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人壽暖心服務 陪伴保戶過好年

元大人壽暖心服務,陪伴保戶過好年。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長達9天的春節假期即將到來,為因應保戶於春節期間的資金需求,元大人壽在春節連續假期前夕,提前給付過年期間應發放的生存保險金及滿期保險金,而針對年節前有短期資金需求的保戶亦可運用保單借款,來緩解資金調動壓力。此外,元大人壽提供春節期間不打烊的客戶服務,保戶可透過客服專線或24小時智能客服獲得所需服務,希望以暖心服務陪伴保戶迎接新年。 元大人壽針對生存保險金、滿期保險金,給付日為1月24日至2月2日(含)的應給付件,將提前執行給付作業,讓保戶可於年節前收到應給付之保險金,若保戶選擇電匯給付者,將統一於1月23日匯款,若選擇支票給付者,將分批於1月17日前寄發支票。元大人壽提醒保戶,應留意保單狀態以免影響上述給付,若因保費繳費期次不足、繳付保費的支票尚未兌現等原因而不能給付,則須待原因排除後始能執行給付作業。 保戶若有申請保單借款的需求,元大人壽提醒,先備齊保單借款申請文件,至遲於1月22日(含)前送達元大人壽,即可於1月23日前完成匯款作業,讓保戶在春節期間擁有資金調度的彈性。需要注意的是,申請保單借款前,務必詳閱保單借款約定書,充分了解相關約定,並注意繳息還款時間,以維持保單效力,使保險保障功能不受影響。 元大人壽提醒保戶,農曆春節期間若有出遊計畫,可透過網路投保旅行平安險,投保方式便利並享有安心保障,旅遊盡興且無後顧之憂,若在海外旅遊發生緊急事件,可撥打24小時緊急救援專線+886-2-6619-9233。此外,過年期間若有服務需求,可以撥打元大人壽客戶服務專線0800-088-008,每日上午9點至晚間10點皆有專人接聽服務,其餘時間,保戶可選擇語音留言,將於上班日由專人電話回覆;或透過官網「保戶園地」專區進行理賠、保單相關服務查詢、資料變更等服務,提供不間斷的春節服務。

Read More

車用散熱系統風扇大廠金興精密股票14日上市

  金興董事長施春景(左三)、證交所總經理李愛玲(左四)、福邦證券董事長黃炳鈞(右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由福邦證券(6026)輔導、主辦承銷的車用散熱系統風扇與車用空調系統鼓風機專業大廠-金興精密(7732)上市案,今(14)日以每股40元正式上市掛牌交易,早盤以43.6元跳空開高後,一度衝高到44.7元,漲幅逾11%,新股上市密月期隱然啟航。 金興精密主要業務專精於售後維修市場提供各式車款之散熱風扇及鼓風機,持續提升研發能量,從傳統風扇跨足至未來市場主力之無刷風扇及其Lin Bus(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通訊協定產品技術逾10年,開發能力及產品品質深獲客戶信賴。具有多車款覆蓋、快速因應客戶需求以及高效研發技術能力為核心競爭力。公司佈局泰國廠產能,積極開發國際車廠與Tier1客戶,可望享有產品銷量成長,進而帶動業績表現。金興精密113年度自結營業收入較112年度成長5.03%,業績持穩成長。 根據S&P Global Mobility統計,目前北美汽車平均車齡已提升至12.6年,AM零組件的價格約在OE價格的20~30%;當前每單位的汽車零組件成本受人工和通膨等因素提升下,有望帶動消費者採用AM零件的意願。在電動車方面,全球各國持續朝向淨零減碳的目標下,透過補貼和碳排放政策推動需求,金興精密加速提升電動車散熱產品的技術與生產精度,進一步增加產品在電動車市場的覆蓋率,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將可帶動公司業績成長。 在中美貿易戰加劇下,促使歐美汽車零組件廠商加快產地移轉,金興精密具備台、泰兩地非中產地優勢,可望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轉單及電商蓬勃發展,帶動業績成長。近年來,金興精密以全球市場多元佈局角度,在北美、中南美洲及新興市場持續擴大市場觸角,並積極跨入汽車OES市場,其泰國廠區的生產能力符合整車所需的零組件生產要求,係金興精密跨入OE市場供應的機會。 展望未來,金興精密將持續推動無刷電子風扇自動化生線,並透過模組化和自動化生產,持續精進製造,並積極與拓展OES業務,在車用領域擴展商機,並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成為全球汽車零組件領導廠商。

