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又喘 10歲童心臟發炎

奇美醫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表示,兒童胸痛不可輕忽。(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1名10歲男童連續發燒3天呼吸有點喘且胸口疼痛,躺下時疼痛加劇;檢查發現有異常心雜音、心臟酵素升高且發炎指數上升。心臟超音波顯示為細菌性心包填塞,手術治療1週後復原良好。兒科醫師表示,兒童胸痛不可輕忽,如未治療嚴重將危及生命。 奇美醫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表示,根據統計,每1000名兒童看診就有6人是因胸痛就醫。造成胸痛原因很多,如果是成人的胸痛往往需要排除心臟血管的問題,尤其是心肌梗塞。但在兒童方面,心臟血管的胸痛只占約5~10%;非心因性胸痛反而較多,約90~95%,其中一半為良性不明原因疼痛。 還有肌肉骨骼疼痛約占3成(軟骨炎、肌肉扭傷)、腸胃道疾病1成(胃食道逆流、胃炎、食道攣縮),以及呼吸道疾病(嚴重咳嗽、氣喘、肺炎、氣胸及肋膜積水)等。另外,像焦慮、緊張、過度換氣、藥物、皰疹病毒或飲用過量咖啡因,也會有胸痛的感覺。 心因性胸痛屬較嚴重的疾病,例如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異常(川崎氏症的胸痛)、瓣膜問題(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脫垂),這部分的胸痛不可輕視,必須根據病況安排檢查,給予對應的處置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陳俊宇說,胸痛的病史非常重要,可藉由問診及身體檢查發現大部分問題,例如發作的頻率、痛的時間及位置、是否有相關症狀及痛的性質等。另外,心電圖檢查往往是必須的,也需視病症安排心臟超音波或抽血等進一步檢查。 陳俊宇提醒,兒童胸痛十分常見,雖大多數屬良性,但也有少部分屬危險的心因性胸痛。包括運動時的胸痛合併心悸、會喘,甚至昏厥都是危險訊號。另心電圖異常和遺傳性的家族心臟病史等,則建議至門診檢查,排除心因性胸痛的可能性。

Read More

山友健檢 及時揪心肌異常

亞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指出冠狀動脈阻塞位置。(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0歲謝姓山友熱愛挑戰台灣百岳,攻頂過程從無任何不適;日前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心肌異常。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查出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僅剩一條縫」,猝死風險極高。經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處後,讓患者重燃信心,一圓登頂玉山的夢想。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表示,患者經常號召同好攀登百岳,日前回診時協助安排健檢運動心電圖檢查,意外發現有嚴重心肌缺氧問題,接受自費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赫然看到「左前降支冠狀動脈」中段狹窄程度竟高達90%。住院接受心導管治療,放置支架打通心血管,預防在運動或登山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心血管意外。 患者術後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增強體適能訓練,運動心電圖顯示心肌已無缺氧現象,心臟能負荷爬山強度,術後3個月順利完成攀爬玉山。 王宇澄指出,冠狀動脈狹窄的無症狀病患反而更加危險,常因為平日沒有身體不適,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突然發生冠狀動脈血管急性阻塞,就直接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來表現,往往急救也來不及。 王宇澄建議,40歲以上、有個人或家族心臟病史、抽菸者、3高、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心血管高風險民眾,健檢時可額外增加運動心電圖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篩檢可能之心血管疾病。一般民眾若有運動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心臟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心臟科門診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Read More

