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禁用萘丸 21座違規

為保護蠶豆症體質國民健康,環保署日前宣布2月起公廁不使用萘丸。各地方環保局人員巡查後,發現仍有21間公廁使用萘丸。 (環保署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萘是蠶豆症體質者應避免接觸的物質之一,環保署曾宣布今年2月起公廁不使用萘丸。然而,根據巡查統計,仍有21間公廁使用萘丸,以市場6座最多,觀光風景區、公園等次之。有使用萘丸的管理單位均已立即配合改善不再使用。 為保護蠶豆症體質國民健康,環保署今年2月1日起宣布全國列管4萬6千餘座公廁避免使用萘丸,並由各地方政府環保單位加強巡檢。據統計,截至3月30日止,各地方政府環保單位共巡檢約6萬4千座,仍發現21座公廁有使用萘丸,公廁管理單位皆已於7日內完成改善。 環保署說,這段期間使用萘丸的21座公廁中,以市場6座最多,其次分別為觀光地區及風景區5座、公園4座,加油站3座,機關、超商及寺廟各1座,有使用萘丸的管理單位均已立即配合改善不再使用。 環保署再次提醒,萘丸主要功用為驅蟲,非公廁清潔維護上必須使用產品,且市面上已有其他不含萘成分的替代產品,如益避寧、拜富寧、賽滅寧、賽酚寧、天然精油(天然樟腦、香茅)等成分產品可供選擇。 環保署也說,民眾如發現列管公廁使用萘丸,可撥打該署公害陳情專線,或利用本署環境即時通APP通報該公廁情形,地方環保單位將立即前往處理,並輔導管理單位改善。

Read More

部立桃園醫院獲得企業界贈捐贈 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

桃園市長鄭文燦持市府員工卡通過「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圖:部立桃園醫院提供) 記者陳中興/桃園報導 在新冠肺炎防疫中,堅守第一線的部立桃園醫院,獲得企業界贈捐贈「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設備,讓醫院在門禁管制上輕鬆不少,也成為防疫利器。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國內外有許多電子創新發明,目前設置於部立桃園醫院前門及後門出入口的「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設備,可以連結電子化實聯制陪探病系統;因此,民眾進入醫院時,拿著健保卡、桃園市民卡或身分證等證件,經由機器掃瞄後,就可以進行電子化的實聯制登記。 部立桃園醫院說,這套機器並搭載智慧型人臉辨識測溫系統及非接觸式口罩偵測功能,可以遠端偵測人臉體溫及快速進行口罩辨識,有效掌控醫院進出人員的身份,減少醫護人員量測人力及降低接觸病人的風險。

Read More

培育優秀照護專才 產學合作 輔英科大與屏基締約

輔英科大校長顧志遠﹙右﹚與屏基院長余廣亮簽訂策略聯盟。﹙記者吳門鍵攝﹚ 記者吳門鍵∕高雄報導 輔英科大與屏東基督教醫院簽訂策略聯盟,校長顧志遠表示,雙方攜手合作旨在培育優秀照護專才,未來藉由醫院專業實務經驗,與校內老師協同教學,而校方也會辦理在職教育及短期進修活動,精進醫院第一線醫護工作人員的職能,共創多贏。 簽約儀式在輔英科大高齡全程照顧人才培育中心高擬真情境模擬視聽教室舉行,由顧志遠與屏基院長余廣亮代表締約,雙方率相關主管出席,儀式簡單隆重。 顧志遠表示,因應台灣高齡社會,醫療照護需求殷切,醫療照護人力缺口逐年擴大,培育醫療機構所需照護專才已成當務之急,期望藉由雙方策略聯盟及後續產學合作,鏈結學校優秀研發、教學人才及醫界資源,建置完善的醫療訓練環境,共同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他說,近年來台灣推動銀髮休閒、國際醫療、老幼共生共學等,輔英科大早已超前部署,設立休閒遊憩系、英語系國際醫療課程等等,未來與屏東基督教醫院合作,發展銀髮學苑與休閒及國際醫療等,定能創造醫院、學生、學校與社會多贏。 余廣亮指出,很高興能與輔英科大產學合作,提供實習場所培育優秀人才、專業人員擔任業師、發展跨領域及研究計畫案,共同合作研發資訊及智慧AI、APP,提升精準健康與智慧醫療照護等,提供更優質專業的醫療照護服務,嘉惠社會大眾。  

