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啟用

總統蔡英文親自出席北榮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並參觀中心設備及國內最先進的加速器。(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斥資新台幣45億元建造全台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15日在台北榮總正式開幕,提供跨專科且更完整的全方位癌症治療,總統蔡英文也期待結合各大醫學中心量能,組成精準放射治療國家隊。 蔡英文出席台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典禮,致詞時表示,這是台日醫療合作重要里程碑,過去要接受重粒子治療的台灣民眾,都要飛到日本才能治療,如今台灣有了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不僅台灣患者可以在地使用,未來歡迎國際患者來台治療。 74歲的童先生因B肝合併輕微肝硬化,去年5月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肝有2.6公分腫瘤,雖可透過手術或熱射頻切除,但同時也收到重粒子臨床試驗邀請,經擲筊獲允後接受治療,1週內完成4次照射,除了皮膚表面有紅點外,並無其他不適,腫瘤也消融至今未再復發。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北榮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是台灣放射腫瘤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可與現有的外科手術、化療與免疫治療等合作,達到相輔相成的目的,不僅引起新南向國家的高度關注,全球排名最佳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已經3度派專家來北榮,在4月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 同時,重粒子中心也是國內最高能量的同步加速器,不只讓癌症病人受惠,更可協助太空元件的抗輻射驗證,北榮已和國家太空中心合作。 儘管重粒子癌症治療要價高昂,大約落在60萬至140萬元,陳威明表示,北榮每年將保留2%名額,提供最有需要的弱勢病人。 北榮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108年1月正式動工,109年6月建築及基座完工,創下15個月內完成建築物本體的紀錄,與日本技術團隊無縫接軌,20個月內完成設備安裝驗證,成為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重粒子中心。

Read More

48歲婦借卵 生下健康女娃

婦產科主任李孟儒(左)和醫師蔣執予表示,借卵條件須4等親以外,不能指定捐贈者,但可以提條件,例如血型,身高,膚色,髮色等和受贈者類似。(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48歲婦女和丈夫都是高收入高科技新貴,渴望得子卻兩度流產,在醫師的建議下,借卵懷孕成功生下健康女寶寶,讓夫妻倆十分雀躍。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表示,因為此名婦女屬於高齡產婦,懷孕期間發生妊娠毒血症和妊娠糖尿症,經過婦產科醫師蔣執予緊急處理,順利產下約2900公克的女寶寶,夫妻都非常開心。 婦產科主任李孟儒表示,根據生殖醫學會共識,卵子庫存量不到1,年齡超過43歲,可優先考慮借卵,因此,建議該名媽咪借卵。經過3個月配對成功,體外受精一次成功後,由醫院植入。 醫師蔣執予指出,這名媽咪是高齡產婦,屬於高危險妊娠族群,因此小心謹慎處理,產檢縮短1-2週,也給予預防性阿斯匹靈,增加補充黃體素和臥床安胎。在16-17週,出現子宮內頸口擴張及子宮頸長度縮短,執行子宮頸環紮手術。懷孕中期出現妊娠毒血症和妊娠糖尿症,幸好媽咪非常自律控制飲食,因此,並不需要以胰島素治療,到37週出現血壓收縮壓170~180,舒張壓100~110,緊急剖腹,保住寶寶。 李孟儒主任指出,借卵懷孕必須評估媽咪身體狀況,血壓正常以及BMI不能超過26,避免生產過程出現併發症。而借卵條件須4等親以外,不能指定捐贈者,但可以提條件,例如血型,身高,膚色,髮色等和受贈者類似。 李孟儒也提到,如果超過43歲,卵子庫存量不到1,堅持用自己的卵子做試管,預估花費半年到1年,需6到10次取卵,懷孕機率低不到5%,費用高達上百萬。如果符合條件借卵,媽咪不用取卵,花的費用大概40萬到50萬,且大部分在3到4個月可以配對成功,成功機率也可達到50%,省時又省荷包。

