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院長:健保不改革 醫療品質難維持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醫學會與台大醫院本週六接連兩天將舉辦高峰論壇討論健保應何去何從,及未來應如何面對疫情等議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8日強調,醫學界不可能為無米之炊,尤其面臨嚴重之高齡化,醫藥支出會持續增加,健保也必須要有所變革。 台灣醫學會每年針對重要醫療政策、國內熱門社會議題,以高峰論壇邀集各界人士交流、討論,今年將於11月11日至12日舉辦,台大醫院於8日召開會前記者會。 吳明賢表示,醫療要滿足3大需求,第一是醫療可近性,要讓民眾「看得到病」,第二是「看得起病」,第三則是要「看得好病」,台灣醫療品質必須要繼續維持。但建保制度卻不敢面對的現實,更不敢調漲保費,且政府投入醫療照顧之GDP占比偏低,還有社會高齡化導致的醫療成長,但健保支出卻無法配合增加,導致新醫療科技引進緩慢。 吳明賢指出,且政府放任自費醫療亂象,已造成醫藥界有所偏斜,只有神經外科跟整形外科不會缺人力,但其他內外科卻招不到新血。而台大醫院是正派經營但都是靠著業外收入在經營,這都是不能說的秘密,所以要趁還沒有完全發生、但已經部分在發生,必須要好好去考慮。 台大醫院指出,兩場高峰論壇為「全民健保的現況,挑戰與未來」,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擔任主持人。另一主題為「COVID-19防疫工作之檢視與未來整備規劃」,由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衛福部疾管署莊人祥署長共同擔任主持人。 在特別演講部分,有台灣醫學會學術演講獎,邀請台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演講,主題為「由菌相平衡到益生菌的發展」。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由台大醫學院外科徐紹勛教授演講,主題為「台大醫院肺臟移植的發展簡介與未來展望」。故杜聰明博士紀念演講獎,由台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潘俊良教授演講,主題為「蟲心開始:以線蟲探索記憶的奧秘」。

Read More

為生而婚 7年來降至25%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人工生殖法》再掀討論,醫揭女性生育自主意識高,近期調查顯示,為了生孩子而結婚的比例,2016年調查顯示有50%,但到了2023年僅剩25%。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何信頤醫師指出,近年女性生育自主意識逐年提升,再加上晚婚、晚育已成趨勢,多數單身女性甚至已結婚之異性夫妻,多會選擇先進行時程較短的凍卵療程,保留未來生育選擇權,並不急著立即生育。 何信頤表示,臨床上也遇到不少來凍卵的單身女性表示並不想結婚,但卻不排除有生育打算,但受限台灣《人工生殖法》目前僅限夫妻可以實施人工生殖之規定,有在思考未來赴海外尋求相關生殖機構進行單身試管嬰兒療程。 「以前為了生孩子而結婚的比例,2016年調查顯示有50%,但到了2023年僅剩25%!」何信頤分析,近期針對生育自主議題調查了全台超過2000名女性的生育意願,而此項比例的衰退,就是反映了女性生育自主意願不為生育而結婚的最佳例證。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孕前基因遺傳部主任沈思佑醫師說,目前台灣的法律還沒有進步到同性婚姻人工生殖合法化,但是仍有機會赴海外進行人工生殖。她曾經遇過來諮詢的女女同性伴侶,想要使用其中一方的卵子,植入另一方的子宮;但受限台灣《人工生殖法》限制,僅能在台灣先進行凍卵,再自行赴海外尋找「精主」結合胚胎並植入子宮,整個過程不僅費用高昂,更有許多海外求子不可預測的醫療風險,都是許多想生育的同性伴侶會遇到的難題。 沈思佑指出,台灣自2019年通過同性婚姻法已超過4年,社會上對於同性配偶及公平平權議題已有相當程度的共識,從「平權」及「公平正義」角度進行討論,既然同性婚姻已通過多年,社會上對於平權意識已有極高共識,異性夫妻可以透過試管進行生育,法律上也應給予有婚姻關係的同性伴侶配偶有同等的法律保障。

