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月增924診 21部醫加開類流感/嚴重腸胃炎門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6日指出,清明節及兒童節連續假期,民眾南來北往頻繁,為降低疫情發生風險與緩解急診壅塞,衛福部所屬21家綜合醫院即日起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門診,預計每月將增加924診。 衛福部指出,部屬21家綜合醫院自即日起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優先看診之門診,預計每月將增加924診,並將依病患求診情形彈性調整,使疑似患有流感相關症狀,如發燒、畏寒、頭痛、上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呼吸急促)、肌肉痛、關節痛、疲勞、嘔吐、或腹瀉等之病患,能優先獲得處置。 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王裕煒指出,疫情本來就會波動起伏,加上近期天氣較涼,因此採取預防措施,並將視就診、急診壅塞情形,滾動式檢討加開診次。 王裕煒指出,衛福部希望輕症患者掛門診看病,但民眾掛號習慣難改;有些人可能認為發燒、咳嗽,或腸胃炎嘔吐、拉肚子狀況嚴重,就直接赴急診求醫,屆時若急診醫護認為患者適合到特別門診,就會轉介請門診醫師優先看診,一方面改善急診壅塞,也可讓民眾盡快就醫。 衛福部呼籲民眾,如出現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症狀,可至衛福部所屬醫院或鄰近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合約診所就醫,避免集中至大醫院急診,以免造成急診壅塞,並減少非必要的到院探訪病人,進出醫院要洗手,若有類流感症狀病人應戴口罩。

Read More

運動可降45%產後憂鬱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孕產及產後等種種壓力,使新手媽媽的身心狀況需要被重視。一篇2024年11月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產後運動可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並降低產後憂鬱風險,特別在產後3個月內開始運動可顯著改善心理健康。 這篇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學者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與沒有運動相比,單純的運動可減輕產後憂鬱與焦慮症狀,並使罹患重度產後憂鬱的風險降低45%;若在產後12週內開始運動的話,憂鬱症狀的改善效果更佳。 運動量愈大,憂鬱症狀的減輕程度愈明顯,而要達到中度改善效果,每週至少需進行8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水中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且每週至少要運動4天。 土城醫院暨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產婦從懷孕到生產期間,賀爾蒙的變化大,尤其雌激素從孕期的快速上升,在產後又急速掉落,加上面臨家庭、育兒、職場…等壓力,在產前及產後一年內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醫學上稱為「周產期憂鬱」。 產後憂鬱分為產後情緒低落及產後憂鬱症兩大類,多數產婦(50-80%)在產後3-10天內會出現短暫情緒低落的現象,一般不會超過2週。只要支持系統完善,會完全緩解,不需治療;而產後憂鬱症大多在生產完3天後表現出來,症狀與一般重度憂鬱症相似,如心情低落、失去興趣、疲倦無活力、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動作遲緩、負面思考等,少部分甚至出現自殺或傷害嬰兒的念頭或行為。 劉嘉逸說,規律運動能減輕憂鬱、焦慮,早有定論,上述研究提到需達到中等強度的運動才有效果,重點在於規則與持續,所以找到一兩種喜歡的運動,養成習慣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養生之道。他提醒,產後憂鬱症是生病,不是心理問題,建議盡早求助專業,積極治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新手媽媽通常在養育照顧嬰兒的過程,會因為感受到喜悅回饋超過所承受的不適或混亂的生活作息,而降低辛勞感,不過在養育中如果出現一些症狀,如易怒、焦慮、不時想哭、跟著孩子哭、否定自我或負面思考…等,需察覺適時求助家人或找尋專業協助。

Read More

BMI正常 近2成腰圍卻超標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肥胖易引發多種疾病風險。藥廠諾和諾德藥廠於世界肥胖日起推出健康活動,除了衛教民眾腰圍等肥胖指標的認識,也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合作「健康森林專案」健走活動,預計號召400名員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一同參與。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說明,許多人在評估體位健康與否時,僅參考BMI(身體質量指數)卻忽略掉一個重要的指標-腰圍,而腰圍能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寡,更與心血管健康相關。 他指出,「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男性應小於90公分」。然而,根據國健署的數據,全台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腰圍超標,即便BMI正常,仍有近2成面臨腰圍過粗的問題。肥胖與超過200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中風及心臟衰竭等併發症。

