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搭火車吃便當

 ■劉錦得  每次搭火車南來北往,總會在火車站買一個台鐵便當,在回程的中午或傍晚時刻,打開便當盒享用那濃濃排骨飯的芳香。  無論旅遊或出差,除了近程外,跨縣市較遠的地方,我都選擇搭火車,有時搭莒光號,有時搭自強號前往;到了目的地,背著行囊去洽公,或是去名勝景點遊玩,回程中一定在火車站先買個當地的台鐵便當,搭上火車後,在車廂裡慢慢享用六十元、八十元或一百元排骨便當,其中,我最愛買的是多數饕客所買的六十元便當,一打開木製餐盒,哇!香氣迷人,一口溫熱白米飯,搭配Q彈入味的排骨,再加上一定要有的標配黃蘿蔔、滷蛋,邊吃邊欣賞沿途美妙的風光,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一次,我到台南探訪老友,因中午他已請我去吃了台南美食,到了傍晚,他又要留下我吃晚餐,我很不好意思再讓他破費,便加以婉拒;其實我也想去買個台鐵便當,想在火車上享用,沒想到在火車站要買排骨便當時,前面一位阿伯已買了最後兩個便當,我難過地直望著他,他好像看穿我的心事,說要把其中一個轉賣給我,我好意外也十分驚喜;哇!那一個六十元排骨便當吃起來特別香甜,更津津有味呢!  只是,今年自新冠病毒爆發後,雙鐵禁止在車上飲食,我只好在車站先買好便當,等回家後再取出食用,暫時失去了在火車上吃便當的機會。  所幸,六月中疫情已趨緩,又可以在火車上大快朵頤我的排骨便當,雖然只有幾個月沒在車上享受我的美食,但一日之隔有如三秋,如今又能好好享受那甜美的舌尖滋味,實在太棒啦!

