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蕭敬樺提醒,做股四頭肌強化運動時,記得腳板朝上;做抱膝運動時,留意勿駝背。(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蕭敬樺指出,膝關節能正常活動,仰賴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尤其以「股四頭肌」為主。適當運動可以使股四頭肌強壯有力,關節活動度靈活順暢,保養出健康的膝關節。
當活動量甚多,膝蓋負重增強就會造成磨損;當活動太少,首先影響肌肉力量下降、甚至萎縮,會感到腳無力,以及關節活動力下降,導致僵硬、容易發生關節內積水的情況。
蕭敬樺說,76歲老先生過去每天到學校走操場,疫情期間多數時間待在家裡坐著看電視,平均運動量不到以前的1/4。最近校園重新開放,恢復運動的他卻感覺雙腳無力,原本走10圈操場沒問題,現在走2圈就軟腳。另名67歲婦人因社區排舞班重新開課,一晚跳下來覺得膝關節卡卡,隔天關節腫脹不適。
蕭敬樺表示,老先生與婦人都因長時間沒有活動,造成膝蓋不適。老先生主要因股四頭肌力量下降,婦人則是關節活動度出了問題,倘若未即時妥當治療與保健,症狀反覆發作,可能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開端。
蕭敬樺提醒,適當運動可使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強壯,且可維持關節活動度。當一段時間活動度驟減,運動量與品質過度變少,就會讓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肌力變弱,增加關節負擔、加速膝蓋退化,進而膝關節僵硬活動不良,持續惡性循環就會讓整組膝蓋壞了了。
蕭敬樺指出,原發性為老化,軟骨退化、磨損的過程;續發性則是其他先天的關節病變、發育不全、創傷、風濕免疫等慢性疾病所致。家族遺傳史和先天關節病變或慢性疾病可能有關,但遺傳並非退化的全部成因。7~8成以上的關節退化成因,還是原發性的老化造成,只要適當做護膝運動,有助延長膝蓋使用。
目前國內民眾面臨原發性膝蓋退化問題,女性平均年齡約55~60歲、或在更年期停經後3~5年內,男性則約65歲。但從事高負荷的勞力工作者,膝蓋退化可能提早發生,體重越重、膝蓋退化也可能愈早發生。
蕭敬樺舉例,最常見的散步、走路,有助於維持關節活動順暢度。但走平地訓練肌肉力量有限,且需不需要走到萬步因人而異。假使民眾走到萬步,卻出現膝蓋腫脹痠痛,甚至積水就醫等情形,對於膝蓋保健反而沒有正面幫助。每個人都該有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可採漸進方式,測試自己可承受、但不會對膝蓋造成負擔的平衡步數。
蕭敬樺強調,真正有效的護膝運動可分成不同等級,對膝蓋訓練強度最好的運動包括平抬腿運動、高抬腿運動、核心肌群訓練、負重抬腿或是適當的貼牆蹲踞練習等,可直接訓練到膝蓋周邊肌肉肌力。次之則為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健康操、有氧舞蹈和太極拳或快走等。
爬山、爬坡雖然有助體適能訓練,但對膝蓋來說並不是好運動。另外,上下樓梯、負擔重物等都會加深膝蓋磨損。
蕭敬樺說,正確的走路姿勢,與腰、脊椎、髖關節及膝關節高度相關;若是脊椎、髖關節疾患致走路姿勢異常,會對膝關節有負面影響。鞋子應盡量挑選有緩衝、避震效果的軟墊或氣墊。
蕭敬樺說,適合一般民眾與膝關節退化病患的日常護膝運動如下,1日3次,每次每組運動做3個循環:
1.股四頭肌強化運動:身體坐正,右腳伸直、腳板朝上,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1組循環。
2.抱膝運動:身體坐正,將右膝靠進身體抱膝,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1組循環。
3.壓膝運動:將右腳打直,雙手輕壓膝蓋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1組循環。
4.臥姿平抬腿運動:身體平躺,將右腳上舉約30度,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1組循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