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學會舉辦航運物流學術論文國際研討徵稿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由中華航運學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共同主辦之﹁2023年航運物流學術論文國際研討會﹂將在今年五月下旬召開,本次研討會主題為「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與策略(New Technologies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該學會並自即日起辦理徵稿。 航運學會表示,依作業時程,論文摘要提交:2023/4/10,全文投稿期限:2023/5/10,作者最後報名期限:2023/5/10,會議期間:研討會全程2023/5/24 ~5/27,主要會議2023/5/25 ~5/26,相關訊息請洽中華航運學會2023年航運物流學術論文國際研討會主席、中華航運學會 理事長呂錦山及秘書長林上閔,學會電話: (○二)二三二一一一○一或參見中華航運學會官網。 該學會指出,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蘇伊士運河與港口的阻塞、以及烏克蘭戰事等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物流斷鏈,運價節節上升,喚起了全球對於航運物流的重視與關注。然隨著戰事未息、通貨膨脹與升息下,全球景氣逐漸趨緩,運價也從去年的第四季開始顯著下滑,加上國際海事組織對於環保與安全政策的規範要求下,航運物流產業持續面臨著不同的衝擊與挑戰。因此,如何能應用新的科技與策略,在變動的環境中永續經營與發展,成為航運物流產業與政府關注的重要課題。 有鑑於此,本次研討會會議主題訂定為「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與策略(New Technologies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邀集國外專家學者及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先進與會與投稿,彙集各界意見並進行交流,共同探討現在與未來需要面臨且值得探討的航運物流相關的課題。優質論文將被推薦刊登於「航運季刊」與Maritime Business Review (ESCI and Scopus Index)國際期刊(以英文為主)。 至於研討會的議題涵蓋下列各項主題(但不侷限),投稿論文中英文皆可:無人船議題( 法規、科技與安全 )、數位化科技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科技應用、郵輪經營與管理、渡輪與沿海航運、港口策略與管理、海運政策、財務管理與投資、船舶租賃與承攬、脫碳策略、永續經營、綠色航運與企業社會責任,安全與保安、海上保險、海上風險管理、航空經營與管理、機場規劃、機場經營策略、複合式運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運量預測、市場分析、服務品質與顧客行為分析、人力資本、教育與訓練。

Read More

進口大陸物品應依貨品主管機關所訂輸入規定辦理同意文件 以免受罰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關務署表示,有進口管制輸入大陸物品需求者,除應先向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下稱貿易局)申請專案許可文件外,尚應依貨品主管機關所訂輸入規定,取得該主管機關同意文件,方得輸入,以免受罰。 關務署舉例說明,進口中國大陸製粉條類產品,例如中式麵條、寬平麵條及米粉條等,都屬於管制輸入大陸物品項目,且涉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主管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應符合該署輸入查驗規定;中國大陸製紡織品,例如印花床上用織物製品,亦屬管制輸入大陸物品項目,並涉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主管之商品檢驗法,應符合該局應施檢驗規定。準此,輸入前揭管制輸入貨物除須取得貿易局專案輸入許可證外,另須通過貨品主管機關審驗並取得同意文件,方得進口。 關務署籲請進口人於進口中國大陸製物品前,先至貿易局官網(https://fbfh.trade.gov.tw/fh/ap/queryCCCRegFormf.do?)查詢該貨品是否屬大陸物品不准進口品項及所涉輸入規定,並事先向該貨品相關主管機關申辦同意文件,以避免違規受罰。倘經海關查獲未經同意輸入管制大陸物品者,均移請貿易局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裁處停權或廢止廠商登記資格;若未取得其他主管機關同意文件,亦將移請相關機關依其主管法規裁處。

