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增兵加薩 數千人命恐不保

以色列軍方增加在加薩境內的作戰人數,加強攻打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團體「哈瑪斯」。圖為巴勒斯坦人在以軍襲擊加薩房屋的現場抬著一名傷員。(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以色列加強攻打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團體「哈瑪斯」,發言人今天表示,以軍已增加在加薩境內的作戰人數。 以色列表示,他們的地面部隊二十七日進入哈瑪斯控制的加薩超過二十四小時後仍在當地行動。聯合國警告,還會有數以千計平民恐命喪加薩。 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警告,與哈瑪斯的戰爭將是「漫長而艱困」,即使在加薩地面進攻期間,也將繼續努力確保人質獲釋;國防部長則宣布,軍隊大規模轟炸加薩走廊之際,針對哈瑪斯的戰爭已「進入新階段」。 哈瑪斯則表示,如果以色列釋放所有被扣押的巴勒斯坦囚犯,他們也會釋放被綁架的人質。 根據以軍的說法,約有二百三十名人質被扣押在加薩,官員稱其中數十人是外國人或雙重國籍。 熟悉談判的消息人士指出,即使以色列加強轟炸加薩,卡達主導、旨在讓加薩戰爭降溫的以色列與哈瑪斯協商持續進行。消息人士表示,談判並未破裂,但進展比情勢升級前「緩慢許多」。 另外,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哈立德預定三十日訪問華府,將與拜登政府高層官員見面。哈立德預計與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國防部長奧斯汀、國務卿布林肯及幾位參議員會面。 針對哈立德可能來訪一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表示,無可奉告。

