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控無人機APP更新Drone Map 2.0啟用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為無人機玩家建置的「Drone MAP」APP已完成更新,「Drone MAP 2.0」正式啟用,除原有功能外,新系統不僅可查詢所屬無人機活動資訊,活動時並可透過系統報到、報離,並接收即時資訊。 民航法遙控無人機專章實施即將屆滿三年,新制實施時,民航局基於遙控無人機主為大眾休閒娛樂使用,因此為國人建置「遙控無人機管理資訊系統」與「Drone MAP」APP。 民航局指出,包括遙控無人機註冊、人員考照測驗、法人團體能力審查、飛航活動申請及確認禁限飛空域等,均可透由系統申辦或查詢。而為了進一步強化行動服務功能,「Drone MAP」已經完成更新,並於今天配合民航局76週年局慶啟用。 民航局表示,「Drone MAP 2.0」除維持原有查詢天氣資訊、個人所擁有的遙控無人機及操作證等資料外,並優化使用介面,增加個人可在登入後,查詢所屬的遙控無人機活動資訊並進行報到、報離,且可查詢個人歷史飛行紀錄,另可推播相關宣導及公告資訊,以利即時接收相關資訊。 此外「Drone Map 2.0」啟用後,更提供個人可在APP上查看持有遙控無人機虛擬操作證,隨時掌握操作證之效期,也可在主管機關查察時,直接作為證明。 隨著遙控無人機應用多元發展,民航局表示,已著手蒐集國際間無人機交通管理規範,後續將動態檢討相關法規配套措施,並與縣市政府合作推動無人機產業發展,以滿足我國實際作業需求,期望在「安全的飛」、「有秩序的飛」等前提下,創造更友善的遙控無人機使用環境。

Read More

日本郵船預期今年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航運業普遍看淡今年業績,ONE成員之一的日本郵船(NYK)預期今年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據悉,日本郵船至今年三月底結束的年度預計利潤將創紀錄的超過一兆日,日郵總裁Hitoshi Nagasawa在新年度談話中表示,該公司預計本年度利潤將創下紀錄,截至2023年三月底的財務年度獲利將超過一兆日圓(約合74億美元),且年度獲利將打破前一年創歷史新高。 日本郵船集團旗下公司Ocean Network Express(ONE)、Yusen Logistics和Nippon Cargo Airlines,以及散裝船部門均獲得可觀收入。惟自今年四月開始的新年度,Nagasawa認為俄烏衝突、通貨膨脹和班輪市場行情下滑均可能會使今年成為充滿挑戰的一年。

Read More

CCFI下探一千兩百點 歐洲航線跌幅近1成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2023年貨櫃船運市場已進入第三週,惟截至上週(1/13)運價行情持續走跌,上海航運交易所數據顯示,CCFI下探一千兩百點(1201.55點),一週跌幅4.3%,所列十二條航線僅地中海與紐澳兩線小幅回升,其他航線呈現不等跌幅,其中歐洲航線跌幅近一成,且指數由前一週的超過一千七百點(1753.37)跌破一千六百點。 前述十二條航線運價指數與前一週(1/6)波動如下:日本1020.63(-3.2%)、歐洲1584.12(-9.7%)、美西822.62(-2.5%)、美東1333(-2.3%)、韓國901.38(-10.1%)、東南亞672.11(-3.5%)、地中海2183.06(+0.6%)、紐澳1260.6(+1%)、南非1604.75(-4.2%)、南美667.25(-1.4%)、東西非718.91(-9.3%)、波紅1154.69(-1.1%)。 德魯里在其貨櫃預測報告中指出,2023年的船隊增長率相對較低,為1.9%。供應鏈擁堵的緩解將增加有效運力19%,使市場恢復到供應過剩的狀態。當前運能削減措施尚未實現,閒置船隊的比例僅略高於三個月前,拆船則才剛開始。 疫情時的嚴重供應鏈中斷和貨櫃運輸擁堵狀況到了近期情況已出現改變。由於庫存過剩、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受到壓力,至少在2023年上半年,貿易增長前景將極具挑戰性。 德魯里表示,雖然亞洲-美西和亞洲-北歐航線的盈利能力正迅速下降,但航商仍能盈利,致運能削減動力不足。但如果不加強運能管理,航線的成本將很快超過收入,相對跨大西洋往返航線的收入仍高於成本,成為盈利最好的東西向航線。 由於不同航線在未來幾季表現將不同,亞洲-美國航線可能會更快面臨壓力,預計年中,整個前景應會趨於樂觀,盈利情況將走向正常狀態,不致降到疫情前超低利潤水準。