Read More

防疫白皮書 聚焦物資國產化

台大醫院與台灣醫學會宣布將召開高峰論壇,就「全民健保的現況,挑戰與未來」、「後疫情時代醫療面對之問題」等進行討論。(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長莊人祥8日指出,已邀集學者專家就後疫情時代防疫白皮書召開20次討論會,白皮書共有8大項主題、9大章節,目前正在最後檢視階段,疾管署並將修正傳染病防治法,以因應未來更大規模之傳染病之需要。 莊人祥表示,白皮書內容疫情監測與預測、醫療應變、疫苗藥物及快篩試劑、口罩及防疫物資、邊境檢疫、資訊科技、校園防疫、風險溝通等共8項議題,名稱暫定為「後疫情時代防疫白皮書」,經邀請學者專家提供意見,目前已完成初稿。 莊人祥指出,白皮書主要是為了未來一旦再出現大規模之新興傳染病,政府與民間能有準備、應變的計畫,政府過去就是運用SARS防治經驗,才能在遭遇新冠病毒疫情時,能快速敏捷的應對,立即成立指揮中心。 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指出,防疫藥品、物資國產化是對國安很重要的議題,不管是疫苗還是快篩試劑,政府還是要支持讓國內有足夠量產的能力,以高端疫苗為例,高端是比較安全的傳統蛋白質疫苗,速度上會比mRNA疫苗來得慢,而在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幾乎沒有病例,所以要進行疫苗試驗是非常困難的。 張上淳指出,當疫情爆發後,如果要進行3期測試,則面臨醫學倫理的問題,是否能認部分民眾只打安慰劑去面對病毒來獲得實驗數據,到了後期,包括莫德納疫苗等其他疫苗也都是用免疫橋接來替代,並不是國產就是比較不好的,期待大家未來用科學的證據來討論。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媒體在防疫上也扮演重要角色,非常多不實訊息都是由媒體來傳播,事實上高端疫苗的1期、2期試驗是得到國際肯定的,防疫是靠科學,而非政治,台灣雖然小,卻是臨床試驗的大國,做出來的產品,不會比國外差。

