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熟齡揚生春聚許晚美人生 醫生提醒營養飲食外加強度運動

疫情解封後 新北市社會局與揚生慈善基金會共同舉辦熟齡族的心靈饗宴「春聚」 吸引800多位長者參加。(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疫情解封後,新北市社會局於11日下午與揚生慈善基金會共同舉辦熟齡族的心靈饗宴「春聚」,吸引800多位長者參加。副市長劉和然表示,新北市老年人口已經超過69萬人,占比超過17%,市府長期推動動健康,與揚生慈善基金會共同推動自癒力,透過飲食、運動、習慣外加人際關係,期許每人老後都有個優雅的晚美人生。 副市長劉和然表示 新北市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7% 市府推動動健康 與揚生慈善基金會提倡自癒力 透過飲食、運動、習慣外加人際關係 期許每人老後都有個優雅的晚美人生。(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表示,疫情三年,讓大家都有重新活過來的感覺。面對高齡老化的時代,基金會提倡自癒力,希望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因此特別藉由「春聚」,邀請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以「提升肌力、遠離疼痛」為題,讓大家瞭解老年的身心變化,以為因應。 劉燦宏醫師指出,老人有十大常見症狀,包含肌少症、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老年憂鬱…等。他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在寒流中竟然沒蓋被子,因為家人買了厚重棉被,但溜下去他無力拉上來,因為父親三餐習慣青菜小粥,加個豆腐乳,缺少蛋白質攝取,久而久之便產生肌少症,造成肌肉無力。 劉燦宏醫師提醒,60歲以上不要隨便減重,因為可能不是減到脂肪,而是減到肌肉。他提供一個簡易的自我測量,利用雙手在小腿最胖部份環扣,如果完全扣住甚至還有空隙,代表肌少症;而要減少肌少症,建議三餐飲食要「豆魚蛋肉一掌心」的份量,外加運動必須有速度和強度,最好到酸、喘、發汗的程度。他強調肌耐力是用進廢退,因此必須時常運動練習。 劉燦宏醫師示範是否肌少症的自我測量 利用雙手在小腿最胖部份環扣。(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社會局副局長吳淑芳表示,為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新北市推動健康七力,培訓種子教師,辦理銀色奇肌班課程,深入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和銀髮俱樂部帶領長輩一起動健康。 「春聚」活動中,知名舞蹈家吳義芳還帶領大家透過簡易舞蹈動作,自然舒緩關節與脊椎,體悟身心合一的流動。南方二重唱並帶來動不動就說愛我、海裡來的沙等經典民歌,讓大家徜徉在春暖花開、新生歡聚裡。

Read More

嬰發燒快篩陽 揪一家6口都確診

新冠輕症免隔離上路後,台中市施勝桓小兒科診所門口張貼「分流看診」公告。(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COVID-19輕症免隔離實施近2個月,台中市診所醫師施勝桓觀察,近日確診數有增加趨勢,多數為輕症,看似感冒,都是一家、一家確診。其中,有一家6口因為5個月大嬰兒發燒快篩,才揪出全家都確診,阿公和阿媽還因此開立公費的Paxlovid,其他成員症狀治療,提醒民眾注意。 台中市衛生局表示,COVID-19疫情已降為第4類,輕症無須通報。但根據疾管署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顯示,台中上週通報重症病患86例,平均每天約12例,每天開立Paxlovid抗病毒藥物約150~170人次。 施勝桓發現,近期平均門診有15~16人確診就醫,由於青壯族多為輕症不明顯,通常是有家族成員確診經過快篩才發現。有一家6口陸續出現感冒症狀就診,最早是阿公看感冒,後來是因5個月大嬰兒發燒快篩確診,其他家族成員經快篩才知也確診了。 施勝桓指出,為保護醫護和其他病患,診所採分流看診,在門口貼上告示,確診者在門外打電話通知診所櫃台,掛完號後再由醫師在戶外看診。

