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2不! 許兒童一口好牙

藉由「塗氟」的方式,讓學童牙齒鈣化更完整,是口腔健康的重要方法。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齲齒」也就是常說的「蛀牙」,是學童常見的牙齒問題。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莊孟勳說,蛀牙不單純只是牙齒疼問題,更會影響到孩子的咀嚼、發音,甚至恆齒的發育。莊孟勳建議家長,掌握「二要二不」原則,在兒童節許孩子一個「口腔健康觀念」,就是最好的禮物。 兒童節不要再送零食給小孩了!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莊孟勳呼籲並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指出,103年學年度學生齲齒盛行率是65.58%,施行「校園口腔計畫」推廣潔牙、塗氟、漱口水使用的觀念,108年學年度學生齲齒盛行率下降到54.85%。莊孟勳發現許多家長或老師為了安撫孩子,往往會用餅乾糖果作為獎勵。糖類食物會增加身體負擔,更是造成兒童蛀牙的主要原因之一。 進食後記得要刷牙,是減少牙齒細菌的不二法門。(記者徐義雄攝) 莊孟勳表示,「糖是牙齒細菌的養分來源,當細菌吸收糖類養分後,便會開始產生酸性物質,進而會腐蝕牙齒的琺瑯質,導致蛀牙」。莊醫師建議每次進食後都記得要刷牙,才能避免口腔細菌滋生。 莊醫師指出,「牙齒塗氟也是口腔健康的關鍵方法」。「塗氟」的用意是利用氟離子特性,讓孩童牙齒鈣化更完整,降低牙齒上的細菌活性,達到預防蛀牙效果。「塗氟頻率一般大約6個月塗一次即可,但對於高蛀牙率的孩童,就得增加塗氟頻次。」約莫14歲後待乳牙全部都換成恆齒後,再依牙齒健康狀況,可以根據醫師建議塗氟保養牙齒。 幫孩子作好口腔保健其實很簡單,養成「二要二不」的好習慣,就不怕蛀牙來煩惱。一要:要勤刷牙,睡前、進食後都要刷牙。二要:要定期接受口腔檢查,並接受牙醫師塗氟。一不:不要傷害牙齒,少吃甜食,幼兒不含著奶瓶睡覺。二不:不要以口餵食,家長自己咀嚼後的食物,不要餵食小孩。

Read More

弱勢兒童35%不快樂 23%被霸凌

基督教救助協會在兒童節前,發布對1919陪讀班中1136名學童進行的生活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經常不快樂或偶而感到快樂的孩子占35%,且高達94%的孩子,生活中至少有一項讓他們憂慮的事。(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 兒童節即將來臨,基督教救助協會今天發布針對1919陪讀班兒童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有35%孩子經常不快樂或偶而感到快樂,23%曾有被霸凌經驗,當中有29%選擇默默承受、不願求助。 基督教救助協會在兒童節前,發布針對1919陪讀班中1136名學童進行的生活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經常不快樂或偶而感到快樂的孩子占35%,且高達94%的孩子,生活中至少有一項讓他們憂慮的事。 此外,在學校生活中,陪讀班的孩子有23%曾在學校受到霸凌,被霸凌的行為中,以「被同學惡意孤立排擠」最高、達65%,其次是「被同學惡意的語言恐嚇或威脅」超過50%。且被霸凌的孩子來自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的占58%,比來自雙親家庭的42%高出了16%。 進一步調查孩子面對霸凌的處理方式,有37%會選擇告訴老師,29%選擇默默承受,只有11%會告訴家裡的大人,而有超過50%的孩子會害怕上學或不願與人互動,感到沮喪的有38%,甚至有17%會有自殺或自殘等念頭或行為。 基督教救助協會指出,雖然雙親家庭不一定就家庭功能健全,但若已經濟弱勢,再加上單親或隔代教養,則家庭功能的確容易不彰,導致孩子身心需求被忽略,造成學習弱勢、社交障礙、衛生不佳等問題,甚至被霸凌的風險也會增加。 救助協會表示,雖然被霸凌的孩子有近5成會選擇向老師或家中大人求助,但大人們常輕忽霸凌造成的影響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不要理他就好」,以致讓孩子心理蒙上陰影,甚至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未來的人格發展與人際關係。 救助協會指出,當孩子遇到霸凌,大人必須適時地傾聽與陪伴,讓受傷情緒得到抒發,才能幫孩子走出陰霾。 救助協會表示,為了陪伴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長,從2004年起推出「1919陪讀計畫」,提供弱勢家庭兒童免費課輔、品格教育、才藝課程與家庭關懷,今年1919陪讀計畫將資助2800個弱勢家庭的孩子,呼籲社會大眾能踴躍捐款,支持1919陪讀計畫。

