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醫-茄萣 101都會公車啟航

台南市首條「101都會公車」三日正式啟航,行經台南四區和高雄茄萣,兼顧通勤、就醫、休閒等。(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推動市區公車路網重整邁入全新里程碑,首條「101都會公車」三日正式通車,由市長黃偉哲宣布正式啟航。交通局表示,全新「101成大醫院─茄萣」路線,行經東、北、中西、南區及高雄茄萣等行政區,串聯醫院、學校、火車站及購物景點,無論是日常通勤、就醫與休閒一次包辦,提供更便利的選擇。 首條都會公車由平日運量大的原1路公車重整轉型,日後南區子弟就學或茄萣民眾至台南,搭車無須再繞來繞去,黃偉哲也希望交通局力拚捷運明年動工目標。 黃偉哲表示,多元公共運輸不斷改善,包括郊區小黃公車、新興社區厝邊公車、市區首創九人小巴等,而路網重整最後一塊拚圖,即是推出「都會公車」,班次更密集、路線更直捷,101路將成為南北向重要交通動脈。 台南市首條「101都會公車」三日正式啟航,行經台南四區和高雄茄萣,兼顧通勤、就醫、休閒等。 (記者林雪娟攝) 市府推公車新路線,全國正面臨大客車駕駛人力短缺挑戰。交通局長王銘德指出,透過優化路線及引進新業者,目前調整路網已新闢三條路線並完成八條路線調整與增班,市區公車運量較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七,他也預告,101路公車上線後,接續還有102至107路將陸續上路營運,預計二0三0年全面電動巴士。 101都會公車由府城客運服務,路線調整依據業者、地方需求進行規劃,起迄點由台南火車站延伸至成大醫院,尖峰時段部分班次延駛至府城客運永康場站,路線沿途行經市圖、成醫、台南火車站、林百貨、新光三越新天地、鹽埕、南區公所、喜樹、灣裡至高雄茄萣,兼顧就學、就醫、休閒與觀光需求,貼近市民生活,兼具效率與便利。 公運處代理處長蔡世勛表示,101都會公車每日班次增加至八十八班,其中三十八班延駛至永康地區,尖峰時段班距縮短至十至二十分鐘、離峰時段為二十至三十分鐘,公車內並融入地標設計。

Read More

慰助金核撥九成 復原工作近尾聲

  丹娜絲颱風至今兩個月,各項復原工作大抵完成,市府表示,十、十一月左右可以暫告一段落。(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市府三日召開「丹娜絲颱風災後復原進度」記者會。秘書長尤天厚表示,目前屋損慰助金核撥率超過九成,復原工作目前來到尾聲,預計十、十一月可以告一段落。 市府表示,目前為止,發放金額超過十億元,若民眾有意整棟拆除,九月底前委託政府代拆,不分一般或弱勢戶,費用全額由政府吸收,自行拆除則可申請兩萬元補助。 尤天厚說,屋損慰助金已截止申請,受理超過五萬件,至二日已核撥超過四萬件,核撥率超過九成,發放金額超過十億元。修繕媒合工作正加速推進,發現部分民眾違法棄置廢棄物。 工務局說,受災面積二十平方公尺以上民宅共三五五九戶申請媒合,九成九完成現勘,九一八戶簽約,二五四戶施工中、四一0戶已完工。弱勢家庭三一三戶全額補助,一三七戶完成修繕,七十三戶施工中。至於由政府代拆一六六件、自行拆五十二件,相關水電廢止,也可由政府代辦。 廢棄物部分,目前尚有八處暫置區,環保局加以巡查,避免遭違法傾倒,土石磚瓦、石棉瓦都統一清運,石棉瓦已處理超過八千噸,為全年清運量二點五倍。環保局提醒,石棉瓦清運區公所只受理到五日,八日起改由環保局接手。 尤天厚強調,風災至今兩個月,所有復原工作持續穩定進行中,預計十、十一月可告一段落,中央提出的特別預算,市府也積極爭取,包括水利局提出的上百億治水、工務局四十億道路橋梁和農業局十八億等居前三名,其他包括地政、經發等單位都提出相關計畫。