Read More

溫柔生產 守護母嬰身心健康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舉辦「溫柔生產」分享會,鼓勵家庭成員一起參與產前教育課程、陪產,共創正面的生產經驗。(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推廣「溫柔生產」,在院內透過「溫柔生產」的產婦共18位,院方10日母親節前夕邀請4人分享心路歷程。婦產科主治醫師徐昕宜指出,「溫柔生產」是針對準媽媽和嬰兒需求的生產方式,以最小的干擾和風險保護母嬰身心健康,主張婦產科醫師和醫療人員尊重孕婦的意願,並為她們提供身心靈全面的支持和引導。 參與分享的曾楷扉去年11月在大同醫院產下第1胎寶寶,在「溫柔生產」的前提下,與徐昕宜共同討論生產計畫,決定在樂得兒產房待產。待產時可以自由走動、溫水淋浴、變換體位等,也希望不剪會陰、減少非必要性催生藥物使用、不要一直綁著胎心音監測器。 大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昕宜認為「溫柔生產」是針對準媽媽和嬰兒需求的生產方式,以最小的干擾和風險保護母嬰的身心健康。 (記者王正平攝) 產兆來臨的那天,順利進入產房待產,在伴侶的陪伴之下產程進展順利。子宮頸全開後採取跪趴姿式,約20分鐘後產下小女嬰,寶寶重達4380克,但會陰的裂傷非常淺。由於生產經驗很美好,曾楷扉表示,未來第2胎如果身體狀況許可,也會選擇溫柔生產。 徐昕宜指出,「溫柔生產」的精神很強調尊重產婦的本能,透過產前的教育、生產計劃的制訂,讓產婦和伴侶有自信且在身心靈都準備好的狀態,也鼓勵家庭成員一起參與產前的教育課程、陪產,共創正面的生產經驗。 院長傅尹志表示,大同醫院婦幼中心提供寬敞的待產空間,待產期間可以自由走動,也可使用生產球或從事其他調整呼吸之運動調養;產後媽媽與寶寶有緊急狀況,醫院在第一時間安排小兒科或其他專科醫師會診,讓產婦在醫療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安心生產。

Read More

關懷女性健康 奇美醫籲癌篩

奇美醫院長林宏榮(右),在溫馨五月感恩媽咪活動中致贈康乃馨予民眾,祝賀母親節快樂。(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5歲陳姓婦女首次使用政府補助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異常,進一步診斷為乳癌原位癌,經手術治療後,目前僅需服用抗賀爾蒙藥物及定時回診追蹤預後良好。奇美醫學中心表示,透過篩檢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5月母親節癌篩不停歇,歡迎相招作伙做癌篩。 奇美醫學中心院長林宏榮表示,今年國健署將肺癌篩檢納入檢查,呼籲女性朋友除照顧家人,也不妨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善待自己並安排健康檢查,透過政府提供的免費檢查項目,提早為自己健康把關。林宏榮10日亦在「疫散疫散亮晶晶,健康活力俏媽咪」活動中,率領醫護團隊致贈康乃馨予現場民眾祝賀母親節快樂。 奇美醫學中心癌症篩檢站統計資料顯示,去年5月辦理的母親節癌症篩檢活動,共有2425人次參與,發現糞便潛血陽性者57人、口腔癌陽性者26人、子宮頸抹片陽性者15人、乳房攝影陽性者8人;其中,糞便潛血、乳癌、子宮頸、口腔黏膜4癌篩檢確認癌前病變或癌症者達72人,顯示癌症篩檢的重要性,也避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期。 奇美醫院長林宏榮(中)率領團隊在「疫散疫散亮晶晶,健康活力俏媽咪」活動中,鼓勵民眾癌症篩檢,提早為自己健康把關。 (記者汪惠松攝) 奇美醫學中心歡慶母親節癌症篩檢送禮券活動進行至31日,鼓勵民眾透過癌篩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大幅降低死亡率,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邀請民眾關心自己也關心家人的健康,一起攜手完成篩檢。洽詢電話:06-2812811分機53290。