Read More

打AZ疫苗 7.8%第1天就不適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31日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就新冠肺炎對國內生技產業發展之影響評估,與政府因應疫情變化之施政計畫及政府針對國內相關產業的布局與未來規劃」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詢。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AZ疫苗開打以來,已接種1萬2千多人次,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在6528人參與Taiwan V-Watch回報症狀顯示,接種後最常見的症狀以接種部位疼痛、身體疲倦最多;但也有7.8%接種後第1天就因身體不舒服,無法工作。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據統計,22~29日全台共有1萬891人接種,其中6528人參與V-Watch主動回報監測,每天以問卷方式提醒回報身體狀況,以了解並追蹤民眾常見接種後不良反應概況,也會提醒接種者第2劑疫苗施打日期。 V-Watch健康回報追蹤,參與率近60%,接種者年齡層大多落在18~49歲、約占79.6%。其中,最常見的前10大症狀以疼痛和疲倦最常見,且每天都有人回報;但以疼痛為例,則是隨接種徵數而遞減,從一開始的64.1%,到第7天已下降至10%。 稍微嚴重的症狀如發冷、頭痛、發燒等,多是在前2天出現;注射部位出現硬塊、發紅、腫脹,多在第4~7天較常見;有發燒者,在2天後就會恢復。但也有7.8%回報,在接種後第1天就因身體不舒服,無法工作,但到了第3天就降至5%。 至於不良事件通報方面,30日共新增10件,其中9件為非嚴重不良件,出現發燒、肌肉痛、四肢痠痛、頭痛、畏寒等症狀;另有1件為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莊人祥說,這例個案為南部的醫護人員,接種後出現喘、頭暈、胸悶等症狀住院治療,預計今天就會出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首批AZ疫苗接種率不理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1日表示,自4月6日起,開放所有第1順位醫事人員接種,之後再觀察10天就可決定第2順位開打時程。 AZ疫苗22日開打,截至30日累計接種共1萬2605人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儘早提升高感染風險族群之免疫保護力,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開會討論,建議開放實施對象第1序位所有人員接種。 指揮中心表示,自4月6日起,開放執業登記醫事人員、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集中檢疫所人員等接種計畫所列第1類實施對象共約22萬人,可預約接種COVID-19疫苗。 陳時中表示,為增加疫苗接種可近性,除原規劃的87家接種點,將再增加16家接種點,符合接種對象的人員均可在接種點院所預約接種。 至於何時決定開放第2順位的人員接種?陳時中表示,在擴大醫事人員接種後,大約觀察10天就可決定,但也會確保接種第1劑的醫事人員都可打到第2劑。

Read More

不易察覺…攝護腺癌 多難解尿才確診

泌尿科醫師賴谷順籲40歲男性定期檢查攝護腺。(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40多歲林先生,因頻尿、尿急症狀頻繁,就醫確診為攝護腺癌。接受腹腔鏡攝護腺切除手術後,攝護腺特異抗原下降至正常範圍,目前穩定並定期追蹤。 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又稱作「男人癌」,因為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不易發現。醫師呼籲40歲以上男性,每年身體檢查時,應增加肛門檢查及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檢查,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機。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醫師賴谷順表示,攝護腺位於恥骨後方、膀胱接連尿道中間,許多患者都是因為腫瘤壓迫到尿道,出現排尿困難、頻尿、尿急等症狀,至醫院看診檢查後才確診攝護腺癌。 目前,檢測攝護腺方式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攝護腺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攝影等。造成攝護腺癌的原因,可能與遺傳、老化、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多數研究顯示,若家族內曾有人罹患攝護腺癌,則可能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常吃或是過量高脂肪食物會提升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由於攝護腺癌癌細胞進展、擴散較慢,早期發現根治機率相當高。賴谷順指出,早期攝護腺癌透過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積極監控後可以根除的;但到中期或是已有轉移的現象時,會改用全身性荷爾蒙治療;若為晚期則會進行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合併標靶治療或是化學治療等。