Read More

新營醫院完成首例在宅急症照護

新營醫院完成首例在宅急症照護個案。(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配合行政院「健康台灣」政策,強調醫療資源下沉與社區在宅醫療的重要性,新營醫院創新推出「在宅急症照護」服務,強化在宅醫療體系,近日成功完成首例在宅急症照護個案,為一名患有嚴重蜂窩組織炎的卅六歲男性患者提供全方位、跨科室的居家急症醫療服務。 新營醫院指出,此案患者因蜂窩組織炎急診求治,當時傷口面積約十乘以七公分。以往需住院密集治療,但考量居家環境對患者的適應性與生活品質,醫療團隊立即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計畫,由急診科、家醫科、護理部及藥師等多專業團隊緊密協作,進行精準的抗生素治療及持續傷口追蹤護理,讓患者能在家中接受安全完整的急症醫療,免於住院的不便與壓力。 此次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不僅成功縮小患者傷口至二乘以二公分,顯著促進康復,更有效減輕醫院床位壓力,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新營醫院長莊毓民表示,作為公立醫院,肩負推動政府健康台灣政策的使命,打造完善的在宅醫療照護體系,讓社區居民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即時且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該院首例在宅急症照護個案,標誌著新營醫院在推動居家醫療上的重要突破。 他強調,新營醫院將持續深化在宅醫療的整合能力,廣泛推動類似創新服務,期盼成為區域居家醫療的領航者,努力實現「醫療服務零距離」,保障民眾健康福祉。

Read More

台水攜手上益營造修繕 東山弱勢戶完工 歡喜入厝

  東山區公所為東正里弱勢戶舉辦房屋修復完工入厝儀式。(公所提供) 記者翁聖權∕東山報導 東山區公所三日為東正里「上益營造公益認養弱勢戶」房屋修復完工入厝儀式,包括台水公司第六區管理處長張煥獎、上益營造公司董事長張瑞文以及東山區長張政郎均到場參與,場面相當溫馨。 東山區公所指出,公所透過台灣自來水公司媒合上益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東山區東正里東勢七十號弱勢戶修繕因風災受損之房屋。經過多日施工,已經修繕完工,為弱勢戶重新打造安全居所。該弱勢戶已於九月三日溫暖入住,讓災後生活逐漸步上正軌。 張政郎表示,此次修繕不僅是硬體環境的修復,更是社會溫情的體現。公私協力、齊心共助,正是東山區在面對災後挑戰時最堅強的後盾。今年「丹娜絲」颱風來襲,造成東山區多處房舍受創,農作物亦遭受嚴重損失,弱勢家庭面臨生活與安居的雙重挑戰,幸好台灣自來水公司媒合上益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協助弱勢戶修屋,讓他們能重新擁有安全的住家。 上益營造公司董事長張瑞文說,該公司此次修繕工程的投入是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願意發揮一己之力,協助災區民眾重建受損家園,讓居民能夠早日重返安定生活。

Read More

竹藝信手拈來 85歲李天生創作不懈

李天生製作竹椅。(市府提供,鄭佩雯攝) 記者黃文記∕左鎮報導 左鎮位居淺山丘陵地區,泥岩堊地裸露崎嶇,耐旱又耐貧瘠的刺竹,是少數可在此生長的物種,因而有豐富的竹林資源。傳統農業社會中,竹子是最古老與普遍的房屋建材,還能加工製成家具及編製器物。左鎮竹藝職人李天生識竹懂竹,就地取材,設計製作各式產品,技藝精湛,現年八十五歲仍創作不懈,堪稱國寶級藝師。 市府觀光旅遊局長林國華表示,李天生是西拉雅族,十二歲就對竹藝產生興趣,無師自通,還曾參與竹籠茨建造工程。觀旅局二0二三年推出「探訪台南旅遊特有種」斜槓職人系列遊程時,邀請李天生親授竹編,並帶訪左鎮老街,非常受歡迎。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今年也邀請李天生參加「二0二五台灣部落觀光嘉年華」活動,將於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台北車站展出竹工藝作品,精彩可期。 李天生的竹編工藝品。圖中為迷你版西拉雅傳統魚簍,僅十四公分高。(市府提供,鄭佩雯攝) 李天生表示,國小畢業後在家務農,看到父親用竹子製作農具,覺得有趣,閒時便自己鑽研觀摩,十三歲時編竹簍得獎,十六歲幫人蓋竹籠茨賺錢,愈做愈起勁。他累積七十多年的經驗與技術,挑材、砍竹、剖篾、編製成器,全部一手包,作品美觀耐用,廣受親友、鄰居喜愛,受邀各地展示常有客人訂作。 曾有越南廠商邀請李天生去教學,但他仍希望把手藝留在家鄉,他抱持歡喜心,傳承手藝與參加社區教學,有人想學就去教,徒弟如李芝熒、張秋香也都出師,共同發揚竹文化。他也慶幸自己的努力,可以讓左鎮的竹子物盡其用,不致荒廢。 李天生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眼明手快。前幾年在公共藝術家林昭慶鼓勵下打造傳統竹屋,歷經大埔地震依然穩固。他對竹籠茨、柱仔跤茨等大型竹構在行,小型竹編籃筐穿繞纏邊等精細動作也難不倒。自己看到粗細不一的竹子就知道適合應用在什麼產品,只要邊想邊做,桌椅、菜櫥、搖籃皆可信手拈來。

