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衛生局響應愛腎、護腎日 呼籲民眾應定期篩檢

「世界腎臟日」嘉義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啟動定期篩檢,善用3+1行動醫療。 (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每年3月第2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嘉義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啟動定期篩檢,善用3+1行動醫療及4月開始的社區複合式健康篩檢,長翁章梁就任以來特別加強取締王祿仙,把關用藥安全,提醒鄉親生活保健、定期篩檢、拒吃來路不明藥品。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透析(洗腎)人數,由104年8萬2278人逐年上升到108年9萬2566人,透析人數發生率及盛行率全球第1,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及藥物使用不當造等是造成國人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尤其是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和地下電台販賣的藥品,極可能含有類固醇、馬兜鈴酸等傷害腎臟的成分。 翁章梁表示,嘉義縣從健康促進著手,透過可進性3+1行動醫療,除每月排定14至16天送醫療至各村里,提供醫療義診及成人預防保檢服務,每年6場免費全套式的社區複合式篩檢,便利貼心配套完 善的健檢服務,是民眾定期腎臟健檢的最佳選擇,為避免民眾誤買來路不明的藥品,衛生局也配合警察局加強「反王祿仙專案」取締不法商人,積極為鄉親健康把關。 衛生局長趙紋華提醒,健康無價,保養腎臟應遵守「3多、3少、4不、1沒有」,飲食上多纖、多蔬、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更重要的是不吃來路 不明的藥物;多運動維持,沒有鮪魚肚。

Read More

空品差 過敏求診者劇增

亞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指導民眾使用環境監測軟體。(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1名30歲上班族「小彤」,最近開車總看到遠方一片灰濛濛,外出洽公更出現眼睛癢、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整天頭昏腦脹,一度還擔心肺腺癌上身而連忙求醫。醫師表示,近來類似患者有增加趨勢,提醒季節交替之際,空汙狀況開始惡化,成為健康隱形殺手,外出切記口罩不離身,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表示,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濃度過高時,天空就會呈現灰濛濛,且能見度低,除了容易影響行車視線,也會造成眼睛癢、咳嗽、皮膚癢等過敏症狀,因細懸浮微粒可達肺泡最大的顆粒大小,不僅影響肺部,更會經由肺泡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全身器官。 劉柏毅醫師指出,根據環保署統計,前年空氣懸浮微粒超過標準值就有200天以上,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引發腦損傷造成退化性疾病、誘發過敏反應,更可能增加罹癌的機會,顯見細懸浮微粒不只影響呼吸系統,更會對全身造成傷害。 由於肺癌已經連續5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肺腺癌近年也有上升趨勢,占整體肺癌約8成,罹患肺腺癌的女性當中,更有高達95%為非吸菸者,是女性朋友不可輕忽的問題。 劉柏毅建議,平時可開啟環境監測軟體,注意空氣品質預報,外出時記得攜帶口罩,當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建議待在室內並減少開窗,使用有過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最重要的是應戒菸、盡量減少燒香燒金紙、少點蚊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方式,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 至於肺癌高危險族群者,例如抽菸大於1年30包、直系血親有肺癌史者、有肺部疾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石綿環境等,不妨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是發現病灶,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除了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外,再搭配術前術後個別化的肺部復健,都能使患者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Read More

