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 自陸境外移入屈公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大陸廣東屈公病疫情嚴峻,疾管署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個案,個案為居住中部地區40多歲本國籍女性,曾赴廣東省佛山市及深圳訪友,是今年首例自大陸境外移入病例。 疾管署表示,該名個案是今年7月至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及深圳拜訪友人,7月30日返台,31日出現發燒症狀,8月1日因紅疹、腳踝及四肢疼痛等症狀就醫並住院治療,經採檢送驗後確診。個案目前已痊癒出院,將持續監測至8月26日。 疫調發現,個案發病前之潛伏期正於中國大陸廣東省旅遊,且自述於廣東拜訪友人期間,曾被蚊子叮咬,研判為中國境外移入個案。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家完成病媒蚊密度調查、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等工作。 疾管署指出,今年截至8月6日累計17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以印尼(1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例)、斯里蘭卡及中國廣東省(各1例);目前境外移入病例數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2024年同期介於0-6例)。 此外,中國大陸廣東省屈公病疫情嚴峻,自7月8日報告首例移入病例以來,迄今累計逾7000例病例,近1週新增2892例病例,以佛山市最多(2770例),該省其他城市近期陸續出現病例,並於澳門及香港等地報告移入病例,另澳門近日已出現本土病例。佛山市於近期每日新增病例數雖有呈現下降情形,惟病例數仍多。疾管署已提升中國大陸廣東省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Alert)。 疾管署提醒,計劃前往中國大陸廣東省或其他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於當地應做好防蚊措施;入境時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疑似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相關症狀。

Read More

專家籲納預防政策核心 偏頭痛 中風 青年健康隱形殺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200萬名偏頭痛患者,其中7成為18至50歲主要勞動人口,女性GDP損失是男性兩倍。偏頭痛與中風成青年健康隱形殺手,專家籲納入預防與治療政策核心。 成大大學藥學系教授歐凰姿指出,根據德國WifOR研究機構推估,偏頭痛每年對台灣造成相當於GDP 2%的生產力損失,經濟衝擊甚至超越心血管疾病,對青壯年勞動力影響尤鉅。 偏頭痛也伴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應列為公共健康優先議題。近來臨床建議指出,若每週發作一次以上或每月頭痛超過4天、影響生活,或止痛藥效果不佳,應盡早接受神經專科評估,啟動預防性治療,以降低反覆發作與失能風險。 歐凰姿呼籲政府,將偏頭痛納入健保給付與預防性治療體系,降低青壯年因病失能與離職的風險。 此外,中風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湯頌君指出,台灣每年新增3萬至5萬名患者,平均每18分鐘有1人罹病,每44分鐘有1人因此失去生命。另4成病人半年內會出現肢體痙攣恐釀失能,每5名失能有1名會癱瘓長期臥床,且10名中風患者有7人無法回到原來工作崗位,1年更需至少50萬以上照護費用。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每年新增中風人口中有15至20%是45歲以下的青壯年,但多數民眾對症狀辨識不足,加上部分院所因人力與制度限制,無法於黃金時間內完成取栓手術等關鍵處置。湯頌君建議,應擴大溶栓藥物使用可以幫助降低青壯年中風失能率到10%以下,強化區域型醫院的急性期處置能力,並於職場端落實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危險因子的篩檢與健康促進。透過臨床、社區與職場三方並進,將有助於降低中風帶來的長期失能與家庭經濟衝擊。

