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森船管高層異動Haakon Lenz出任首席執行長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威爾森船舶管理公司((Wilhelmsen Ship Management,威爾森船管)高層異動,該公司宣佈任職十九年的首席執行長 Carl Schou 退休,目前擔任首席營運長的 Haakon Lenz 將於明(2025 )年一月一日接掌遺缺。 該公司表示,Haakon Lenz (圖右)明年接任首席執行長,Carl Schou 卸任後將繼續以高級顧問的身份支持 Lenz為期六個月。對於所有客戶、員工和利益相關者來說,這確保順利過渡並在 Lenz 領導下持續向前發展。 據稱,威爾森船管是威爾森集團的船舶管理部門及全球主要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管理超過 450 艘船舶和 1.2萬名現役海員。威爾森船管提供的技術和船員管理服務擴展至各類船舶領域,包括:液化天然氣 / 液化石油氣載運船(LNG / LPG)、滾裝船和 PCC / PCTC、儲油船 / 浮式儲油船(FPSO / FSO)、貨櫃船、遊輪、散裝船、地震勘測船和近海船舶。 威爾森集團成立於 1861 年,總部位於挪威,全方位及全球化的海事集團。在藉由提供市場領先的產品、服務和支援以塑造海事行業的同時,也不斷在可再生能源、零排放航運和海洋數位化方面發展新契機。

Read More

擱淺蘭嶼巴貝多籍貨輪抽油完成航港局督促船體移除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會同海保署完成擱淺蘭嶼巴貝多籍貨輪抽油作業,化解當地海洋油汙染危機,全數殘油移除後,航港局督促船東及P&I保險公司進一步提出殘貨及船體移除計畫。 山陀兒颱風期間於本(十)月一日擱淺蘭嶼龍門港南側的巴貝多籍BLUE LAGOON輪,在交通部航港局會同海委會海保署等單位積極督促船東及船東互保責任保險(P&I)公司在安全、效率、無污染的原則下,連日進行餘油抽除作業,順利完成所有逾300噸的殘油移除作業;為求審慎,航港局並要求打撈抽油團隊二度逐艙檢查確認所有殘油均已抽除,並由第三公正單位持續進行認證作業中,針對重油櫃部分並要求以高標準的熱水洗艙作業徹底清除可能殘留油汙。 昨(17)日抽油作業平台船將駛返高雄港將抽除殘油交由專業合格廢棄物清理廠商處理,並完成防污資材整補後再回到蘭嶼,接續進行重油櫃洗艙作業,並持續監測維護船體與環境狀況,加強落實防汙措施。 航港局說明指出,蘭嶼是太平洋上遺世的珍珠,有獨特的地形景觀及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考量BLUE LAGOON輪總噸位達43,498,且殘油量逾300噸,為維護蘭嶼環境與生態,於擱淺第一時間即會同海保署以最嚴格標準,要求船東及P&I保險公司儘速提出抽油計畫,並進行嚴密的污染防治及環境監測作業,除迄今已召開廿次應變會議按日緊盯抽油進度外,並指派專人赴蘭嶼督促業者依計畫執行抽油及防污工作,由海事業者每日進行二至四次空拍作業並搭配人力、船舶巡查海面狀況,以確保餘油抽除作業順利進行,避免油污染事件發生。因受海象因素影響,抽油作業自本月七日展開,航港局長葉協隆並於九日赴蘭嶼現場了解督導作業進行,終於順利完成所有餘油抽除作業。 全數殘油移除後,航港局督促P&I保險公司儘速完成第三公證作業,考量B輪總噸位達43,498,移除作業複雜度高,該局並要求船東及P&I保險公司最遲應於113年12月九日前提出殘貨及船體移除計畫,在船體移除前並應持續妥善監控及維護船體及環境狀況,隨時應變處置。 針對擱淺時船體斷裂處所外洩的部分殘貨,要求P&I保險公司應優先移除,海保署並會同P&I保險公司派遣之國際生態專家、國內海洋生態專家與國際船東除污聯盟(ITOPF)專家進行水下調查及研討,現正評估尋求對海洋生態保育影響最低的移除方案,早日恢復蘭嶼美麗海岸風貌與生態環境。 附圖為抽油工作平台船於 BLUE LAGOON輪旁抽油,及航港局葉協隆局長視察現場抽油情形。(航港局提供)

