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公分小巨人 才藝賽奪冠

身高95公分右昌國中學生烏士賢,克服身體障礙,以太鼓表演拿得全國心智障礙者才藝大賽音樂比賽第一名。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身高只有95公分的右昌國中二年級學生烏士賢,出生就有軟骨發育不全症(俗稱侏儒症),但個性樂觀開朗,克服身體障礙,去年他以太鼓表演拿得全國心智障礙者才藝大賽音樂比賽第一名;上週參與全校的大露營時載歌載舞,讓全校師生都深受感動,同學直讚他個子雖小,卻是右昌國中的「小巨人」。 烏士賢同學雙親已故,因為身體的限制,他並不擅長任何運動,國小時就有參加校內賽跑比賽,雖然別人的1步,是他的3步,但他都勇於嘗試,也參與過攀岩等,尤其喜愛音樂,更是打的一手好太鼓。 個子不高,四肢較短小,練習太鼓他要比別人更為辛苦,太鼓與鼓棒對來說都太大,他要花更多時間練習,鼓棒掉了再拿,要打到完美為止,但也讓他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興趣,去年11月他帶領同學參加全國心智障礙者才藝大賽,就以太鼓敲出精彩的生命樂章,奪得團體組第1名,擁抱生命不受限,他的故事也成為師生最難能可貴的生命教育。 正向開朗的士賢說,感謝老師與同學的陪伴,這是一段非常珍貴的露營回憶,3天的活動中,我變得更積極、更獨立,雖然媽媽沒有辦法陪在我身邊,但是我想說,「媽媽,我很努力了」,希望媽媽在天上可以快樂。 黃永璋校長也肯定烏士賢同學克服身體障礙,時時懷抱熱情與開朗,勇敢面對人生不同的挑戰,表示學校經常舉行多元活動,提供學生展現的舞台,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探索自我,展現個人才能。

Read More

童夜醒哭鬧 異睡症作怪

醫師陳致嘉說,幼兒半夜哭鬧醒來多與「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有關。 (圖/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王媽媽帶著2歲幼兒到診間,稱半年來經常半夜哭鬧醒來,需要媽媽抱著安撫才能夠再睡著,讓家長很困擾。成大醫院兒童睡眠專科醫師陳致嘉說,造成幼兒半夜哭鬧醒來,可能是兒童行為性失眠、作惡夢,或是其他比較少見的原因,而最多數是與「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有關,此異睡症一般預後相當好,隨著年紀漸長會改善。 陳致嘉表示,據統計約40%兒童有過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包括混淆式覺醒、夜驚與夢遊,通常是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好而誘發,與精神壓力並無直接關係。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算是一個良性症狀,可採用增加兒童睡眠與或定期喚醒等行為治療方法來改善,一般會隨著年紀漸長而改善;但仍需確認誘發因素,以確保兒童安全,像睡眠呼吸疾病就可能引發,須及早處理。另外,兒童行為性失眠則好發於任何年紀的兒童,人類睡眠一個晚上會醒過來2-6次,而當兒童醒來之後無法自行入睡,就有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治療目標為教會兒童自行再入睡。 他說,處理兒童睡眠的第一步,應該要建立兒童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包括1.建立一致的睡眠時間及睡眠常規,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視、電子設備、網路等;但可以讀書、聽音樂,或是玩一些安靜的玩具。2.建立適合睡覺的環境,如安靜,昏暗,室溫約23-25度。3.睡前可以使用一些點心,但要避免過甜或是巧克力等食物;白天規則運動,夜晚則避免劇烈運動,晚上難睡,應考慮減少午覺。若經過睡眠衛生習慣的調整,仍然有睡眠問題,建議找兒童睡眠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

