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4機師染英變異株 快打AZ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舉行記者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出席說明牛津AZ疫苗保護力。 (中央社) AZ疫苗施打畫面。 (中央社檔案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華航機師染疫持續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表示,案1078、1079經基因定序確定感染「英國變異株」,跟之前部立桃園醫院群聚事件的加州變異株不同,傳染力及致死率都提高。所幸AZ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株的防護力沒有降低,呼籲盡快接種疫苗。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華航機師感染一案,案1078、1079同為機師皆染上「英國變異株」,基因定序相同,而案1090與1091為一家人,基因定序也大致相同,不排除為同一起群聚,因此在關聯性調查當中,跟之前部桃案加州變異株不同。 羅一鈞說明,「英國變異株」根據英國衛生部官方公布資料,傳播力增50%、致死率增60%。亞洲偵測到50~60%以上的主流病毒株、因此無法推論哪個國家感染 各國都可能感染英國變異株。 羅一鈞解釋,目前AZ疫苗的防護力,根據LANCET剌 針期刊顯示,AZ疫苗預防英國變異株效力達70%,接種後即使感染,病毒量會比較低,陽性天數將從2週縮為1週、Ct值從平均的20增加到28.8,意即病毒量在接種疫苗後感染到病毒量會變少,就算感染威脅仍會大幅降低。 此外,雖然AZ疫苗效力沒有打折扣,但羅一鈞提醒,英國變異株的傳播力比其他變異株高,流行起來會有較大群聚感染出現,導致重症與加護病床不夠的情況,要謹慎預防。因此,呼籲公費接種對象快去接種,且接種疫苗第一劑保護力就會逐漸形成,不用擔心打完兩劑保護力才會到70%。

Read More

乳房大小≠奶量 醫破哺乳10大迷思

許馨予醫師建議媽媽可以嘗試半躺臥姿勢餵奶,愈輕鬆,乳汁分泌愈多。(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不論親餵或擠奶瓶餵,許多哺乳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奶量是否足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國際認證泌乳顧問許馨予醫師提出破除哺乳的10大迷思。 許馨予醫師說,媽媽乳房大小和奶量無關,乳房的大小取決於乳房脂肪量的多寡。其次,母奶看起來稀稀水水的,並不是不營養。母奶雖然近9成由水組成,但其中的醣分、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比例是穩定的,且有許多活性免疫因子及細胞,酵素,生長因子等,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 第3是寶寶會夜奶,並非沒吃飽。夜奶是寶寶正常表現,尤其是新生兒,他們需要半夜依然維持足夠熱量的攝取。第4是媽媽的飲食並不會影響母乳的營養。研究發現,落後地區和已開發國家的媽媽,母奶的營養成分沒有很大差異。但是媽媽吃的不夠營養,會影響本身的身體健康。 第5是媽媽乳腺發炎使用抗生素時,還是可以哺乳。乳腺炎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鬱積的乳汁可以移出,因此只要寶寶願意吃,媽媽親餵時可先從發炎側開始,並增加哺乳頻率,若寶寶不願意吃或是以擠奶為主的媽媽,也需要增加擠奶的頻率幫助乳汁移出。第6是媽媽感冒時仍可以餵奶,因為媽媽身體所製造對抗感冒病毒的抗體,會進入乳汁,藉由餵奶把抗體傳給寶寶,而大部分的感冒藥,並不會影響母奶。 第7是母奶在寶寶6個月以後還是有重要的營養價值。1歲前,母乳都是寶寶營養的主要來源,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出生後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超過6個月之後,需適量補充副食品,尤其可多給予含鐵鋅較多的食材如紅肉類或是蛋黃、海鮮,以避免寶寶鐵質缺乏。 第8是哺乳前不需特地清潔乳房。媽媽乳暈上的蒙哥馬利腺體,會分泌油脂以保護皮膚,過度清潔反而會破壞保護層,造成乳房皮膚容易感染或過敏的情況。第9是媽媽親餵或擠奶,如果有乳頭疼痛狀況,媽媽不需要忍耐,可尋求專業泌乳顧問的協助,進一步評估親餵或擠奶的情況。最後則是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對奶量影響不大,補品油脂量高,可能增加媽媽塞奶的風險,建議媽媽均衡飲食即可。 許馨予醫師建議媽媽可以嘗試半躺臥姿勢餵奶,媽媽和寶寶在身體放鬆的狀況下,讓寶寶發揮尋乳及含乳的生物本能。一般傳統搖籃式的哺乳姿勢,若媽媽身體太過僵硬前傾,哺乳的過程很容易身體疲累疼痛,進而影響催產素的分泌和排乳反射。

