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 〉飲食障礙症之中醫見解與治療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一名40歲女性患者,近半年出現不固定時間腹脹厭食或者睡前飢餓嗜食感之症狀,經西醫診斷「飲食障礙症」,服用抗焦慮西藥後療效不彰且有副作用,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求助治療。經中醫四診法診斷,開立內服中藥治療3週後,上述諸症痊癒。 近來台灣有越來越多飲食障礙症患者被診斷和治療,但厭食症、暴食症的病人較少因為飲食行為問題就診,多因情緒問題,如憂鬱症、躁鬱症、睡眠問題,或因暴食、節食出現的腸胃道問題就醫,而使臨床醫師忽略了飲食障礙症本身。病因包含生理、心理、社會層面,像青少年存在「瘦就是美」的價值觀,甚至不去理會正常健康的體重標準。 飲食障礙症患者的個性可能有著要求完美、焦慮、強迫的性格,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強迫性的關注、控制體重,藉由掌控體重,來達到他人的肯定和自我的價值感。有暴食行為的患者,還常合併有衝動控制的問題,當挫折、壓力大、孤單時,會失控般地暴食以獲得紓解,事後又怕變胖,所以可能出現催吐、吃瀉藥的補償行為。研究顯示,厭食症和「正腎上腺素、血清素、Beta內啡肽」的代謝有關,而暴食症和「血清素及多巴胺」的代謝有關。厭食症和暴食症患者的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可以發現部分大腦部位有不正常的表現,像是厭食症個案的皮質邊緣迴路和額葉紋狀體迴路異常表現,而導致的情緒和回饋機制障礙,可能造成食慾調節異常。 中醫典籍無「飲食障礙」之病名。《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依據上述症狀可把飲食障礙歸類為「百合病」範疇。病因:「情志不遂、熱病後期」而致「心肺陰虛,內熱躁擾」。病位:「心肺」。病性:陰虛為主、兼有內熱,多屬虛多邪少之證,其屬陰虛內熱者,養陰則熱自退,若誤認為實熱而發汗,則重傷其陰;若屬寒證多屬陽虛內寒,扶陽則寒自解,若誤認為實寒而用攻下法治療則更傷其陽。 辨別百合病,主要依據兩點:1.心肺陰虛,內熱擾動心神,而引起的精神恍惚,飲食、行為失調;2.陰虛內熱所致的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用藥除了「補益心肺、養陰潤燥」外,需兼顧「脾、腎」之本。 飲食障礙症個案有顯著較高的死亡率及自殺率,一篇研究發現厭食症患者死亡率是一般族群的5倍,第一次就診的年齡越晚,死亡危險性越高,而死亡人口中,有1/5是自殺。中醫的治療核心強調「全人」或「整體」觀,並考慮內在五臟六腑及外在的環境因素之互動,故而對這種病因複雜的飲食障礙症,可藉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之目的。

Read More

慢性疼痛 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減少傳遞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慢性疼痛影響全球20%人口,雖不會致命,但嚴重影響生活、睡眠品質,甚至導致情緒低落。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科主治醫師廖洺鋒指出,治療藥物抱括鈣離子通道調節劑,可減少傳遞到大腦的疼痛訊號,也可經脊髓神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阻斷疼痛訊號向上傳遞。 長庚神經內科部副主任郭弘周指出,疼痛是除了呼吸、心跳、血壓及體溫外的第5生命徵象,但卻無法被客觀儀器量測到,常見的慢性疼痛,包含慢性神經痛、慢性頭痛、中風後疼痛、慢性肩頸痛或下背痛及纖維肌痛症等,慢性疼痛也常有許多共病,只靠止痛藥是無法痊癒的。 廖洺鋒表示,臨床上用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減少傳遞到大腦的疼痛訊號。此外大腦可通過下行的抑制路徑來調節疼痛,此路徑經中腦導水管旁灰質至脊髓背角抑制神經細胞活化,減輕疼痛感,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也可活化此路徑,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郭弘周表示,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的疼痛都屬於慢性疼痛,而抗癲癇類藥物和抗憂鬱類藥物,也有著調節神經訊號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在慢性偏頭痛治療也有針對造成疼痛機轉的急性止痛和預防性用藥。 廖洺鋒指出,另外,非藥物的神經調控技術如脊髓神經電刺激器也已應用於治療神經性疼痛,經手術將電極植入脊髓表面,持續釋放微量電流於脊髓背角,以阻斷疼痛訊號向上傳遞。 郭弘周表示,重複經顱磁刺激或是介入性治療的神經阻斷術等,也可為患者帶來更多脫離疼痛的機會非侵入性方式間接調控腦皮質神經元活性,此已證實可減輕憂鬱症症狀,且副作用低,在神經性疼痛的應用已有臨床試驗顯示,其對難治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