Read More

子宮頸閉鎖不全 臥床99天產女

賴姓女子(右2)懷孕22週產檢發現子宮頸閉鎖不全,緊急進行子宮頸環紮手術並收治住院,歷經99天臥床安胎,順利產下女寶寶。(大千醫院提供/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34歲賴姓女子懷孕22週產檢發現子宮頸閉鎖不全,為防早產,醫師緊急進行子宮頸環紮手術並收治住院,歷經長達99天臥床安胎,終於在36週時順利產下女寶寶。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婦產科醫師林敬旺表示,子宮頸就像子宮的出口,懷孕尚未足月前,子宮頸的長度至少有3公;,一般到懷孕足月時,子宮頸會軟化成熟、變短、擴張來為生產作準備。子宮頸閉鎖不全則是在未足月前,子宮頸的長度已短於2.5公分,可能發生早產風險。 林敬旺指出,賴姓孕媽咪懷孕22週產檢時,量測子宮頸有變短及擴張情形,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子宮頸口已全開,甚至包覆胎兒的羊膜囊已撐到陰道,確認是子宮頸閉鎖不全。醫師緊急幫她進行子宮頸環紮手術後,收治住院臥床安胎。 他說,臥床安胎不僅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賴姓女子還經歷了胃食道逆流、眩暈、頻繁宮縮等狀況;甚至因長期臥床,雙腳肌肉萎縮無力、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紫,憑著意志力及家人全心陪伴支持,一次次度過難關。 林敬旺指出,子宮頸閉鎖不全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過去曾在懷孕中期流產、或接受過子宮頸手術者,此類高風險孕婦可考慮在懷孕20週前接受預防性子宮頸環紮手術來避免發生早產;然而,也有部分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孕婦是沒有病史或症狀,因此定期於產檢時量測子宮頸長度非常重要。

Read More

翁深夜喉嚨痛 揪2公分魚刺

醫師周昱甫提醒,誤吞魚刺千萬不要以吞飯、喝醋自救,可能對喉嚨、食道造成二次傷害。(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1名70多歲陳姓老翁深夜因喉嚨疼痛送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食道中有魚刺,經緊急進行食道鏡手術,取出2公分大的魚刺。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表示,民眾不小心吞到魚刺可自我觀察2~3天,若喉嚨持續有異物感及疼痛,建議到醫院檢查,避免引起頸部感染。 周昱甫說,誤吞魚刺可以先試著咳出,或請人協助查看是否能看到魚刺並取出;千萬不要以吞飯自救,可能導致魚刺穿破食道。另外,喝醋不見得能讓魚刺變軟,反而可能讓食道灼傷,建議由專業醫師處理,減少食道受傷的風險。 民眾誤吞魚刺,耳鼻喉科醫師會先使用耳鼻喉科鏡檢查,再使用內視鏡找魚刺;若還是找不到,就會進一步使用X光或是電腦斷層詳細檢查。 周昱甫表示,通常位於扁桃腺、口咽部的魚刺,在門診就可以即時做處理;若魚刺跑進食道,需要進行麻醉以食道鏡或胃鏡取出。但胃鏡取魚刺有風險,假如食道已被魚刺刺傷,充氣將食道撐開可能導致食道破裂。硬式的食道鏡較不舒服,但相對安全。 周昱甫指出,若魚刺已穿出食道,就得從頸部開刀取出,避免深頸部因感染長膿,壓迫到呼吸道,導致生命危險。取出魚刺後,1週內的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過硬的食物,導致傷口發炎及疼痛,也讓食道能好好復原。

Read More

慈大醫學生模擬自然產接生

高聖博指導醫學生,當胎兒從母親的產道出來時,該如何擺放手勢、如何調整角度。(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9日舉辦醫療工作坊,開放慈濟大學醫學系1~4年級醫學生報名。婦產部主任丁大清表示,期望透過醫學教育及傳承,幫助學子找到行醫道路上的前進方向。 為了讓更多醫學生了解婦產科醫師工作,花蓮慈院婦產部舉辦工作坊,課程內容涵蓋理論與實作、實地參訪和醫師經驗甘苦談,參與對象包括慈濟大學醫學系1~4學生。 學員利用內視鏡訓練箱比賽摺紙盒,體驗操作器械的手感。(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婦產部副主任高聖博利用高階擬真教具,讓學員模擬接生自然產的狀況。課程中,醫學生體驗胎兒從母親的產道出來時,該如何擺放手勢、如何調整角度,才能夠以最安全的姿勢讓寶寶平安誕生;高聖博也指導拿捏力道,將已探出產道的寶寶抓穩的同時,不致於傷到嬰兒跟媽媽。 婦產部還包括婦女癌症、婦女泌尿和不孕症等研究領域。醫師陳姵辰以影片向學員介紹總醫師的工作內容,接著讓學員利用內視鏡訓練箱比賽摺紙盒,體驗操作器械的手感。另外,醫師黃琦利用教具向學員示範子宮頸抹片檢查與內診的辦法,強調檢查時除了醫療的專業性,也需要同理病人的感受。 最後,醫師帶領醫學生至門診、待產區、產房等區域實地參觀,讓學員實際躺到內診和待產台上,體會患者的心情,並相互練習照超音波的技巧。