Read More

單車族環島 雙手麻又痛

醫師建議單車騎士可穿戴合適手套,減少神經壓迫,勿長時間同一姿勢恐造成手腕尺神經損傷、導致單車手麻痹。(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單車族注意了!新竹地區有名35歲患者,日前騎單車環島旅遊後,出現兩手麻痛,手部精細動作無力症狀,前往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求診,透過神經電學檢查,被診斷是單車手麻痹,即手腕尺神經損傷,呼籲單車族注意手腕狀況。 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醫師林樞寰表示,這幾年,騎自行車運動已成熱門休閒活動,加上因疫情無法出國,很多人選擇騎單車環島旅行,但長距離自行車活動,仍應小心,避免運動傷害。 林樞寰說、臨床上會造成手指麻木、感覺異常或手指精細動作無力的原因有許多,例如:第8頸神經根及第1胸神經根病變、臂神經叢損傷、肘隧道症候群、腕道症候群、單車手麻痹,他會藉由病史及理學檢查,再安排電學檢查,有時還需要安排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檢查來查明原因。 醫師說,手腕前面有兩條神經分別是正中神經及尺神經,控制手部精細動作及感覺。容易因為長時間使用或壓迫而造成傷害。依文獻,在手腕處造成的尺神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與職業工作有關,其次是局部有異常結構組織壓迫,例如腱鞘囊腫。而長距離騎自行車選手也是高風險族群。 研究調查顯示,多天數長距離騎乘自行車活動,有2-3成選手會出現手部相關症狀,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時間要用力握住自行車手把所致。 林樞寰說,若長時間維持不當姿勢或壓迫,就易造成手腕尺神經損傷,因此調整單車手把,使手腕維持在自然中間位置,可緩解手腕潛在過度伸展、造成神經壓迫。 單車騎士也可穿戴合適手套,有襯墊手套可降低手部壓力,減少神經壓迫。且騎單車時應時常改變手部姿勢,以避免同一部位受力,分散壓力,騎乘途中應適度休息,就能減少運動傷害。

Read More

AZ疫苗將開打 3族群不要打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5日公布AZ疫苗施打建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首批AZ疫苗封緘檢驗程序即將完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5日公布AZ疫苗施打建議,包括疫苗成分過敏、打第一劑後嚴重過敏及18歲以下青少年等3族群不可施打;免疫功能不全、懷孕及正在哺乳者應審慎評估。另東奧選手則採同隊分批接種。 首批11.7萬劑AZ疫苗,預計近期就要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公布相關疫苗施打建議事項,有3族群不建議接種,包含對疫苗所含成分過敏者,主要是疫苗所加的賦形劑,以及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出現急性嚴重過敏反應者,還有18歲以下青少年。 同時,血小板減少或任何凝血異常,例如血友病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及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以及懷孕及正在哺乳者,應謹慎評估施打效益及風險。另若有急性嚴重疾病且伴隨發燒或急性感染,應暫緩施打,或由接種當天由醫師進行評估。 莊人祥也提醒,為預防及及時處理施打後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應隨時備妥適當的醫療資源與監測設施,疫苗接種後,建議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 至於即將參與東京奧運選手,也已列入接種疫苗優先對象,莊人祥表示,有關選手接種疫苗時程,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已率隊赴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說明疫苗施打的流程與注意事項,原則上要視選手出國時間規劃接種時程。 陳宗彥表示,由於東奧選手近期就陸續會出國參賽,接種順位也會與醫護人員同列為第一優先順位,初步統計包含選手、教練、防護員、隨隊醫師等約1千人,目標在東奧賽事開始前,完成2劑施打。但也會尊重選手、教練及後勤支援人員施打疫苗的意願,並提醒做好個人防疫工作。 此外,莊人祥表示,針對同隊選手可能也要分批接種,以免集體出現症狀時難以區分為感冒或者副作用影響。

Read More

小分子傳輸抗癌 更精準

國家衛生研究院15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宣布研發團隊的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能有效攜帶藥物到腫瘤細胞,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進入第一期人體試驗。 (國衛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對抗癌症有新曙光。國衛院15日表示,研發出一款小分子傳輸系統,可以更準確將抗癌藥物投放到腫瘤細胞,大大降低副作用,目前已獲得美國核准進行進入第一期人體試驗。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倫指出,研發團隊所研發的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是本土首個以小分子擔任導彈頭的標靶性抗癌化合物,能以小分子胺化合物結合市售的抗腫瘤藥物,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升藥效且降低副作用。 同時,相較市售藥物CPT-11,DBPR115僅需20%用藥量,即可達到數倍對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且小分子胺藥物傳輸系統還可增強所攜帶藥物的辨識信號,使治療效果更好。 另相較於大分子的傳輸系統,小分子胺化合物製程穩定,且造成免疫反應的機率小,相對於生物製劑的優勢更多,限制條件更少。 研發團隊於技術移轉後,共同推動研發成果產業化由廠商承接後續新藥開發工作。於2020年12月15日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試驗中新藥申請,並順利於2021年1月15日獲美國FDA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為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之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鄒倫指出,目前這項研究除了在美國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也將進一步在台灣申請臨床試驗,若成功上市,不僅能有效應用於標靶抗癌藥物,也為藥物設計研發開闢新的途徑,為治療重症疾病帶來新的曙光。

