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黃疸茶色尿 驚罹胰臟囊腫

  醫師王堯生指出,胰臟囊腫如大於3公分、有結節、主胰管擴張或具家族性胰臟癌病史,須留意癌變風險。(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一名60多歲婦人近2個月來反覆因打嗝、脹氣問題就診,直到皮膚出現黃疸並排出茶色尿液,電腦斷層檢視發現胰臟頭部腫瘤。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堯生表示,胰臟囊腫多數為良性,但如果大於3公分、有結節、主胰管擴張或具家族性胰臟癌病史,就要留意癌變風險。 臨床上發現胰臟囊腫,一般會建議先透過磁振造影(MRI)或內視鏡超音波(EUS)檢查囊腫情況。MRI是無輻射的影像工具,藉由共振造影可檢視囊腫與主胰管或支胰管狀況,是否造成壓迫與擴張等情況;EUS則能檢視囊腫性質、大小等細節,必要時也能穿刺抽取囊液進行分析,鑑別囊種類型及相關風險。 王堯生指出,常見胰臟囊腫包括漿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腺瘤(MCN)、導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IPMN)及胰臟假性囊腫(Pseudocyst);其中,SCN與Pseudocyst癌化風險較低。MCN與IPMN具有癌變可能,IPMN風險又更高,需進一步評估是否需手術治療。 現今健康檢查普及,許多無症狀民眾多能在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胰臟囊腫,後續將視囊腫的性質、大小、是否具高風險影像特徵及病人整體健康狀況安排個別化後續處置。如囊腫大於3公分、有實質性結節、主胰管擴張,或病人合併黃疸、胰臟炎等症狀屬高風險,需密集追蹤或轉介胰臟外科評估。低風險囊腫僅需觀察追蹤。 王堯生強調,發現胰臟囊腫不代表立即有生命威脅。低風險類型囊腫可考慮以腹部超音波與MRI監測,兼顧安全與效益;如為高風險型囊腫就建議以MRI或EUS為主要追蹤方式,以利早期發現病灶變化進行評估治療。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追蹤監測、配合治療策略。

Read More

增肌減脂…嘉市揪運動 300人飆汗拚健康

嘉市衛生局28日舉辦「揪你運動」增肌減脂專業教練運動課程。(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建議,成年人每週應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並搭配每週2次的全身性肌力訓練,打破久坐的生活模式,讓身體更健康、更活躍。 嘉義市衛生局28日於嘉義市東區體育館舉辦「揪你運動」增肌減脂專業教練運動課程,強化全身肌群的力量與耐力,有效提升燃脂效率,有近300位民眾參與。 衛生局長廖育瑋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逐漸流失,尤其在30歲以後,每10年平均會流失約3~8%的肌肉質量。60歲以後,肌肉質量會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肌肉強度以1.5~3%下降,且流失部位多為下肢肌肉群。若未及早介入肌力訓練,可能導致肌少症、跌倒風險上升及代謝能力下降,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態。 衛生局表示,適當運動除了幫助體態管理,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關鍵策略;尤其肌力訓練,對於提升基礎代謝、穩定血糖與改善關節功能都有顯著效益。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積極參與身體活動,減少久坐不動,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

Read More

重返生命重新開始起點 屏基小兒麻痺之友回娘家

屏基小兒麻痺之友回娘家,病友與當年醫護人員歡喜重聚。(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27、28日與基督教勝利之家攜手舉辦「勝利者同學會─小兒麻痺之友回娘家」活動,26名病友懷著滿腔熱情,回到這個翻轉命運的起點,與當年醫護人員歡喜重聚。 屏基表示,1950~1970年代小兒麻痺肆虐全台,當時挪威籍宣教士醫師畢嘉士與傅德蘭深入鄉間,將匍匐在地的孩子接回屏基免費醫治,還設立支架工廠自製矯正器具,以市價1/3的價格供應病童所需。 此外,並從美國進口沙賓疫苗,免費幫屏東地區4000名孩童接種,這也是台灣地區第一次大規模接種小兒麻痺疫苗。後來病童出現脊椎側彎後遺症,更在1975年再次延請美國醫師來台指導,讓小兒麻痺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當時屏基更躋身為世界8大脊椎矯正中心之一。 屏基20年間協助超過1萬名小兒麻痺患童重獲行走能力,而支撐這一切的是來自挪威協力差會無償補助超過450萬美金經費。這不僅是一段醫療援助,更是一段跨越國界、信仰與人道交織的感人篇章。 畢嘉士奔走多年,促成屏東縣政府在屏東市仁愛國小設立全台第一間肢障特殊班,並創設「麻痺兒童之家」,為現今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的前身,使患童有受教育機會;更進一步在明正國中設立「堅強班」,許多當年受助的孩子如今不僅自立更生,更是家庭與社會的中堅力量。 77歲的葉女士是這次活動最年長者。她1歲時染病,父親讀到畢醫師義診新聞後帶她從苗栗南下就醫。葉女士回憶:「手術後我打著石膏躺了半年,全靠醫護人員幫我們擦汗、翻身、換藥,甚至講故事鼓勵我們。屏基是我生命重新開始的地方。」 郭女士則在7歲接受2次手術後終能依靠支架站立,勇敢走進校園並一路完成大學學業,育有2位女兒皆成為婦產科醫師,繼續守護更多生命。另一位席女士於6歲接受手術後穿上全身型支架手持腋柺學走路,「每一步都很痛,每次跌倒都痛徹心扉,要人幫忙才爬得起來。但也就是那些痛,讓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不放棄」。 屏基院長吳榮州表示,這些故事提醒我們,醫療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點亮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世代未來的光。屏基將繼續秉持創院初心,關懷弱勢、守護健康,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Read More

