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兩岸關係政經分流 對台有利?

余元傑 兩岸關係在二0二二年,大環境仍受美陸關係的制約。執政的民進黨蔡政府完全靠向美、日、歐,但很清楚的是,台灣與美、日與西方先進國家,全部都是非正式外交關係,即使是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於去年十一月八日掛牌運作以來,新聞炒得火熱的台立關係,迄今仍繼續維持未正式外交關係。 在聯合國大會、在世界衛生大會中,正式提案要求討論台灣入會案的,還是需要台灣的邦交國站出來。因為,美、日、歐等皆與中國大陸都有正式外交關係,一旦提案,馬上就面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衝突,而「一個中國」原則涉及到國際法中的「政府承認」議題,美、日、歐在自己國家重大利益上,不可能自打嘴巴。 去年十二月尼加拉瓜斷交,蔡政府執政斷交的國家已累積到八國。圖為蔡總統參加尼國總統奧蒂嘉就職典禮。(取自總統府網站) 美歐日對大陸 受限一中原則 再者,歐洲近期為了新疆人權議題,使得談判許久的《中歐投資貿易協定》暫時喊停,可以看到歐盟祭出一些經濟制裁,但也未曾聽聞要與中國大陸斷交;美陸對抗如火如荼,從科技戰、貿易戰到南海軍事對峙,拉攏盟邦形成「圍堵中國大陸」同盟,但迄今也未見白宮考慮要與中國大陸斷交。至於日本與中國大陸的密切關係,更毋庸多言。 回顧美蘇冷戰時期,兩大集團的對抗下,美蘇仍維持住外交關係。「一個中國」原則在蔣介石退出聯合國之後,改由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即使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撩起的烽火外交,也並沒有「雙重承認」的事。 終於,在馬英九政府上台後,主張「外交休兵」。在中國大陸的默許下,台灣在國際上終於有了一點空間。當然,名稱問題依舊是藍綠朝野的鬥爭話題。扁政府時期的二00二年元月,我方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二00九年,馬政府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義,台灣終於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了世界衛生大會,但綠營則重砲抨擊馬政府「親中賣台」。 RCEP正式生效,對台灣非常不利。圖為RCEP完成談判時各國領袖合影。(中央社,資料照) 參與國際組織 台灣處處碰壁 到二0一六年,民進黨勝選,世界衛生組織(WHO)發送給台灣新上任蔡英文政府的邀請函中,首度加上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以「一個中國」的原則讓台灣用「中華台北」名義參加。昔日被綠營批為「親中賣台」的「中華台北」名稱,當時的行政院長林全則表示「衛福部長林奏延以中華台北名稱演說,雖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 去年九月,民進黨蔡政府再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在WTO使用的名稱一致。換言之,民進黨蔡政府對於參與國際組織的名稱,遇上「一中原則」處處碰壁,並沒有任何創新。 正式邦交國關係到底對台灣重不重要?民進黨蔡政府自二0一六上台後,直到去年十二月十日尼加拉瓜斷交,斷交的國家已累積到八國,邦交國數目從二十二國剩下十四國。泛綠對此有兩種解讀,一個當然是歸咎於中國大陸打壓,另一個說法則是邦交國數目對台灣已非絕對重要,台灣只要與各國發展實質關係,一樣可以存活下去。 但國際現實是否如此?擁有正式的邦交國關係,雙方不但可簽署建交公報,可相互享有外交豁免、設立使館、互簽經濟文化或安全相關條約;對台灣而言,格外重要的是,僅剩的一、二十個邦交國,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只有透過友邦國家提案、發言,才可以協助我國在正式的國際場合為台灣發聲。 在立陶宛掛牌運作的「台灣代表處」,並非正式的大使館、領事館。(取自外交部網站) 五年丟八邦交國 台重大挫敗 當然,台灣與美、日、歐等非邦交國,相互發展不錯的實質關係,但這些駐台、具有半官方色彩的非營利組織、機構,在法律上並非官方機構,在國際法上也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相互簽署的「準官方協定」、「瞭解備忘錄」等形式,終究不如邦交國簽署條約。 由此看,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愈少,主權國家地位愈形弱勢,在國際組織為台灣發聲、正式提案的聲音就愈小。台灣在國際處境艱難,每個邦交國都是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重要資產,蔡政府五年丟掉八個邦交國,這是台灣對外關係的重大挫敗,但只有一句「中共打壓」就被輕描淡寫的帶過,在野陣營也無力問責。 其實,在立陶宛掛牌運作的「台灣代表處」,並非正式的大使館、領事館,包括國發會還要大手筆設立二億美元的「台灣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立陶宛產業,但這些動作,終究沒有達到台立建立正式邦交的目的。但是,若單就近期台灣丟掉有正式邦交關係的尼加拉瓜來做比較,台灣的外交處境很明顯得不償失。 台對兩岸經貿依賴 有增無減 綜觀二0二二年國際及東亞情勢,《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正式生效,東協十加五國關稅相互減讓,對非成員國的台灣非常不利。現在,台灣除了半導體業具有強勢競爭力外,其他產業都面臨嚴峻挑戰,位處中國大陸、東南亞、乃至日、韓的台商,礙於與RCEP會員國貿易的關稅壁壘,不敢將生產線遷回台灣;另一方面,台灣申請要加入CPTPP,仍遙遙無期。 此外,在民進黨蔡政府主政下,台灣對兩岸經貿的依賴有增無減。二0二一年一至十一月,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一千七百一十八點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最高,同比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點七,占總出口百分之四十二點三;自大陸進口七百六十四點九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三十點九;貿易順差達九百五十三點二億美元,預期去年全年貿易順差將突破一千億的歷史新高。 民進黨蔡政府對兩岸關係採取政治、經濟分流的奇特政策,政治上視中國大陸為敵對勢力,意識型態有利於自己的選舉,現實利益當道,絕不放手,兩岸交流受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制約,存在寒蟬效應;但在經濟上,兩岸貿易占比近百分之四十三,台灣外貿經濟命脈已明顯操之於大陸手中,卻束手無策。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日本黑鮪魚開春第1賣 成交價連3年探低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日本東京豐洲市場,5日凌晨舉辦了新春第一場鮪魚拍賣會,今年參加人數明顯回溫,場面相當熱鬧,但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還在,重達211公斤的巨型黑鮪魚,只拍出台幣403萬的價格,連續3年探低。

