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促修法保障執業

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等9日舉行記者會,呼籲立法院盡速修改職能治療師法,跨黨派立委王美惠(左2)、羅致政(前右1)、溫玉霞(左1)與王婉諭(前右2)等到場聲援。(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9日舉行記者會,呼籲修法鬆綁職能治療師執業地點與行為,改為若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可不受診斷、照會、醫囑限制。多位跨黨派立委也到場聲援,呼籲立法院朝野儘速修法通過。 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王珩生表示,職能治療師除了在醫療院所,也深入社區、校園、職場、居家服務。目前衛福部許多政策都需要職能治療師提供服務,執業卻受法規限制;儘管衛福部曾函釋「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可不受診斷、照會、醫囑限制」,仍無法保障執業。 王珩生表示,職能治療師法修法重點是將衛福部函釋精神入法,在醫療機構中,執業仍依醫師開立診斷、照會、醫囑;但若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可不受診斷、照會、醫囑限制,可直接對民眾提供健康促進、預防老化、高齡駕駛、職業災害、生活適應、職務再設計等直接服務。 王珩生呼籲立法院加速修法,讓職能治療師能把關民眾健康、謀取全民最大福祉。

Read More

果農種田遭蛇咬 醫師讚其冷靜處理是保命絕招

有機男遭蛇咬,醫師謝國章讚其冷靜處理,找人開車更是保命絕招。(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天氣轉熱又是蛇出沒的季節,李姓男子日前到有機果園作田間管理時,不慎被蛇咬傷,他冷靜處理,請友人開車送醫,最後在確定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下出院;醫師謝國章讚李男冷靜處理,找人開車更是保命絕招,手部可以自然下垂,避免血液回流心臟,否則極有可能毒性中途發作。 家住宜蘭的李男說,他定期到台東兩處有機釋迦園和梅園做園間管理,當天剛好慈心檢驗員要到園內採集檢驗,他看到門口的青梅枝幹快要高過圍牆,順手想找工具來鋸短,在草叢摸索時傳來一陣劇痛,撇見一道木頭顏色的長條黑影鑽出圍牆,心想大概是被蛇咬了。 他立即發動小貨車打算就近看醫生,但又擔心萬一中途發作,決定讓檢驗員開車;因擔心一般診所沒有血清,改往市區部東醫院急診。 謝國章先觀察傷口,初步排除出血性蛇毒。李男有條理的敘述被咬經過,但不確定蛇的種類;謝國章做好萬全準備,備好抗過敏藥物與神經性、出血性的毒蛇血清以防萬一,六個小時後李男沒有出現相關症狀,確定是被無毒蛇類咬傷。 台東衛生局表示,台東目前十三間醫療院和衛生所都備有毒蛇血清。(記者鄭錦晴翻攝) 台東衛生局表示,台東目前十三間醫療院和衛生所都備有血清,尤其是鎖鏈蛇血清穩定,除市區醫院,南迴大武診所、縱谷關山慈濟醫院、東海岸部東成功分院及蘭嶼、綠島衛生所都備有血清。

Read More

今年首度出現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例 疾管署:前往流行地區請加強防蚊措施

國內今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9日公布今年出現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確定病例,個案為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夫妻,目前均已出院,同行者均無症狀,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請加強防蚊措施,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今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個案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及女性(案1及案2),兩人為夫妻,4月19日至26日一同前往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案1於4月27日起陸續因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就醫,經醫院通報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案2於5月1日亦出現症狀,並檢驗為確定病例。 目前2名個案均已出院,同行者均無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孳生源調查與清除,並給予個案衛教。 林詠青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 此外,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男性在3個月內及女性在2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避免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或避免性行為至性伴侶分娩。另請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 疾管署疫情主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28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分別為越南及泰國各6例、緬甸及馬來西亞各3例、菲律賓及馬爾地夫各2例,印尼、新加坡、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年累計13例,2017年至2022年每年均為5例以下;今年個案係自2021年來首起。 李佳琳指出,基於國內新增2例自馬爾地夫移入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當地可能具環境暴露風險,疾管署自今年5月8日起提升該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Alert),目前我國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之國家有88國,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國家有1國。

