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胎位不正 提早破水迎娃

岩姓產婦的寶寶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悉心照料下,6天後評估呼吸及活力恢復正常,順利出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3歲岩姓孕婦預產期為今年6月初,經歷出血臥床安胎、胎位不正,順利矯正胎位後,沒想到竟提早1個月,在今年5月初半夜無預警破水,「寶寶從雙子座變金牛座,差點來不及準備待產包」,經過13小時順利自然分娩,母子均安,喜迎男寶寶誕生。 烏日林新醫院婦產科醫師李偉慈表示,孕婦懷孕5個月,子宮底高度約為20公分,由於子宮來到肚臍上方,胎兒活動力更活躍,特別要注意胎動是否越來越明顯。另外,孕婦若發現宮縮越來越頻繁,1小時高達6次以上,甚至陰道出血,建議盡快回診。 岩姓孕婦表示,她透過人工受孕順利懷孕,由李偉慈產檢,懷孕初期經歷出血臥床安胎、中期也曾服用安胎藥,30週發現胎位不正,她自行做膝胸臥式,李偉慈額外施行胎位外轉術,順利矯正胎位。 岩姓孕婦原本滿心期待新生兒降臨,沒想到在35週又6天,突然半夜無預警破水,趕緊連繫醫師李偉慈,到院後子宮頸擴張3公分且落紅,經施打減痛分娩、催生,平安生下男寶寶,體重達2685公克,剛生出來活力不錯,也與岩小姐進行肌膚接觸長達半小時。她感動表示,從備孕到懷孕,一切都是如此珍貴且得來不易,她和丈夫承諾要好好愛護寶貝一輩子。 烏日林新醫院婦產科及小兒科醫師攜手守護母嬰健康,針對早產兒及高危險妊娠產婦,詳細為寶寶健康評估,發現男嬰有呼吸急促、肋骨凹陷的問題,經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6天後評估呼吸及活力恢復正常,順利出院。

Read More

5歲以下幼童為腸病毒重症高風險族 接種兩劑疫苗防重症

醫師指出,5歲以下幼童為腸病毒重症高風險族 建議家長與醫師討論為孩子接種疫苗。(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醫師指出,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其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3天內便可併發重症,致死風險可達3成,尤其5歲以下孩童為相關重症高風險族群。疾管署說,衛福部將於5月底召開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自費國產疫苗最快7月開打。 台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表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100多種。 其中,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也是亞太國家最常見引發重症的型別,何美鄉說,其可怕之處在於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致死率更超過3成,直接致死原因多為心肌炎與腦幹腦炎。 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補充,有9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且新生兒與幼兒感染症狀也略有不同,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8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加上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3天內便可併發重症,常讓家長措手不及。 簡佳裕指出,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 國內目前已有國光生技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及高端疫苗針對腸病毒71型研發的疫苗,皆獲衛福部核准,預計今年7月上市,這是台灣首次自費開打腸病毒疫苗。 安特羅生技總經理張哲瑋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目前正在送驗階段,今年度產量預估2萬劑、1萬人份,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嬰幼兒,施打兩劑須間隔28天,完整接種費用約新台幣8000元。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5月30日2家藥廠將到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對專家進行報告,委員將針對疫苗相關事宜廣泛討論,包括自費、公費接種等都會納入討論,結論還要提送到大會作決議。