Read More

〈全球探索〉以哈戰爭爆發 國際恐攻山雨欲來

聯合國大會二十七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與哈瑪斯立即實現「人道主義休戰」,但以色列和美國都投了反對票。(路透) 林泰和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哈瑪斯組織的戰火持續三週,聯合國大會二十七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人道主義休戰」決議,顯然未能奏效,以色列對哈瑪斯統治的加薩走廊,正進行更大規模的空襲與陸地攻勢。 哈瑪斯武裝人員十月七日越過高牆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導致一千四百人死亡、逾二百人成了人質,以色列以自衛之名採取軍事報復行動,對加薩地區全面封鎖與轟炸持續三週,導致逾七千六百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加薩二百三十萬人深陷人道危機。    美挺以國 伊朗揚言開新戰線 以哈之戰是否進一步擴大?從軍事角度看,取決於以色列的後續行動。如果進入加薩地區進行大規模攻擊,牽涉到國際人道法、武裝衝突法對於戰爭行為的限制,如果以軍做得太過分,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必然會招致伊朗反擊。 伊朗除了是哈瑪斯背後的重要支持者,在中東還有黎巴嫩真主黨、葉門叛軍「青年運動」(胡塞,Houthis)等武裝代理團體網絡。伊朗對美國支持以色列持續表達不滿、揚言對美可能開闢新戰線,而黎巴嫩真主黨已經在邊界和以軍交火。 以哈戰火爆發後,美國在地中海部署了兩艘航母,第三艘正駛向波斯灣,意在避免戰事擴大,同時也要節制以色列。美軍十九日宣稱攔截到從葉門疑向以色列發射的飛彈與無人機,二十七日還以「自衛攻擊」之名,出動戰機攻擊敘利亞境內伊朗支持的武裝勢力。 以哈之戰從議題的角度看,目前還卡在人質問題與人道問題。如果以色列執意要對加薩發動大規模的攻擊,持續以斷水、斷電、斷糧封鎖加薩,不給國際介入談判、協調的空間,人道危機惡化將對以色列帶來莫大壓力。 事實上,聯合國大會二十七日就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一百二十票贊成、四十五票棄權、十四票反對),要求以色列與哈瑪斯立即實現「人道主義休戰」。但以色列和美國都投了反對票。稍早,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不惜動用否決權力挺以色列。 以色列加強對加薩走廊轟炸,加薩走廊遍地硝煙。(路透)  以色列建國 也採取恐怖攻擊 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為何堅若磐石?主要原因包括猶太社團在美國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外,以色列也是中東唯一的民主體制國家,特別是美國可透過以色列增加在中東的存在感,進一步在該區域制衡俄羅斯、阿拉伯國家。 以哈戰事爆發,凸顯了以色列自衛權與巴勒斯坦人道危機的兩大議題。目前,敢大聲否定以色列建國的只有伊朗與統治加薩地區的哈瑪斯組織。事實上,以色列自一九四八年建國以來,就被阿拉伯國家視為是「異體植入」。 西元一三五年,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逐出後,千年以來都是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地,但諸多流浪各地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建國,一九四六年七月,英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地區,發生「大衛王酒店爆炸事件」,就是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伊爾貢所為。 換言之,以色列建國起家也是採取恐怖攻擊手段。當時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為了打擊英國主張巴勒斯坦地區分治、限制猶太人移民,採取一連串的恐怖攻擊,炸毀政府建築,襲擊具有戰略意義的英國基礎設施。 從以巴衝突看國際社會大國角力,美國力挺以色列。圖為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訪問以色列,與以國總理尼坦雅胡會談。(路透)  解決國際爭端 UN能力有限 以色列一九四八年建國,立刻引爆第一次中東大戰,此次以哈戰火被視為七十餘年來第六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及屯墾範圍持續擴大,國際社會包括美國、歐洲國家開始出現一些關注巴勒斯坦人道處境及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國的聲音。 目前最新戰況,以軍持續對加薩進行大規模空襲外,宣稱戰事已進入「新的階段」,聯合國已發出警告「加薩的大規模地面行動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多達「數千名平民」可能喪生。 從國際法角度看開戰,聯合國憲章禁止對他國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但自衛權及聯合國授權是兩種例外。以色列遭到哈瑪斯攻擊而採取自我防衛權,在「開戰爭議」階段是符合聯合國憲章的。 但接下來的「交戰爭議」階段,重點就在如何約束交戰雙方,避免大規模非比例殺戮、對平民與軍事人員進行無差別攻擊、禁止使用生化等爭議武器等。以哈兩軍實力懸殊,如果以軍明顯違反「交戰爭議」,造成加薩嚴重人道危機,國際輿論走向必然會偏向巴勒斯坦。 至於聯合國,對於解決國際爭端的功能非常有限,只是一個形式上的世界政府。從俄烏戰爭到以哈戰爭,聯合國的決議幾乎都難以落實。即使是聯合國大會二十七日就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人道主義休戰」也不具約束力,只能道德勸說而已。 國際恐怖主義山雨欲來,近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有兩名瑞典人遭自稱是伊斯蘭國成員槍擊殺害。(路透)  大國角力 兩大集團壁壘分明 另一方面,以哈戰爭爆發後,國際恐怖主義也有山雨欲來之勢。近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有兩名瑞典人遭自稱是伊斯蘭國成員槍擊殺害;法國北部城市一所高中發生車臣激進分子闖入校園持刀砍殺事件;北京的以色列大使館也有一名外交官遭到揮刀攻擊等。 此外,哈瑪斯前領導人馬夏艾日前呼籲穆斯林世界在十月十三日舉行抗議活動,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並同時號召巴勒斯坦鄰國人民加入反對以色列的戰鬥;目前看來,以哈戰火及國際攻怖攻擊,都不排除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再從以哈戰爭看國際社會的大國角力,美國及歐洲盟邦力挺以色列,中國(大陸)與俄羅斯、伊朗則比較同情巴勒斯坦,如果加薩的戰火持續惡化,將會進一步加深中、美兩大集團的矛盾。 美國為主的海洋自由同盟,和中、俄、伊朗為主的陸權軸心,在印太地區、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的三大地緣政治中,相當「巧合」的都採取了對立態勢,兩大集團的分界線也愈來愈清晰了。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以婦女遭綁架後獲釋 稱有如地獄走一遭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哈瑪斯日前,釋放了2名年長的以色列人質。其中一名85歲的婦人利夫希茨,安全回到以色列以後,和媒體分享她被挾持的過程,形容就像去了一趟地獄,不過她也透露,在被關押期間,哈瑪斯待她還算不錯。

Read More

試圖擔任以巴「拆彈者」!馬克宏相繼出訪兩國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以巴衝突爆發,已超過2周,法國總統馬克宏24日,相繼出訪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展現平衡外交,並試圖為這場激烈衝突「拆彈」。馬克宏雖然公開表示,支持以色列,但也要求雙方以平民的生命安全為重,同時也支持兩國方案,呼籲國際社會攜手,打擊哈瑪斯「恐怖主義」。