Read More

寵愛媽咪結合台灣無酒日 義大醫療推廣5大癌症照護篩檢

(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燕巢報導 義大醫院暨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中心9日舉辦「乳妳所願 ‧ 無酒愛你」健康推廣活動,讓寵愛媽咪的節日與乳癌照護相結合,提醒女性朋友預防乳癌的重要性。在關注女性健康的同時,活動結合國民健康署免費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及肺癌早期偵測計畫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等五項癌症篩檢,並響應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推動「台灣無酒日」,提醒民眾不健康的飲酒及菸檳習慣,都是健康的殺手,也一同響應「世界59日」,邀請義大醫療體系醫護同仁們,與民眾一起關心自我的健康。 活動由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開場後,安排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健康講座,包括癌症中心主任饒坤銘內科副院長介紹乳癌治療新曙光,義大醫院癌症中心蘇裕傑主任則講解五癌篩檢防治,中醫一般科除了李長殷主任演講中醫養生保健之外,現場亦提供中醫養生茶讓民眾補充元氣。復健科陳昆鴻物理治療師帶領民眾毛巾操運動,舒展筋骨。而頭頸部腫瘤外科王誌群主任則介紹酒精不耐症。 義大醫院癌症中心蘇裕傑主任強調檳榔的危害,他指出,檳榔子本身即為致癌物,嚼食可能導致口腔癌的發生,應盡早戒除。生活習慣方面,不菸、不酒、不檳榔更可以有效預防口腔癌的發生,平時也可以進行自我口腔檢查,若觀察到口腔黏膜有白斑、紅斑就應該趕緊就醫。年滿30歲的民眾,如有菸檳習慣,也可至醫療院所進行2年1次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 為幫助癌友及呼籲民眾關懷癌症家庭,由癌症中心腫瘤個案管理護理師發起並辦理義賣活動,癌症中心醫護及行政同仁主動捐獻家中閒置物品為義賣品,讓二手物品物盡其用,並將當天所得款項捐贈至義大醫院及義大癌治療醫院社福癌症病友基金,以盡棉薄之力協助癌症病友。

Read More

結婚7年膝下無子 中醫調理卵巢退化 6年生3仔

吳姓夫婦8日高興地帶著3個寶寶向張烱宏(左2)醫師道謝。(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住屏東的吳姓夫婦結婚7年一直膝下無子,女方因卵巢功能嚴重退化,遍求名醫仍未能如願,轉來台南求助中醫,經全力調理體質搶救,持續治療6年,先後連生3名健康寶寶,如願以償。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主任張烱宏表示,經檢查發現,吳先生精蟲無異常,但吳太太至婦產科檢查發現卵巢嚴重退化AMH(抗穆勒氏荷爾蒙)只剩下0.27,且一側輸卵管堵塞,還有體重逾百公斤過重、月經週期出現不規則等問題。婦產科醫師建議採取試管生殖,但她對排卵藥和排卵針的反應不佳,即使使用高劑量的排卵針和服用各種保健食品,卵泡依舊長不大。 張烱宏說,病人卵巢功能嚴重退化,為了求子仍不放棄任何機會,於是建議先從體質調理下手,配合適度走路運動以控制體重,經中醫調理3個月,並配合排卵藥,終於在超音波檢查中發現求孕多年第1次出現的成熟卵泡,由婦產科採用人工受孕成功,吳太太於106年9月順利產下第1個女娃。 有了小孩後,吳姓夫妻對中醫治療信心大增,為了想再生2寶,持續尋求中醫治療。坐月子期間,張烱宏繼續以個人化中藥調理吳太太體質3個月,配合適度運動並禁用冰飲,吳太太竟自然受孕,於108年產下第2個小孩,是個男娃,連婦產科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他說,吳姓夫妻太喜歡小孩,想藉由中醫調理自然受孕再生第3個,當時吳太太已經近41歲,卵巢功能比前幾年還低,但仍堅持再試一試,110年8月自然受孕卻小產。小產後的調養階段,再以中藥調理體質,改變子宮受孕環境半年,如願於111年順利產下第3個寶寶,是女娃。 適逢母親節前夕,吳姓夫婦昨日高興地帶著3個寶寶來到南市醫,親自向張烱宏及院長蔡良敏道謝。

