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疤顏色再生術可用於外傷 港青車禍破相 台手術助除疤

白疤顏色再生術可用於外傷性疤痕。(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白疤顏色再生術適應症眾多,常見的眼皮整型形、眼袋、隆鼻、隆乳、拉皮、唇顎裂、剖腹產等手術外,也可用於外傷性疤痕,並在1年後呈現最後之白疤時,可用白疤顏色再生術來治療,去除白疤。 一名住在香港29歲的青年阿Ben(化名),因車禍造成右臉數處皮肉破傷白疤,經他上網海搜,找到台灣整形醫師曹賜斌,疫情解封後,這個月終於跨海來台求治,經施以白疤顏色再生術、補皮及疤痕細緻術等,未久即能恢復昔日俊美的面貌。 香港青年阿Ben,2018年在日本旅遊騎單車時,不慎發生跌撞意外,受傷後他先在日本急救處理,之後回香港做後續醫治,傷後右臉的額頭、顴骨、上唇、下巴處留下凸疤及白疤,當時求助香港醫師,因醫師不瘖白疤手術,甚至還有醫師建議他用化妝的方式遮瑕即可,束手無策。 但他不氣餒,事後一直在網路上搜尋醫治的方式,當年即於線上向曹賜斌整形外科診所諮詢,當時診所人員聽聞他的狀況後,建議因車禍未久疤痕尚未穩定,建議他至少等1年待疤痕穩定後再來診治,未料後來又遇到疫情阻隢,直到5年後終於能跨海來台求醫。 整形醫師曹賜斌為香港青年治療外傷性疤痕。(記者許正雄翻攝) 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他在右鼻翼下方之上唇凸疤做切除及補皮重建,下巴凸白疤做修疤及白疤,顴骨做白顏色再生術治療,共結合白疤顏色再生術、補皮及細緻術修疤等,針對不同疤痕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Read More

調節血糖、免疫力 抗氧化抗發炎 山苦瓜酵素養生 吃補不吃苦

機能苦瓜花蓮8號。(花蓮農改場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山苦瓜是原民特色作物之一,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藉由育種技術,導入山苦瓜優良特性與風味,使山苦瓜得以產業化生產,經與慈濟大學合作,更發掘出山苦瓜獨特的機能作用,將其應用於品種育種程序,以穩定其表現,並同步發展山苦瓜發酵飲,調和風味,使山苦瓜從品種與加工同步進化,造福養生市場廣大需求。 花蓮場藉由純化親本、人工雜交F一種子的方式,育成兼顧早熟、多雌花、特殊食味等特性,符合產業生產慣性的山苦瓜品種。 山苦瓜的機能相當多元,除了廣為人知的調節血糖外,還有抗氧化、抗發炎、免疫調節等。近年研究更發現,部分苦瓜具有抗癌活性,相關研究如抑制腎臟癌、肺癌、大腸癌及乳癌等。然而,山苦瓜雖然機能豐富,但機能作用的表現需基於穩定的品種品質,而且經花蓮區農改場與慈濟大學的合作研究發現,各山苦瓜種原的特殊機能作用不盡相同,不可一概而論。因此,現在花蓮場山苦瓜育種更導入機能性優選程序,進而推出機能苦瓜花蓮6、7、8號。 機能苦瓜花蓮7號。(花蓮農改場提供) 經由萃取物的細胞試驗結果顯示,花蓮6號對於腎細胞之過氧化逆境有保護作用;花蓮7號對腎細胞之尿毒逆境有保護甚至增殖的機能作用;花蓮8號則對三陰性乳癌細胞具抑制作用。 山苦瓜發酵飲便利消費者攝取苦瓜機能。(花蓮農改場提供) 為推廣山苦瓜機能優勢與便利消費者,花蓮場藉由苦瓜發酵飲加工技術,以機能疊加,一瓶多樣為概念,以改良場選育之機能山苦瓜品種優勢穩定品質,搭配專業製程,濃縮苦瓜精華推出苦瓜酵素飲,開瓶即可飲用,方便現代人的忙碌生活。適口性部分,則調和強化飲用風味,同時也兼顧養生市場,讓糖尿病者亦可飲用。結合機能品種與調和風味的「山苦瓜精華酵素飲」,未來將技轉予宜蘭縣農會與富里鄉農會進一步擴大量產。