Read More

掃墓踏青 做好防護防恙蟲叮

恙蟲病患者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蟎叮咬處會出現焦痂。(記者張誼攝) 記者王正平、張誼∕高雄、嘉義報導 清明時節掃墓及郊外踏青,高市衛生局提醒市民慎防恙蟲叮咬;嘉義縣衛生局則提醒上山掃墓、賞花應小心防範毒蛇咬傷,若不慎被毒蛇咬傷,牢記「5要5不」,並避免被具傳染性的恙蟎附著叮咬而感染恙蟲病。 高市衛生局指出,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去年高雄市累計29例恙蟲病確診病例,今年截至目前尚無恙蟲病確診病例,全國累計確診病例28例,因應恙蟲流行季節將至,衛生局於高風險處提供防蚊液並加強宣導,全力防堵恙蟲威脅。 高市衛生局特別提醒市民,清明祭祖掃墓、登山或郊外踏青,有可能因為接觸到草叢環境,而遭恙叮咬感染,恙蟲病潛伏期約6-21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1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無痛性焦痂,如未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達60%,經治療後死亡率小於5%。 衛生局再次呼籲,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必須接觸草叢環境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可塗抹經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之防蚊藥劑,活動返家後建議儘快沐浴且換洗全部衣物,以免恙蟎叮咬而感染恙蟲病。 嘉義縣衛生局指出,由台灣地區毒蛇咬傷調查報告資料顯示,毒蛇咬傷比例依序為赤尾鮐、龜殼花,飯匙倩、雨傘節、百步蛇及鎖鏈蛇。若不慎被毒蛇咬傷,牢記「5要5不」,5要就是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5不就是不割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Read More

陸首建議逾60歲打新冠疫苗

中國大陸國家衛健委最新公告,正式將60歲以上民眾列入疫苗施打的建議名單中。此前僅北京等部分地區有條件開放60歲以上民眾接種。圖為日前北京為60歲以上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中新社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 根據中國大陸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最新公告稱,疫苗對60歲以上民眾會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正式將60歲以上民眾列入疫苗施打的建議名單中。此前僅北京等部分地區有條件開放60歲以上民眾接種。 中國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3月31日發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問答」更新版,針對民眾對於疫苗常見的34個問題進行解答。其中,首度將60歲以上民眾列入建議接種名單。 根據這份文件指出,60歲以上民眾是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後,重症與死亡高風險人群,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批准4支附條件上市疫苗正進行的3期臨床試驗中,暫無60歲以上民眾的保護效力資料,但是就1期與2期的試驗結果,在這類群體的接種安全性顯示為良好。 文件稱,雖然對比18歲至59歲的民眾,60歲以上民眾接種後疫苗後的中和抗體滴定度略低,但是中和抗體陽轉率並無太大差異,顯示疫苗對60歲以上民眾也會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建議接種。 這是中國大陸官方首度以文件明示,建議將60歲以上民眾列入建議接種名單。此前僅北京與上海相關部門明確公告。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國藥集團日前表示,旗下研究所研發的兩款滅活疫苗,均已逐步提供60歲以上的民眾接種,但是在哪些城市,以及接種條件均未說明。

Read More

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 父救回子

蕭男及柯女接受彰基醫療團隊以半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情穩定。 (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20歲男大生蕭承揚、40歲女代書柯錦慧均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二人都接受親屬白血球抗原(HLA)配型半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狀況良好,僅需定期門診追蹤。彰基醫院血液腫瘤科賴冠銘醫師說,這幾年來基因半合的骨髓移植技術成熟,可加上化療的免疫調節,大大降低排斥效果,其存活率與非親屬骨髓移植存活率差不多。 彰基指出,20歲男大生蕭承揚,2017年1月接受父親HLA配型半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現在已無服用藥物,只需每2個月定期門診追蹤;40歲的柯錦慧,2016年右側乳癌合併腋下淋巴結轉移,2017年3月經急診抽血後發現有異常白血球上升情形,前導性化學治療,她的哥哥HLA配型半符合且同意捐髓,現已順利出院,目前於門診規律追蹤。 賴冠銘主任醫師表示,過去的骨髓移植在配對的時候一定盡量希望全合,否則很容易造成強烈排斥,但兄弟姐妹之間只有1/4的機會全合、找非親屬的骨髓配對又往往需要2到3個月時間,如果病人無法等待配對成功,就會因白血病離開。隨著這幾年來基因半合的骨髓移植技術成熟,可透過移植後化療的免疫調節,大大降低排斥效果,存活率與非親屬骨髓移植存活率差不多。