Read More

陸新冠疫情上升 今年首階段高點

本報綜合報導 大陸COVID-19病例3月以來呈逐漸上升態勢,疫情目前處於今年第一個階段性高點,而一些省分正出現下降趨勢。當前大陸臨床病例以輕症為主,現有檢測試劑和藥物依然有效。 對於當前疫情,大陸疾控中心研究員劉起勇表示,監測結果還顯示,「疫情在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南方省分活動水平整體高於北方省分」,而全國發熱門診就診人數、重症人數都未超過前期歷次水準,未對正常醫療秩序造成明顯影響。 他說,大陸COVID-19等呼吸道傳染病監測數據顯示,23個月以來,全國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處於低點,但COVID-19疫情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目前全國疫情處於今年以來第一個階段性高點,並正在一些省分出現下降趨勢。

Read More

工作壓力負面情緒 就醫找回自己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25歲陳姓男子因工作壓力大,在家中喝酒後燒炭,被家人發現送醫獲救。因擔心情緒壓力問題,在狀況穩定後接受精神科醫師診治;經一段時間治療,逐漸可面對工作壓力,並適度紓解壓力問題,重新找回人生。 南勢醫院精神科主任何仁琦表示,工作壓力大容易造成心理、生理及行為層面的負面影響。在心理上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缺乏自信、對工作不滿意等情緒困擾;長期壓力則可能導致焦慮症、憂鬱症、適應障礙症等精神疾病,嚴重時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負面思考,甚至有自殺念頭。 生理層面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頭暈、胸悶、腸胃不適(如拉肚子、便祕)、頻尿、發麻、冒冷汗等,這些症狀往往醫學檢查無明確病因,屬於「身心症」。長時間下來會影響自律神經,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血管疾病,甚至增加腦中風風險。 行為層面則會出現睡眠障礙(如失眠、淺眠、半夜易醒)、精神不振、情緒易怒、家庭氣氛惡化、人際關係緊張等。部分人會依賴安眠藥或酒精,甚至發展成藥物成癮或酒精中毒。 面對工作壓力,何仁琦建議下列處理方式: 1.意識與接納壓力:正視自己的壓力狀態,承認壓力的存在是正常的。 2.規律運動:運動能釋放多巴胺、內啡肽,有助情緒穩定與壓力釋放。 3.深呼吸與冥想:深呼吸、正念冥想能幫助放鬆身心,減少焦慮與壓力感。 4.與人溝通、尋求支持: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壓力,獲得理解與支持,有助於情緒調適。 5.良好生活型態管理: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安排休閒活動,讓身心獲休息。 6.時間與工作規劃: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時間,善用時間管理工具,避免過度加班。 7.培養興趣與嗜好:發展個人興趣,有助於轉移壓力、提升生活滿意度。 8.調整思考與態度:學習彈性思考,適時調整對工作的期待與目標,避免鑽牛角尖。 9.尋求專業協助:若壓力已影響生活功能(如失眠、無法工作、出現自殺念頭),且持續超過2週,盡速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協助,接受藥物治療與心理輔導。 (珍惜生命,請撥1995)