Read More

中醫養肝 重心情開朗 莫鬱鬱寡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近日因猛爆性肝炎緊急送醫,而引發外界對於肝病的高度關注。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黃千瑞從中醫角度,傳授養肝關鍵。 黃千瑞表示,中醫的肝,指的是「臟腑」,是以功能劃分。《黃帝內經》提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中醫的肝,就像是軍中統帥,負責謀劃思考,並且影響或管理其他臟腑的功能。 例如「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表示肝喜歡心情開朗,而不是鬱鬱寡歡。這裡的肝,包含了情緒與心理層面的調節,類似西醫的自律神經系統。 「肝氣鬱結、肝鬱化火」,當肝氣無法正常舒暢,則容易產出現煩躁易怒、脅肋脹痛、頭痛頭脹、面紅耳赤、口苦口臭症狀。另外也會間接影響生殖內分泌功能,例如月經不調、肌瘤囊腫、乳房結節、甲狀腺異常等。 要養肝,黃千瑞指出,從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來考證,「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肝主血海故也。」原來是肝膽互為表裡經,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早點就寢,那中醫的肝與膽就會得到休息,避免過於勞累影響身體。 其次,黃千瑞表示,可以常按摩肝經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大腳趾跟與第二腳趾跟交界處1公分,可以沿第1第2趾間橫紋向足背上推到有一凹陷處即是。太衝穴可以降肝氣,舒緩因肝氣旺盛而導致的血壓上升、頭暈頭痛、排便不順。 另,「肝開竅於目」,壓力大的時候眼睛容易疲憊,其實現代人不論是長時間工作或看書,有時候甚至熬夜,加上本身情緒緊繃,很容易肝氣不疏,出現眼睛酸澀、眼壓高、流眼油,伴隨肩頸緊繃頭痛頭暈,這時候就可以沖泡一杯菊花枸茶飲用,菊花清熱明目,枸杞滋陰補肝。 此外,黃千瑞表示,也可以絞股藍顧肝續健康。絞股藍,味甘、無毒,其皂甘的化學結構與人參類似,因此有「南方人參」之譽,在日本被稱作「福音草」。有五葉或七葉之分,七葉就是俗稱的七葉膽。絞股藍偏涼,有助於清熱去濕,特別適合熬夜過多、容易疲倦、口苦口臭的溼熱體質民眾。另外也有文獻記載可以搭配山楂沖泡飲用,可以減少血脂問題。

Read More

男師聲帶受損 喉部打玻尿酸重聲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5歲男老師因講太多話,出現聲帶受損且說話會有氣音,持續半年之久,就醫透過「局部麻醉下喉部注射治療」,在喉部施打玻尿酸後,已恢復正常講話聲音。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洪上祐指出,長期聲音沙啞、說話氣音過重,或吞嚥困難,可能與聲帶功能障礙或喉部結構異常有關。 洪上祐說明,發出聲音仰賴兩項關鍵條件,一是聲帶能準確地向中線靠攏完成閉合,二是聲帶組織需具備一定的彈性與厚度。 當聲帶因神經受損(如聲帶麻痺)、萎縮、或聲帶溝等疾病,導致閉合不全時,就會出現說話漏風、音量變小、講話容易疲倦等情況,嚴重者甚至造成吞嚥困難或嗆咳,影響日常生活與社交自信。 他說,「局部麻醉下聲帶注射」療法,是將填充物質注入聲帶內,補足空隙、增加厚度,使其恢復閉合功能,改善聲音與吞嚥狀況,治療過程僅需10至15分鐘,且大多可於門診完成,無需住院或全身麻醉。 洪上祐表示,透過局部麻醉下喉部注射治療,可明顯改善發聲與吞嚥功能,對許多不適合傳統手術患者而言,是一項安全又便利的療法。 此外,對於聲帶囊腫、息肉等良性病灶,亦可採用「局部麻醉下注射類固醇」治療,達到局部消炎及縮小病灶體積,無需開刀手術、無需全身麻醉,注射療程恢復期約3天,遠低於傳統手術後至少需禁聲一週,對於語音使用頻繁的職業族群(如教師、演講者、歌手等),是高度實用的治療方法。 針對吞嚥困難患者,若主要因素為環咽肌功能不全,也可透過「局部麻醉下注射肉毒桿菌素」,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改善吞嚥症狀。 洪上祐說,局部麻醉下的喉部注射,為無法接受全身麻醉或不適合傳統顯微喉部手術的患者,提供安全且具實用性的新選擇,讓更多聲音與吞嚥功能障礙的患者,看見希望。

Read More

免繳含糖飲料15%貨物稅 無糖飲加人工甜味劑 公衛師籲監測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公共衛生師公會6日指出,立法院通過包裝無糖飲品免貨物稅,但目前市面上無糖飲料多有添加人工甜味劑者,雖可降低熱量,但長期飲用對健康風險仍具爭議,強調政府有責任推動代糖風險溝通與長期監測。 立法院修正通過貨物稅條例部分條文,因含糖飲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可能引發糖尿病等一連串健康問題,於是新增飲料品無添加糖者免徵的貨物稅,以增加國民購買意願,進而達到增進國民健康目的。 公衛師公會指出,含糖飲料貨物稅為15%,如若缺乏價格透明與監督機制,這項政策將難以發揮預期效果,甚至可能讓減稅利益遭品牌或通路吸收,民眾難以受益,建議應從大型飲料製造商與原料供應端展開,建立飲料糖含量的標準,訂定逐年減糖目標,並鼓勵業者主動調整配方,如此不僅能推動整體糖攝取量下降,也可帶動產業健康轉型。 公衛師公會指出,減糖政策應兼顧誘因設計與公平性。政府應建立價格監測系統,追蹤減稅是否真實反映於市場售價,防止企業將政策紅利內部化,讓原本利於健康的政策失去效力。只有確保減稅效果能夠真正傳導至消費端,民眾才會對政策產生實際感受與正向回應。 公衛師公會表示,目前市面上的無糖飲料多以人工甜味劑替代糖分,如阿斯巴甜與蔗糖素。雖然這些成分可降低攝取熱量,但其長期健康風險仍具爭議,尤其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建議應審慎評估暴露風險。要求政府有責任建立代糖使用的規範與標示義務,推動風險溝通與長期監測,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公衛師公會強調,健康不該是特權,而是全民的基本權利,應以此次無糖免稅政策為契機,建立具系統性的全國減糖策略。政策不應只停留在鼓勵層次,更需透過制度改革、科學依據與跨部會合作,從產品配方、通路販售到消費選擇全面介入。