Read More

<中華副刊>忘年之交唐阿姨

 ■九里安西王  人生的際遇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若有貴人在一個對的時機提拔一把,即使可能是不經意的關懷,也會有決定性的改變。  在美國讀書和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後,從二0一三年春天突然開竅用中文寫部落格,在二0一六年,作家吳鈞堯訪問華府,建議「可以去投稿啊!」於是我先後在美國的世界日報和世界周刊發表了好幾篇文章之後,覺得應該要挑戰一下台灣的報紙副刊,而中華日報是台灣的老牌報紙之一,成為投稿的目標。  二0一七年初夏,一天,在馬里蘭州的好市多大賣場買了一個大西瓜,回到家切開一看,好厚的皮,於是把皮切成片,來個西瓜皮妙雞片,拍一張照放在臉書上,過兩天把剩下半個西瓜皮,切成薄片加一點鹽、糖、醋和醬油涼拌,再拍一張照片放在臉書上,一位學弟留言道:「何不來個西瓜皮三吃!」想來想去不知道如何第三吃,而且西瓜皮也吃光了,就乾脆寫一篇文章,寄給中華副刊,這樣也可以算是第三吃。  只花了一個小時就寫完了一篇〈西瓜皮的鄉愁〉,爾後放在手邊改了又改、修了又修,三天之後才寄出。我猜想像華副這種老牌大報每天一定會接到無數的稿件,無論是否留用,通常不會太快有回音。等了一天,沒想到竟然就接到主編回信:「好的,不退稿,文章留下來刊用。」並署名「華副羊憶玫」。  儘管那是我第二篇被華副刊登的文章,而我對投稿華副還是沒有太多信心。因緣就是那麼有趣,文章中提及「大庭新村」,刊出五天之後,突然接到羊主編的來信,〈西瓜皮的鄉愁〉刊出後,引起一位老作家的注意,這位唐阿姨以前住大庭新村」。其實當時,我只隱約記得曾聽過唐阿姨這個名號,當天剛好碰到作家龔則韞,她說:「唐阿姨就是唐潤鈿,就是那位外號逃家少女的知名資深女作家。」  上網一查,果真在文學江湖上有一位人稱唐阿姨的作家,我立刻回信:「非常感謝羊主編。不知道您說的唐阿姨是不是唐潤鈿唐阿姨?我想唐阿姨一定不認識我,但是我怎麼可能不知道她呢!」我撒了一個善意的謊。  羊主編回道:「是的,正是唐潤鈿阿姨呢!她看到你的文章非常欣喜。」看來文章刊登之後,不只讓我認識了唐阿姨,也讓華副羊主編注意到我。由於唐阿姨沒有賴也沒有臉書,我們只能以電郵彼此自我介紹,很像像回到三、四十年前的筆友。除了華副之外,之後我也將投稿觸角伸向聯合報、中國時報和金門日報的副刊,只要有我文章出現在報紙上,就會接到唐阿姨恭喜和加油的電郵,有時候也會加幾句有趣的意見。  二0一七年底,回臺探親住在民生社區的岳父家,我們發現「這世界也真小,都那麼巧!我們又都在民生社區。」唐阿姨請我和羊主編吃火鍋,羊主編還特別從北投趕來民生社區。  她的兒子周全也作陪,比我大兩歲,曾留學德國,後到莫斯科工作,精通德、俄、英文,是臺灣譯界大師級的譯者。日後也認識她與我同年的女兒周密,是多才多藝的作家,也是美國世界日報記者,文章經常出現在各報副刊。  後來,我的另一篇〈轟炸包心菜〉的文章又登上華副,文中敘述幼時在村外稻田中玩耍和惡作劇的趣事。周密讀後私訊給我,「我們從小家教甚嚴,不准到屋後的稻田玩耍……」難怪他們兄妹倆都那麼優秀。  周密近來熱衷於作畫,一張水彩畫「眺望窗外」被選入「Comfort and Joy」的聯展。而將近一年,幾乎每個月,都會在華副發現有一篇唐阿姨以周密的畫為故事背景的文章,實在令人羨慕。周密說:「我們越洋合作,讓她特別開心,也是我畫畫的額外收穫。」祝福她們合作的文章,能夠很快集結出書,在文壇也在畫壇增加一段母女合作的佳話。  身材嬌小的唐阿姨,已過九十高齡,自嘲「頭腦尚可,還沒步入老人痴呆……」至今依然思路靈敏勤寫不倦,要不是走路需要助行器,看來只有六、七十歲,像是童心未泯的可愛「小」女生。  應該是故意的,唐阿姨寄給我的許多電郵也都會附給羊主編,使我與羊主編也愈來愈熟,在第一次見面之後,羊主編來信:「人生妙不可言,機緣總在未料處,把握時間開心寫作吧!」短短的幾句話,卻溫暖得令人融化。  如今已經退休的羊主編憶玫又說,「你的文筆很流暢,可以多寫的。」我也就愈寫愈勤,連同早年的部落格,很快就累積了三百多篇文章。原本不在我人生規劃中的中文寫作,意外地開花結果,選了其中五十五篇有關旅美的散文,將近十一萬字,去年底出了第一本散文集《走過零下四十度》。  其間唐阿姨還在〈因思鄉遇忘年之交〉和〈她在準備遠行〉兩篇上報的文章中,替我置入行銷。虔誠天主教徒的唐阿姨,「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祈禱感恩與求平安健康。」我是天主教輔仁大學校友,感謝天主,讓唐阿姨看到我的文章,把我當成忘年之交,在她的關懷之下,我的寫作之路走得更順,她是我的貴人。  去年再見面時,她不斷地輕拍著我的手背說,「真替你高興,這麼年輕就出書。」好像忘了我與周密同年,早就老大不小了,在她的眼中,我還是需要呵護的忘年之交。 (寄自美國馬里蘭州)

Read More

<中華副刊>空菸盒

 ■黃柏榮 菸絲燃燒 到最後,捻熄的 餘煙拓印在你 繪製的海報上,幻化成 一只空菸盒 紅白色鑲嵌 留宿的氣味殘存在 你髮間 隱匿於不見形 色的容顏 他用過的漱口杯 還有香吻以 唇蜜封緘,把秘密 鎖進不能迸發 的摺頁 夜行巴士穿越黑色 褻衣,裹覆著餘溫 意冷。他指間的菸,是你 長髮作為引火,點亮 嶙峋輪廓由星星排列 往銀河方向 綿延 從此我們走在平行 維度 立面,是鏡 星星撒落 撞擊 記憶 揚塵如煙 幻美而鋒銳