打開血腦屏障 聚焦超音波助腦瘤投藥

林口長庚醫院首度利用手術導航系統引導穿顱聚焦超音波,成功打開血腦屏障,讓藥物進入腦部發揮作用,在動物實驗時有亮眼成果。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大腦因「血腦屏障」保護,多達98%藥物都無法通過,是過去腦瘤治療上棘手關鍵難題。長庚團隊首創「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成功打開血腦屏障,治療惡性腦瘤獲重大進展。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表示,目前對腦瘤的治療始終效果不好,病人存活期平均只有約14到16個月。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的治療藥物都會被腦部特有的血腦障壁阻隔在外,藥物無法進到腫瘤區殺死癌細胞。 因此,由長庚研究團隊在國衛院及科技部的支持下所開發的「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在完成動物實驗獲得良好成效後,進入臨床試驗,自2018年起收案6例,經過專業分析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在聚焦超音波焦點定位精準度,或血腦障壁開啟效果均達預期成效,成功完成世界首次臨床試驗,並榮獲頂尖國際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於2021年2月刊登。 魏國珍表示,聚焦超音波是一種可以無創穿透顱骨的能量,如配合微氣泡一起作用,則可以在腦部特定區域暫時開啟血腦障壁。利用此特性,可輸送化學治療藥物以清除腫瘤、亦可進行局部神經調控治療退化性神經疾病,對腦疾的治療有很大幫助,但是如何將超音波的能量精準引導到最適當位置,一直是醫界重大的挑戰。 因此,魏國珍表示,研究團隊利用手術導航系統引導穿顱聚焦超音波,由於具有高度的精準性,在動物實驗時期即呈現亮眼成果,無論是引導奈米藥物載體或是傳遞治療用基因到腦部均成效良好,其獨創性與高度臨床應用價值也獲得世界多國專利,且被美國超音波協會高度肯定。 魏國珍表示,長庚這項系統的臨床試驗獲得成功,除為腦疾病人帶來大福音,更將是台灣高階醫材發展重要里程碑。

Read More

微創3D手術切除腸癌 降傷害

醫師吳嘉倫說,大腸直腸癌病患存活關鍵在於愈早發現預後愈好。(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大腸直腸癌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吳嘉倫說,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方式由傳統剖腹進展到腹腔鏡微創,降低血管及神經傷害並提升淋巴結廓清率,更能幫助病人勇敢接受治療。 吳嘉倫表示,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3年成為國人年癌症發生率居冠,2020年健保資料庫整理出來的「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中,雲嘉南區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是6個地區中第1名(北北基宜金馬、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澎、花東),提醒國人尤其是台南鄉親要做好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病患存活關鍵在於愈早發現預後愈好,零期的大腸癌治癒率幾乎是100%,第1期在手術也有90~95%的5年存活率。 醫學進步,大腸直腸癌手術方式也由傳統剖腹手術進展到腹腔鏡微創手術,微創手術的接受度相對地高,其好處主要是傷口小,從原先約20~30公分縮小到約5公分,術後的疼痛因傷口小所以也較傳統剖腹手術小很多,術後可較早下床活動,對於腸道功能的復元及肺功能的恢復都有幫助。 他說,微創手術除了傷口小,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提供手術醫師更佳的手術視野,傳統手術完全靠手術醫師的雙眼視力,而3D影像微創手術是利用鏡頭置入患者腹腔內,將內部情況傳送至高解析度的螢幕上,不只解析度佳,也將影像放大數倍,手術醫師藉由螢幕上的影像開刀,看得更清楚,對於腹腔內淋巴節清除、血管神經保留之效果都較傳統剖腹手術為佳,不管是患者的手術後存活率、功能的保留皆有加分。

Read More

山泉水洗臉 鼻腔夾出活水蛭

新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柯建安(圖左)幫患者檢查鼻腔。(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1名50歲男子平常喜歡到山上汲取山泉水回家飲用及洗臉,因山泉水含有水蛭幼蟲,男子未經煮沸使用,幼蟲入住鼻腔,導致男子單側鼻塞鼻竇炎數月,經新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柯建安檢查,才將水蛭夾出。 新營醫院指出,該男子單側鼻塞膿鼻涕數月,於住家附近診所就診服藥,經治療後症狀仍反覆發作。男子某次大力打噴嚏後,發現鼻腔擤出沒看過的黑色生物的尾巴,轉而至衛福部新營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醫師柯建安仔細檢查後,赫然發現右側鼻腔內有黑色活物,馬上安排鼻竇內視鏡檢查,取出1條長約4公分的活水蛭。 男子事後回想,可能是自己平常有去山上取用山泉水回家飲用及洗臉的習慣,因此不慎吸入水蛭幼蟲導致。 柯建安表示,山間溪流看似清澈純淨,其實水裡面可能含有肉眼不易查覺的水蛭幼蟲及其他微生物菌叢,千萬不可隨意飲用或是拿來沖洗臉部。若不慎遭水蛭入住鼻腔,可能會有鼻腔異物感、因水蛭活動刺激產生反覆打噴嚏、流鼻水及膿鼻涕等症狀,水蛭會分泌防止血液凝結的水蛭素,進而導致反覆鼻腔出血等情形。

