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昏倒自宅 染新冠併心肌炎肺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新冠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新增9例本土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感染新冠併發心肌炎、肺炎,仍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新增9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其中就有7例沒有接種最新版JN.1疫苗。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冠重症個案中最年輕是中部40多歲女性,本身沒有潛在病史,3月上旬開始咳嗽,被家屬發現在家裡突然意識不清、心跳停止,經過急救送急診,檢驗新冠快篩陽性,心肌酵素異常上升,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併發肺炎、呼吸衰竭,還有心肌炎,收住加護病房已近1週還在治療中。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自2024年9月1日起截至2025年3月10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16例,其中111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6%以上。 同時,國內近4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JN.1、LP.8.1等;國際疫情部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世衛各區署近期均呈下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 曾淑慧說明,JN.1疫苗對於目前全球流行變異株XEC亦具有保護力,呼籲尚未接種JN.1疫苗民眾儘速完成接種,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Read More

流感22死44重症 下週脫離流行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11萬1189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10.9%,已經低於流行閾值,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須再觀察1週,預計下週就有希望脫離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1萬1千餘人次,較前1週下降3%,近期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1N1為多。 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及死亡數仍多,上週新增44例重症病例,22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 曾淑慧表示,雖然門急診就診人次已低於流行閾值,但須再觀察1週,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及死亡數仍多,民眾還是要注意重症風險,一旦出現有危險徵兆,務必要儘速就醫。 而政府日前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曾淑慧說明,目前疫苗已幾乎接種完畢,雖然從系統中仍可看到少數剩餘量,但有些是數字尚未上傳更新,或是已被預約完畢,因此不會再對外公布剩餘量。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因應天氣變化與將到來清明兒童節連假,全國衛福部所屬21家醫院6日起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門診。衛福部11日公布,首週看診近千人次、平均每天269人次,估清明連假後進高峰。 衛福部表示,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訊,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惟急診就診百分比高於流行閾值,處流行期。 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表示,如出現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症狀,可就近部立所屬醫院提供快速服務,避免集中至大醫院急診,造成急診壅塞。將視就診、急診壅塞情形,滾動式檢討。

Read More

放寬外籍護佐 挨批治標不治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衛福部擬開放資深移工及僑外生擔任「中階護佐」,並提高薪資門檻至3.4萬元,希望藉此填補醫院護理人力缺口,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10日發出聲明,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籲先落實護病比,提升護理師薪資待遇等。 護師工會認為,開放資深移工及僑外生擔任「中階護佐」政策深感憂慮與不滿,政府不但未正視護理人員真正的困境,反而繼續推出治標不治本的政策,最終只會加重護理臨床現場的負擔,卻無助於真正改善護理環境。 護師工會強調,政府每每聲稱要改善護理環境,但事實上,所有政策都圍繞著醫院與全聯會的利益,完全忽視基層護理人員的聲音。「中階護佐」只是另一個將護理問題外包、規避真正改革的手段。為何政府總是選擇繞過核心問題,而不是直接解決護理環境的根本困境? 護師工會並提出,確立合理的護病比並強制落實、提高醫院違反勞基法的罰則、提升護理師薪資與待遇等3點改善護理環境建議。 首先是確立合理護病比並強化落實。護師工會表示,長期以來護病比未能明確規範,導致護理人力嚴重短缺,超額負荷已成日常。政府應制定強制性護病比標準,確保護理人員工作負擔合理,提升照護品質。 其次是提高醫院違反勞基法的罰則,護師工會點出,許多醫院違法超時工作、變相剝削護理人員,卻未受到應有懲處。政府應加重違規醫院的罰則,確保護理人員的基本勞動權益。 第三是提升護理師的薪資與待遇,護師工會表示,護理師的薪資長期偏低,與勞動強度極度不符,這才是造成護理人員流失的主因。政府應積極推動薪資改革,提高護理師的基本待遇與福利,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護師工會嚴正要求政府,即刻落實護病比標準、強化醫院違規罰則、提升護理人員待遇,否則台灣護理崩潰的那天,將由政府與醫院共同負責。

