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總統(右2)澄清她沒說「一定要在什麼時候」打「高端」疫苗,證明包括她在內的全體國人「希望」破滅。(取自總統府網站)
在美國援助台灣兩百五十萬劑莫德納疫苗之後,台灣能夠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人數持續增加。但相較於世界各個國家地區的接種率,乃至於台灣足以群體免疫的需求而言,目前台灣已到位的疫苗數量仍然遠遠不足,蔡政府仍須付出更大的努力,讓台灣跟得上國際疫情回穩的腳步,避免台灣與國際社會之間出現巨大落差,且繼續衝擊經濟活動與正常生活秩序。
截至六月二十日為止,包括美國和日本捐贈、世界衛生組織主導的全球疫苗分配平台(COVAX)、台灣自購疫苗在內,目前台灣到貨、可運用的疫苗數量約為四百八十六萬劑。其中美國的兩百五十萬劑無疑是「及時雨」,且超過已到貨量的一半,因此不僅蔡政府,台灣朝野及人民都對美國心存感謝。
但務實來看,根據最新統計,全球每百人施打疫苗數已達三十三點六劑,但台灣僅約六劑,顯然與全球平均數相差甚遠,更遑論與以色列、英國、美國、南韓、日本等國家相較。其次,以達到群體免疫的疫苗施打率六成計算,台灣所需疫苗數至少要有約兩千八百萬劑,目前台灣還不足至少兩千三百萬劑,這也正是蔡政府所必須努力的最基本目標!
再進一步觀察,包括美國、G7在內,國際社會捐贈疫苗的對象不是中低收入國家,就是透過COVAX分配,蔡總統談及經濟成長時,總愛說「台灣是四小龍之首」,如今台灣卻淪為疫苗捐贈對象,的確難稱光彩。更何況,國際捐贈只能算是「看天吃飯」,並非完全「操之在我」,自購才是「自立自強」。然而,到六月二十日,台灣自購且到貨的疫苗僅約五十一萬劑,COVAX分配約六十一萬劑,相加之後對台灣仍然只是戔戔之數,距離足量還甚遠矣!
至於先前蔡政府力捧的國產疫苗,蔡總統二十一日透過電視專訪澄清,五月十八日她說「希望在七月底之前,供應第一波國產疫苗」,七月只是一個「目標」,但沒有說「一定要在什麼時候」打「高端」疫苗。蔡總統的澄清,一方面也算坦承高端疫苗七月底前無法供國人施打,證明包括她在內的全體國人「希望」破滅,另一方面也可滿足她「自圓其說」的需求,堪稱「刀切豆腐兩面光」。
儘管蔡總統能為自己的說法「趨吉避凶」,但六月八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八月底前有約一千萬劑疫苗到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補充說其中「預估一百多萬劑」國產疫苗;在蔡總統澄清後,陳時中的說法還算不算數?還是陳時中也可以順著蔡總統的邏輯澄清:「只是『預估』,沒說『一定會有』」?
再按照蔡總統的邏輯,五月十三日她說「我們向國外訂購的疫苗,六月後會進入分批交貨期」,是否可解讀為只要是六月之後分批交貨,哪怕是從明年、甚至後年開始分批交貨都算是兌現承諾?倘若如此,豈不是飾詞狡辯?從此以後,媒體、全體國人聽總統說話不僅要聽仔細,同時更須字斟句酌,最好還能倒背如流,引用時更應一字不差,否則誤解總統說法豈非罪過大矣!
持平而論,蔡總統的澄清的確能獲得部分國人接受,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疫苗數量遠遠不足。蔡總統及蔡政府與其花費心思為先前的跳票賦予新解,倒不如全力務實籌足國人所需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