Read More

傷口小 復元快 甲床重建 凍甲不必再拔指甲

楊椒喬醫師以甲床重建術治療甲溝炎,患者免於拔指甲。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般常見的甲溝炎病例,發作起來又痛又難處理,造成生活上許多困擾;一名國中生即因指甲過度修剪造成甲溝炎,經就醫除對發炎部位做清創外,還依據指甲生長原理施以甲床重建術,傷口小、恢復快,有效治癒甲溝炎並降低復發率,幫助患者重新恢復順暢的活動力。 楊椒喬醫師指出,甲溝炎又俗稱為「凍甲」及「指溝炎」,是甲床炎的一種。是指甲周圍組織,包括,兩側的旁甲溝和底部近側甲溝的發炎。患者一般症狀為紅、腫、痛,出現化膿,只要出現甲溝炎,即讓患者苦不堪言,且容易時常復發。嚴重時甚至必須藉由拔除指甲來治療,因此被部分患者形容為十大滿清酷刑,讓患者心生畏懼。 為治療這位甲溝炎的國中生,楊椒喬指出,除清創感染部位外,為避免復發,在局麻下進行甲床重建術,亦即將指甲切齊甲床,再將指甲與指肉縫合;此一術式,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並依據指甲的生長原理,讓指甲順著縫合溝往前生長,降低因指甲往旁側生長而倒插指肉的機率,也避免大費周章地拔指甲,留下較大傷口,減輕患者復原期間照顧傷口的負擔。 楊椒喬指出,甲溝炎常見於指甲過度修剪及鞋子穿太緊者,除了造成生活行動疼痛之外,長期發炎還容易產生指甲變形,不可輕忽。平時保養之道,建議大家指甲最好平修,不過度修剪,並清洗消毒修甲工具,選擇合腳鞋子,勿穿過小尺寸的鞋子。

Read More

玩具危機 巴克球誤食恐破腸

消基會1日舉行「2/3品質不符標準 磁性玩具暗藏危機」記者會,會中公布消基會、標檢局民國109年隨機購買的15件磁性玩具相關檢測結果,共有10件不合格,當中有6件是體積過小的巴克球。    (消基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兒童節將至,消基會與標檢局抽驗市售磁性玩具,並於1日公布結果。其中,檢驗共15件產品中,有10件品質不合格,巴克球占6件。專家指出,巴克球體積小,若誤食除了會沉在胃裡,甚至恐導致腸子爛破。 消基會昨日召開「2/3品質不符標準 磁性玩具暗藏危機」記者會。消基會秘書長徐則鈺表示,消基會、標檢局於去年隨機購買15件磁性玩具,依據CNS 4797「玩具安全(一般要求)」系列國家標準進行「品質項目」檢測,結果有10件不合格,當中有6件是體積過小的巴克球。 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消基會醫療委員會委員何文佑說,巴克球做成各種樣子,非常吸引小孩,但由於體積小,容易塞到耳朵、鼻子等處;另,若誤食巴克球,除會沉在胃裡,多顆進到繞來繞去的腸子不同段,會互吸夾住腸子,導致血液不循環、缺氧,腸子會爛破。 至於市面上為何還有巴克球,徐則鈺說可能是標檢局於108年10月1日將之列入兒童玩具,成為應施檢驗項目之前就已被廠商進口。 標檢局副局長陳玲慧表示,這些都是在列檢之前就進到國內,標檢局顧慮列檢後是不是還會有巴克球在市面銷售,所以跟消基會合作這次磁性玩具的抽檢,不合格項次仍多,因此將持續加強列檢後的稽查。 她也補充,除了磁性玩具,標檢局108年盤點32種兒童(14歲以下)用品需妥適管理,其中包含兒童玩具等14項已先列檢,其他18項也於109年12月底列檢,例如嬰兒床、背帶、浴盆、搖籃等。 標檢局建議,即便沒磁性,單只是直徑小於3.17公分的玩具,都不要給3歲以下幼兒玩;而上述10件不合格商品將根據消保法規定,命業者下架回收改正,逾期沒改善,將處新台幣6萬到150萬元罰鍰。

Read More

一個春捲熱量高過便當

春捲裡灑糖粉加花生粉,再加上肉片、香腸等內餡,一個春捲往往比便當熱量高。(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清明節祭拜祖先會拜春捲,也是大家愛吃的應節食品。台南市衛生局說,春捲裡面灑糖粉加花生粉,再加上肉片、香腸等食材內餡,往往一個春捲比一個便當熱量高,若能以堅果取代花生粉、葡萄乾取代糖粉,更可以均衡攝取營養,減少精緻糖的攝取,吃得更健康。 衛生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指出,按傳統習俗,民間清明節祭拜祖先,必須準備的就是「潤餅」,又稱「春捲」,常見內餡材料有豆芽菜、高麗菜、紅蘿蔔絲、韭菜等蔬菜,以及蛋絲、豆干片、肉片、香腸、肉鬆、滷肉等配料,最後再依個人喜好灑上糖粉及花生粉,捲起後就是一道美味的食物,由於這些內餡熱量很高,稍不注意多吃幾捲,熱量就易會超標。 衛生局說,透過選擇潤餅配料可以控制熱量不超標,例如健康的吃法,先在豆魚蛋肉類上正確選擇,最後不加糖粉或少量加,若能用堅果取代花生粉、葡萄乾取代糖粉,既攝取到水果增加抗氧化力,又減少精緻糖攝取,即可輕輕鬆鬆減少上百大卡,但若潤餅吃太多捲,一樣會破功。

