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聯亞疫苗拚7月開打

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聯亞疫苗第2期試驗第2劑接種幾乎可在本週完成,樂觀看待能在7月於國內開打。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新冠肺炎進入社區感染,國產疫苗有望在7月開打。聯亞第2期臨床試驗執行總計畫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第2期臨床試驗收案4821人幾乎可於這週施打完第2劑,28天後抽血抗體檢查,做抗體濃度測試,結果會送給食藥署。如果通過緊急授權使用,預計7月可供施打,而且國產疫苗目前副作用比國外疫苗少。 疾管署中部防疫指揮官黃高彬表示,第2期臨床試驗4821人,可以在下週施打完第2劑疫苗,28天後抽血交給中研院做抗體濃度測試,結果會送給食藥署,如果通過緊急授權使用,預計7月就可以施打到國產疫苗。 黃高彬指出,聯亞疫苗第2期臨床試驗,目前出現副作用很少,主要是局部痠痛、紅腫2~3天,少數人會有疲倦,不舒服的感覺,比國外疫苗好很多,國人可以比較安心。 黃高彬採說,現階段來講,國外的疫苗不管是AZ、輝瑞或莫德納等,相較起來,聯亞不舒服感較低,目前社區疫情擴散中,盼提升國內接種率。 黃高彬表示,國外包括以色列、美國、英國經驗可以看出,除了社區管制,還需疫苗接種。台灣社區管制相當不錯,整體疫情控制相當好;若加上疫苗接種,就比較有機會與外國進一步交流,恢復經濟活動,希望透過國產疫苗副作用小,讓國民接受度高,得到相當保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疫情升溫,消基會14日指出,對照英國、美國等新冠肺炎疫苗施打進度,台灣在取得、施打率都偏低。 消基會昨天舉行記者會,董事長黃怡騰表示,據外電報導,截至3月20日超過5成英國民眾已施打至少1劑疫苗;以色列4月15日宣布國民疫苗接種率超過54%;美國也有超過5成成年人(約1.4億人)完成接種1劑疫苗,並有超過1/3成年人完成2劑疫苗施打,但台灣疫苗取得、施打率都低。 消基會秘書長徐則鈺說,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顯示,台灣向國際採購的疫苗交付量僅31萬5700劑,累計接種疫苗數12萬9669劑。 與會醫師藍國徵則建議,各國都需要台灣生產的晶片,或許可作為對外洽談取得疫苗契機,並應普篩,進一步掌握疫情。 另,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謝炎堯說,國產疫苗須經正規人體試驗,遵循世界標準證實安全有效,只經第2期臨床試驗千萬不該給人使用。黃怡騰表示,須經3期測試,反對透過「緊急授權」略過第3期測試。

Read More

免疫力低下 汗疱疹就狂冒

汗皰疹適時使用中藥膏有舒緩效果。(記者黃志炫攝) 記者黃志炫∕台中報導 汗疱疹好發於春、夏時期,初發之時擦拭中藥膏有不錯效果。 高堂中醫院醫師許珮甄表示,汗疱疹和「汗」、「帶狀疱疹」病毒沒什麼關係,它是皮膚病濕疹的一種,主要症狀在手掌、手指節、腳趾、與腳掌的兩側,長出小水泡且奇癢無比,有些甚至會有大水泡;到了慢性期後,水泡會消退,常伴隨脫皮脫屑與些許癢感。目前無法確切找出特定誘發汗疱疹的原因,但大多與身體免疫低弱、壓力過大、環境濕度變化劇烈,或是經常接觸刺激性的溶劑或金屬、食物過敏等有關。好發族群為醫護人員、廚師、美髮師、家庭主婦及考生。 許珮甄指出,汗疱疹與「濕」關聯很大,除了外在環境的濕熱外,若體內濕氣盛又存有熱或是外感,很容易在皮膚上表現出濕疹、汗疱疹等問題。中醫治療上除了以清濕熱、解表外,並按照病人當下的體質而增減藥物。例如有些人因為壓力大、熬夜多,需要兼疏肝理氣、補肝血;有些人是因為近日有便秘問題,因皮膚與肺關係密切,大腸又與肺在經絡上屬表裡經絡,需要先使大小便順暢,皮膚狀況也才會跟著好。而有些人是因為脾氣虛,脾主四肢也主消化,當消化代謝不好,易使水氣囤積在體內無法排出,需經由醫師診治,才能對症下藥。 在日常生活保健方面,洗手時應避免使用過熱的水,少接觸刺激性溶劑或帶手套洗碗;少吃容易發過敏或是嚴重中鈷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巧克力堅果等。再者,平常生活作息很重要,且要時常注意自己壓力的調適。 高堂中醫院的醫師群自行研發中藥膏,當汗疱疹小水泡奇癢無比時可使用香茅止癢膏,帶有大水泡又癢時可使用青黛珍珠膏;一般乾燥脫屑後期時可使用黃連膏,解毒又潤膚。

