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林賀傳 關據上學趣

高齡九十五歲的林賀傳,參加南區明亮里關懷據點課程,重溫往日上課時光。 (記者陳銀全攝)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南區明亮里關懷據點,每週一至週五,安排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上課,讓他們重拾往日上課時光,其中高齡九十五歲的林賀傳,也參加上課,他說,距以往上課,已有一甲子以上,如今重溫舊夢,感覺非常快樂。 明亮里長蘇三柱表示,明亮里關懷據點,週一至週五均安排不同課程供長者學習,目前約有十八人,平均年齡約七十歲,可說是「千歲學習團」,且上課後,還有供餐服務,讓長者可以快樂「聚餐」。 其中九十五歲的林賀傳,非有必要,幾乎每堂課都會前往上課,一日課程為美術課,題目為馬賽克拼貼彩魚,林賀傳也拿起蠟筆,重溫往日上課時光。 林賀傳說,他小學就讀鹽埕公學校,就是現在南區日新國小,創校於民國元年,最早稱為「台南市安平公學校(現石門國小)鹽埕分校。」至民國七年改稱「台南市鹽埕公學校」。 長大後,忙著賺錢養家,沒空唸書,距今至少一甲子沒上過課,沒想到如今又能再上課,感覺很快樂,甚至還可以和其他「同學」聊天,快樂過日子。 老當益壯的林賀傳還會騎機車,但是年紀較長,除了到距離較近的里內巷弄找人外,其餘還是由家人接送,以策安全。

Read More

對流旺盛部分區域短暫積水 台南八座抽水站啟動排水

文賢抽水站啟動機台發揮抽排水功能。(水利局提供)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中央氣象署四月一日清晨針對台南地區發布大雷雨特報,因對流雲系旺盛影響,北門、鹽水、大內等地強降雨發生短暫積水。全市有多個行政區降雨,經華宗等八座抽水站啟動排水,都於降雨趨緩後迅速退水。市長黃偉哲提醒民眾出門記得攜帶雨具,注意行車安全。 水利局表示,這波降雨截至早上八時二十分止,最大累積雨量為北門區七十四毫米、鹽水區六十九毫米、大內區六八點五毫米;最大十分鐘雨量為南化區卅一點零毫米、官田區三十毫米、大內區廿七點五毫米。在此期間計有華宗等八座抽水站啟動抽水,抽水量約為七點五萬噸。南市多個行政區有降雨,經查僅幾處短暫積水,不影響車輛及用路人通行,且皆於降雨趨緩後迅速退水。 水利局說,因應近期對流雲系發展旺盛影響,水利局全體同仁除了提高警覺外,也已展開區排及雨水下水道清淤作業,且完成超過八成,超前部署各項防汛整備措施,頻繁進行巡查,同時也會持續守視。籲請市民朋友可多加利用台南市政府官方Line群組、「臺南水情即時通APP」,隨時瞭解水情狀況,提早防災、避災。 另若發現側溝落水口、水溝蓋或私人溝渠有樹葉、雜物阻塞或塑膠墊覆蓋,請市民協助清除或通報市府協助處理,避免阻礙水流。

Read More

楠西區地方創生與成大團隊擬推動農作物淨零碳排

楠西區內青農分享藉由植物碳固化、碳足跡,為農業經營增添新經濟力。(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楠西報導 楠西區地方創生與成大團隊擬共同推動農作物淨零碳排,藉此為農業經營增添新經濟力。區長何榮長表示,楠西農作面積達四千五百公頃,種植百果,特邀請成大教授蘇彥勳與大家分享未來碳權與農業經營關係,共同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呼應全球淨零趨勢,楠西區公所邀請蘇彥勳及台南市新農業生技生產合作社研發團隊與區內青農、社區居民分享藉由植物碳固化、碳足跡等經驗,將農作物結合碳市場經濟,為農業經營增添新經濟力。其中更由鄰近的玉井農民分享新興作物香莢蘭的種植模式,期為地方創生盡點心,另也有密枝社區總幹事江仲緯介紹楠西地方創生成果。 何榮長指出,隨著國際間對環保議題的重視,臺灣於去年二月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八月更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顯見碳權將成為國際工業大廠設廠評估的重要關鍵,未來果樹可能成為「碳金」,提高農作物種植的附加價值,尤其楠西有四千五百公頃的果樹區,種植有芒果、龍眼、楊桃、梅子、番石榴、棗子、香蕉和火龍果等,可說是百果之區。 與會的教授蘇彥勳在會中分享「發光植物進行二氧化碳固化技術」,他強調碳匯及碳足跡標示將會是未來全球重要議題,國內農業可提供的碳權交易超過五百萬公噸,每年約可達二億五千萬美元規模,未來對農民經濟的收益有很大影響。 楠西區內青農分享藉由植物碳固化、碳足跡,為農業經營增添新經濟力。(記者張淑娟攝) 此外,新農業生技生產合作社研發團隊博士顏振標則表示,淨零碳排已是國際趨勢,淨零碳排的議題顯得更迫切。而農作物的生產流程與淨零碳排息息相關,期望這次成大團隊的研究成果與在地青農進行交流,讓大家對於碳匯、碳權、碳交易及碳足跡,有更深度的瞭解。

