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垃圾沒人清! 美清潔產業人力現斷層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疫情造成的缺工潮,又產生了一項新問題,也就是垃圾清潔產業面臨人手短缺,讓許多地區的街道堆滿了骯髒垃圾。部分地區業者不惜提高資新待遇,就為了填補更多人手。

Read More

Omicron延燒 港增614例創新高

香港新冠肺炎病例倍增,昨新增逾600本土確診病例。圖為沙田區民眾戴口罩排隊接受核酸檢測。 (路透) 中央社∕香港7日電 香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轉趨嚴重,今天新增614例確診,較昨天倍增。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下午在記者會上公布,新增的614例中,僅7例為境外移入,其餘都是本土病例,且大部分是Omicron變種病毒。 同時,6日新增的本土傳播病例中,超過400例仍在找尋病毒來源,反映出社會上存在許多隱形傳播鏈。 張竹君表示,初步確診個案也高達600例,但有待最終確定。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說,當前香港疫情形勢不樂觀,但當局仍積極採取圍堵檢疫措施,以切斷傳播鏈,當局對抗疫仍有信心。 他說,近2、3天確診個案激增,主要是新春假期有許多市民拜年聚會,但當局正採取圍堵政策,希望市民停止聚會,以收成效。 香港過去幾天的單日確診數都超過300例,昨天新增342例,今天則跳升至超過600例。 COVID-19在香港肆虐已有兩年,並先後爆發5波疫情。最近一波疫情自1月初爆發,近期的單日確診持續惡化,打破疫情發生以來紀錄,而這一波疫情的病毒主要是Omicron變種病毒。 面對新一波疫情如此嚴峻,港府仍強調「動態清零」,即採取圍堵方式切斷病毒傳播鏈,拒絕「與病毒共存」。 在做法上,當局一方面加強檢疫,另一方面也為大量確診者的出現做好準備。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不確定因素充斥 2022是喜是憂?