Read More

桃園永豐高中墾丁畢旅疑食物中毒 非染疫

桃園市永豐高中440名師生赴恆春畢業旅行,部分學生出現水瀉身體不適情況,分送恆春南門等3家大型醫院診治。 (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陳中興∕綜合報導 桃園市永豐高中422位高2學生及16位老師參加畢業旅行,13日在屏東墾丁某餐廳用餐,晚間學生陸續出現腸胃不適等症狀,到14日中午達82位同學就診。校方提早結束畢旅活動返回桃園;並發出聲明稿表示,同學發病原因疑似食物中毒引起,不是新冠肺炎,請外界不要臆測。 前天網路謠傳墾丁大街有學生確診新冠肺炎訊息,屏東縣長潘孟安隨即要求縣警局及衛生局徹查謠言來源,發現永豐高中部分學生前天有31人陸續出現發燒、腸胃不適、腹瀉、惡心等症狀,送醫診斷是感染性胃腸炎及大腸炎。因國內疫情升溫,縣府高規格預防性處理,除進行新冠病毒採檢送驗外,並要求暫停畢旅行程,師生暫時安置在飯店房間,禁止外出。 至昨天下午第1批33人檢驗結果均為陰性,朝食物中毒案件處理,並於通知桃園市衛生局後,協助師生退房返回居住地。屏東縣衛生局已採檢當天中餐及晚餐的餐廳食材,將進行化驗比對。 永豐高中校長黃懷德說,學校的畢業旅行安排於11日~14日,是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2級防疫警戒前出發,沒有違反防疫規定。針對這起疑似食物中責事件,校方要求承辦旅行社負起賠償責任。

Read More

口罩密合度影響病毒阻絕率

WHO認氣膠傳播為新冠病毒主要感染途徑,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提醒指出,口罩密合度影響病毒阻絕效率。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世衛組織近日承認氣膠(氣溶膠)傳播,為COVID-19主要傳染途徑,美國CDC隨即也跟進修改防疫準則;鑑於本土疫情嚴峻,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疾呼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她強調,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口罩佩戴的密合度大幅影響阻絕病毒氣膠的效率,當口罩的空隙增加1%時,對於小於2.5微米的氣膠微粒的阻絕效率下降50%。 氣膠為懸浮於空中之微小液滴或顆粒物質。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甚至僅是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5微米以下的氣膠;當COVID-19感染者進行這些呼氣動作時,病毒即可透過呼氣氣膠釋放到環境中。 王家蓁指出,通常無症狀患者未佩戴口罩或任何防護措施下,氣膠傳播會成為主要感染途徑。已有研究指出,有相當高比例的COVID-19患者在檢驗確診時為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且有超過5成的感染是在感染者無症狀下導致傳染的。她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尤其注意佩戴口罩時的密合度,「一定要戴好戴滿」。 王家蓁說,近期國外研究指出,N95、醫療口罩及棉布口罩等不同材質的口罩對於過濾含有SARS-CoV-2病毒氣膠之效率,結果顯示N95具有最高的氣膠過濾效率,但其他材質的口罩亦有一定的過濾效率及保護力。 此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團隊針對口罩密合程度對於過濾不同粒徑大小的氣膠之效率進行測試,發現當口罩表面空隙增加1%時,雖然對於10微米的微粒尚有近7成的過濾效率,但對於過濾小於2.5微米的氣膠的效率卻減半。當口罩空隙增加至2%時,其過濾小於2.5微米的氣膠微粒的效率只剩下完全密合時的1/3。 王家蓁提醒,除既有防疫措施外,加強注意佩戴口罩的密合度、加裝配有高效能濾網的空氣過濾淨化裝置、加裝紫外線空氣消毒裝置、避免到人多擁擠、通風不良的區域,有助降低氣膠傳播的感染風險。

