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肌肉收縮易閃到腰 留心姿勢不當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大陸冷氣團來襲,各地氣溫驟降。醫師提醒,天冷時肌肉收縮更容易閃到腰,且8~9成患者是姿勢不當造成,呼籲曾有類似經驗者日常要更注意。 開業復健科醫師陳昭蓉表示,閃到腰不分年齡都可能發生,曾經受傷、腰痛者是好發族群,當年齡超過40、50歲脊椎開始退化,肌肉會開始比較無力,因此對脊椎保護減少,就更容易閃到腰。 當天冷血液循環不好,肌肉收縮能力變差,就更容易閃到腰,可能連彎腰穿個襪子就閃到。陳昭蓉說,有8~9成以上閃到腰、背痛者都是姿勢不良造成,因此曾有類似經驗的人,就要更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姿勢。 閃到腰依嚴重程度不同,可能是單純肌肉拉傷、韌帶拉傷或坐骨神經壓迫。陳昭蓉指出,最常見肌肉拉傷,但若本身脊椎有問題,彎腰時可能拉傷到脊椎周邊韌帶,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進而壓迫坐骨神經,出現神經壓迫的狀況。 急性拉傷若不是因為撞擊造成,可熱敷讓循環變好,肌肉放鬆有助舒緩疼痛,熱敷完之後若立刻覺得不舒服,可改成冰敷,家中有束腰建議綁上,避免脊椎再度不當活動跟受力,儘可能躺下來休息;碰撞會導致微血管出血,建議冰敷。 陳昭蓉提醒,若熱敷加綁上束腰、休息,觀察1天之後沒有惡化,且逐漸好轉,基本上就沒問題了,過了1、2天狀況依然存在、甚至加重,則應就醫。

Read More

〈醫師專欄〉膝蓋卡卡? 小心半月板軟骨損傷

■林敬為 說到台灣民眾最常從事的球類運動,答案是台灣第2大的職業運動項目「籃球」。不管在城市鄉間,每個學校、每個公園周邊通常都會有籃球場,不論白天夜晚總是可以看到許多人在籃球場上揮灑汗水,賣力將球投進籃框的身影。 因為籃球運動的人口眾多,伴隨而來的運動傷害人數也就不少。一定看過或體驗過類似的場景,當球員想要變向切入,或是急停跳投時,卻不慎扭傷膝蓋而跌坐在球場上,隨著大腿與小腿旋轉方向不一致,常常會對膝關節中半月板軟骨擠壓而造成破裂,這也是籃球場上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 「半月板軟骨」是在膝關節中介於大腿與小腿之間的纖維軟骨,形狀就像英文字母的「C」。而其主要的作用,是協助將人體的體重分均分散在膝蓋的關節面之間,讓膝蓋可以平順地完成伸直彎曲的動作。 許多人會將膝蓋形容成汽車,而半月板軟骨就像是汽車的避震器,讓車子在移動的過程中能夠平穩的行駛;一旦半月板軟骨發生損傷破裂,會造成膝蓋疼痛腫脹,也會讓膝蓋無法平順的活動,造成病患抱怨常常有「膝蓋卡住」的感覺。對比於汽車的避震器,一旦避震器發生有零件損壞的狀況,汽車在駕駛的過程中,就常常會感覺到汽車有卡頓的情形。 如果膝蓋有疼痛卡卡的症狀,可以透過醫師的詳細檢查,確認有無半月板軟骨破裂的情況。一旦確定有半月板軟骨破裂,就必須要考慮改變生活與運動型態,避免造成半月板軟骨進一步的傷害;同時評估是否透過微創手術治療,處理半月板軟骨破裂的狀況。由於半月板軟骨有2/3的部分屬於血液循環不佳的位置,必須在關節鏡手術過程中,確認半月板軟骨破裂的範圍及部位,決定進行半月板軟骨部分切除或是修補的手術,同時亦可搭配注射治療,進一步降低膝關節發炎及促進半月板軟骨癒合的機率。 半月板軟骨損傷雖然常見但並不可怕,透過好好的治療及復健運動,大多數的病患很快就能重回球場上,享受運動的樂趣。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每天2杯手搖飲 40歲糖尿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卻竟有22萬人不自知已確診糖尿病!一名40歲男性病患每天都要喝兩杯手搖飲,因健檢發現空腹血糖值高達140mg/dl,確診糖尿病。後續醫師量身訂做個人化的血糖控制及體重管理方案後,1年後成功減輕體重10kg,糖化血色素(HbA1c)也降到7%。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居高不下,可能會引發視網膜病變、腎結石、中風、心血管疾病,此外,肥胖的糖尿病患較一般患者提升11%中風風險、11%心血管疾病風險、死亡率風險則增加27%。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13日推出「真相檢驗所 破解『控糖密碼』」快閃巡迴檢測站,台北、台中、高雄3地同步巡迴開跑。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有年輕化的趨勢,若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等「3多1少」的高血糖症狀,甚至是容易感到疲勞,要小心可能是糖尿病的警訊,應就醫評估,進一步了解自己是否為糖尿病。 李洮俊表示,糖尿病主要是飲食不均、不佳生活型態導致。國外研究也進一步顯示,有80%第2型糖尿病患伴隨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狀況,造成患者增加胰島素阻抗,較難穩定控制血糖。 李洮俊說明,糖尿病應掌握「3大控糖密碼」,找出患者無法有效控制血糖真相,有效改善糖尿病:首先是確診糖尿病,胰臟功能只剩50%;其次是注意腸泌素可幫助減少食物攝取。李洮俊表示,人體腸道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叫「腸泌素」,可以促進胰島素分泌來控制血糖。但糖尿病患者腸泌素的作用會下降,使得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腸泌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會向大腦傳送「飽」的訊號,缺少腸泌素,就像手機沒有網路,訊息就傳不出去一樣,大腦會以為還沒有吃飽,所以就可能吃太多。 第3個控糖密碼就是異位脂肪沉積,讓血糖更難控。李洮俊表示,糖尿病患者假如攝取過多的熱量,多餘的脂肪就會堆積於肝臟、胰臟造成異位脂肪沉積,也將導致胰島素阻抗,讓血糖更難控制。 李洮俊表示,若糖尿病患有效管理體重,體重減輕超過5%,即可改善血糖、血脂、血壓,而5年內體重減輕超過10%的患者更能有效減緩糖尿病症狀,甚至大幅降低死亡率風險。

