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疲累小心腦中風 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

「腦中風就醫,快打119」活動,透過行動劇示範到院前腦中風指標評估。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壯年嗜睡、疲累竟是腦中風,但台灣平均送醫時間超出標準近1倍,醫師提醒,每3人就有1位腦中風患者未能及時就醫送命,若要減少腦中風的失能風險,快打119送醫,時間就是關鍵。  腦中風蟬聯國人十大死因多年,為成人主要死亡及失能的主因,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據統計,台灣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腦中風10年死亡人數成長逾1成,平均每1小時即有超過1人死於腦中風,且逾半數(17,000人)因而失能,更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  鄭建興表示,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若要減少腦中風的失能風險,快送醫時間就是關鍵,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台灣平均送醫時間高出標準1倍,甚至偏遠地區最高更耗時34小時。  因此,台灣腦中風學會今年與各縣市政府、局處合作,推廣在地化腦中風衛教,制定腦中風送醫評估指標,從救護車抵達後即展開救治流程,加速到院後治療進行,期待在2020年全台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施打率能超越國際7%的指標,減少腦中風致死及失能的威脅。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消防局及台南市13家急救責任醫院與台灣腦中風學會,21日合辦「腦中風就醫快打119」2019台南市世界腦中風日聯合記者會。會中公布台南獨創的生活化宣導標語「嘴歪臭奶呆、走路腳歪歪」,盼使民眾容易記憶、理解。

Read More

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 遠離流感

一年四季都可能會有流感疫情,高榮南院籲請民眾除要接種流感疫苗,平時也要勤洗手及生病時自動戴上口罩的好習慣。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冬天雖是典型的流感季節,但一年四季都可能會有流感疫情。高雄榮總台南分院感染科醫師鄭育容表示,罹患流感一旦產生併發症,死亡率可高達5成,提醒民眾除每年要接種流感疫苗,平時也要養成勤洗手,生病時自動戴上口罩的好習慣。  鄭育容表示,流行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經飛沫和接觸途徑傳染。咳嗽和打噴嚏的動作都會噴出帶有病毒的飛沫,而這些病毒可以在物體表面存活數小時,一旦摸到帶有病毒的物品,例如電話筒、手機、門把等,再來接觸口鼻眼睛等有黏膜的地方,就有可能會感染流感病毒。尤其觸摸口鼻前後,因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濃度很高,所以一定要洗手。  流感症狀和一般的感冒差不多,但比較容易發高燒,時間也比較久,疲勞痠痛的感覺可能會比較明顯。得到一般感冒也許還能繼續工作,但得到流感就只能躺在床上休息。  鄭育容說,罹患流感的人從發病前1天到發病後的3~7天,都有可能會傳染給別人。流感併發症以肺炎最為常見,其它如中耳炎、腦炎、心肌炎、週邊神經炎等都有可能發生,一旦產生併發症,死亡率可高達5成。容易產生併發症的族群有老年人、嬰幼兒、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建議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另口罩最好使用拋棄式的,一旦被口水或鼻涕沾濕,就要更換。

Read More

天涼小「心」出人命! 狹心症患胸悶胸痛速就醫

醫師陳韋廷說,狹心症患者若出現胸悶、胸痛及冒冷汗,快就醫,年輕和年長者皆是。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天氣轉涼,狹心症患者要多加注意!台南市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韋廷說,若出現胸悶、胸痛及冒冷汗等症狀,最好提高警覺趕快就醫,年輕和年長者皆不能忽視。  陳韋廷表示,心臟病是我國十大死因之一,冠狀動脈疾病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在台灣罹患此病的人數正逐年增加,甚至出現在年輕人族群。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又稱「狹心症」,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讓動脈硬化與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好發於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性格急躁、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等人。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部及頸部,伴有惡心、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出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  陳韋廷表示,冠狀動脈疾病檢查的部分包含運動心電圖、鉈201心臟灌流掃描及心導管檢查。若藥物治療無法控制,則考慮心導管手術。目前心導管技術發展非常快速,可利用血管支架,尤其是塗藥血管支架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應用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可很快打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有效挽救缺氧的心肌不致壞死。  他說,預防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食物,烹飪時以低油、低鹽為原則,並維持良好運動習慣。