Read More

<中華副刊>郵票與書信

 ■何田玉  第一本集郵冊是父親送給我的,我學著他將一枚枚郵票放進冊子。父親沒有教導我集郵的方法。  有了集郵冊後我陸陸續續收集郵票,大多是由往返的信件上取下的,少數是在郵局購買。我歸類為兩組,一組是有郵戳印的,一組是沒有郵戳印的,擺放一起。我不懂得收藏的專業知識,只是喜歡看那些圖案,如,傳統服飾系列,可以讓我看到歷史上男女服裝的變化。古代如意、石雕藝術、古畫、山水畫,還有台灣蝴蝶、鳥系列,雖然不懂,但是看著也悅目賞心。  外國郵票來源之一是與遠嫁泰國的好友勤寫書信,為了盡快收到她的回信。每每打開信箱,看見國際信封便急忙拆信,閱讀她的一些生活片段,在字裡行間與她一同喜怒哀樂,再來欣賞信封上的郵票。另一來源是一個客戶,他移民到加拿大,寫信給他們的親友,也寫給我。書信往返年餘,郵票集了不少。  記憶裡,當我還不識字時,父親拿給我看一封信,來自他的家鄉,他有點激動卻輕聲地告訴我,他想辦法寫信回家,這信也是小心地輾轉才收到,我不記得是誰寫的,但我知道這是父親很重要的一封信。之後,似乎沒有再收到信,也沒有聽他提起寫信回家。他是軍人,一周放假一日,我不知道他在部隊裡,思念家鄉的心情是否黯然。  父親因為工作關係,在家的時間不多,我沒有寫過書信給他,反正他休假回家就可見面,且寫信似乎太正式了,他回來看見我們姐弟三個乖乖讀書,我想他會更開心。然而,我能依賴他的時間並不會停留,我會長大,他會老,聽力會減弱,會漸漸失憶,時空交錯在他的記憶海。  我們需要用筆記本來寫下他會忘記的事情,而他寫下交代我的話。這形式的留言我並不喜歡,但不得不寫,除了幫助他記憶,也因為他的記憶裡有我,我害怕他遺忘我。  直到開放探親後,幾年裡,他回家鄉兩趟,其餘時間直接書信通訊,不再是久久無底的盼望。父親每次收到家鄉的信,都會高興地告訴我,還要我也寫信給未見面的姑姑、堂哥等人。一天,父親給我看一封信,是他的姐姐寫來的,信裡寫著她的女婿要讀書,需要學費,希望她這在台灣的弟弟能資助。父親嘆氣說,那邊的人不知道他當軍人其實是沒有錢的。他還是有寄一些錢回去,此後,他就少寫信回去。四十年音容斷絕的滄桑,郵票日飛千里已經載不動。  這些年來,手寫書信已經減少許多,郵冊中郵寄的郵票變少,買來無戳記的郵票增多,有時候我會請郵局蓋上郵戳,但是心中仍然比較喜歡那些從台灣一角或世界一角郵寄來的。  如今我翻閱郵冊,已經無法寄給天上的父親任何的書信。