Read More

農藥殘留標準修正 預告禁用普硫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藥署13日預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包括刪除「二.四地」、「蓋普丹」這2種農藥6項殘留容許量,並增列「普硫松」為公告禁用農藥,預告評論期60天。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這次預告修正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包含進口容許量7種農藥20項農作物殘留容許量;國內登記案10種農藥62項農作物殘留容許量;配合檢驗方法修正16種農藥18項農作物殘留容許量。 在增列「普硫松」為公告禁用農藥部分,蔡淑貞指出,主要是配合農業部已刪除這款農藥的殘留容許量;另外農業部自行提案,增列葡萄為克美素准用農作物,殘留容許量訂為0.6ppm。 蔡淑貞解釋,克美素原本就核准使用於葡萄,只是民國71年經濟部公告使用方法時,可能因考量為葡萄栽培早期所使用的農藥,採收時應不至殘留,故未訂定農藥殘留容許標準。經監測後發現溫室葡萄確有克美素殘留情形,為解決農民使用需求及消費者食用安全,現今確實有訂定殘留容許量的必要性。 針對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因進口需求,申請固殺草可准用於甘藷,蔡淑貞說,固殺草目前國內准用於紅豆、小黃瓜、毛豆、包葉菜類、咖啡豆、金針或蔥等,因為台灣也有種植甘藷,農業部在會商後也同意固殺草可用於甘藷,訂定殘留容許量0.03ppm。 至於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特安勃准用於杏仁、蘋果等13種作物,增訂容許量在0.02ppm到1.5ppm不等。蔡淑貞表示,拜耳申請准用的項目都是溫帶作物,因各國氣候等因素不同,使用農業需求也不一樣。 另,食藥署預告刪除「二.四地」、「蓋普丹」這2種農藥6項殘留容許量。蔡淑貞說,配合檢驗方法修正予以刪除,未來皆為不得檢出。