Read More

腹痛揪卵巢水瘤 陰道內視鏡切除

醫師林玉珊說,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是一項由陰道進行的腹腔鏡手術,不會留下腹部傷口疤痕等。(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一名37歲女性產後數月例行性回診追蹤,發現左側卵巢1顆10公分大的腫瘤。經過1年的追蹤,這顆卵巢腫瘤並沒有縮小,反而開始出現左下腹悶痛。超音波及抽血檢查後,評估應是良性的卵巢水瘤,住院接受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切除左卵巢水瘤,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病人術後僅輕微腹部悶痛,當天就可以下床活動,隔天即出院返家休養。 另一名43歲女性長年受子宮肌腺症引發的慢性骨盆腔疼痛所苦,期間接受過口服避孕藥及黃體素治療,因副作用而停止。腹部的不適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因已完成生育計畫,遂至門診要求子宮切除。經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切下一個因子宮肌腺症而纖維化的子宮後,這位病人的骨盆疼痛獲得緩解,術後沒有腹部傷口疼痛的問題,提早恢復工作。 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林玉珊醫師說,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自2012年由林口長庚婦產科在台灣開始發展,是一項由陰道進行的腹腔鏡手術,應用在子宮切除、卵巢腫瘤切除、特定形態的子宮肌瘤切除,甚至是女性結紮手術。帶來的好處包括:不會留下腹部傷口疤痕,術後疼痛程度大幅降低,可儘早下床,增加術後恢復速度,住院天數縮短。在上腹部有嚴重沾黏的病人身上,自然孔不經由腹部傷口進行手術,可視為另一個安全的手術途徑。 利用陰道自然孔可進行子宮切除,同時觀察到卵巢及輸卵管是否有病灶。(記者徐義雄攝) 林玉珊醫師提醒,手術也有一些相對的禁忌症如骨盆腔嚴重沾黏患者(膀胱、直腸沾黏、骨盆腔深部浸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以及沒有性經驗而在意處女膜完整性的女性。健保手術之下,仍需自費部分耗材以利手術進行,若有實支實付醫療保險,可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如有手術需求者,應先到婦產科門診諮詢專業意見並討論評估後再做出最適切決定。

Read More

餐盤蔬果占半 降7成慢性病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攜手國健署、農糧署,對國人發起「蔬果占一半,地球更友善」的健康低碳飲食法。(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只要改變習慣,在餐盤中讓「蔬果占一半」,不但落實健康飲食,還可以友善地球,更可預防1100萬成人死於疾病,利己利人也愛地球。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15日聯合國健署、農糧署,對國人發起「蔬果占一半,地球更友善」的健康低碳飲食法,期望國人可改善蔬果吃不足的煩惱,同時還幫地球減碳降溫。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倡議「蔬果占一半」簡易健康低碳飲食法,是根據以地球健康為旨的全球性營養組織EAT Lancet委員會所提出的「植物為主飲食」,主要著眼於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顯示,國人在攝取蔬菜水果都嚴重不足,19歲以上民眾79.9%未達每日3份(一份=100公克)蔬菜類;水果類更是87.6%每日未達2份(一份=1拳頭大),幾乎是人人蔬果都吃不夠,會間接影響台灣癌症或慢性病的預防。 營養流病專家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潘文涵教授說明,EAT-Lancet委員會曾以多項疾病風險評估「植物為主飲食」,發現此種飲食型態每年可降低整體成人死亡率近25%;也相對降低高居全球近7成死因的慢性病風險,例如糖尿病風險下降34%,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9%,大腸直腸癌風險降低10%,肥胖風險降低7%。 潘文涵強調,因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對治療與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皆有助益。根據她對健康飲食排序的研究,不同食物對身體的保護與傷害風險也不同,其中保護性食物第1名及第2名就是蔬菜和水果。 潘文涵指出,「植物為主飲食」是鼓勵多吃蔬食但不是吃素,即使吃素,也還是建議多攝取天然蔬菜和水果,所以「吃素不等於吃蔬、吃素也要吃蔬」。而吃蔬食容易缺乏的鋅和維生素B12,則可透過多吃牡蠣和蛤補充鋅、台灣本土特產虱目魚補充B12。 要一夕改變飲食習慣並不容易,潘文涵鼓勵先從「1週1次」開始,逐步落實「蔬果占一半」的飲食結構,特別是想進行熱量控制、有三高慢性病、想預防直腸癌的民眾。因當蔬果占去一半,也就相對排擠另一半餐盒可裝的食物,肉類等自然會相對減少。 根據EAT Lancet報告,若將飲食改為健康低碳飲食,每年可防治1100萬成人死亡,並且可以達成2050年供給全球100億人口糧食系統的目標。