Read More

<中華副刊>讓孩子飛

 ■夕陽老人  時針剛曳過7字。梅雨南移。迎來一個天朗氣清的早晨,還有難得早起的我。  陽台面西,前方是一小塊保護園區──經過一周的豪雨「洗禮」後,披上一襲新綠,顯得格外青翠欲滴。但被吸引的不僅是我,還有50來隻、不知名的小鳥──在空中寫意地來回穿梭,順道炫耀它們憑虛御風的能力。時而井然有序、像半開的扇子翩然向南,時而亂紛紛的翻飛至北;倏忽呼嘯而過,瞬間又變身一尾游魚,挺直三角形的背、腹和尾鰭,渾身微微顫動、但又靜止似的懸在半空。偶爾,5至10隻驟然脫隊,恣意地徜徉於自由鮮活的空氣中。但總會乖乖歸隊,像一群調皮卻又害怕失散的幼兒園生。  正看得出神,卻不自覺地融入層層疊疊的往事中……  那時孩子已踏出社會做事數載,我和外子提議他遇上合適機會時,可嘗試申請遷調到海外其他分公司工作:一者擴闊視野、磨煉自已、以及「擦亮」履歷;二來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也是他一向的願望)。當下,兒子盡說競爭劇烈、機會渺茫。為免增加他的壓力,未再提起。數年後(也是他獲得擢升一年多後),母親節那天,孩子突然「報喜」:他已申調往歐洲總公司,更自薦負責新的工作範疇,並已通過甄試,只待商談細節。  此際,心情可謂五味雜陳。喜者,孩子肯聽兩老建言、展現勇氣跨出「舒適地帶」;按步就班的設定事業目標,更顯露其成熟幹練的一面。怨者,因何瞞著兩老,嫌我們囉嗦?酸者,女友已著手申調,即女友優先獲悉這項千斤重的決定。憂者,孩子一點家事都沒碰過,加上孤身在外,教爹娘擔心不已。苦者,固然是將要面臨的兩地分隔。  「(與父母)相對已20多年,夠了!」孩子脫口而出的一句,又為我添了數個無眠之夜。  冷靜下來後,明白孩子坦率,兼且男生偏向措辭精簡,便努力說服自已他是意指該是時候離開父母的保護傘、學會獨立罷了。接下來的4個月裡,我埋首專注於各種準備工作,讓自己不要多想。他「飛」走當天,每次步經他的房間,看到空蕩蕩的,就有一股悲痛湧上心頭。心,就像被掏空一樣!哭,不再是有效的情緒出口。分別後的頭一年最是難捱,更反覆思量當初是否不應建議他遠渡重洋。  屈指一算,孩子比起我們當初離鄉別井、出外打拚時還要年輕。有一回,終於按捺不住,向他直說:「爸媽非常、非常想念你。」他恰巧在線上,立刻回覆:他也惦著父母,但他真的需要獨立……  這時,外子滑動紗門步進陽台,浪濤似的記憶急急退去。  一邊聽他侃侃而談前幾天的觀鳥之樂,一邊瞥見一隻小鳥在不遠處單飛。是剛脫隊嬉玩的雛鳥?抑或是一向千山我獨行的孤客?只見它遽然急降,又旋即攀昇。腦海裡冉冉飄來一闕舊曲「風箏樂」,正可比擬這隻羽翼已豐、身手矯捷、且勇於挑戰自已的小鳥。  其中有幾句歌詞:「順風起,悠悠在風裡翱翔:逆風中上,空中翻飛顯力量……巧勁借風急急起,白雲外去找理想。」  以前是理智上的認知,這一刻卻是感性上的迴響……心,怦然跳動……  這不就是孩子渴望展翅高飛的最佳註釋嗎?此刻,是徹底的頓悟!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中華民國筆會 外國文學大講堂系列講座

薄冰與碎玻璃──四位加拿大現代詩人 主講人:陳育虹女士 主持人:高天恩教授 時間:10月24日(星期六)下午2:30-4: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陳育虹女士於台灣高雄出生,畢業於高雄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十數年後,現定居台北。著有詩集《之間》、《魅》、《索隱》等。陳育虹女士將於本次演講中暢談加拿大現代詩初創到當代四位各具特色的詩人:Al Purdy (1918-2000), Phyllis Webb (1927-),Margaret Atwood (1939-), 和Anne Carson (1943-)。 詳細資料請見中華民國筆會網站 電話:(02)2369-3609

Read More

<中華副刊>父親走過的路

 ■蔡忠修  父親走過青葉,第二公學校,苓洲小學的操場。  父親走過光復前的台灣,腳底下的土壤有點鬆軟,昨夜的雨在高雄,歷史的台灣仍在睡覺,靜靜的一個夢,夢醒天亮後的二零二零年,我在苓雅寮市場一座小公園,巨大「愛河」兩個字 的石頭旁,看見對岸苓洲國小的導護有的指揮交通,有的幫學生量溫度,讓安全走入校園。  百年前父親他一個人越過溝渠走過甘蔗園,從大港埔到苓雅寮,那時沒有武漢肺炎也沒今日這種車流量,他走入苓洲國小,走入歷史後沒再回來,只剩一些舊相片,裡有我熟悉的影子,我在電腦看見他的名字站在苓洲小學的畢業名冊裡,他走過昔日的高雄,我想念父親的心情也在電腦銀幕不時地出現。