Read More

萬海慈善讓愛閃耀勸募開跑 名人攜手社福單位為愛而畫

萬海慈善邀請名人、藝術家、社福單位參與藝術創作。(萬海慈善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萬海慈善【讓愛閃耀】公益服務補助專案,自2016年開辦至今已邁入第九年。支持資源不足、募款困難之中小型社福單位,推展如:老人、身心障礙者、兒童、青少年、婦女、脆弱家庭、外籍移工、藥毒癮更生人、街友等對象之服務方案。近八年來共計投入約1.1億元經費、補助超過370個社福服務方案。 為了力挺中小型社福單位,名人/藝術家自2018年起開辦Care in & Change out公益畫展,創作義賣所得全數捐贈【讓愛閃耀】募款專案,從第一年只有20個人,至今年有近80位名人及藝術家參與。今天的活動,邀請愛心大使許蓁蓁、名人張洛君,藝術家黃耀鋅、東明相、黃郁瑋、黃慧恩、陳廷睿、王子麵、張玉穎、張傑洛米,共同參與這一場意義非凡的創作活動。他們帶領曾獲得【讓愛閃耀】補助的中小型社福單位服務個案,一筆一畫地發揮想像力,在全白的大象模型上創作,或是用紙黏土為大象增添裝飾,現場歡笑聲不間斷,拿著完成後的多彩作品,充滿笑顏。 萬海慈善莊斐斐執行長說:「這場社福日活動,我看見藝術的力量,藉由名人與社福單位的創作交流,串聯彼此的心意,充滿了愛與希望。萬海慈善成立21年來,始終秉持『把愛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的初衷。中小型社福單位幫助照護在地老幼病貧等弱勢族群、但受限知名度不高而募款困難,希望萬海慈善的支持得以讓服務延續,也期待社會大眾也與我們一起關懷弱勢族群,您的參與能點亮一盞希望的光!」 今年專案愛心大使藝人許蓁蓁在參與活動時,也公布即將在下週結婚登記的喜訊,臉上洋溢著幸福,她表示:「我作為一位公眾人物,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各種社福活動,身體力行幫助他們是我能做到的事情,我發現許多長輩很需要陪伴,所以我們也要善待身邊的長輩。萬海慈善這個角色很重要,舉辦各種活動讓他們能與社會多互動,也呼籲行有餘力者可以支持【讓愛閃耀】捐款,因為萬海慈善基金會審慎把關,讓每一分捐款發揮實質效益,幫助需要的人。」 來自宜蘭阿寶基金會的沈社工及張教保員,帶著兩位智能障礙者前來畫畫,平時他們就有繪畫課程,這次活動難不倒他們,一開始大展身手地在大象模型上塗滿亮麗的藍色。沈社工說:「他們除了畫畫,也喜歡烘焙。【讓愛閃耀】補助學員上烘焙課程,培訓他們考取證照,平時做出來的麵包也會分送給宜蘭市的社福單位,讓萬海慈善的愛更遠地傳播出去。」 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帶著兩位20多歲的病友姊妹來到畫室,姊妹倆與藝術家有說有笑地創作,輕鬆自在。協會林理事長說:「因為病友很難走出去被大眾看見,因此,我們募款相當不易,【讓愛閃耀】補助就更顯得重要,因為我的兒子也是病友,所以我很能感同身受,他很常在浴室滑倒受傷,這次向萬海慈善申請補助裝設浴室止滑條及塗層,可以大幅減少病友意外的發生。」同樣來自宜蘭縣思源仁愛協會,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遠道而來,她大方地分享:「今天的畫畫是我第一次嘗試,但我最擅長的是裁縫衣服喔!」她與藝術家度過一個美好的午後。 萬海慈善【讓愛閃耀】專案支持各地第一線的社福單位,期待您與我們能共同成為中小型社福單位的堅強後盾,攜手翻轉弱勢者的困境,讓愛無所不在。募款資訊請搜尋「萬海慈善」官網https://wanhai-charity.org.tw/loveshining/ 查詢。