私密處保養 保持乾爽勿過度清潔

夏季私密處濕癢問題激增,黃醫師呼籲:別再忍耐或害羞,應及早就醫。(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夏季氣溫高、濕度重,當高溫、悶熱和汗水打亂原有的菌叢平衡,恐導致女性私密處念珠菌感染、細菌性陰道炎,甚至夏季毛囊炎等症狀。醫師提供5大私密保養守則,讓私密處在夏季不必再為濕癢所苦。 醫師黃軒在社群平台中指出:「底褲濕黏、搔癢難耐、異味飄散…這些『底部警報』可不是小事!」她比喻,女性私密處就像一座生態系統,夏季是細菌與黴菌的溫床,會造成白色念珠菌、厭氧菌等「暴走」。常見的念珠菌感染會引發豆腐渣狀分泌物、搔癢與灼熱感;細菌性陰道炎則多伴隨魚腥味與稀薄灰白分泌物,這些都可能因過度清潔、穿著緊身衣物或潮濕環境而惡化。 她強調,「不少女性習慣頻繁清洗私密處,結果反而破壞了原有的防線,越洗越癢,反效果更大」,建議女性落實5大私密保養守則: 1.選對內褲材質:改穿棉質、竹纖維等透氣材質,讓私密處自在呼吸;2.清潔不過頭:僅用溫水或pH值溫和、無香料產品清潔外陰部即可,切勿灌洗陰道內部;3.保持乾爽:運動、游泳後盡速更衣,若使用護墊也應勤於更換;4.飲食助攻:多攝取優格、益生菌食品,強化好菌陣營;5.遠離刺激源:避免香水、化學洗劑、有香味的衛生用品,以減少刺激與過敏風險。 對於持續搔癢、分泌物異常或異味的女性,黃軒也呼籲:「別再忍耐或害羞,應及早就醫,找出病因對症處理,才能避免小病變大病。」只要養成良好習慣,就能讓私密處在夏季也「芳香自在」。

Read More

糖友蛋白尿 及時揪腎病變

  醫師羅翊中說明糖尿慢性腎臟病。(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66歲林姓男子有超過10年的糖尿病史,控制不甚理想。他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中被發現有蛋白尿,檢查發現糖尿病腎病變,屬於慢性腎臟病3a期。經治療並改變生活習慣,1年來病況穩定,沒有持續惡化。 衛福部新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羅翊中表示,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平均每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病;而在末期腎病的病人,更有接近44%是糖尿病所造成。具10年以上第2型糖尿病史或是併發視網膜病變的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尤其高,須密切追蹤腎功能。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9成以上的早期腎病變患者常因沒有症狀而不自覺。建議糖友透過定期篩檢發現腎臟病變,盡早介入治療。臨床上可以藉由檢測白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來早期診斷腎臟病變。白蛋白尿可檢測早晨第一次尿液裡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當白蛋白尿檢測值小於30mg/g為正常;檢測值於30~300mg/g即代表開始有微白蛋白尿,腎臟已開始有損傷;檢測值大於300mg/g為巨量白蛋白尿,代表腎臟結構及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受損,可能進入不可逆的狀態,未來也容易發生心血管病變。 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當小於60ml/min/1.73m2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根據不同的eGFR可區分出不同分期的腎臟病。

