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今年底交付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將於今年底交付,中國船舶集團(CSSC)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訊息透露,大陸首艘大型郵輪計畫五月底出塢,七月開啟試航,預計在十一月郵輪命名並在今年內交付。 據稱,大型郵輪是大陸船廠唯一仍未攻克的高附加值船型,首艘大型郵輪H1508船係於2019年十月中開工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目前工程進展已達到87%,今年尚有13%要完成,目前仍處於全面內裝和設備系統調試階段,內裝整體進度達到約67%,調試進度達80%。此外,外高橋造船正全力推進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H1509船的建設工作。截至目前,該船的採購工作已基本完成,整體建造進度完成約14%,2023年整體建造進度目標為35%,計畫於2023年七月下塢。 在近四年的建造過程中,外高橋造船通過引進消化和自主科技創新,在首艘郵輪上相繼開展郵輪設計、建造、項目管理等專項攻關,並形成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H1509船的開工製造象徵著中國大陸船舶工業已初步掌握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關鍵核心技術,自此邁入了"雙輪"建造時代,正朝向國產大型郵輪批量化、系列化建造。

Read More

臺中關公布228連假通關服務措施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關務署臺中關為維持112年和平紀念日連續假期期間(112年2月25日至2月28日)旅客、進出口貨物、郵包及運輸工具通關順暢,秉持為民服務之精神,採下列通關服務措施。 今2月24日(連續假期前一天)之一般進出口(含保稅)通關,除特殊案件外,均於當日處理完畢。連續假期期間如需辦理進出口貨物通關者,免事先提出申請,該關於每日上午8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主動派員辦理。該期間視同正常辦公時間,免徵收特別驗貨費及特別監視費。 儀檢作業:配合櫃場作業日期,該關派員值勤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4時止。郵包作業:配合郵局作業時間,該關2月25日(半日)及2月28日(全日)派員值勤。入出境旅客行李、船舶及飛機維持24小時通關。 臺中關各通關單位服務電話:業務一組:進口一課(04)26565101分機225、驗貨課(04)26565101分機203、臺中郵務股(04)23015110分機589。業務二組:出口業務課(04)26565101分機114、麥寮業務課(05)6812061。保稅組:保稅業務課(04)26565101分機370、中科業務課(04)25602706分機51。稽查組:巡緝課(04)26565101分機149、檢查課(04)26155098。機動儀檢組:儀器檢查課(04)26571721、機動巡查課(04)26582500分機110。 和平紀念日連續假期期間處理緊急業務及聯繫單一窗口電話號碼:(04)26573089。

Read More

長榮航太上市前辦理現金增資 開始競拍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集團旗下的長榮航太科技(股)公司(股票代號2645) 為國際知名飛機維修公司,配合上市前辦理現金增資發行21,764,000新股,其中 14,800,000股昨(20)日起進行競價拍賣,底價為新台幣57.63元。 長榮航太表示:競價拍賣期間自2023年2月20日起至22日止,並依投標價格高者優先得標;每一得標人應依其得標價格認購,競拍底價57.63元,每標單最低1張,以價高者優先得標,並預定於2月24日開標。 長榮航太目前資本額為35.28億元,配合上市前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新股後,資本額將達37.46億元,公司秉持穩健經營的策略,2022年全年營收達118.47億元,與2021年全年營收96.17億相較,大幅成長23.19%;2021年每股盈餘2.50元,2022年前3季每股盈餘已達4.07元。 長榮航太2023年1月合併營收為10.28億元,年增率為12.42%,月增率為3.73%。 長榮航太擁有維修與製造兩大事業體,位於桃園機場的大園廠區主要設施包含4 座飛機維修棚廠及1座發動機工廠,主要業務為航機維修;位於觀音的製造廠區,以航太產品及組件的生產製造為主。此外長榮航太陸續發展轉投資事業:與美國GE公司合資成立長異發動機維修(股)公司、美國Spirit Aerosystems合資成立長銳航材(股)公司,以及與艾姆勒車電&匯鑽科技(股)公司合資成立長鑽科技(股)公司共三家轉投資公司。 長榮航太持續強化機體維修及製造能力,以及提升技術層次增加製造量能,在轉投資事業也將穩定發展,在疫情解封後新機訂單及交機量翻倍成長,對於以航機維修及新機零件製造業務為核心的長榮航太而言,更是增加營收成長的動能。