Read More

產業技術司解密科技寶藏專區於臺北世貿一館TIE盛大開展

圖前排左起為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暨嘉澤端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助陳亞媛、嘉基科技總經理羅偉仁、來達科技總經理劉建昌、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張能凱、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車輛中心董事長王正健、紡織所所長李貴琪。(工研院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解密科技寶藏」專區今 (17)日於臺北世貿一館「2024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盛大開展。匯聚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等10個研發法人成果,精選64項突破性技術,同時發表由產研共同開發的國內首款軟硬整合AI固態光達系統,路況偵測準確度超越國際知名演算法,並已與電動巴士大廠華德動能導入驗證,建立我國自主研發自駕車的關鍵實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張能凱表示,經濟部每年投資百億經費於科技研發,以創新科技帶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這次展示有三大特色,首先,領域範圍廣,技術司從上百項科專成果中嚴選64項,涵蓋AI、半導體、智慧製造、永續發展及生醫與紡織等各大領域;其次,產業效益高,有近六成技術已與超過80家企業展開合作,成功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第三,共有23項技術榮獲如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愛迪生獎、車界奧斯卡獎等研發指標大獎,技術能量獲國際肯定。 此外,本次也發表國內第一顆自主研發的車用AI固態光達系統,光達是自駕車重要感測元件,傳統光達採用機械式旋轉結構,有體積大、耐用度低、成本高等缺點,不利車廠導入;固態光達成本低、體積小、解析度高,國際知名車廠已逐步導入自駕測試。過去固態光達技術掌握在國際大廠,國內需仰賴外購,在產業技術司推動下,攜手連接器股王嘉澤轉投資的微機電廠商來達科技,及工研院研發的AI技術,開發國內首款AI固態光達系統,偵測距離與精準度優於國際,針對臺灣道路特有機車類型優化,提升臺灣與亞洲複雜道路環境自駕安全性。 臺灣是全球第二大自行車零組件出口國,擁有自行車王國美譽。隨著歐盟碳關稅課徵機制即將上路,自行車業者積極開發低碳自行車,技術司也支持工研院開發優於國際規格的低碳鋁合金材料,以及低碳自行車胎,以再生橡膠取代35%原生橡膠,這項低碳車胎技術已經與正新輪胎、建大合作。使用這些低碳材料,預期可以減少自行車整車20%(約30公斤)的碳排量,為業者提供低碳解方。 歡迎各界於10月17至19日蒞臨臺北世貿一館創新領航館「解密科技寶藏」專館,一睹科技的真實應用。追蹤「解密科技寶藏」FB粉絲專頁掌握TIE展會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dttitri