Read More

3寶媽壓力大 油頭垢面癢癢癢

育有3子職業婦女出現油頭垢面,醫師張祺璋:「壓力性」引起脂漏性頭皮。(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在高雄加工區大型工廠擔任組長的35歲周小姐,婚後育有1子,前年再生下雙胞胎,休完1年育嬰假重回職場,怎料所有部門全都換新主管,進而因溝通不良,工作壓力很大,還要顧3個小孩,也沒能好好休息,所以留輕便短髮好整理,但卻發現有頭皮屑,還油膩膩地癢到抓破皮並滲血水。 高雄阮綜合醫院頭皮外科門診醫師張祺璋指出,周小姐分泌旺盛的油脂嚴重堵塞毛孔,感覺越煩躁,頭皮就越出油也越癢,常抓到滲血,經診斷為「壓力性」引起脂漏性頭皮。 病人有意識到壓力問題,但壓力源尚無法立刻解除,忙碌又加上家住岡山就醫路途遠,她就醫治療到狀況稍為好轉後就停止了,過一段時間後發作又來掛號。 此外,一名23歲男大生體格壯碩,有明顯油頭和頭皮屑,尤其額頭髮際線部位特別嚴重,熱愛運動的他向來隨便洗洗,散發濃濃的油垢味也毫不在乎,且不注重個人清潔,女友雖未能改變他的不良作習,但勸他就醫治療與生活衛教雙管齊下,現在感覺很好。 張祺璋指出,讓頭皮大出油的原因有:遺傳體質、氣溫低乾燥、常吃油炸高脂辛辣刺激的食物、熬夜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案例周小姐就是精神壓力過大,造成焦慮、精神緊繃、情緒變化大,令荷爾蒙分泌紊亂,使得頭皮的皮脂腺分泌增加,脂漏造成油性頭皮、髮絲油膩,髮根出現油垢後,增加病菌數量,頭皮會出現頭皮屑或毛囊炎,嚴重時像厚鱗片般的積聚在髮根,就開始頭皮癢。 至於男大生油性頭皮不常洗頭,導致油脂堵塞毛囊,頭皮屑亂飛、頭皮也長「青春痘」。 張祺璋提醒,頭髮偏油、頭皮屑多的人,應適當的每日清潔,不要用太強去油的清潔劑和高溫的水,會有反效果;維持正常作息,不要晚睡和熬夜這點很重要和穩定的情緒,可以用慢跑或散步、瑜伽來舒壓;減少甜食、煎炸及刺激性食物,多吃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

Read More

簽署合作備忘錄 義大聯手筑波醫電打造AI醫療

義大醫院與筑波醫電打造太赫茲生醫檢測與智慧醫療。(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義大醫院與筑波醫電公司31日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約典禮,由義大醫療主委李伯皇、筑波醫電董事長許深福代表簽訂,提升雙方未來的臨床產學及科專研究,攜手打造太赫茲於生醫檢測之應用,以及AI智慧醫療方案,期望雙方專業的醫師、工程師,能在這合作備忘錄目標的領域中共鳴,提升競爭力,創造雙贏。 義大醫院以「成為國際一流醫學中心」為願景,秉承協助我國生醫產業發展之使命,提升南部地區急重症醫療服務能量、建構台灣醫療照護和生醫發展的櫥窗。此次雙方締約合作,透過義大醫院的臨床專業和筑波醫電的研發能量相互結合,進行太赫茲及AI數位醫療技術整合系統開發等交流與合作,為創造出高品質醫療檢測服務給民眾而攜手努力。 李伯皇表示,該院與筑波醫電簽訂書面合作發展方向,建構學術交流研究管道及平台,希望透過簽定合作案,將先進的光電技術與醫療結合,在太赫茲領域之產業及醫療界創立領航典範,建立良好的產醫互動關係。