Read More

達文西切除攝護腺癌 9旬翁重拾健康

94歲馮老先生頻尿與急尿感卻又尿不乾淨的困擾,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94歲馮姓老翁受到頻尿及常有急尿感卻又尿不乾淨的狀況困擾,到童綜合醫院尋求泌尿科治療,經醫師呂謹亨看診並進行相關檢查後,發現老翁攝護腺肥大且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篩檢指數高達10ng/ml,再進行後續切片檢查,確診老翁罹患攝護腺癌。 呂謹亨表示,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是微創手術,僅需切開0.5公分到1公分的小傷口,大幅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且因為傷口小,所以個案僅住院1週即出院返家休養。後來回診追蹤檢查,進行2次術後PSA篩檢,指數都小於0.0008ng/ml,是儀器能測出的最小值,而且可以正常排尿,沒有出現尿失禁等現象。 副院長歐宴泉表示,台灣為高齡化社會,童醫院對於80歲以上的病人接受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有豐富的經驗與案例。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早期攝護腺癌病人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症狀,只有早檢查早治療。

Read More

痛風藥秋水仙素抗肝癌

林子堯教授(左)獨創秋水仙素給藥模式應用在肝癌晚期人體試驗上,讓病人蘇先生(右)多存活4年。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肝癌晚期的治療,一直是醫界棘手的難題,包括近年來火紅的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也只能延緩肝癌的惡化,並無法治癒肝癌,而且副作用高、價格昂貴;高醫將過去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老藥,應用在晚期肝癌臨床上,每錠0.5毫克只有新台幣3元銅版價,療效並不比動輒數十萬元的新藥差,已有1名病人存活了4年,為晚期肝癌治療帶來新曙光。 高醫副院長黃尚志表示,秋水仙素是問世數十年的老藥,價格相當便宜,通常用來預防與治療痛風;肝膽胰內科林子堯教授和其團隊研究發現,這個老藥也可用來處理肝癌,共收治了15名患者,經6年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第2期病人的整體存活期和對照組使用第1代標靶藥物並無差別,其中1名轉移肺部的患者經過4年的追蹤治療至今,為晚期肝癌治療帶來新希望。 林子堯指出,秋水仙素過去未被用來治療癌症,是因長期高劑量會產生嚴重副作用甚至死亡,而低劑量又無法達到抑制肝癌細胞增殖之作用;為此,他和團隊獨創1套高劑量秋水仙素長期給藥模式,從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間共收治15名晚期肝癌病人,此給藥模式經早期第2期人體臨床試驗,證實可繼續應用在人體臨床試驗上;其主要副作用是腹瀉。 經6年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第二期臨床試驗病人的整體存活期和對照組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並無差別。其中一名62歲的蘇先生本身患有C肝,因先前沒有症狀而沒有定期追蹤,10年前某天突然食不下嚥、容易疲倦,就醫檢出肝臟有顆5-6公分的腫瘤,經轉診到高醫接受治療,4年前腫瘤轉移到肺部,使用標靶藥物失敗後開始接受肝膽胰內科林子堯教授的人體實驗計畫,服用秋水仙素至今。 林子堯教授表示,秋水仙素抑制肝癌進展之機轉和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並不相同,病人在接受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時,也可考慮合併使用秋水仙素長期給藥模式,可以提高整體治療成效,讓晚期肝癌患存活愈來愈有希望。

