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醫院早期發現 菸檳男健檢 揪均質性厚白斑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洪姓男子曾有抽菸、吃檳習慣,參加行動醫院成人健檢及口腔黏膜檢查,發現口腔黏膜有異狀,轉至大醫院複檢,結果為「均質性厚白斑」,經進一步治療後,避免演變成惡性。 衛生局指出,轄區衛生所建議案例洪先生做口腔黏膜複檢,他回答2019年檢查時就有異常,經過多年也沒事,拒絕複檢,經衛生所個管師不斷聯繫溝通,甚至還到家中訪視,最後才同意到柳營奇美醫院做複檢,也幸好及時發現治療。 衛生局說,口腔癌篩檢很重要,惟篩檢後仍應遵醫囑,才算是有效醫療。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吸菸習慣者,或18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原住民,每2年可免費作1次口腔黏膜檢查,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口腔癌,大幅提高治癒率,並減少後續治療帶來的不便與風險。

Read More

波波分發 衛福部:維持每年50名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24日指出,偏鄉計畫牙醫將優先以本國學歷畢業生,且具有牙醫師證書者充實無牙醫鄉鎮區,未來是否開放國外牙醫學系畢業生投入偏鄉服務,將於落實社會溝通後再做決定,且國外牙醫學畢業生臨床實作訓練選配分發名額維持每年50名,不會提高。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指出,優先以本國學歷畢業生充實55個無牙醫鄉鎮區,至於未來是否開放國外牙醫學系畢業生投入偏鄉服務一事,將秉持公開透明原則,落實社會溝通再做決定。國外牙醫學畢業生臨床實作訓練選配分發名額維持每年50名,這是依國外醫學及牙醫學畢業生臨床實作訓練選配分發作業要點辦理,逐年訂定公告國外牙醫學畢業生臨床實作訓練選配分發名額,承諾選配分發名額每年維持50名,不會提高。 衛福部表示,有關選配分發名額上限納入醫師法部分,應待社會凝聚共識後,循法制作業程序辦理。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闊背肌症候群

陳俊銘 「闊背肌」是寬闊、片狀的肌肉,其主要功能為伸展、內縮及內旋手臂;它的次要功能為幫助深吸氣及吐氣。闊背肌起源自T7的椎棘;所有較低位胸椎、腰椎及薦椎椎骨的棘突與脊上韌帶;腰椎的筋膜;後1/3的髂嵴;最後四根肋骨;以及肩胛下角。此肌肉最後附著於肱骨的二頭肌溝且受胸背神經所支配。 闊背肌很容易因為工作勞累形成「肌筋膜症候群」,常見於搬重物、反覆需要往前及往上伸手的任務,例如配貨員、倉儲人員、工廠技術員、廚師、泥水工、木工、電腦操作者、羽毛球選手、長時間開車者…等。 激痛點為「闊背肌症候群」的症理病變,而其特點是在肩胛下角有一劇烈的局部壓痛點;此疼痛會牽涉腋窩及同側上肢的背面而到無名指和小指的背側。藉由觸摸或伸展而對激痛點造成機械性刺激,同時產生強烈的局部疼痛及牽涉痛。 當觸診肌筋膜激痛點時,往往可以找到緊繃帶狀的肌肉纖維,這可能是由於單一次的受傷,反覆性的微創傷,慢慢形成組織沾黏,所以觸診時可壓到緊繃的條索狀硬結塊的沾黏肌肉纖維。僵硬和疲憊通常會與疼痛並存,加重了闊背肌疼痛,另外,像神經根病變及慢性區域疼痛症狀;心理或行為的異常,包括憂鬱,經常和肌肉痠痛並存。 中醫治療闊背肌疾候群,初期以藥物配合針灸為主,藥物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放鬆肌肉為主,方以血府逐瘀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蔦根、羌活、木瓜等,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使闊背肌症候群獲得很好的改善。若是反覆發炎疼痛,時間較久或拖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一載的闊背肌疼痛,可考慮透過小針刀治療緩解疼痛。運用小針刀針對條索狀的硬結塊,進針將沾黏組織鬆解,1週1次,約3-5次的針刀治療,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較不會反覆發生。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補虛祛邪通絡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免疫功能紊亂,進而侵犯人體多處關節。中醫治療以補虛、祛邪、通絡為主,評估患者症狀及體質,調整藥物及穴位針灸,緩解患者疼痛。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類風濕性關節炎致病原因一般認為可能跟感染、遺傳、荷爾蒙等有關;除關節外,還會侵犯眼睛、心臟、肺臟、腎臟、神經、血管等其他器官。若不及時治療則會進展到關節變形、甚至失能。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主要給予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劑、生物製劑來治療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痺症」、「歷節」等範疇,根據臨床表現的差異而有「行痺」、「痛痺」、「著痺」、「熱痺」等不同病名,會發生本病是正虛(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及邪氣(風、寒、濕、熱、痰、瘀)阻滯經絡所致。隨著病程日久,正氣會虧虛,邪氣可能進一步深入侵犯到臟腑。 中醫治療以補虛、祛邪、通絡為主,使用的處方有防風湯、烏頭湯、薏苡仁湯、宣痺湯、三痺湯、獨活寄生湯等;針灸具有止痛、調節免疫及改善循環的效果,臨床上常用曲池、外關、合谷、八邪、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衝、八風等穴位來緩減關節疼痛。 許益彰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病程不盡相同,只有少數患者僅有短期症狀,大多數患者則終其一生與本病相伴,置之不理則預後不佳;目前沒有任何有效的方式可以治癒及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現行治療主要在控制病情、避免惡化,早期發現、治療、追蹤絕對必要,透過中醫師評估患者的症狀及體質,調整適合的藥物服用及穴位針灸,緩解患者的疼痛,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醫師專欄>傳承

