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醫125週年院慶 院長細數蛻變

台南醫院125週年院慶,邀專人演講介紹醫院歷史足跡、蛻變及未來展望。(部南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衛福部台南醫院慶祝成立125週年,邀服務超過30年的前副院長劉明道、服務超過20年的志工胡美旭和現任院長楊延光演講,介紹醫院歷史足跡、蛻變及未來展望。 這場「南醫深耕125,屢創優質心服務」慶祝活動,昨天上午在急診大樓六樓大會議廳舉辦。部南成立於1896年日治時代,當時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南病院」住院病床數250床,現已增至675床,外加新化分院75床,成為南台灣醫療服務及臨床訓練重鎮。 台南醫院共歷經8任日籍院長及13任台籍院長,現任院長楊延光為開院以來第21任院長,在歷任院長帶領下,陪伴南部民眾逾兩甲子,在醫療服務及健康照護貢獻良多。 楊延光表示,125歲的台南醫院依著醫療水平及技術發展下持續進步,完成中醫門診等擴增設施及設備,及成立大內區長照A級據點服務,更在90年代起與成醫深度合作經營,不斷追求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服務大台南市民。

Read More

中風後未追蹤 男多重疾病昏迷

陳姓病患陷入昏迷,江孟橙醫師發現腔靜脈右心室腫脹程度等多重急性重症,會合院裡醫療團隊,從死亡邊緣救回陳患。(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大甲報導 曾發生2度中風的67歲陳姓病患,因疏於重視身體狀況,導致體弱重病陷入昏迷,送至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心臟內科醫師江孟橙診查,患者血糖高達1063mg/dL(標準值應低於100 mg/dL),呈現高滲透壓昏迷,且有血液嚴重代謝性酸中毒、銅酸中毒,也出現嚴重感染指標PCT4.69/(標準值<0.5)、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以及心肌梗塞等多重急性重症。 醫師江孟橙查看陳先生病史發現,102年間有過2次中風,此後便未定期追蹤,也不曾做過糖尿病檢測,這次因長期照顧者的家人住院1週無人看照,出現嚴重多重併發症。剛入住加護病房時,小便輸出量僅300~400CC,且全身感染代謝異常,江醫師先以抗生素、胰島素注射點滴,並以心臟超音波每日觀察下腔靜脈右心室腫脹程度,加上每小時施以純利尿劑,很幸運兩天後大量小便排出達每日4000~5000CC,利尿劑也減量使用。 棘手問題不只這些,患者使用呼吸器期間出現瘀痰積在肺部,但心導管手術在即,經家屬同意在氣管插管呼吸器下,進行心導管手術治療,術中發現有3條冠管動脈嚴重阻塞,因病患血壓不穩,江醫師決定先做其中1條右冠狀動脈快速進行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患者手術中血壓曾降至50~60mm/Hg,經術後觀察已恢復正常。江醫師表示,陳先生另2條冠狀動脈的降支及迴旋支鈣化嚴重,施行擴張及支架風險太高,最後以藥物控制治療,後續追蹤心臟功能。病患另有急性腎衰竭而進入利尿期腫脹,也已順利將之前積累的水分和廢物排出,腎功能指標改善到完全正常,但肺炎情況持續,需氣管抽痰,無法立即脫離呼吸器,最後經家屬同意氣切,肺炎才逐漸好轉。 以加護病房重症死亡率(>95%)的機率來看,經過1個多月聯合醫師共同診治,心臟內科江孟橙醫師、腎臟科陳醫師以及胸腔內科黃朝新醫師,將陳姓病患從死亡邊緣救回,並且順利出院,且歷經急性腎衰竭後完全康復不用呼吸器的機率微乎其微,除了運氣外,跨科別的醫師聯手診治是關鍵。江孟橙醫師特別提醒,許多中風患者表達能力不佳,無法清楚自述身體狀況,因此定期回診很重要,也可利用政府每年提供的成老人健檢以及四癌篩檢,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免於病情耽誤。