Read More

海攬公會與台北海科大簽署產學合作意向書

海攬公會理事長翁堯賢(左)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呂曜志博士(右)代表雙方簽署產學合作。(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台北市海運承攬運送公會十月十七日召開第十三屆第十三次理監事會,本次會議也邀請到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呂曜志校長、航海與航運管理系陳安國主任、實習就業輔導暨校友服務組張維誌組長蒞臨,就之前雙方洽談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平台,並提升學生實習與就業能力,共同推動各項計畫簽署產學合作意向書,並由海攬公會理事長翁堯賢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呂曜志博士代表雙方簽署。協助校方辦理就業學程、產學講座、企業參訪,以增進企業與學生交流,或推薦業師參與課程規劃協同授課、提供在學學生機構實習與畢業學生優先面試機會。校方則協助產業培育優秀人才、並提供企業會員校園徵才相關管道。 理監事們也見證了產學合作意向書的簽署。(記者陳瓊如攝) 海攬公會理事長翁堯賢致詞指出,公會成立於1986年4月30日,距今已超過38年, 為台灣第一個依商業團體法登記立案的海運承攬業商業團體,同時亦是台灣唯一的海運承攬商業同業公會。公會至今會員家數不斷成長至今已有855家,其中不乏知名國際貨運集團,會員公司業務包含國際海空運貨物承攬、運輸物流、報關倉儲以及冷鍊等業務,這個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環節中扮演實務運作之重要角色,公會是台灣最具規模的國際物流屬性商業團體組織。 翁理事長也談到,海攬公會也是全球最大的國際貨運代理協會(FIATA)在台的國家會員,與各國貨運協會建立友好關係,為會員擴展國際交流;公會教育訓練績效卓越,除了提供會員公司員工在職訓練、開辦FIATA國際認證課程,舉辦戶外教學, 企業參訪活動,因應時勢法規及經貿環境的變化, 舉行專題研討會, 努力推動與公, 私立大學締結產學合作關係,共同媒合企業人才,透過實務操作讓產學接軌。希望藉由雙方資源整合,共同合作規劃實務課程,協助在校生實習與畢業校友就業機會,藉由校園徵才或是企業說明機會,由學界、業界攜手推動該業發展,這次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締結合作關係,相信透過雙方的產學資源整合,不僅能夠讓學生能學以致用、也能幫助產業再創新局。公會目前已與德明、實踐、海大及台北海科大產學合作,月底將增加澎湖科大。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呂曜志博士致詞時表示,他是八月一日上任,感謝教育組召集人林毓桂及蕭榮培理事的介紹及幫忙下,與海攬公會簽署產學合作MOU,並感到很榮幸拜訪海攬公會,公會有很多航業界先進,特別謝謝公會。 本次會中通過新入會6家業者包括:禾新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冠榮國際運通有限公司、民生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台灣柏威國際科技物流有限公司、匯勤國際有限公司、邦倪報關有限公司。

Read More

海保署:巴拿馬籍貨輪JM ARIES違法棄置油桶 依海污法裁罰新臺幣30萬元

海巡人員當晚於事發地點撈起之油桶。(海保署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7日依海洋污染防治法裁處巴拿馬籍貨輪「JM-ARIES」新臺幣30萬元罰鍰。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第八海巡隊前於113年9月12日19時16分在海上發現油桶漂流,研判為巴拿馬籍貨輪「JM-ARIES」所為,海巡人員依法登檢該船隻,船員自承於澎湖七美海域(座標:北緯23.06°、東經119.10°)棄置油桶。 海保署說明,本案已明顯違反「海洋污染防治法」第30條第1項規定:「船舶之廢(污)水、油、廢棄物或其他污染物質,除依規定得排洩於海洋者外,應留存船上、排洩於岸上收受設施,並依廢棄物清理法等相關法規規定清除、處理。」,依同法第52條規定對船東裁處新臺幣30萬元罰鍰。 海保署進一步表示,期望透過有效執法以達嚇阻違法污染行為之效果,持續努力提升各界對海洋污染防治的重視,呼籲切莫以身試法,共同保護海洋環境。