Read More

〈醫師專欄〉運動中大腿後側疼痛 小心近端腿後肌拉傷

■林敬為 「小毅」一拐一拐地走進診間,摸著屁股下方的後側大腿處,苦惱地說:「他剛剛踢球的時候,一個衝刺救球的動作,然後聽到『啪』一聲,後側大腿就劇痛起來了。」檢查確定為「近端腿後肌拉傷」。一個月前,NBA球星Stephen Curry也是此處拉傷而無法上場,造成金州勇士隊今年的季後賽之旅止步於4強。 腿後肌起緣於人體的骨盆坐骨處及大腿後側上方,連接至小腿後側上方,負責讓髖關節伸直以及膝蓋彎曲。當運動過程中,需要急性加速,或是常常需要出現髖關節過度伸直的動作時,容易造成近端腿後肌拉傷。近端腿後肌拉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特別是在足球、橄欖球等運動項目中,常常名列其運動傷害的前2名。 而近端腿後肌拉傷可以依據受傷程度不同,分為輕微的肌肉拉傷、中度的肌腱部分撕裂傷及嚴重的肌腱完全斷裂。需透過基礎的身體檢查,搭配超音波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確認近端腿後肌拉傷的嚴重程度為何,以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式。 輕微的肌肉拉傷及大多數的中度的肌腱部分撕裂傷,可藉由非手術治療來處理。透過初期的休息、冰敷、藥物治療,到疼痛減緩後進行腿後肌、股四頭肌以及核心肌群的肌力強化及延展訓練,可逐步恢復到原先的運動狀態。 嚴重的肌腱完全斷裂則需要透過手術治療,將斷裂的肌腱重新固定回骨盆的坐骨處。如果能夠早期確認診斷後盡早接受手術。在手術後經過一段時間保護,以及後續的復健訓練,約有9成患者可重新回到受傷前的運動表現狀態。 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降低近端腿後肌拉傷的機率,可藉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是肌力與體能教練的指導,加強腿後肌以及股四頭肌的延展性,以及訓練腿後肌離心收縮的肌力,可有效避免近端推後肌拉傷發生。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口腔衰弱長者 失智風險增1.8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肌少症是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過去多聚焦在下肢與日常行動能力。研究顯示,口腔衰弱長者所造成的全身性肌少症是一般正常長者的2.2倍、失智風險為1.8倍;其中,3成會誤將食物吸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楊俊毓表示,傳統對肌少症的認知多集中在四肢,特別是步態與行動能力,但「口腔肌少症」亦為潛藏風險的健康死角。 由於長者缺牙造成的牙口不佳,引發口腔肌力衰退,在咀嚼與吞嚥時無法有效控制食物路徑。研究顯示,有30%口腔衰弱長者因誤將食物吸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而口腔衰弱長者所造成的全身性肌少症是一般正常長者的2.2倍,且加速認知退化的失智風險為1.8倍。 另根據去年日本團隊發表於老年醫學研究發現,口腔衰弱即口腔功能的下降,與身體功能有關;當口腔功能下降,跌倒風險恐增1.55倍。 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發表「社區中高齡居民肌肉骨骼及老化相關疾病之介入預防研究計畫」成果。透過自然牙存留數、連續發音能力及舌壓檢測等綜合評估,找出口腔肌群退化者,介入健口操提升舌頰肌力。 該計畫1~4月收案,共計221名來自高雄市各社區發展協會或長照機構45歲以上成人。研究報告發現,51.58%參與者自然牙存留數少於20顆,影響基本咀嚼功能;94.12%受試者發音測試表現未達標,口腔運動協調性不足;93.21%個案舌壓未達標,有吞嚥困難風險。 高醫大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訓基地營運長陳俊鴻表示,為訓練長者口腔肌力,研究團隊介入方案以「健口操」為核心,包括唇部運動、舌頭活動、咀嚼訓練及吞嚥協調動作,為期8週、每天2次,舌根與舌尖壓力提升16.36%,且原本有3項或3項以上口腔衰弱者從90人減少至71人。