Read More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中藥預防流感的觀點

每當季節轉化的時候,通常是流感與感冒好發的時間,流感雖然是常見的季節性疾病,但仍有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甚至致命,不可小覷。近期新流感H1N1來勢洶洶,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將新流感警戒層級調升到5,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染警戒,全球各國都對疫情非常重視。 什麼是「H1N1新型流感」?H1N1新型流感(豬流感)原是一種於豬隻中感染的疾病,屬於A型流感病毒,H1N1新型流感病毒通常不會感染人類,但可能豬隻感染豬流感後,與禽流感或人流感之病毒基因混合重組,人類在接觸感染的豬隻或身處受H1N1新型流感污染的環境之下被感染後,由人傳人的方式引發流行。 H1N1新型流感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類似,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一般成人在症狀出現前1天到發病後7天均有傳染性,兒童病例的可傳染期通常較成人病例為長。其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痠痛、頭痛、寒顫與疲勞,有些病例出現腹瀉、嘔吐症狀,部分病例出現流鼻涕等症狀。 中醫認為流感屬於「時疫」的範疇。《說文》:「疫,民皆病也。」疫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能引起大流行的一類疾病。感受疫癘毒邪是主要病因,《瘟疫論》:「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外感疫癘之邪,從口鼻皮毛而入,體內又正氣虛損,邪氣乘其位,導致耗傷氣津,氣血虧損。 中醫的預防醫學「治未病」,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人體正氣強盛,腠理固密,毒邪即使侵犯人體,治療得當,也能將其病治癒。增強正氣抵抗力的常用中藥,如黃耆可補脾肺之氣,白朮健脾益氣,防風散風御邪,黨參補胃健脾,山藥補肺健脾,紫蘇葉利肺益脾等。臨床常用保健穴位如迎香穴、合谷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可經常按摩保健。 日常保健與預防,可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適度運動增強體力,平時飲食營養均衡,少吃些膏梁厚味,忌烤、炸、辣的烹調,保持排便暢通,減輕腸胃負擔。保持足夠休息時間,勿過度勞累,即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加抵禦疾病的能力。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

Read More

遠離肥胖 衛生局呼籲規律運動、飲食「3少1多」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僅會造成體能衰退,也與多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關注體重管理,並養成規律運動與每日攝取均衡飲食的習慣,建立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 衛生局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容易忽略健康管理,導致肥胖問題日益嚴重,提醒民眾應關注體重管理,以遠離肥胖帶來的健康威脅。建議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體重,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心肺功能。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此外,適量的肌力訓練有助於維持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並隨時監控體重的變化,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kg/m2)至24(kg/m2)之間,讓體重管理更有效果。 除此,飲食也應均衡;健康飲食是維持理想體重的關鍵,飲食應以「三少一多」為原則,減少油、糖、鹽的攝取,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建議多食用新鮮蔬果、未精製全穀類,及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豆類,並減少加工食品及含糖飲料的攝取。同時,養成定時定量的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以維持穩定的血糖與代謝狀態。 衛生局指出,健康應從日常做起,為守護縣民健康,該局持續辦理健康講座、運動課程及飲食指導,並提供專業健康諮詢服務,各鄉鎮市衛生所也皆有辦理相關健康促進活動,邀請民眾一起健康動起來。

Read More

研究示警 2050年全球人口6成過胖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最新公布的大型新研究指出,除非政府採取行動,否則到了2050年,全球將有近60%成年人和1/3兒童肥胖或過重。這份發表在《刺胳針》醫學雜誌的研究,使用來自204個國家的數據,描繪出被稱為本世紀重大健康挑戰之一的景象。 研究發現,全球過重或肥胖人數,從1990年的9.29億人增加到2021年的26億人。如果沒有重大變化,估計15年內將有38億成年人過重或肥胖;也就是說到了2050年,過重或肥胖人口占全球成年人口約60%。 研究人員警告,屆時世界上預計約1/4的肥胖者年齡將超過65歲,世界衛生系統將面臨極大壓力。他們也預測,全世界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將增加121%。 研究主要執筆人、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的加基杜在聲明中表示:「前所未見的全球過重和肥胖流行病,是一場巨大悲劇和重大社會挫折。」 但澳洲梅鐸兒童研究所的研究共同執筆人柯爾表示,現在採取行動還不算太晚。「需要更強有力的政治承諾,來改變永續全球糧食系統中的飲食。」 研究指出,世界上逾半數肥胖或過重成年人生活在大陸、印度、美國、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印尼和埃及。研究人員警告,到2050年,1/3的肥胖年輕人將生活在北非和中東,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Read More

電子煙加熱菸擬全面沒入銷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菸害防制法》新法自2023年3月上路,但電子煙、加熱菸仍在市面上流竄。為遏止違法菸品亂象,國健署4日預告修正草案,重點包括違法產品全面沒入銷毀、強化網路平台監管,預告期至11日,待收集意見後將提報行政院審議。 《菸害防制法》新法全面禁止電子煙及未核准加熱菸的製造、輸入、販售、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國健署統計,截至今年1月31日,已查緝61萬件次違規,包括電子煙654件、加熱菸2606件、違規使用1063件,以及22家電商及社群平台150件,總裁罰金額達3.7億元。 由於過去曾發生電子煙載具內暗藏毒品的案件,這類產品流入市場不僅影響個人健康,更可能引發社會治安問題。為此,行政院責成相關部會加強查緝,並修法強化監管,讓違法產品無法繼續流通。 國健署預告《菸害防制法》修正案,2大重點包括針對違法產品不僅可開罰,更可直接沒入銷毀;強化網路平台的監管責任,明確規定,未來網路平台業者須在接獲通知後24小時內,限制瀏覽或移除違法菸品的廣告,否則可開罰40~200萬元。 考量修法的急迫性,國健署此次修法預告期至11日,收集各界意見後,後續將進入行政程序,提報行政院審議,再送立法院通過後正式實施。 至於加熱菸的健康風險評估進度?國健署指出,目前共有11家業者申請審查,6家進入審查階段,尚無任何業者通過審核。