Read More

尿布檯翻落 嬰頭骨折硬腦膜出血

嬰兒換尿布翻落地面頭部骨折,義大醫療使其復原。(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一對結婚多年一直不孕的夫妻,最後終於藉由試管嬰兒得到一對可愛的雙胞胎,但弟弟約5個月大時,從換尿布檯上翻落下來,就醫檢查,發現弟弟頭部有塊特別大的頭皮血腫之外,反應也是略顯遲鈍,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發現左側頂葉有大片紡錘狀的硬腦膜上出血與左頂骨骨折。 義大醫院神經外科王浩洸主任表示,這名雙胞胎弟弟約5個月大時,從換尿布檯上翻落下來到地上後撞到左後腦杓,兩天過後弟弟開始精神委靡不振,喝的奶量開始降低、甚至開始吐奶,警覺的爸媽便立刻帶寶寶至義大醫院急診就醫。經過神經外科主任王浩洸以及醫師黃俊元檢查後,發現弟弟左側頂葉有大片紡錘狀的硬腦膜上出血與左頂骨骨折。 王浩洸表示,寶寶的頭骨非常的薄,甚至比指甲還薄,脆弱地拿1支鑷子輕敲一下,都可能便會碎裂,所以醫師的動作要非常輕柔細膩。小心地移除部分頭骨後,將血塊悉數清除後,再用藥物止血並置入顱內壓監視儀,順利完成手術。但真正困難的不是手術本身,術後的照護才是最重要的。在藥物學上,孩童並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很多的藥物嬰兒都無法使用,藥物劑量計算的方式也極其複雜,稍微少一點就沒效,稍微多一點可能就會有毒性。 王浩洸表示,義大醫療神經外科於2019年成立「腦創傷疾病認證團隊」,並於2021年納入兒科重症醫師團隊共同照護,更在2022年全國首創「小兒神經醫學」,所幸這個雙胞胎弟弟在團隊細心照護下,恢復良好。 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承提醒各位父母,嬰兒因換尿布跌落送醫並不罕見,換尿布時應選擇平坦且高度低於1公尺的平面,避免濕滑、不平整、或角度太陡的地方,以免嬰兒滑落。

Read More

跌倒鼻竇空氣衝左眼 罕見眼瞼氣泡治療 登國際期刊

賴姓工人因意外撞擊頭部與眼眶,導致空氣進入眼結膜而形成罕見的局部氣腫。(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一名63歲賴姓工人阿伯,工作不慎撞到頭部與眼眶,致左眼轉不動,眼白部分還浮出駭人氣泡泡,就醫診斷是因跌倒造成顏面骨骨折,鼻竇空氣瞬間衝向左眼所致,除防範視力受損與局部感染等措施,並採微針穿刺排氣減壓方式治療,癒後甚佳,也順利出院。 收治病例的阮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念融,將該起全球罕見的眼臉氣泡治療病列,撰文發表國際醫學界重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且在最快時間獲得刊登。 李念融指出,賴姓阿伯掛急診入院時,主訴工作時因意外跌倒撞到頭部與眼眶,在緊急送醫時因眼瞼出現泡泡狀的異常外觀,以及眼球運動異常而安排電腦斷層,發現外傷導致氣體跑到上眼瞼,形成眼窩氣腫這個罕見的特殊現象,所幸緊急經眼科以抽吸方式抽出結膜下空氣,並施以抗生素療程控制感染後順利出院。 李念融醫師撰文全球罕見眼臉病泡病例,榮獲「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記者王正平翻攝) 李念融提醒,眼部若遭空氣進入,除可能導致泡泡眼與眼球運動受阻外,更可能造成感染,嚴重者甚至得挖除眼球,提醒民眾若在碰撞後,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 李念融醫師撰文榮獲「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他表示,在急診室醫護團隊的搶救下,可能獲得重生,也可能稍縱即逝。有時候再怎麼努力還是得面對噩耗,只能在盡力的同時,透過經驗的累積繼續精進自己及急救團隊,讓下次的急救更順利;因此決定將這個特別的案例投稿至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希望透過分享與行醫初衷的堅持,為醫學帶來更多的進步。

