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天騎車 婦橫紋肌溶解症

婦人少喝水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大甲李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陳采峰詢問病情。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天氣炎熱提醒一定要多喝水!一名70多歲婦人,平時覺得無聊,每天從住家騎車約30分鐘,到8公里外的文化健康站參加活動,日前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身體發熱,趕緊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出她罹患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而且還有第4期腎臟病,治療後才逐漸正常。醫師提醒,天熱容易好發橫紋肌溶解症,運動時要量力而為並補充水分。 大甲李綜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采峰表示,患者到院時自述,覺得全身熱熱的,全身也覺得麻,外觀看患者腳部水腫,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肌酸激酐、肌酸酐、尿素氮數值皆飆高,診斷罹患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後續給予藥物治療再持續追蹤。 「天氣熱激烈運動又喝水不足,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或急性腎衰竭。」陳采峰說,最近天氣持續高溫,不論是坐在冷氣房或是在室外活動,一定要隨時補充水分,不要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他建議,最好減少大熱天做戶外運動,如果身體出現肌肉疼痛、無力、僵硬,以及尿量減少、尿液呈現深色,就有可能罹患橫紋肌溶解症。 陳采峰指出,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由於該婦人罹患第4期腎臟病,腎臟功能只剩下不到正常的1/3,在天熱少喝水、脫水的狀況下,誘發病症。這一次身體不舒服拖了好幾天,才導致病情加重,最後住院治療。 患者透露,平時自己一個人在家覺得無聊,因此,每天上午都騎機車到住家8公里遠的文健站參加活動,學舞蹈、交朋友,沒想到有一天參加活動後,身體覺得不舒服,不加以理會,一開始先忍,原本只有手腳感到麻麻的,後來愈來愈嚴重,變成全身都麻,而且全身還熱熱,嚇到趕緊就醫,「經過這一次我怕了,天氣熱到不行,每天還騎車太久,以後要照顧身體,不想再去上課了。」

Read More

AI檢測儀深入社區 揪心房顫動

嘉基心臟血管科醫師蔡子賢說明心律不整的治療趨勢以及電燒術。(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心律不整是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其中「心房顫動」尤為常見,恐導致血栓、中風等嚴重後果。為強化早期發現與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國際扶輪社3470地區攜手,透過AI可攜式檢測儀深入社區,結合高成功率的心導管電燒術(射頻消融治療),推動公益心律不整篩檢。 嘉基指出傳統心電圖檢查受限於院所,難普及。AI心律檢測設備則可快速初篩,有效發掘潛在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每年逾15萬人因心律不整就醫,卻有近1/4未被診斷。 嘉基心臟內科醫師蔡子賢表示,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嚴重時引發中風或腎臟阻塞。電燒術已成主流治療方式,手術僅需30分鐘,住院1至2日即可出院,臨床成功率高達85%以上,嘉基累計已逾2千例成功案例。 會中分享3起典型成功案例,包括一名50多歲男子於社區篩檢中發現心律異常,進一步確診為心房顫動,經電燒治療後成功康復。他感動表示:「沒想到篩檢救了我一命。」 扶輪社即將就任總監莊和達表示,自去年8月起於雲嘉南澎辦理180場篩檢,篩檢人數逾1.8萬,檢出2100人心律異常。致力推廣腦中風預防篩檢的醫界泰斗高明見教授指出,台灣每15分鐘就有1人中風,能透過篩檢預警、快速連結醫療資源,是守護民眾健康的關鍵。 嘉基院長陳煒強調,醫療應走入社區,結合AI科技與公益行動,實踐預防醫學精神,守護每一顆跳動的心。

Read More

反覆關節疼痛 竟罹罕見腫瘤

醫師方啟榮說,若膝關節疼痛持續逾3個月,或活動時有卡住、腫脹現象,盡早就醫檢查。(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8歲林先生多年來飽受右膝關節疼痛困擾,甚至已在大型醫學中心接受過2次手術,卻仍反覆復發,日常走路、上下樓梯都成為折磨。後轉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查明病因為罕見的「滑膜軟骨瘤病」,經以關節鏡微創手術,並一次性完整清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現已恢復正常行走,重拾生活品質。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林先生原以為只是一般退化性關節炎,但持續性的疼痛與活動受限讓他求診於多家大型醫療院所,甚至動過2次膝關節手術,仍未明顯改善。由於病患症狀與典型退化性關節炎不盡相符,經進一步安排影像學檢查,才找出真正原因。滑膜軟骨瘤病是一種罕見的滑膜細胞異常增生疾病,會在關節腔內產生多顆軟骨結節,在關節中游離、堆積,導致關節腫脹、卡住、甚至疼痛難耐。多見於膝、肩、髖等大關節,好發於30-50歲男性。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卡住感及活動受限。 他說,考量患者已接受過2次開刀治療且無效,醫療團隊以關節鏡微創手術進行處置。術中透過關節鏡從小傷口進入關節腔,清楚觀察滑膜與異常軟骨結節的位置,進而精準完整摘除病灶,並清除發炎滑膜,保留關節結構完整。術後隔天林先生即可下床行走,短短幾週內即恢復正常活動,長期困擾他的膝關節疼痛也完全解除。 方啟榮說,滑膜軟骨瘤病雖屬良性腫瘤,但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關節持續破壞、活動受限,甚至日後退化加速。由於此病罕見、早期症狀與一般退化性關節炎相似,常被誤診或忽略。因此,若膝關節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或活動時有卡住、腫脹現象,盡早就醫檢查,必要時透過關節鏡進一步診斷與治療,可避免不必要的反覆手術與病情惡化。