靜脈曲張 增加肺栓塞風險1.72倍

長庚醫院一項研究發現,靜脈曲張患者肺栓塞風險是常人的1.72倍,恐危及性命;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張學倫(右)27日在記者會中呼籲,若腿部暴青筋且已呈現一團一團凸起的嚴重靜脈曲張患者,應儘早就醫治療。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7日電 現代人久坐、久站,「浮腳筋」腿部靜脈曲張已是家常便飯。長庚醫院一項研究發現,靜脈曲張患者肺栓塞風險是常人的1.72倍,恐危及性命,抬腿按摩緩不濟急,呼籲儘早就醫治療。 長庚醫院皮科醫師張學倫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腿部靜脈曲張是因久站、久坐導致血液長期瘀積在腿部,久而久之影響血管瓣膜功能,出現痠、麻、抽筋、腫脹、疼痛等症狀,嚴重甚至會暴出青筋或出現一團團凸起的變形血管。 張學倫指出,根據國外文獻,腿部靜脈曲張發生率約為23%,國內雖無正式統計數據,但根據健保就醫資料顯示,全台每100人只有不到1人曾因靜脈曲張就醫,顯示民眾可能忽略此疾病嚴重性。 實際上,腿部靜脈曲張不僅影響美觀,嚴重甚至可能因併發症、危及性命。張學倫說,長庚醫院研究發現,靜脈曲張患者產生深層靜脈栓塞是一般人的5.3倍,產生肺栓塞、周邊動脈疾病也是常人的1.72倍,不可不慎。 治療腿部靜脈血栓不僅是針對浮腳筋、腿部不適,長庚體系2年前利用長庚醫學資料庫及健保資料庫,針對2005~2016年1323位接受新式微創血管內治療的靜脈曲張病患,研究並追蹤治療腿部靜脈曲張對於血栓、肺栓塞的效益。 經過科學化的研究及驗證,證實了以新式微創血管內治療,血栓機率減少51%、肺栓塞機率減少44%、周邊動脈疾病也減少36%,有效減少產生血栓及周邊動脈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機率。 說起靜脈曲張,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抬腿、放血、按摩等民俗療法,但張學倫強調,這些方法其實治標不治本,畢竟每天站著、坐著的時間多達10多個小時,抬腿頂多20分鐘,根本緩不濟急,按摩更是只能舒緩不適症狀,幫助不大。 張學倫說,若要改善靜脈曲張,只能長期穿醫療級的漸進性彈性襪,以物理的方法將血液擠回心臟,避免積在特定部位;但若要從根本解決靜脈曲張問題,只能透過手術處理掉壞死、阻塞的血管。 張學倫指出,目前共有2種微創手術可治療靜脈曲張,分別為雷射和靜脈膠。雷射主要是將病變靜脈的血管壁燒灼掉、成功率高達95%以上,但術後需穿彈性襪;靜脈膠則是利用導管將靜脈膠打入病變的靜脈使其閉合,成功率98%以上且免穿彈性襪。 張學倫提醒,要避免腿部靜脈曲張出現,平時就應做好保養,包括避免久站久坐、規律運動、戒菸、穿著彈性襪、維持理想體重等,若腿部暴青筋且已呈現一團一團凸起的嚴重靜脈曲張患者,應儘早就醫治療。

Read More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長庚3教授獲獎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謝森永在肝病醫療研究有卓越成就,再次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長庚大學提供) 記者陳中興∕桃園報導 今年科技部舉辦的「傑出研究獎」,長庚大學有3人獲獎,分別是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謝森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賴瑞陽,以及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顧正崙。 其中,謝森永在肝癌研究有許多重大成果,106年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今年是他第2次獲獎。 謝森永從基因體研究發現,台灣超過7成的肝癌民眾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顯示很多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患都曾使用過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或偏方,反而造成肝病化轉為肝癌。 謝森永表示,希望政府重視並管控民間偏方,提升中草藥研究;同時教育民眾,不要任意服用傷害健康的偏方。 今年傑出研究獎共有80人獲獎,其中77人都是公立大學,私校3人皆出自長庚大學。

Read More

又腫又痛 靜脈曲張竟引發血栓

腿部如有蜘蛛網絲樣微血管或蚯蚓一樣的血管扭曲等或長期乾癢,建議至心臟血管外科或靜脈曲張門診就診。(恩主公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一名60多歲李姓婦女士從年輕時懷孕生產後,兩腿靜脈明顯浮現,直到最近,李婦右小腿突然出現一塊長條形紅腫,疼痛難耐,至恩主公醫院診斷為靜脈曲張引發的局部表淺血栓性靜脈炎,經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張雲媛施以新式微創雷射手術後,症狀及疼痛情形已明顯改善。 張雲媛表示,李婦經使用化瘀凝膠與止痛藥治療後,右小腿局部紅腫略為消退,超音波追蹤也顯示大隱靜脈的血栓已經消除,為避免靜脈血栓復發,予以施行右側微創大隱靜脈雷射閉合手術,及局部靜脈抽取手術,術後並配合穿著彈性襪。 張雲媛指出,靜脈曲張雖是一個良性的疾病,但產生症狀多元且影響生活品質甚鉅,如果腿部有蜘蛛網絲樣的微血管,或像蚯蚓一樣的血管扭曲,久站久坐後容易下肢腫脹、夜裡容易抽筋,小腿前側色素沉澱,腿部皮膚長期乾燥搔癢,甚至有慢性潰瘍,有這些症狀,建議至心臟血管外科或靜脈曲張門診就診。 她說,若像李女士一樣產生表淺靜脈血栓,除局部腫脹疼痛外,最怕的是血栓位置距離深層靜脈較近時,血栓移動至深層靜脈,造成深層靜脈栓塞,若血栓繼續向上移動至心臟與肺動脈,肺栓塞會影響全身氧氣交換,嚴重時可能會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Read More