Read More

妊娠蕁麻疹 她坐月子抱冰袋止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坐月子坐到全身起疹子、癢到拿冰袋敷才能睡?這樣的產後夢魘,發生在Peggy身上,過去從未有過敏史,卻在產後出現妊娠性蕁麻疹。 台北宜蘊中醫師楊佩鈺指出,蕁麻疹是一種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的皮膚發炎反應。西醫認為產後女性因荷爾蒙變化劇烈,合併疲憊與壓力,可能誘發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組織胺,導致微血管擴張,產生了腫脹搔癢等症狀。 而中醫則認為,產後女性歷經生產耗損大量氣血,處於「虛」與「瘀」夾雜的狀態,加上哺乳、作息混亂與排汗不穩,使得體內濕氣與瘀熱滯留表皮,引起過敏反應引發急性蕁麻疹。 Peggy就是典型的「濕熱夾虛」體質,疹色鮮紅、腫脹劇癢,夜間尤其明顯。楊佩鈺表示,若補錯體質、飲食油膩或情緒不穩,可能加劇這種體內外失調反應,造成大範圍、長時間的蕁麻疹。 楊佩鈺說明,妊娠性蕁麻疹治療可分為3個階段處理:急性期(發炎劇癢期)使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藥物,快速抑制搔癢與紅腫現象;恢復期(紅腫漸退期)隨著紅疹減少,需改用養血潤燥、祛濕行水的藥物,協助皮膚修復、結痂脫落;色素期(後續調理)若出現色素沉澱或皮膚暗沉,可加入活血化瘀藥方,促進代謝循環,使肌膚恢復自然膚色。 一般來說,急性蕁麻疹可於1週內明顯改善,2到4週可達穩定;若伴隨色素沉澱,則需再調養1個月修復與代謝。 預防產後蕁麻疹,楊佩鈺建議,首先要避免易過敏食材,如蝦蟹、貝類、香菇、竹筍、糯米、酒、辛辣煎炸食物、芒果等;其次勿盲目進補,月子補錯反致體內濕熱加重。 第三是保持情緒與作息穩定,因壓力、疲倦、熬夜都會影響免疫系統平衡,成為發作誘因;最後是不抓不刺激,可使用短暫冰敷緩解癢感,勿搔抓導致感染或疤痕。

Read More

男子猝睡斷片 連人帶車路倒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鼻青臉腫的年輕男子走進診間,表情茫然、語氣低落。他說,自己常常在白天控制不住地昏睡,一次竟然騎車騎到一半「斷片」,醒來時人和車已經倒在馬路上。經醫師診斷不是單純的熬夜過勞,懷疑可能是猝睡症。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表示,猝睡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屬於睡眠障礙的一種,典型症狀包括:1.白天無法控制的嗜睡、突發睡眠發作;2.猝倒(情緒激動時突然肌肉無力);3.入睡時幻覺或睡眠癱瘓;4.睡眠品質破碎。 為了確診,蔡明劭安排了多次睡眠潛伏期測驗(MSLT)。醫師說,MSLT是一種白天的睡眠測試,通常在做完一晚完整的多項睡眠檢查後進行。測試者會在白天分別小睡5次,每次30分鐘,觀察是否能快速進入睡眠,以及是否出現快速動眼期。結果顯示,他雖然容易入睡,但並未在小睡時出現異常的快速動眼期,不符合猝睡症的診斷,進一步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後,發現他其實是日夜節律異常(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因為做網路電商的工作,長期熬夜、作息混亂,導致生理時鐘徹底錯亂。 蔡明劭與神經科醫師合作,協助他重建健康作息:1.每天固定時間起床;2.晚上限制使用藍光螢幕;3.白天增加戶外活動;4.規律運動與飲食。幾週後,男子不再突然睡著,也沒有再跌倒,臉上的瘀青消退,精神飽滿。 蔡明劭叮嚀,白天過度嗜睡不只是累,可能是身體在求救。若有類似症狀,請務必找專業醫師檢查,別讓疲憊毀了生活。