Read More

四肢長黑痔? 當心黑色素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透露自己罹患黑色素癌,且已達第4期並擴散至多個器官。醫師提醒,黑色素癌好發於50多歲,且國內有7成患者發生在指甲、手掌、腳底等四肢末端。因此,若發現身體出現不明黑色斑塊,且斑塊有不對稱、邊緣不規則,並有流血或疼痛等情形時,應盡速就醫。 台大皮膚部醫師廖怡華表示,黑色素癌又名惡性黑色素瘤,是皮膚黑色素細胞不正常增生造成,若在皮膚上看到黑黑的東西,或原本的痣開始有凸起、會疼痛或流血情況,就要小心。尤其台灣人常發生在手跟腳掌等曬不到太陽處,因此務必常常檢查皮膚有無異常;若有發現疑似病灶,可用手機拍照記錄,過幾個月再繼續觀察有無變化。 廖怡華說,西方人罹惡性黑色素瘤,較多是受遺傳影響,也常長在曬得到太陽的地方。台灣則好發於50到60歲族群,男女比例差不多,且有7成是發生在腳底、手掌、指甲等四肢末端,因此有時會看到老人家因看不到自己的腳,等不正常斑塊長很大了才就醫。 在癌症分期方面,廖怡華說,第1期時,不正常增生組織就會進入真皮層,第2期則會長到更深的真皮內;若有轉移到淋巴結,則可能進入第3期,如原病灶在腳底就可能轉移到腹股溝淋巴節,手指則容易轉移到腋下淋巴;到了第4期則可能轉移到肝臟、肺臟或骨頭。 當病灶發生在指甲,常會被民眾誤認為是撞到造成瘀青,廖怡華提醒,若有從指甲根部往前長一條現狀的黑色斑塊,且可能持續變化,就要留意「黑甲症」,黑甲症發生原因很多,而惡性黑色素瘤是其中最具生命威脅的一種,須皮膚科醫師做進一步診斷;不過若是突然出現的圓形斑塊,就是一般的瘀青,不須太緊張。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張雲亭指出,東方人黑色素瘤較好發於四肢末端,當出現不正常黑色斑塊就要注意。若有ABCDE狀況,即Asymmetry斑塊長得不對稱、Border邊緣不規則、Color顏色深淺不一、Diameter大小大於0.6公分,及Evolution有變化、隆起、流血或疼痛,應盡快就醫。  

Read More

衛福部將打造14間住宿型長照機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我國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為提高長照量能,衛福部13日宣布,將斥資新台幣40億元,在12家部立醫院成立14家住宿式長照機構,預計2029年完成,約可提供1900床的長期照顧服務。 台灣明年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衛福部長邱泰源13日在「公醫前驅引領長照、部屬醫院醫療與長照整合的實務典範」新書會中表示,衛福部特別出版專書,分享部屬醫院從理論到實務的執行經驗。 邱泰源說,希望專書做為落實在地老化及健康台灣精神的參考,也期許部醫持續廣布長照據點,提升服務可近性,打造經濟自主、健康生活、行動無礙的高齡友善環境。 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林慶豐指出,為滿足超高齡化社會將到來的長照需求,26家部屬醫院除整合醫療及長照機構,其中12家並參與「獎助布建住宿式長照機構公共化資源計畫」,預計挹注40億元經費,在2029年完成14家住宿式長照機構布建,約可提供1900床的長期照顧服務。 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醫院長陳威明指出,只剩18天就要迎接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很重要,公立醫院是守住國家醫療最堅實的力量,國家有任何吩咐,絕對義不容辭,配合國家政策,守住醫療第一線及照顧體系,落實健康台灣理念。

Read More

超高齡社會 服務失能者 衛福部祭獎勵 提升住宿機構品質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衛福部12日在行政院會報告住宿機構照顧品質獎勵計畫。行政院長卓榮泰裁示,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為服務失能者,減輕家庭照顧負擔,積極辦理住宿式服務,希望透過此獎勵計畫,提升住宿機構的服務品質。 卓榮泰請衛福部結合內政部督導,並請地方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參與,落實各項指標與執行,並持續滾動修正檢討指標內容,讓政策執行能夠更與時俱進。 卓揆責成衛福部持續鼓勵住宿機構申請獎勵計畫,並給予協助,讓機構達到標準及申請資格,並積極協助未參加計畫的機構,及時介入輔導改善,展現政府全方面提升機構照顧品質的想法及作法。 衛福部表示,獎勵計畫將針對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住宿式機構、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住宿長照機構等5類住宿型機構。符合指標的機構,依據床位規模最高可獲得每年新台幣101萬至240萬元的獎勵金。 而評估範圍,包括其在緊急災害應變、個別化支持計畫、資訊系統建置、智慧科技應用、人員管理、專業知能提升,及維護服務對象權益等7項指標上的表現。