光田醫護淨灘 拾獲千餘菸蒂

近百名醫護員工拾得超過千根菸蒂,數量非常驚人,讓參與的醫護人員一邊撿一邊感嘆搖頭。(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號召近百名醫護同仁攜家帶眷,前往龍井海堤淨灘,一個上午共撿拾466公斤重廢棄物,其中包括1380根菸蒂,數量非常驚人,讓參與的醫護人員一邊撿一邊感嘆搖頭,呼籲民眾「請愛惜生態環境!」 今年的淨灘活動從龍井茄投保安宮開始,行經龍井壘球場,再一路至麗水漁港,總長2.5公里,撿拾的廢棄物,除了大量的菸蒂,還有輪胎、三角錐等大型垃圾也在其中,經分類後發現塑膠製品為垃圾大宗,包含各種飲料杯、寶特瓶、塑膠瓶蓋、塑膠袋等。 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吳瑞堂指出,光田推動無菸醫院與綠色醫院多年,每年也會號召員工響應淨灘活動,用實際行動愛護地球環境,今年有近百名醫護員工自願報名參加,而去年10月22日金秋地球日淨灘活動拾得5百多根菸蒂,今年撿到超過千根菸蒂,數量倍增,盼透過活動,讓更多人關注環境嚴重汙染問題。 根據海洋保護協會國際淨灘行動統計,人造海洋垃圾的大魔王就是菸蒂,數量遠遠超過塑膠袋、吸管等塑膠垃圾,約占海洋垃圾總量的1/3,其中菸屁股會釋出鎘、鐵、砷、鎳、銅、鋅和錳等金屬汙染物,影響海洋環境與生物。 參與淨灘的醫護人員感慨,垃圾量實在多到撿不完,呼籲國人都應該保持垃圾不落地的好習慣,一起愛護地球。

Read More

經口內視鏡治甲狀腺癌 不留疤

醫師周易韋說,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微創手術是甲狀腺癌患者另一種不錯的治療選擇。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2歲林小姐確診為左側甲狀腺癌,她怕傳統手術脖子外觀會留疤,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用「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微創手術」,術後既未留下疤痕,也沒傷到聲帶。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周易韋說,甲狀腺癌在所有的癌症中算是預後非常好的一種,積極面對和治療,多數的病人皆可以痊癒。 周易韋表示,甲狀腺疾病包含良性甲狀腺腫大、甲狀腺機能亢進,甚至是甲狀腺癌,初期無症狀,可藉由抽血檢查、頸部電腦斷層掃瞄,以及細針抽吸細胞學等檢查,來進一步了解疾病種類。甲狀腺是一個位於氣管前方的內分泌器官,分成左、右葉,傳統甲狀腺切除需在前下頸部劃開一道約6公分長的傷口,可能留下明顯疤痕,現有「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微創手術」,從嘴巴內開小傷口移除病灶,只需要每天用漱口水清潔兩次,保持傷口乾淨,傷口縫合線會被身體組織自行吸收。術後疼痛感低,2天即可出院,也不會有傳統開脖子手術留下巨大疤痕的問題,只需後續持續追蹤與服用甲狀腺激素。 周易韋指出,甲狀腺手術中可能傷及「返喉神經」,一旦受損則聲音沙啞,可能出現「唐老鴨」聲音。將「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微創手術」與「術中神經監測器」結合,可大幅降低返喉神經損傷機率,讓聲音沙啞機率降到1%左右。