Read More

夏季惡化高峰期 他氣喘急性發作

醫師蕭亦均表示,高溫潮濕恐引發氣喘發作,須慎防塵蟎過敏源。(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58歲張先生有多年氣喘病史,平日依靠定期吸入型藥物控制病情,身體狀況尚稱穩定,近日突然出現胸悶、乾咳與呼吸急促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中度氣喘急性發作」,立即進行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與類固醇治療,並安排血氧監測與後續追蹤,所幸症狀控制得宜,張先生當日即返家休養,目前恢復良好且病況穩定。 灣橋榮院胸腔內科醫師蕭亦均表示,台灣約每10人就有1至2人患有氣喘,為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多由氣管長期發炎引起,症狀包括咳嗽、胸悶、呼吸困難與吐氣時的「咻咻」哮鳴聲,夏季氣候悶熱潮濕,是氣喘惡化高峰期,尤其塵蟎、黴菌孢子等過敏原在濕度高時大量繁殖,最易刺激呼吸道,誘發症狀。 蕭亦均指出,近期氣候悶熱潮濕,為塵蟎與黴菌等過敏原提供了絕佳繁殖條件,當室內濕度超過60%,黴菌和塵蟎即大量增生,可能誘發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反應,甚至導致肺部黴菌感染。蕭醫師建議,應保持居家濕度在50%~60%以下,可以有效降低塵蟎和黴菌的生存機會,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並定期清洗寢具與地毯,以降低過敏原濃度。 蕭亦均提醒,穩定控制氣喘需仰賴規律用藥、良好生活習慣與定期回診評估,但許多中年患者因症狀一度好轉便擅自停藥,反而導致急性發作風險升高;中高齡族群同樣需要重視環境調控與疾病管理,平時居家環境應保持良好通風、控制室內濕度、避免接觸過敏原,搭配醫師指示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氣喘急性發作風險,保障健康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

入珠3顆化膿腫痛 女伴不蘇胡 醫建議取出

泌尿科主治醫師李宗熹直指陰莖「入珠」與性高潮無關,並提醒要注重良好的衛生習慣。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1歲高姓男子5個月前陰莖「入珠」3顆,因入珠部位紅腫熱痛在1週內持續加劇前來就醫;並稱不清楚哪次性行為後感染的,只是女伴每回都感到不適,房事總在半推半就下結束;醫師檢查診斷後建議他取出珠子,並提醒「入珠」不能增進快感,但高男堅持保留感染情況輕微的1顆。 阮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李宗熹為病患進行局部麻醉後移除珠體,術中將化膿部分清創再縫合傷口,患者術後必須保持傷口乾燥並避免性行為兩週。 李宗熹說,陰莖植珠術只能在陰莖表皮,而布滿神經感受性高潮的龜頭卻無法植入,所以性行為過程中的快感與未入珠並無差別。 女性陰道在陰莖凸起的珠子反覆摩擦刺激下,雖有可能產生程度不同的性高潮,但相反的也可能有疼痛不適感,造成陰道擦傷引起發炎,嚴重者甚至導致下體撕裂,因此,男性入珠後導致房事不和,就醫取出植入物的案例也不少見。 況且,陰莖本身在異物的不斷刺激下,會有局部組織變厚、增生及瘤狀突起情況,還存在感染發炎問題,甚至引發癌變風險,植珠前可要多加考慮。 另,33歲育有1子的趙先生困擾陰莖越來越彎曲,經檢查診斷,發現陰莖彎曲是性行為過程中受外力創傷,陰莖的海綿體組織在受傷尚未癒合下又再度受傷,這種狀況幾次後,使得彎曲角度越來越大。趙先生在醫師建議下施行陰莖海綿體摺疊縫合矯正手術,兩天出院後1週回診顯示皮膚傷口已痊癒,1個月後「開機」順利與妻子享受魚水之歡。

Read More

他咳嗽超嚴重 禍首竟是急性鼻竇炎

醫師蔡明劭表示,咳嗽原因不一定都是感冒,有可能鼻竇炎引發。(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30多歲的年輕男子近日走進耳鼻喉科診間,神情疲憊、聲音沙啞,訴說自己咳嗽長達1個月、四處求診仍未見改善,甚至聲稱「吃了數十包藥仍然無效」。他描述夜間咳嗽嚴重,彷彿「整棟大樓都以為鬧鬼」,喉嚨乾裂、痰多如潮。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表示,這類症狀雖常被誤認為頑固性感冒,其實可能隱藏更深層的病因。經安排鼻竇內視鏡檢查後,竟發現患者鼻竇開口有大量黃綠濃稠分泌物流出,確診為急性鼻竇炎合併鼻涕倒流。 蔡明劭指出,這類患者往往不知道,長期咳嗽可能來自鼻涕經後鼻道倒流至喉嚨,引起氣管持續性刺激。特別是當症狀包括:黃鼻涕擤不乾淨、咳嗽超過兩週未癒、晚上鼻塞、口乾、喉癢躺下時咳嗽更劇烈、就應高度懷疑鼻竇炎。患者經對症治療,包括抗生素、消炎藥與每日洗鼻後,2、3天內症狀大幅改善,5天內幾乎完全康復。 蔡明劭提醒,不是每個咳嗽都是感冒,鼻竇炎引發的慢性咳嗽、聲音沙啞與鼻涕倒流,若未及早診斷處理,恐拖成慢性發炎或併發其他呼吸道疾病。他呼籲民眾一旦發現咳嗽持續不癒,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安排必要檢查,才能對症下藥,快速解決病灶。