Read More

試管兒早產 專業照護412天健康出院

大千綜合醫院照顧早產兒有專業醫療照護。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為照顧苗栗縣的早產兒寶寶,在第一時間有專業的醫療照護,大千綜合醫院於2018年3月成立苗栗縣唯一的新生兒加護病房,幫助許多早產兒及高危險妊娠寶寶健康長大。今年適逢成立5週年,特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現場提供免費兒童發展評估。大千綜合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醫師黃萬恆表示,在小兒科團隊的醫療照護下,已照顧超過300位早產兒寶寶,都順利出院並健康的長大。 大千婦幼團隊從孕產婦到後續寶寶的照護是一條龍的專業服務,生殖中心主任劉榮啟分享1案例,是一位37歲的王小姐因不孕症到門診就醫,經單精蟲細胞注射技術,順利培養胚胎,並在1次試管嬰兒療程後成功懷孕。在接受子宮動脈血流超音波檢查後,確定為重度子癲前症。當下立即收治住院治療,並緊急安排剖腹接生。由於寶寶31週出生是早產兒,體重僅1440克,因此馬上由新生兒加護病房團隊接手。 照顧此位早產兒寶寶的黃萬恆醫師表示,寶寶一開始有呼吸較喘及鼻翼搧動的情形,因此先以呼吸器做治療支撐,比較困難的部分是寶寶的肚子消化功能不佳,增加餵食的困難度。在住院412天後,平安健康的回家,出院時體重已達2560克。

Read More

腸道菌能降解雄性激素

中研院:可望推出功能益生菌 協助治療雄性禿、攝護腺肥大及女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 中研院攜手台大醫院婦產部,在人體腸道找到能降解雄性激素的細菌,並解開相關基因,可望找出更多具同代謝能力的功能益生菌,助治療雄性禿等高雄性激素相關症狀。(江殷儒提供/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中研院攜手台大醫婦產部,首次在人體腸道找到能降解雄性激素的細菌,並解開相關基因,可望找出更多具同代謝能力的功能益生菌,助治療雄性禿等高雄性激素相關症狀。相關論文已於2月刊登於著名腸道菌研究期刊《Gut Microbes》。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殷儒表示,研究團隊在2020年首次發現厭氧菌能將雌激素逆轉成雄激素,打破生化教科書內容;近期又發現常見於人體及動物腸道的陶爾氏菌能降解雄性激素,研究成果打破腸道菌僅能被動受到人體賀爾蒙影響的傳統觀念,再次挑戰學界認知。 江殷儒說明,雖然人類等脊椎動物能生成性荷爾蒙,但人體無法完全代謝這些物質,只能透過血液運輸到肝臟,再經膽管釋放到腸道。但僅有約5~10%的性荷爾蒙會隨糞便排出體外,多數會在小腸末端重新被吸收利用;腸道菌因此有機會代謝並轉換人體產生的性荷爾蒙,進而影響宿主的生理。 研究人員透過管餵試驗將陶爾氏菌殖入小鼠腸道,發現陶爾氏菌會將腸道中的雄性激素作電子提供者,再將電子轉移給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完成無氧呼吸作用;原理類似人體利用葡萄糖和氧氣進行有氧呼吸作用,來取得碳源及能量。 江殷儒指出,這個無氧呼吸作用所需的硝酸鹽普遍存在於蔬菜,亞硝酸鹽則常見於香腸、火腿等肉類加工品。因此陶爾氏菌在腸道中進行無氧呼吸,可以同時移除過多的雄性激素、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進而降低罹患攝護腺癌及大腸癌的風險。 江殷儒說,中研院團隊與台大醫學院婦產科跨領域合作,利用分子技術找到陶爾氏菌代謝雄性激素的酵素與基因,並在乳酸菌等其他常用益生菌找到類似基因,目前正持續進行相關研究。可望在未來推出功能益生菌,協助治療人體雄性激素過多所造成的雄性禿、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或女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症狀。團隊也將持續跨領域合作,研究腸道菌與人體性荷爾蒙的相互作用,盼開發新穎的臨床治療方案。

