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前病變 3成未滿40歲

奇美醫婦女保健中心主任洪雅珊表示,透過子宮頸癌篩檢可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1名35歲未婚女子首次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就查出癌前病變,治療後情況穩定。醫師指出,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約有30%為30~39歲,但這個族群接受篩檢率偏低,應提高警覺。 奇美醫婦女保健中心主任暨婦產部主治醫師洪雅珊表示,這名女子未婚但有過性行為,有時分泌物較多,偶有下體不適。首次在奇美醫院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為異常,並發現有細菌感染;經治療感染症狀後切片檢查,確診為癌前病變的中度子宮頸異常增生。接受子宮頸錐狀切除術治療,經2年的抹片追蹤均正常,目前情況穩定。 洪雅珊表示,依衛福部統計資料,民國108年的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中約有30%為30~39歲;而109年在奇美醫學中心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個案中,30~39歲僅占約19%,顯示仍有許多應該接受篩檢的婦女暴露在風險中。 她說,許多不到40歲的婦女可能平常沒有發現異常狀況,就認為沒有接受篩檢的必要。但大部分的癌前病變和早期子宮頸癌都沒有明顯症狀,建議婦女在初次性行為後開始定期抹片檢查,至少每3年接受1次,早期發現異常除了能大幅提升治癒率外,更能節省醫療費用支出。 根據國健署研究顯示,透過大規模子宮頸癌篩檢,可以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另外,由台南市衛生局110年發布資料顯示,台南市3年子宮頸癌篩檢涵蓋率為55.5%,可見仍有將近半數的婦女未能善加利用篩檢。 奇美醫為提升婦女執行篩檢意願,針對就醫環境提出以友善為主軸的改善,除打造專屬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室,採獨立溫馨空間設計、由專屬醫師執行檢查;更引進日本全自動診療椅,讓婦女在執行子宮頸抹片篩檢時能更安全舒適。

Read More

鹿角結石塞爆腎盞 雙鏡碎石淨空

江姓夫婦向聯手操刀清結石的醫師陳億聲、黃韋銘(左1,左2)獻花致謝。(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歲江先生自年輕就開始有腎結石毛病,有時會痛,有時不會痛,還會常排出結石,直到去年底痛得厲害就醫,從片子看到左腎結石塞滿好幾個腎盞,外觀像鹿角逾5公分大,經利用腎臟鏡及軟式輸尿管鏡同時清理結石,3小時清得一乾二淨,解決長期的痛,現定期回診追蹤。 安南醫院泌尿科黃韋銘醫師說,結石大部分無症狀,所以病人無法察覺,因此才會經年累月累積形成大結石。當所有的腎盞都被塞滿後,該顆腎臟功能會慢慢受損,尿液會逐漸經由另一顆正常腎臟代謝排出,長期下來此顆腎臟會漸漸喪失功能,而且有些結石內會藏匿些許細菌,造成反覆感染。 安南醫院採用腎臟鏡及軟式輸尿管鏡同時清理鹿角結石,清的一乾二淨。(安南醫院提供) 治療腎結石需考量病人身體整體狀況與結石複雜度,結石手術臨床上有許多方式可選擇,像江先生如此多鹿角石的例子已無法用體外震波碎石,與病人討論後決定「雙鏡聯合碎石術」搭配高功率鐳射手術清除結石,即採兩種內視鏡「腎臟鏡及軟式輸尿管鏡」處理,腎臟鏡只需一個迷你經皮穿刺通道清除石頭效率比較好,但仍會有些角度無法觸及,搭配由尿道進入之軟式輸尿管鏡到達較難清除的角度,上下聯手同時作,兼具小傷口及乾淨又快速清除大部分結石優點。 泌尿科主任陳億聲說,雙鏡聯合碎石術是高度複雜手術,手術的兩位醫師及團隊都需要有良好默契。相較傳統手術需剖開腎臟,雙鏡聯合碎石術優點多,像減少腎臟損傷保完整功能,傷口從傳統的15-20公分縮小至0.5公分,住院時間從傳統至少7天縮短至2-3天,且術後隔天即能下床走路,是腎臟結石病人新福音。 江先生昨天由太太陪同,到安南醫院向聯手操刀兩位醫師陳億聲、黃韋銘致謝,並稱術後3天即出院,已不再受結石之苦。