Read More

前兩月大陸進出口降順差持續擴大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共海關總署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大陸進出口以人民幣計呈現微降,以美元計則比去(2022)年同期降幅達百分之八,惟因進口降幅較大均呈順差擴大。 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大陸進出口總值6.18兆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微降0.8%,其中出口佔3.5兆元增長0.9%,進口2.68兆元亦下滑2.9%,貿易順差8103.2億元擴大16.2%。按美元計價,同時期進出口總值8957.2億美元則滑落8.3%,其中出口佔5063億美元下滑6.8%,進口3894.2億美元亦降10.2%,貿易順差1168.8億美元擴大6.8%。 統計分析,今年前兩個月大陸外貿進出口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前兩個月一般貿易進出口4.01兆元增長1.2%,佔其外貿總值的64.9%,比去年同期提升1.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24兆元增長3.1%,進口1.77兆元下滑1.2%。同時期加工貿易進出口1.16兆元下滑10.6%佔18.8%,其中出口7681.6億元下滑6%,進口3958.7億元則降18.3%。此外,以保稅物流方式進出口7785.5億元增長6.1%,其中出口3024.9億元增長6.8%,進口4760.6億元增長5.6%。 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超過五成,前兩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3.16兆元增長5.3%,佔大陸外貿總值的51.2%,比去年同期提升三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佔2.14兆元增長6.5%,進口1.02兆元增長2.9%。國有企業進出口1.05兆元增長5.3%,佔外貿總值的17%,其中出口2889.3億元增長11.1%,進口7596.1億元增長3.3%。同時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95兆元下滑12.2%,佔大陸外貿總值的31.6%,其中出口1.05兆元下滑11.1%、進口8962.1億元亦減少13.4%。

Read More

2023年臺英創新研發合作計畫徵案 4月24日起正式收件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技術處與英國創新局(Innovate UK)昨(8)日共同宣布啟動「2023年臺英創新研發合作計畫」徵案,鼓勵包括:智慧科技、綠色能源科技、智慧製造、材料與生物科技及運用資通訊技術的創新服務領域進行合作。臺英政府將以共同提供研發經費補助的方式,實質推動兩國產業進行雙贏的研發合作,有意申請之廠商可於今(112)年4月24日至7月19日間投件。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自去(111)年11月9日第25屆臺英經貿對話會議簽署「臺英創新研究發展合作備忘錄」後,雙方經多次研商,擇定臺英優勢互補之重點領域正式展開雙邊科研合作計畫。英國於基礎科學、材料、生醫與資通訊等方面擁有領先全球之優勢;臺灣則有優良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與醫療器材產業等,相信透過兩方優勢整合,除可強化臺英技術創新合作夥伴關係外,亦可協助臺灣產業與國際接軌。 此次臺英產業創新研發計畫,英方本年將投入200萬英鎊(約新臺幣7,500萬元)補助與臺灣進行研發合作的英國廠商,經濟部技術處則以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補助與之合作的我國業者。本年度?案重點補助領域包括智慧科技(下世代通訊、半導體技術等)、綠色能源科技(電動車、氫能運輸、再生能源等)、智慧製造、材料與生物科技(醫藥、醫材等)及創新服務(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然非屬上開領域之具研發價值計畫亦可申請,計畫期程為2~3年、規模不限,惟補助經費最高以我方投入經費之百之五十為上限。 本計畫申請日自112年4月24日至7月19日止,由於提案廠商於遞件時需須提供與英方合作廠商簽署之共同提案書及相關證明文件,為協助國內業者尋找合作夥伴,經部技術處亦有推動臺英創新合作團隊人員協助媒合及提供協助,諮詢電話為(03)591-3596(林先生),歡迎有意與英國夥伴合作的臺灣廠商可加運用。 計畫詳細資訊請於「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網站參閱(https://aiip.tdp.org.tw/Page?itemid=11&mid=47)。