Read More

讓健保永續…醫界籲部分負擔回歸定率制

副總統賴清德(中)25日在「2021健保國是論壇」中點出健保面臨收支失衡、人口老化、新醫療科技給付等3大挑戰,在健保制度中導入健康促進、預防的思維,將是重要解方。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021健保國是論壇25日登場,由醫界共商健保永續解方,副總統賴清德和前任副總統陳建仁均受邀提出健保改革方向。會中並建議,健保部分負擔應回歸定率制,對未經轉診就醫、高浪費、高診次病人加重部分負擔,才能避免浪費、落實分級醫療。 福和會召開「2021健保國是論壇」,針對基層醫療永續發展、偏鄉醫師人力缺乏、醫學人才培育等議題進行討論,主題聚焦健保資源開源節流。 副總統賴清德在致詞時表示,健保制度獲得民眾90%的滿意度,是台灣民眾最支持的政策,也讓台灣達到就醫平權。 但賴清德也指出,這20多年來,健保制度也存在許多問題,第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收支失衡,尤其是台灣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勢必對健保制度帶來很大的衝擊;第二是慢性病、癌症病人增加,目前每年癌症的健保給付已超過新台幣1千億;第三則是要滿足民眾的要求、提升醫療服務,許多新的檢查、檢驗及治療都納入給付,勢必會對健保產生相當大負擔。 賴清德認為,雖然近年有些改革,包括建置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今年初也調整健保費率,但長期而言,健保制度要能提高醫療品質,又要能達到財政平衡,必然需要一連串改革。他認為應將預防、鼓勵機制導引到健保制度中,對民眾是好的、對健保制度的長久發展也是好的。 前副總統陳建仁則表示,很多健保的資源是浪費到重複的檢查,或者是過多的用藥,建議未來醫療影像分享以後,重複檢驗的情況就會減少。 福和會理事長林逸民表示,目前健保一年總額超過7千5百億,由39位健保委員會的委員決定分配,但這些審議委員的遴選方式和制度,不夠公開透明,遭外界詬病。

Read More

早期膝關節炎換半套 8旬翁騎單車趴趴走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主任林進盛說,早期的膝關節炎90%是膝關節內側的軟骨磨損,只要施做活動半膝人工關節置換即可改善。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80歲老先生長年右膝關節疼痛,走路重心偏向膝關節內側,逐漸形成O型腿,走起路來身形會歪斜,雖經藥物治療及多次玻尿酸注射,都僅短暫緩解,不久後又疼痛不已,愈來愈不想出門,接受半套膝關節置換術後,膝蓋靈活得可以騎腳踏車四處蹓躂。 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主任林進盛表示,這位高齡患者長年以來因右膝關節疼痛,走路的重心偏向膝關節內側,逐漸形成O型腿,走起路來身形會歪斜,經X光檢查,顯示患者膝蓋疼痛是因右膝內側軟骨磨損,外側完好,建議施做活動半膝人工關節置換。 林進盛說,這項微創手術的關鍵是個小小的仿人體半月板活動式襯墊,術後可讓膝關節前後靈活彎曲,使用起來就像原本的膝蓋一樣,不會有太多人工感。 林進盛指出,隨人口年齡逐漸老化,膝關節退化病患越來越多,根據健保參考統計,65歲以上國人近7成有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因為早期膝關節炎90%的患者是膝關節內側的軟骨磨損,如果施作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勢必要將前後十字韌帶及兩側半月板全部切除,如此對組織破壞很大,勢必會嚴重影響病患術後的恢復程度及恢復的時間。 林進盛說,這項活動半膝人工關節置換屬微創手術,傷口小,約7到9公分,且不會破壞健康韌帶,對於骨骼保留程度也比傳統全人工膝關節更多,術後兩天就能下床走動及上下樓梯,手術後住院時間也較短,對於尚在工作的患者更友好,年紀較輕或者肌肉夠強壯的人,術後不須樓梯扶手也能上下樓梯。同時,對80歲以上患者也更加安全,傷口小、出血量低、破壞少,可讓高齡長者在開刀麻醉下的手術風險降到最低。