Read More

半癱非中風 揪心臟黏液瘤

醫師鄭伊佐說明,心臟黏液瘤為良性腫瘤,只要妥善治療預後都能良好。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旬婦人突發右側肢體癱軟,家人原以為是中風緊急送醫,找出真正元凶不是一般的血管性中風,而是一顆超過5公分、長在左心房的心臟黏液瘤。醫師以微創開心手術切除腫瘤,婦人順利康復出院,重拾健康人生。 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解釋,心臟黏液瘤是心臟內最常見的原發性良性腫瘤,約8成生長於左心房,黏液瘤質地柔軟、形狀像果凍,隨心跳在心房與心室間擺動。一旦腫瘤阻塞瓣膜出口,干擾血液流向全身,形成血栓,血栓流出阻塞血管導致腦部缺血,出現中風症狀。 婦人的腦部影像確實顯示缺血性中風跡象,檢查卻找不到常見的血管性病變,直到執行心臟超音波掃描,那顆隨心跳搖晃的黏液瘤終於現形。若未及時發現並即時處理,婦人可能會再度中風,甚至因腫瘤阻塞心臟血流,引發致命性問題。 鄭伊佐評估,病人年過6旬,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身體條件良好,加上腫瘤位置適合微創路徑,決定採取右側胸肋間進入,從周邊建立體外循環後、從左心房切開取出腫瘤與其根部,再以心包膜補片修補的方式手術。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婦人在手術隔天即脫離呼吸器,醫療團隊安排早期復健介入,婦人出院前右側肢體功能已明顯改善,僅感覺右手稍有遲鈍,術後預期身體功能可以隨時間逐步恢復。 儘管心臟黏液瘤屬良性,位置與特性,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阻斷血流就會造成急性威脅。只要及早發現並妥善處理,預後通常良好。醫病間的信任與溝通是治療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

Read More

韓劇男主險因「此病」葬送愛情 腦血管治療專家呼籲勿輕忽應積極對症治療

鍾明宗醫師向患者說明治療耳中風的方式。(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現正熱播的韓劇「未知的首爾」男主角因「耳中風」擔心會永久失聰而向女友提出分手,台灣中風健康照護協會理事長王新民指出,耳中風非小病,突發性耳鳴與眩暈恐是警訊,需及時對症治療,而改善血液循環正是關鍵。 60歲的王女士五年來不定時出現偏頭痛與眩暈症狀,嚴重時甚至痛到嘔吐、血壓飆升。她說:「耳朵整天像有蟬在叫,晚上根本無法入眠,遍尋中西醫、檢查腦波、耳道攝影都找不到原因。」直到被診斷為「耳中風」才終於找到解方,六順診所醫療團隊透過複合式針劑治療調整與改善血管血液循環後,讓困擾她多年的症狀終於緩解。 所謂「耳中風」又稱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耳聾,是耳朵內部血液循環驟然受阻所導致的神經性聽力損失,常見症狀包括單側突發性耳聾、耳鳴、暈眩、平衡障礙等。六順診所鍾明宗醫師表示:「耳中風」是一種神經循環疾病,發生原因包含血液循環不良、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壓力過大、病毒感染及睡眠障礙等。特別是在三高患者或生活步調緊張者,風險更高。 王女士的案例並不罕見,台中知名百貨店長及建設公司主管都曾因工作壓力及不明原因突發「耳中風」,不但因聽力喪失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甚至可能永久失聰。許多患者在未發病前即有長期暈眩、耳鳴或頭痛等慢性症狀,卻因檢查結果「正常」而被忽略,實際上,這可能是慢性循環障礙的警訊。台灣中風健康照護協會理事長王新民指出,「循環問題才是耳中風最根本的病因。」目前標準治療方式是黃金72小時內高劑量類固醇注射,可降低腫脹與神經壓迫、促進血液循環與神經修復。他強調「17歲和70歲的神經自我修復力相差可能達百倍,」因此除了針對個案狀況進行治療,更重要的是改善血循、調整作息,降低再發風險。 耳中風警訊常被誤判為耳垢堵塞、感冒或壓力太大,但以下狀況請務必提高警覺並即刻就醫:耳朵突然聽不見、或聽聲音變得模糊扭曲,單側耳鳴持續出現,找不到聲音來源,晚上睡不著、伴隨耳內蟬鳴聲,無預警暈眩或血壓飆高,需打止暈針,長期偏頭痛、但腦波及影像正常。王女士在六順診所接受耳中風治療後,不但偏頭痛與眩暈症狀大幅改善,更開心表示:「我現在終於不用再每天擔心會不會又暈倒、又痛到吐,六十歲的我重獲新生,不必再恐懼何時會發病的自由太珍貴了。」

