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女兒遺願 雙親捐30萬給醫院

姚姓夫妻為完成女兒生前心願,捐款30萬元給仁慈醫院。(仁慈醫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縣湖口鄉的天主教仁慈醫院近日收到一筆30萬元的捐款,一名姚姓女子長期在天主教仁慈醫院身心科接受治療,日前離開人世,她的父母為了完成女兒生前心願,捐款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期望能協助因病就醫導致經濟困難的弱勢病友。 院方表示,姚女為院長張達人的固定患者,長期在該院就醫,2月多過世,但她的父母一直記得她生前想捐款給醫院的願望,感謝就醫期間院方的協助,包含救護車、醫護人員等,夫妻兩人雖然難忍女兒離開的傷痛,仍替女兒完成她最後的心願。 天主教仁慈醫院管理部主任陳永華代表院方接受這筆善款,也向姚姓夫妻說明會將善款用在最有需要的地方,幫助院內因病就醫而陷入經濟困難的弱勢病友,也期望透過姚姓夫婦的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企業團體伸出援手。

Read More

鉛中毒案最小受害 5歲女童包尿布

台灣台中地方法院11日將審理盛唐中醫診所案,國民黨籍台中市議員張彥彤(右2)9日陪同多名被害人舉行記者會,盼司法機關能為被害人伸張正義,其中最小的被害人5歲賴姓女童由母親陪同出席。  (張彥彤服務處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中9日電 台灣台中地方法院11日將審理盛唐中醫診所案,多名鉛中毒被害人今天再舉行記者會表示,最小的被害人為5歲賴姓女童,希望司法機關能為被害人伸張正義。 前台中市議會議長張宏年一家4口去年6月鉛中毒送醫,張宏年兒子、中國國民黨籍台中市議員張彥彤將全家服用中藥粉提供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檢驗,複驗結果藥包中鉛、汞含量超標。 張彥彤上午於服務處陪其他被害人舉行記者會,賴姓女童母親會中提及女兒中毒症狀,數度情緒激動落淚表示,女兒中毒導致神經系統嚴重受損,雖已5歲,但仍需父母抱著並穿尿布,仍處於重金屬治療階段,痛心女兒受到的痛苦,也對未來感到十分茫然。 前國民黨台中市黨部主任委員陳明振夫婦也是被害人,陳明振表示,重金屬中毒治療過程相當辛苦,許多被害人須中、長期反覆接受治療,造成生活許多不便與痛苦,只有深受其害的人才能了解。 國民黨籍台中市議員黃健豪、羅廷瑋表示,希望大家當被害人後盾,籲請司法機關為被害人伸張正義,未來將督促市府更關注醫療用藥與食品安全。

Read More

機械手臂手術 緩解癱婦椎心痛

紀姓婦人感謝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許芳偉,經雷納生手術後讓她不再受疼痛之苦。(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8歲紀姓婦人,20年前在工作搬貨過程中,不慎跌倒傷及胸椎,導致粉粹性骨折而壓迫到神經導致癱瘓,只能仰賴輪椅行動,近年來因為背痛難耐,甚至漫延到臀部、大腿麻痛,最後連翻身都痛到椎心,只能躺床生不如死,經骨科醫師進行雷納生脊椎機械手臂手術,輔助植入骨釘穩固脊椎,術後隔日疼痛立即緩解。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療團隊檢查發現紀姓婦人,過往受傷的胸椎已塌陷到幾乎看不見,原來她曾在外院接受手術,仍覺得疼痛狀況沒有好轉,因此在移除脊椎鋼釘後,使正常2節胸椎垮到只剩1節高度,連帶上下脊椎不穩定、壓迫神經導致疼痛,背痛的情況日益加劇。 院骨科醫師許芳偉說,雷納生脊椎機械手臂不僅能降低鋼釘傷到神經的風險,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記者陳金龍攝)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許芳偉指出,一般來說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民眾經常聽到的「灌骨水泥」,但紀婦的狀況因骨頭神經損傷嚴重導致脊椎的不穩定,因此進行雷納生脊椎機械手臂手術,輔助植入骨釘穩固脊椎,術後隔日疼痛立即緩解。 許芳偉表示,相較於以往傳統脊椎手術用人工植入鋼釘,每植入1根鋼釘就要照1次X光確認位置,不僅手術時間長,對神經傷害風險也相對高,在雷納生脊椎機械手臂輔助下,使用3D電腦斷層掃描,能清楚分辨骨骼、肌肉及神經組織構造,醫師能在術前模擬放置角度及深度,精準快速的植入,避開神經組織,準確度高達99%,不僅能降低鋼釘傷到神經的風險,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 紀姓婦人形容20年前的一場意外,讓她從此人生變黑白,因胸椎受損雙腳失去行走能力,倚靠輪椅生活的日子非常辛苦難熬,每天都要費盡全身力氣才有辦法翻身,只可以用生不如死來形容,原本她當初認為疼痛症狀忍一忍就過,害怕再面對第2次的手術,沒想到疼痛感越來越嚴重,連醫師都大嘆「太慢了!沒有人痛到這樣才來開刀,骨頭都垮到快沒了!」