Read More

經部串聯9國在臺舉辦APEC國際研討會 共商創新政策引領亞太藍色經濟

前排左起為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勞工處主任狄大衛(Mr. David Des T. Dicang)、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經濟組組長內野儒美(Ms. Dheerangkun Uchino)、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張能凱、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專門委員連澤、工研院副總暨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農業部漁業署企劃組組長陳汾蘭。後排左起工研院資通所副組長周業凱、印尼 ARUNA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永續發展長Utari Octavianty、聯合國人工智慧顧問Neil Sahota、秘魯技術創新專家David Lujan、日本水產業專家Masanori Miyahara、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水產技術研究所Kenji Yasuda 博士、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蔣村杰。(工研院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環境保護的關注下,如何透過創新智慧科技及政策,同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並促進海洋產業發展,成為推動藍色經濟的重要關鍵。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及APEC 創新政策夥伴會議PPSTI (Policy Partnership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PPSTI)小組補助下,16日起一連兩日舉辦APEC 精準漁業智慧科技應用國際研討會(APEC Forum on Building Precision Fishery Model Cases in the APEC Region with Smart Technology),邀請來自美國、日本、秘魯、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我國等9個經濟體專家、貴賓與會交流分享智慧漁業科技應用,希望促進APEC 經濟體間智慧漁業科技應用與創新交流,建立交流管道促進合作機會。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張能凱表示,感謝APEC PPSTI工作小組以及各個經濟體的支持,才能齊聚臺北舉辦「APEC 精準漁業智慧科技應用」國際研討會進行交流。智慧科技導入各產業已是全球趨勢,臺灣也積極強化軟硬體技術推動漁業數位化應用,例如遠洋漁業利用AI與無人機協助自動遠洋魚探、養殖漁業透過AIoT數據生產決策與精準餵食等,這次研討會中不僅分享臺灣作法,也感謝各經濟體帶來具體的研究作法、產業洞察、新創策略、政府政策。綜觀全球,亞太地區是最大的漁業生產來源,期待鏈結國際產官學研交流,與大家共商實現智慧漁業的創新政策,引領亞太藍色經濟。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專門委員連澤表示,過去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SDG 14專注於保護與可持續使用海洋資源,與今日研討會密切相關。APEC認知數位科技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價值,尤其APEC的核心使命,是為產業生態帶來永續性和包容性,因此面對全球漁業正面臨著過度捕撈、勞動力短缺和傳統漁業方法對環境的影響等重大挑戰,希望本次論壇能促進APEC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提供深化技術合作與交流的契機。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表示,無人機因為具備制空優勢,可有效降低人員作業危險並提高工作效率。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工研院積極推動無人機關鍵技術研發與垂直應用解決方案來協助產業數位轉型,已成功導入全自動化無人機巡檢系統於高速鐵路、省道公路、捷運及縣市政府。為了協助漁業發展,工研院及金屬中心研發遠洋與養殖的精準漁業解決方案,研發全球第一套低碳智慧漁搜機隊系統,可同時派遣4架無人機自動巡航,自動規劃航線、自動辨識魚群位置並自動返航動態降落,實現低碳智慧力並強化供應鏈韌性。 此外,在養殖漁業部分,工研院也協助全臺緯度最高、純海水、有機無毒烏魚養殖廠商嘉豐水產轉型升級。協助嘉豐水產二代接班的許豐立,今年導入工研院與金屬中心合作研發之養殖漁業智慧精準巡檢系統,以全自動水質感測無人機進行定期水質檢測,結合…

Read More

港勤公司慶祝成立10週年 共同展望璀璨未來

港勤公司慶生儀式(由左至右 為港務公司鄭淑惠業務副總、高雄市船務代理公會顏銘傳理事長、港勤公司陳榮聰董事長、高雄市國際輪船公會吳岳峰理事長、高雄市政府勞工局江健興局長、港勤公司林春福總經理。(臺灣港務港勤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港務港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勤公司)16日下午在高雄港旅運中心舉辦「港勤10年,璀璨未來」成立10週年慶祝暨交流茶會,活動邀請產官學界的貴賓共襄盛舉,場面熱鬧而隆重。開場以精彩的踢踏舞表演為活動拉開序幕,隨後由港勤公司董事長陳榮聰帶領貴賓共同爆破氣球,象徵著航向光明的未來。 港勤公司陳榮聰董事長致詞。(臺灣港務港勤公司提供) 港勤公司作為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的轉投資子公司,是臺灣最具規模的港勤服務公司,自103年10月16日成立以來,努力不斷深耕本業港口曳船服務,並順應船舶大型化趨勢及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建造多艘拖船、離岸風電人員運維船及大型駁船,始終秉持「團隊、創新、專業、多元服務」的經營理念。 歷經10年的茁壯,不僅在港口曳船及船舶修護業務上持續精進,亦積極拓展海難救助、離岸風電及海事工程服務等多角化業務,並將持續投資建造船舶,以提升公司船隊規模與效率、增強自身的業務能量,期望在各項業務上穩定扎根,致力提供客戶最專業的服務。 港勤公司表示,誠摯感謝各界長官與航港業先進的蒞臨,並期待未來能夠攜手共進,邁向「立足臺灣,走向世界,致力成為港勤事業的巨擘」之願景。