Read More

癌細胞無所遁形 正子造影 鑑別癌分期利器

正子造影顯示患者的降結腸有一處異常攝取活性增加,合併腸壁增厚(十字交叉處);確定為大腸癌。(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位78歲老翁,1年半前被診斷出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球性淋巴瘤)第2期,經過化學治療及類固醇治療後痊癒,日前電腦斷層追蹤時,發現縱膈腔及兩側肺門淋巴結腫大,肝臟也有許多腫塊,懷疑淋巴癌再發;經接受氟18去氧葡萄糖的正子∕電腦斷層造影,以及大腸鏡及切片,確定為大腸癌,及大腸癌肝臟轉移,得以及早接受治療。 大林慈濟醫院核子醫學科正子中心莊紫翎醫師說,這位病患患有慢性肺動脈栓塞,在心臟科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也曾因腎結石接受過體外震波碎石術,在進行淋巴癌治療後追蹤時,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異常,懷疑是淋巴癌再發。 病患在核子醫學科接受氟18去氧葡萄糖的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將正子和電腦斷層的影像融合比對,發現除了肝臟有多處活性攝取增加外,在降結腸的地方有一處異常攝取活性增加,合併腸壁增厚,經大腸鏡及切片,確定為大腸癌,為中等分化之腺癌;而肝臟經超音波切片,確定肝臟的腫塊並不是淋巴癌再發,而是大腸癌肝臟轉移,從而更改治療方針,得到正確的治療。 莊紫翎醫師表示,正子造影為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的一種,檢查時將一種類似葡萄糖的放射性藥劑「氟18去氧葡萄糖」注射入人體內,利用癌細胞比正常細胞代謝更為旺盛、消耗更多能量,且會大量吸收葡萄糖的原理,就可以根據這些大量葡萄糖聚集的部位,偵測出癌細胞的位置。 由於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是融合了正子和電腦斷層影像,在乳癌、淋巴癌等癌症之分期、治療及懷疑復發或再分期,診斷率極高。對於併有多重共病、臨床上難以確認病灶所在、或難以判定接續治療方向的複雜性病案,可以提供相當明確的一次性精準評估。

Read More

苗栗醫院提供民眾自費新冠肺炎篩檢

苗栗醫院辦理自費新冠肺炎檢驗。 (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為加強服務苗栗鄉親,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即日起提供民眾申請自費檢驗新冠肺炎服務,一般件於採檢後48小時內可領取報告,快速件於採檢後8小時後可領取報告。部苗醫是苗栗縣唯一經疾管署指定可自行檢驗新冠肺炎病毒的醫院,想要自費篩檢的鄉親,可就近完成,不必舟車勞頓遠赴其他縣市。 部立苗醫醫事檢驗科主任湯永城表示,符合申請自費檢驗資格者,請上苗醫網站預約掛號(網路掛號/其他科系/新冠自費採檢);為加速報到流程縮短等待時間,建議可先至醫院官網「新冠肺炎自費篩檢專區」中的申請文件欄下載文件填寫相關資料。新冠肺炎自費檢驗分一般及快速取件,一般件於採檢後48小時內可領取報告,費用為5千元;快速件於採檢後8小時後可領取報告,費用為6千6百元整,費用包含掛號費、採檢費、中英文檢驗報告1分,提供民眾採檢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10:00,報到時間08:30前請於急診櫃檯報到。 湯主任進一步說明,苗醫考量防疫動線及需求,洽詢電話:(037)261920分機2102、1135。

Read More

高市滅鼠週即將起跑 居家環境滅鼠全民一起GO GO

高雄市環保局「高雄市滅鼠週」提前登場,清潔隊員在老鼠出沒處投以滅鼠劑。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鑒於去年全國漢他病毒症候群確診病例計11例,高雄市佔5例,確診數創近年新高,且今年已出現本土病例1例,為防止漢他病毒及居家環境老鼠可能引發公共衛生危害,環保局特將每年「高雄市滅鼠週」提前於22至27日,並預定發放約39萬包殺鼠劑,有需求的民眾即日起至各里辦公處免費索取。 環保局表示,在滅鼠週期間,除施放毒餌外,也應同步進行家戶內外環境清潔,才能達到最佳的滅鼠效果,且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食品工廠等業者亦應留意環境衛生,驅除建築物中的鼠類與採取相關防鼠措施。 使用殺鼠劑時,最好剝成小塊狀,選擇乾淨、隱蔽的地方,適量投放於老鼠經常行經的牆壁、牆角、洞穴(口)或路徑上,待家鼠取食後再補充,以免久置發霉。另切記勿使用於農田,以免草鶚、黑鳶、遊隼等一級保育類猛禽誤食中毒田鼠,而造成死亡之憾事。 環保局提醒,倘發現鼠類排泄物,則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汙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清除,由外往內擦拭汙染區域,再使用清水擦拭,以及為避免病毒飛揚於空氣造成傳播,請使用清除汙物之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清理,再以垃圾袋密封後交由環保局清潔隊處理;廢棄不用的滅鼠餌劑,則交由垃圾車清運,以免造成環境汙染。

Read More

美超市內 簡易屏風隔間打疫苗

華府一間超市用多扇移動式醫用屏風簾隔出空間,為民眾施打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與周遭販賣的蔬果食品顯得格格不入。     (中央社)