Read More

美將在中東駐軍 部署薩德 以加強空襲加薩 全球爆反以潮

二十二日在加薩走廊南部的汗尤尼斯,哀悼者抬著兒童屍體,為在以色列襲擊中喪生的巴勒斯坦al-Astal家族舉行葬禮。(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以色列軍方宣布加強空襲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團體「哈瑪斯」控制的加薩走廊,計劃之後將發起地面攻勢。美國國防部則表示正在中東地區加強防禦,以因應伊朗及其盟友使情勢惡化。 以色列軍方透過不間斷空襲重創加薩走廊。巴勒斯坦民眾表示,接獲以色列軍方再度示警,要他們從加薩走廊北部遷到南部;還警告說如果他們留在原地,就可能會被視為「恐怖組織」的支持者與同謀。 以色列的轟炸行動已造成四千三百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死者主要也是平民,同時人口稠密的加薩走廊大片區域已化為焦土。加薩逾四成住宅受損或全毀,以色列也已停止糧食、水、燃料與電力的輸運。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表示,為降低以軍展開地面攻勢時的風險,現在以色列會加強轟炸。「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加強打擊力度,並盡量減少危險。…我們會加強攻擊,因此我呼籲加薩市居民繼續向南移動,以維護自身安全」。 在以色列宣布對加薩走廊加強攻擊力度後,哈瑪斯二十二日宣稱,以色列在夜間對加薩發動空襲,至少五十五人喪生。哈瑪斯新聞辦公室還提及,在以色列軍方發言人宣布將加強攻擊加薩走廊後數小時,當地有逾三十棟住宅遭到摧毀。 以色列持續空襲加薩走廊南部,包括二十二日清晨轟炸南部的甘尤尼斯市,至少造成十一名巴人喪生,以色列也空襲了南部的拉法市。在以色列不間斷空襲下,約旦河西岸一座清真寺遭炸毀,以軍宣稱已炸死多名哈瑪斯成員。 各界憂心這波衝突可能演變成更大範圍的區域戰爭,華府表示將部署「終端高空防衛系統」(薩德)飛彈連、增派愛國者飛彈營來保衛美軍。 全球多個國家週末都有挺巴勒斯坦示威,英國倫敦更有高達十萬民眾走上街頭。德國和奧地利、澳洲和泰國、北美洲加拿大及美國等地,都出現挺巴勒斯坦的遊行,民眾高喊加薩停火,更對以色列傷及無辜平民表達憤慨。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一帶一路 浮現陸權海權全球競爭