Read More

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比化療放療副作用更低

北醫大攝護腺癌研究登國際知名期刊 龔行健院士研究團隊發現,攝護腺癌細胞必須依賴外來的精胺酸來維持「細胞能量發電廠」粒線體的正常功能,一旦阻斷癌細胞攝取精胺酸,將會導致癌細胞粒線體功能喪失,進而導致癌細胞死亡。(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記者蔡琇惠/台北報導 國內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逐年攀升,中央研究院院士龔行健帶領由台北醫學大學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在攝護腺癌中,癌細胞是藉由外來的精胺酸(arginine)來重塑表觀遺傳(epigenetics)全貌,只要不讓癌細胞吸收外來的精胺酸,進而讓癌細胞粒腺體功能喪失,就可餓死癌細胞而達治療目的。 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國衛院獨立博士後研究學者陳嘉霖表示,過去普遍認為癌症是由基因突變這個單一因素所引起,目前則認為除此之外,改變表觀遺傳機制的表現,也是導致癌症的另一成因。因此針對特定胺基酸來重塑表觀基因的全貌,進一步調控制癌基因並阻斷粒腺體提供癌細胞能量的外來管道,就可達到餓死癌細胞的目的。 要餓死癌細胞,可先從尋找癌細胞的代謝缺陷著手,而精胺酸合成缺陷就是最常見的癌細胞代謝缺陷之一。根據先前研究,幾乎所有攝護腺癌細胞都缺乏精胺酸代謝的關鍵酵素—ASS1,無法自行合成精胺酸,導致癌細胞必須倚賴細胞外的精胺酸來維持生命,只要阻斷癌細胞取得外來精胺酸的管道,就可把癌細胞殺死。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更專一性的餓死癌細胞,比起目前廣泛使用的化療(chemotherapy)毒死癌細胞或放射性治療(irradiation)燒死癌細胞,副作用更低。 此研究由龔行健團隊成員、國衛院獨立博士後研究學者陳嘉霖主導且為第一作者,龔院士為通訊作者,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閻雲、CRISPR核心實驗室主任朱珍瑩及北醫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葉劭德等人為共同作者,研究論文今年4月23日刊登在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Read More