Read More

經血量大 腹凸像懷孕 檢出肌瘤

童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劉錦成指出,海芙刀治療不必全身麻醉、完全沒有腹部或子宮傷口,術後可迅速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2歲陳姓女子,因經期來時血量大、血塊多、頭痛與腰痠,近來不舒服的症狀越來越嚴重,而且腹部明顯凸出就好像懷孕4個月一樣,讓她感到非常困擾,就醫檢查後,發現不僅只有1顆近10公分肌瘤,還有另1顆7公分的肌瘤,醫師建議可進行無創海芙刀治療,術後不到3個月,原本經血量多、頭痛與腰痠症狀有明顯改善。 童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劉錦成表示,病人接受的治療不用麻醉、輕鬆且舒服地進行,3天後就完成海芙刀治療,術後不到3個月,原本經血量多、頭痛與腰痠症狀有明顯改善,術後5個月進行MRI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兩顆肌瘤都明顯縮小超過3公分,不僅月經經期變規律、經血量恢復正常、血塊的情況也幾乎沒有,經期來時伴隨的頭痛與腰痠狀況都不再出現,連腹部整個都縮小了一圈,褲子的尺寸也小了一號,讓病人非常滿意。 劉錦成指出,子宮肌瘤是由子宮內肌肉細胞形成,好發於30歲以上的女性,可能每4人就有1人會罹患子宮肌瘤,雖然大部分是良性腫瘤,但仍需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子宮肌瘤大多沒有症狀,但肌瘤所在位置與大小會影響身體器官,經血量大與血塊多都是子宮肌瘤的典型症狀,若經血量突然增加且有大量血塊,甚至經期持續了10天以上,就應盡早就醫治療,避免貧血的發生與惡化。 劉錦成說,子宮肌瘤傳統手術方式,常以開腹或微創腹腔鏡來切除,需要麻醉且會留下傷口,術後還有疼痛感及照顧傷口的困擾。童綜合醫院在去年設立「無創海芙治療中心」,引進最新型海芙刀治療儀器,利用超音波熱效應,從體外將能量集中焦點在體內子宮肌瘤,進而子宮腫瘤凝固性消融,不僅達到消除肌瘤治療之目的,而且子宮組織及其他正常器官不會受到損傷,肌瘤消融後則會被身體正常組織吸收,達到治癒的目的。

Read More

晚婚晚育成趨勢 平均35.6歲才想生 卵實力堪憂

晚婚晚育成趨勢,台灣凍卵協會18日公布台灣女性「生育保存意象」調查,結果顯示,平均預計生育年齡為35.6歲,醫師提醒已達到高齡產婦年紀,籲生育應及早規劃。(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生育」是女性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大多人對於真正「生育能力」的知識並不充足,尤其台灣女性越來越晚婚、晚育,台灣凍卵協會(TEFA)18日公布最新調查發現,預計生育年齡平均已達35.6歲,已經是高齡產婦標準,「卵實力」恐衰退。 台灣凍卵協會(TEFA)公布台灣女性「凍卵行為認知」及「生育保存意象」之調查顯示,台灣女性預計生育年齡平均已達高齡產婦標準35.6歲;且雖超過半數女性有生育意願,卻近9成不知「AMH值(生育能力)」可被檢測,突顯出女性在生育衛教上的認知不足。 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林時羽醫師表示,別以為想生就能生,卵子數是會逐年遞減,20-30歲期間就恐減少60%,等到想生育時,恐已錯過卵子黃金期,想「凍」想「孕」已來不及。 林時羽指出,不完整的衛教認知加上晚婚趨勢,讓許多女性錯過「好凍、好孕」的時間與能力。曾有一名42歲女性因育齡期間全力與先生打拚創業,直到想生孩子才來診間檢查,但第一次AMH檢測數值已小於0.5,接近更年期的狀態。根據專業評估,需要多次取卵才有辦法得到對的胚胎,因此十分辛苦。 因此,林時羽呼籲女性,應透過1年1檢(AMH)掌握自己的生育自由,不該到了想生時才莫名的被數值宣告失敗,突然失去選擇權。 台灣凍卵協會TEFA理事長曾琬婷也表示,2023年「生育意向大調查」顯示,若在政府提供相關補助之下,將有72.5%的女性增加凍卵意願(有意願凍卵),比例明顯提升,凸顯「費用」是目前大多女性不凍卵的主因。 對此,林時羽指出,透過1年1檢AMH觀察自己的生育能力,若提早發現卵巢功能衰退,即可進行生涯與生育的規劃,如及早備孕、凍卵等作法,將更多品質好的「卵實力」保存下來。以免隨著年紀增長將可能需要更多療程、更高劑量的藥物,這些都將可能付出超越提早生育、凍卵更高的相關成本。