國際社會往貧富兩極化的方向走,富國囤積疫苗,窮國嚴重缺乏疫苗只是一例。(路透/資料照) 余元傑 二0二二年是不確定的一年,最主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於COVID-19病毒疫情,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辦公室總監二十三日表示,Omicron已把新冠大流行帶到一個新的階段,並可能令歐洲的疫情大流行步向結束;但在兩天後,WHO新冠肺炎病毒技術主管范科霍芙仍表示,下一引起世界關注的病病毒變異株將比Omicron更具傳染力,關鍵問題是要觀察未來的新變種病毒是否會更致命。 病毒肆虐全球已兩年,全球染疫死亡人數超過五百六十萬人,也衝擊世界經濟。當然,有些產業如半導體、電動車、網路相關產業,受惠於疫情改變生活型態而蓬勃發展,但觀光旅遊等相關服務業則受到重挫,經濟又與政治連動,疫情帶給世界的影響,到底何時才是盡頭?沒有人知道。台灣在這股不確定的狂潮下,也無法倖免。  弱勢用腳投票 難民考驗美歐 台灣與全球性同時處於高度不確定局勢,最近一次應該台灣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到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的時期。解嚴後的台灣,言論百家爭鳴、社會運動方興未艾,國際社會則是蘇聯解體、終結美蘇冷戰結構。當年,從台灣社會到國際關係都讓人感覺到「亂」、「不確定」。但當時的多數人對台灣的前景及新國際社會秩序,普遍認為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看法是相對樂觀的。 現今的台灣與國際社會,也瀰漫了「亂」與「不確定」的氣氛。疫情當然是首要因素,氣候變遷也威脅整個地球,而疫情、氣候變遷加上全球化,台灣與國際社會同時都在往貧富兩極化的方向走。國際間,貧困國家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與貧窮族群,都受到疫情與氣候變遷的更大危害。富國囤積疫苗,窮國嚴重缺乏疫苗只是一例。 經濟弱勢的族群、國家,面對貧困與治安動亂事件,經濟凋敝、衍生政局動盪,如果人民手中的選票解決不了問題,只好用腳投票,因此,離鄉背井找生路的「氣候難民」愈來愈多。近年來,難民問題就持續讓美、歐非常棘手、頭痛。 外媒擔心台海恐爆發軍事衝突。圖為經常侵擾台灣的共軍殲—十六D同型機。(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  大陸崛起 移民來台比例銳減 湧向美國的難民,主要來自於拉丁美洲國家;湧向歐洲的難民,主要來自中東、非洲和南亞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在新的一年,為了逃避貧困、動亂的難民,仍會持續湧向美、歐,截至目前為止,還看不到減緩的跡象,這對向來將人權價值議題掛在嘴上的歐、美國家而言,考驗愈來愈嚴峻。 美歐遭逢的難民問題,雖然與台灣無直接關係。但是,台灣若從外配移民來源觀察,依內政部統計,二0一二年來自大陸地區有一萬二千零三十四對,占比百分之五十八點最高,東南亞籍四千七百八十四對,占比百分之二十三點二次之;惟自二0一七年起,東南亞籍配偶占比首度超越大陸地區,躍居首位,二0二0年的外籍配偶人數中,東南亞地區者已占百分之四十一點五最多,大陸地區者占百分之二十二點三次之。 換言之,從婚姻以在追求美好生活目標著眼,陸配來台人數驟減,兩岸婚姻的吸引力已明顯下降,相對的,台灣的整體環境,對東南亞仍還具有吸引力。新住民國籍的比例結構消長,其實也透露出政經形勢的變化;大陸經濟已經崛起,東協十加五的RCEP今年起生效,東南亞經濟發展指日可待,從移民數字結構反映台灣的競爭力,未來會如何發展,值得深思。 烏克蘭戰雲密布,二十八日烏克蘭裝甲部隊在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敖德薩地區演習。