Read More

羅東遊藝場群聚感染 匡列156人 基因定序與萬華案有關聯

羅東鎮銀河遊藝場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已有8人確診,全案已匡列156人居家隔離。 (記者林坤瑋翻攝)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縣羅東鎮銀河遊藝場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已有8人確診,衛生局表示,目前全案已匡列156人居家隔離。 衛生局說,匡列的156人,學校的部分匡列27人,其中5人是老師、學生22人,安親班1位老師13名同學,也都匡列,銀河遊藝場相關匡列49人,銀河遊藝場整棟大樓的專案匡列66人。 至於萬華茶藝館群聚感染案件,確診者足跡13日匡列宜蘭銀河百家樂、大地球遊藝場、礁溪巨城電玩等地,由於縣府連日派員稽查,稽查員是否會因此確診讓人疑慮;縣衛生局說,稽查員稽查時都有配戴口罩,足跡公佈後也已要求做自主健康管理。 衛生局依據中央的指示,要擴大整個篩檢範圍,居家隔離的數字會隨時變動,這兩天篩檢人數非常多,9日起至13日已破4百多人篩檢。 至於萬華案的足跡,9、10日曾到過有發生群聚感染的銀河遊藝場,兩案的傳播鏈為何?是否有關聯?衛生局說,從基因定序的部分來說,確實有相關,已經在努力,做相關比對,找出人與人接觸的關聯性,這些訊息,中央都有掌握,也在進一步研判之中。

Read More

牙周病未定期回診 婦齒牙動搖

牙醫師林玫吟說,全口牙周病治療後,需定期回診,支持性治療可維持牙周健康,減少復發。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5歲婦人因右上後牙的牙齦腫痛、牙齒微微動搖,且咀嚼疼痛就醫。經檢查後發現婦人在3年前完成全口牙周病治療後,未持續定期回診追蹤,導致牙周病再犯,給予牙周清創與牙根整平深部治療後,恢復牙周健康狀態。 奇美醫院牙醫部牙周病科醫師林玫吟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牙周病盛行率高達9成。牙周病是由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所引起,若口腔衛生欠佳,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齦周邊,而細菌便會分泌毒素,刺激牙齒周圍的組織發炎並導致破壞。 牙周病為慢性疾病,臨床症狀並不明顯,除非急性發炎時引起牙齦腫痛或經由牙醫師定期檢查,才會被診斷出來。牙周病通常伴隨牙周囊袋加深與齒槽骨的破壞,常見的症狀包括牙齦紅腫或發膿、牙齦易出血、牙齦按壓疼痛或悶痛感、牙齦萎縮、牙根敏感、口臭、牙齒縫隙或動搖度變大、牙齒位移或變長、咀嚼酸軟無力等。 林玫吟指出,牙周病治療首重病人口腔衛生教育,維持高標準的口腔清潔,輔以適當的潔牙工具,再加上專科醫師的專業治療,可大幅減少牙菌斑造成牙周病破壞的機率。 全口牙周治療,內容包含第一階段非手術治療,有X光檢查、牙周探測、口腔照護衛教與正確潔牙指導、牙齦下刮除和根面整平術,並在追蹤四到八週的牙周復原情況後,視需求及專科醫師評估後接受進一步的牙周手術治療,以求達到更深部有效的清創、減少牙周囊袋深度並予以牙周組織再生的機會。 她說,在治療完成達到穩定後,需每三到六個月定期回診接受牙周支持性治療,除了必要的維護外,同時也檢查牙菌斑控制的情形。支持性治療還包括專業洗牙與牙周囊袋再探測,是完整牙周治療的一部分。透過嚴格把關控制牙菌斑及定期維護,才能確保牙周維持穩定健康且減少復發機會。