Read More

單孔腹腔鏡治疝氣 免住院不留疤

嘉義長庚團隊將單孔腹腔鏡應用在成人疝氣的治療,患者術後無需住院,也幾乎不留下任何疤痕。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6歲女性,自有記憶開始,左側鼠蹊部就常鼓脹不舒服,但家人害怕讓她開刀,也聽說疝氣可能自然痊癒,就沒再積極處理;但成年後卻常因疝氣卡住痛到坐立難安。然而,嘉義長庚團隊以單孔腹腔鏡疝氣手術指療,術後當天再女子即搭乘高鐵返回北部,數天後續恢復日常生活,解決了她多年的困擾。 嘉義長庚小兒外科主任王世憲表示,疝氣俗稱墜腸,意指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某薄弱處或破洞造成位移,以腹股溝(鼠蹊部)疝氣最為常見。通常患者會有腫脹及疼痛感,若臟器卡住造成箝頓性疝氣,還可能導致壞死性休克,甚至死亡。一生當中,高達27%的男性會發生疝氣,女性則僅有3%。 腹股溝疝氣依其形成的機轉與位置,可再分為間接(外側)型及直接(內側)型疝氣。青少年及兒童疝氣基本上都屬間接型,不論是傳統手術或腹腔鏡內環縫合術都是不錯的選擇;而目前的成人疝氣手術多是將人工網片大範圍鋪蓋在包含間接型及直接型的位置上。 不過,這種「一網打盡」的概念雖然提高了手術成功率,但組織破壞的程度也相對大,患者術後常有疼痛、異物感、網片排斥、甚至感染等問題。 因此,嘉義長庚在治療上朝向精準醫療,將單孔腹腔鏡應用在成人疝氣的治療上,王世憲說,手術中先利用單孔腹腔鏡確認疝氣的型態後再做修補:若是間接型,逕將內環開口縫合關閉即可;若屬直接型或混合型,則補上人工網片。 這樣的治療方式,不但達到客製化手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把間接(外側)型疝氣的手術時間縮短到10來分鐘,也大大降低了對組織的破壞,術後不需住院,也幾乎不留下任何疤痕。 嘉義長庚這項精準手術已成功應用在51例成人的間接(外側)型疝氣,其中包括9位男性、42位女性,年齡層從20歲涵蓋到88歲。

Read More

新北重罰違規廣告逾4千萬

新北市府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昨日在記者會中說明去年查獲食品化粧品違規廣告及開罰情形。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僅具食品成分卻誆稱「全盲女視力恢復」、「清血止瀉抗腫瘤」、「預防肺炎、吞噬入侵病毒」等荒唐療效;只有化粧功能竟妄稱「增加髮量350%」、「豐唇去皺」、「膠原蛋白及玻尿酸增生」,都難逃法網。新北市府衛生局9日公布去年市轄內食品、化粧品及藥物違規廣告業者,共開罰945件計4077餘萬元,皆以宣稱醫療效能及誇大不實最大宗。另新冠疫情造成宅經濟大夯,電視違規廣告案件比例超過一半,首度超越網路案件。 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指出,去年食品類違規廣告開罰最多,有670件計裁罰2778萬2000元,又以電視廣告宣稱醫療效能裁罰1578萬元,佔整體裁罰金額近4成最多;食品及化粧品分別以瘦身豐胸類及淨斑除皺類等違規宣稱佔最大宗,前3名的產品就有564件。藥物則以未申請廣告核定、廣告主不具藥商資格或不熟悉產品涉及中藥成分於網路購物平台販售及廣告而遭裁罰,金額占整體比例約15%。

