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停止到校上課,有的學生可採遠距教學,有的學生卻因家裡沒電腦而無法上課。(本報資料照)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大幅調高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年成長率至百分之五點四六,對照起近日申領紓困的人潮,呈現出的冷熱兩樣情格外明顯。所謂「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在疫情猛烈衝擊之下,政府、朝野政黨與民間都應更加關注弱勢!
去年雖然台灣防疫有成,但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導致全球GDP萎縮百分之四點三,創下一九二九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後的最慘紀錄。即便如此,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今年一月發布的「不平等病毒」報告指出,去年三至十二月全球富豪的資產,共增加三點九兆美元;全球最富有的一千人,只要九個月的時間就可彌補回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損失,但最貧窮的人要超過十年才能復原。「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也顯示,去年的疫情讓全球貧富不均更加惡化。
去年台灣是否因疫情讓貧富差距擴大?由於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尚未出爐,因此答案仍然空白;但從已知跡象來看,的確不容樂觀。
根據主計總處於四日公布的修正數據,去年台灣GDP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一二,蔡總統也樂於宣揚「蟬聯亞洲四小龍之首」。但以去年全年製造業生產年增率來看,電子零組件業高達百分之十九點三三,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亦達百分之十一點零二;但基本金屬業、機械設備業、汽車及其零件業均為負值。產業落差判若雲泥,確實可能影響這些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以及所得分配。
就在電子資通訊產業高唱凱歌的同時,旅遊業去年至今已減少八千億元收入、估計一萬人失業,他們的處境可能比去年製造業生產年增率為負的從業人員還糟糕。若將觀察點放到五月十九日全台三級警戒之後,根據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系副教授黃正聰估計,觀光餐飲業每天會損失四十四億新台幣,其中觀光業一年將蒸發八千億。無疑地,觀光餐飲業及其從業人員,將是主計總處大幅上修今年GDP成長率之下的超弱勢產業。
產業有強弱之別,由於疫情而停止到校上課的學生們,也因經濟、家庭、地理等因素而浮現遠距教學中的弱勢。有的班級調查,全班所有學生家裡都沒有電腦、手機,因而無法上課;有的家庭因隔代教養,學生的阿公、阿嬤不會用電腦、手機而無法上課;有的偏鄉基地台距離遙遠,有電腦、手機也因訊號不穩而干擾、甚至無法上課。這些學生的學習進度如何?令人思之不安!
社會上固然有弱勢,但也有社福團體協助弱勢;但在疫情狂掃之下,社福團體也是苦撐度日。食物銀行安德烈慈善協會日前寄出七千箱食物協助弱勢度過難關,他們呼籲社會大眾繼續捐款支持;創世基金會在短短一周內專案捐款驟減五成,發票、尿布、奶粉等捐贈物資統統下滑;彭婉如基金會承辦公共托育家園,但因停課退費一半,執行長王兆慶正苦惱著發不出老師薪水。類似的狀況,還出現在喜憨兒基金會、伊甸基金會等等,他們在扶弱的同時,也需要得到政府及社會大眾關愛的眼神!
經濟學家席爾斯特別關注經濟發展的三個問題:失業、貧窮、所得分配不均。在疫情的無情攻擊之下,台灣可別只將關注焦點放在GDP成長率,而更應以「民胞物與」為念,避免已陷於失業、貧窮與所得分配不均中的弱勢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