Read More

首年編列50億 癌症新藥基金 明年規模破百億

健保署長石崇良27日出席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共創癌症新藥基金永續願景論壇」指出,癌藥基金的作用,是盼提升癌藥納入健保時,對健保財務影響的可預測性。(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今年癌症新藥基金啟動,首年編列新台幣50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27日說,明年預估100億元規模應該還可以,但仍要視健保基金可吸納程度,並盤點納入給付考量治療缺口等3方向。 石崇良27日出席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共創癌症新藥基金永續願景論壇」中指出,政府今年已透過暫時性支付機制,以公務預算撥付健保基金專款專用,縮短癌症新藥給付時程。總統賴清德4月於「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也再次表示,將建立百億癌藥基金,且用多少補多少,未來基金規模可能不只100億元。 石崇良表示,由於健保是前瞻式預算,過去在將新藥納入給付後,常有低估或爆量問題,且臨床也需要時間調整用藥;而癌藥基金則是採暫時性給付,預估以2到3年為原則,依其財務效益與影響,再評估納健保。 除了減少財務不可預測性,石崇良說,癌藥基金也有助改善臨床療效可能有落差的狀況。暫時支付期間的真實世界資料,也可作為後續健保與藥廠再次議價依據。 針對納入給付的盤點方向,石崇良說明,過去是先來後到,但現在已改由專家小組擬定優先順序,考量因素包含國內民眾癌症負荷,以死亡率、發生率高者優先;並考量國際指引落差,優先考慮實證性強、高度建議者;以及現行治療缺口,盼讓每一線治療都有藥可以用。 今年癌藥基金共編列50億元公務預算,石崇良表示,明年預估100億元規模「應該還可以」,但仍要視健保基金可吸納程度。

Read More

全民免費打疫苗告終 秋冬COVID-19公費疫苗 僅供10類人

疾管署副署長暨發言人羅一鈞27日說明,114年秋冬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調整及接種規劃,並宣布10月1日起將分2階段接種。(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3年來首度修正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今年秋冬公費COVID-19疫苗,將採購277萬劑莫德納LP.8.1疫苗及30萬劑Novavax JN.1疫苗;10月起僅供10類高風險對象。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27日說明,國內自2022年7月21日起,正式開始針對年滿6個月以上所有民眾提供公費COVID-19疫苗注射。這是時隔3年後首次做出修正,自今年10月1日起,6歲至49歲無高風險民眾不再列為公費接種對象。 羅一鈞解釋,由於疫情後每年COVID-19造成的重症、死亡持續下降,去年也已經退出國人10大死因,而且過去幾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英、日、韓等國家,陸續把普遍接種策略,調整為以風險族群為接種對象。因此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做出決議。 在選株方面,羅一鈞說明,近期監測資料顯示,全球多數國家主要流行LP.8.1變異株,國內目前雖以NB.1.8.1為主,但LP.8.1已有增加趨勢,因此跟進國際趨勢,將向莫德納採購LP.8.1疫苗約277萬劑。 羅一鈞指出,非mRNA疫苗部分,經詢問Novavax,若要10月供貨,須維持供應現有的JN.1疫苗,因此將購買30萬劑Novavax JN.1疫苗;2廠共購買307萬劑,並與公費流感疫苗同自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 他提醒,到今年9月30日為止,將持續供應年滿6個月以上民眾接種JN.1疫苗。且NB.1.8.1與LP.8.1都仍為JN.1系列變異株,現有疫苗仍有不錯保護效果。 疾管署說明10類高風險對象包括:1、65歲以上長者。2、55至64歲原住民。3、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4、孕婦。5、6個月以上高風險對象,包含符合流感疫苗高風險對象條件,以及結核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患者。6、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7、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8、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9、滿6個月以上至未滿6歲幼兒,以上為第1階段(10月1日起)施打對象;第2階段(11月1日起)則是第10類:50至64歲無高風險成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