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肥胖者用中藥 恐增心血管風險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年輕與中年肥胖患者使用中藥後,罹患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可能增加。此研究係針對台灣的肥胖青壯年進行大型全國性世代研究,深入探討中藥在特定族群中的心血管風險。 傳統醫學科楊文杰醫師表示,在台灣,中藥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慢性病,包括肥胖。然而,由於肥胖本身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研究進一步探討肥胖患者使用中藥的安全性。 楊文杰指出,肥胖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希望了解肥胖患者使用中藥是否會進一步提高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研究運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8年至2018年間年齡介於18至50歲、診斷為肥胖的成年患者的心血管風險,包括心肌梗塞、中風、心律不整等。 本研究共納入67,655名使用中藥及相同數量的未使用中藥的肥胖患者。平均追蹤4.2年後,發現使用中藥的患者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於未使用者,缺血性中風及心律不整的風險分別增加18%與26%。在18至29歲的年輕肥胖患者中,心血管風險增幅22%。 楊文杰說,數據顯示,肥胖患者使用中藥應更加謹慎,特別需考量對心血管健康的潛在影響。研究團隊強調,結果僅針對特定族群,並非所有使用中藥的患者皆面臨相似風險。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中藥,並搭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於降低風險。 儘管部分中藥具有心血管保護潛力,楊文杰建議肥胖患者在考慮使用中藥時,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潛在風險。同時也希望這項研究能提醒醫療從業人員,在治療肥胖的同時謹慎使用中藥,並持續關注心血管健康。 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研究團隊希望能提升大眾與臨床醫師對肥胖患者使用中藥用藥安全的重視。

Read More

破除迷思 國健署:試管嬰副作用風險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國人晚婚與晚孕,越來越多夫妻面臨懷孕困難,又對人工生殖存有迷思。國健署解釋,做試管嬰兒的副作用風險低,且試管嬰兒長大後的發展與自然受孕無異,可以幫助有意生育的夫妻喜迎新生命。 國健署表示,在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時,有些夫妻擔心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或憂心嬰兒較不健康。國健署表示,接受試管嬰兒療程而懷孕的流產機率,與自然懷孕是差不多的,大約為10%-20%。 發生流產的原因,大多與胚胎本身發育有關,如染色體異常導致的自然流產;而夫妻雙方年齡,亦是增加流產風險的因素之一,建議民眾及早規劃生育,把握女性在25至35歲之間、男性在40歲前的黃金生育年齡。 其次,在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時,有些夫妻擔心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其實,試管嬰兒療程的安全性是經過科學實證,但過程中的身心健康以及如何預防「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仍然很重要。 OHSS是試管嬰兒療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之一,發生時會引起卵巢腫大、惡心、腹瀉等症狀,嚴重者亦可能導致腹水、栓塞、腎功能受損。依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資料顯示,OHSS發生率約為3%,其中大部分為輕症。 為降低OHSS的發生機率與風險,不應過度在意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及取卵數等數值,與醫師充分溝通、按時回診,並根據個人狀況調整治療計畫。 此外,除了不孕症藥物諮詢、手術治療或做試管嬰兒療程外,改變生活作息也是備孕方法之一,國健署建議備孕夫妻日常作息重整,首先應從維持理想體重做起,搭配睡眠充足、規律運動,增加戶外踏青、身心放鬆靜坐,以減低生活壓力,別忘了遠離菸酒及均衡飲食。

Read More

永豐化學恢復生產生理食鹽水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1日指出,永豐化學生產之2款軟袋裝生理食鹽水注射液及沖洗液相關缺失已改善,11月底已核准該公司恢復生產製造,可望在今年底逐步恢復供應。 永豐化學5月份因嚴重違反PIC/S的GMP規範,且因許可證到期,食藥署要求永豐於獲展延之前不得製造。面對生理食鹽水供應缺口,食藥署除專案自國外進口生理食鹽水外,也輔導永豐公司改善相關缺失,並於8月底核准永豐恢復2000ml滅菌沖洗用蒸餾水之生產製造。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永豐持續改善修正並於9月提交相關報告,食藥署審核後在10月再度派人查廠,卻發現仍有小缺失,永豐11月初再度提送改善資料,食藥署確認該公司生產之永豐生理食鹽水注射液(衛署藥製字第001085號)軟袋,及永豐生理食鹽水沖洗液(衛署藥製字第035639號)軟袋的相關缺失已改善,故在11月27日核發這2項產品的製造、檢驗及運銷作業許可。  