Read More

健保總額成長5.5%? 邱泰源:保費還不需漲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明年健保總額範圍草案高推估成長達5.5%,安全準備金不足1個月恐漲保費。對此,醫師建議採高推估,維持醫院財務韌性,政府可以公務預算補30億元缺口,並考慮逐步漲保費;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則表示,變數相當多,基本上還不會需要調高保費。 衛福部4日公布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範圍,低推估2.942%、高推估5.5%;據試算,若採高推估,明年總額將達新台幣9883.1億元,安全準備金則剩下0.96個月,恐面臨保費調漲壓力。「健保安全準備金」像是家裡應急需準備周轉金,據健保法規定,最低安全水位以1個月為基準。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5日表示,事實上,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能夠來到5.5%,這個高成長率才有辦法支應。目前實施醫院個別總額,給醫院足夠的財務韌性,才能夠避免因醫院個別總額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減診或調掛號費等。 洪子仁指出,期待明年的健保總額成長率,仍然可以像今年一樣能夠達到高推估5.5%;但若因實施高推估,健保安全準備金不夠,以0.96個月計算,事實上大概只差30億元,相信若政府規劃不調高保費,應該會用公務預算填補,這樣就可以避免調漲保費。 以長遠來看,洪子仁說,醫界認為,健保永續要有足夠的醫院財務韌性,在維持新藥、新科技能快速納入健保的前提之下,醫界的主張仍是該調整保費時還是要調整;調整保費讓健保能夠永續經營,才能夠發揮30年前實施全民健保的精神,也就是發揮自助人助。 邱泰源昨天到立法院,面對媒體詢問明年健保費是否調漲時表示,健保高低推估變數仍相當多,健保財源會浮動,現在不敢確定,但基本上不會到調高保費的情況。

Read More

白斑症4大迷思 誤認會傳染/不能喝牛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知名藝人麥可傑克森是白斑症患,台灣皮膚科醫舉會5日表示,白斑症是一種非傳染性、皮膚色素脫失現象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有多元治療方式助患者重拾自信。 林口長庚醫院白斑治療中心主任黃昭瑜表示,社會上對白斑症仍存在4大迷思,例如認為患者不能喝牛奶、維生素C,或擔心疾病會傳染與遺傳,也有不少人疑惑白斑症患者是否可以曬太陽。 事實上,白斑症是一種非傳染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成因在於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身皮膚黑色素細胞,導致皮膚特定區域色素缺失。 適量的日曬有助於色素再生,但必須做好防曬措施,避免皮膚曬傷受損。且疾病並不會透過飲食或日常接觸傳染,雖可能合併其它自體免疫疾病如橋本氏甲狀腺發炎,圓禿等,但大部分不對健康構成威脅,因此推廣正確的疾病知識是協助患者的重要基礎。 黃昭瑜指出,任何年齡與族群皆可能罹患白斑症,其治療是長期奮戰,除了「穩定」黑色素細胞,避免破壞擴散,還需要「修復」遭破壞的黑色素細胞,如果不小心錯過了早期治療,黑色素細胞破壞過於嚴重,色素即不容易透過藥物和光照修復,需要仰賴手術移植色素。 目前臨床上已有多元的治療方式,包括照光治療、外用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全身性藥物治療、手術色素移植等。此外,醫學界近年成功研發的新型外用標靶藥物即將引進台灣,期望提供患者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由於皮膚是外顯的,白斑症最直接衝擊到的就是病人的社交關係與自信。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響應2025世界白斑日,學會發布白斑臨床治療共識與照護指南,透過身心兼備的醫療處置,讓病友獲得支持重拾自信與希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