Read More

高醫與合作夥伴攜手打造「救急救難一站通」 強化緊急醫療與災難應變能力

衛福部「 2023年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台-救急救難一站通成果展示會」,高醫鍾飲文院長(前排左3)與外傷及重症外科陳昭文主任(後排左3)也應邀出席分享成果。(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由衛福部主辦的「2023年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台-救急救難一站通成果展示會」,15日邀請高醫、高雄榮總以及高雄長庚共同分享執行成果;高醫分享了到院前預警資料即時傳輸、醫院資料自動化通報、抵院前預開立急診醫囑等國內首見創新成果,有助於全國各醫院提升緊急醫療照護品質。 「救急救難一站通」專案起源於2018年的總統盃黑客松。當時在高屏醫療網的架構下,參與單位發現了過去應急通訊與資料交換中的問題,希望建立應急資料的國家標準,促進跨單位的資訊交流與知識循環。因此高醫與多個合作夥伴共同提出了「救急救難一站通」的初步概念。這一概念隨後獲得了國家的認可,並獲得了第一屆卓越團隊的榮譽。 高醫鍾飲文院長表示,高醫在各方期許能落地應用並典範移轉的殷切期待下,後續得到國發會、科技會報的支援,透過衛福部醫事司、消防署及國家災害防救中心的跨部會合作,正式啟動了一站通由想像到具象化的開關,也繁衍了很多相關的創新專案;高醫能跨出專業的醫療領域,共同參與社會創新與國家數位基礎建設,具有非常特別的時代意義。 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陳昭文主任指出,「緊急醫療就像是一種強調團隊合作的體育活動,一個人或許可以打贏一場比賽,但一群人才足以得總冠軍。每個環節、每種專業、每個階段的溝通與對話,都是讓緊急醫療更優化與流線化的重要養分。 他並強調,該專案可貴之處,在專案進行同時,除累積豐沛跨領域信賴資本,建立跨單位合作典範外,也逐步導入區域內各單位緊急關鍵資訊的前瞻展望,孵育未來更精準緊急應變的自我學習系統。」 高醫表示,本次透過實務經驗的分享和意見交流,能夠共同探索並分享最佳實踐的經驗,對推動「救急救難一站通」跨領域於緊急醫療的發展是相當有助益的。

Read More

產後乳腺炎 中醫調理不影響泌乳

針對孕媽咪產後復發乳腺炎,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廖唯宇建議中藥治療也是可參考的新選擇。(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待產第3胎的楊小姐,於前兩胎分娩後第3天均復發乳腺炎,因非常不適,在服用退乳藥後雖舒緩發炎症狀,但藥物抑制泌乳導致無法繼續哺餵母乳。為了在第3胎產後能夠順利哺乳,她產前至恩主公醫院中醫門診,經與醫師討論治療對策,於產後第1日起服用中藥湯劑調理體質,不僅沒有復發乳腺炎,且乳汁分泌情況良好。 乳腺炎是指女性乳房或乳腺因堵塞或細菌感染導致發炎,其症狀為乳房局部腫脹、疼痛、發熱,常伴隨發燒(大於攝氏38.5度)、畏寒與全身痠痛,好發於剛分娩的婦女。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廖唯宇表示,乳腺炎在中醫又稱「乳癰」,「癰」指的是體內氣血為毒邪壅塞而不通、體表皮肉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西醫常以消炎止痛藥、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嚴重時產婦會因極度不適選擇使用退乳藥,但許多媽咪非常希望讓孩子喝母乳,此時建議可透過中醫進行產前預防與產後治療,讓哺乳之路更順暢。 廖唯宇指出,中醫肝、胃兩個器官與乳房健康息息相關,個案楊小姐產前喜甜食冰飲、酸辣等重口味飲食,加上孕期食慾不佳,影響脾胃吸收,造成氣血失衡形成鬱積,產後乳汁又蓄積堵塞在乳房內,導致肝胃鬱熱、邪毒外侵、氣血不足,引發癰腫。 廖唯宇表示,針對上述症狀,開立神效栝蔞散加減方讓楊小姐於產後3日服用,瓜婁實、蒲公英可改善乳房脹痛,浙貝母、通草、路路通有暢通乳腺的功效;而當歸、柴胡兩味藥材生血行氣,讓母乳生化有源,再搭配其他藥材補脾益氣,整體以通乳絡為主、清熱健脾為輔,將肝胃問題解決並補足氣血,楊小姐服用後不僅順利哺餵母乳,乳量也很充足。 廖唯宇表示,中醫用藥於產後乳腺炎當中有其角色,除了湯劑治療,也可進行針灸療法,對於想順利哺乳的孕媽咪,建議產前可至門診與醫師討論,讓醫師針對產婦的體質與日常生活習慣,做出相對應的預防與治療。