■吳重達 2009年醫院要求醫師接手骨科主任。懶散、只想做好自己專業,平淡過日的醫師大為困擾、猶豫,卻沒有拒絕的立場與勇氣。見此狀況,我家歐巴桑(內人的暱稱)說:「你不是一直感嘆沒機會好把想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教給年輕一輩嗎?」於是,醫師接下了任務。 沒想到竟然做到退休,在任內的首要目標就是教育、培養年輕醫師。雖不敢說桃李滿天下,奇美骨科訓練出來的骨科專科醫師分布雲嘉南與高雄地區,基本上都中規中矩,沒做出違心、傷害病人之事。 經醫師指定研習次專科、留在醫院內服務的年輕主治醫師也在這些年內更充實自我,累積經驗,都已獨當一面,成為科的骨幹。未來奇美骨科應當更有服務品質與競爭力。 社會服務與大眾醫療知識的提升一直是醫師的職志。應中華日報邀約,自1998年開始每週發表一篇運動醫學與骨科的文章,一寫竟也20多年了。2004年由健康世界雜誌社出版《運動傷害小百科》上、下冊。之後仍然每週動筆,連醫師自己都感到驚訝自己不錯的續航力。 怎樣不同的人生都會出現該淡出的時候;重要的是,如何把累積一輩子的知識、經驗傳承下去。對醫師而言,運動醫學是最愛,盡力提供運動員與一般大眾「最佳」醫療服務是終身志業。幸運的是,醫師培養出幾位接班人,也許想法、做法與醫師會有出入,但也相差不多。 林敬為醫師是醫師台大醫學系學弟,自其住院醫師時期便跟著醫師學習。升任主治醫師後更至醫師出身的芝加哥Rush醫學中心鑽研運動醫學1年,留在奇美醫院這些年表現可圈可點,醫師也逐漸交班給他。 經由報社同意,醫師也把本專欄交給林醫師負責,希望各位老朋友多給年輕人機會,不吝指正。醫師退而不休,仍繼續醫療服務;林醫師太忙、出國時,醫師再動筆補一下空缺吧。 感謝大家多年來不棄的支持與鼓勵。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安眠藥配酒 男子睡醒斷片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一名30歲男性每天吃1顆安眠藥,吃完藥就躺在床上,有時候會喝點酒或看小說來打發等待入眠的時間,後來發現自己常常斷片,想不起前一天晚上看過的章節;另一名長期失眠的40歲女性,發現白天吃安眠藥可讓自己放鬆,為逃避工作壓力擅自加藥,最誇張時1天吃數十顆以上。 食藥署指出,鎮靜安眠藥並非解決失眠問題的萬靈丹,誤用或濫用皆可能導致成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提醒,民眾使用安眠藥應遵守「5不4要」原則。 食藥署指出,「5不」為不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不擅自增量或停藥、不併用酒精性飲料、不開車或操作機具、不轉售或轉讓。「4要」為用藥要遵照醫師處方、用藥要配白開水、用藥後要馬上就寢、要配合調整睡眠作息,提醒民眾了解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之重要性,避免不當使用管制藥品情形與濫用危害發生。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宋居定指出,所有的安眠藥都是屬於處方藥,管制藥品與毒品是一體兩面,通常會有依賴性成癮性的問題,濫用後果嚴重。 張祜銘指出,酒精與安眠藥物間有交互作用,因兩者都具有中樞神經鎮靜作用,合併使用會讓副作用產生加成效果,絕對不能併用。 張祜銘表示,不依照醫師處方頻次或數量、不透過處方箋取得藥物、非醫師目的用藥,是3大可能進展成藥物濫用的警訊。而成癮是一種大腦核心失控感,如果用量越來越多、失去控制,例如一遇到壓力就想吃,或是出現戒斷症狀,像是沒吃藥就無法工作,這些都是藥物成癮症狀,建議到成癮科門診就醫。