Read More

今年前2月出進口值雙降 下滑百分19.2%及13.3%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根據財政部分析今(112)年2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在出口方面,2月出口310.5 億美元,較上月減1.5%,較上年同月減17.1%(按新臺幣計算減10.0%);累計1至2月出口62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19.2%(按新臺幣計算減 11.4%)。 進口方面,2月進口287.0億美元,較上月減1.6%,較上年同月減9.4%(按新臺幣計算減1.6%);累計1至2月進口578.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13.3%(按新臺幣計算減4.9%)。出入超2月出超23.5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34.3億美元;累計1至2月出超4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60.2億美元。 財政部分析,由於終端需求不振,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減弱,加上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壓抑廠商備料意願,與外銷淡季因素疊加下,2 月出口 310.5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同步下降至近24個月低點。 主要貨品出口多呈頹勢,其中電子零組件受消費性電子市況低迷、供應鏈庫存水位偏高,抑低積體電路、印刷電路等外銷,年減17.8%;傳產貨類中,塑橡膠、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因市場需求收縮、價格普遍較上年同月下跌,各減25.3%、24.1%,化學品因石化原料買氣欠佳,惟藥品出口增加抵消部分減幅,年減14.3%,礦產品則年增13.4%。累計前2月出口,以光學器材、塑橡膠及其製品減逾3成較為疲弱。 主要市場方面,2月僅對日本出口年增1.0%,其餘均呈減勢,以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年減30.2%,跌幅最鉅,主要貨品出口全數下滑;而對美國、東協、歐洲各年減13.7%、11.1%、4.8%。累計1至2月對陸港、東協、美國出口分別下滑31.8%、19.2%、14.1%,皆為近14年同期最大降幅,其中對陸港出口占總出口比重34.3%,創20年來同期新低;對歐洲、日本出口分別減0.9%、增2.1%。 展望未來,高效能運算、資料中心、車用電子、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及數位轉型商機,可望挹注我國出口動能,惟全球通膨、主要經濟體升息壓力仍在,外貿需求持續降溫,加上俄烏戰爭膠著、美中科技爭端等不確定性潛存,國際經濟前景偏向保守,我國上半年出口仍將承受相當壓力,有待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Read More

營利事業列報扣除虧損 不得僅扣除至營利事業所得稅起徵額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表示,依所得稅法第39條第1項規定,營利事業以往年度營業之虧損,不得列入本年度計算。但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會計帳冊簿據完備,虧損及申報扣除年度均使用藍色申報書或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如期申報者,得將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之前10年內各期虧損,自本年純益額中扣除後,再行核課。 該局說明,營利事業如符合前揭法條但書之扣除虧損規定,且當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前之所得額未達所得稅法第5條第5項第1款規定之營利事業所得稅起徵額新臺幣(下同)12萬元者,可依規定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無須將稽徵機關核定之前10年虧損自當年度純益額扣除。惟倘營利事業當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前之所得額,超過上開起徵額者,其依規定將前10年核定虧損金額自當年度純益額扣除時,尚不得僅扣除至起徵額,以杜取巧。 該局舉例說明,甲公司110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申報全年所得額87萬元、前10年核定虧損本年度扣除額75萬元,課稅所得額12萬元,應納稅額0元,嗣經該局查核發現其109年度經稽徵機關核定前10年虧損未扣除餘額為125萬元,且其110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前之所得額87萬元,已超過上開12萬元起徵額,惟甲公司僅扣除至起徵額,與前揭規定不符,經該局核定甲公司前10年核定虧損本年度扣除額為87萬元(即110年度全年所得額),未扣除餘額為38萬元(=109年度核定未扣除餘額125萬元-110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87萬元)。 該局提醒,營利事業申報全年所得額超過營利事業所得稅起徵額者,於列報前10年核定虧損扣除額時,不得僅扣除至起徵額,以免被稽徵機關調整,影響自身權益。