Read More

成大研究 肺泡表面蛋白可抗新冠

成大醫學院特聘教授王志堯(左)研究團隊發現,rfhSP-D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成功大學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研究過敏及黏膜免疫發現,人類「肺泡表面蛋白D重組片段蛋白」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開創新冠肺炎治療的新途徑。此一重大突破已由國際知名免疫學雜誌Frontier in Immunology接受,並申請美國專利。 成大醫學院特聘教授王志堯研究團隊指出,人類肺泡表面蛋白D(SP-D)主要表現在肺部的黏膜表面,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先天性免疫分子,可透過免疫監控來對抗肺部病原體的入侵。過去研究已證實,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的患者血清中含有較高含量的SP-D,而SP-D能夠辨識SARS冠狀病毒表面的醣化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並與SARS冠狀病毒的HCoV-229E病毒株相互作用,以抑制病毒感染人類支氣管上皮細胞。 團隊發現,人類肺泡表面蛋白D重組片段蛋白(rfhSP-D)可對抗多種病毒病原體的感染,包含A型流感病毒和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研究顯示rfhSP-D能夠辨識SARS-CoV-2表面的棘狀蛋白(S1)。當SARS-CoV-2感染時,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會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ACE2)結合,隨之進入細胞內感染。 王志堯研究團隊大量使用ACE2的細胞株,證實了rfhSP-D可以抑制SARS-CoV-2表面S1與ACE2的相互作用。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偽病毒系統,表現SARS-CoV-2 S1的病毒顆粒,來模擬SARS-CoV-2感染細胞之過程,發現rfhSP-D可抑制此病毒感染,確認rfhSP-D對人類具有保護效果。 研究成果彰顯出rfhSP-D在SARS-CoV-2感染中的治療潛力,未來值得在小鼠動物模式中進行臨床前研究,在新冠肺炎的預防和治療上持續邁進。研究團隊未來希望應用在臨床治療上,不僅對抗新冠病毒,也可以對抗其他感染肺部的病毒。

Read More

擠痘流膿 護理師險腦膜炎

朱彥澤醫師指出左側額葉及頂葉曲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的地方。(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年僅27歲的翁姓護理師,4年前因車禍做過開顱手術,近來擠痘傷口一直癒合不良、且隱約看到鈦合金,經前往台中市太平區長安醫院尋求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醫師治療,檢查發現因頭蓋骨曝露感染產生氣顱,且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狀況,若不及早治療可能變成嚴重腦膜炎,死亡率極高。翁護理師術後恢復良好,而且非常感謝朱醫師採用不剃髮的方式,讓她能盡速重回職場生活。 翁護理師表示,之前在其他醫院手術中,有1/3的頭蓋骨用鈦合金修復,但術後一直感覺左側頭部凹凸不平且疤痕很大,頭髮都無法掩蓋。有一天手癢擠前額痘痘,一直有不明液體流出、無法癒合,疑似傷口處看到鈦合金頭蓋骨,想到曾共事過的朱醫師,因此決定決定從台南來到長安醫院尋求協助。 朱彥澤醫師表示,這次病例是因為擠痘後的傷口,造成鈦合金頭蓋骨曝露、進而感染,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額葉及頂葉曲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及氣顱現象,而且也出現自體頭蓋骨被吸收導致頭骨凹陷,需盡早手術。並使用立體鈦合金塑形人工頭蓋骨,將左側1/2頭蓋骨重新替換,將兩邊頭蓋骨對齊及疤痕修整,讓疤痕變小了。 通常頭部手術99%都是要剃光頭髮,因考量翁護理師年輕且想快點重回職場,因此這次手術採不剃髮的方式,朱彥澤醫師說,雖然手術時間較一般手術多花一倍,但看到翁護理師開心一直照鏡子確認頭髮還在的樣子,就覺得很值得。 朱彥澤醫師也呼籲,若之前有做過頭部外科手術,發現傷口無法癒合或出現異常,務必要盡早就醫檢查。

Read More

華航園區今起設臨時醫療站 供採檢採抽血、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對象逐步放寬,桃園各合約醫院也出現接種人潮。   (桃園市衛生局) 記者陳中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昨天前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視察民眾、機組員及華航機師疫苗接種情況,他呼籲航空公司機組員,配合國家政策接種AZ疫苗,今天起華航園區將設臨時醫療站,將有採檢、抽血及施打AZ疫苗作業。 60多名完成採檢華航機師昨天在不同時段搭3輛遊覽車到桃醫接種疫苗;星宇航空則是造冊後,採批次施打方式。 鄭文燦表示,桃醫利用急診室外戶外篩檢站空間執行華航擴大篩檢專案,接種疫苗的華航機師都希望盡快完成接種作業、提高保護力,回歸正常工作。 他說,今天起在華航園區設臨時醫療站,由桃醫醫師支援,同時完成採檢、抽血及打疫苗。華航人數較多,相關作業預計持續到5月10日,每天約超過200人在華航園區「採、抽、打」。 星宇航空表示,已近百名員工完成接種,預計5月中旬前將符合資格且有意願員工造冊,依序完成接種作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