Read More

中醫美顏針 緩解循環不良症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耶誕節、跨年到來,許多人關注如何在聚會期間展現最佳狀態,近期診詢問「美顏針」的民眾大增。中醫師表示,美顏針適合所有年齡層及各種膚質,恢復期短,可即時恢復日常生活,且風險極低,適合上班族及希望不經手術即可改善面容的族群。 開業中醫楊佩鈺表示,美顏針是一種基於中醫針灸原理的自然美容療程,使用極細的針刺入頭皮、頸部及臉部,刺激經絡並促進氣血循環。根據針刺的方向、深度或角度不同,刺激範圍從較深層的肌肉、筋膜到淺層肌膚及經絡皆有,可增進氣血循環、肌肉放鬆及恢復彈性。 針刺可達到深層肌肉和真皮層,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從而改善面部的暗沉、淡化黑眼圈,並提拉面部肌肉,使法令紋變淺,臉型更加立體。持續進行美顏針療程,不僅能看到蘋果肌變得更加豐盈,氣色也會隨著療程逐漸改善。 楊佩鈺指出,美顏針適合所有年齡層及各種膚質,與西醫美容技術相比,中醫針灸美顏針的恢復期短,可即時恢復日常生活,且風險極低,只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小範圍瘀青。自然、安全的美容選擇,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及希望不經手術即可改善面容的人群。 此外,像是偏頭痛、乾眼、失眠等,許多因循環不良而導致的症狀,也可透過美顏針原理緩解。有些個案是初期乾眼症、飛蚊症患者,也透過美顏針改善眼睛周遭循環,舒緩症狀。

Read More

國衛院×藥廠 防控疾病風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慢性病是國人重要死因之一。國衛院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公司合作,將結合我國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資料庫及大數據,針對多項慢性病的核心風險因子進行監測、分析,如高血糖及肥胖等,加強相關疾病風險防控管理。 根據最新國民健康調查顯示,台灣64歲以下成人有超過4成至少罹患1項慢性病,每5人中就有1人甚至罹患2種以上慢性病。而肥胖為許多慢性病之根源,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和血脂異常風險較正常人高3倍。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期待透過這次公私合作模式,結合諾和諾德在肥胖及代謝領域的專業知識和GLP-1療法的創新潛力,以創新醫療協作模式減輕慢性病對國民健康的負擔。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國衛院已在積極嘗試慢病管理計畫,例如運用AI技術與大數據建立智慧風險預測系統,也針對新陳代謝症候群進行積極介入管理,包括生活運動習慣、數位工具配戴監測、藥物介入等,觀察全人照護模式與及早介入亞健康族群對於疾病延緩甚至逆轉的效果,預計在明年就有初步結果。 肥胖與2型糖尿病也是失智症之高度危險因子,研究顯示,51至60歲族群中血糖每升高15mg/dL,阿茲海默症風險就提高14.5%7。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3高慢性病患者一旦合併失智,照護負擔將大幅增加,因此失智全人照護是減輕社會及醫療成本的關鍵,也是此次合作後第1項啟動的計畫。