Read More

青光眼 7成發現已中晚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病因,早期無症狀,約7成患者因健檢或眼部不適才發現,往往已進入不可逆的中晚期。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尤其接受近視雷射者,因其眼球結構仍類似高度近視者,仍有青光眼風險,應保持警覺,以免錯失早期治療時機。 響應世界青光眼週,台北榮總、新光醫院及北市聯合醫院共同舉辦衛教講座,北榮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表示,青光眼若及早診斷並持續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現有的挑戰是許多患者未能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台灣每4名青光眼患者中,僅有1人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對多數患者而言,眼藥水可以有效控制眼壓,延緩視力損害,降低致盲危機,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北榮眼科部青光眼主治醫師郭哲源指出,過去青光眼常見於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然而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30至40歲患者比例明顯增加,推測與現代人的生活用眼負擔增加,或近視盛行有關。 尤其台灣許多患者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單靠一般的眼壓測量可能無法診斷,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三高族群,或為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接受完整的青光眼檢查,包含眼壓、眼底與視神經檢查等,以便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 針對高度近視族群,郭哲源特別提醒,近視雷射手術後雖解決高度近視需要配鏡之不便,但近視雷射僅改變屈光度數,眼球結構仍與高度近視者相同,因此即便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仍應保持警覺,定期檢查,以免錯失早期診治時機。 柯玉潔表示,青光眼治療需把握黃金期,點藥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控制方式,若眼壓無法穩定,患者可能需進一步接受手術。近年研究顯示,若在藥物治療前以雷射治療介入降低眼壓,延緩視野惡化的效果可能更佳。此外,即便手術能穩定眼壓的控制,已受損的視力仍難以恢復,因此確診初期便應積極遵循醫囑,以減緩病程進展。

Read More

工程師乾眼症 雷射針灸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5歲女工程師,因工作需長時間使用電腦,近年飽受乾眼症之苦,眼睛乾澀刺痛、疲勞、時常有異物感,並容易反覆結膜發炎,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至中醫進行雷射針灸治療,並搭配中藥調理,經2-3個月治療後,乾眼症狀明顯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家琳表示,乾眼症在中醫多屬於「白澀症」範疇,多因陰虛火旺、津液不足、肝腎虧損所致。近年來,許多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眼睛周圍的穴位針灸能用於治療乾眼症。 傳統針灸治療乾眼症,是透過刺激眼周睛明、攢竹、風池、絲竹空等穴位,促進眼部血液循環、調節淚液分泌,達到改善乾眼症狀的效果。除了傳統針灸,近年來發展出顏面針灸、雷射針灸等技術應用於乾眼症。 林家琳說明,顏面針灸是更精細的針灸技術,使用比傳統針灸細10倍的針具,結合傳統穴位治療與現代醫學解剖學,以特殊手法刺激臉部穴位,精準調整眼部經絡氣血,促進淚液分泌,改善眼部循環。 顏面針灸大幅降低疼痛感,提升治療效果,適合害怕針灸疼痛的民眾。 另,雷射針灸是以低能量雷射取代針刺,以紅外光刺激穴位,利用雷射獨有的雷射生物效應活化粒線體治療病人,完全無侵入性,病人完全沒有痛感,對於害怕針灸的民眾是一大福音。雷射針灸的優點包括無痛、無傷口、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尤其適合兒童、怕痛、或是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不過,林家琳提醒,雷射針灸及顏面針灸雖安全性相對高,但若操作不當,仍可能產生副作用甚至造成傷害,眼睛周圍解剖構造複雜,血管和神經密佈,建議尋找經專科訓練的合格醫師確保就醫品質,才能得到最佳的療效,同時兼顧安全。

Read More

異常出血1週 揪罕見子宮頸外孕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40歲的王小姐在懷孕8週時,因為持續1週陰道出血到院就醫,抽血結果顯示懷孕指數為12000,但腹部超音波檢查未能看到胚胎,因此醫師懷疑為子宮外孕。所幸,經持續追蹤檢查,及時發現王小姐是罕見的子宮頸外孕,立即緊急處置,才順利化解子宮外孕帶來的危險。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暨婦產科醫師劉榮啟表示,正常的懷孕過程中,胚胎應該是著床在子宮內,但若在輸卵管、卵巢、腹腔或其他部位著床並開始發育,就會形成子宮外孕。一般來說,子宮外孕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輸卵管(約占90%-95%),其次為卵巢(3%-4%)及腹腔(1%-2%)。子宮頸外孕雖然極罕見(<1%),但處理時往往容易引起嚴重的大量出血,因此需要特別留意。另外,曾接受剖腹產的女性則可能面臨剖腹產疤痕的子宮外孕風險(0.1%-0.5%)。 子宮外孕可能危險因子包括:曾有輸卵管感染或骨盆炎病史、使用子宮內避孕器(IUD)、曾進行過輸卵管手術或結紮、以及接受過不孕治療或試管嬰兒技術的女性。常見症狀有異常陰道出血及劇烈的腹痛,特別是腹部一側的痛感,並可能伴隨著壓痛或觸痛,其他症狀如肩膀痛、頭暈甚至昏厥。 子宮外孕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錯誤著床的位置被撐破,引起腹腔內大量出血,嚴重可能導致休克。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王小姐本身有慢性骨盆發炎問題,加上懷孕指數忽高忽低、出血量增加,且超音波下未能看到胚胎,判斷為疑似子宮外孕,於是決定採取腹腔鏡微創腹部探查、子宮搔刮術及藥物注射三管並行的治療策略,才能及時找到子宮外孕的部位並完成治療。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頸部痠痛