Read More

應酬男食道罹癌 微創免切除

蔡坤峰醫師團隊成功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讓早期食道癌病人保住完整食道,免受傳統全食道切除之苦。(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多歲的楊先生常抽菸喝酒應酬,健康檢查發現早期食道癌,作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手術將兩處3公分及4公分病灶切除,經病理報告確認為表層侵犯之早期食道癌。微創手術讓病人保住完整食道,免受傳統全食道切除致器官失能,造成生活品質不佳之苦。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科主任蔡坤峰指出,隨著內視鏡檢查儀器與光學診斷技術精進醫學的進步,1995年總算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手術(ESD),透過內視鏡的病灶切除以減少癌症治療所造成傷害並追求器官功能保留,減少早期癌患大範圍手術造成的器官失能,針對食道、大腸與胃之早期癌症或大型瘜肉都可進行切除並保留完整消化道。 蔡坤峰說,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因此在發現病灶之初,以高階光學擴大內視鏡加以特殊染色之診斷相當重要,如經診斷確認無深層侵犯與淋巴轉移風險後,就適合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近來內視鏡技術與刀具益發成熟,這項手術已經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早期腫瘤治療方式,其另一特點為術後恢復時間短,約3~5天即可出院,正常工作生活。 他提醒,如果發現自身食道開始有異常感時,最好看診消化科醫師來做診斷並接受進一步評估檢查,尤其是常抽菸喝酒朋友更應如此。

Read More

竹市國中女免費HPV疫苗開打

新竹市政府推動全市國中女生施打子宮頸癌(HPV)疫苗,今年於昨日三八婦女節開打。  (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政府推動全市國中女生施打子宮頸癌(HPV)疫苗,昨天是三八婦女節,今年首場疫苗在虎林國中開打,並將巡迴全市公私立21間國中,預計有2500名國中女生受惠。衛生局提醒,HPV疫苗提供的保護力非百分百,還需配合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安全性行為,才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 衛生局代理局長楊清媚表示,今年就讀市國中的女生,都是符合免費接種對象,第1劑HPV疫苗即日起至4月1日,於21所國中校園巡迴開打,預計於9月至10月底前完成第2劑接種,若無法在校接種,可至竹市12家合約診所補接種。HPV疫苗如同其他疫苗,可能造成不良反應,校園接種後須觀察30分鐘,返家後若有任何問題可洽詢24小時免費專線0800-88-3513。 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婦產科童寶玲主任表示,子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用疫苗預防的癌症。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500人罹患子宮頸癌,108年新竹市每10萬人中約有5.3人死於子宮頸癌,為全市女性10大癌症死因第7名。有鑑於子宮頸癌病變前不容易察覺,最好在12、13歲就施打HPV疫苗提早預防,也提醒應配合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安全性行為,才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

Read More

產後餵母乳 瘦得比較快

生完3胎瘦身大作戰,中醫師楊紓怡現身說法。(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楊紓怡最近歡喜迎接老三報到,更力行產後餵哺母乳及穴道按摩,快速恢復產前的健康體型,成為最佳身教典範。 楊紓怡公開自己的瘦身方法,首推「餵哺母乳」。她說,產後肥胖媽媽,減1公斤需要消耗7700卡熱量,哺乳1天可以多幫媽媽們代謝500卡左右的熱量,每日若能擠1000cc母乳,就能增加600~700卡熱量,因此哺餵母乳可增加身體代謝,增強新生兒免疫力及協助子宮收縮復舊。 楊紓怡表示,除了擠乳外,產後需增加蛋白質攝取。可選擇豆漿、豆腐、雞蛋等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攝取足夠水分也很重要,1日約1500cc溫開水,若是哺餵母乳的媽媽,則建議增加到2500cc。 但喝水有小撇步,需要溫水一口一口慢慢喝,身體才能吸收消化,增加代謝,因為產後體質多夾脾虛,若大量灌水,反而落得脾虛水腫,此時可每日早晚按摩「陰陵泉」穴、「足三里」穴各十次,增加脾胃功能,幫助水分代謝,消水腫、強肌肉;另「帶脈」穴、「天樞」穴,可有效利水消腫,讓皮膚更緊實,易收小腹。 坐月子期間,楊紓怡建議產婦儘量在11~3點入眠,持續維持瘦素分泌,睡眠足夠,母乳的量也才能足夠。如,晚上照顧寶寶無法睡覺,若屬於陰虛火旺體質的媽媽又加上月子期間的峻補,容易產生口破、便祕,想吃東西,此時應讓產婦減低食慾,增加腸胃道蠕動,可按摩「合谷」穴與「足三里」穴。 楊紓怡指出,產後可恢復溫和的有氧運動,月子期間建議不要進行高強度的重訓,以免落下病根,容易腰酸背痛,可搭配溫和的伸展運動。