Read More

2025消除C肝 加強藥癮等3族群篩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力拚2025年邁向消除C肝目標,衛福部長邱泰源12日表示,已經走到消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期待能超前WHO訂定之2030年全球消除目標,提前在2025年克服此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 為消除C肝,衛福部舉辦「2024台灣消除C型肝炎國際研討會」,邀請歐、美、日、澳等國內外專家進行交流。前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台灣每年投入新台幣數十億元經費根除C肝,經過積極篩檢與治療,成績斐然,如今治療個案數高峰已過,未來必須控制高風險族群再感染率,同時繼續鼓勵45歲以上民眾接受篩檢。 邱泰源指出,B、C型肝炎一直是台灣重要疾病負擔之一,每年造成1萬1000人因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經過各項防治措施,相信台灣明年可達標消除C肝,甚至在金、銀、銅認證獲得金牌肯定。最後一哩路將加強藥癮者、共病者與監獄受刑者篩檢與治療。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台灣在WHO提出之C型肝炎防治「計畫性指標」與「影響性指標」已有良好表現:目前C肝病人診斷率、治療率、輸血安全性、注射安全性均已達標,藥癮者清潔針具數接近達標,截至今年6月,C肝診斷率已超過90%目標、也高於8成治療率目標,達到95%以上。期待台灣能於2025年順利認證消除C型肝炎。

Read More

茶包花草茶農藥檢測 散裝8件4違規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12日指出,近期檢測共28件市售茶包及花草茶樣品農藥殘留結果,其中散裝8件都是單一成分,有4件超標或不得檢出、1件查無殘留標準;20件包裝品中,14件無虞、6件違規或無法確認違規。 消基會今年5到6月在實體商家、網路平台隨機購買28件樣品檢測。結果發現,其中8件為散裝單一成分,20件為包裝品,裡面有11件單一成分、9件為複方。 在散裝單一成分的8件中,有3件沒有檢出農藥殘留,但有4件檢出超標或不得檢出的農藥,還有1件為金銀花,消基會說,無論是作為中藥或是食品,都沒有農藥殘留容許標準,有待主管機關確認是否無虞。 另,11件單一成分的包裝樣品部分,有9件無虞,包含4件未檢出農藥殘留、5件有檢出農藥殘留但符合限量標準;其餘1件檢出超標,另1件檢出2種農藥超標、1種不得檢出農藥。 9件複方成分的包裝樣品方面,消基會指出,其中5件都未檢出農藥殘留,另有3件檢出有農藥殘留,不過數值都低於所含個別成分的作物農藥殘留標準,但消基會認為這是複方產品,此檢驗結果是否代表合格,要由衛福部確認。至於還有1件,消基會說有檢出亞烈寧,但沒有用在此產品所用作物上的殘留標準可檢視,須請衛福部檢視。 綜合上述包裝樣品共抽驗20件,消基會確認無虞的有14件;散裝方面抽驗8件,僅3件確認無虞,風險比較高。並也不清楚為何金銀花沒有檢驗標準,以及複方產品的檢驗要如何確認無虞,皆將請衛福部制定。

Read More

腳像黏在地上邁不出去 僵硬人症候群 免疫治療讓她游泳踏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0幾歲的女子兩年多前雙腿異常沉重,「腳就像黏在地上,跨不出去。」原以為是運動傷害,但遍訪醫師、復健治療也無法緩解,直到國際巨星席琳狄翁罹患僵硬人症候群的新聞曝光,才警覺就醫確診;目前定期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走路不再像機器人,偶爾還能悠遊較平坦的郊山,重拾笑顏。 收治女子的北醫附醫神經內科暨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退化科主治醫師戴瑞億表示,由於熱愛戶外活動,也常挑戰百岳,病人一開始懷疑可能是運動傷害,輾轉於各科求診,包括類固醇及肌肉鬆弛劑等藥物、熱敷和電療都無法緩解肌肉的僵硬感,直到發現席琳狄翁的症狀和自己極為類似,轉赴北醫附醫就診。 目前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藥物如抗癲癇藥物、肌肉鬆弛劑、免疫抑制劑等,其中,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要的免疫治療方式,藉此調整異常的自體免疫狀態;病人自112年春季接受注射,肌肉僵硬獲得緩解,夫妻倆偶爾還會到比較平坦的郊山踏青或一起游泳。 僵硬人症候群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全台估計20餘人罹病;致病原因仍不明,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主要和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僵硬人症候群多發生於30~60歲的成年人,也有少數1~2歲幼童個案,女性為男性兩倍;發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逐漸影響到走路,走起路像機器人,最後會因肢體扭曲而舉步維艱。 戴瑞億提醒,僵硬人症候群常被誤為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纖維肌痛症候群、肌肉強直症或焦慮、恐慌等身心症狀,臨床上透過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的檢測即可確定診斷,若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且合併有步態問題,應盡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及早接受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