Read More

聯邦快遞大貓熊快遞號專機完成往返中美運送任務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聯邦快遞(FedEx)「大貓熊快遞號」專機近日完成往返運送大貓熊任務,包括這兩次航班在內,該公司已有幸運送了21隻大貓熊往返中國。(附圖由聯邦快遞提供) 聯邦快遞公司本次分兩個航班在中國大陸和美國之間運送六隻大貓熊,往返運輸先由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出發,將四隻大貓熊送抵成都,之後再從成都運輸兩隻大貓熊前往美國華盛頓特區,大貓熊搭乘的是「FedEx大貓熊快遞號」波音777-F貨機。 該公司將四隻大貓熊從美國哈茨菲爾德-傑克遜亞特蘭大國際機場運至成都雙流國際機場,「FedEx大貓熊快遞號」於當地時間10月12日啟程,北京時間10月13日抵達成都。搭乘此次航班的四隻大貓熊是自1999年以來一直生活在亞特蘭大動物園的27歲雌性「倫倫」和27歲雄性「洋洋」,以及牠們的雙胞胎雌性幼兒「雅倫」和「喜倫」。「雅倫」和「喜倫」於2016年在亞特蘭大動物園出生。牠們已經安全抵達成都大貓熊繁育研究基地。 在返程航班上,聯邦快遞將兩隻大貓熊自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運往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和生物保護研究所。「FedEx大貓熊快遞號」於北京時間10月15日從中國成都啟程,當地時間10月15日抵達美國杜勒斯國際機場。兩隻大貓熊從機場搭乘卡車抵達動物園。這兩隻大貓熊分別是兩歲的雄性「寶力」和兩歲的雌性「青寶」。「寶力」的祖父母是「美香」和「添添」。2023年11月,「美香」、「添添」和「小奇跡」曾搭乘「FedEx大貓熊快遞號」專機返回中國。 聯邦快遞指出,該公司廿餘年來一直與中國相關機構和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合作,安全護運大貓熊往返中國,致力於維護供應鏈的穩定,並通過促進全球貿易將全球各地的社區緊密相連,無償提供該次特殊運輸服務,將其視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實踐環境保護的一部份。 聯邦快遞亞太地區總裁裴佳華(Kawal Preet)表示,該公司在促進特殊運輸方面擁有悠久歷史,並且在中國營運超過40年,在運送全球最珍貴的保育象徵之一的大貓熊也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知識,角色不僅致力於物流更延伸至支持全球保育倡議並促進國際合作。聯邦快遞很自豪能確保每一個珍貴的運送物品都能安全且無虞地抵達目的地,這也展現了外界對其保護重要事物的信任。 聯邦快遞貓熊是此次航班的「專屬乘客」,牠們在旅途中由亞特蘭大動物園、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和生物保護研究所的動物護理專家陪同護送,並攜帶竹子、水和牠們最喜愛的食物等物資隨行。在飛行前,大貓熊花了一些時間來熟悉牠們的航空「座艙」,以確保牠們在旅途中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抵達成都後,「倫倫」、「洋洋」、「雅倫」、「喜倫」在停機坪上受到新飼養員的迎接,隨後被送往成都大貓熊繁育研究基地。抵達美國華盛頓特區後,「寶力」和「青寶」開始接受隔離檢疫,並將在明(2025)年一月首次公開亮相。