Read More

戰勝聽幻覺 少年摺出新天地

思覺失調症青少年畫作感謝王明鈺醫師,醫師將思覺失調症青少年的藝術創作掛滿診間,鼓勵其他憂鬱患者走出來。(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約16歲的青少年阿欽(化名),國二時罹患思覺失調症,開始經驗聽幻覺和不安,學業也因而中斷,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後,除了定期藥物治療,目前也轉介到在社區復健中心持續復健,病況比較穩定後開始藝術創作,例如版畫、羊毛氈、黏土等,創作非常豐富。 王明鈺說,隨著藥物調整與復健,阿欽病況慢慢穩定,也對周遭的人事能夠更加融入,常常帶他的作品與醫師分享。有一次阿欽在情人節,親手摺了紙玫瑰送給她,讓她很感動,更加鼓勵阿欽發揮長才多多創作。 思覺失調症青少年畫作感謝王明鈺醫師,醫師將思覺失調症青少年的藝術創作掛滿診間,鼓勵其他憂鬱患者走出來。(記者彭新茹攝) 王明鈺在門診中還診治一名因身體疾病使得工作中斷,情緒低落,陷入嚴重憂鬱的中年女性阿芳(化名)。在門診時,王醫師以阿欽的故事鼓勵阿芳,阿芳看到阿欽並沒有被幻聽給打敗,還是不斷創作,也把家裡珍藏的畫筆和顏料送給阿欽,鼓勵阿欽繼續創作。阿欽收到禮物很開心,除了用收到的畫筆畫了一幅畫再送給阿芳,也將自己創作的比卡丘黏土送給醫院當作其他接受注意力訓練的孩童的獎品,阿欽也決定今年9月復學攻讀設計。這一種愛的傳遞,讓患者透過藝術交流,彼此有正向發展,也是能增進自我價值與利他的感受,加強了治療的效果。 王明鈺把阿欽的創作掛在身心科診間,讓前來就診的患者,感受到藝術氣息,控制情緒,阿欽受到鼓勵參加精神健康去汙名化的繪畫比賽,希望藉此告訴社會大眾,精神疾病並不可怕,持續接受治療治療,病況終究可以得到穩定,可以正常上班上學,不會是不定時炸彈。 王明鈺指出,思覺失調症較常發生於年輕族群,患者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等等精神症狀,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神經疾病,原因不明,多數以藥物治療緩解症狀和延緩惡化,目前也有長效針劑針,對不願意口服藥物的患者是一個很方便的選擇,1個月甚至3個月打1劑,讓生活持續穩定。另外透過心理治療或是藝術創作,也可讓患者學習如何因應症狀,控制情緒,穩定病情。

Read More

境外移入+1 南非入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986),個案為南非籍20多歲女性。(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4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986),個案為南非籍20多歲女性,因Ct值高,在判定是否感染變種病毒上有困難。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案986於今年2月19日來台工作,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經2月20日入境採檢及3月4日檢疫期滿前採檢,結果皆為陰性。 不過,個案於3月6日檢疫期滿後,至其他住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因工作需要,3月12日至醫院自費採檢,於14日確診。 個案是否感染變種病毒,莊人祥表示,個案採檢的Ct值34,次日再驗Ct值37,培養病毒有困難,且血清抗體IgM陰性、IgG陽性,應感染多時。 由於個案入境迄今無症狀,已掌握接觸者1人,列居家隔離。

Read More

疫苗利大於弊 黃偉哲願施打承擔風險

新冠肺炎疫苗引疑慮,台南市長黃偉哲表態願意施打。(記者吳孟珉攝)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新冠肺炎AZ疫苗遭多國停打,首批抵台後亦傳出有醫護人員不願意注射。擁有擁有哈佛、耶魯公衛雙碩士的市長黃偉哲表示,施打疫苗不成問題,因為利大於弊,而且風險在可以承受範圍之內,所以如果允許施打時,他願意施打。 黃偉哲表示,有些人很奇怪,疫苗還未至時一直說台灣都沒有疫苗,但疫苗進來了,就說「我OK你先打」,這個邏輯很奇怪。 他並指出,不管是AZ、輝瑞、莫德納,坦白講都是在疫情之下,很短的時間就研發出來的,和正常疫苗的研發時間不可同日而語,自然有其風險,但是到底要不要注射,應該要評估是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風險是不是大到自己無法承受? 黃偉哲舉例,風險更大的很多事情大家都在做了,像是抽菸、喝酒、吸毒等,為什麼現在談到疫苗就退縮了,他個人來講,是願意承擔這樣子的風險的。防疫人員被排在第二波施打,如果有人要把他升到第一波,他也不反對。