Read More

中樞型嗜睡症 日夜都昏沉

醫師吳博銘說,青少年日睡8小時以上,白天仍有嗜睡情形並持續3個月以上,應就醫檢查。(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讀國中的小蓉(化名)平常晚上9點睡,也睡得很好,白天上課卻照樣打瞌睡,嘗試提神飲料也未見改善,持續半年,造成人際關係和課業困擾。就醫診斷為「中樞型嗜睡症」,經藥物治療後狀況改善,終能綻放笑容。 成大醫院睡眠專科及小兒神經專科醫師吳博銘表示,青少年嗜睡的問題頗為常見,約11~30%的青少年有著不同類型的睡眠障礙,包括與腦部有關的「中樞型」、與呼吸道有關的「呼吸中止症」等;嗜睡問題使得患者白天會表現出昏昏欲睡,警覺性也降低,生活上如課業表現下降,生活品質受影響,長期下來還可能造成慢性心血管疾病機率上升。 吳博銘指出,青少年嗜睡病因多樣,可透過醫師問診和睡眠日誌來釐清病因。首先必須了解的是睡眠時間是否足夠,若有長期睡眠不足,則需要了解睡眠環境是否適宜、是否有入睡困難等等;若是症狀持續反覆,則需做常規睡眠檢查,釐清是否有其他造成睡眠不足原因。要注意有一種可能造成生命危險的「猝睡症」,雖只占青少年嗜睡問題的一小部分,但因患者的突然進入睡眠狀態,會造成嚴重的生活困擾,甚至生命危險,患者因睡著發生交通意外的機率是一般人10倍。 猝睡症的盛行率約每10萬人中有6~14人,據研究,病因與自體免疫失調造成身體攻擊在大腦中負責維持清醒的神經元有關,病人會不自主打瞌睡,以及肌肉無法使力的猝倒情形;也可能合併有俗稱「鬼壓床」的睡眠麻痺情形及入睡前、清醒時幻覺。猝睡症主要分成2型:第1型合併有猝倒,第2型患者則無。治療,主要以藥物來控制日間嗜睡程度、預防猝倒,大多數病人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並預防意外發生。 他說,若青少年每天睡眠充足、時間達到8小時以上,但仍有日間嗜睡情形並持續3個月以上,應就醫以排除相關疾患。

Read More

預防類風濕性因子 遠離香菸

醫師鄭傑夫說,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從遠離菸害、牙周病,再加上地中海飲食及運動著手。(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6歲許小姐健康檢查發現「類風濕性因子」呈現異常,雖目前無關節疼痛問題,但因母親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她擔心自己也會罹患就醫。醫師考量她尚未出現關節發炎症狀,建議先從生活習慣與飲食作調整來預防,包括遠離香菸、牙周病,再加上採地中海飲食及運動。 台南市立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鄭傑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而引起的慢性病,會造成四肢多處關節發炎與變形。從免疫系統產生「類風濕性因子」或「抗CCP抗體」,到發生關節腫脹疼痛等發炎相關症狀,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早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作治療,可避免關節受到破壞而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有關,患者的子女或兄弟姊妹將來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若最近親屬的類風濕性因子與抗CCP抗體皆呈現陽性,則發生機會更高。 鄭傑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和生活飲食習慣有關,例如,抽菸者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沒抽菸者的1.64倍,菸癮越大發生風險越高;牙周病患者罹患風險,是正常人1.91倍,保持口腔清潔很重要;體重過重與常食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甜食,也易增加罹患風險,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週至少2~3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 他說,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避免吸菸或二手菸、保持口腔清潔,多採地中海式飲食原則,保持運動習慣並維持正常體重。但若有關節疼痛、晨間關節僵硬,甚至出現握拳困難的情形時,須及早就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