Read More

台東馬偕首例肝胃吻合支架置入手術 病患恢復情況良好

彭男(中)罕見的肝內結石,進行內視鏡超音波導引膽管引流手術後,終於解除病痛。(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五十歲的彭男二十多年來飽受膽管結石及膽管炎之苦,四處奔波求醫,曾二度到台大接受肝切除手術,罕見的肝內結石多到整個管路像珊瑚狀都塞滿結石,台大醫師說「這是他所看到的最嚴重的一個結石病例」;一年前在台東馬偕進行內視鏡超音波導引膽管引流手術,終於解除病痛。 住台東鹿野的彭男年輕時就經常腹痛,以為是腸胃痛不以為意,直到八十八年痛到就醫,但未進行手術治療,一0二年起到台大就醫,二度接受肝切除手術,唯一段時間後膽管又阻塞,就這樣不斷進出醫院,嘗試各種治療仍無法改善,讓當他苦惱不已。 直到近年台東馬偕引進內視鏡超音波,胃腸肝膽科醫師吳佳憲運用此技術,在彭男的胃與左肝內膽管間置入支架,將膽汁引流到胃,更進一步將金屬支架置入原來膽管空腸吻合狹窄處,讓膽汁得以流通順暢,也是台東第一例,到目前已一年多未再復發膽管炎情形。 醫師吳佳憲說明,在彭男的胃與左肝內膽管間置入支架,讓膽汁得以流通順暢,也是台東第一例。(記者鄭錦晴攝) 吳佳憲說,腹部超音波檢查常因腸氣遮蔽,無法清楚觀察位在胰臟和膽管的潛在病灶。內視鏡超音波(EUS),將超音波探頭安置在內視鏡前端,可針對傳統超音波不易檢查的部位如膽管、胰臟進行檢查,兩公分以下的腫瘤診斷的準確率達九成以上,早期診斷可大為提高