(路透)  台海安全問題 引發國際擔憂 其次,極端氣候與地球暖化,使得人類在面對疫後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必須同步加速進行「減碳」。國際間為強化經貿合作,區域經濟組織如CPTPP、RCEP,會員國之間都在尋求減讓關稅、互惠互利,但台灣卻被邊緣化、被排除在區域經貿組織之外;減碳是大勢所趨,但牽涉了能源供給與政策轉型,對開發中國家、靠化石燃料的國家經濟影響至鉅。 台灣在疫情期間,半導體為主的資通訊產業,在百業中可謂一枝獨秀,國人一方面欣喜於台灣有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但台積電的擴廠,牽涉到水、電供應是否充裕的問題,卻未被充分討論。民進黨政府推動二0二五「非核家園」眼看就剩兩、三年,但綠電、再生能源的進展,卻遠遠不如預期目標。 台灣今年的電力供應是否能維持正常?許多人注意到台電公司日前已公布「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彈性夜減型」從五月提前至三月起實施,雖然台電澄清目標是針對提供高壓以上用戶自願選用,並非針對一般民生用戶,但卻也透露出,台電已經在為今年減少夜間尖峰用電未雨繆綢。 兩岸關係緊張帶來的不確定,對台灣影響最大。去年五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將台海視為全球最危險的地區;日前,美國一九四五網站(19fortyfive)分析二0二二年可能爆發衝突與戰爭的五個地區,台灣僅次於戰雲密布的烏克蘭,排名第二。美國在過去一年的重要國際峰會上,一再提起台海安全議題,日本則疾呼「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日有事」。  從安全到經濟 不確定性擴大 戰雲密布的烏克蘭危機,目前正箭在弦上,世人觀察美國為首的盟邦如何因應。日前,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的所有員工眷屬都被下令撤離,並建議還在烏克蘭國內的所有美國平民「應儘可能在第一時間內透過民間方式離境」。回頭看日本官方與媒體,近期只要提及台海一旦生事,也都聚焦在「保護日本僑民」,以及如何安全「撤僑」的議題。 針對疫情在國際蔓延、氣候變遷、全球化拉大貧富差距、全球通貨膨脹、美中(中國大陸)戰略對抗,乃至於區域經濟整合等,新的一年,這些不確定性都在持續擴大中,台灣可以著力之處極其有限,坦白說,似乎只能跟著大環境形勢發展隨波逐流。 然而,台海危機的不確定性,台灣卻已站在風頭浪尖,對台灣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危脅最大,但兩岸關係走勢基本上已非操之在我,形勢也愈來愈被動。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李登輝尚宣稱有十八套劇本因應,面對今日的台海危機,尚不知政府有何因應對策?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烏俄戰爭一觸即發 俄實彈軍演 各國使館急撤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烏俄衝突越演越烈,俄羅斯總統普丁與美國總統拜登,近期都大動作執行軍事調度,讓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更上一層樓。包含美國在內,英國與加拿大也已經宣布撤離烏克蘭境內大使館人員的眷屬,而身處烏東第一線戰區的居民,更對一觸即發的戰火,覺得惶恐,期盼政府盡快達成協議,至少能暫時性地讓人民鬆口氣。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日撐腰 就能確保台灣安穩?