Read More

心律不整不理會 壯年男如廁昏倒

中醫師許堯欽說,對於病竇症候群患者來說,中醫是一個安全有效的對症治療。(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9歲銀行男性經理罹患心律不整10多年,因症狀輕微,未予重視也沒接受規則治療。直到最近一年來發生突發性暈厥兩次,其中一次如廁後起身昏倒送醫診斷為「病竇症候群」。求助中醫用藥調理改善病情,3週後回診其心悸與心律不整皆獲滿意控制,且體能有明顯進步,暫不考慮裝置人工心臟節律器。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指出,病竇症候群病因是心臟調控心跳頻率的竇房結功能退化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包括心悸、胸悶痛、頭暈疲倦、昏厥等,部分病人會以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的症狀表現出來。臨床上常見的心電圖檢查表現是竇性心律過緩、長時間的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偶爾會出現心率快慢交替的現象。 70歲以上老人的盛行率約2~3%,50歲以上成人的盛行率則降為0.2%~0.3%。其危險性在於非預期的心臟停止跳動導致突發性眩暈與昏厥,若是在爬樓梯或開車當中發生,可能導致有生命危險的意外,多數有臨床症狀的病人,多以裝置永久性人工心臟節律器做為處置。 許堯欽表示,依據中醫門診對病竇症候群病人的觀察,中老年病人多半常合併有貧血、營養不良、體力差、血壓低、心跳慢等症狀,中醫辨證屬於氣血虧虛的體質;部分老年病人合併有較嚴重的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衰竭、一動則心悸氣喘、手足容易冰冷、容易頭暈與突然昏厥等症狀,屬心腎陽虛的體質;較年輕的病人容易在焦慮緊張後發作心悸,平時多有較強大的精神壓力,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傾向,多屬痰熱擾心的體質。依不同體質施以藥方對治,只要能接受正確的中醫辨證與調理,病情多能有機會順利控制,中醫對於病竇症候群是一個安全有效的對症治療。 他說,病竇症候群患者不用怕運動引發心律不整,可做較緩和、漸進式的,如手腳擺動快慢交替走、太極拳、平甩功等,適當保持運動習慣。

Read More

高血壓導管治療 成功減藥

醫師趙川磊表示,新突破的高血壓導管治療,不僅讓用藥量減少,並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46歲的高血壓患者許先生,每天都要吃7、8顆的藥,最困擾的是每天一起床即會頭暈,半年前進行高血壓導管手術後,現在每天藥量減少,精神也變好;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趙川磊表示,高血壓導管治療不僅讓血壓穩定控制,並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等的發生。 台東馬偕自去年引進高血壓導管治療技術,目前已為2位患者完成手術,經數月至半年追蹤,血壓較原來都下降10mmHG,減少藥物使用量,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許先生現身說法,因遺傳性高血壓,以前即使吃血壓藥,一早起來都會頭暈、思緒無法集中。高血壓導管手術後,不再有頭暈現象,連他最愛的潛水,都可以潛更久的時間。 趙川磊說,過去醫師為病人下了「高血壓」診斷時,似乎就判定了病人終生得與藥物為伍,尤其長輩常忘記吃藥,導致引發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高血壓是因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導致腎素分泌增加,造成血管收縮而使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治療即是1種經由導管的微創治療,只需從鼠蹊部將導管置入,並給予低電量射頻,加熱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減少神經輸出端輸出訊息,達持續控制血壓的目標。手術時間短,只要1至1小時半,傷口小復原快,隔天即可出院。

Read More

無力癱床 翁罹格林巴瑞症

老翁罹患格林─巴瑞症候群,四肢癱瘓,多次血漿置換後恢復。(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務農的陳先生腰痠背痛,原以為農事疲勞造成,但逐漸覺得四肢無力,最後癱瘓在床。他四處求醫不得,轉而請求神明指示依然無解。經腰椎穿刺檢查確診為罹患罕見的「格林─巴瑞症候群」,給予多次血漿置換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嚴介聰藉由病史探詢,以及神經傳導檢查、腰椎穿刺檢查結果,發現病患腦脊髓液中蛋白質和血球細胞數比例異常,綜合臨床上特別的神經學症狀,研判罹患罕見的格林─巴瑞症候群。 格林─巴瑞症候群全名為急性發炎性去髓鞘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變,是一種周邊神經的急性發炎病變,因身體免疫系統錯認目標,轉而攻擊自身神經系統的疾病。好發於年輕及老年人,但各年齡層都有相關案例。 嚴介聰指出,此病進展迅速,常在數週甚至數日內就有解尿困難、無法步行的問題。罹病後可能侵犯身體的運動、感覺,甚至自主神經系統,80%以上病患會先出現雙下肢無力,隨後無力感逐漸加劇且往上肢竄升,以對稱且漸進性上行的神經症狀為表現特徵,嚴重時可能導致四肢癱瘓、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上,可選擇療效相當的血漿置換或靜脈免疫球蛋白注射。陳男在加護病房經5次血漿交換後,原本癱軟的四肢可緩慢自行舉起。出院後初次回診時,已不需攙扶與使用輔具,自己走進診間。嚴介聰說,有些病人即使痊癒仍有機會復發,必須持續觀察、肌力復健,並視情況服用免疫製劑與低劑量類固醇控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