■陳俊銘 長時間固定姿勢工作、睡姿不良、過度勞累、負重過久、重覆操作動作太久、工作姿勢不當等都容易形成頸部痠痛。頸部痠痛困擾著許多人,例如上班族、電腦族、學生、抱孩子的媽媽、木工、油漆工、修車工、泥水工、板模工、農夫、司機…等。 常見頸部痠痛疾病,包括1.項韌帶勞損:長期低頭做事、不良姿勢或勞損、受涼,引起項韌帶勞損,症狀有頸部不適、墜脹、痠麻或疼痛感,頭低俯持久有累的感覺。2.菱形肌筋膜勞損:背部感受風寒濕邪,或長期背負,上肢用力不當,慢性牽拉,使該肌微細結構損傷,筋膜增生形成。疼痛範圍多在肩胛骨內緣與脊柱之間。3.肩胛提肌筋腰勞損:伏案工作者、抬臂操作電腦、頸項感受風寒形成。自覺頸項部鈍痛、酸沉、不適,可向頸部和肩背放射,轉脖子不適,嚴重者易形成落枕。4.頭半棘肌筋膜炎:由於低頭工作持續牽拉造成。頸部痠痛、僵硬,持續頭痛,從枕頭向額部放射。壓痛的位置在上項線與下項線之間和第1、2頸椎的關節突關節後面最明顯。5.頭頸夾肌筋膜炎:長時間屈頸體位,感受風寒濕邪或勞損,造成頭夾肌緊張性收縮,引起頸枕部僵硬疼痛。頭夾肌、疼痛可放射到頭頂部,頸夾肌疼痛可放射到頭的側方和眼眶後。6.胸鎖乳突肌筋膜炎:常因睡眠姿勢不當,頸部長時間扭轉,過度伸展或受涼引起。主要為頸部痠痛不適、頭頸痛、眼周痛、頸項旋轉活動受限,頸部旋轉時疼痛加重,有放射痛到頭頂、額和眼睛周圍等。另外,像枕神經痛、肌緊張性頭痛、頸椎痛、小兒斜頸、前斜角肌綜合症等都是常見頸部痠痛疾病。 初期痠痛勞損,可配合傳統針灸、推拿、拔罐、外敷治療。但若已痠痛一段時間,經傳統治療,改善後又反覆發生,通常已形成組織沾黏,此時正是小針刀的適應症。結合傳統針刺療法和外科軟組織鬆解術的小針刀,正是治療組織沾黏引起長時間痠痛並反覆發作的利器。透過小針刀,各種不同類型的頸部痠痛可獲得很好的改善,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當然,痠痛好了,平時也要避免造成頸部痠痛的各種可能原因發生。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加班到深夜 睡前一根菸更難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工程師阿偉只要專案進入趕工期,就會加班到深夜,回家後累到不行卻怎麼都睡不著。他習慣睡前抽根菸,以為這樣能放鬆,但結果卻是更難入睡,半夜還常常醒來,早上起床時整個人昏沉無力,像是根本沒睡飽。直到一次看診,才驚覺原來長期抽菸是影響睡眠品質的元凶之一! 新竹身心科醫師鄭佳益表示,很多人習慣睡前來1根菸,以為這樣能放鬆助眠,但抽菸不但不能幫助入睡,還會讓睡眠變得更差!尼古丁是一種中樞神經刺激劑,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淺眠,甚至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 鄭佳益指出,尼古丁是中樞神經刺激劑,刺激交感神經,會讓大腦過度興奮,導致難以入睡、睡眠變淺、夜間頻繁醒來、睡眠時間變短、影響生理時鐘等睡眠問題。 更嚴重的是,抽菸還可能提高「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鄭佳益說明,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約是非吸菸者的3倍,這會導致夜間缺氧、白天嗜睡,甚至增加癌症、中風、高血壓、心肌梗塞的風險。 想睡得更好,鄭佳益建議戒菸,別再用「抽菸放鬆」來欺騙自己,並建立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幫助生理時鐘穩定。 同時,睡前要避免尼古丁,咖啡、酒精等刺激物,以免干擾睡眠。 鄭佳益指出,學習冥想、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放鬆技巧,有助於改善睡眠。此外,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能降低壓力、吸煙渴望與戒斷症狀,有助進一步改善睡眠品質。