Read More

寶寶感冒鼻塞怎麼辦?醫教你「吸鼻器」七撇步

嬰幼兒不會擤鼻涕,如因堵塞鼻腔,便容易引起感染和發炎導致粘膜腫脹變成「鼻塞」,除了會降低飲食慾望,晚上也會哭鬧不易入睡。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防疫措施鬆綁加上免疫負債,近期許多嬰幼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或過敏,寶寶鼻涕堵塞鼻腔、整夜哭鬧該如何處理?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登欽建議,家長可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引流出來,手動式小巧易攜,電動式吸力強效但須小心別傷害到鼻黏膜,只要掌握7項重點,即可緩解寶寶不適。 流鼻涕、鼻塞都是生病或過敏常見的症狀,使病人難以順暢呼吸,尤其夜間躺下鼻涕倒流更是不舒服,嬰幼兒不會擤鼻涕,如因堵塞鼻腔,便容易引起感染和發炎導致粘膜腫脹變成「鼻塞」,除了會降低飲食慾望,晚上也會哭鬧不易入睡。因此,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引流出來,可以緩解寶寶的不適,改善症狀。 吸鼻器有哪些種類? 手動式:手動式吸鼻器價格便宜、操作簡單、體積較小且方便攜帶,常見的有按壓式或口吸式,主要是利用負壓原理將鼻涕吸引出來。但吸力較弱且不容易消毒清洗,尤其家長使用口吸式要注意,若吸入寶寶的鼻涕,容易被傳染病毒與細菌。 電動式:電動式吸鼻器靠電力驅動幫浦產生吸力,可產生較大的吸力,操作方便,但使用時需小心不要傷害到寶寶的鼻腔黏膜,建議先使用較低的吸力,反覆少量吸取,減少吸力對耳膜的負擔降低不適感。另因噪音較大,可能使寶寶懼怕而排斥。 雖然適度吸出鼻涕,對症狀緩解有幫助,但若鼻腔黏膜出現受傷紅腫及流鼻血的情況,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了,這時候應該交由醫師判斷處理。通常洗澡後、睡前或是鼻涕量累積太多的時候,適度地幫小寶寶吸出鼻涕,就可以改善呼吸及睡眠品質。 使用吸鼻器七大重點 一、先確定寶寶鼻塞的原因是鼻涕太多還是黏膜腫脹造成,若是鼻涕太多可使用吸鼻器,但若是黏膜腫脹則不適用。 二、吸鼻涕時要把寶寶固定好,以免寶寶掙扎受傷。 三、使用電動式吸鼻器要從最小吸力開始,慢慢反覆少量吸取,1次吸取約3秒鐘,勿求快速強力抽吸,以免傷害到寶寶的鼻黏膜。 四、吸鼻器效能除了負壓的強弱之外,吸頭與鼻孔的密合度也很相關,選擇適合的吸頭,可與鼻孔密合產生有效負壓,且不會過度深入鼻道傷害到黏膜。吸頭的位置應放置在鼻道中央而不接觸到鼻黏膜。 五、鼻涕黏稠不易抽吸時,可以先給寶寶吸加熱潮濕的空氣(例如洗澡時的蒸氣),當洗完澡、鼻涕稀釋後再使用吸鼻器。 六、鼻涕太黏稠時,也可滴3-5滴生理食鹽水滴到鼻腔中,鼻涕稀釋後較易抽吸。 七、一旦寶寶顯露出疼痛表情或有流血,應立即停止。 醫材安心三步驟 一認二看三會用 無論是手動式或電動式吸鼻器,皆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許登欽說明,醫材產品需有許可證字號,家長使用前應先詳閱說明書再謹慎使用。若孩子年紀較大,可與他溝通同意後再使用吸鼻器,可減少孩子對醫材的懼怕與抗拒。吸鼻器可以協助紓緩寶寶的不適,但非治療的必要程序,若是生病相關醫療問題仍應與醫師討論用藥治療。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吸鼻器時,可以參考「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只要掌握以下3個小撇步,即可正確且安心使用合法的醫療器材。 第一:「認」識此類產品是醫療器材。 第二: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其標示。 第三: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依說明書刊載的方式「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Read More