Read More

長榮航上月營收額超過華航 全年增近33%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據兩大國籍航空公司公告去(111)年截至十二月份業績,長榮航空上(十二)月營收額已超過中華航空,華航當月營收呈現負成長,全年度營收仍由華航領先,但營收成長則以長榮航空超過三成較高。 華航去年一至十二月營收累計為新台幣1507.21億元,比前(110)年度的1388.54億元年增率8.55%,其中十二月營收額141.75億元較前年同月的169.18億元減少16.21%,亦低於同時期長榮航空營收額。 長榮航空去年全年營收以1380.68億元較前年度的1038.72億元大增341.96億元,年增率高達32.92%,其中十二月份單月營收達146.78億元較前年同月的123.71億元呈現18.65%兩位數成長。

Read More

臺北關籲請納稅義務人及早繳納稅費 以免因春節期間產生滯納金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北關表示,今(112)年春節連續假期自1月20日(星期五)起至1月29日(星期日)止,長達10天,凡稅款繳納截止日在此期間者請納稅義務人儘早繳納。 如未能於連續假期前處理,請務必於假期結束後第一個工作日,亦即112年1月30日(星期一)繳納。若逾期未繳納者,將依法加徵滯納金,請民眾注意辦理。該關亦提醒採用「先放後稅擔保額度帳戶」的廠商或報關業者,請檢視其保證金額度是否足夠,以利貨物順利通關。

Read More

財政部預告修正進口貨物稅則預先審核實施辦法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預告修正進口貨物稅則預先歸列實施辦法,本次修正主要是為配合實務執行需求,擬具本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修正重點包括為使辦理補件及申請延長補件有明確依據,並增進案件辦理效率,爰增訂補件期限及申請延長補件期限規定。 另外,依關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七條第五項、第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處理之案件,海關應依職權核定稅則號別,不以有稅則號別爭議為限,為避免執行疑義,爰刪除「稅則號別爭議」文字。 新型產品之貨品性質認定較為複雜,導致判定稅則困難度提高,爰增訂海關得予延長案件處理期間機制,俾使案件審議兼具彈性及正確性。增訂申請人提供錯誤或不實資料致影響稅則預先審核結果者,海關不受預先審核結果拘束。

Read More

關貿網路去年營收22.69億元 創歷史新高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關貿網路公告去(2022)年12月營收2億7,315萬元,累計全年營收22.69億元,創下成立26年以來歷史新高。 關貿網路董事長張陸生表示,去年全球受疫情及俄烏戰爭、通膨影響,國際貿易量大幅下降,關貿網路提早預作準備,看準數位化時代需求,持續深耕數位轉型,將業務發展至金流、雲端服務、AIoT大數據分析以及RPA流程自動化服務等應用,營收未因上述外在環境而影響,反而穩定成長,創下關貿網路成立26年以來歷史新高。 張陸生指出,去年底已通過董事會核定,預計5年內在數位應用擴大投資,以RPA產品整合T-Cloud雲服務,簡化高重覆性及節省人工作業時效;透過智慧影像辨識軟體擴大場域及技術服務應用,針對來客相關屬性資料進行分析,結合門市銷售數據等多元資料與分析模型建構,協助門市銷售管理效益。未來關貿網路將持續推動數位創新,加強既有客戶黏著度及增加新服務市占率,創造新營收。 現今百工百業面臨嚴峻考驗,關貿網路在公司治理首重內部組織與人才發展,並建構多項員工福利,除每年固定調薪、設置員工持股信託、彈性多元健康檢查、免費午餐及流感疫苗接種、增加激勵獎金制度、辦公室環境優化以外,同時避免人才短缺提供高額獵才獎金。此外,為體恤員工養育兒女辛苦,更是為員工加碼豐厚育兒補助金,打造關貿幸福企業。