Read More

專業認證 中醫內科臨床測驗 花蓮慈濟登場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內科專科醫師OSCE測驗,為中醫師專科化訓練立下里程碑。(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接受衛福部委託辦理「中醫內科專科醫師訓練計畫」,昨日首次舉辦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SCE),為中醫專科醫師訓練立下里程碑。副院長何宗融表示,中醫住院醫師完成4年受訓之後,再接受近1年的中醫內科專科醫師訓練,直接面對真實的標準化病人,測試他們在臨床的訓練成果。  衛福部中醫藥司2年前委託醫策會試辦「中醫專科醫師制度建構計畫」,花蓮慈院今年承接「中醫內科專科醫師訓練計畫」,計畫第1年首次舉辦中醫內科專科醫師OSCE測驗。何宗融表示,此次測驗考題由7家中醫OSCE中心,包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癌治療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撰寫,再由醫策會委員共識挑選8題,通過醫策會教案審視中心審查後,成為全台中醫內科專科醫師OSCE測驗考題。  中醫內科專科醫師OSCE測驗除了透過真實診間場景,真人模擬的標準化病人,了解訓練醫師在面對真實病人時的「病史詢問」、「醫病溝通」、「四診」、「臨床技能操作」等技能之外,測驗題目也很多元,從常見疾病到罕見疾病都納入考題。  何宗融表示,這次中醫內科專科醫師OSCE測試題目包含常見的成人發燒及咳嗽、胃痛、頭痛,還有泌尿道炎、末期腎臟病變、大腸激躁症,以及罕見的全身性反覆發作與多器官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貝西氏病,而參加測驗的受訓醫師,必須在80分鐘內完成一共8站的OSCE測試。中醫內科專科醫師受訓完成後,經過中醫內科專科醫師OSCE測驗,既可獲得衛福部認證為中醫內科專科醫師。

Read More

罕病專法20年 吸引各國來取經

 罕見疾病基金會舉辦「翻轉罕見人生—罕病20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齊聚8個國家重量級學者共同見證罕病專法20年的發展。(罕病基金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罕病基金會創立20年來,爭取醫療、社會福利等權益,我國自2000年起,成全球第5個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的國家,目前已經公告223種罕病,並且通過認定76種罕藥,並將罕病用藥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吸引亞太罕見疾病組織、APEC罕病網路主席等病友團體皆來台取經。  罕見疾病基金會於1999年6月6日創立,以爭取病患權益出發,以致建構永續服務網絡,成為罕病家庭的後盾,並點亮罕病家庭生命及扭轉世人對罕病的看法。同一天,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也同步成立,關注並引進最新罕病醫療發展,守護罕病家庭生命品質。  20年來,兩會因著對罕病病友的愛,逐步建構台灣罕病服務網路,20日舉辦「翻轉罕見人生—罕病20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邀請8位國內講者及來自8個國家重量級學者,共同見證罕見20年的發展。  馬來西亞罕病童家長李意盛(中)表示,因台灣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一句話的鼓勵,給了他莫大勇氣,不僅替30多名罕病童爭取醫療費,也讓更多馬國患者願意站出來替自己發聲。(李意盛提供/中央社) 馬來西亞溶酶體儲積症協會理事長李意盛,有兩名罹患龐貝氏症的孩子,「原本覺得孩子面臨這樣龐大的醫藥費用,根本手足無措,甚至已萬念俱灰。」但多年前來到台灣來拜訪罕病基金會時,得到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與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建議:「第一是勇敢去做,爭取權益,第二是運用媒體的力量,讓政府看見病友的急迫需要。」回國後便積極地跟政府爭取,兩個女兒最後幸運地獲得後續治療及特別基金的補助,也讓更多當地這樣的孩子有了出路。  李意盛說,從2011年成立協會只有8個家庭加入,至今已有100位病友加入協會,並為53個孩子爭取到治療的藥物。他自喻成立協會就像電影「破風」中的破風手,一馬當先擋住強風,讓後面的病友可以獲得幫助與治療。  面對未來,曾敏傑則表示,《罕病法》實施至今,新生兒篩檢21項目,但據APEC數據,共有7000多種罕見疾病,其中有95%的罕見疾病無藥醫;而35%的罕病病人會在一歲之前死亡,診斷時間約須8年,誤診次數約2~3次,「影響人數達2億人。」呼籲政府借鏡韓國專法,擴大新生兒篩檢項目,才能讓家長安心生育。