Read More

花慈獲頒2024醫療人權貢獻獎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10日獲中華人權協會評選為2024「醫療人權貢獻獎」。院長林欣榮接受表揚時表示,這是花蓮慈院繼2021年以尊重多元文化積極防疫獲「醫療人權貢獻獎」,再度獲得肯定。 慈濟醫院表示,林欣榮院長自接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8年來,帶領團隊投入細胞治療、再生醫學以及惡性腦膠質瘤細胞新藥等研究與臨床應用,幫助難症、癌症病人。 慈濟醫院表示,自2019年起林欣榮院長更帶領團隊整合東區17家醫院攜手合作,透過健保醫院總額風險調整移撥款計畫經費支持,以提升花蓮、台東鄉親的平均餘命為目標,除運用地理資訊系統精準掌握醫療改善區域,策進醫療服務網絡,布建醫事人力支援,聚焦幫助高風險與弱勢群體,努力消弭花東兩縣偏鄉醫療困境。 新冠疫情期間,慈濟醫院依據證嚴上人開示,以「萬物皆是藥,有病就一定有藥」的原理,借力科學驗證,帶領中西醫研究團隊合作以中草藥研發的淨斯本草複方,不同西藥的一個標靶,淨斯本草複方具多標靶,抑制接觸、破壞病毒進入細胞及複製的酵素、以及提升對抗情緒壓力的能力。 今年為花慈中西醫精準醫療元年,將針對巴金森病及罕病病人,透過基因檢測分析病因,再從中草藥找藥材幫助病人,目前在巴金森病及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中的脊髓性神經變型、TTN基因突變引起罕見肌肉疾病、遺傳型普利昂疾病的治療上露曙光。

Read More

長者均少10顆牙 心血管風險增18%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口腔健康可視為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福部最新國民健康口腔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國人平均少10顆牙齒,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18%,牙周病患者罹患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機率也大增37%。 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推動健康老化,鼓勵各國確保高齡長者能維持身體功能自主性,日本也曾提出「8020護齒行動」的口腔健康指標,指出一個人必須擁有20顆以上的功能牙,才算具備足夠咬合咀嚼的功能,並確保生活品質。 然而,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國民健康口腔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國人平均僅存17.9顆牙齒,到了80歲後竟僅剩四成民眾仍能擁有20顆自然牙齒,遠遠落後國際間健康老化的標準。 悅庭牙醫診所院長曹皓威表示,牙周病、蛀牙和缺牙等口腔問題,不僅影響咀嚼功能,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 許多國際臨床研究也發現,不良口腔保健將連帶提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18%,牙周病患者罹患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機率也大增37%,提醒民眾不得不多重視自我口腔管理。 曹皓威提醒,牙周健康不僅關乎美觀與功能,也能改善身體的慢性發炎狀態,提醒民眾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有任何口腔保健問題,應積極與專業牙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打造一口健康好牙,實現更美好的未來。

Read More

境外麻疹+1 中部男赴越探親染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0日公布我國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個案為中部40多歲男性曾赴越南探親,返台後發病,目前已解除隔離,匡列接觸者共81人,預計監測至12月27日,籲請民眾前往流行地區做好自我防護,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是11月12日至12月1日至越南探親,返台同日出現發燒、鼻炎、喉嚨痛等症狀,於隔日至醫院就醫並住院治療,12月5日出現紅疹後收治於隔離病房,經醫院通報檢驗確診,於12月10日解除隔離。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衛生單位已經針對與個案有接觸的醫護及航空器等,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的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掌握接觸者共計81人,包括同住家人4人、就醫接觸者49人、航空器接觸者28人,預計監測至12月27日。 疾管署統計,我國今年累計15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8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馬來西亞及越南各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5年同期最高。 曾淑慧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且近年個案多曾於幼童時期接種過疫苗,惟因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免疫力衰退,導致感染後症狀較不典型,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 曾淑慧呼籲民眾接種疫苗預防麻疹,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

Read More

打精靈針 卻視網膜中風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北日前才發生有女子醫美前打「牛奶針」舒眠麻醉死亡案,現在又傳出1名陳姓醫生在替李姓女子施打俗稱「精靈針」及「少女針」的皮下填補劑、植入劑,要替對方「修修臉」,卻造成李女右眼灼熱、視網膜中風,視力因此無法恢復。李女具狀提告,被台中地檢依過失重傷害罪嫌起訴。衛生局建議,民眾選擇醫美,務必「3認、2選、1不要」。 李女指控49歲陳醫師在她眉毛上、眉心微整形,造成右眼灼熱視網膜中風,視力永久無法恢復;醫師否認犯行,稱併發症和風險李女知情,他打在李女指定的額頭、眉弓骨脊上等,最安全標準。檢方認為,陳未告知風險,又違反仿單警告,依過失重傷害罪嫌起訴。 衛生局呼籲,民眾選擇美容醫學時,務必「3認、2選、1不要」,其中「3認」為確認是否為合格醫療院所、是否具資格醫護,以及是否與醫師面對面溝通、專業諮詢、確認是否有事先完整風險告知,包括藥物使用、採何種術式、麻醉方式、並簽具手術、麻醉同意書及說明書。 衛生局說,「2選」為選擇有明顯揭示診所服務項目、收費、機構開業執照及醫師專長、證書等,並有完整資訊揭露、公開及透明化之醫療院所、選擇有經美容醫學認證及使用合格儀器之醫療院所。「1不要」為不要輕信美容師推銷課程,如優惠套餐、最新科技、美容聖品等。