俄羅斯總統蒲亭出席「一帶一路」峰會,凸顯俄羅斯與大陸關係更加緊密。(路透) ■蒙志成 北京於十七日、十八日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會,今年又逢「一帶一路」提出十週年,計有超過一百四十個國家、三十多個國際組織及二十多位國家元首與會,堪稱是中國大陸年度外交盛事。 二0一三年秋天,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與印尼,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於焉誕生;二0一七年舉辦第一屆高峰會,二0一九年舉辦第二屆,時隔四年之後再舉辦第三屆。    蒲亭與會 陸俄關係更加緊密   這四年來局勢變化大,包括二0一八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掀起對中國大陸貿易戰;二0一九年香港「反送中」風暴;二0二0年蔡英文連任總統;美國大選則是川普敗選、拜登上任;二0二二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開啟第三任期。 此外,新冠病毒疫情從二0一九年起肆虐全球,以及二0二二年二月起的俄烏開戰,對於國際政經秩序、地緣政治及能源與糧食安全等,都帶來極大的衝擊。此次峰會則是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進行實體論壇。 綜觀此次北京峰會,並回顧「一帶一路」十年走來的成果與前瞻可能的挑戰,可從四個面向進一步觀察: 首先,俄羅斯總統蒲亭出席峰會,中(中國大陸)俄關係更加緊密。中國大陸倡議「一帶一路」,期望打造一個橫跨歐亞的經濟合作架構新格局,俄羅斯雖參與其中,但不願見到中方獨大,態度一直是若即若離。 去年二月爆發俄烏戰事後,俄羅斯還遭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元氣大傷;中國大陸則是在俄烏戰爭屆滿一年時,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立場從不介入轉為促談謀和。  北方海路 陸俄海上突圍捷徑   與傳統海上絲路途經南海、印度洋、蘇彝士運河相較,「北方海路」亞洲到歐洲航行時間,足足縮短了一半。圖為「北方海路」沿線的俄羅斯海參崴港。(路透) 今年三月,習近平抵莫斯科訪問,中俄簽署「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兩份聯合聲明。此次峰會是習蒲二人一年內的二度見面,此時的中俄關係,正如習近平所言「政治互信不斷深化,戰略協作密切有效,雙邊貿易額創歷史新高」。 其次,蒲亭拋出「北方海路」。因為氣候變化,讓北極圈新航線成為可能;從青島途經白令海峽,沿著北冰洋海域直抵北歐、西歐,與傳統海上絲路途經南海、印度洋、蘇彝士運河相較,亞洲到歐洲航行時間,足足縮短了一半。 俄羅斯歡迎「一帶一路」夥伴把握「北方海路」的過境潛力,還邀請有興趣的國家參與開發。蒲亭說,「北方海路」很快將實現全年通航,俄方已準備好在航道提供可靠的破冰船、維護通訊及補給。 俄羅斯的經貿與戰略重心,正逐步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對中國大陸而言,南海形勢複雜,美國又持續拉近與菲律賓、越南、印度關係,「一帶一路」的海上絲路進展並非順利,「北方海路」適時提供陸、俄一條海上突圍的冰上絲路新捷徑。 「北方海路」對兩國都具有戰略和經濟上重要意義。但目前這條新航線尚未成熟,未來如何營運合作?潛在風險以及對北極圈環境的可能衝擊等,都待進一步觀察。    海上絲路推進不順 帶路陸化   第三,「一帶一路」內涵改變。本屆高峰會主題訂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與十年前「一帶一路」倡議之初,期望打造一個橫跨歐亞的全面性經濟合作架構做比較,內涵已明顯轉折。 中國大陸透過基建技術與產能,加上資金挹注,十年走來,在「一帶一路」沿線積極投入包含水力發電、機場、港口、鐵道等基礎公共設施。如今則改為強調「高質量」的共建進程。 習近平針對「一帶一路」最新宣布的八項行動,包含: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路;支援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 第四,「一帶一路」有「陸化」趨勢。「一帶一路」的海上絲路進展並不順利,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義大利都未出席峰會,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雖率團出席此次北京峰會,但美國總統拜登一個月前才訪問河內,正對越南積極加強經貿紐帶。 從地緣角度來看,「一帶一路」目前仍走在傳統的亞非拉區域,以中亞為核心的歐亞大陸國家為多。若與倡議初期提出的全面化經貿合作架構願景來相比,參與的國家有內縮、陸化的趨勢。 美國總統拜登一個多月前訪問越南與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會談,正對越南積極加強經貿紐帶。(取自拜登推特)  大陸投資支出 已從高峰滑落   另一方面,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也陸續有推出相抗衡的對策,例如二0一七年「自由開放印太戰略」、二0一八年歐盟提出「連結歐亞」策略,二0一九年美日澳三國合作的「藍點網路」,二0二二年G7宣布「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以及今年九月G20宣布印度、中東和歐洲「三方經濟走廊」等。 國際局勢變化反映出美中、美俄角力的背後,以中、俄為首,結合亞非拉的全球南方國家,與美國及其盟邦為主的西方民主聯盟,走向集團化的同時,也浮現了陸權與海權的全球競爭態勢。 綜觀「一帶一路」十年走來,基本上仍靠中國大陸單一國家的力量引領、支撐。中國大陸經濟景氣好時,有利於生產力與資金的輸出,於二0一七至一九年達到高峰期;但在疫情、俄烏戰事影響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限縮了投資與支出,也改變了「一帶一路」的內涵。 前瞻「一帶一路」的未來挑戰,仍會是中國大陸外交的重要舞台,且訂有前進目標,不會貿然停止;但美中戰略對抗結構不變,科技持續被美國壓制,加上參與國的治理相對落後、科技能力普遍不足,想要在網路、綠能、科技、廉潔等方面跟上新設定的「高質量」共建目標,恐怕不容易。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援加第2波物資 聯國盼以別卡關

