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起 健保級距國保費率調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明年元旦起,每月最低工資將調升,衛福部公布明年多項新制上路,國民年金費率及健保投保金額都要調整,修正健保投保級距共約821萬人受影響、健保收入年增新台幣86億元;國民年金保險費率也調漲為10.5%,239萬人每月須多繳59元。 明年元旦起,每月最低工資將由2萬7470元調升至2萬8590元,衛福部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調整最低投保級距,並考量貧富差距擴大,最高級距同步從21萬9500元調整為31萬3000元,增設兩級距,共分10個投保等級。 其中,最低級距調整部分、共811萬人受影響,其中711萬人保費平均增加新台幣21元、41萬人則可少繳,預估每年可增加健保收入53億元(保險對象20億元、民營投保單位14億元、政府19億元)。 最高級距部分、共影響約10萬餘人,預估每年可增加健保收入33億元,含保險對象10億元、民營投保單位11億元、政府12億元。 同時,調整「114年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對象住院應自行負擔費用之最高金額」,明年元旦起,保險對象於急性病房住院30日以內或於慢性病房住院180日以內,住院部分負擔上限,同疾病每次住院上為5.1萬元、全年累計限為8.6萬元。預估共影響1萬800人,影響金額約1198萬元。 另健保明年編列「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預算50億元,暫予收載因總額預算限制尚未收載的實證強癌症新藥或新適應症藥品,以及領有許可證惟臨床成本效益不明確的癌症新藥。 此外,健保也新增或擴增給付紫質症、過敏性鼻炎及慢性蕁麻疹、抗藥性細菌感染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類風溼性關節炎等治療,並調高部分特才支付價。 至於國民年金部分,自明年元旦起保險費率由10%調整為10.5%,政府補助至少40%(全額保險費每月2075元;增加99元),一般被保險人月繳保費1245元、增加59元,預計影響人數239萬人。國保基金「保費收入」每年挹注約27.7億元。

Read More

健保雲端2.0 擴大醫護查詢病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健保署自102年起建置「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迄今使用率醫院達100%、診所98%,今年持續優化改版為「健保雲端系統2.0」增加查詢資料項目、提供多元查詢管道,並擴大提供第一線醫事人員直接登錄使用,滿足團隊合作照護需求。 健保署20日舉辦「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邀請國內13家標竿醫療院所,分享健保雲端系統在門診、住院、在宅急症照護、居家醫療及遠距醫療等不同場域的應用。 今年健保雲端系統改版為「健保雲端系統2.0」,除了增加查詢資料項目,提供多元查詢管道,擴增病人安全主動提示功能及回應臨床醫療團隊使用需求,優化使用者功能介面,並擴大提供第一線護理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等各類醫事人員直接登錄使用,滿足團隊合作照護需求。

Read More

北部百日咳校園群聚 匡列30接觸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9日公布,我國新增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北部一起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北部12歲男童,於12月12日確診,接著前座同學17日也發病確診,目前2人已匡列30名接觸者,健康監測至明年1月7日。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指標個案於11月30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有痰、食慾及活動力下降等情形,12月9日因症狀未改善再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12月12日確診。 衛生單位已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匡列,並針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其中家庭接觸者共3人均無症狀,已進行預防性投藥,另同校密切接觸者16人,1人有咳嗽症狀,經採檢後已於12月17日研判確診。目前2名個案共匡列30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到明年1月7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30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6起為家庭或學校關聯群聚),其中29例為本土病例,1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數為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19年並列)。 疾管署指出,全球多國出現百日咳疫情上升且趨勢嚴峻,其中中國大陸自去年底疫情上升,今年5月報告高達9.7萬例(往年不超過5千例),目前疫情已稍緩至單月1萬餘例規模;韓國今年累計報告3萬餘例,遠高於往年水平(單年不超過千例),目前疫情仍處高峰;日本疫情自年初起持續升高,惟尚低於新冠疫情前規模。 亞洲以外,南太平洋澳洲今年已累計3萬例,趨近2011年之歷史高峰,美國及歐洲之法國、捷克、西班牙等國疫情亦遠高於往年。 疾管署提醒,近年百日咳疫情以3個月以下(含)嬰兒感染比例最高。由於尚未達可接種相關疫苗年齡的嬰幼兒,一旦感染百日咳,病情通常較為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等重症。此外,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逐漸減弱,當青少年及成人的疫苗效力衰退後,感染百日咳的風險可能增加。 疾管署再次提醒,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Read More