Read More

疫苗懷疑論 美終止22項mRNA疫苗研發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當地時間5日宣布,將終止22項mRNA疫苗的研發計畫,並對這項曾被歸功終結COVID-19疫情、拯救數百萬人性命的技術,提出安全性疑慮。 外電報導,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宣布終止22項聯邦合約。此舉被視為他將疫苗懷疑論納入美國政府政策核心的最新一步。 小羅勃.甘迺迪指出,衛生部的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管理局將「終止22項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開發投資,因為數據顯示這些疫苗未能有效預防諸如COVID與流感的上呼吸道感染」。 「我們將把經費挪到更安全且更廣泛的疫苗技術平台,即使病毒突變,這些平台依舊有效。」 mRNA疫苗過去被認為是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防止病毒傳播大功臣,原本聯邦政府提供贊助經費,委託「輝瑞」與「莫德納」等大藥廠主導22項流感、新冠與H5N1流感疫苗研發,如今全數取消。 這項變動影響莫德納的mRNA禽流感疫苗及許多其他計畫,包括「拒絕或取消」製藥巨擘輝瑞大藥廠與賽諾菲集團的「多個授予前招標案」。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表示,受影響計畫的總價值達「近5億美元(約新台幣151億元)」。此舉並未納入若干進入最後階段的計畫,「以維護納稅人之前的投資」。

Read More

男人別裝酷! 憂鬱老爸可能影響孩子數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社會文化傳統看法,使男性較不傾向承認自己受情緒困擾,甚至未尋求協助,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2025年6月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父親若罹患憂鬱症卻未獲診斷或治療,對孩子的社交和行為的負面影響可能持續數年。 該研究由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學者進行,採用「家庭未來與兒童福祉研究」資料進行分析,此研究自1998至2000年間,隨機抽樣20個大城市的出生人口,並持續追蹤至今。 研究對象為1422名父親及其子女,在孩子年滿5歲時,對父親是否在過去一年內出現憂鬱症狀進行篩檢;9歲時,由其教師填寫一份行為與社交能力評估問卷。結果發現,父親若曾表現出悲傷、憂鬱或沮喪等症狀,孩子在4年後更可能出現焦躁、反抗、憤怒等行為,且合作性與自尊心都較低。 台師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上述研究者提出,憂鬱症可能導致父親的親職能力下降、對子女的情緒支持減少,增加家庭衝突與生活壓力。如身邊的伴侶或家人有情緒問題,建議以不評價的態度傾聽,鼓勵就醫。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提醒,家人應多留意父親和以前相比是否有差異,例如變得沉默不語、沒有笑容、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不再感興趣、社交活動明顯減少、出現較多負面情緒與想法、無存在的價值感…等,都是觀察指標,這時家人可主動傾聽、鼓勵他表達情緒,給予同理支持、願意分擔的意願。 葉雅馨呼籲,現代幸福企業應傾向減少應酬與加班,多體恤男性與女性在職場上的平等。她強調,當發現伴侶有憂鬱傾向時,應積極介入並尋求協助,對孩子來說了解「困難時應尋求協助」,是很寶貴的一課。

Read More

瘧疾境外移入 創19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為10多歲外國籍男性,今年7月上旬曾隨家人前往西非多哥共和國,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且自述於當地曾被蚊子叮咬,早在入境台灣前就出現明顯症狀,入境後2度至診所就醫,被轉至醫院急診,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青少年是隨家人前往西非多哥共和國旅遊,7月28日入境台灣前即出現發燒、惡心、嘔吐、腹瀉及呼吸喘等症狀,入境後因症狀未改善2度至診所就醫,後由診所轉醫院急診,8月1日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 疫調顯示,該名青少年在西非停留2週,曾前往衛生條件不佳的原始部落,但當地地陪告訴他不必特別防範瘧疾;目前經給藥治療之後,已退燒,食慾及活動力恢復,但由於血中瘧原蟲數量仍高,所以持續住院治療中,其同行家人則沒有類似症狀。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截至8月4日已累計15例瘧疾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同期最高,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地以非洲國家為主,其中感染惡性瘧者計12例,感染間日瘧者2例及諾氏瘧者1例。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強調,適逢暑假旅遊旺季,目前觀察瘧疾風險仍主要集中於非洲,尤其是熱門的動物大遷徙,提醒民眾若有意赴瘧疾流行地區之前,請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於當地做好防蚊措施。