嬰兒換尿布摔落頭骨折腦出血 義大醫療照護痊癒

(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一對結婚多年一直不孕的夫妻,最後終於藉由試管嬰兒得到一對可愛的雙胞胎,但弟弟約五個月大時,從換尿布檯上翻落下來,經由義大醫院神經外科王浩洸主任以及黃俊元醫師檢查後,發現弟弟頭部有塊特別大的頭皮血腫之外,反應也是略顯遲鈍。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發現左側頂葉有大片紡錘狀的硬腦膜上出血與左頂骨骨折。所幸在義大院「腦創傷疾病認證團隊」細心手術醫護,目前弟弟已痊癒。 義大醫院神經外科王浩洸主任表示,寶寶大約在三、四個月大時就已經有可能會自己翻身了,這名雙胞胎弟弟約五個月大時,從換尿布檯上翻落下來到地上後撞到左後腦杓。焦急的爸媽非常迅速地將弟弟送至地區醫院檢查,便讓他們回家靜養觀察。但兩天過後弟弟開始精神委靡不振,喝的奶量開始降低、甚至開始吐奶,警覺的爸媽便立刻帶寶寶至義大醫院急診就醫。經過神經外科王浩洸主任以及黃俊元醫師檢查後,發現弟弟左側頂葉有大片紡錘狀的硬腦膜上出血與左頂骨骨折。王浩洸主任向爸媽說明病況後,立即安排手術。 王浩洸主任表示,寶寶的頭骨非常的薄,甚至比指甲還薄,脆弱地拿一支鑷子輕敲一下,都可能便會碎裂,所以醫師的動作要非常輕柔細膩。小心地移除部分頭骨後,將血塊悉數清除後,再用藥物止血並置入顱內壓監視儀,順利完成手術。但真正困難的不是手術本身,術後的照護才是最重要的。在藥物學上,孩童並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很多的藥物嬰兒都無法使用,藥物劑量計算的方式也極其複雜,稍微少一點就沒效,稍微多一點可能就會有毒性。 王浩洸主任表示,義大醫療神經外科於二0一九年由盧康副院長成立「腦創傷疾病認證團隊」,並於二0二一年納入由楊生湳副院長帶領的兒科重症醫師團隊共同照護,有了這麼強健的夥伴,自然在照護上又多了一份信心。義大醫療神經外科更在二0二二年全國首創「小兒神經醫學」,所幸這個雙胞胎弟弟在團隊細心照護下,恢復良好。 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承提醒各位父母,嬰兒因換尿布跌落送醫並不罕見,所幸通常為低處跌落,極少出現嚴重後遺症。換尿布時應選擇平坦且高度小於一公尺的平面,避免濕滑、不平整、或角度太陡的地方,以免嬰兒滑落。其次應先準備好需要的尿布、紙巾等,才不會因為嬰兒突然大小便手忙腳亂。最重要的是,家長換尿布時應保持專注,即使還不會翻身,手也要避免離開嬰兒,尤其切勿單獨將嬰兒留在尿布台上,以確保安全。

Read More

中醫針藥併用 婦改善掉髮

中醫師許芳綺利用針灸及藥方雙管齊下治療,改善落髮問題。(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2歲陳小姐停經後掉髮量明顯增多、頭髮變細,合併有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不但影響美觀與自信心,日常生活也大受影響。經以中藥合併針灸治療之後,掉髮症狀明顯減輕,整體生活品質亦隨之改善。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芳綺指出,每個人每天都會掉髮,若平均一天掉超過100根頭髮則屬不正常落髮,原因包括雄性禿、缺鐵性貧血、缺乏營養、內分泌失調、生產後、脂漏性皮膚炎、頭癬、不適當的美髮與護髮、化療、COVID-19確診等。有些掉髮可以藉由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來改善,有些則需要醫師的協助。 她說,中醫將落髮分為幾個常見的證型,經過望、聞、問、切後依不同類型的落髮給予適合的中藥。 肝腎虧損型常伴隨有頭暈、心悸、失眠、盜汗等症狀,女生往往處於更年期或月經不調,治法為滋補肝腎、養血祛風生髮;氣血兩虛型,產後、久病或營養障礙落髮多屬於此種證型,患者可能會很疲憊、全身無力感、脈沉細無力,治法為補益氣血,養血生髮;濕熱上蒸型,脂漏性皮膚炎造成的落髮多為此種證型,患者頭皮較油、頭皮搔癢,可能伴隨有易怒、口苦、脈弦滑,治法宜清熱除濕。除了口服藥物之外,也可藉由針灸來改善頭皮的氣血循環,恢復毛囊活性。 許芳綺提醒,在日常保養方面,睡眠要充足、注意紓壓及保持運動習慣,能改善頭皮的血液循環,讓營養能順利向上送到頭髮,建議要均衡飲食且營養充足,少吃太鹹、脂肪過高食物,忌酗酒;洗頭順序也很重要,在洗頭前先用梳齒較圓滑的梳子將頭髮梳順,接著用溫水將頭髮淋濕,將洗髮精放在手掌上搓揉出泡泡後再清洗頭皮,清洗時要用指腹輕按,可按摩頭部穴位來改善循環,勿用指尖用力抓頭皮,最後用溫水將洗髮精沖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