Read More

愛無距! 嘉基募款設泰北診所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義基督教醫院長期派遣醫療團隊至菲律賓、泰國等地義診,1月啟動「愛無距」募款計畫,以海外義診延伸至在地醫療深耕,預計在泰北設診所,幫助居民免於奔波苦。 嘉基表示,每年派出2~4梯次海外義診團隊,提供超過2000人次的診療服務,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除了診治病患,也協助當地居民學習衛生知識。 嘉基副院長、急診醫學專家劉中賢表示,義診能提供短期的醫療援助,但義診團離開後,當地病患若有緊急狀況時仍需要救助,因此除短期義診外,也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已與菲律賓、泰國等地醫院建立姊妹醫院關係,提供後續醫療支持。 嘉基表示,今年預計與泰國清邁基督教醫院合作,在泰北大谷地村籌設診所,提供牙科、中西醫、婦產科巡診等服務,並配備X光機、超音波儀、牙科診療椅等設備,幫助當地居民免於奔波就醫之苦。 另外,嘉基長久以來也積極投入國際人道關懷行動,協助因無法在當地治療的重大疾病患者轉介來台就醫。2023年一名緬甸女孩因患有極重度脊椎側彎,四處求醫無門,在嘉基及各界愛心支持下,女孩到嘉基成功進行2次長時間矯正手術,遠離生命威脅。

Read More

邊境查驗違規 6成日本進口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藥署4日指出,根據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逾6成是日本進口產品,包括鮮金柑、黃柚、鮮草莓、幼兒蝦味條四連等,全數退運或銷毀,未流入市面。 食品藥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共有9項檢驗不合格產品,包含印尼棕櫚油、巴拉圭白芝麻等被檢出農藥超標或其他不合格的狀況,全數遭退運或銷毀。另外,追求卓越公司進口的幼兒蝦味條四連,被檢出重金屬鎘0.046 mg/kg違規,共1批、19.20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據統計,近半年日本嬰兒或幼童用餅乾報驗298批,13批不合格、占4.4%。由於日本嬰幼兒餅乾近期違規情節嚴重,2月18日開始採逐批查驗至4月3日。 另外,不同業者分別從日本進口的鮮金柑、黃柚被檢出農藥殘留含量不符合規定,共3批、273公斤遭邊境攔截。林金富說,過去半年其他柑橘類同號列產品報驗385批,不合格29批、占7.6%,考量風險較高,2月4日~4月3日採100%逐批查驗。 此次違規常客日本草莓又上榜,共2批、逾900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林金富指出,將維持監視查驗到5月底,也是100%逐批查驗,就算合格批數達門檻也不會調整。

Read More

事後丸改指示藥? 食藥署評估

本報綜合報導 立委關注,事後避孕藥是否可轉為指示藥,在藥局就能取得、購買?行政院長卓榮泰4日說,他要求在安全無虞、合理使用狀況下,讓衛福部長邱泰源好好協調,盡快跟醫界、藥界達成共識。邱泰源表示,食藥署會持續評估溝通,6日將召開相關會議討論。 民眾黨立委林憶君指出,為確保女性生育自主權、用藥權益,應將「緊急事後避孕藥」開放變更為指示藥,且全球已有88個國家將事後避孕藥列為非處方用藥,2023年日本可在社區藥局販賣緊急避孕藥。 林憶君說,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將事後避孕藥轉為非處方藥,是讓女性方便取得藥物,不僅可以減少女性因為懷孕面臨的風險,也可降低因意外懷孕帶來的社會、經濟負擔。去年線上調查發現,有65%女性支持開放,希望能方便取得,藥局就能購買。 邱泰源表示,事後避孕藥轉列為非處方藥品管理的議題,從2016年就開始討論,他當立委期間也開過不少協調會,但醫、藥有不同看法。因為有不同專業看法、涉及層面廣泛,有些醫事專業團體、特別是會照顧到婦女懷孕、生產的科別,對這部分很有意見;且事後避孕藥是一種荷爾蒙,還是會影響人體。食藥署會持續評估溝通,6日將召開相關會議,會平衡討論。 卓榮泰表示,從醫藥分業後,醫藥關係一直處於比較和諧的狀態;他要求在安全無虞、合理使用狀況下,盼邱泰源盡快跟醫界、藥界達成共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