Read More

日流行蘋果病 3族群當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日本近期發生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症疫情,感染科權威李秉穎10日提醒,這個病發生率不高,在台灣也三不五時會有病例,雖沒有疫苗和藥物,也不須特別治療,但孕婦、慢性貧血、免疫功能不全者等風險族群務必做好個人防護。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如發燒、流鼻水類感冒症狀,約1週後,臉部兩側面頰變得紅通通,像是「蘋果臉」。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表示,傳染性紅斑症屬於無症狀傳染,但傳染力不強,就算發燒也不會特別嚴重,沒有抗病毒藥物也沒有疫苗,不需要特別治療,通常不會造成大規模疫情,台灣只有散發的病例,如有發生群聚感染時,大部分都是影響青少年,以5到18歲年齡層最為常見。 不過,李秉穎提醒,孕婦、慢性貧血、免疫功能不全這3大風險族群要特別當心,因孕婦在第1孕期若感染,可能會導致畸胎;而病毒會破壞骨髓的造血細胞,導致貧血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至於免疫功能不全者,因為免疫系統無法清除這個病毒,有時會變成慢性病毒感染,病毒持續壓制骨髓細胞之下,形成慢性貧血。 李秉穎說,預防方法就是跟流感、新冠肺炎一樣,要勤洗手、少去人潮擁擠場所、戴口罩等,雖沒有旅遊建議示警的必要,但高風險族群務必要做好個人防護,家中若有人感染,應分開活動空間。

Read More

血便延誤就醫 確診腸癌2期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45歲張先生日前出現血便症狀,起初以為只是痔瘡造成的出血而不以為意,沒想到持續一段時間都沒有好轉,在家人的勸導下,到大腸直腸外科門診進行更詳細的檢查。醫師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距離肛門口約7公分處有一個約4公分的腫瘤,切片化驗結果顯示為惡性腫瘤,並確診為直腸癌第2期。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柏仲表示,直腸是連接乙狀結腸和肛門的一段腸道,直腸癌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下列情況:排便習慣的改變(如:腹瀉或便秘)、糞便中帶血或黏液、腹痛或腹部脹氣、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虛弱和疲倦感。而導致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則有:高脂肪飲食、低纖維攝取、肥胖、抽菸、缺乏運動、遺傳等。 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依據狀況切除部分或整個直腸,也會依病人狀況,以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作為輔助治療,在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手術後降低復發風險。此次案例在接受全身正子造影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沒有發現局部淋巴轉移及遠端轉移的情況,因此選擇進行微創腹腔鏡低前位切除手術,成功將腫瘤切除。病人手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目前已順利出院並定期回診追蹤。 陳柏仲提醒,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0年名列國內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盛行率是男性第1名及女性第2名,是國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國健署公告,自114年開始,大腸癌公費篩檢措施擴大年齡層,將自現行「50至74歲民眾」調整為「45至74歲」及「40至44歲具家族史」民眾,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定期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篩檢,檢查若呈現陽性,務必要回診做進一步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發現,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Read More

陸6千公斤胡荽粉 農藥超標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0日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自大陸進口的花椒粉及胡荽粉也被驗出農藥農藥殘留不符規定,自斯里蘭卡進口的3批茶葉則被驗出含有防腐劑,相關貨品皆已依規定退運或銷毀,沒有流入市面。 食藥署指出,小磨坊國際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從大陸進口的胡荽粉出殘留農藥賽洛寧0.04ppm,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農藥賽洛寧定量極限為0.03ppm,這1批共6000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 另,台南振禾食品公司自中國大陸進口的花椒粉,檢出殘留農藥亞滅培0.45ppm、環克座0.06ppm、得克利0.08ppm、陶斯松0.09ppm、賽洛寧0.09ppm等,比超過容許值或違反不得檢出規定,這一批120公斤花椒粉也依規定退運或銷毀。 達飛國際公司自斯里蘭卡進口橙茶、南非國寶蜜樹茶、薄荷茶各1批,被檢出含防腐劑水楊酸、苯甲酸等,不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3批每批重0.9公斤產品,已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在發生蘇丹紅辣椒粉食安風暴後,食藥署已加強邊境管制,除了辣椒粉外也擴大到「香辛料」及「調味醬」等35項號列產品都納入監視查驗,所有貨品要100%檢驗包括蘇丹色素和農藥殘留等項目,全部合格才可輸入。 食藥署統計,7月1日至12月10日期間,含今天這批違規產品,小磨坊輸入產品共計2批次違規,另1批也從大陸進口的小茴香子B,違規原因農藥賽洛寧殘留含量不符規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