Read More

疫情催出打氣 搶打疫苗 單日1.6萬劑創新高

自費接種疫苗的張先生說,工作常接觸人群,加上疫情升溫,先預防會比較安心。   (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連環爆,使原疫苗接種從滯打成搶打,12日單日接種數達1萬6180劑再創新高,新增20件不良反應通報,其中2例列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含一名空服員接種後眼睛疑似出現視網膜血栓問題。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12日共接種了1萬6180劑疫苗,為單日最高,其中公費13665人,自費2515人,截至目前,累計接種共12萬9669人,其中新增的20件不良事件,有18件非嚴重,2件為其他疑似不良事件。 2件疑似嚴重不良事件都是40多女性,其中一例為接種次日曾出現發燒及接種部位紅腫痛,接種後5天因左臉頰及左上臂間歇性發作抽痛,到急診就醫,目前住院診治中。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衛福部台東醫院自費部分每診幾乎都額滿,已預約到六月初。   (記者鄭錦晴攝) 另一例為華航空服員接種後2天出現左眼模糊、視差感等不適,就醫後診斷疑似視網膜病變,目前症狀持續,需回診評估。 據了解,該空服員因不適症狀,請醫師通報不良事件,但醫師卻回答沒有任何一位醫師敢幫她通報,要她自行打電話給陳時中通報。 對此,莊人祥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眼睛病變和AZ疫苗有關。但不良事件通報只要時序上懷疑任何有跟疫苗有關的,病患或醫師都可以通報,對醫師是不是有不通報的部分,再請衛生局來了解。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衛福部台東醫院自費部分每週2診共計60劑,每診幾乎都額滿,已預約到6月初,即日起將開放預約至50人,並加開診次;公費接種也較以往增加一倍以上。 自費接種的張先生說,因從事不動產相關行業,工作常接觸人群,加上疫情升溫,雖然多少會擔心疫苗副作用,但評估後還是決定施打,事先預防較安心,保護自己跟家人。 台東醫院指出,中央放寬公費接種對象,加上疫情延燒,許多民眾提前預約接種,現場預約民眾也增加,13日共1百人施打,1週約有兩百人可完成接種,較以往增加一倍以上。

