太已備好泡澡用具,但當她接近李先生床邊,感覺不太對勁,於是趕緊測量生命跡象,血壓明顯降低,生命狀況也不穩定,在和李太太討論及評估後,仍繼續進行原床泡澡服務。果真不到1星期,李先生就回天國了;她說,還好當時有堅持,替李先生完成最後1次泡澡心願。 護理人員是病者的倚靠,創世基金會全台17所安養院、3個分會目前共有150位專業護理師,他們運用護理專業、發揮南丁格爾精神,日夜輪值守護植物人。 到宅護理師更走出院外,到植物人家中教導照護技巧、指導原床泡澡,不計舟車辛勞,日日走訪。這是使命感,讓創世護理師不僅是植物人依靠,更是家屬的精神支柱。

Read More

減少壓力損傷 北榮研發氧氣罩專用帶

北榮「金惜皮氧氣面罩專用帶」改良一般氧氣面罩鬆緊帶太細太緊,常造成耳部上方皮膚壓力性損傷問題。(北榮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對於需配帶氧氣面罩治療的患者,常因一般固定面罩的鬆緊帶壓力點集中在耳廓上方皮膚,常造成壓力性損傷。為此,台北榮總護理長蘇瑞源創新研發「金惜皮氧氣面罩專用帶」,改良一般氧氣面罩鬆緊帶太細太緊,常造成耳部上方皮膚壓力性損傷的問題。 蘇瑞源表示,許多肺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患者住院時需配帶氧氣面罩,一般固定面罩鬆緊帶,壓力點集中在耳廓上方皮膚,常造成壓力性損傷。 根據統計,北榮胸腔科病房108年到109年,39件非侵入性用氧相關壓力性損傷案例當中,其中20件即與一般氧氣面罩有關,且發生部位都是在耳廓上方,占51%,為胸腔科病房主要壓力性損傷來源。 金惜皮氧氣面罩專用帶改良一般氧氣面罩鬆緊帶太細太緊,常造成耳部上方皮膚壓力性損傷的問題,除榮獲台北榮總護理創新第一名、醫事人員組創新(改良)獎第一名、全聯會護理創新佳作等獎項,更於109年9月21日取得我國專利。 蘇瑞源說,金惜皮氧氣面罩專用帶搭配原來的氧氣面罩使用,可有效預防壓力性損傷發生,減少壓損傷口換藥成本及護理工時人力成本,避免延長住院天數,每日可減少健保支出約2200元。 此外,根據胸腔內科病房11名使用一般氧氣面罩1天大於8小時以上病人試用3個月顯示,使用氧氣面罩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由0.055%降到0%,累計91天零壓力性損傷,且調查21位病人及家屬、35位護理人員,使用滿意度高達10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