Read More

嬤愛窩沙發 站走都喊痛

物理治療師王靜玉示範單腳站立10秒,評估自己是否有臀肌失憶症。(記者葉進耀攝) 就醫揪「臀肌失憶症」 物理治療師教3招預防 不久坐、伸展髖屈肌並規律運動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名82歲阿嬤長時間坐在沙發看電視,最近站立、走路常抱怨膝痛、腰痛,僅能緩慢小步走,影響生活品質,就醫查出為「臀肌失憶症」造成;經治療3週,才解決膝、腰疼痛問題。 郭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王靜玉表示,所謂「臀肌失憶症」指人體久坐時,臀部肌群會被拉長而呈現肌肉鬆軟的狀態;即使起身站直或運動,臀部肌群仍保持鬆軟的情況,失去原本功能,忘記如何正確啟動,就會由鄰近肌肉代償。平時只要久坐超過30分鐘,臀肌就會處於休眠狀況。長期久坐造成嚴重臀肌失憶,其造成的影響,包括臀部下垂扁塌影響外觀,穩定度不足影響運動表現,還會因鄰近肌肉關節代償作用,致身體疼痛不適、關節退化。 她說,臀肌是人體最大的肌肉,幫助穩定與支撐下肢與軀幹,舉凡站、走、跑、跳、蹲、爬樓梯、從椅子站起、撿東西等動作,都需要臀部肌肉支撐;一旦久坐將臀肌當坐墊,因長期壓迫致臀肌失憶。 2方法可簡易評估有否臀肌失憶症,包括單腳站十秒,看看自己的身體和屁股會不會往內或往外偏移;單腳抬臀,平躺一隻腳翹起來放在另腳膝蓋上,腳跟往地板踩,用這個力量抬起臀部到骨盆與膝蓋齊平,維持這個狀態保持腳跟出力踩地,維持10秒,若無感覺到臀肌在出力,而是腿後或腰有緊繃感,很可能患了臀肌失憶症。 王靜玉提醒,避免臀肌失憶生活3要點,包括戒斷久坐惡習,至少1小時起身伸展動一動;伸展緊繃肌肉尤其髖屈肌,同時放鬆按摩激痛點;每週3次居家運動,包括利用深蹲等多項強化臀肌簡易臀肌鍛鍊(每週3次,每天3組,每組10下)。久坐對身體傷害是累積,若經常腰或膝蓋痛,很可能只要幫忙喚醒臀肌的記憶,打斷久坐,就可以讓關節回到正軌,許多疼痛往往就不藥而癒。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中央段耳蝸管動脈後方入口狹窄症候群