Read More

第5波疫情來襲 港禁8國航班入境

  香港第5波疫情可能已來臨,港府再次勒令餐館晚上禁止內用。圖為民眾白天在餐廳內帶有隔板的餐桌上用餐。 (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越南4日新增1例COVID-19變異病毒株Omicron境外移入病例,傳為卡達航空的台籍空服員。另外,香港近日有多例Omicron確診病例,專家認為本地第5波疫情可能已來臨,港府決定採取更嚴厲的防疫措施,包括禁止美國等8個國家的空中航班來港,並再次勒令餐館晚上禁止內用。 越南胡志明市4日通報出現全市第6例、全國第25例Omicron病例,全數皆為境外移入病例。第25例Omicron境外移入病例是1名卡達航空的台籍空服員,去年12月29日飛抵新山一國際機場後前往隔離檢疫,當天檢測結果為陽性,12月31日被送往醫院。經基因定序,3日確定感染Omicron變異病毒。 另外,香港近期已有114例COVID-19確診病例,9成是Omicron,且出現源頭不明的Omicron初步確診案,並懷疑有多代傳播情況。多名學者認為,這意味第5波疫情「技術上可能已經開始」,建議政府盡快追蹤與確診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堵截源頭,壓制疫情大爆發。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天宣布,8日凌晨起禁止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法國、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的民航客機來港,所有人不能在當地登機或轉機來港。這項措施將維持14天。 另外,7日凌晨起本地餐館晚上6時至翌日凌晨5時禁止內用,所有娛樂場所包括戲院、卡拉OK等關閉。並勒令所有本地大型活動取消,這些措施同樣實施14天。

Read More

美比特幣ATM激增 FBI示警恐淪犯罪工具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比特幣日益搶手,全美愈來愈多地方,在便利商店、就能找到比特幣ATM。卻引發美國聯邦調查局警告,可能淪為毒品交易、洗錢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工具。紐澤西州調查委員會更以報告指出,許多ATM,允許以幾乎匿名的方式、購買加密貨幣、上限更相當於2.5萬台幣。而用戶只需要提供手機號碼,有些機器、甚至完全不須提供個人資料。

Read More

太空產業注入活水 2021見證商業化進程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2021年太空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邁向商業化的重要年份,飛向宇宙浩瀚無垠不再是只是動畫片的口號,而是真正成為富豪們的新挑戰與投資標的,包括維珍銀河、藍色起源以及SpaceX開發的民用太空飛行器,都在執行商業太空旅行業務上取得進展,日本富豪前澤友作不惜砸下百億日圓,也要上太空圓夢,這場大氣層之外的商業競賽已經展開。

Read More

全球最長壽 日本嬤迎119歲

金氏世界紀錄全球最高齡的田中加子,2日迎接119歲生日。(圖取自田中加子推特) 中央社∕東京2日綜合外電報導 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球最高齡、現居日本福岡市的田中加子,今天迎接119歲生日,離她所訂下的「健康地活到120歲」目標只剩一年。 日本共同社報導,田中明治36年(公元1903年)1月2日出生於福岡縣舊和白村(現福岡市),一路從明治時代到令和時代已經歷5個時代。 田中在9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7,19歲結婚,現居福岡市內一所老人中心,並於2019年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她喜歡吃巧克力跟喝碳酸飲料,平常也喜歡解數學計算題,目標是「健康地活到120歲」。 田中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球不分男女最長壽者外,也是日本國內最高齡。