Read More

混合實境復健 提升中風復原時效

義守大學教授孫志彬(左)、李秉家與研究助理楊宛纖將AR、VR融合復健治療與擴增實境技術,研發「混合實境中風上肢復健系統」。 (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與「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跨域合作,將AR、VR融合復健治療與擴增實境技術,研發「混合實境中風上肢復健系統」,月初取得專利發明認證;將進一步結合AI大數據分析與評估系統,提升復原狀況掌握時效。 計畫主持人、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李秉家表示,為強化中風患者復健動機,同時增加遠距復健選擇方案,他與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主任孫志彬跨域合作,透過混合實境進行好玩又有趣的上肢訓練,已收到不少測試者正面回響。 李秉家指出,復健方案通常根據神經可塑性理論而設計,強調透過重複性、高密集度和任務性的訓練活動以達最佳療效;只是,重複性動作持續一段時間後,患者往往會失去動力,因此嘗試導入虛擬實境或擴增實境技術,除有助於讓復健變有趣,也可藉刺激鏡像神經元活化大腦。此次應用的擴增實境穩定性較高,未來更計畫導入AI人工智慧評估系統,讓使用者隨時掌握身體狀況,以利長期追蹤。 致力於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推廣的數媒系主任孫志彬認為,藉由AI技術導入,還能依不同需求量身打造更貼適的方案,除能解決醫照人力日漸吃緊狀況,也有助提高醫療品質,建構遠距復健模式,提供更多元、安全選擇。

Read More

走路不穩跌倒 揪腦膜瘤

腦部出現腫瘤在腦頂白色處。(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66歲羅先生有高血壓病史且規則服藥,在家中因走路不穩跌倒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側大腦運動區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因位置在腦部表淺位置,且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腦膜瘤,接受手術治療後恢復出院。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威傑表示,腦瘤發生的原因至今不明,可能與遺傳、環境、化學藥劑、病毒感染或輻射暴露等有關。雖然發生率不高,約10萬人中有4~5人;但因腦部有其功能性與重要性,且即便腫瘤是良性,也會因顱骨內空間有限,造成腦部的壓迫,嚴重性不容忽視。 腦瘤的症狀包含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視覺障礙、意識障礙)、癲癇、神經功能障礙(一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語言困難、人格變化)、內分泌功能障礙。醫師會透過頭部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腦瘤的性質與周邊組織的狀況,以安排後續治療。 曾威傑說明,腦瘤手術以將腫瘤切除乾淨為主;但若腦瘤位置在腦幹或重要血管神經部位時,手術可能無法完全切除,需施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

Read More

80歲退師治C肝 半年後痊癒

80歲黃姓大學退休教授(左)接受屏東基督教醫院C肝治療,半年後檢查已完全治癒。 (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今年至3月C肝收治人數成長2~3倍、達99人;目前有718位C肝病人完整接受藥療,完治率99.3%。 屏基表示,80歲黃姓大學退休教授因胃口變差、惡心等症狀,發現罹患C型肝炎;去年1月接受3個月的藥物治療,半年後檢查已完全治癒,現在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 屏基配合健保署「慢性B型及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畫」、「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目前有718位C肝病人完整接受3個月服藥療程,完治率達99.3%;其中,9成5的病人在3個月後已驗不出C肝病毒。 屏基表示,國健署提供年滿45~79歲民眾、40~79歲原住民終身一次免費接受B、C型肝炎篩檢服務,去年10~12月屏基收治C肝人數每月平均約15人;自政府擴大BC肝篩檢後,今年1~3月從診所、衛生所轉診來屏基、加上屏基篩檢收治已達99人,呼籲民眾利用免費篩檢機會接受抽血檢查。

Read More

急性心梗 29歲男倒臥西濱

年輕的李姓醫療人員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日前運動突失去意識倒地,大甲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馮致中醫師施行緊急支架置放手術,救回李某一命。(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大甲報導 住大甲區29歲的李先生是一名醫療人員,日前大夜下班後立刻和同學相約去西濱騎越野車;騎不到一個半小時,便開始覺得胸悶、呼吸急促,還來不及路旁停車休息就失去意識連車帶人倒下去,醒過來時,已被好心的路人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由心臟內科馮致中醫師立即施行緊急支架置放手術,所幸幾天後順利出院。 一般認為心肌梗塞患者多在50歲以上,但年輕的李先生只有29歲,外觀看來「年輕又不胖」怎麼會這樣呢?馮致中醫師經深入了解李某的病史後,果然發現其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好幾年的時間,當工作壓力大時,會抽菸抒解壓力,另一方面,由於醫院工作繁忙,經常隨便吃甚至一碗泡麵就解決一餐。 體檢報告發現李血壓有點高,但他認為自己還年輕,每次騎完越野車血壓就恢復正常,所以沒放在心上,直到這次差點猝死在路邊,自己也嚇一跳。馮致中醫師強調急性心肌梗塞治療首重「黃金時間」,儘早打通阻塞血管以救回瀕臨壞死心肌、減少心臟受損範圍,避免猝死最為重要!國外曾統計,將近一半心肌梗塞患者還沒到醫院心臟就停了。所以任何心臟急症發生時,不要猶豫請馬上打119求救,陪伴在旁的人除報警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若能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絕對可以增加病人活下來的機會。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資料顯示,2017年共有48639人因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未滿50歲的患者有6384人,也就是說平均每8人就有1人為青壯年,表示在台灣心肌梗塞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 預防勝於治療,心肌梗塞病患發病者約有7成有吸菸史,伴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問題,也是心肌梗塞年輕化的原因。因此馮醫師強調預防心肌梗塞首要做到的就是戒菸,以及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健康飲食方式,另外規律運動以及控制三高疾病並且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也要定期回診追蹤,民眾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