Read More

台大醫師 可望進駐澎湖看診

澎湖縣長賴峰偉(左)20日頒發縣政顧問聘書給台大醫院院長陳石池(右),並請益與台大醫院醫療合作方向,陳石池應允將與澎湖簽訂策略聯盟合作,遴派各專科醫師支援醫療服務。(澎湖縣政府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澎湖縣20電  澎湖醫療品質再進擊,澎湖縣長賴峰偉今天頒發縣政顧問給台大醫院院長陳石池時,透露台大將與澎湖縣簽訂策略聯盟合作,遴派各專科醫師支援醫療服務,落實「醫師動、病人不動」在地醫療目標。  國內急重症權威的台大醫院院長陳石池周休假日應澎湖縣關心健康發展協會邀請,分別前往馬公朝陽、白沙員貝和岐頭等村里舉行健康講座,教導民眾正確的健康知識,並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與道德健康四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且不僅是沒有生病或是體質健壯,已故醫師侯武忠的遺孀陳慧娟還致贈感謝狀給陳石池。  賴峰偉今天在縣長室致贈縣政顧問給陳石池,同時請益與台大醫院醫療合作方向,陳石池應允將與澎湖簽訂策略聯盟合作,遴派各專科醫師支援醫療服務,提升在地醫療政策,使民眾對醫療更有信心,落實「醫師動、病人不動」在地醫療政策。  賴峰偉今天同時頒發縣政顧問和榮譽縣民證給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和中醫院院長溫崇凱2人,感謝杜、溫2人台澎空中飛人定期至澎湖支援醫療看診服務,令人感佩。

Read More

60歲以上長者 1成6骨鬆

 台中市衛生局說,女性停經以後骨質會快速流失,每年可流失2~3%,其中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質疏鬆症而骨折。(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人口有16%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高達8成。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提供「保骨本」小撇步,攝取足夠「含鈣食物」,搭配適度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吸收鈣質,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負重式、球類、跑步及健走等,增加骨質密度,鍛鍊肌耐力和強度保護骨周組織。  衛生局說明,女性原來的骨質就比男性差,更年期是生命中自然且必經的歷程,女性停經以後骨質會快速流失,每年可流失2~3%,其中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質疏鬆症而骨折;這時期因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女性會產生生理及情緒變化和身心不適的情形。  曾梓展籲民眾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及早就醫及早治療,可能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停經後女性,日常生活中彎腰或搬重物等小動作都有機會導致骨折的風險,應盡量避免,平時多要加注意駝背、變矮等身高變化;此外,平時避免吸菸、飲酒及熬夜,骨骼更加健康。

Read More

減重日記 1年半甩70公斤 大胖男自信娶妻

 黃男瘦身後對比減重前被友人偷拍的模樣,散發出滿滿的自信。(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9歲黃姓男子從小就被叫「超級大胖」,胖到150公斤時驚覺有嚴重睡眠呼吸中止,就醫被告知「隨時可能併發心肌梗塞、有生命危險」後,為保命接受減重手術,且術後養成騎單車的運動習慣,1年半就瘦了70公斤。他以前因太胖根本不想拍照,剷肉後找回自信人生,還讓他在去年底娶得美嬌娘。  黃姓男子說,他天生食量驚人,從小被叫「超級大胖」,一餐最多可吃5個便當,到吃到飽餐廳還可以吃掉20至30盤肉。他高中畢業後體重就破百,2年多前因胖到嚴重睡眠呼吸中止,遂就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指出,黃男就診時身高172公分,體重15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51.4,血壓收縮壓145mmHg、舒張壓高達92mmHg,飯前血糖值132,糖化血色素值6.7,已是「超級肥胖級」,隨時可能併發心肌梗塞,有生命危險。  黃男嚇到接受內視鏡縮胃曠腸手術,他的胃容量縮到約100毫升,僅原本1/6,再將正常有6至7公尺長的小腸截斷一半拉到旁邊,只留3至4公尺長的小腸吸收養分,並養成騎腳踏車的習慣,手術後1年半就減掉70公斤,已維持逾2年未復胖。  但因大量減重70公斤,黃男腹部、手臂、雙腿皮膚嚴重鬆弛,再由該院整形外科醫師陳彥州進行全身環狀拉皮手術,切除贅皮。他成功減重後,3高跟睡眠呼吸中止症消失,現在運動可以跑8千至1.2萬公尺。