Read More

腸胃狀況不斷 原來克隆氏症作怪

台中榮總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透過完整的團隊合作,讓病人能得到最佳治療與照顧。(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5歲女子5年前因肛門廔管開刀,之後仍受不明腸胃症狀所苦,時常發燒腹痛伴隨腹瀉,無法工作並請假在家休養。日前接受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主任蔣鋒帆建議,經腸鏡及病理確診為克隆氏症,治療後病情穩定,提升生活品質,目前已返職場工作,如同正常人一樣能繼續追求夢想。 另名39歲男子,小時候常為腸胃道症狀所苦,誤當成一般腸躁症治療,大學聯考時壓力致疾病大爆發,曾因肛門狹窄、腸阻塞、廔管歷經無數手術後轉入中榮方確診為克隆氏症,經現有人工造口照顧,期間也曾因營養問題,接受高濃度靜脈營養治療。 蔣鋒帆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潰瘍性腸炎及克隆氏症2大類疾病,常見的症狀如腹痛、腹瀉、發燒、糞便帶血與黏液等,潰瘍性腸炎的病灶侷限在結直腸黏膜層連續部位的慢性發炎,克隆氏症患者則是可能影響所有消化道(由口腔至肛門)的跳躍式節段發炎,侵犯整層腸壁,造成狹窄、阻塞、穿孔、腸道或肛門廔管等需手術介入治療。 蔣鋒帆指出,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常被當成腸胃炎治療,在治療上須面臨長期控制與處理併發症,相對較為困難且複雜,患者產生腸道外症狀影響眼睛、關節、皮膚、肝臟等其他器官,必須處理病況的多樣性與彈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常發生在年輕族群,配合良好的疾病控制,透過圓夢成家計畫,可順利懷孕生子。 中榮院長陳適安說,由大腸直腸外科、胃腸肝膽科及兒童醫學部腸胃科共同籌組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以病人為中心,打造量身訂作之精準醫療,透過完整的團隊合作,讓病人能得到最佳治療與照顧。

Read More

斷指別慌!顯微重建術重生

工人因機器操作不當斷指,經顯微重建手術後恢復。照片為專科護理師替患者換藥。 (亞大醫院提供)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21歲李姓工人,右手拇指不慎捲入機台,造成斷裂;28歲越籍移工也因機器操作不慎,導致大拇指遭夾斷,兩人各接受4小時緊急顯微重建手術,術後3個月持續努力復健,如今不僅保全手指外觀與知覺,更恢復「能屈能伸」的日常動作,未來生活不致受到影響。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中彰投地區中小型工廠為數眾多,各種職災事故在所難免,其中手外傷的急診病人不在少數,以上述兩位患者為例,都是在工廠工作時,因機台操作不慎,導致機器夾斷大拇指,經4小時顯微重建手術,依序接合骨頭、肌腱、神經、動脈和靜脈,病人也於術後5天左右順利出院。 鄭旭棠指出,整個手部的五指結構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拇指高度演化,使人類能做握拳、對掌的動作,大大提升手部的功能,整體來說,拇指大約占手部功能的50%,如果失去拇指功能,舉凡任何拿東西的動作都會遭受影響,如拿筷子、零錢、用手機等,勢必對生活造成嚴重不便,因此,保全拇指最大功能是醫療團隊的首要任務。 鄭旭棠表示,顯微重建手術便是在顯微鏡下,透過精準切割、縫合及轉移手術,將被截斷的手指頭,吻合動、靜脈,重建其血液循環,促使截斷後的手指得以存活並恢復功能,術中也可以把壞死組織清除乾淨,將正常組織完整保留下來,減少手術後遺症,免除因組織缺損而必須被截斷的命運。 鄭旭棠表示,萬一真的遇到斷指悲劇,務必先將斷掉的手指先放進塑膠袋內,再置於冰水中保存,「絕對別用水或酒精沖洗或浸泡」,之後盡速將斷指與傷者送醫,由整形外科醫師儘速進行顯微重建手術,術後醫師會與復健團隊制訂專屬治療計畫,讓手指恢復「能屈能伸」功能及良好知覺,盡早展開正常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