Read More

歐洲染疫破億 占全球逾1/3

歐洲新冠疫情嚴峻,光法國在過去一週就新增超過100萬確診病例。圖為巴黎移動式新冠病毒檢測亭,市民排隊等待篩檢。(路透檔案照) 中央社∕巴黎1日綜合外電報導 法新社統計今天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歐洲地區累計確診COVID-19病例已突破1億例,占全球感染病例逾1/3。 歐洲最近幾個月以來再度變成COVID-19疫情震央,且正與因Omicron變異株導致的感染暴增奮力搏鬥。截至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8時45分,法新社根據官方數據的統計顯示,從大西洋岸到亞塞拜然和俄羅斯,境內包括52個國家和領地的歐洲地區,過去2年來累計1億7萬4753人感染COVID-19。 自COVID-19疫情於2019年底在中國境內爆發以來,全球累計通報確診2億8827萬9803例,歐洲地區就占其中逾1/3。歐洲確診病例當中,光是過去7天就通報超過490萬例,52個國家和領地中有17個改寫先前的單週最多染疫紀錄。 光是法國在過去一週就新增超過100萬例確診,相當於自疫情爆發以來累計通報確診的10%。 每10萬居民染疫人數全球最高國家全都位於歐洲,疫情最嚴重的丹麥每10萬人有2045人染疫,其次是賽普勒斯1969人以及愛爾蘭1964人。 法新社的統計是依照官方數據,但部分染疫者可能未被偵測到,譬如無症狀感染者。但歐洲地區染疫相關死亡正在下降。 歐洲過去一週平均單日有3413人染疫不治,較前一週下降7%。在疫情最嚴重的2021年1月,平均每天有5735人病故。 根據「數據看世界」網站,歐洲地區有65%人口已部分接種疫苗,61%已完整接種,全球則分別為逾58%已部分接種,49%已完整接種。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新的一年 台灣政經挑戰多