Read More

遭渣男友偷吃傳染 妙齡女頭痛掉髮 2期梅毒侵腦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不安全性行為帶動近年梅毒感染上升。一名30多歲妙齡女性住院初步被當作是腦膜炎,除了頭痛還有掉髮,經診斷竟是遭男友傳染2期梅毒。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依據疾管署統計,今年1至7月感染愛滋病毒者513例、淋病3627例,較去年同期(581例和4438例)均已呈現下降趨勢;但梅毒感染卻呈上升趨勢,今年1至7月梅毒感染通報數新增5826例,較去年同期(5456例)上升7%。 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群更為近年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13-24歲梅毒通報數為1772例,較2023年(1490例)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今年1-7月該年齡層梅毒通報數為1126例,較去年同期(989例)增加14%,值得關注。 為此,疾管署特別委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邀集感染科、泌尿科、婦產科、家庭醫學科及皮膚科等醫學會及相關領域專家,依據最新國際性傳染病治療指引及本土流行病學與臨床實務經驗,共同編製《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 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表示,除了梅毒,其實淋病也是近幾年常見的一些性傳染病,近期有一位30歲的男性,他反覆會在網路上尋找一夜情的對象。求診主訴解尿疼痛之外,也因為衛生習慣不好,解完小便還會用手去揉眼睛,所以最後診斷出來是淋病的結膜炎合併淋病的尿道炎。 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醫師陳伯亮表示,梅毒與淋病皆主要經由不安全性行為傳播的性傳染病,梅毒感染初期,常見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具高傳染性;第2期可能出現皮疹、發燒、倦怠等全身症狀,若未治療恐發展為心血管或神經性梅毒等嚴重併發症。 淋病部分,男性多於感染後2至7天出現尿道化膿與排尿不適,女性則常無明顯症狀。若未治療,恐導致不孕,近年由於性行為多樣,也常見在直腸、咽喉或結膜等感染。 曾淑慧表示,今年7月1日起也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由全國13家一站式匿名篩檢醫院,提供民眾1對1匿名諮詢服務,並針對24歲以下年輕族群及學生,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30分鐘內可獲得結果;若初步篩檢結果為陽性,亦補助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Read More

感染無性別年齡之分 HPV疫苗可防5癌1病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亞東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吳文毅5日指出,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不分性別與年齡,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可以顯著降低相關癌病的發生率,建議可比照歐盟開放9歲以上男女皆可接種HPV疫苗。 吳文毅表示,HPV不只跟女性之子宮頸有關,也是導致頭頸癌、肛門癌或是有較高復發風險的性傳染病菜花,而這些疾病沒有性別之分。頭頸癌則包括了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等,男性面對HPV的風險其實更脆弱也更應該被注意,也因此國健署今年9月起將國中男生也被加入公費疫苗的接種行列。 吳文毅指出,有越來越多癌症也被發現可能與HPV感染有關,其傳染途徑大多都與生殖泌尿系統相關,美國研究顯示,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可以顯著降低相關癌病的發生率,罹患癌症可能花費上百萬,而疫苗費用才一兩萬,CP值算是滿高的。 吳文毅指出,疫苗在年紀小的時候接種會有比較好的免疫反應,這也是公費HPV疫苗選擇在國中施打的原因,但是臨床上可以看到滿多60歲以上的相關癌症患者,而這些患者年輕時都沒有注射過疫苗,建議比照歐盟讓9歲以上男女皆可接種。 吳文毅表示,「疫苗加篩檢」在女性子宮頸癌的防治上有相當好的成效,而男性在沒有常規篩檢的方式之下,更應該優先考慮透過疫苗作為第一道防線。 吳文毅強調,要達成健康台灣目標,必需要讓可預防的癌症有效下降,過去我們透過B肝疫苗在肝癌發生率降低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下一個目標就是透過HPV疫苗來降低子宮頸癌、男性口咽癌、肛門癌及生殖器疣等的發生率,這應是政府、醫學界及民眾共同努力的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