Read More

男嬰就診檢出黃疸 新手媽謝醫護

嬰兒黃疸飆高,食慾不振、喝了奶就吐出來,初為人母不知情,所幸大甲李綜合醫院護理人員聞悉立即要她就醫,嬰兒才免去意外險境。(記者陳榮昌)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母親節即將到來,台中一名新手媽媽,3月底生下一名男嬰,男嬰返家後幾天,體重減輕、食慾不振,回診時醫療團隊驚覺不對勁,緊急檢查後發現黃疸指數飆高,男嬰立即住院治療,住院8天後康復出院。母親節前夕出面感謝醫療團隊,哽咽地說,「初為人母很不可思議,希望孩子平安長大。」 大甲李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張文榮表示,該位新手媽媽懷孕在懷孕34週時,因肚痛回診,檢查發現肚子規律的收縮,有明顯早產現象,緊急進行安胎,最後順利在懷孕滿37週時足月生產。 孩子出生後回家沒幾天,食慾不振、喝了奶就吐出來,且沒有排便,主動致電醫院詢問護理人員,便馬上把孩子帶到醫院看診。就診時護理人員發現皮膚偏黃,推測有黃疸,經過檢查,黃疸指數達逾19 mg/dL(足月嬰兒正常黃疸指數平均不超過12mg/dL),第2次再檢查又飆高超過20mg/dL,醫師建議馬上住院治療,「我原本隔1天才要抱小孩回診,還好護理人員要我馬上帶小孩回來,否則晚一天寶寶可能就更危險。」 小兒科主治醫師余秋霖說,黃疸是血球的代謝物,足月產的寶寶在出生後2至3天出現黃疸,平均在第4到第5天達到高峰,約在1至2週消失,新生兒皆會有,但如果寶寶喝奶不夠多則無法排洩黃疸,萬一黃疸指數過高,一定要檢查治療,黃疸過高可能會造成腦組織的傷害。 余秋霖指出,一般新生嬰兒罹患的黃疸多屬於「生理性黃疸」,會自然消退,該案新生兒經過照光、補充輸液,逐漸恢復正常。若新生兒到第4週仍有黃疸,有可能是膽道閉鎖等肝膽疾病,媽媽可藉由國健署製發的兒童健康手冊內附的「嬰兒大便卡」對照嬰兒便便,不用過度緊張,只要多加留意就可以。