陳俊昇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右)二十一日會面討論烏克蘭問題,雙方仍未達成共識。(路透) 去年,英國《經濟學人》將台灣列為「世界最危險地區」;最近,美國一九四五網站(19fortyfive)分析二0二二年可能爆發衝突與戰爭的五個地區,依序是烏克蘭、台灣、伊朗、朝鮮半島、中國大陸與印度邊界;台海局勢的衝突危機排名第二位。這五個衝突危機區,在地理上雖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區,但卻因為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考量與部署,彼此互有連動關係。 目前最緊張的,無非是一觸即發的烏克蘭危機。美俄的協調沒有共識,俄烏接壤的邊界長達一千多公里,俄羅斯十多萬的重兵已經三面包抄,明確表態不容北約進一步東擴。俄烏軍事實力懸殊,烏克蘭想憑一己之力抗俄,明顯毫無招架之力,現在僅能向西尋求美國與北約的奧援。但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勢力,除了警告俄國侵略烏克蘭將遭受經濟制裁外,迄今沒有承諾要出兵援烏。 目前日本政府的親美路線由前首相安倍晉三實質掌控。(路透,資料照) 拒北約東擴 俄軍包抄烏克蘭 美國不承諾出兵援助烏克蘭,主要著眼烏克蘭對美國的戰略利益順位,還在台海之後。美國當前的全球戰略利益,「抗中(中國大陸)」列為首要,美國從去年初起對日本、G7、歐盟、北約的每一場峰會,都在強調台海安全議題。眼前,打「台灣牌」的「抗中」政策,才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中之重,如果兵援烏克蘭,恐怕會分散美國的心力。 觀察美國加強保障台海安全的做法,除了持續對台灣軍售之外,還包括兩大部署作為:第一,美軍自己的部署。目前有多達五艘美國航母級戰鬥群集結在東亞水域。包括在南海活動的卡爾文森號、部署在西太平洋的林肯號、停泊在日本橫須賀港的雷根號,以及鄰近中國大陸海域活動的兩艘準航母的兩棲攻擊艦埃塞克斯號、美利堅號。美國目前在東亞部署重兵的規模,是二戰以來罕見。 第二,靠日本擔起更多責任。首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去年十二月在一場具有二軌安全戰略對話的台日座談會中,講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安倍以前首相身分這麼說,在政治上已明確傳達美、日、台三角關係為實質戰略同盟的訊息。但何謂「周邊有事」?則是由美國依自己的戰略利益來定義,並非日本。 去年十月美國第七艦隊濱海戰鬥艦傑克森號與日本海上自衛隊驅逐艦驟雨號在南海舉行聯合演習。(取自美國第七艦隊官網) 美日部署重兵 保障台海安全 其次,日本除了透過安倍在政治上表態外,軍事上也有所動作。去年九至十一月,日本自衛隊動員十多萬兵力舉行大規模軍演,區域涵蓋九州、南部沖繩列嶼等。現任防衛大臣岸信夫也曾於媒體受訪時表示,一旦台海發生軍事衝突,日本有「保護僑民」的義務;此外,日本也已破例派軍艦在南海舉行美日聯合演習。日本這些政策宣示與軍事行動都在刺激北京,背後都有美國的壓力。 然而,日本戰後憲法規定日本不得出兵海外,但去年十二月公開的日本外交文件卻顯示,一九九0年波斯灣戰爭期間,日本在美國的要求下,除了提供給多國部隊一百三十億美元支援外,日本自衛隊已經在波斯灣部署了掃雷艇。現在,美日所有的演習都是互為攻守同盟,未來一旦台海發生衝突,被美國認定符合美日安保的「周邊有事」時,日本在美國首肯或壓力下,也有可能以「保護僑民」名義採取動作。 審酌處境 日非毫無顧忌挺美 其實,日本審酌自己的處境,並不想毫無顧忌的選邊站挺美: 其一,中國大陸對日本具有重大經濟利益。從安倍內閣時期到現任的岸田內閣,對中國大陸的關係都想走「政冷經熱」路線。安倍任內的二0二0年還定為「中日友好年」,當時還策劃安排習近平訪日,但隨著疫情與美中對抗趨於白熱化,習訪日終未成行,日中關係也出現轉折。現今的岸田內閣,防衛大臣是安倍的胞弟岸信夫、駐中國大陸大使垂秀夫是安倍親信;換言之,日本的防衛與對華政策兩區塊,都由親美路線的安倍實質掌控。 岸田首相想要避免過度親美,任命親中派的林芳正為外務大臣,試圖在美中關係間尋求平衡,卻又不堪內部壓力,致林芳正被迫辭去「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一職,以避免親中背景帶來「不必要的誤解」。此外,日本自民黨三巨頭之一的政調會長高市早苗,也不顧今年是中日建交五十週年,高調公開力促日本國會通過譴責中國大陸侵犯新疆人權。 整體而言,日本的對台、對中國大陸政策,受到美國影響並持續往親美路線走。展望二0二二年,美日在軍事上仍會持續對中國大陸施壓,而日本將更難執行對陸政冷經熱政策。當日本愈親美、美日抗中的動作愈大,北京也不可能默不作聲,經濟制裁的可能性愈來愈高,在陸日商恐怕是首當其衝。 反制美日 陸恐拿北韓當籌碼 其二,日本需面對北韓軍事威脅與朝鮮半島危機。北韓向來視日本為美國的馬前卒,北韓飛彈對日本已具有軍事威脅。美國的抗中結盟行動,在東北亞不但向日本施壓,近期也要求南韓表態,但也促使已擁有洲際彈道飛彈的北韓蠢蠢欲動,積極發展極音速飛彈,進一步加大對南韓與日本的軍事威脅。 北京面對美日加碼抗中的力道,除了國內可能掀起反日潮致在陸日商受害外,不能排除有可能拿北韓當反制籌碼。一旦台海有事,當美、日、台展現戰略同盟的同時,也會相對驅使中國大陸、俄羅斯、北韓的戰略利益將更趨一致,台海、朝鮮半島同時發生戰事的連動性會增強,這對美、日、台也是不利的。 因此,台灣絕不能因為有美日撐腰就以為可以安穩無虞。在國際間美中對抗的戰略結構下,台灣非並單獨面對北京,美國也不只侷限在南海、台海面對北京;而是烏克蘭危機、台海危機、朝鮮半島危機,互有戰略利益的連動性,致使各別危機都有可能同時成為攻擊、分化敵對勢力的目標。 (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台日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陳俊昇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烏克蘭殷鑑 台灣命運美陸決定?