Read More

<中華副刊>讀著

 ■吳鈞堯 被招喚時 或醒或昏 卵生、孿生或者難產 字句常這麼來 月缺以及日蝕 字句半徑 意象的圓周 量測的事,委由瀏海與額 隔著海的潮汐才能判斷 這個波浪有戲嗎? 寫著,讀者 楚河看似隔閡 車馬與卒都能搬動漢界 不為將軍,而為搭橋 沒有鵲,也能銀出河 讀者不是植物 一昧向光 隨風撩撥,並且裁下 一株花園外的 鳥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少年

■柯嘉智 夏天內爆 風熔化,雷雨胞滾沸 自燃的行道樹 夢見核冬天 拾荒的少年 燧石打鑿的胸廓後 一對鞘翅收斂成肩胛骨 它們曾經鋪張過蒼穹 乘著太陽風 鳥瞰死亡無調性的臉 骶骨新生的柔韌尾巴擺動 你會拿它來搖晃世界嗎 或者,你願意鞭笞我 線團和麵包屑的故事再不能續命 臟腑炙燒 皸裂的皮膚硬化成鱗甲 沿路剝落 濃霧中 循著帶血鱗片 尾隨你拖沓行藏 模仿你蒐集遺物 比如去肉的羽狀葉脈標本 結塊的填充物 和破碎的地圖 小火山群咕噥著待演化的鴃舌 樓宇和街道痙攣 聆聽遠方召喚 遠方海水鈷藍 空中遷徙的鳥兒輪流睡覺 你拋棄家當 奮力奔跑 適應脊背血液洶湧的疼痛 展翅以前彷彿曾經 在闃黑長夜裡 回頭張望

Read More

<中華副刊>告別依賴

 ■薰依草  曾經我極度害怕失去身邊的某些人,他們是我日常或職場的依靠,我簡直不敢想像失去他們,我將如何過日子。  可是他們卻在我人生不同階段向我道別,我憂懼地以為世界就此要塌陷了,對未來感到茫然無助,甚至恐慌。  原本以為會做伴一輩子的人,終究會因為某些突如其來的原因,而提早結束情緣。提前學習孤獨並與自己相處,認識真正的自己,成為生命中無法逃避的功課。  A君是我職涯裡非常相挺的夥伴。我對人際往來少根筋的個性,透過他細膩的心思察言觀色,給我很多忠告。他分析每個人的行事作風,預測可能的下一步作為,讓我免去吃悶虧。好一段時間,我非常依賴A君,不論遇到大小問題,都等他幫忙拍板定案,副作用便是我的腦袋經常停滯運轉。某日接獲他因解不開自己的困頓,話也不留的走向另一個世界。我著實陰鬱好長一段時間,一個人要面對那麼複雜的世間,等待崩潰。  B姐與我共事多年,對我忽冷忽熱。好的時候可以讓人感到她十足溫暖的情懷,但也經常無端就擺起晚娘面孔,對人冷嘲熱諷,一陣冷風無情的拂面而來,讓人無所適從。B姐長袖擅舞,是老闆跟前的貼身紅人,我總是靠她得知來自主管的訊息。如果沒有她當我與主管間的轉銜器,我便要不知所措了。  C與我有三十年交情,我曾對她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C也。我把C視為專屬的心理諮商,遇到任何疑難雜症,找她交換意見,聆聽她的建言的時候。她很堅強也很有智慧,我相當敬偑她遇到生命威脅時,那種無畏風雨的態度。我常不可置信,她是如何辦到在荊棘叢生中仍舊保持樂觀。若非她長年來願意聽我傾吐,做我情緒上的後盾,我便要像隻無頭蒼蠅了。  可是,老天派新任務給我,愈是害怕愈要面對。祂要我學習自立自強,一個人迎接難能可貴的挑戰。A君走後,身邊沒有可以商討的對象,只好自己衡量得失,承擔一切可能性,意外發現自己仍舊存活的還算好。B姐在驚嘆聲中離開崗位,我只能硬著頭皮接下她的部份業務;經過一段適應期,發現原來不過就這麼回事。C與我在一次誤會中切斷所有的聯繫管道,我初時感到萬一又烏雲罩頂,怎麼尋求慰藉,誰要聽我嘮叨呢;慶幸發現自己已練就恬淡一切境遇的功力。無所求便心安理得,哪來這麼多的絮聒。  曾經的過度依賴,時移境遷,漫過許多白天黑夜,終也證明自己有能力面對孤獨與挑戰。五十正好,看清很多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