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14日孫中山先生在此主持緊急會議 文、攝影/翁少非
走訪檳榔嶼打銅街120號,沉浸在這歷史場景良久,總想梳理自己的心靈。
檳榔嶼,馬來西亞第一大島,位於馬來亞半島西北側,最早被記載在明代《鄭和航海圖》裡,其檳城現為大馬第二大城市,華裔人口佔一半以上,是清末孫中山先生及中國同盟會、革命黨在東南亞的根據地。
老一輩華人之所以稱「檳榔嶼」,是這座小島種有許多檳榔樹。後來,馬來文改稱「Pulau Pinang」,音譯為「庇能、屏南」。1910年,在革命事業陷入低潮之際,孫中山先生轉赴檳榔嶼重整旗鼓,冀望奪取廣州當為革命首都,11月13日在此策畫第三次廣州起義,這次的會議因此被稱為「庇能會議」。
由於弟弟在霹靂州太平(Taiping)設廠,離檳榔嶼車程僅一個多小時,每來探親常到此一遊。有一年,到中路的「孫中山紀念館」參觀時,獲悉「庇能會議」後隔日,孫中山先生又在南洋同盟會總部(打銅街120號)召開「緊急會議」,就深深吸引我,隨即問路到這兒。
街名「打銅街」多麼遠久的生活樣貌,就像古井的水桶汲起懷古之情;而這場會議冠有「緊急」之稱,更激起我探究之緒。
「沒錯,當天就是在此商討:如何執行庇能會議的議決,廣州起義箭在弦上需要金援,希望能以檳城為起點,向全世界的華僑募集軍需。」華人導覽許先生說:「當時孫中山先生主持會議,發表動人的演說,言時聲淚俱下,同志都大為感動竭力捐款,當場就募得八千餘元。」
之後,隔年4月27日(農曆3月29日)廣州起義,殉難的72位烈士(後考證共86人)葬於廣州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之役」。10月10日武昌起義,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結束長達兩千年的帝制政體。這場的緊急會議,可謂是革命成功的重要之鍊。
半瞇著眼睛,我凝聽導覽解說,不知不覺的幻化成光點,穿梭時空回到這一百多年前的時空,彷彿還看到孫中山先生站在會議桌前演說:「…惟念際此列強環伺,滿廷昏庸之秋,苟不及早圖之,將恐國亡無日,時機之急迫,大有朝不保夕之概…」
如此的悲憤沉痛、慷慨激昂,字字句句都撼人心弦。革命,要冒著生命危險,在檳榔嶼至少有八處是孫中山先生和支持者的活動場所,大都選擇隱密、進出不會引起注意,並且易於脫身之處。其中,打銅街,巷道狹窄曲折,周邊各種族混雜而居,沿路有好幾條小巷、秘密通道,可通往廟宇或回教堂院子。若遭搜捕,就容易避走脫困。
打銅街120號是其排屋之一,為土生華人(Baba Nyonya,峇峇娘惹族)謝裕生所有,後被貿易商林文耀購得,1909年檳城書報社和同盟會檳榔嶼分會遷入,1926年由莊忠水擁有,以家族商號「莊榮裕」在此營業。老屋年華老去,準備出售。莊忠水的外孫女邱思妮(大馬古蹟文史工作者)因其母曾住在此生活,這建築又富有歷史價值,遂說服母親於1993年買下,著手進行整修,悉心恢復原貌,並蒐集相關資料、圖片,成立「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開放供人參觀。
「每個世代各有不同的苦難,在國家內憂外患面臨存亡之時,孫中山先生奔走世界各地,激發與凝聚了海外華人愛鄉愛國之情。」熱情的許先生解說館中的歷史資料,不時流露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得知我來自台灣,便和我親切交談。
在我的心目中,國父孫中山先生是集「有理想理念、能勇於倡導與積極實踐」於一身的革命家和建設家,不僅感佩他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貢獻,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人類以互助為原則」的經濟思想,亦梳理了我混亂的心智,讓我得以用這樣的框架,在複雜的現實世界去安置身心。
沉浸在這歷史場景良久,再次梳理了心靈。人生旅途中,有幾個停泊過的地方,都讓自己有所滋長與慰藉。於是,如同記憶母校屏師校址「林森路一號」般,這檳榔嶼的「打銅街120號」,也烙印在我的心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