Read More

基隆港郵輪今年預報到港72航上看10億產值

記者李錫銘/基隆報導 基隆港郵輪產業疫後再升級!台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指出,疫情後基隆港郵輪市場發生了質變,按今(112)年到港航次屬性推估北北基可上看十億產值。 前述基隆港郵輪市場質變包括以帶來外國旅客為主的掛靠港航次罕見地超過母港航次,母港航次中也增加了許多外國旅客搭機來台、在基隆港轉乘郵輪的Fly-Cruise 航次,另如麗晶(Regent) 、龐洛(Ponant)等高端、探險型郵輪品牌比例明顯增加,部分疫情前從未規劃台灣航線的郵輪品牌-途易(TUI)、國家地理探險(National Geographic Expeditions)等,也在解禁後即預報靠泊基隆港航次,顯示基隆港郵輪市場於疫情後已朝向多元、體質健全的方向邁進。 根據2023年基隆港預報計有72航次郵輪靠泊,包括母港作業31航次、掛靠港作業41航次,其中有五次可見雙郵輪同時在港,並有高達十二艘郵輪首航基隆港,總計預估帶來28萬以上旅客人次。基隆港務分公司高傳凱總經理表示以112年到港航次屬性推估北北基可上看十億產值,若回到全盛巔峰時期則估計將有40億產值。 台灣港務公司未來對外將持續向國際郵輪業者行銷、爭取航線,對內則將協助整合區域觀光、郵輪補給物流資源,期有助於整體產業的永續發展與經營。

Read More

韓國際貿易收支連續12個月赤字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韓國國際貿易收支連續十二個月出現赤字。 韓國政府公佈貿易數據指出,上(二)月韓國對外出口減少7.5%,與此同時進口增加3.6%,韓國國際貿易收支連續十二個月出現赤字。 據悉,韓國主力出口項目半導體類產品受價格下跌等影響導致出口額下滑,以及能源類產品進口額增大是影響韓國貿易收支的主要因素,此係該國自1995年一月至1997年七月連續貿易赤字後,時隔廿五年首次出現長達一年的貿易赤字。 根據分析,受國際局勢以及全球經濟走勢等長期影響,短期內韓國國際貿易赤字恐將持續。

Read More

民航旅客量1月達3百萬人次市場復甦明顯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今年一月份我民航機場貨物量續走跌勢,旅客量卻因國境解封走強,當月旅客量達到三百萬人次,市場復甦跡象明顯。 交通部統計顯示,一月份我機場旅客量達307萬人次,相較去(111)年同月的67萬人次呈現356.03%近四倍增,其中國際線旅客量已反轉連續三年低於國內線態勢,兩岸航線仍因航點增量受限。 交部統計,當月國際線旅客量佔225萬人次較去年同月僅七萬人次年增率達卅倍(+3059.71%),並佔總量的七成三,同時連續四個月超過國內線旅客量,國內線一月份旅客量為74萬人次,比去年同月增加近三成(+29.72%),兩岸航線八萬人次雖較去年同月的三萬人次與前(十二)月的四萬人次有增量但不復疫情前情況。 若由三大機場旅客量來看,一月份客運量分別是桃園機場207萬人次(+2146.67%)、松山機場卅萬人次(+106.79%)、高雄機場22萬人次(+189.09%)。

Read More

貨櫃船運價指數CCFI/SCFI續走低美西線微升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上海航運交易所市場週報顯示,貨櫃船運價指數CCFI/SCFI截至上週(三日)持續走低,各航線平均降幅將近兩個百分點,CCFI跌至1057.68點,較前週續跌1.9%,SCFI則自2/17當週跌破一千點續跌至931.08點。 按航線來看,十二條航線僅美西、南美、波紅三條航線有所回升但升幅有限,其中美西線由前週(2/24)的779.96點升至781.02點,波紅線由前週的1115.86點升至1116.45點,南美線係由前週的608.02點升至640.77點升幅較大,但與去(2022)年曾達千點行情仍有差距。 前述十二條航線運價指數波動比較如下:日本線961.19點相較前週千點行情(1027.08點)下滑6.4%,歐洲線1379.05點(-1.1%)係自前週跌破一千四百點續降,美西781.02點(+0.1%)、美東線1083.66點(-3.1%)、韓國線788.38點(-5%)、東南亞線605.36點(-4.6%)下探六百點,地中海線1835.08點(-1.5%),紐澳線935.14點(-3.5%)、南非線1208.59點(-4.1%)下探一千兩百點,南美線640.77點(+5.4%)、東西非線582.26點(-4.2%)已跌破六百點,波紅線1116.45點(+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