Read More

中遠海運美灣-南美東航線 BZX升級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遠海運集運美灣-南美東航線升級,該公司近期美灣-南美東航線(BZX)全面升級,連接美國、墨西哥、牙買加、哥倫比亞和巴西等五個國家,結合端到端服務有力支撐中遠海運集運全球供應鏈體系,協助世界客戶拓展全球貿易。 中遠表示,升級後的BZX航線連線成網,通過樞紐港接入美洲區域航線網路,可提供中轉至南北美十六個國家(地區)廿二個港口、卅多個內陸點的服務。在巴拿馬通過集運巴拿馬公司旗下大陸橋物流平臺為客戶提供倉儲、拖車、二程分撥等全程物流供應鏈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 中遠海運集運(中美洲)公司現共營運廿七條美洲區域內航線,服務覆蓋南北美廿四個國家、56個港口、百餘個內陸點,構建“航線+港口+物流”立體供應鏈格局夯實基礎。

Read More

陸造船業啟動內需市場湖北打造綠色智慧船舶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造船業啟動內需市場,湖北省當局率先打造綠色智慧船舶發展新樣板。 中共工信部與湖北省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將改造近一萬艘內河船舶,至2050年全省船舶工業產值破千億,作為內河船舶建造大省,湖北省將攜手工信部,在本國內率先打造內河流域的綠色智能標準化船舶樣板。 消息指出,中共工業和資訊化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漢簽署《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合作備忘錄》,雙方以推動內河船舶綠色化、智慧化發展為導向,以發展LNG動力、電池動力以及甲醇、氫等新能源清潔能源標準化船型為重點,加快湖北省高端裝備產業突破性發展,帶動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慧轉型升級。 中共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去(2022)年九月聯合發佈《關於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的指導意見》,目標至2030年內河船舶綠色智慧技術全面推廣應用,根據前述備忘錄,雙方的合作內容將涉及六個方面: 1、提升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水準。重點發展2000載重噸以上LNG動力貨船、標準化箱式電源換電貨船、濱江、庫湖區純電池動力遊船、公務船等。 2、推動內河船舶製造轉型升級。發揮湖北省內河船舶製造業優勢,培育一批內河船舶製造骨幹企業,以提升綠色智慧船舶建造品質、效率效益為核心,以總裝建造關鍵環節數位化、智慧化改造為突破口,深化內河船舶設計建造一體化,推動船舶製造企業標準化、集約化、智慧化、綠色化生產。 3、推動長江內河船舶標準化發展。鼓勵湖北省有關單位開展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研製,推動建立覆蓋內河船舶設計、製造、管理、運維全過程的技術標準體系,打造適用于長江內河流域航道和封閉水域的綠色智慧標準化船舶系列產品,支持湖北省標準船型納入國家綠色智慧內河船型目錄。 4、提升內河船舶產業創新能力。發揮湖北省船舶科研優勢,佈局建設一批綠色智慧船能公共服務平臺、協同創新中心和融資租賃平臺,支持綠色智慧共性技術研究,開展優選船型研發與綠色智慧技術集成應用,推進氫能、氨能等清潔能源船型研發,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和產業化效率提升。 5、構建綠色智慧船舶產業生態。培育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上中下游重點企業,強化綠色智慧船舶產業輻射帶動效應。大力發展船用清潔能源產業,探索標準船型鋼材定制採購、船舶租賃、智慧運維、充換電服務等商業新模式。 6、加快綠色智慧內河船舶試點示範。支持湖北省綠色智慧船舶研發應用和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支援湖北地區先行先試,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內河綠色智慧船舶運營發展新模式,加快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 根據《備忘錄》安排,工信部將從產業升級、基地建設、科研專項、創新平臺、產融合作等方面給予湖北省指導支持,湖北省人民政府從優先過閘、基礎設施建設、老舊船更新改造補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Read More

湖北新能源電動船開工建造內河航運轉型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湖北首艘120TEU新能源純電動貨櫃示範船-漢江120TEU純電動貨櫃/散裝兩用船近日在枝江盛懋船廠正式開工建造,象徵著該省推進傳統燃油船向新能源電動船升級換代、向內河航運綠色環保智慧轉型邁出一步。 漢江120TEU純電動貨櫃/散裝兩用船配置電池驅動的雙推進電機,船長80M級,主要航行長江及漢江流域,最大裝載數為20英尺1CC貨櫃120TEU,具有綠色、低碳、環保的特點,可有效替代燃油消耗,減少有害氣體排放。 據瞭解,漢江120TEU純電動貨櫃/散裝兩用船示範是在去(2022)年九月列入“2030型綠色智慧沿海內河示範船專項工程”子工程。為落實湖北省“電動漢江”的目標,在鄂科研力量充分發揮船舶綜合電力系統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進行研發,使船體集成儲能電站的貨櫃、分散式直流的電力系統以及低速電機直推裝置等多項專業技術。