貨車司機下背痛 3招可緩解

第1招:骨盆後傾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1名40多歲的貨運司機因需要長時間開車和搬運貨物,長期有下背痛困擾,近日出現腳麻而就醫;物理治療師洪煜棋示範在家就可以做的3招訓練與放鬆運動,緩解下背痛。 洪煜棋指出,需要長期久坐的上班族、經常負重的搬運人員、肥胖族群,甚至是坐姿不正確的學生族群容易出現下背痛。引起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包括軟組織受傷、背部筋膜發炎、脊椎退化性關節炎、壓迫性骨折、骨腫瘤、椎間盤突出、感染及姿勢不良等。因此,出現下背痛時,最好盡早就醫找出病因,以免因長期忽略,甚至延誤脊椎退化骨質增生(骨刺)、椎間孔狹窄壓迫神經等就醫治療,留下後遺症。 第2招:深蹲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為藉由訓練及放鬆達到緩解下背痛的效果,洪煜棋示範在家就可以做的3招運動,每招運動均重複10次。 「骨盆後傾運動」,平躺於地上,雙膝蓋彎曲,雙腳稍微打開,腳掌平放於地面。腰部貼平於地板,把腰部的空隙填平,腹部保持收縮,臀部夾緊,尾椎慢慢捲起離開地板。停留此姿勢15~30秒。訓練核心與臀部肌肉,幫助尾、薦椎活動。 第3招:牽拉臀部到大腿後側肌肉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深蹲運動」,雙腳張開與肩同寬,雙手平舉伸直。身體打直,腹部收縮,眼睛直視前方,身體重心慢慢向後向下,膝蓋微微彎曲,切記膝蓋不要前於腳趾。停留此姿勢15~30秒。訓練核心、臀部及大腿肌肉,達到支撐穩定的效果。 「牽拉臀部到大腿後側肌肉運動」,坐在椅子前1/3處,翹腳,翹起的那隻腳的腳踝要剛好放在下面那隻腳的膝蓋上,腹部收縮,身體打直往前傾,翹起的那隻腳從屁股到大腿後側,都需感覺酸酸緊緊的。停留此姿勢30秒。放鬆臀部至大腿後側的肌肉,並幫助延展。

Read More

血栓關聯低 美恢復打嬌生疫苗

美國疾管中心官員建議恢復施打嬌生疫苗。(路透) 中央社∕華盛頓23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衛生主管機關今天表示,美國可以立即恢復施打嬌生COVID-19疫苗,結束為調查與極罕見、但可能致命的血栓關聯而停打10天的狀況。 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與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表示,因為接種嬌生疫苗而出現嚴重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症狀的風險非常低。他們發現已注射的800萬劑中出現15例。 CDC主任瓦倫斯基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不再建議停用這款疫苗。根據深度分析,這兩者之間可能有關聯,但風險非常低。」 FDA高階官員說,這項決定立即生效,最快明天就能向民眾注射。FDA表示,將在寫給疫苗接種者與提供者的更新版說明書中警告有血栓風險。 CDC分析,出現這種症狀的比率在50歲以下女性中為每打100萬劑出現7例,30~39歲女性的風險最高。 這份分析顯示,對50歲以上女性與所有男性而言,出現血栓的比率為每打100萬劑出現1起。官員說,整體而言共有3起死亡病例。 在開了一整天會議後,CDC專家小組以10票對4票通過,建議向18歲以上民眾接種嬌生疫苗,這是目前FDA授權的接種年齡層。

Read More

別再把過敏性鼻炎當感冒了!

春夏交替季節是過敏性鼻炎好發時節,小孩若有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接受適當的治療。(土城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1歲的小敏一直咳嗽和流鼻涕,晚上睡覺時也會咳嗽,症狀持續1個月,就醫確認過敏性鼻炎,經藥物治療,症狀減緩。醫師表示春夏季節交替日夜溫差大,是過敏性鼻炎好發時節。國內兒童過敏性鼻炎盛行率近4成,容易被當成感冒治療。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兒科主任陳力振表示,感冒主要來自病毒感染;過敏可能來自於過敏原、季節氣候等環境的影響,少部分可能來自於病毒及細菌的誘發。 他指出,雖然感冒和過敏引起的咳嗽、流鼻水的臨床症狀相近,但病毒感染可能會引起發燒,且一般病毒感染3、5天可能就會恢復。而一般過敏疾病,比較不會引起發燒,且臨床症狀常因季節氣候變化而改變,亦常常會持續2、3個星期以上。過敏性鼻炎雖然不像氣喘會因為呼吸道阻塞缺氧引起生命危險,但症狀嚴重也會影響兒童學習的專注力,甚至引起合併症,如鼻竇炎、中耳炎等。 陳力振表示,一般感冒主要給予支持性療法即可恢復;過敏治療除可用特殊檢驗的方式找出過敏原予以避免,若氣喘急性發作可使用擴張劑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等病情穩定後,再執行恢復期的保養藥物治療。他說,依疾病的嚴重度給予不同的藥物包含氣喘的吸入性類固醇與口服的保養藥物,甚至有一些嚴重氣喘病人,需要用到生物製劑或減敏治療。 陳力振提醒,過敏症狀沒有控制好的話,恐怕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其中最嚴重的是氣喘。有些鼻過敏的病人,會有合併氣喘的可能性,一旦厲害急性發作也可能會致命。