Read More

第2批AZ疫苗 預計5月底前到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29日表示,預計第二批AZ疫苗在5月底前到貨,「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AZ疫苗開打邁入第二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擬規劃進一步擴大施打,發言人莊人祥29日表示,指揮中心持續協調疫苗到貨時間,預計第二批AZ疫苗在5月底前到貨,「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有關衛福部長陳時中29日在立法院答詢時透露,原洽購500萬劑BNT疫苗,因遲遲等不到德國原廠換約回應「機會越來越小」,外界關注國內疫苗採購布局,莊人祥回應,指揮中心目前還是持續在跟對方接洽「當然還是在等總公司回應簽約的部分」。 至於疫苗採購布局,莊人祥表示,台灣現階段能掌握疫苗數量約3千萬劑,包括:AZ疫苗1000萬劑、COVAX平台476萬劑、莫德納疫苗505萬劑,再加上國產疫苗2家各500萬劑,加起來約3000萬劑,仍符合65%預計的優先接種對象目標,只要供貨跟到貨時程一出爐,一定馬上會對外說明。 對於國內AZ疫苗接種即將進入下一階段,指揮中心原定首批11.7萬劑開放5萬8千人施打,以確保已接種的人都能施打到第二劑。對此,莊人祥表示,目前首批開打是針對專責醫院第一線直接接觸病患的醫事人員,約20萬人左右,下一階段則會針對專責醫院非第一線醫事人員,包括志工、行政人員等,再加上其他層基診所等,加總人數約在45萬人左右。 針對是否會全數開放下一順位醫護人員接種,莊人祥表示,本週會召開專家會議,針對施打數量與疫苗到貨時間進行評估,討論下一階段開放時程跟對象,最快週三宣布。 由於首批疫苗3月22日才開始施打,莊人祥指出,施打第二劑是間隔8週後,也就是5月底,屆時第二批AZ疫苗到貨應該沒有問題。

Read More

癲癇抽筋 嬤脊椎壓迫性骨折

醫師黃國淵說,椎體成型術是75歲以上罹患胸腰椎骨折患者不錯的選擇。(成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70多歲阿嬤因癲癇發作引起全身性抽筋,醒來時覺得背部十分疼痛,檢查結果發現胸腰椎交界處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經作「椎體成型術」將骨水泥注射到椎體骨折處,填補骨折造成的空洞,提供椎體支撐力,改善疼痛。 成大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醫師黃國淵指出,老年人面臨骨質疏鬆挑戰嚴峻,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與手腕骨骨折等發生時有所聞,其中,骨質疏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常發生於停經後的婦女及老年人,是導致老年族群疼痛及活動受限的常見原因,有很大機率造成續發性的併發症,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台灣每年有將近6萬人因骨質疏鬆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之新增病例,大部分發生在胸腰椎交界處,因骨鬆的椎體骨小樑變細,無法支撐體重而造成椎體塌陷骨折;患者的痛點除了骨折處也常背痛,活動會使疼痛加劇,休息或平躺則會改善。除骨質疏鬆外,非創傷性椎體骨折也有非常少數是原發性的腫瘤、癌症轉移、細菌或結核菌感染等所導致,其特點是休息無法改善疼痛,且常會有夜間疼痛加劇情形。 黃國淵表示,「椎體成型術」是7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胸腰椎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可行選擇,手術是以微創經皮注射將骨水泥注射到椎體骨折處,填補骨折造成的空洞,提供椎體支撐力,改善疼痛;對於有內科疾病病史合併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背痛,不適合全身麻醉的年老病患,則可以考慮作骨水泥椎體灌注手術,可有效解除病痛,並減少臥床,及早恢復正常生活。 他說,除椎體成型術外,後凸成型術是另一種骨水泥增強技術,研究者發現,大多數後凸成型術比椎體成型術具有更好的生存率,後凸成型術和椎體成型術似乎都比保守治療更好。提醒胸腰椎骨折應及早治療,以免錯失治癒之黃金期。

Read More

大幅縮短療程 肩關節囊擴張術 讓五十肩不卡了

↑羅嘉元醫師建議,如果接受傳統保守治療後沒有顯著進步,可以安排「超音波導引肩關節囊擴張術」。﹙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50多歲的陳先生是一名搬運工,由於需長時間搬重物導致肩部疼痛好幾個月,近期更是發現肩關節活動度變小,晚上睡覺時甚至會痛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起初陳先生在診所被診斷為肩關節囊沾黏(俗稱五十肩),接受了幾個月的傳統復健療程並服用消炎止痛藥物,但是肩部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度受限的問題仍毫無改善,甚至連穿脫衣服都需要家人幫忙。 羅嘉元醫師將擴張液在超音波導引下準確注射。﹙記者張誼攝﹚ 祥太醫院復健科主任羅嘉元醫師替陳先生施行「超音波導引肩關節囊擴張術」後,陳先生的肩關節活動度有顯著的進步,現在已重新回到工作岡位上。 羅嘉元醫師表示,「超音波導引肩關節囊擴張術」高解析度超音波可以清楚看到肩關節構造。將擴張液在超音波導引下準確注射到沾黏的肩關節腔中以撐開關節囊增加關節空間,有效改善肩部活動度,大幅縮短統復健療程並且不需要承擔開刀手術治療的風險。但仍需要民眾自行做好維持性運動,才能讓肩關節不再「卡卡」。