Read More

俄羅斯外貿銀行推出人民幣轉賬業務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俄國金融體系向中國大陸靠攏?據外電消息,俄羅斯外貿銀行推出人民幣轉賬業務,俄羅斯外貿銀行(VTB)宣佈推出向俄羅斯其他銀行進行人民幣轉賬業務。 依據俄羅斯外貿銀行官方消息,該銀行客戶可以開設人民幣帳戶,並向俄羅斯各主要銀行的帳戶轉賬。每筆轉賬將收取1%的手續費,但不少於15元人民幣,封頂200元人民幣。客戶每天可最多轉賬等值2000萬盧布(約合185萬元人民幣)的人民幣,每月累計最多轉賬等值100萬美元的人民幣(682萬元人民幣)。銀行轉賬業務部門主管赫拉尼洛夫預計,每月人民幣轉賬規模總計將超過一億盧布(920萬元人民幣)。 在此之前,俄羅斯最大銀行俄羅斯儲蓄銀行(SberBank)等多家銀行調高人民幣存款利率,旨在以人民幣存款吸引客戶。

Read More

東方海外北歐到蒙特利爾GEX1航線運力增至五艘船舶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東方海外為因應市場需求,泛大西洋航線運力增加,北歐到蒙特利爾GEX1航線的運力增至五艘船舶。 為持續優化服務,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東方海外將投入第五艘船舶服務於開往加拿大的 Gateway Express 1 (GEX1)航線。Gateway Express 1(GEX1)自3月3日安特衛普 Mv Tuxpan 航次開始,現有每周船期微調。

Read More

去年德對大陸逆差倍增 出口增長疲軟 進口大增逾3成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德國經濟研究所(IW)研究報告指出,去(2022)年德國對大陸逆差倍增,出口額增長疲軟僅增長3.1%、進口大增逾三成。 根據報告,德國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到達前所未有的地步,去(2022)年德國與大陸貿易逆差高達840億歐元,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多,2021年德國對大陸貿易逆差為394億歐元。  如此大的貿易赤字,創下兩國經濟交往史上的最高紀錄,對2010年後幾乎穩坐全球貿易順差頭把交椅的德國而言非同尋常。在此之前,德國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也是常態,即使出現逆差也大多低於兩位數。 德國經濟研究所分析認為,進出額的此消彼長本來不是什麼問題,但較大規模或較快增長的貿易差額則意謂著一種風險,出口強國德國對大陸的出口額為1070億歐元,進口額則多達1910億歐元,進口比出口多出80%,完全屬於嚴重失衡。造成貿易逆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德國對大陸的進口大幅增加。2022年來自中國大陸的進口從33.5%的高起點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儘管德國從各個國家的進口總額也增長了24%,但這主要是受能源成本上升的影響,對從大陸進口的產品,這一點的影響並不明顯。 另一方面,德國對中國大陸出口額的增長非常疲軟,2022年僅增長3.1%,遠低於德國對各個國家出口總額14.1%增長率。因此,大陸在德國最重要的出口夥伴中從第二位下滑到第四位,對其出口額下降到6.8%,甚至低於2018年的水準。 報告稱,德國之所以從中國大陸進口了更多的商品,可能與此前執行的“清零”政策有關,由於那段時間大陸的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因此中企將目光放在了全球市場,隨著大陸國內市場的復甦,出口到德國的商品就會再次變少。 德國經濟研究所也認為,中國大陸商品有持續性的優勢:成本低廉。反觀德國,因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就更願意購買大陸的廉價商品。

Read More

去年第4季製造業產值4兆1,426億元減幅4.01%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根據經濟部統計,全球受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產業鏈持續去化庫存,加以上年同期比較基期偏高,去(111)年第4季製造業產值4兆1,426億元,較上年同季減少4.01%,結束自109年第4季以來連續8季的正成長。 第4季以傳統產業產值減少較多,其中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業因終端市場消費動能減弱,產業鏈面臨庫存調整,投資轉趨保守,業者調降產能因應,致產值分別年減30.62%、26.83%、12.96%及4.21%;石油煤製品業受惠國際油價仍高於上年同期,產值年增13.34%;汽車及其零件業則因部分新車上市熱銷及料件短缺情況緩解,產值年增8.08%。 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年增7.76%,其中積體電路業受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推升晶片需求,產值攀升至7,869億元,為歷年單季新高,年增33.51%,惟液晶面板因終端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弱致價量齊跌,產值年減48.24%,抵銷部分增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受惠雲端資料服務需求暢旺,以及缺料情況改善,帶動伺服器及網通設備產出增加,產值年增17.32%。 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111年第4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31.79,結束自108年第3季以來連續13季正成長,較上年同季減少6.25%。展望未來,雖新興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商機持續擴展、缺料問題緩解,可望挹注我國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惟全球經濟仍面臨通膨及升息壓力,以及俄烏戰爭衝突和美中科技戰等不確定因素干擾,恐抑低我國製造業生產表現,後續發展需密切關注並審慎因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