Read More

跌倒手撐地手腕痛1年 竟是舟狀骨折

婦人因手撐地致舟狀骨骨折(圖右),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骨折明顯癒合(圖左)。(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年約40的婦人,因爬山跌倒用手撐地,長達一年左手腕持續疼痛,就醫被告知是扭傷,但再診斷檢查才確定是舟狀骨骨折;經楊椒喬醫師施予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約六週後,不但骨折處癒合良好,並因對症治療,避免出現關節活動受限的後遺症。 楊椒喬指出,舟狀骨因為位置的關係,如果沒有明顯移位,當出現骨折時不容易被判斷,因此常被誤以為是單純手腕扭挫傷。若未經過詳細的X光檢查與醫師經驗法則加以診斷,很容易被輕忽治療。而此處骨頭血液供應不佳,容易導致骨折不易癒合,長期下來除了疼痛不適,影響日常作息,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度。 在治療上,楊椒喬院長指出,一般的治療方式,患者可使用護具固定,等待骨折自行癒合,待3個月過後確認骨頭是否癒合。但因長時間固定會有使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骨質疏鬆的風險產生。所以需再安排3-4個月的復健治療,確保手部功能沒有喪失。 此外,若接受手術治療,楊椒喬院長指出,需要使用螺釘復位及固定,部分患者可能需加上骨移植,復原時間亦約需2-3個月,術後還必須使用約1個月的護具以保護腕部。 由於治療方式均耗時甚久,楊椒喬建議患者接受非侵入式的水介質震波治療,每週接受3000發震波,連續治療6週,近日患者回診接受X光追蹤治療結果,發現當初的骨折處已癒合良好。疼痛也大幅減少,讓患者感覺很滿意。 楊椒喬指出,患者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不僅不須手術,且可大幅縮短骨折自行癒合的時間,癒合的時間越短,影響到手部功能的程度也越少,需要的復健時間也越短。同時,減少骨折不癒合的機率發生。

Read More

樹人護理首見男丁格爾榜首

樹人護理創科50週年加冠典禮,首見名列榜首學生王祐陞擔任「男」丁格爾加冠代表。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時逢國際護理師節,樹人醫專護理科舉辦加冠暨導光典禮,共有375名學生參與宣誓,其中令人驚豔的是今年加冠代表為全科第一名學生王祐陞,更是創科50年來唯一擔任加冠代表的男生;郭啟東校長表示,護理專業早已跨越性別界線,護理科目前男學生約佔12%,今年加冠生第一名也是男生,顯示男性投入照護工作已成趨勢。

Read More

摔傷撕裂 微創重建臏股自體韌帶

骨科醫師謝宏侖說明透過微創自體韌帶重建手術,治療臏股內側韌帶撕裂。(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43歲邱女士從樓梯上跌倒左膝扭傷,膝蓋嚴重腫脹疼痛,甚至無法彎曲膝蓋。因為沒有急性骨折的問題,先接受保守性治療、復健,但是疼痛、無力的情形仍然存在,且復原狀態不穩定,出現反覆的扭傷。診斷為臏股內側韌帶撕裂;透過微創自體韌帶重建手術,術後經3個月的復健治療,左膝的穩定度得到改善也不再疼痛。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謝宏侖表示,臏股內側韌帶是膝關節中提供臏骨穩定的一條重要韌帶,一旦撕裂會導致臏骨的向外側脫位,撕裂的急性期會有嚴重的膝關節血腫、內側疼痛,後續更會出現的膝關節的不穩定。尤其是膝關節執行彎曲伸直的動作時,臏骨會因不穩定而出現較多的外側橫向脫位。 臏股內側韌帶撕裂的原因一般分為直接性損傷、間接性損傷。直接性損傷來自於膝部內部的直接撞擊;間接性損傷的受傷機轉為膝關節伸直時拌隨膝部劇烈的外轉。臨床檢查上會先安排X光排除急性骨折或先天解剖構造異常的問題,後續安排核磁共振確認韌帶撕裂及軟骨損傷的程度。 副院長馮逸卿表示,跌倒、摔傷、扭傷,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比想像的更為嚴重,發生當下膝關節嚴重的血腫,可以藉由關節抽吸將血腫排除緩解腫脹疼痛的症狀,後續給予消炎止痛藥、冰敷消腫、護具石膏短暫固定六週等處置,作為第一線治療方式。 若數週後情況未見好轉,應求專業意見,經由理學檢查及影像學的確認後,安排後續手術。如果膝關節的骨骼構造沒有先天的異常,可考慮執行自體韌帶的重建,取自己同一患肢的腿後肌肌腱,進行臏骨內側韌帶重建,術後搭配3個月左右的復健,便可恢復正常的膝關節功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