Read More

居民就醫更便利 蘭嶼綠島遠距門診再加碼

蘭嶼、綠島新增遠距心臟內科,民眾看診更便利。 (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台東縣3月起在蘭嶼和綠島設立遠距心臟內科診別,同時新增遠距耳鼻喉科鼻咽內視鏡檢查。縣長饒慶鈴31日實地了解離島衛生所門診連線情形,離島民眾表示,就近看診可節省往返本島時間及花費。 饒慶鈴指出,台東幅員廣闊,卻只有1家區域醫院、6家地區醫院,且多集中在台東市區,民眾就醫往返耗時。去年5月開始在台東長濱、綠島、蘭嶼等11個鄉鎮衛生所開設遠距門診,提供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視訊診療服務,讓民眾就近看診。 今年3月起,更在蘭嶼及綠島新增心臟內科遠距醫療科別,固定在每週3上午1診次。有位胸悶已久的離島病患,獲悉後立刻前往看診、緩解症狀。 另也新增鼻咽內視鏡診療儀器,針對鼻腔、喉部等病變或發生魚刺卡在喉嚨等異物,能提早發現及處理,若有進一步問題也可立即轉介到台東馬偕就診。 衛生局表示,綠島計有505人次使用遠距看診服務、蘭嶼則有305人次,尤其綠島創下眼科單一診次12名患者看診紀錄,顯示偏鄉醫療的需求性。

Read More

定期篩檢 才能早期發現腸癌治療

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政國替患者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亞大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腸癌為台灣重要癌症死因。專家指出,定期篩檢是及早發現癌症病變的重要方式。經由大腸癌篩檢發現的病變,逾9成是處於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預後情形極佳,早期癌症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 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局長表示,都會飲食習慣偏向高脂肪、低纖維及多紅肉,加上缺乏運動,導致大腸癌發生率居男性癌症第1名、女性癌症第3名,其中男性篩檢率低於女性且發生率高。 由於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當有解血便或大便型態改變等異常現象發生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定期篩檢是及早發現癌症病變的重要方式。 黃世傑指出,以台北市來說,107年北市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792人,標準化發生率自99年每10萬人口43.64下降至107年35.95,不僅低於全國41.84,也是6都最低,可見推動大腸癌篩檢有顯見成效。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經由大腸癌篩檢發現的病變,有94.2%是處於癌前病變及早期(0~2期)癌症,預後情形極佳,且0期到1期大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相較於非定期大腸癌篩檢者,發現癌症有56.9%為晚期(3~4期),5年存活率不到6成。呼籲民眾定期癌症篩檢,以利發現早期癌症並把握黃金就醫時機。

Read More

唐鳳:實境醫療 必須省力安心

實境醫療問題與急救系統規劃如何取得平衡,高醫邀唐鳳政委展開資料科學民主對話。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灣實境醫療問題與急救系統規劃如何取得平衡?在現實環境下,無法處處都有醫學中心,如何弭平偏鄉與都會市區的醫療照護水平,是跨單位需要認真思考的議題;高醫30日舉辦「資料科學民主化時代所面臨之契機與挑戰─從偏鄉救急救難到中央資料治理」研討會,政務委員唐鳳強調,數位科技的應用要兼顧品質、隱私及資安,做到「省力」及「安心」。 唐鳳表示,以前透過見面3分情、視訊頂多2分情,無法在同一地方做到即時判斷的程度,但在5G時代,只要擁有良好的設備,相關單位可組成共同診斷的團隊,即時把生命徵象、該如何處置等,與高速移動中的救護人員同步溝通,一方面人命關天可即時搶救,二來可節省醫療行政資源,同時要兼顧隱私及資安,做到「省力」及「安心」,這是智慧城市很好的應用。 高醫大董事長陳建志表示,利用5G網路透過數位科技工具與醫療技術,讓後端接手的醫院能夠及早知道病患狀況、提早做好相關整備,面對緊急外傷個案,甚至開放醫院綠色通道,給予病患更快更好的治療處置。 研討會中,透過介紹嚴重外傷病患歷經的傷害歷程,讓各界理解資料與經驗循環的重要性;一名嚴重外傷休克病患從山地偏鄉送至前線旗山醫院急救、先開腹填塞止血、再後送至高醫,歷經艱難出院後,高醫團隊也回到旗山醫院進行回饋,一方面強化前線資源不足時當責應變能量,另一方面則討論未來優化作法。而這歷程也是讓緊急醫療須持守「支持、強化、連結」的價值再次獲得驗證。 為此,高雄市衛生局、消防局、屏東縣衛生局、澎胡縣衛生局、高醫等共同合作,以2014年高雄氣爆事故為鏡,擘劃「救急救難一站通」專案,打造一站式整合窗口,以提高救災救難之時效與正確性,於2018年榮獲首屆「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卓越團隊獎之殊榮,也成為台灣緊急醫療數位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