Read More

服務180萬人次 關山慈院健保30週年慶路跑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東區業務組為迎接開辦30週年及落實健康台灣政策,與關山慈濟醫院攜手辦理「關山慈濟醫院25週年暨健保30週年慶路跑賽」,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偕花東地區醫事團體、醫療院所等鳴笛起跑,當天健保署歷任首長葉金川、戴桂英、黃三桂等貴賓皆與會共襄盛舉。 健保署表示,此次路跑地點選在台東關山自行車道,其享譽全台最美自行車道之一,每年吸引愛好路跑選手參與。 9日上午7時起,陸續進行14公里「慢跑組」、5公里「健康組」賽事,沿途有美麗景致以及在地美食點心為選手們補充體力,選手在完成賽事後即可參加摸彩活動。 石崇良表示,全民健保自84年開辦迄今,已邁入第30年,健保是台灣社會安定的基石,在國際健保體系中獲得肯定,表現亮眼。感謝醫界夥伴的付出,守護國人健康不遺餘力。健保署近年持續投資健康及不斷提升醫療品質,同時因應社會所需,積極推動數位轉型,透過遠距醫療、視訊診療等科技助攻,強化偏鄉醫療品質,全面提升醫療照護與健康管理能力。 關山慈濟醫院院長潘永謙表示,今年適逢健保30週年,這個特別的時刻,邀請鄉親、醫護同仁及運動愛好者,共同見證健保重要的里程碑。關山醫院自成立以來,致力提供完善醫療服務,守護東部偏鄉民眾健康,醫療服務超過180萬人次,感恩所有鄉親及貴賓這次的熱情參與。 為促進民眾健康概念,健保署說,路跑現場設置多元趣味健康小站,結合互動式遊戲融入健康概念,並引導善用數位科技,透過運用虛擬健保卡、健康存摺,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為健康加值,同時亦強化保健知識。此外,慈濟志工免費於現場提供剪頭髮服務,現場的攤位有趣又多元,讓參與的民眾收獲滿滿。

Read More

退化性膝關節炎 中醫治骨痺 針藥補肝益腎活血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不少中、老年人受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中醫將退化性骨關節炎列入「骨痹」範疇,中醫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以針灸、推拿,搭配中藥內服外敷來疏通經絡和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醒民眾適當運動是緩解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不僅可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也能逐步強化膝蓋的活動能力。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與患者的年齡有密切關係,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繼發性多由於創傷(膝、骨、半月板、膝關節脫位等)、關節畸形(膝內翻、外翻)、關節病變(炎性關節病變,內分泌紊亂,缺血性壞死)等造成膝關節過早的發生嚴重的退化性改變。 他說,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包括,膝關節會疼痛,尤其在運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伸屈膝關節受限,行走會不方便,下蹲困難,上、下樓梯疼痛明顯,或突然活動發生刺痛,常伴有軟腿欲跌;膝關節伸直到一定程度會引起疼痛,伸屈過程中發出響聲,嚴重時會出現下肢肌肉萎縮,還可能出現關節積液,併發滑膜炎。 他表示,中醫將退行性骨關節炎列入「骨痹」範疇,認為人到中年,肝腎不足,氣血失調,筋骨失其濡養,加之外傷、勞損及感受風寒濕邪,使痰瘀內停,脈絡不通,筋骨失養而發病。 中醫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以針灸治療來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推拿治療可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疼痛、鬆解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改善膝關節功能;還可搭配中藥內服外敷,採用補益肝腎、調理氣血、活血止痛、祛風散寒的中藥內服治療;外敷採用活血通絡、消腫利水的藥物,達到止痛目的。 曾裕芳提醒,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可以及早預防與治療,平日適當的運動,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並且能在加重關節負擔卻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強化膝蓋的活動能力,年輕時就應該開始保養膝關節,以免老來膝關節軟骨磨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