在接近頓內茨克處,烏克蘭武力已進入戰鬥位置。(路透) 蒙志成 烏克蘭危機是當前國際關注的焦點。美俄談判,攸關烏克蘭的未來,不禁讓人連結到兩岸關係,當台海危機發生時,是否也將由美國、中國大陸決定台灣的命運?在國際強權的對抗中,烏克蘭危機與台海危機是否存在相當程度的連動關係?對兩岸關係又有何啟示? 為了因應烏克蘭危機,美、俄、歐進行三場重要的會談,包括一月十日在瑞士日內瓦,由俄羅斯副外長雷雅布可夫與美國副國務卿雪蔓會談;第二場一月十二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與俄羅斯會談;第三場一月十三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會談。但烏克蘭危機似無緩解跡象。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前排左起)、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俄羅斯副外長格魯希科、俄羅斯副國防部長福明於十二日會商烏克蘭危機。(路透) 親西方與親俄對立 劍拔弩張 烏克蘭為前蘇聯成員國,蘇聯解體後,於一九九二獨立,二0一三年底廣場革命後翌年,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烏克蘭自此開始親西方政權,但國內親俄與親西方勢力愈形劍拔弩張;二0一四年,俄羅斯併入克里米亞。烏東親俄勢力還宣布成立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政府軍發兵烏東交戰,迄今死亡逾萬人。 烏克蘭危機牽動了俄、美、歐的區域安全角力。美國為首的歐洲國家支持烏克蘭政府,但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甚至部署中程導彈,俄羅斯視為威脅國家安全的最後底線;另一方面,針對俄羅斯十萬大軍部署在俄烏邊境,美國與北約都警告,一但俄軍入侵烏克蘭,將會有「果斷回應」、「重大(經濟)制裁」。 其實,烏克蘭危機與台海當下的處境,確實有若干雷同之處,但也有不可類比的明顯差異。從烏克蘭危機看兩岸關係,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比較分析: 第一,地緣與種族文化。烏克蘭與俄羅斯陸地接壤,都是東斯拉夫人,宗教同屬東正教,兩國多數人通曉俄語,但烏克蘭另大力推動烏克蘭語;台灣與中國大陸隔海相望,同文同種,文化同脈,言語相通,台灣近年積極推動本土語言文化。 軍事危機 美國仍盼外交調停 第二,政經關係。傳統的烏克蘭立場親俄羅斯,排斥西方國家。一九九二年獨立後,政經關係積極靠向歐洲,屬經濟開發中國家。台灣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就自成一個政治實體,政治上推動民主化,經濟上與美國、中國大陸、歐洲多元路徑發展,目前仍鼓勵兩岸經貿,沒有斷裂,且有半導體產業優勢,並沒有必須依附特定的經濟路線。 第三,外交與軍事安全。烏克蘭成聯合國成員,與美有邦交,近年出現親俄與親歐兩股勢力的拉鋸,軍事上受到俄羅斯威脅,積極尋求美國、北約的支持。台灣非聯合國會員,與美國無邦交,現階段雖存在統獨問題,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度很低,針對中國大陸不排除「武統」的軍事威脅,正尋求美國協助防衛。 烏克蘭危機,目前聚焦在俄軍會不會入侵烏克蘭?美國又將如何因應?其實,截至目前為止,美國並不想捲入烏克蘭危機,只想透過外交手段扮演一個調停者;俄羅斯也不想入侵烏克蘭,目前重兵部署在俄烏邊境,也只是在秀肌肉,目的是不想讓北約藉機東擴,趁亂壓制俄羅斯。 一群烏克蘭民眾訴求親北約、反蒲亭。(路透) 處理不慎恐傷己 陸未選邊站 最希望美國捲入的是烏克蘭。烏克蘭想拿回搞獨立的烏東親俄兩省,但自己無力收復,因此想拉美國、歐盟下水。但美、歐始終沒有出兵挺烏的承諾,局勢發展不一定如烏克蘭所欲。