Read More

卵巢癌易錯認 狀似腸胃出毛病

 陳姓護理師罹患卵巢癌,她感謝醫師呂建興給她的建議與希望,讓她積極抗癌,經營屬於自己的精采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2歲陳姓護理師需要輪班無暇吃飯時,來一口手搖飲珍珠奶茶、巧克力等含糖飲料暫緩飢餓,甜食也讓她稍解壓力,8年前因左腹越來越大、疼痛就醫,確診是卵巢癌第1期,左側卵巢有10公分腫瘤,醫師為她保留子宮及單側卵巢,留住生育能力,2年後人工受孕成功生女,雖然歷經3度復發、3次手術,但她樂觀面對,強調聽從醫囑就對了,與其哀怨、擔心過日子,不如「開心過每一天」。  台中榮總婦科主任呂建興指出,卵巢癌每年新增1千5百人,卵巢位在骨盆腔深處,有病時不易早期發現,等到發現時往往是晚期,被形容為「婦科癌症中最可怕的隱形殺手」。但他提醒,卵巢癌治療能客制化,針別不同期型和體質給予不同療法,即使惡性度高一樣能結婚生子,擁有長期存活的條件,千萬不要放棄希望。 台中榮總舉辦卵巢癌病友會,醫師呂建興呼籲病友勇敢抗癌,不要放棄希望。(記者陳金龍攝) 呂建興表示,陳姓護理師在34歲時曾腹痛一整天,後來躺下時發現腹部有巴掌大的腫塊,且長大迅速,就醫檢查左側卵巢有10公分腫瘤,而且體積紮實,確診卵巢癌第1期,而且是亮細胞型態,惡性度高、易復發,原本應該把兩側卵巢、子宮、淋巴、甚至盲腸全部切除,呂建興為她保留生育能力,保留子宮和右側卵巢,術後化療。  陳女術後依原定婚期結婚,隔年人工受孕一舉生女,不料2年後右側卵巢發現6公分腫瘤,癌症復發,只好和子宮一併切除及化療,105在腹膜復發,開刀切除部分腹膜,並接受化學及標靶治療,去年第3度復發繼續接受治療,今年6月完成療程。  呂建興說,陳女罹患卵巢癌的亮細胞型,占卵巢癌的20%,該型與她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60%都合併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兩者高度相關,子宮內膜症有3%會變成卵巢癌,不要輕忽。  呂建興提醒,卵巢癌好發於50到70歲婦女,但年輕女性也不少見,曾有國二女生罹患,他說,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當腫瘤逐漸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會出現一些輕微、模糊的症狀,但也容易被輕忽,等到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降低等症狀出現時,常被誤以為腸胃問題,但卵巢癌多已是晚期,有75%的卵巢癌確定診斷時已經有轉移了,不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卻是高居婦科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名。

Read More

全人醫療顧爸媽 子女最安心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醫師在新書「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中,以其專業解答常見病患疑問及照護困境,更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保健指南。(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專訪  現代人整日工作忙碌,可能沒想到,才一轉眼,爸媽都邁入高齡,變得健忘、糊塗,還有心血管、呼吸道疾病,甚至「奇蒙子」等問題多,老人醫學專家詹鼎正出面解惑強調,老人醫學講究的就是全人醫療,才能替爸媽顧健康、顧快樂。  「生老病死,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生命定律。雖然爸媽的人生已經近黃昏,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盡己所能, 讓他們的夕陽餘輝無限美好。」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詹鼎正表示,自認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親自擔任活到104歲外婆的老年醫師。  詹鼎正表示,現代人鎮日在外拚搏、衝刺事業,整天為了養兒育女、充實自我忙得團團轉,往往沒有算過與爸媽相處的時間還剩幾天?以他自己來說,在照顧了外婆後,漸漸地,辛苦一輩子的父親,步伐也變慢了,心中有萬般不捨的他,眼神中也流露更多使命,要全力顧好 爸媽。  老人醫學就是透過周全性的評估,照顧到老人家的生活功能,身體、心理、及社會層面,詹鼎正表示,老人醫學考量的面向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希望能顧全老人家的生活品質,甚至是生命尊嚴。  因此,擁有美國老人學與長期照護博士學位,受過完整正規老年照顧訓練的詹鼎正,在新書「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中,就以其專業解答常見的病患疑問及照護困境,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保健指南,幫助現代人顧好爸媽的健康。  在書中,詹鼎正以專業剖析顧爸媽的13大難題,也分別解說人體變老的過程,再對銀髮族日常保健提出建議,並提醒定期健檢、日常監測,及避免小病變大病的就醫疑難大解惑。  詹鼎正說,年老雖然無法逆轉,但如果能夠藉由正確運動、飲食,就可以努力不生病,即使生了病,也希望透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盡可能延長老人家行動自如、耳聰目明的歲月,這不只能嘉惠到個別的病人,同時也能幫助國家節省巨額社會成本。  不過,面對人生的最後一段,詹鼎正也提出預立醫療決定的建議,讓自己的人生可以照自己的意願過,他說,相信每個人都能夠透過合理的自我照顧,以及人際的支持關懷,老得有活力、有創造力、有智慧,而且有尊嚴,讓生命的晚景不是多病多痛的風中殘燭,而是成熟、圓滿、喜樂的鎏銀歲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