Read More

基因治療 改善重度聽損曙光

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攜手投入醫療研究,共享人才與設備,20日在台北發表4項重要成果,涵蓋肝癌、腫瘤、兒童聽損及動脈硬化血管病等領域。(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王誌成∕台北報導 兒童聽損是相當常見的臨床問題,不僅會影響語言發展,也會影響學業和社會適應能力。台北榮總與台大醫院研究團隊發現,多個基因變異是導致聽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亦證實了在面對人工耳蝸效果不佳的重度聽損病例時,基因治療具有突破性的治療潛力。 台大醫院和北榮從民國96年4月簽訂教學研究合作計畫,就不同醫療領域進行合作。20日兩院舉行成果發表會,公布超過30項合作,包括預測肝癌、腫瘤免疫等計畫共享研究成果,合作計劃包括肝癌精準醫療、兒童聽損等,就不同醫療領域進行合作,除了互通人才,也共用醫療設備。 聽神經病變約占兒童聽損的10%,是導致兒童聽損重要且棘手的疾病類型。與一般聽損相比,聽神經病變病人日常生活語音之辨識較差,而使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之效益亦多所受限。 台大教吳振吉授與北榮教授鄭彥甫團隊研究發現,多個基因變異是導致聽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部分基因突變會導致表達蛋白缺乏,進而影響內耳毛細胞和神經元的功能,降低人工耳蝸植入效果。 研究團隊也發現,利用新型病毒載體進行基因治療,可以改善小鼠的聽力和平衡表現,並顯著改善螺旋神經元的數目與形態,未來有望應用於增強現有人工耳蝸的效能。 這次研究為腺相關病毒介導的基因治療策略在基因突變引起的聽神經病變動物模型中的應用提供了實證。證實了在面對人工耳蝸效果不佳的重度聽損病例時,基因治療具有突破性的治療潛力。 此成果為聽障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並將對未來聽力恢復領域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

Read More

達文西手術止鼾 婦一夜好眠

打鼾如雷卻突然沒了呼吸聲,醫師盧彥廷以達文西手術助患者安穩入夢。(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44歲劉女士多年來有打鼾情形,直到家人發現她睡著時突然沒呼吸聲,就醫檢查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醫療團隊以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治療,術後不僅安穩好眠,連原本上班昏昏沉沉、爬樓梯容易喘的情況都明顯改善,整個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都連帶提升。 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盧彥廷指出,患者的呼吸道結構檢查發現扁桃腺肥大、軟顎及懸壅垂過長、舌根肥厚,造成口咽部位嚴重阻塞;睡眠檢測則是呼吸中止指數高達51(正常值應小於5),屬重度睡眠呼吸中止,若僅以藥物控制恐效果有限,尋求手術治療。 盧彥廷表示,尤其對於舌根部位的治療,採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視野廣加上靈活的機械手臂能輔助醫師精準執行舌根深處與狹窄口咽的困難手術;對於口腔組織也可以做細膩處理,減少傷害,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治療的一大利器。 由於睡眠呼吸中止不分男女老幼都可能發生,但大人小孩的外在表現卻截然不同。大人在白天容易無精打彩、記憶力衰退、情緒低落、效率低;小朋友卻反而有過動情形,例如上課不專心、脾氣不好,若未發現也容易被誤認為言行不良而被貼上標籤。若長期放任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接受治療,可能造成後續慢性病產生,嚴重甚至會發生窒息猝死。

Read More

中藥去濕針灸調氣血 女不再長痘

中醫師許芳綺表示,顏面針灸運用針刺疏通經絡、改善臉部氣血循環。(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1名28歲女子自青春期就易長痘痘,近2個月更為加重,且頭面部易出油。中醫診斷為腸胃濕熱泛溢面部肌膚所致的痤瘡,開立科學中藥調理體質,並施以顏面針灸改善臉部氣血循環與代謝,經治療後不僅痘痘消失,連皮膚也變明亮。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許芳綺表示,顏面針灸是運用針刺疏通經絡、改善臉部的氣血循環、調節肌肉張力,施針需了解臉部的解剖構造,根據不同疾病選擇要調整的肌群進行針灸,藉此放鬆或收縮頭面部的肌肉、筋膜達到治療效果。一般民眾對於頭面部的針灸可能會感到恐懼,因此選擇直徑0.12~0.16mm像髮絲一樣細的針灸針來治療,讓病人可以在相對無痛、放鬆的狀態下安心接受治療。 許芳綺指出,顏面針灸的適用範圍相當廣泛,舉凡顏面神經麻痺、濕疹、痤瘡、鼻過敏、乾眼症或眼睛疲勞、耳鳴、淡化疤痕等皆可治療。例如顏面神經麻痺,運用針灸刺激顏面神經,針對無力的肌肉加強收縮,對於過緊繃的肌肉進行放鬆,調節血液循環。有研究指出,越早進行針灸介入治療有助於神經的修復。 許芳綺表示,《黃帝內經》:「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臟腑會通過經絡系統的作用,把氣血源源不絕地輸送到頭面部;除針灸外,往往還需要合併口服中藥來改善體質,達到更佳的療效。 另外,易暈針體質、血糖過低、凝血功能不佳、蟹足腫體質者,不建議接受顏面針灸。且臉部有許多縱向、橫向、斜向等複雜的肌肉,有治療需求的民眾應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勿亂信偏方。