Read More

邁向2050淨零排放 搶占減碳商機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智慧財產局表示,「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標,要達到碳中和,綠電雖然是關鍵的因素之一,但是「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更是被視為邁向淨零排放的最後一哩路。為協助業界了解CCUS技術的全球專利布局,該局整理分析CCUS專利申請的趨勢與各國申請人專利布局的情形,提供產業界參考運用。 智慧局統計,全球有關CCUS的專利技術共計約12,610案(專利家族),其中「碳捕捉技術」約7,406案、「碳再利用技術」約4,399案、「碳封存技術」約805案,隨著全球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視,CCUS相關申請案件數也持續增長。經探討全球布局後發現,市場大小及對於相關議題重視程度會影響申請人的布局規模,其中以中國大陸、歐洲、美國數量較多,且多為在地申請。 碳捕捉技術中,以將排放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溶於吸收劑進行捕捉之吸收技術的相關案件最多,技術也最成熟,占39.1%;其次是在排放氣體中,將二氧化碳附著在吸附劑上進行捕捉之吸附技術占26.7%,再者是透過排放氣體通過有機或無機材質的薄膜,使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之薄膜分離的技術占12.5%,雖然吸收技術的專利案件申請量占大宗,但利用吸附及薄膜分離技術的專利案件申請量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顯示各國申請人在碳捕捉技術的研發,正朝向多元技術發展。 智慧局表示,我國在碳捕捉技術的專利申請量較少,但仍有企業或學研機構經由自身的製程對於碳捕捉相關技術進行研發與專利布局,例如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台灣水泥公司共同合作,利用鈣迴路的方式進行二氧化碳的捕捉,以減少水泥製程中的能耗及額外產生的二氧化碳,為碳捕捉的技術占得先機。 碳再利用技術的應用相當廣泛,舉凡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甲烷等化學品,甚至可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新穎碳材,例如石墨烯、碳管、碳纖維等。在二氧化碳再利用的應用中,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占11.4%)以及甲烷(8.3%)的專利申請案件量較多。由於該類技術可提升石化產業競爭優勢,我國中油、台塑等大企業均往此方向發展,而中鋼也發揮其在地優勢,與附近石化業者合作進行鋼化聯產,將碳捕捉及再利用(CCU)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另外,全球新穎碳材的研發數量不多,目前投入者多屬新創公司,對於我國中小企業而言,可將二氧化碳生成新穎碳材的技術視為一個新的商機。 碳封存技術主要以擁有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國家或開採公司的申請案件量最多,其中,透過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底下之油氣層,在採集油氣同時將二氧化碳封存在油氣層中之技術最多占48.1%。但因我國非主要天然氣或石油生產國,且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層中,除受限於法規制度外,也需取得附近居民的認同,實行難度較高。

Read More

世銀全球經濟展望2023年增長預期調降至1.7%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世界銀行公佈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今(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調降至1.7%,低於去(2022)年六月預計的3%成長率。 報告中說,2023年1.7%的經濟增長預期將是近卅年來經濟增速的第三低,僅高於發生全球衰退的2009年和2020年。受通脹高企、利率上升、投資減少以及俄烏衝突對經濟活動擾亂等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正在急劇放緩。 世行預計,2023年和2024年全球經濟將分別增長1.7%和2.7%,較此之前預期分別調降1.3和0.3個百分點。95%的發達經濟體和近70%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長都較此前預測有所下調。發達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長為0.5%,較之前預期調降1.7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長為3.4%,較之前預期調降0.8個百分點。其中美國2023年經濟增長0.5%,歐元區為零增長,中國大陸則增長4.3%。 報告還預計,未來兩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8%,比2010年至2019年的平均水準低一個百分點。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預計2023年至2024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僅有1.2%,將可能導致貧困率出現上升而非下降。

Read More

MSI:2023年貨櫃航運前景貿易增長等三要素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今(2023)年貨櫃航運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航運諮詢機構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MSI)指出,2023年有三個因素對貨櫃航運前景相當重要-貿易增長、船隊增長速度及規模、擁堵與運力的管理。 MSI預測,2023年和2024年貨櫃船隊運能將增長7%,2025年則將超過平均增長率,如果報廢量不高,船隊每年的增長率將高達一成。MSI發佈航運市場季報認為,整個貨櫃船運板塊或在2023年陷入低迷,並可能持續到2024年。 市場分析指出,國際經濟景氣疲軟,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持續,加上廠商消化庫存需要時間,造成國際海運需求疲弱,遠東到全球貨量全面下滑。許多貨櫃船公司為了春節長假和年後淡季打算,開始累積壓艙貨,殺價搶貨甩櫃。其中美東線仍有利可圖,吸引船公司持續投入,加上美西線運價跌深,近期許多原本從美西線轉往美東線的船舶開始回流,都是造成美東線大跌的原因;波斯灣、紐澳、西非、南美等航線,非聯盟船舶較多,殺價搶貨更激烈。 目前貨櫃船大量停航情況已經在陸續上演中,統計顯示,受運量減少截止去(2022)年底全球不活躍貨櫃船運能佔比5.5%達到261艘,其中閒置運能達93艘,全球最大咖地中海航運(MSC)閒置船舶多達23艘,這種情況在今年第一季會更加明顯,減速、減班的情況會更多。 由於市場不確定性因素高,今年上半年市況不明朗,市場預估,第一季市場可能較清淡,隨著美國庫存消耗、通脹與能源價格緩解,加上預期主要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第二季需求可能慢慢變好,期待第三季價量可以回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