Read More

每天1罐烈酒 45歲男貧血無力

醫:胃壁黏膜受損 無法有效吸收葉酸/維生素B12 國人47%有變異型基因 飲酒增致癌風險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呼籲民眾以茶代酒。(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45歲的周先生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含有酒精的飲料,每天喝1罐烈酒已成為他的習慣,若沒飲酒情緒就會變得暴躁、焦慮,甚至出現暴力行為,兩年前也罹患酒精性肝炎。日前因全身無力、貧血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檢查後發現血紅素只剩下5.7(正常數值為13),轉介身心醫學科評估,發現長期酗酒是導致貧血及身體問題的根源,經評估至身心醫學科病房住院,治療其酒精戒斷及身體併發症,脫離酒精,身體器官得到復原的機會。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說,酒精成癮是指一個人無法節制飲酒而導致腦部及身體器官的損傷,影響其行為並衍生諸多社會及家庭問題。 對上述案例,因長期飲用烈酒造成胃壁黏膜受損,無法有效吸收葉酸、維生素B12,以至於葉酸不足,容易造成貧血、造血功能不全,是常見且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國人有47%帶有變異型的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型,飲酒後會造成身體乙醛堆積,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的一級致癌物質,過量飲酒更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陳益乾表示,治療酒精成癮的患者需進行系統性的身體檢查,治療上則分成中毒期、戒斷期、戒除期、復健維持期4個階段。 酒精中毒期會評估病患身體存在疾病及潛伏外傷的可能性,處在急性焦躁狀態具潛在攻擊危險時,會適度給予合適之鎮靜藥物,並且補充足夠的營養、水分及維生素B1。 戒斷期對於長期喝酒的病患最具挑戰性,常伴隨著併發症,像是自律神經會過度興奮、心悸,腸胃不適,且容易產生意識混亂,若合併譫妄時,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將近10%,此時採用合適藥物減少戒斷症狀。 戒除期則會使用戒酒藥物,並追蹤回診狀況。最後的復健維持期針對病患提供功能評估,安排後續轉銜職能治療與職業重建。 5月9日為「台灣無酒日」,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2018年的統計,平均每天有11名飲酒者因不當飲酒行為失去生命,醫師呼籲民眾以茶代酒。5月9日早上10點至下午5點,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無酒日嘉年華」,藉由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台灣酒害防治協會安排的衛教講座、攤位,一同認識酒精的健康危害。

Read More

腎臟替代療法怎選? 醫病共享決策

屏東榮總醫師歐世祥與醫療團隊為病患及家屬衛教,共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屏東報導 64歲劉小姐慢性腎臟病第5期,面臨要抉擇哪一種腎臟替代療法。屏東榮民總醫院腎臟科醫師歐世祥,為劉小姐介紹各種替代療法的優缺點,醫療團隊與病患及家屬進行SDM(醫病共享決策),一同選出最適合劉小姐的治療方式。 醫師表示,當我們腎臟受到特定損壞,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且無法恢復原有的功能,即稱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當進展到末期時,可能會出現持續的惡心、嘔吐等症狀,或會因為尿量減少,出現全身水腫或呼吸喘等現象,此時,代表著我們的身體沒辦法正常的將每天產生的毒素及水分排出,也就是所謂的「尿毒症」。一般而言,由慢性腎臟病所引起的尿毒症絕大多是不可逆的,但還是可以找到方法好好地控制症狀。 醫師說,對於腎臟已經走到末期時,目前可選擇以下3種腎臟替代療法,分別為「腎臟移植」、「腹膜透析」以及「血液透析」,只要好好的配合醫生,還是可以維持生命和不錯的生活品質。 醫師指出,人類雖有兩顆腎臟,但只需1顆即可維持大部分的機能。腎臟移植是指把1顆健康的腎臟移植到末期腎臟病患者的身體裡面,而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之後只需要固定吃免疫抑制劑即可,不需要再接受透析治療,如果配合醫生照顧得好,其預後狀況將為3種替代療法內最好的。 第2個選項是腹膜透析。所謂腹膜透析就是把一根管子放在肚子裡面且接到肚皮外面,患者每天在家裡自行換液,醫院會將藥水定期寄到家裡,由病患自行操作治療,1個月只需要回診1次。這種治療選項較適合自主性高、體型較小、且沒有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更好。 第3個選項即為血液透析。在台灣有9成的透析患者選擇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1週需安排2至3次到居家附近的診所或醫院接受治療,時間上可能因為要接受治療而稍微有所限制,但是選擇血液透析的好處是,病患每2天就可以看到1次醫生,對於一些年長者、共病較多且常有就醫需求的病患而言,相對方便,而且回家之後就不用再自行操作治療。 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共有9萬多人,每年陸續都還在增加中,過去民眾只要聽到要要洗腎,就怕人生從此變成黑白,但歐世祥表示,其實不管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只要好好的配合醫生,還是可以享受人生,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台大智能抽血系統 便捷一條龍