Read More

智慧血糖手表不得輸入 擬屏蔽網域

衛福部食藥署「食藥膨風廣告專區」日前公布,IP位置在日本的國外網站涉違規廣告全天候健康守護血糖手錶,經查此產品在台灣無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非屬核准醫療器材。(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有國外網站涉嫌販售台灣未經核准智慧血糖手表,食藥署29日表示,若輸入未經核准醫療器材,最重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科或併科新台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 根據食藥署「食藥膨風廣告專區」公布,IP位置在日本的國外網站「SAVEMORE好物嚴選」涉嫌違規廣告全天候健康守護血糖手表,經查此產品在台灣無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非屬核准醫療器材。 食藥署表示,家用血糖監測相關產品屬「A.1345葡萄糖試驗系統」分類品項,查曾核准該品項產品共831張許可證,但台灣未有核准血糖手表相關產品。 食藥署說,若輸入未經核准的「智慧血糖手表」,涉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第25條規定,應以同法第62、68或70條規定論處,最重可處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得科或併科1000萬元以下的罰金。 食藥署提到,由於涉嫌違規的網站架設於日本,屬於境外網域,確實無法直接要求下架。 有鑑於此,食藥署將會與數位發展部協調,採取網站屏蔽的方式進行處理。 食藥署提醒,這款產品非屬台灣核准的醫療器材,安全、有效性未經確認,消費者在購買相關產品前應確認產品是否為醫療器材,查看包裝上是否有刊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有相關醫療問題,應循正常管道取得核准醫療器材,切勿隨意購買來路不明或宣稱療效產品。

Read More

術後顳顎關節痠痛 4招幫關節收操

醫師蔡明劭指出,醫療不應止於病症解除,更要讓病人安心入眠、自在開口、笑得從容。(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蔡醫師,我現在打呼完全好了,睡得超舒服,但是嘴巴張大的時候,還是會覺得酸酸的」。這是一位成功接受睡眠手術病患回診時輕鬆分享的話語。雖然困擾多年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已獲得改善,但術後仍出現顳顎關節痠痛的小狀況。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在社群平台表示,這類「術後小狀況」在口咽手術中並不少見。為了手術順利進行,醫師需使用開口器長時間撐開患者嘴巴,這樣的壓力會傳導至顳顎關節與咀嚼肌群,術後便可能出現耳前脹痛、嘴巴張不開或咀嚼困難等。 蔡明劭提到,他的老師—世界睡眠手術權威李學禹教授,常在手術結束後,親自替病人按摩顳顎關節與舌根肌肉,溫柔地為這些關節「收操」。雖然當下不一定明顯感受到,但卻能大幅減輕病患後續的不適,幫助病患在術後恢復得更快、更舒服。 因此,蔡明劭也在術後特別叮嚀病患幾項簡單但有效的保養建議: 1.冰敷舒緩:術後前幾天可於雙耳前處冰敷,每天3~4次,每次15分鐘,有助減少發炎與緊繃。 2.避免過度張口:如大笑、打哈欠、咬硬物,建議改吃軟質、容易咀嚼的食物。 3.熱敷放鬆:第5天起改為熱敷與輕柔按摩,幫助肌肉與關節放鬆。 4.簡單開口訓練:可用乾淨手指或壓舌板漸進練習張口,恢復活動度。 醫師表示,多數患者在幾週內會自然痊癒,只要避免心急、給關節時間復原,通常無需額外治療。蔡明劭強調,醫療不應止於病症解除,更要讓病人安心入眠、自在開口、笑得從容,那才是真正的療癒。