Read More

南市老屋多 都更重建並行

  台南市老屋多,市府採取「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並行」政策。 (都發局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因都市發展歷史悠久,屋齡三十年以上建物超過四十三萬戶,占比超過五成五,六都中僅次於台北市。為有效改善居住安全與城市老舊結構問題,市府採取「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並行」政策,鼓勵市民依需求選擇合適途徑,進行老屋翻新或重建。 都發局表示,九、十月將於安平、北與善化區,舉辦三場社區說明會,請有意辦理民眾注意相關訊息。 都發局指出,考量台南多為透天住宅,危老重建具審查程序簡化、核准速度快、基地限制少等特性,更能因應多數市民需求,部分原規劃以都更方式辦理案件,實務上會依民眾意願與實際需求轉軌至危老重建。 至去年底止,台南市危老重建已受理四0六件、核准四百件,核准率高達九成八五,居六都之首。 都發局說,今年度舉辦自主都市更新補助計畫,預計舉辦七場,透過面對面交流,詳協助社區掌握補助資源、順利推動自主更新計畫。 都發局強調,台南市因案制宜改善老舊建築,依建築狀況採取都更重建、整建維護或危老重建等多元方式,台南市都更整建維護案件達八十二案,為全國之冠。 考量重建型都市更新案件涉及財務規劃、市場行情等因素,推動難度較高,建議民眾採雙軌策略,同步評估都更及危老重建,選擇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市府也協助國公有土地推動公辦都更,透過都更捐贈台南社宅及協助興闢公共設施,節省公帑,實現公共利益,強化都更制度及配套措施。

Read More

安平魚市場重建 民代促加速

  立委林俊憲和議員、相關單位共同會勘安平魚市場重建工程,呼籲儘速重建,成為安平地區新亮點。(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安平魚市場啟用至今超過三十年,建物老舊,安全堪慮,立委林俊憲邀請中央和地方相關單位三日前往會勘,強調重建不能再拖,呼籲市府加快規劃與提報時程,並盼漁業署盡快核定相關經費。 安平魚市場經結構工程技師公會鑑定,確認氯離子含量過高、耐震性不足,須拆除重建,近年地震頻繁,導致泥塊掉落,漁會暫以網子防護,安全疑慮日益嚴重。 林俊憲表示,去年已成功爭取漁業署補助三百萬元前期規劃經費,未來新市場將納入漁獲拍賣與處理區,導入「漁貨不落地」、「潔淨海水供應」以及「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提供攤商及消費者明亮整潔的交易環境。為提升市場營運效能與漁貨保鮮能力,並規劃增設製冰廠、冷鏈設備及貨車停車區改善,優化動線並增加容量,減少車輛壅塞,提升漁貨運輸效率。 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指出,支持重建,但也擔心重建期間影響生計,盼市府在規劃過程中廣納漁民意見,務必加快腳步。 包括農業部漁業署副署長陳建佑、市農業局副局長吳威達、台南市區漁會理事長方裕豐等人陪同會勘。議員黃麗招、林依婷與李啟維也前往關心,和林俊憲共同呼籲,中央地方應全力合作,讓魚市場盡速改頭換面,重建應融入港區特色並與已動工的跨港大橋景觀相呼應,讓魚市場不只是交易場域,更是安平新亮點。 農業局指出,目前已完成先期規劃初稿審查,預計本月送交漁業署,爭取後續重建經費。