台大醫院啟用智能抽血系統。(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抽血心電圖組每年提供抽血服務約70至80萬人次,心電圖服務約7至8萬人次。該院於今年3月22日正式啟用智能抽血系統,具有「快速溫暖的抽血、心電圖醫檢師團隊」等特色,提供民眾更便利更快速的服務。 台大醫院表示,該院檢驗醫學部從2012年採購第一套智能化抽血備管軌道系統,成功將病友等候抽血時間從最初的平均超過17分鐘以上,迅速縮短為6分鐘,在這一大躍進之後,抽血處正式進入智能化、快速化的時代。 台大醫院指出,智能抽血系統的特色包含有「快速溫暖的抽血、心電圖醫檢師團隊」。檢驗醫學部的抽血大隊具備精良的技術,每小時能完成至少30人次,每日抽血服務超過3000病患數。心電圖檢查每日服務超過300人次。除了提供快速的服務,也投入溫暖親切的關懷,減少抽血帶來的身心不適。 另,該院的自動報到機,提供多元化的報到方式(健保卡、身分證、檢驗單),兼具簡單與快速,且新增提供尿管、尿杯功能,能更全方位貼近病友需求。 抽血備管系統可進行快速正確的採血試管備管作業。軌道內運送托盤抵達第一張採血桌只需4秒,到達第5張採血桌只需12秒,抽血桌的溫度能選擇設定31至39℃,同時增加採血成功率。 採血後的檢體經由軌道運送至後端自動檢體分類機,不須人工運送,且可自動將檢體分類成8大類,簡化作業流程,降低人為錯誤率,並提高作業效率。

Read More

A肝莓延燒 1980後出生幾無抗體

專家籲自費注射疫苗 長期研究A肝的衛生局長蘇世斌說,台灣1980年後出生者幾乎都無A肝抗體,建議自費注射疫苗。(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好市多爆發進口冷凍莓果帶有A肝病毒引起各界關注,台南市衛生局長蘇世斌長期研究A肝並曾發表過多篇論文,他提醒,台灣1980年後出生者,幾乎都無A肝抗體,為避免因病毒出現重症患者,建議自費注射A肝疫苗,衛生局已要求基層醫療院所針對疑似病例加強通報,並持續稽查可能使用莓果的餐飲及烘焙業相關產品。 蘇世斌說,A肝感染者一般症狀輕微,即使沒治療也會自動痊癒,此後終身免疫,台語有句話「胎哥呷,胎哥大」,指台灣早期衛生習慣差的時代,小孩子隨便吃東西都會無意中染上A肝,且痊癒後都不會再得。 蘇世斌舉例,台灣早期A肝盛行率相當高,根據1976年調查,當時成年人中95%都有感染過、中學生也有80%感染過;但到2010年再調查時,民眾感染過的比率已經降低到2.7%。他說明,台灣多年前推動使用公筷母匙及免洗餐具等衛生政策,讓A肝病例大幅下降,但也造成目前1980年後出生的民眾幾乎都沒有A肝抗體。 他說,全球曾經發生規模最大A肝群聚感染事件,是1988年發生在大陸上海,主要是食用未完全煮熟的血蚶,造成35萬人感染,結果31人死亡,死亡率大約萬分之一。 南市衛生局疾管科長林曉玫說,A肝是法定傳染病,醫療院所有發現疑似病例,就必須通報衛生局;台南市今年1月至4月已通報15例A肝疑似病例,經過檢驗後全部排除確診,且這15例都與好市多莓果汙染無關,已要求基層醫療院所針對疑似病例加強通報,後續仍將追蹤是否有新增病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