Read More

新市豐華里出現小天坑 物流貨車動彈不得

https://d1j71ui15yt4f9.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4/04/01135202/2Bc04b4d-Fa37-43Bd-89F0-2B979ade4f90.mp4 記者張淑娟/新市報導 一輛物流貨車一日上午行駛至豐華里廿六之一號巷口時,左後輪栽進洞裡動彈不得,駕駛下車一看驚訝道路吃了輪胎,且有水聲不停流動著。里長謝成接到消息趕至現場,並協助通知相關單位,救出貨車,另由自來水公司趕緊修復漏水處。 物流車的後輪陷入道路的洞中。(記者張淑娟攝) 又有天坑吃車輪,一日愚人節,一輛物流貨車就遇上輪胎被道路「吃掉」的恐怖事件,原來在豐華里廿六之一號巷口看似平整的柏油路面,住戶也來來往來沒有什麼奇怪事,但一日上午,一輛物流貨車路過巷口時,左輪竟陷入動彈不得,駕駛下了車,竟看不到左後輪,這才發現輪胎卡進洞內,更不知為何好好的道路怎會出現大洞。 警民都來到現場,洞中的水不停的流著。(記者張淑娟攝) 謝成表示,原來有自來水管線破了在地裡不斷掏空,致使道路被水掏空而出現天坑,看到突然出現的洞,居民把它稱為「豐華一號天坑」,也請來自來水公司趕緊設法修復水管,避免天坑愈來愈大。警方也來到現場維護交通秩序,而居民則好奇的圍觀該天坑。 物流車的後輪陷入道路的洞中。(記者張淑娟攝)

Read More

清明最夯金得春捲 下雨也擋不住排隊人潮

「金得春捲」湧現排隊人潮,從國華街綿延到西門圓環邊的民族路。(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在國華街飄香超過一甲子的「金得春捲」,是許多觀光客來到台南必吃的小吃之一,尤其是清明節前夕,一日受對流雲系影響降雨,一大早就湧現排隊人潮,業者忙的不可開交。 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吃春捲也是流傳許久的傳統習俗之一!每年清明節前,家家戶戶幾乎都趕忙著四處尋覓春捲皮、買春捲。在國華街飄香超過一甲子的「金得春捲」,桌上滿滿的餡料,曾被府城達人王浩一號稱「豪華版春捲」 台南地區受流雲系影響降雨,卻擋不住金得春捲排隊等買春捲的人潮,有的撐傘或穿雨衣,從國華街綿延到西門圓環邊的民族路,網友驚呼「買個春捲,排成這樣,嚇死人了!」。 祭祖民眾與外來觀光客都搶著來買春捲,今年不例外,金得春捲準備好食材就開賣,食材用完即收店,直到中午過後,人潮才漸漸退去。除了固定週二公休,四月二日至五日連休四天。 據了解,這家春捲店平時有五、六位員工,面對清明節前夕的購買人潮,總是忙的不可開交、相當辛苦,都會請親戚友人到店裡幫忙,仍有人力不足問題,因此張貼公告每人每次限購二十捲。