中央段耳蝸管動脈之遠端入口①發生狹窄,影響3~4千Hz處的耳蝸管(紫色區),原本從後方耳蝸動脈②來的血流,大量轉向進入遠端段耳蝸管動脈③,產生搏動性耳鳴(橙色區)。(醫師陳建志提供) 1名35歲男性工程師某日上班時,右耳突然感到一陣悶塞,且聽到持續不斷的「嘶~嘶~嘶」,如飲水機在煮水時,水沸騰時的氣鳴聲。不僅如此,右耳還同時聽見低頻的「蹦、蹦、蹦」,節律跟心跳一樣。與人交談時,某些字詞聽起來會帶尾音,好像山谷回響,原以為是聽力受損,但檢查聽力正常;又以為是工作壓力過大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開始服用抗憂鬱劑。擔心可能是聽覺病變,就醫耳鳴門診。 病人來到診間,發現他的右耳在3~4千Hz處,有輕度耳蝸病變,持續性耳鳴聲之頻率在3千Hz處,那搏動性耳鳴聲之頻率在2千Hz,原來是罹患了「中央段耳蝸管動脈後方入口狹窄症候群」。兩側聽神經功能則是完全正常的。 中央段耳蝸管動脈有2個入口,前方入口跟近端段耳蝸管動脈相連,後方入口跟後方耳蝸動脈及遠端段耳蝸管動脈一起構成丁字型交錯,位於耳蝸管2千Hz處。若中央段耳蝸管動脈後方入口發生病變,管腔狹窄,高於2千Hz之耳蝸管突然發生缺氧,因為中央段耳蝸管動脈還有另外一端從近端段耳蝸管動脈獲取血液,尚不至於出現聽障,但仍有部分聽毛細胞受損,聽神經加強傳導,還是會出現代償性耳鳴 (正相聽覺症狀),部分聽毛細胞難以一起隨著聲響而擺動,聲音訊息斷續或延遲,被大腦解讀為回音。 原本來自遠方耳蝸動脈,準備進入中央段耳蝸管動脈的血液突然被阻擋,大量轉向進入遠端段耳蝸管動脈,震動底下耳蝸管,患者感受到搏動性耳鳴(正相聽覺症狀)。 此病癒後良好,即使不治療,隨著迷路動脈自動調整減少遠方耳蝸動脈的血流,並增加前方耳蝸的血流,不見得會遺留永久性的聽障與耳鳴。但因為此病大多跟動脈硬化加上血脂阻塞有關,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壓、血脂或血糖。為了避免新的小動脈發生狹窄,還是會建議長期二十碳五烯酸(EPA),每日1800毫克。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食安問題 衛福部每週三說明

吃到「A肝莓果」怎麼辦?醫師陳詩典提3招防A肝。(記者湯朝村翻攝) 薛瑞元澄清莓果事件未延宕處理 將按日公布回收數量、A肝疑似個案數據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好市多冷凍綜合莓驗出A型肝炎病毒引發關注。衛福部長薛瑞元9日表示,針對食安問題,未來每週三將有固定記者會對外說明;另外,會按日公布疑似感染A肝個案數等資料。 好市多進口綜合莓檢出A肝病毒,嘉義縣衛生局掌握縣內295名消費者,其中3人出現倦怠及發燒等症狀,已主動就醫,目前症狀均緩解無不適。雙北衛生局證實各接獲1例疑似A肝「弱陽」病例通報,檢體送實驗室;疾管署表示,個案檢驗結果出爐,複驗皆陰性,排除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 薛瑞元表示,未來關於食品安全,每週三將固定召開記者會說明;另外,針對這些回收數量、通報疑似感染A肝病毒個案、是否攝食問題莓果個案數等資料,將按日公布相關數據。 薛瑞元強調,這次處理莓果事件並沒有慢半拍狀況,「我們警覺性很高」,在邊境發現後馬上啟動後市場調查;且A肝病毒的檢驗程序繁雜,約需10天時間才能完成,為了準確不得不如此。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好市多莓果事件持續延燒,並陸續出現疑似A肝通報個案,讓不少曾食用A肝莓的民眾很緊張。嘉義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詩典提出3點預防方法;也說,如吃到問題莓果,從感染到發病潛伏期約15~50天,平均為28~30天,建議有症狀就盡速就醫。 陳詩典表示,感染A肝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A肝致死率約千分之3,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性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 陳詩典提醒預防A肝可從3個地方著手,包括注重飲食及飲水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及注射A肝疫苗。 陳詩典說,A肝經由腸胃道傳染,在飲食上多加注意是預防的最好方法,如切勿生飲、生食。由於A肝病毒有「怕熱」特性,食物或飲水一定要完全煮沸,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另經常洗手、注意環境衛生,尤其A肝病患的排泄物應謹慎處理、餐具應分開使用,徹底清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