疫情減少篩檢 癌症時鐘快轉17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19日公布最新國人癌症登記報告,111年新增罹癌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平均每4分2秒1人罹癌,癌症時鐘快轉17秒,推測是疫情期間就醫篩檢減少所致。 至於10大癌症排行榜部分出現變動,「肺癌」蟬聯癌王、「大腸癌」位居第2,肺癌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位。另,胰臟癌跌出榜外,子宮體癌以3541人上榜第10名。 國健署表示,依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1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提早1歲,其餘與110年相同。 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子宮體癌為56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 10大癌症新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子宮體癌。與110年數據相比,除了(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序位互換、(10)子宮體癌與(11)胰臟癌序位互換(110年胰臟癌第10名),其餘排序與110年相同。 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5位之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至第3位,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11.2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11位之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胃癌下降1個名次 (110年胃癌第9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第10名、子宮頸癌第11名),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Read More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 再增7類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19日指出,即起新增30項醫療服務納入給付,包括7類癌症單基因檢測、18歲以下接受治療主動脈瓣膜疾病的尾崎式手術等,預估1年約6.6萬人受惠、挹注約新台幣1.1億元。 健保署表示,繼今年5月新增12種癌症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此次再新增7類癌症的單基因檢測,輔助臨床醫師為病人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預估每年再嘉惠約1萬名癌症病人,挹注約1億點。 其中,攝護腺癌為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5位,健保署說,為輔助提升攝護腺癌診斷準確度,新增給付「二胺基酸攝護腺特異抗原前驅物(p2PSA)檢測」,用於區分良性攝護腺疾病與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濃度處於灰色地帶的攝護腺癌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切片,減少併發症的風險,預估每年1.9萬人受惠。 針對主動脈瓣膜疾病的患者,新增「尾崎式手術」(主動脈瓣之自體/人工心包膜新瓣葉重建手術)給付,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手術時間短、再手術率低,為18歲以下符合適應症之病童提供創新且更安全的治療選擇,預估每年13人受惠,挹注5百萬點。 此外,考量B型肝炎停藥後之高復發率為一大臨床挑戰,透過新增給付HBcrAg檢測能評估肝細胞內的cccDNA活性,提供臨床判斷停藥的重要依據,降低停藥後猛爆性肝炎及相關併發症風險,預估每年3.4萬人受惠。 健保署表示,將持續配合新醫療技術發展及臨床照護需求,編列新醫療科技預算以新增或修訂醫療服務診療項目,並與醫界專家、付費者代表等共同努力,提供最新醫療技術。

Read More

越南移入麻疹 引發醫院群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8日公布,國內爆發今年首起醫院麻疹群聚,指標個案是先前赴越南探親境外移入個案,就醫時3名接觸者,及另一名同班機旅客也確診,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52人,將持續監測至2025年1月5日。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國內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國內感染者為30多歲男性、30多歲女性及30多歲女性,分別為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個案(中部4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就醫接觸者的陪病家屬、急診就醫接觸的護理人員及環境清潔人員。 同時,另有境外移入之40多歲男性,為指標個案同班機旅客,先前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感染。 4名新增確診病例發病日介於11~13日,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針對此起群聚,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52人,將持續監測至明年1月5日。 曾淑慧表示,因應此次醫院群聚事件,疾管署與地方衛生局於17日至該醫院實地訪查,並建議院方加強相關感控措施,包含建立全院員工施打MMR疫苗資料、檢驗抗體陰性者安排補接種MMR疫苗、建立員工自主健康監測機制、停辦年底院內大型活動、辦理院內麻疹感染管制教育訓練等防治作為。 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1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40多歲,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3例為航空器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2例、馬來西亞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5年同期最高。

Read More

健康生活習慣 降低中風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醫學期刊研究指出,中年人未能好好管控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風險因素,以及欠缺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運動、飲食和睡眠等,未來罹患中風、失智或憂鬱症的風險較高。 董氏基金會引述10月刊登於《神經學》醫學期刊的研究,該研究由耶魯大學的學者進行,評估31萬6127名平均年齡56歲的參與者資料,進行5年追蹤研究。 研究發現,獲得健康生活型態分數「差」者,發展出這3種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是獲得分數「最佳」者的2倍以上。獲得分數「中等」者,發展出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比「最佳」者高出37%。研究指出,在中年時期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對晚年的大腦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研究者藉由大數據的研究,再次提出具實證的數據,說明健康生活習慣的必要性。 邱弘毅強調,更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落實及養成健康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的幫助民眾預防中風、失智或老年憂鬱等疾病。建議各級單位積極推動國人健康促進實務,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研究顯示,中年時期的生活型態會影響晚年中風、失智或憂鬱症的風險。建議民眾透過檢視生活、創造愉悅感、保持平常心等3個方式,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找到自己的生活促進力。