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在烏克蘭危機的問題上選邊站。一月四日,中國大陸還發布了新聞稿,強調中烏建交三十週年,這代表北京仍想要與歐洲國家維持友好關係。事實上,北京目前對歐盟、波羅的海國家的影響力,主要還是經濟。 中國大陸在美陸貿易戰後,經濟確受影響,也才有內、外「雙循環」為經濟主體的戰略發展方向,且繼續推動「一帶一路」經略國際。中國大陸清楚,如果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處理不慎,將對自己不利。但中國大陸在心態上仍希望陸、俄同調。 北京不想自己當孤鳥,最想積極爭取的對象就是俄羅斯,然而,陸俄關係恐非想像中的密切。 俄羅斯總統蒲亭去年十月在接受CNBC訪問時就表示,「中國並不需要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只要靠經濟影響力,「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其國家目標,並不存在任何阻力。」蒲亭之言,可以有兩種解讀: 其一,酸中國大陸自許經濟實力強,二0一二年就強調各陸美兩強共管世界的G2時代來臨,又推一帶一路,中國大陸靠經濟實力就足以完成國家統一,何需動武?其二,不認為兩岸需要兵戎相見。如果中國大陸對台動武,俄羅斯可能不會在軍事上協助。 若俄軍攻烏 陸將同時攻台? 然而,烏克蘭仍有可能爆發戰爭。如果俄軍入侵烏東,不排除中國大陸「藉力使力」,視為對台動武的最佳時機的可能?屆時,美國將面臨東、西兩邊作戰。北京在戰略上,除了可以讓美國分身乏術,同時亦有促成陸俄軍事同盟的可能性。 美俄針對烏克蘭危機的談判,都不希望發生軍事衝突,美對俄的警告,僅止於經濟制裁,是否出兵烏克蘭的態度,迄今仍模糊不清;一旦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美國與中國大陸同為核武大國,美國會出兵挺台嗎?北京又如何看待美國軍售台灣?以及台灣今年將參加的環太軍演與印太戰略同盟? 台灣位處第一島鏈的重要地緣戰略位置,是半導體產業鏈的核心要角,也是民主價值鏈的重要指標,台灣要觀察美國如何因應烏克蘭危機,掌握自己主導權,避免成為美陸角力下的代理人戰場。烏克蘭危機之於兩岸關係,對台灣或有一些啟示,也值得借鏡。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洛杉磯竊賊盯上貨運列車 包裹被撕爛丟滿地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疫情之下亂象叢生!美國洛杉磯地區的貨運火車出現多起強搶掠奪貨物事件,新聞畫面可見鐵路沿線都是被暴民棄置的包裝或貨物,而且從南加州兩大港口運出的貨物,約占美國進口貨物的半數,這些搶奪案恐怕會加重,近期美國各地供貨不足的問題。

Read More

美新年假期後 篩檢人潮增

美國COVID-19疫情在新年假期結束之後染疫人數飆升,各地篩檢站出現排隊人潮。圖為洛杉磯郊區天普市公園的篩檢站外,隊伍幾乎繞了公園一周。 (中央社)

Read More

意外驚險瞬間! 火車撞上墜落飛機 駕駛及時逃脫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洛杉磯在9日發生一起驚險事故,一架小型飛機意外墜落在火車軌道上,駕駛受困其中,而趕到現場的員警,必須在火車撞上殘骸前,十萬火急地將駕駛拉離軌道。

Read More

荒漠掀挖白金熱! 加州鹽水湖成鋰寶庫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加州最大湖泊索爾頓海周邊,污染嚴重、失業率最高,是全加州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但這個鹹水湖其實蘊藏豐富的鋰金屬,隨著全球各大車廠爭相轉型電動車,對鋰電池需求大增,開發商也來到這個地區競相提取鋰金屬,掀起一波淘金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