黃清賢 現在的物價通貨膨脹壓力已讓小市民有感。(中央社,資料照) 回顧二0二一年台灣的出口與投資大幅上升,經濟成長率預估可達百分之六點0九,是近十年來的新高。造成出口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疫情稍緩下全球經濟快速復甦,帶動台灣產業出口快速增長;二是遠距經濟及汽車市場回溫,帶動了電子通訊等軟硬體產業暢旺,而電子產業出口占台灣出口一半以上,表現突出;第三,台積電掌握了半導體的全球龍頭地位,帶動了台灣相關產業鏈一併成長。 多數民眾 對經濟成長仍無感 但是,去年突出的經濟成長率,並不代表今年就能平順一路長紅。新的一年,台灣經濟至少面臨了五大挑戰: 第一、經濟的亮點過度集中在高科技,小商家、民間消費依舊低迷不振,而中小企業占全部就業人口達九成,多數民眾對經濟成長仍然無感;第二、變種病毒仍持續肆虐全球,在疫情無法完全控制情況下,國內外的消費力難以發揮,非科技界的普羅大眾生活困境只會雪上加霜。 第三、台積電在內的電子產業快速成長,除了前進美國、日本的投資外,也要在高雄、中科投資擴廠,但國內電力需求也將大幅成長,預計明、後年對台灣的供電能力將是重大挑戰。第四、現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已讓小市民有感,台灣長年壓低物價,藉以維持薪資不調漲的困境,如今,萬物齊漲之勢,人民貧富差落恐愈拉愈大。 第五、美陸貿易戰持續,國際產業有重組及斷鏈的衝突,勢必對台灣相關產業帶來衝擊。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但是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無法處理好地緣政治經濟環境,使得台灣持續站在美陸對抗的風頭浪尖,產業風險大增。 社會焦躁不安 潛藏危險因子 另外,從台灣內政觀察,首先是二0二二年的縣市長選舉,看似地方選舉,但處於當下變動的時代,且涵蓋面大,選舉的結果對各政黨而言,甚至牽動到二0二四的大選部署,而換屆接班往往又會帶給政局動盪不安。民進黨選對會已在選前一年啟動因應,就可以看出面對今年選舉的審慎態度。 其次,台灣在疫情籠罩、兩岸關係緊繃、藍綠惡鬥之下,社會經濟結構又往M型化走,特別是家戶的經濟落差愈形明顯。社會焦躁、不安,已潛藏了許多危險因子,例如,街頭鬥毆等暴力犯罪頻傳、弒親案影響社會人心,詐騙依舊猖獗,社會安全的諸多未爆彈能否適時拆解?也是台灣社會能否平順走到年底縣市長選舉的觀察重點。 從全球視角看新的一年,國際社會也面臨了四大危機:其一,疫情還不知何時結束,變種病毒卻來勢洶洶。富國疫苗要打到第四劑,窮國卻還苦無疫苗可打。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提醒,地球村概念下,面臨窮國的疫苗缺口與病毒持續變種,富國打再多的疫苗,還是無法獨善其身。譚德塞呼籲各國不要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囤積疫苗」等行為,但現實的發展並不一定如譚德塞所願。 拜登拉攏西方國家加入「圍中」行列。(路透,資料照) 美國將升息 恐影響疫後復甦 其二,通膨是全球性的,新的一年極可能還會持續下去。美國聯準會(Fed)先是採取了無限寬鬆的貨幣政策,現在又已經大幅縮減量化寬鬆(QE)購債規模,預期最快可能在今年的第二季就開始調升利率,但也會連帶壓抑投資,進而影響疫後產業復甦的動能。台幣跟著美元走,是否跟著美元升息及減少貨幣供給,值得觀察。 其三,氣候變遷為全球帶來的影響,除了危及人類生存環境,也會衝擊產業經濟。世界各國推動減碳政策,紛紛開始實行碳稅、碳交易,但也產生極大爭議,而且也將導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台灣如何兼顧產業競爭力與能源轉型,有無務實可行的淨零排放路徑圖?也必須持續觀察。 其四,從美陸對抗到東西方衝突。美掀起對陸貿易戰,在川普主政時期是美國自己單打獨鬥。但拜登政府上台後改弦易轍,透過七大工業國高峰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日印澳四方會談等,拉攏西方國家加入「圍中」戰略,國際產業鏈因此跟著出現重組與斷鏈的危機。後續,台灣長期透過大陸生產、銷往美國的三角貿易要如何進行?台積電如何在美陸兩強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台灣又該如何協助? WHO秘書長譚德塞呼籲各國不要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囤積疫苗」等行為。(路透,資料照) 中共立場強硬 台灣面臨選擇 再把焦點回到兩岸關係走勢。值得注意的中國大陸領導人與對台機構的幾次重要政策談話:去年三月習近平視察福建時,提到兩岸融合發展、心靈契合;去年七月一日在中共百年黨慶中強調要「粉碎台獨圖謀」;十月九日「紀念辛亥革命一一0週年大會」上,凸顯兩岸都尊崇孫中山,而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以及兩岸必須統一。 去年十一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文中,強調堅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十一月十六的「習拜會」中,習近平強調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他警告,大陸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另外,大陸國台辦一方面有副主任劉軍川去年十月提及兩岸統一後,「台灣的財政收入盡可用於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則是公布了台獨名單。大陸對台「反獨促統」的政策與立場已相當明確,台灣要如何確保台海和平?或站上美國抗陸的風頭浪尖?今年的縣市長選舉是重要觀察指標,並將影響兩年後大選的因應與部署。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美國玫瑰花車遊行 華航蟬聯國際首獎

被譽為美國新年三大慶典之一的玫瑰花車遊行,今年元旦於洛杉磯帕薩迪納市盛大舉辦,華航以「Biking Around Taiwan 自行車遊台灣」的主題亮相,特別邀請華航員工闔家同樂,眾人騎乘自行車伴隨花車前行,一同參與此次遊行,再度蟬聯國際花車首獎(International Award)。  (文∕記者戴淑芳,圖∕華航提供)  

Read More

法每秒2人確診 世衛警告疫情海嘯

世衛憂心Omicron加上Delta變異株,恐導疫情海嘯。圖為隨著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每日新增病例破萬,雪梨市跨年氣氛大不如前。(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Omicron變異株肆虐下,歐美多國在過去24小時的單日確診都衝上歷史新高,其中,法國過去24小時新增確診病例為20萬8000名,再破紀錄,等於每秒有2人確診;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表示,他擔心Omicron及Delta變異株聯手發威,恐導致確診病例如「海嘯」般激增。 世衛指出,全球COVID-19確診數上週增加11%。Omicron及Delta變異株是「雙重威脅」,正導致確診數創新高,住院及死亡人數激增。美國及法國今天雙雙通報單日確診數創新高。 譚德塞在記者會上指稱:「我非常擔心,更具傳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正與Delta變異株同時傳播,將引發病例如海嘯般激增。」 他提及,這將繼續為精疲力竭的醫療人員帶來重負,衛生體系正處於崩潰邊緣。衛生體系面臨壓力,不只是因為新增染疫患者,同時也因為大量醫療人員確診。 而面對COVID超級傳播變異株Omicron,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法國政府宣布要以「疫苗通行證」取代「健康通行證」的兩週後,草案昨天送進國民議會法案委員會。儘管反對聲浪不斷,政府還是決心加快立法時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