Read More

中醫家醫研討會 台中中醫聯手居家照護

衛服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左)以「中醫藥在台灣社區與家庭醫學及長期照護的願景與挑戰」發表演講,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右上)、台中市大台中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坤山(右下)致辭。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中醫師公會、台中市大台中中醫師公會兩大中區中醫師團體,28日在台中慈濟醫院舉辦「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研討會」,研討會圍繞「中醫居家宅醫療、社區健康愛守護」主題,講師群分享中醫預防醫學理念運用、中醫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對臨床常見疾病、中醫居家醫療的操作實務,借鏡西醫家醫科模式企圖開創新局以及中西醫整合。1200位會員報名參與,同時慶祝2021年國醫節。 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以「中醫藥在臺灣社區與家庭醫學及長期照護的願景與挑戰」發表演講,強調台灣未來要面對老齡人口、慢性疾病趨勢,中醫在家庭醫學及社區都具備重要角色。 研討會同時舉辦壁報論文比賽選出十位優秀論文。(記者徐義雄攝) 大台中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坤山表示,研討主題是中醫家庭及社區醫學,台灣人口開始老化,65歲以上有3、400萬人口,居家醫療部分,中醫不可或缺。 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說,台灣現在超過60歲的人已經超過14%,中醫在社區及家庭醫學將扮演重要角色。中醫專科醫師試辦計畫,正在規劃設置家庭及社區醫學專科。 慈濟醫院中醫部是第一個成立中醫家庭醫學科,中醫家庭醫學科主任鄭宜哲分享中醫社區化的推廣經驗,鼓勵因為個人身體障礙、家庭環境進出不方便或者住在比較偏僻郊區的地方,附近都沒有醫療院所,但有醫療需求者都可以利用居家醫療的資源。 研討會同時舉辦壁報論文比賽選出10位優秀論文作者,慈濟醫院住院醫師張晉毓、史峰脫穎而出,列名其中獲得殊榮。

Read More

心肌梗塞學會成立 研討會專家雲集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舉行第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正式成立,全力提升國內的心肌梗塞照護品質,第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廿八日並在高雄榮民總醫院舉行,除推動台灣國家心肌梗塞登錄計畫及國際交流,也要為推廣世界心肌梗塞照護而努力。 擔任第一屆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的高雄榮總主任黃偉春表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兩名,「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更是高居不下,心肌梗塞發生率正逐年攀升,且罹病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黃偉春指出,心肌梗塞是一個分秒必爭的疾病,提升照護品質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邀請台灣專家籌組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召開第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就超過兩百人。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舉行第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記者許正雄攝) 會上由醫策會副執行長廖熏香,針對臺灣心肌梗塞照護品質的回顧與展望專題演講,國際心肌梗塞組織亞洲主席Paul Ong教授、韓國心肌梗塞國家登錄聯合主席Myung Ho Jeong教授、馬來西亞冠心症國家登錄主席Alan Fong教授、韓國專家Yongcheol Kim教授及台灣專家進行演講及國際交流。 出席研討會的還有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內政部消防署周文智、高雄市消防局專委劉一娟、衛生局科長陳建榮,高雄榮總副院長陳金順、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臺灣醫療品質協會理事長鄭紹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侯嘉殷 、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陳嘉炘。