  聯合國希望第二批援助物資車隊能在寬鬆檢查下盡早抵達加薩走廊。圖為巴勒斯坦婦女在麵包店排隊等待購買麵包。(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負責人表示,聯合國希望第二批援助物資車隊能在寬鬆檢查下於當地時間二十二日抵達加薩走廊,並說希望從當天建立起的寬鬆檢查制度有助物資運送規模擴大且持續到下週。 首批由二十輛卡車組成的車隊已通過埃及與加薩走廊交界的拉法邊界關卡抵達加薩,但因為以色列要求核查援助內容,使得後續物資運到加薩走廊的作業受阻。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負責人葛瑞菲斯在埃及開羅一場有關加薩的會議場邊說:「今天下午我一直有聽說,不過我們此刻正就此事磋商,明天我們可能再有一支車隊,甚至規模略大一些,可能有二十到三十輛卡車。」他說:「跨境援助不能中斷,這點非常重要。」 以色列對加薩「全面圍困」。聯合國表示,每天需要一百輛卡車來運送物資,才能滿足加薩的基本需求。拉法邊界關卡是進出加薩走廊且不受以色列控制的主要路線。 以色列如今表示,只要物資不落入哈瑪斯手中,援助物資就可以經由埃及進入加薩。 葛瑞菲斯說:「我們需要從明天開始建立一套寬鬆、高效、希望是隨機的檢查制度,不會拖慢進度。」 援助官員表示,加薩走廊二三0萬名居民面臨嚴峻的人道危機。  

Read More

哈瑪斯釋放美國母女人質

被巴勒斯坦哈瑪斯武裝分子劫持的兩名母女檔美國人質經過在卡達的協調努力後被釋放。(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瑪斯聲稱經過斡旋後,基於人道考量,二十日釋放兩名母女檔美國人質,二十一日再傳好消息,被拒於埃及和加薩走廊拉法邊界關卡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二十輛卡車的援助物資,順利由巴勒斯坦的卡車轉載至加薩走廊援助災民。 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瑪斯二十日釋放的兩名美國人質,經確認為一對芝加哥母女檔,兩人均為美、以雙重國籍。哈瑪斯聲稱在卡達斡旋後,他們基於人道考量放人。 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透過聲明表示,母女倆這次是在加薩走廊邊境移交給以色列部隊,「正在前往以色列中部一座軍事基地的會面點,她們的家人正在那裡等待」。 哈瑪斯本月七日從加薩走廊突襲血洗以色列南部社區和軍事基地,擄走約二百名人質,這對母女就是其中之一。 一名聽取過人質談判簡報的消息人士稱這對母女獲釋是「第一步」,還說釋放更多人質的相關討論正在進行中。 二十一日以色列在頭號盟友美國的要求下,同意讓人道救援物資經過埃及運至加薩走廊,隨後埃及國營電視台播出的畫面可以看到多輛卡車駛入拉法邊界關卡。

Read More

地面攻擊加薩 以箭在弦上

以色列國防部長葛朗特告訴士兵,「很快就會下命令」,被解讀對加薩地面攻勢可能將要展開。(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以色列國防部長葛朗特當地時間十九日告訴聚集在加薩邊境的部隊,他們很快就會「從內部」看到巴勒斯坦飛地,這代表以消滅哈瑪斯為目標的地面攻勢可能將要展開。 以色列十九日對加薩進行更多次空襲,回擊哈瑪斯武裝分子在七日的侵襲,造成了一千四百名以色列人死亡。 英國首相蘇納克跟隨美國總統拜登腳步訪問以色列,表達西方世界對打擊哈瑪斯戰事的支持。 蘇納克還會見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沙爾曼表示,針對加薩平民的行為「令人髮指」。 以色列圍困加薩走廊的二百三十萬居民,轟炸此一飛地,造成數千人死亡、超過一百萬人無家可歸。 在加薩北部,從加巴里雅難民營獲得的影片顯示,居民徒手在受損的建物內挖掘,盼救出困在瓦礫下的男孩和女孩。一具男子的屍體被拉了出來。 葛朗特告訴士兵,「現在你可從遠處看到加薩,很快你就會從裡面看到它。很快就會下命令」。外國領袖訪問期間,預計軍隊不會進入加薩。 葛朗特發表聲明後不久,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發布了一段自己與邊境附近部隊的影片,承諾奪下勝利。 約旦外交部長沙法迪在安曼對記者說:「所有跡象都顯示,最糟糕的情況即將來臨。」

Read More

烏俄戰爭以來最多 以巴衝突12名記者喪生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這次以巴衝突,許多記者身處前線,鋌而走險,希望能帶來第一手消息,不過許多人也因此喪命。衝突之今,已經至少有12名記者死亡,包括一名《路透社》記者。黎巴嫩宣稱這名記者是在以色列的飛彈攻擊中喪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