Read More

周邊動脈阻塞 糖友險截肢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醫師葉峻榳表示,糖友平時可觸診感受足背動脈、脛後動脈及外側跗骨動脈搏動,評估足部血流狀況。(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65歲池男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前年10月間因雙腳疼痛、跛行且合併左腳慢性潰瘍感染,檢查發現池男雙腳已有嚴重的周邊動脈阻塞情形,恐有截肢之虞。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與傷口照護中心跨科聯手擬定治療計畫,改善池男症狀。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化、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腎病變、肥胖等,與人體新陳代謝問題息息相關。 奇美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葉峻榳表示,其中又以糖尿病患者為高危險群,如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容易會惡化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進而導致變形、潰瘍、甚至必須截肢。 葉峻榳呼籲糖尿病患者可自行透過腳趾膚色、溫度及毛髮生長情形觀察是否有血流不足情況,或可觸摸足部動脈如足背動脈、脛後動脈及外側跗骨動脈,感受血液的搏動狀況。如發覺有足部蒼白、冰冷或腳毛稀少、脈搏無力等就要提高警覺,若有間歇性跛行、持續疼痛或潰瘍、壞死情形一定要立即就醫。 周邊動脈阻塞的治療一般可透過藥物控制、調整生活習慣保守治療即可,如嚴重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需轉診至專科醫師(心臟血管內科或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進一步處置。

Read More

舌繫帶過緊 嬰咬著吸母奶

1個月大林姓幼童因舌繫帶偏短無法上舉影響含乳方式,經台中醫院小兒科李德敏醫師審慎評估舌繫帶外觀、型態及吸吮協調性後,才會建議家長進行手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歲半廖姓男童動作發展正常,身高體重及頭圍落在生長曲線的第15至50百分位,唯獨就是不太愛講話,心急的阿嬤擔心男童說話的能力;另1名1個月大林姓嬰兒用咬的方式來吸吮,造成媽媽乳頭疼痛,尋求通乳師、泌乳顧問協助,還是沒有改善,2名家長擔心孩子狀況趕緊帶至台中醫院就醫,經醫師進行評估檢查及對聲音的測試,發現廖童可以理解的詞彙至少有50個以上,然而卻只有表達爸爸、媽媽、沒有、拿拿、ㄋㄟㄋㄟ(牛奶)等詞彙。 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說,進一步觀察廖姓男童舌繫帶的確是偏厚,但舌頭可以自由活動上舉碰觸到上牙齦,舌繫帶位在舌頭下方,是連接舌頭與下顎的膜狀組織。如果變厚、過短或過緊會影響舌頭活動。但單純舌繫帶過緊,並不會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因此建議家長讓孩子練習仿說,暫時沒有安排舌繫帶手術。 林媽媽說,全母乳哺餵時發現寶寶吸吮功能不好,喝奶速度慢,手術後,寶寶含乳及吸吮的方式改善很多。(記者陳金龍攝) 另名林小弟經李德敏醫師評估舌繫帶的型態、功能及吸吮的協調性,發現林小弟因為舌繫帶過緊而影響含乳的方式,會代償性用咬的方式來吸吮,轉介門診手術,並教導術後口腔按摩,林小弟含乳及吸吮的方式明顯改善。 李德敏表示,舌繫帶的手術,在1歲前尚未長牙的嬰幼兒,大多可在門診進行;1歲以上因長牙有較厚富含血管的舌繫帶,則需安排在手術室短時間全身麻醉,幼童接受手術與否,需由專業經驗的兒科醫師審慎評估。 李德敏提醒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像鸚鵡一樣練習仿說,模仿大人發出聲音,避免使用3C產品,也可以在孩童2歲後進階練習對話式的親子共讀,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