Read More

4成憂疫情 1/5孩子不快樂

兒童福利聯盟28日舉辦「2021疫情時代下台灣兒童幸福感調查報告」記者會,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左)與藝人艾力克斯(右起)、Makayla父女檔進行座談。(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孩子比大人想像還不幸福!兒福聯盟28日公布「2021疫情時代下台灣兒童幸福感調查」,有1/5的孩子沒有在「生活裡感到快樂」(21.8%),與2017年的結果相比,幸福感下降,尤以10歲兒童「我喜歡我自己」這項退步最多。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進一步從生活各面向去觀察孩子幸福感減少原因,和過去幾年調查相同,學校氣氛與同儕互動以及家人相處關係和孩子的幸福感最有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休閒生活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幸福感,調查發現有超過3成的兒童煩惱休息與休閒時間不足(33%)、66.4%孩子晚上7點以後的時間才屬於自己,甚至有1成的孩子表示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 調查也發現,10-12歲兒童平均一週玩手遊13小時,12歲玩的時間幾乎是10歲的兩倍。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與運動的休閒品質,也讓孩子的幸福感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41%孩子表示煩惱來源是疫情,僅次於課業壓力(82.5%);另有61%兒童表示因為疫情可以去玩的地方變少,顯然疫情對許多兒童來說,已造成生活的影響,甚至成為煩惱與壓力的來源之一,恐影響孩子的幸福感受。 白麗芳表示,調查發現,如果每週玩手遊18小時以上(約莫是平日玩2小時、假日玩4小時以上),個人幸福感分數則最低,可見當兒童將生活中的自由時間全部拿來玩手遊,不僅排擠其他運動休閒,更減少與家人、同學的互動,令人擔憂的是,本次調查12歲兒童平均玩手遊16小時,其實已經很接近18小時。 白麗芳指出,過去一年因為疫情,生活在口罩、酒精不離身的不確定性恐慌中,兒少可以出去休閒運動的空間又被限制,缺乏「玩、樂」的童年,也難怪越來越不幸福。 白麗芳表示,家人互動與兒童個人幸福感息息相關,兒盟呼籲「愛孩子333」,請家人每天擁抱30秒、傾聽陪伴30分鐘、週三不加班。也建議家長應留意孩子休閒的時間與品質,特別是手遊不該是兒童唯一的娛樂來源,應引導孩子多從事運動與戶外活動,才能有效改善休閒品質,提升兒童的個人幸福感。

Read More

不怕被當女娃 男童為癌友蓄髮

↑↓為捐髮助癌友,就讀台北市西松國小四年級的敏睿忍受練跑不便,甚至被人誤認是女生之苦,慨然捐出蓄了2年的一頭長髮。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就讀台北市西松國小四年級的敏睿,是學校田徑隊的選手,但他卻忍受練跑不便,甚至被人誤解成是女生之苦,蓄了一頭長髮,原來是為捐髮助癌友。 敏睿表示,因為看到姊姊捐髮幫助癌友,覺得很有義意,所以也想一起來捐髮。不過,由於田徑隊每天早上都要進行訓練,因此練習時,敏睿必須先戴上髮箍、紮起馬尾才能練習跑步。 雖然蓄髮添了不少麻煩,但敏睿不以為,反而用開朗的心情去看待因蓄髮而發生的每件事情,像是留髮過程中最容易被人誤解成是女生,尤其當他上完廁所走出來時,很容易誤導別人以為自己走錯廁所了。 這次敏睿捐出留了快兩年的頭髮,希望他的捐髮可以幫助癌友走出生命中的黑暗,未來想要用自己小小的力量,邀請大家一起來加入捐髮的行列。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一頂「醫療級假髮」市價動輒要上萬元不等,對於治療中的癌友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為了減輕癌友的經濟負擔,基金會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服務,希望可以陪伴癌友找回治療的動力與信心,順利完成療程邁向康復之路。

Read More

南部辦公室成立 智齡聯手長照醫學會提升照護品質

台灣長照醫學會南部中心主任王冠斌(右)與智齡科技執行長康仕仲,共同展現推動長照醫療照護決心。 (台灣長照醫學會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灣長照醫學會與智齡科技合作推長照醫療照護,長照醫學會南部中心主任兼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副理事長王冠斌說,智齡在「照護科技」的研發受到醫療界肯定,學會的所有醫界成員,更期待業者提供長照產業更好的照護品質。 王冠斌指出,位於新北市的智齡科技公司發展AI人工智慧、資料科學及使用者經驗的整合應用下,致力提升長照住宿型機構、日照中心的照護品質,過去2年服務能量較集中於台灣中北部,為加速提升全台醫療照護品質,智齡並與多田科技合作,在嘉義市成立南部辦公室,專注致力改造及提昇長照經營圈,以貼近南台灣的長照需求。智齡科技南部辦公室成立,同時受嘉義市醫界及學界、照護機構等給予的肯定與支持,包括嘉義市及雲林縣衛生局長都出席參加,除了讚稱嘉義必定成為長照典範,也更邀智齡科技一起攜手進到雲林服務。 王冠斌說,台灣長照醫學會及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將於今年5月下旬在台南成功大學舉辦一場國際醫療經貿論壇,長照服務也是重點內容之一。智齡科技執行長康仕仲則期許未來提供更廣大的長照產業服務,讓南台灣的客戶就可以就近體驗智慧照護完善的服務,為並成為業界的領頭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