Read More

水情穩 今年種蓮面積略增

白河是蓮花的故鄉,夏天蓮花盛開是白河最美的風景。今年水情穩定,蓮田面積較去年略增。(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今年南部水情較去年穩定,蓮花故鄉白河今年種蓮面積約有二百公頃,較去年略增,蓮花節預定五月初登場,白河區公所說,今年蓮花節規劃蓮子餐千人饗宴、結合農場業者推農事體驗、農村小旅行,還有攝影比賽,鼓勵全國各地遊客到白河賞蓮。 白河是台灣重要的蓮花產區,每年夏天蓮花盛開、花開後的蓮子採收,「夏採蓮子冬挖藕」,冬天蓮藕粉製作,是白河的主要經濟產業。 去年南部水情嚴峻,加上農村人口老化、剝蓮子等人工成本高,不少老農選擇種稻不種蓮,蓮田面積約一百七十公頃左右;今年水情相對較為穩定,不過人口老化,種蓮、採蓮辛苦,不少老農寧願選擇種稻、或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洋香瓜,因此預估種蓮面積約有二百公頃,較去年約增加卅公頃。 白河公所說,今年蓮花節預定五月五日登場,四月二十六日規劃舉辦行銷宣傳活動,今年蓮花節將結合關帝廳推出蓮子餐千人饗宴,預定在馬稠後里的關帝廳前辦桌一百桌,端上色香味俱全的蓮子料理,當天公所將安排母親節表揚,鼓勵全國各地遊客到白河賞蓮,並帶媽媽品嘗蓮子料理歡度母親節。 蓮子料理先前已由白河在地總舖師進行料理PK,不僅要將蓮子、蓮花等入菜,並將結合在地食材烹煮出能代表在地特色的蓮花菜色來辦桌,每桌五千元是親民價格,關帝廳前有數公頃的蓮田,屆時將有美麗蓮花綻放,帶著媽媽一邊賞蓮一邊享用美食,相信媽媽也會「心花開」可說送給媽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公所指出,採蓮、剝蓮子等農事體驗一定要有,結合在地十家農場業者規劃農事體驗,讓遊客能了解蓮農的辛苦,還有賞蓮單車之旅,鼓勵遊客參加農村小旅行,來場白河深度之旅,再結合關帝廳辦攝影比賽,邀請大家用鏡頭記錄白河地區季節限定的美景。

Read More

蜈蚣陣大遊行 小朋友化身毛毛蟲

小朋友參與府城香蜈蚣陣毛毛蟲大遊行。(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配合台南400,《400+》台南創新城市主題活動「府城香蜈蚣陣毛毛蟲大遊行」在西竹圍之丘熱鬧登場,在兒童節前夕,結合親子手作、畫作展覽、兒童小畫家市集與書本交換、免廢市集等多元活動,讓小朋友進行一場戶外狂歡派對。 策劃人吳冠儀和鄭元欽結合傳統文化與繪本元素,讓小朋友化身為可愛毛毛蟲,結合香科,轉譯台灣傳統藝閣之一的蜈蚣陣,萃取合作精神與彩繪遊行等元素,讓親子發揮創意,體驗參與藝術花街遊行,也意寓孩子從圓滾滾毛毛蟲,蛻變為美麗蝴蝶。透過春日遊行,融合傳統文化與創新元素,既知性又感性,除認識廟宇文化,也激發想像力,深具教育意義。 活動也和各界合作,如傳統車縫師傅、創新製糖業者與藝術家,隱身於大菜市的車縫師,為小朋友縫製象徵勇敢祝福的「小蛹包」、意涵「平安」的蘋果糖,並創出蜈蚣陣繪本原稿。

Read More

紅球落台南公園 旋風引正反評價

紅球行動藝術至台南公園。(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大型紅球行動藝術在台南颳起一陣旋風,三十一日「降落」在台南公園念慈亭,不同前兩日於風神廟接官亭、國華街永樂市場,在偌大的戶外空間,展現另一種藝術氛圍,也提供民眾觀看台南這座歷史城市視角,體驗台南魔力與魅力。 「紅球在台南」街頭藝術,以一日一景點快閃方式在歷史街區進行移動,雖然評價不一,但的確引起熱潮,和前兩日在廟宇、市場,在廣闊公園中,藝術氛圍截然不同。 紅球在台南,文化局估算,每日約有近四千人潮湧入。無論喜愛紅球與否,的確引起討論,有的民眾認為,只不過是一顆大球,還有酸民在網路批評,如危害古蹟、造成交通困擾,只要能拍照打卡就有話題,批評市府補助經費推動淺碟文化,也直言台灣人民內心太空虛。 紅球行動藝術至台南公園,展現另類藝術氛圍,吸引不少民眾前往合照。(記者林雪娟攝) 不過也有人認為,若紅球是旅行者,為何選擇這些歷史街區,透過此次行動藝術,讓所有人認識整個台南都是博物館,且「我們參與其中」。更有藝術工作者「讚聲」,指紅球是長達二十餘年的世界級藝術活動,曾「卡」過凱旋門,可吸引大量觀光人流,台南風情不亞於京都、巴黎等國際城市,舉辦活動增進國際知名度,還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無論看法為何,紅球的確成功引起話題,民眾近日來帶著紅氣球、紅鼻子、紅龜、紅湯圓一起合照,照片呈現或夾、或捧等創意照,也為城市空間創造想像。接下來七天展期,將至成大未來館、安平古堡、南美二館、河樂廣場、新化街役場、竹溪公園月見橋及大南門城。