Read More

海大與榮成產學攜手為海洋環保及永續發展找解方成果豐碩

海大與榮成永續發展環保基金會舉辦海洋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合作計畫成果發表會。(海大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榮成永續發展環保基金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自2019年簽署產學合作協議,以海洋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為目標攜手合作,10月15日在海大第二演講廳舉辦成果發表會,由冉繁華副校長與副總經理王瑞榮開場,范佳銘研發長主持。在這5年內榮成共提供補助款超過1,900萬,在不同領域的5位老師執行下,不僅有多篇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與獲得專利,並同時培育國內海洋環保科技人才,總計參與研究生22 人,博士生3 人。 為感謝榮成提供海大機會,讓企業ESG結合大學USR,邁向更加永續的未來。本次發表的成果不僅涵蓋動力機械、循環經濟、環境生物監測、智慧辨識及生物資源評估與生態風險分析多項專業領域,並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良好工作環境與經濟成長(SDG 8)、產業創新和基礎建設(SDG 9)、永續城市和社區(SDG 11)、負責任消費和生產(SDG 12)、氣候行動(SDG 13)、水域生態(SDG 14)、陸域生態(SDG 15)及夥伴關係(SDG 17)。 輪機工程學系華健教授以清淨海洋大策略大聯盟的概念製作免外加動力海洋垃圾清淨系統「海星」,透過風力轉動水下的渦輪機,在水下產生漩渦吸引並收集附近的水面垃圾。此外,「海星」的結構簡單且材料價格便宜,讓大眾都能 DIY 組裝和使用,且可以「原型回收利用」。華健教授並以回收漁網作為對象,建立從收集到再利用產品開發的整體回收系統,解決垃圾收集後的去處問題,並延續其生命與價值。 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黃培安副教授執行以海藻漿取代木漿於造紙循環經濟之應用,以臺灣養殖池中常見的大型綠藻Rhizoclonium,也就是俗稱的絲藻為研究對象,開發可取代木漿的海藻漿,減少木材砍伐。黃老師研究團隊發現以[氫氧化鈉-過氧化氫(NH)]所處理的海藻漿纖維具有最佳的結晶度指數、3D立體結構及機械強度,在不影響紙張特性下可以替代20%的木漿,也就表示使用在造紙的樹木每5 棵就有可能護住1棵,讓自然資源永續循環。 水產養殖學系徐德華助理教授則應用環境DNA 及元條碼技術調查海洋敏感物種的利用現況,透過檢測環境中持續存在的遺傳物質,能夠在不捕捉樣本下將物種鑑別出來。徐教授團隊使用最新的環境DNA及元條形碼檢測技術,並實地從源頭(漁港)至終端應用(海鮮食品:鯊魚凍與魚漿製品等)採集了共315個樣本,並且偵測到2,165個物種,其中也包含瀕危物種。本研究將有助於釐清漁業活動中是否有無意識混獲或有意識非法捕捉的情況,除了漁港及海鮮食品外,也能應用於環境海域調查及淡水水域。 通訊與導航工程學系莊季高特聘教授利用自主式無人機巡檢與辨識河海岸的廢棄物,進行環境監測,其中應用衛星定位、避障控制、路徑規劃、廢棄物辨識、影像數據集模型選擇、資訊串流等技術。廢棄物檢視資料可前後對比,以期達成源頭控管,減少陸地廢棄物流入海洋。廢棄物的辨識與分類主要是靠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無人機在飛行檢視的過程中為全自動自主 飛行,不需要人員操控,並可同時進行物件辨識。辨識出的資料藉由無線行動通訊網路,傳送至地面監測站的伺服器,可供主管機關對廢棄物做必要的處置。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藍國瑋教授團隊目前已掌握漁具的生命週期,並整合現行國內外廢棄漁具回收獎勵措施與再利用方式,完成階段性的任務。並持續執行保育型漁具的改良,包含籠具漁業的籠具餌料選擇性實驗、改良設計籠具逃脫環減少未達法定尺寸的個體混獲,以及抱卵母蟹標識方法建置與放流等成果。且為增加漁民裝設逃脫環的意願,也透過國際合作研究不同波長光源的LED集魚燈對於捕撈量的影響,結果顯示可能提升單一籠具的捕獲量,增加漁民的收入。此外,並利用螃蟹的趨光特性透過LED發光二極體燈光協助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誘使陸蟹行走地下涵道,降低被路殺的機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