Read More

挑戰極限 弱勢長輩登頂桂子山

華山基金會南區愛心天使站舉辦「銀齡向上.登頂桂子山健行活動」。(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華山基金會南區愛心天使站在地服務已滿十九年,陪伴逾三百五十位弱勢長輩走過孤苦無依的日子,三日在水交社文化園區舉辦「銀齡向上.登頂桂子山健行活動」,陪伴長輩們登高俯瞰美景,在這座山丘留下生命力見證。 桂子山又有「汐見之丘」之稱,是南區少數保存的自然小丘。華山基金會安排多位義工攙扶陪走,讓長輩瀏覽歷史軍事碉堡與豐富自然生態,並協助長輩拍照留念,完成歷史巡禮與登頂壯舉。 七十一歲的王奶奶中風後行動不便,她說「就算走得慢,也要登頂桂子山,這裡不會孤單。」對王奶奶等長輩而言,桂子山健行不僅是運動,更是心靈里程碑,每一步都象徵著戰勝身體限制與生活困境的勇氣。 華山基金會二十多年來成立逾四百個愛心天使站,服務近三萬位「失能、失智、失依」長輩,提供年節關懷、陪同就醫、物資協助及促進社會參與等服務,這次透過「陪伴行動」,用雙腳跨出孤單、陪伴翻轉衰老,號召更多民眾一起加入愛老人義工行列。

Read More

市府公祭革命先烈暨陣亡將士

  台南市各界一一四年公祭革命先烈暨陣亡將士秋祭典禮,市長黃偉哲親至南區忠烈祠主祭並慰問遺族。(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九三軍人節,台南市各界一一四年公祭革命先烈暨陣亡將士秋祭典禮,三日於南區忠烈祠及新化忠烈祠舉行。南區忠烈祠由市長黃偉哲主祭,代表市府向烈士們行三鞠躬禮,致上最高的敬意與哀思,永康區忠靈祠、新化區忠烈祠由副市長葉澤山擔任主祭,表彰眾烈士英雄成仁取義精神,場面隆重肅穆。 黃偉哲表示,為國犧牲奉獻的烈士們是台灣歷史上的英雄,其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並提醒眾人牢記歷史責任,繼續發揚愛國奉獻精神,一起為國家和平與繁榮而努力。典禮後,黃偉哲也向烈士遺族一一慰問,表達深切關懷,強調市府會給予最大支持與幫助。 民政局表示,忠烈祠及忠靈祠奉祀者主要為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矜式的軍警消人員為主,並透過祭儀讓各界敬仰緬懷,共同感受烈士犧牲的偉大精神,並對他們的付出致上最高的敬意。

Read More

雲嘉南銀髮人資中心週年有成

勞動部雲嘉南分署設立的「雲嘉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自去年九月起到今年七月,已透過就業諮詢及職能培訓服務超過五百人次。(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官田報導 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就業需求日益增加,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設立的「雲嘉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自去年九月起到今年七月,已透過就業諮詢及職能培訓服務超過五百人次,並深入在地社區推廣,銀髮倡議服務超過一千二百位中高齡及高齡者。 銀髮中心提供五十五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上依法退休者職涯諮詢、就業課程強化培訓與企業友善職場輔導等服務,促進人力與產業雙向連結。據南分署統計,銀髮中心已透過就業諮詢及職能培訓服務超過五百人次,並深入在地社區推廣,銀髮倡議服務超過一千二百位中高齡及高齡者。輔導近百家企業,協助檢視人力運用、企業轉型規劃與職場環境,推動職務再設計、勞資溝通與友善職場措施,逐步建立企業對銀髮勞動力的信任與支持,也提升中心在雲嘉南地區推動銀髮就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雲嘉南分署長劉邦棟表示,銀髮族兼具經驗與穩定,是企業重要的人力資源。未來銀髮中心持續擴大服務,深化跨世代合作與產業鏈結,推動更具包容性的就業環境,協助更多銀髮勞動者發揮專長,也讓企業看見這股力量。他強調,期待與更多企業及民眾攜手,見證銀髮再出發、智慧再發光的職涯新篇章。 民眾如想瞭解更多詳情,可至「45+就業資源網」(https://45plus.wda.gov.tw/)、雲嘉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臉書專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