Read More

創中西醫合療急症處置 花蓮慈院何宗融獲中醫奉獻獎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以近年來推動中西醫合療及中醫急症處置等卓越成果榮獲中醫奉獻獎。(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第91屆國醫節慶祝大會暨第13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昨日在台北登場,除了分享中醫藥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更邀請了蔡英文總統頒發中醫奉獻獎。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也以近年來推動中西醫合療及中醫急症處置等卓越成果獲獎。 過去許多人印象中大多認為治療急症就要找西醫,事實上中醫對於包含急性疼痛在內等急症,也有很好的效果。花蓮慈院副院長何宗融自2018年到任之後,積極推動中西醫合療等應用,同時參與全民健康保險中醫急症處置計畫,並於翌年,突破以往台灣醫院急診室只有西醫醫療服務之刻板印象,在花蓮慈院成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專區」,成為東台灣首家醫院在急診室提供專屬中西醫合療的專床專區。 全民健保中醫急症處置計畫,主要針對急診常見病症,藉由中醫介入處置,達到減輕急診壅塞,減少病人反覆進出急診或治療於急診觀察區的目的。根據統計,花蓮慈院推動中醫急症處置計畫,累計服務量將近全台灣服務量的5成。 由何宗融帶領的中醫部團隊,目前在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不只是應用於門診及住院醫療上,急診醫療也能接受到中醫的醫療服務,為東台灣急診醫療史留下重要的里程碑。 透過中醫合療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不但是解決病人的問題,更能提升急症照護品質。

Read More

爬山爆汗皮膚癢腫 原來運動內衣惹禍

假日爬山爆汗後肩帶紅又癢,皮膚科劉昭宏醫師診斷,確定是對衣服過敏引起的「接觸性濕疹」。(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30歲未婚OL詹小姐,決心改變「肉感型」的體態,假日穿上新買的時尚感運動內衣偕友爬山,暢快淋漓地流了一身汗,但胸罩邊條和肩帶等部位,當晚開始癢到「凍不條」、抓得紅又腫,難以入眠;她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引發「帶狀」疱疹前去就醫,經高雄阮綜合皮膚科劉昭宏醫師診斷,確定是對衣服過敏引起的「接觸性濕疹」,予以藥膏及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 劉昭宏醫師說,雖然還不到夏季,台灣南部白天高溫已經有攝氏25以上,合身型運動裝若未清洗就直接穿上作健身、瑜珈,衣服上的福馬林、防皺劑、染色劑等化學藥劑,在大量流汗後容易造成皮膚過敏反應,而合身型衣物也會因為不斷與皮膚磨擦,而導致鬆緊帶處、關節摩擦處或是胯下等身體皺褶部位,產生汗疹、濕疹。 因為對衣物質料過敏加上大量流汗導致的「濕疹」,在皮膚和衣物摩擦部位會明顯呈現大片紅腫,磨擦或搔抓破皮而有刺癢感;「汗疹」是因汗腺阻塞的發炎反應,在大量流汗的部位,如胸口、胯下、屁股、背部等,觸摸會有顆粒狀粗糙感;至於汗疹、濕疹一起冒出者,局部上有刺痛感,甚至起水泡。 無論汗疹、濕疹,沒有造成過敏者,通常多休息減少流汗,穿寬鬆衣物、吹冷氣或風扇讓體溫下降,一般在3天至1週內會逐漸恢復;但肥胖、糖尿病或是免疫力低下者,就要小心抓破皮,造成細菌、黴菌感染,甚至引起併發症。若水泡、紅疹刺激過敏發作,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就得長期吃抗過敏藥物。 劉昭宏醫師指出,隨著運動風氣興盛,被汗疹、濕疹困擾的「運動咖」也更多見了;建議購買衣物後,先將殘留化學成分清洗過再穿。運動後發現身上有紅疹,宜暫時避免流汗,換穿寬鬆衣服,待皮膚逐漸恢復正常後再做運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