Read More

熬夜壓力大 竹科男帶狀疱疹

台大新竹分院周孜容醫師提醒,帶狀疱疹病灶在結痂前皆有傳染力,應避免他人直接接觸病灶。(圖由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30多歲的張先生,最近轉換跑道至科技廠工作,時常熬夜加班、深感壓力,一日突然左胸感到奇癢無比,隨後冒出多叢紅色小水泡,經醫師診斷為帶狀疱疹,以抗病毒藥物及止痛藥治療後,症狀及傷口逐漸恢復。 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周孜容醫師表示,通常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帶狀疱疹,且約有1/3的人,至少曾罹患過1次,此外,當處於壓力、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好發。 帶狀疱疹是由小時候感染過的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中,於免疫低下時,再活化發作所產生的症狀;一般民眾常誤以為手部的汗疱疹,也是帶狀疱疹的一種,但並非如此,俗稱的汗疱疹是濕疹的一種,跟病毒並無關係。帶狀疱疹發作時通常會先出現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等前驅症狀,約2到3天後會長出紅疹、水泡,往往於皮膚局部位置,不會全身性生長,並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等徵兆。 周孜容醫師表示,倘若出疹的位置出現於額頭、眼皮、鼻子、耳朵、或生殖器周圍,可能會出現視神經炎、顏面神經失調或聽力受損等併發症,故提醒民眾應盡速就醫。 另皮膚紅疹在進展成水泡後,切勿自行戳破,避免傷口感染,並建議傷口處可透過紗布覆蓋,助於減少傳染的情形。 醫師強調,病灶在結痂前皆有傳染力,應避免他人直接接觸病灶,在紅疹結痂癒合後,約有5%至10%的病人會有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留下長期的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大大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這時建議盡速就醫,並使用神經痛治療之藥物改善症狀,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加速神經的修復。 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曾罹患帶狀疱疹者,可於發病1年,且無相關症狀後,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另維持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作息,也是預防帶狀疱疹發生的不二良方。

Read More

精準醫療基因寶 能測849種疾病

安南醫院新落成的健康醫學中心將於未來正式啟用投入精準醫療,幫助民眾進一步及早治療、預防疾病規劃健康人生。(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副總統賴清德近日提出欲團結醫界共同打造「健康台灣」,加強推廣「精準醫療」利用醫療技術及早找出疾病危險因子,以利早期治療。安南醫院與長聖國際生技合作,引進全新個人化「基因檢測-基因寶」,利用基因檢測預知疾病風險,因應精準醫療需求,安南醫院也將於未來啟用健康醫學中心,助民眾為健康人生超前部署。 現今國人平均餘命已延長至80歲以上,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表示,疾病均有先兆,定期健康檢查包括精準檢測是重要關鍵,透過新興基因預測方式「基因寶」能透過分析基因,提早釐清潛在的疾病風險,進而透過調整作息與飲食等先一步預防,後續也能針對高風險疾病安排持續健檢追蹤。 安南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皓宇指出,基因寶參考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等機構資料庫,利用口腔抹片等無痛方式採取受測者基因,能檢測多達849項潛在疾病,具備精準進行健康規劃、了解家族遺傳病史風險、掌握孩童天賦潛能等特色,安南醫院附有專任醫師解釋紙本報告,採個別管理且不入病歷,確保用戶能安心採檢、精準掌握個人健康。