Read More

〈中華文薈〉文是「前行與回望」斷續拉扯的路

文/圖 林佳樺 多數人與外界溝通的媒介是口說,怕生的我則用寫字或簡單繪畫,長期下來,我下意識認為筆比口更能表達我的所思所感。 從小跟在開藥鋪的外婆身邊,看著大人每天記錄藥材的供需量、求診病歷,我也養成隨筆記錄的習慣,每天撕下的日曆背面、塗鴉本記載了生活瑣事,也許是當天的餐點,有時是上課神遊時的白日夢。由於個性害羞又不善言辭,當前座同學轉頭過來聊天時,我的塗鴉及文字便可以讓對話不斷線。 有人曾問何時埋下創作種子?我不太清楚確切時間,只覺得書寫瑣事、心情時能讓自己專注、靜心且快樂。不明白是因為書寫讓自己快樂的心情支撐自己經常創作,因此文章漸漸地得到旁人的關注,或者因為文章受到旁人注意,所以才沉浸在書寫的快樂裡?但我確定,做自己快樂的事,這條路可以讓自己走很久、很遠。 我原以為自己在寫作路上不會繞路。碩士班時把一半時間挪來創作,一寫便是一、兩萬字,荒廢了論文,教授勸要把握時間,朝學術研究邁進,我沒有堅持對創作的熱情,而是選擇了師長認可的方向。學術路真不好走,有時找完海峽兩岸資料,才發現想寫的論文主題已被對岸研究過了;想走回創作,但學術路已走了近半,放棄了豈不可惜?加上工作主管不允許我留職停薪太久,只好半工半讀,結果勞累過度,造成免疫系統失調。 楊書軒、林佳樺、陳怡芬合影。(左至右) 成家後,職場、家庭,加上長年不孕症治療、育兒,四頭燭火常燒得心焦,長期無法安睡,導致免疫系統失常加劇,罹患甲狀腺疾病。某次候診,醫生看到我在閱讀,建議可用書寫方式寫出焦慮或陰暗,身心也許就能漸漸光明。 我開始在部落格書寫光與暗,光的公開示人,暗的鎖碼,只有兩、三好友能看,若發表在報刊,僅寫光明面。寫作很辛苦,我常在晚上搭乘時空機,回到某個時間點停留數小時,再回到現在,準備隔天的工作與家事,如此,一週數次或數十次。 此時的書寫沒有小時的快樂了,文字不是麻醉劑,沒有減輕苦痛,我必須回想過往某事的不圓滿,或是回溯自己治病過程、病後心態調適,及藥量加重時心情相對的萎縮,這些未結痂的疤,因書寫時的回憶又再度出血,每次下筆,彷彿又進了一趟手術間。 傷痛的文字,輕重不好拿捏,一篇文章往往刪修多次,眠夢中似乎仍清醒地思索謀篇,著實影響睡眠。不久,身體亮起紅燈,必需手術,剛出生的兒子又患有嚴重氣喘,常掛急診。家人不贊成我繼續寫,如果身體垮了,家庭怎麼辦?長輩也勸,家平則事事安,想做的事,等孩子大了再慢慢完成。 可是,那道光應該就在隧道之後啊,已經起步了,怎麼捨得放棄? 我提筆書寫一年後,友人看到我發表在報上的文章,說,我的作品中,某些深層的事避開了。是的,深層內在鎖在我的部落格或心中,發表的文章,我刻意躲避某些深洞,不想讓讀者明顯地找到「我」,我有人情包袱,不想把背光面公諸於世。 《守宮在唱歌》立體書封。 「生作品如同生小孩,一定會痛,你不想痛,那就別生了。」好友客觀地建議。對於邀請讀者進入寫作者的內在幽微,我著實掙扎,但作品若不往下挖,模模糊糊,如說話吞吐不清、不乾不脆。我猶豫了,自己真的適合寫嗎?但字,又是代替我說話的發聲器。 萌生停筆念頭時,詢問阿盛老師自己內心的疑惑:「老師,我真的能寫嗎?」 「能。」老師這個字是定心丸,鼓勵放心下筆大是好。但探掘內心的力道不好拿捏,有時喜怒偏頗,下筆時對某人某事失之客觀,我謹記袁瓊瓊老師曾說:「事情不能結果論,要看生命的流向。」慢慢地耗費許久時間,一篇篇書寫故鄉、家族,讓我在難過、溫馨、想念中,漸漸學會對過往諸事平心靜氣地咀嚼。 曾被問過為何書寫?我想,是在尋根吧,第一本書《當時小明月》是尋家的根及追溯內在性格養成的源頭;第二本想探索如此個性的我,情感婚姻長成了什麼形狀? 從未有人教我愛情是什麼?如何選伴侶?害怕投入一段感情,總是對兩人的遠方充滿著不安,一路走來繞了許多彎道岔路、歷經跌撞。在第一本拙作中,我不斷猜測是否因為幼年無預警地被送去鄉下寄養,長大後與人交往,總擔心是否會在某個時候被丟下?也因如此,明知對方漸漸地不適合自己,我仍是硬撐,不想當先放手離去的那種人。由於和原生家庭較疏離,成家後夫妻兩人歷經磨合後,便想讓家裡充滿小孩的笑與哭,之後是想努力達成女兒渴望有伴的心願,即使自己是不易受孕體質。 由於自己幼年時家的不圓滿,我更想讓自己的家完滿,想兼顧職場家庭,扮好人妻人媳人母,這些多重角色常引發內在的拉扯,內心著實渴望平靜快樂,但天天,時間被諸多雜事壓縮,平靜真不簡單,別的女人如何調適呢? 尚未解惑,我反而先被親友們詢問不孕事宜。婚前體檢時,我才知體內有顆卵石般的肌瘤,不易受孕,服用數月排卵藥劑竟幸運有了消息。正以為自己累有福報,接下來竟然走了八年的不孕路,才學到:生過小孩的母親也會有生育不順的問題。 女兒曾在不孕診間陪我度過漫漫下午,雖然母女倆歷經數十次的失望,但我已經比從未嘗過人母滋味的他人幸運多了。八年裡,我走過三次流產、吃藥打針開刀,嘗試凍卵、試管……,常讚嘆女人的子宮既小又大,堅韌又柔軟,包容疼痛不適又能孵育新生。多麼驕傲,我是女人,也多麼無知,婚前竟不知道要珍重身體,月信來潮時冰飲不忌,論文工作繁忙,月事遲到數月也不以為意,也許我的不孕其來有自,希望此書能讓大家更懂得疼愛自己。 《當時小明月》書照片。 曾被研究女性主義的好友調侃,女人何必被孕事綁住,情慾之事流於依照排卵日來按表操作的「功課」,再誘人的天菜陳列眼前,都會倒盡胃口,我們要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 明白好友心疼我。展開不孕療程是我深思後的決定,無人強迫,我是身體的主人,決定在腹內孕育新生。花的種類繁多,有適宜戶外伸莖展葉,也有植於盆栽、安於室內,只要有足夠的日光水土,都能是一隅風景。 於是,我從一個在病院候診、想找尋如何在家庭職場平衡的人,漸漸成為能給予他人水土日光的救援手,不是自己多麼了不起,而是求助我的女人女孩多麼需要同溫層的慰藉。我只不過提供一張紙巾、一句安慰、偶爾是曾吃過的補品藥膳,都能在她們內心埋下希望的種子。 擔心自己的愛情婚姻的長相與他人不同,女人也不一定要走女孩、女人到母者的路啊,我姊姊不婚,許多好友誓當頂客族,每位女性的選擇不同,都有各自的課題,此書能引起共鳴嗎?想起結婚之初我也曾帥氣地宣布:不生,但某天,真心萌發想擁有自己血脈的渴望就如火山般噴發,內心那個名之為母親的想望、日夜不停地在呼喚。 寫作並非述說自己多麼辛苦,世上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我只是藉由我,看到某些人如我一般困在童年的坎,看到選擇步上婚姻路的某些女人的縮影。但我不能代表他們,也沒這個資格,只是當讀者能由創作的文字引發一些感觸,那書的存在就有其意義了。 林佳樺簡介 降生在涼風忽起的割稻月。喜歡秋冬又畏寒;青春期眼尾已游進了魚群,身高卻迷你似孩童;幼年渴望離家到都市求學,北漂後、時不時夢回故鄉蘭陽。種種自我互斥,讓性格極矛盾,其間的裂縫,成為文字的出入境大廳。 出版過兩本散文書。擔心別人問:下本想寫什麼,卻明確知道下一餐想吃什麼。年輕時會計劃未來想做的事,現在人生走了近半,始覺計劃無用論,耍點小廢,吃好睡好,倘能外表內心美善,留些還不錯的文字,此生足矣。