Read More

肺腫瘤達文西+單孔微創 嬤恢復快

  新竹台大分院醫師蘇柏耕操作達文西輔助單孔胸腔鏡系統,僅透過傷口保護套撐開一個小切口,即能精準完成肺部腫瘤切除。(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般達文西機器手臂肺癌手術常需多處切口,但新竹台大分院胸腔外科團隊近日完成逾20例「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單孔胸腔鏡手術」(URATS),以單一約3.5至4公分的小切口,即能精準完成肺部腫瘤切除,協助多位病人在短期內順利康復,提供更微創、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新竹台大分院表示,近期個案中,一名83歲婦女於健康檢查中發現右上肺葉4公分腫瘤,確診為肺腺癌。醫療團隊評估後安排執行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單孔胸腔鏡手術,術後第5天即移除引流管並順利出院,復原情況良好。另一位73歲男性病人則於術後第2天拔除引流管,第3天返家,病理報告確認為第一期肺腺癌,目前門診追蹤穩定,未見殘留或轉移。 胸腔外科醫師蘇柏耕表示,URATS結合「單孔進入」與「機械手臂操作」兩大優勢,手術視野清晰、器械靈活,能在胸腔內精密完成肺葉切除、肺節切除等手術,病人傷口更少、疼痛減低,恢復天數也會降低,提供肺癌病人另一種治療選擇。 蘇柏耕指出,URATS對醫師操作技術要求極高,團隊透過模擬實作並建立術式標準流程,已具備穩定執行能量。醫院也積極投入智慧微創手術發展,讓更多病人能接受與國際接軌的治療選擇。 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指出,目前部分達文西相關手術已納入健保給付,能有效減輕病人經濟負擔。未來醫院將持續強化專業團隊培訓,發展更貼近病人需求的手術策略,兼顧安全、效率與人性。 病人家屬表示,「聽到媽媽要開肺很害怕,沒想到只開一個小傷口,幾天就出院,真的很感謝新竹台大腔胸外科醫療團隊。」

Read More

代謝症候群 每4名成人就有1人

  門諾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沈治華強調,代謝症候群多數與飲食不當、運動不足、肥胖和壓力大有關,家族遺傳則約20%。(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每4位成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且多半沒有明顯症狀,卻大幅提高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與腦中風的風險,堪稱慢性病的前哨警報。門諾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沈治華表示,代謝症候群不痛不癢,卻是潛伏的健康殺手,現在不管,將來代價很大! 沈治華指出,代謝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與代謝異常有關的身體指標異常狀況,包含高血壓、高血糖、腹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低高密度膽固醇等5項指標,只要符合其中3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它就像紅燈警示,代表身體正在走向慢性病的路上,不能再忽視。 沈治華強調,代謝症候群的主因,多數與飲食不當、運動不足、肥胖和壓力大有關,家族遺傳則約占20%。特別是「腹部肥胖」常是最明顯的警訊,也是內臟脂肪堆積、胰島素阻抗的指標。 沈治華表示,預防代謝症候群的5大絕招就是聰明選、健康吃,實踐「3低1高」原則:低油、低糖、低鹽、高纖。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雜糧,少吃甜食、炸物與加工食品;站起來動一動:避免久坐,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如快走、騎腳踏車、廣場舞都很適合。 他強調,壓力來臨要轉移注意力,透過唱歌、閱讀、聊天、種花、寫日記或信仰支持舒緩壓力,且需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善用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及早掌握血壓、血糖、血脂與腰圍狀況。

Read More

喝水也會胖 當心腎在求救

醫師王智賢(左)、賴東淵分享如何辨別超重還是水腫。(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喝水也會胖,可能是腎臟在求救。醫師指出,這個現象的背後可能是代謝功能異常。中醫師表示,民眾可搭配穴位按摩、無痛雷射針灸與飲食控制,達到改善體態與保腎雙重效果。 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衛生局28日舉辦「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易胖體質?可能是腎在求救‧中西醫破解代謝密碼」,由內科部副主任暨腎臟科醫師王智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主講,分享如何辨別自己是超重還是水腫,以及中醫養腎秘訣。 王智賢指出,超重與水腫常見表現為體重增加,但卻源自不同的原因。超重多為脂肪堆積,是長期生活型態所致;水腫則是體液滯留,往往在短時間內出現,例如早上眼皮腫、晚上腳踝腫,可能與心臟、腎臟、肝臟或內分泌異常有關。 王智賢表示,國人常以BMI來評估體態,但BMI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所以也要加入腰圍數據,評估內臟脂肪的累積。他提醒理想減重速度為「每週減重0.5~1公斤,半年減掉原本體重的5~10%」。 賴東淵表示,中醫觀點「腎為先天之本」,但是這裡說的「腎」不是指單一個腎臟器官。有關腎的問題,在臨床上常見腎陽虛、腎陰虛,腎陽虛常表現為畏寒怕冷、四肢冰冷、腰膝冷痛、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容易浮腫等;腎陰虛多表現為潮熱盜汗、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口乾舌燥、手腳心熱、失眠多夢等,應針對不同體質做治療及調理補腎氣。可多按摩位於腳大拇指近第二腳趾指甲旁的大敦穴,能幫助肝鬱氣滯型體質,調理身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