Read More

品質異常 生達製藥回收6藥品

本報綜合報導 食藥署公布,生達製藥部分藥品的品質異常,擴大回收6項藥品,包括施賓娜親水性軟膏、恩克帕膜衣錠、速立安錠、暢腹立膜衣錠、百吉乳膏、舒抑痛口服懸液,陸續30日前完成。 食藥署公布,生達製藥回收6項藥品,包含皮膚科用藥施賓娜親水性軟膏和百吉乳膏、帕金森氏症用藥恩克帕膜衣錠200毫克、精神科用藥速立安錠(樂耐平)、腸胃科用藥暢腹立膜衣錠212.5/5毫克、解熱鎮痛的舒抑痛口服懸液20毫克/毫升(異布洛芬)。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食藥署9月25~27日至藥廠執行例行性GMP查核,抽查發現部分產品生產品質異常,且相關調查並不完整,要求廠商進一步釐清根本原因,當場責令盡速啟動完整調查。 王德原指出,這次的藥品回收作業不會影響用藥患者。此6項藥品的市占率約2.9~23.8%不等,且均有至少2張以上同成分同含量同劑型等藥品許可證。

Read More

直接銷毀 星巴克進口肉桂粉 驗出致癌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7日公布本週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自美國進口2批品牌名稱為STARBUCKS之肉桂粉,被檢出殘留致癌物環氧乙烷,違反不得檢出規定;自印度進口的2批辣椒紅色素都含有蘇丹色素,因蘇丹色素不得添加於食品,已要求業者直接銷毀。 食藥署指出,悠旅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從美國進口2批品牌名為STARBUCKS的肉桂粉,2批包裝上都註明為印尼生產,但於美國包裝,2批貨被檢出殘留農藥環氧乙烷各3.5mg/kg、2.7mg/kg,違反不得檢出規定,2批次進口量都是16.33公斤,合計32.66公斤,已依規定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悠旅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未來進口貨品,將從一般抽批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統計自美國進口肉桂粉,半年來己累計3批次不合格,違規原因都是檢出殘留農藥環氧乙烷。 另外,譽豐食品有限公司從印度進口之辣椒紅(OLEORESIN PAPRIKA 100,000CU),被驗出含有蘇丹色素4號,整批共100公斤貨已要求業者銷毀。億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從印度進口的紅椒色素,被檢出3種蘇丹色素,包括蘇丹色素1號、蘇丹色素2號、蘇丹色素4號,1批75公斤也直接銷毀,不得退運。

Read More

新型生物製劑治療 喘過難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氣喘患者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肺功能一度下降至僅剩40%,連在家中爬到2樓都氣喘吁吁,因而提早退休,當氣喘急性惡化時甚至曾經無法呼吸。透過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後,劉小姐病情獲得顯著改善。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氣喘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台灣盛行率約為10-12%,意即有高達約200萬名國人深受氣喘疾病所苦。 陳育民指出,氣喘無法完全治癒,加上受患者個人習慣、環境中的氣候變化,以及化工業汙染源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氣喘發病與進一步惡化。因此,建立患者長期控制與追蹤疾病的正確觀念,是影響氣喘治療成效的最大關鍵。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主委林鴻銓表示,以往氣喘患者治療上大致可分為症狀緩解藥物、症狀控制藥物、疾病表現型藥物等3大類。隨醫療進展,生物製劑陸續加入氣喘治療生力軍,引領嚴重型氣喘治療變革。 不過,即便氣喘生物製劑發展百花齊放,但由於氣喘患者具備多種表現型分類,傳統生物製劑藥物多僅能用於符合特定表現型引發氣喘的患者,或作為嚴重氣喘維持治療使用,導致患者治療前仍須先檢測型態後才可使用對應治療方式,加上傳統藥物機制多從下游阻斷神經訊息傳導,無法從根源管理疾病影響,使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陷入困境。 「近年新型生物製劑加入,有別以往的生物製劑作用機制」,林鴻銓說,其是由上游阻斷訊息傳導、不須特定生物標記,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嚴重氣喘患者,患者無須累積口服類固醇的健保給付條件及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可大幅提升治療效益。 研究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不僅有效降低67-77%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更降低患者85%因急性惡化而住院風險,顯示新型藥物有效協助穩定疾病、降低症狀發作,提供廣泛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患者更全面、精準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