Read More

吞嚥復健 助移除鼻胃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風、失智、帕金森氏症、老化等容易出現吞嚥困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表示,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不過鼻胃管並不是吞嚥困難的唯一解方,大部分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可藉由吞嚥復健改善。 一名86歲女性失智症患者,日前因吸入性肺炎住院後持續使用鼻胃管灌食,有次就醫評估吞嚥功能,發現個案有吞嚥前洩漏及大量咽喉部殘餘食團。在接受語言治療師3個月的吞嚥訓練後,已無吞嚥前洩漏狀況且咽喉部殘餘食團減少,顯示吞嚥功能改善,移除鼻胃管恢復由口進食指日可待。 余育霖表示,吞嚥困難是中風病患常見症狀;其他如胃食道逆流、老化、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頭頸部或消化道腫瘤及牙齒鬆動等,亦可能造成類似症狀。因此須經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才能正確診斷。 在病史詢問方面,可了解病患的飲食型態、用餐狀況、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則可初步了解是否有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如牙齒鬆動、咽喉部或頭頸部腫塊,或是神經學上的異常如聲帶麻痺、咳嗽反射減弱、口咽部無力。實驗室檢查包括電視螢光吞嚥錄影檢查 (VFSS),可觀察各個吞嚥時期是否有延遲或食團殘餘。 余育霖說,在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位居全球之冠。鼻胃管確實有著餵食方便快速之優點,然而缺點如異物感、口臭、胃食道逆流及不甚美觀也嚴重影響著病患生活品質。 他指出,其實鼻胃管並不是治療吞嚥困難的唯一解方。大部分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則可藉由吞嚥復健改善,經由語言治療師指導吞嚥技巧多有進步空間,唯之所以叫吞嚥復健,代表療程並非一蹴可幾,訓練也不僅止於課程時間,回家也必須時時練習。 此外,患者也可以諮詢營養師做食物質地的調整;其他尚有儀器治療如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視覺回饋儀器幫助病人提升吞嚥生理的本體感覺;若有明顯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則可藉由手術等方式改善。

Read More

經期亂以為更年期 揪子宮肌瘤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52歲婦人因月經出現不規則,加上血量又多,以為是更年期前兆,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子宮腺肌瘤,接受微波消融手術,不僅免去摘除子宮的命運,術後隔天即順利出院,大幅提高治療的舒適度及安全性。 大林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許鈞碩說,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為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大部分都屬於良性,在台灣約有5成以上的女性朋友有此病,大部分都沒有症狀,有些人則有痛經、貧血問題,有些甚至會大到壓迫膀胱而影響排尿,造成日常生活上極大困擾,這時就需考慮找專科醫師處理。 許鈞碩說,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瘤症狀不嚴重,初期可先經由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無效時,則建議手術切除。子宮肌腺瘤在以前臨床上通常建議將子宮切除,因子宮肌腺瘤是子宮內膜異位生長在肌肉層裡,腺瘤要完全切除無法完全切除,術後非常容易復發,且容易沾粘,導致手術有相當難度。 許鈞碩指出,微波消融手術可透過腹部超音波導引,或腹腔鏡手術將微波消融針插入腫瘤,瞬間產生100度的熱能於腫瘤組織,搭配腹部超音波的影像協助定位,提供安全又快速的消融方式,不會有術後傷口疼痛或沾粘問題,更提供患有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瘤婦女,想保留生育功能或不想切除子宮多一項新選擇。 微波消融不用切開子宮且出血極少的創新治療方法,傷口小於0.2公分,大幅度提高病患生活品質,對身體傷害降到最低,術後恢復快,隔天即出院返家,1週後可返工作崗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