Read More

婚後5年才備孕…41歲女卵巢功能下降 做試管得子

醫師林智偉說,卵巢衰竭的婦女在生育方面,最主要面對的難題是懷孕率與活產率的下降。(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1歲陳小姐結婚5年後開始備孕並至婦產科門診諮詢,經抽血檢查,證實已有卵巢儲備功能降低情形,接受醫師建議直接做試管嬰兒,經過2次取卵手術,及2次的胎胚植入,終於順利產下一名寶寶。 成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林智偉表示,現代人有晚婚晚生趨勢,許多人在追求生育目標的歷程中,遭遇到「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的議題,而這也是不孕症醫師不斷面對與努力克服的主要困境之一。女性出生時卵巢中約有100-200萬個卵子,通常每次月經週期只排出1顆成熟卵子,其餘則自行凋亡;女性終其一生僅自然釋放400-500顆卵子,正常情況下卵子庫存會逐年下降,國人平均停經年齡在45-55歲之間,而在進入停經前,因卵巢功能下降,可能已對生育能力造成影響。 他說,年紀是造成卵子存量下降主因;而當卵巢在40歲以前失去正常功能,便是「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或是俗稱的「卵巢早衰」。除原發性沒有特別原因的卵巢早衰,有些則是因為先天染色體異常、基因突變、感染、自體免疫疾病、代謝性疾病,或曾經接受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抽菸等原因造成。通常會發現卵子存量下降,除了因生育問題就醫查出來,月經週期的變化也可能是卵巢衰退的表徵之一。像卵巢早衰的患者,可能經歷熱潮紅、盜汗、性交疼痛等停經相關症狀;至於先天性卵巢早衰的患者,甚至可能不曾來過月經,更是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林智偉說,對於卵巢衰竭的婦女,在生育方面最主要面對的是懷孕率與活產率的下降,即使在不孕症治療中,有許多致力於提升懷孕率的療程與輔佐藥物可用,但治療困難度與漫長的治療歷程,對婦女造成身心與經濟壓力,甚至有些人40歲就可能停經了,因此,生育大事宜及時規劃。

Read More

瘦瘦筆偽藥流竄 食藥署籲勿購

食藥署指出,發現俗稱「瘦瘦筆」的Ozempic注射筆偽藥在市面流通,提醒民眾切勿上網購買。 (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8日指出,歐盟和英國發現俗稱「瘦瘦筆」的Ozempic注射筆偽藥在市面流竄,包裝以德文標示,包裝顏色和原廠不同,且沒有中文書和國內藥品許可。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指出,瘦瘦筆為處方用藥,不得網購,民眾一定要注意,使用未經核准藥物恐會傷身。 陳惠芳指出,歐洲藥品管理局在今年10月18日公布「Ozempic」發現偽品流通,經查國內目前有核准相同英文品名的藥品許可證,但案內藥品無中文標示及許可證字號,非屬我國核准藥品,療效及安全性未經確認,服用後可能產生危害。 食藥署指出,一般俗稱的「瘦瘦筆」是指含腸泌素用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目前共核准4款,均為處方藥,分別是每週使用的「易週糖(Trulicity)」、「胰妥讚(Ozempic)」,與每天使用的「善纖達(Saxenda)」、「胰妥善(Victoza)」。目前僅核准「善纖達(Saxenda)」可用於減重。 食藥署表示,偽藥外包裝使用德文,顏色與原廠不同,應屬於偽品,我方已通報歐盟與英國發現Ozempic注射筆偽藥。 陳惠芳表示,在台灣有與Ozempic相同英文品名的藥品許可證,但若外包裝沒有中文標示及台灣許可證號,就屬未經核准藥品,療效及安全性未經確認,可能對身體產生危害,請民眾不要自行從國外,或網路等通路購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