Read More

飲料店員工手麻 腕隧道症候群惹禍

醫師提醒,手腕及手指出現麻痺感、無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21歲陳小姐在飲料店工作,因大量使用手腕及手指關節動作,導致手指及手掌麻、開門轉鑰匙、騎摩托車催油門無力等症狀,檢查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所致。就醫服用止痛和消炎藥物效果不佳;經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及高濃度葡萄糖行神經解套術,併配戴豎腕副木後,症狀大幅改善,後續搭配復健治療後已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功能。 腕隧道症候群盛行率約5~10%,女性為男性的3~10倍,手腕有反覆動作的活動皆可能誘發,如煮菜、用滑鼠及各類3C用品、打字、清洗、開車、油漆等,有些生理狀況或疾病也會誘發,如: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洗腎病患、手部骨折等。 朴子醫院復健科醫師黃維清表示,透過病史及身體理學檢查可以幫助診斷;此外,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能確定正中神經受損程度,並可排除其他造成手掌麻痛的原因。較嚴重患者甚至可以在超音波檢查下看到被壓迫而腫脹的正中神經。 治療方式首重找到引發症狀的原因,盡量減少手指和手腕關節過度活動。除使用藥物外,可於晚上配戴豎腕副木使腕隧道減壓;在醫院可由醫師以超音波導引行神經解套術,注射類固醇、高濃度葡萄糖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直接對神經解套及減壓且可降低發炎反應,注射治療後症狀可以獲得明顯改善。後續要再配合復健治療,包含儀器物理治療(超音波、低能量雷射、經皮電神經刺激)及相關手腕及手部運動治療。若症狀經由以上治療仍無法改善,代表神經被壓迫過於嚴重則要考慮手術治療。

Read More

女嬰穿馬鞍型吊帶 穩定髖關節

醫師王偉勛以「馬鞍型吊帶」照護治癒女嬰髖關節不全。(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一名新生女嬰媽媽本身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疾病史,擔心女嬰會有遺傳病史,超音波檢查證實女嬰也有髖關節發育狀況不是很好情形。醫師提供「髖關節馬鞍型吊帶」3個月治療,女嬰關節已呈穩定且成熟發展。 彰基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說,新生兒、嬰兒髖關節發育不全很常在新生兒、嬰兒時期發生;假如沒有注意到的話,會影響以後的發育,變成長短腿或需要手術矯正。 彰基醫學中心骨科部副主任暨彰基兒醫兒童骨科主任王偉勛表示,該女嬰是去年12月出生的新生兒,媽媽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史,在女嬰出生第1天就要求醫師為小孩做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檢查發現女嬰髖關節有發育不良的情形。 王偉勛說,當下安排家長接受相關的髖關節照護的諮詢,教導在家抱小孩時要把小朋友的雙腳打開,呈現M字型直立式抱法,並使用醫院提供的「馬鞍型吊帶」照護,3個月後女嬰經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已呈正常發育、成熟的髖關節。 彰基兒童醫院指出,新生兒健兒門診做檢查的時候,可以提出關於髖關節照護的諮詢;如果有需求,也可以提出要做髖關節超音波的檢查,或可直接掛兒童骨科,也可立即提供所需要的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及理學檢查,以及相關的諮詢跟照護的服務。

Read More

中榮完成全台首例健保達文西胰臟癌手術

健保署3月1日起支付達文西胰臟手術費,中榮進行全台首例健保給付達文西胰臟癌手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去年底因黃疸被診斷為胰臟癌的何姓婦人,因腫瘤侵犯部分血管,術前先接受6次化療,腫瘤縮小;今年3月1日進行達文西胰臟手術,健保給付手術費,大大減輕經濟壓力,3月22日順利出院,成為全台首例健保給付達文西胰臟癌手術案例。 台中榮總一般外科主任陳怡如表示,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腫瘤長在胰臟的位置不同,出現的臨床症狀也不同;通常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有黃疸、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背痛等症狀;若長在胰臟中間或尾部,甚至沒有任何症狀,病人確診時,多數已是末期。胰臟癌雖然發生率低,但死亡率很高,5年的存活率甚至小於5%,因此有「癌王」的稱號。 陳怡如指出,手術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機會治癒胰臟癌的方法;而胰臟位於腹腔深處,胰臟頭部腫瘤必須切除胰臟頭部、膽囊、膽管及十二指腸等,再重建消化道。傳統手術約15~20公分的傷口,病人術後傷口疼痛,易引起肺炎、傷口感染等併發症,加深病人的痛苦指數。達文西胰臟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陳怡如說,中榮自101年迄今己完成220例達文西胰臟手術。但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為全自費手術,病人需付高額手術費;健保署3月1日起支付達文西胰臟手術費,降低病人經濟負擔。中榮3月1日為何姓婦人執行達文西胰臟手術,手術成功,成為全台首例健保給付達文西胰臟癌手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