Read More

乳癌放療憂皮膚燒焦 可預先用保護敷料

乳癌患者進行放射治療恐會有較嚴重的放射性皮膚炎包括皮膚變黑、局部破皮、起水泡。(亞東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早期乳癌患者62歲王姓婦人,在板橋亞東醫院接受手術切除乳房腫瘤後,轉介至放射腫瘤科進行後續放射治療,以減少局部復發,乳房放射療程為1週5天,每天約10至15分鐘,總療程約需3至4週;但王婦聽聞其他病友稱進行放射治療可能會有曬傷甚至燒焦狀況,讓她對於放射性皮膚炎相當擔心。放射腫瘤科醫師侯沛羽表示,在放射療程開始時,可立即預防性使用皮膚保護敷料,減少放射治療所引起的反應。 侯沛羽指出,放射性皮膚炎通常在開始放射療程後,隨著治療次數、劑量的累積,約在療程後的第3週皮膚可能開始會有發紅、癢、色素沉澱、刺痛感等,嚴重的甚至會局部破皮或起水泡。 她表示,傳統的治療方法,通常是在有症狀後才開始使用包含類固醇藥膏、燒燙傷藥膏或抗生素藥膏等;但放射性皮膚炎是許多乳癌患者常見的副作用,會疼痛不舒服,讓患者擔心皮膚因治療變紅或變黑後的修復時間及後續恢復程度而療程中斷;這些急性的皮膚炎反應,在療程結束後約1至2週症狀會最為明顯。 她建議王姓婦人在放射療程開始立即預防性的使用皮膚保護敷料,王婦在完成整個治療過程中,在療程結束前的後兩週出現輕微的皮膚發紅、色素沉澱,經醫師開立藥膏使用後,不僅順利完成治療,後續皮膚也復原良好。 侯沛羽呼籲,可積極預防或減輕放療引起的皮膚反應,也可避免因副作用影響治療,千萬不要因擔心放射治療引發皮膚燒燙傷疼痛與後續美觀問題而猶豫。建議和主治醫師討論,適當的使用有臨床實證、經衛福部許可的皮膚凝膠、保護敷料等照顧放療部位的皮膚,讓皮膚能更快修復。

Read More

花蓮慈院啟業37年 大愛醫療溯源館揭牌 記錄東部醫療史

花蓮慈濟醫院大愛醫療溯源館14日揭幕啟用。(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花蓮慈濟醫院大愛醫療溯源館14日啟用,由證嚴法師、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團隊,以及花蓮縣長徐榛蔚、立法委員傅崑萁等人一同揭牌。 適逢慈濟基金會57週年慶,花蓮慈院啟業37年,院長林欣榮感恩過去數十年來各方大德的協助,共同成就今日的花蓮慈院,守護東部地區民眾的生命健康。 為追溯證嚴法師自1979年堅定在東部蓋醫院的悲心,新落成的院史館命名為「大愛醫療溯源館」。館內展出自1966年起,慈濟功德會濟貧,辦義診施醫,證嚴法師有感貧病相依,發願在花蓮興建醫院,期間覓地、募款募愛、到啟業之初尋才之艱辛,累積無數人的愛與善,以及醫護、醫技、行政同仁的投入,才有今日規模。 館內展示當年證嚴法師發願建院的經過。(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大愛醫療溯源館位在大愛樓佛陀問病圖旁,數位館藏的內容還在持續增加中。「醫療就是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證嚴法師表示,花蓮慈院建院至今已37年,期待未來的日子如同過去的37年,延續這份誠摯的愛,為人間付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