Read More

綠籬圍牆倒塌 海巡署砍樹護安全

海巡署台南查緝隊移除有安全疑慮的綠樹。(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楊淑芬∕台南報導 南區竹溪里民眾一早群情激憤,位於體育路海巡署台南查緝隊外圍的大樹多棵被砍除,原本美麗的林蔭大道,變成光禿禿的一片,居民四處留言,還把里長的電話打爆;海巡署則出面說明,因為綠籬圍牆倒塌,有安全疑慮,三十一日鋸除綠樹,未來將補植綠樹,維護道路景觀。 護樹行動已經成為民眾的日常,一早竹溪里的群組和臉書湧入大量留言和照片,「海巡署今天把體育路一側的大樹全都砍掉了」、「體育路有一排綠樹應聲倒地,原本的蒼綠成了光禿禿一片」、「海巡署在砍一整排樹之前都不用考慮大家的想法嗎」,「有沒有里民知道,這單位如此施作,是合法的嗎?」、還有地方民眾表示,紅球四月六日將現身竹溪,砍樹是為了歡迎「紅球」嗎? 被砍的綠樹有南洋杉、大葉欖仁,位於海巡署台南查緝隊外圍,但是這是海巡署查緝隊的財產,並非公共行道樹。海巡署指出,這幾年發現綠籬圍牆倒塌,且四、五層樓高的南洋杉傾斜,產生安全疑慮,日前邀請市議員林美燕、工務局實地會勘,才決定砍除綠樹。 海巡署強調,台南查緝隊對面的體育園區,一顆榕樹曾斷枝砸傷行人,最後以國賠善後,基於體育路的行車安全,事前已張貼公告移除樹木,也請民眾不要心急,未來將補植綠樹,維護道路景觀。

Read More

停車場取名正生 民眾霧煞煞

「正生公園」(體三)地下停車場三十一日試營運,民眾對為何取名「正生」,感到霧煞煞。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位於市府、議會與台南生活美學館旁的「正生公園」(體三)地下停車場三十一日試營運,先行開放兩百餘格汽車格位供民眾使用,因非上班日,停車需求民眾並不高;停車場取名為「正生」,乃為紀念嘉農棒球隊KANO第一代主戰球員蘇正生,立意雖好,不過民眾霧煞煞,議員蔡宗豪建議,市府取名前應廣徵民意,或可舉辦命名活動,莫讓美意遭打折。 正生公園地下停車場提供地下一樓二六二格汽車格位供駕駛停放,至四月底免費停車,至於地下二樓部分停車設施缺失,尚待驗收,至於地面層共融式公園各項設施,則預計五月底全面開放使用。 市府周邊經常舉辦活動,有時一位難求,正生公園開放後,可疏緩民眾停車需求。只是,地下停車場取名為「正生」,讓民眾霧煞煞,正生究竟是人名?地名?還是有其他寓意,交通局解答了。 交通局表示,停車場是以嘉農棒球隊KANO第一代主戰球員蘇正生為名,紀念其對台灣早期棒球光輝時代貢獻,因該處為體三用地,又位於國民運動中心旁,體育局建議可以對台南體育具有卓越貢獻者之名命名。蘇正生為東山人,多次代表台灣至日本比賽,曾創下全壘打距離最遠、盜壘最多及強壯肩膀等紀錄。 不過有民眾認為,交通局的大型停車場,先前都以地名為主,如西門健康立體停車場、水萍塭地下停車場,方便駕駛辨識,為何不直接取名為中華西路或以府會名義,且若是對體育有功者,鄰近區域也有巨人棒球隊等,對附近民眾也較有高度情感連結。 蔡宗豪肯定蘇正生對體育的貢獻,但也認為在公民參與時代,市府若欲命名,可以先徵詢各方意見,甚至舉辦命名活動,也建議正式開放時,應設置說明牌,讓更多人了解蘇正生事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