Read More

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

團體組得獎者與一眾長官合影。(農業部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表揚在食農教育推動具有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農業部今(14)日舉辦「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特別蒞臨頒獎典禮致詞表達祝賀之意,肯定各得獎人對食農教育的努力與貢獻,並親自揭曉特優獎得主與頒發各獎項,表揚各得獎人於推動食農教育的卓越貢獻。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表示,食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人與食物、農民、土地的鏈結,農業部將持續加強對食農教育的支持,與社會各界合作,深化食農教育的成果。 個人組得獎者與院長部長合影。(農業部提供) 農業部指出,本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是食農教育法立法後,首度辦理的國家級食農教育獎項,共有273位報名者,經過初審、複審與實地訪查三級評選,最終選出15名得獎人,涵蓋了農業、教育領域,並涉及學校、農民團體、民營企業與公益法人等多個角色,展現食農教育的多面性及各界的重視與貢獻。 廖肇瑞老師、家福股份有限公司與池上鄉農會,分別榮獲本屆個人組與團體組的特優獎。廖肇瑞老師以食農教育打開特教班學生的學習大門,並透過校園食農實踐,讓特教生成為校園中的食農小老師,展現食農教育帶來改變的力量。 家福股份有限公司推動「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組織「產地之旅」,讓消費者瞭解友善農業與地方文化,並將賣場打造成食農教育場域,增加友善農產品銷售及深化消費者對永續農業的認識。 池上鄉農會以「池上米」產業為基礎,在「金色豐收館」提供多元食米教育體驗,並整合在地農民與學校,將米食融入均衡飲食推廣,把池上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稻米產地與食農教育示範基地。 個人組優等獎部分,曾志華老師致力校園系統性食農課程及減少剩食;蕭淑芬園長克服都會腹地限制,打造都市幼兒食農教育的綠洲;第二屆百大農李法憲,推動社區支持農業與整合農村青年,打造出梓官地方的食農品牌;龔建嘉獸醫師創立鮮乳坊推動鮮乳食農,深化消費者對國產鮮乳的認識與支持。 在團體組優等獎,冬山鄉農會將閒置倉庫改建成良食農創園區,攜手生產端提供民眾食農體驗,培養民眾對國產農產品的認識與支持;灃食飲食文化基金會以全國性的計畫,讓食農教育深入全國校園。而洄遊吧有限公司、養殖漁業基金會及高雄新港社區發展協會,則發揮新創企業、公益法人及社區的力量,推動食魚教育,促使國民識魚、知魚,進而愛上吃魚,提升對永續漁業的理解。其他得獎學校如:羅東幼兒園、北斗國中及南隆國中等,也以在地農業特色設計食農課程,深化學生食農素養。 農業部特別頒發「食農教育特殊貢獻獎」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林如萍教授,表彰其在食農教育的特殊貢獻。林教授致力於食農教育研發及輔導推廣,提出臺灣本土食農教育ABC 模式及三面六項架構,已為當前各界推行食農教育的重要參考,並持續為食農教育永續發展提供建言,是臺灣食農教育的重要推手。 農業部強調,「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不僅是對得獎者的肯定,更是對食農教育未來發展的鞭策。該部期待透過此獎項,建立食農教育的發展標竿,激勵更多的食農教育工作者,投入食農教育的推動行列,促進全民食農教育目標達成。 農業部表示,期待藉由本屆獲獎者的經驗與成就擴散,激勵更多力量參與食農教育。另針對有意辦理食農教育的大專校院、法人團體或農企業,該部提供「114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補助計畫」,申請期自114年1月20日至114年2月20日截止。歡迎各界研提食農教育推廣計畫,相關補助規定與申請簡章,可至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https://fae.moa.gov.tw/計畫申請/申請資訊) 查詢。也期待未來透過食農教育相關獎勵與計畫,鼓勵更多的學校、企業與民間團體,共同投入食農教育推廣工作,共築臺灣食農教育的美好未來。

Read More

屏科大舉辦境外生春節同樂會

屏科大舉辦「蛇Prise境外生春節同樂會」,現場充滿歡笑聲與年節氣氛。(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屏科大國際事務處為讓千里來臺就讀的境外生也能感受即將到來的春節氣氛,特在校內第二餐廳舉辦「蛇Prise境外生春節同樂會」,規劃「畫蛇添足-春聯臨摹接力賽」、「蛇圓仔-手作搓湯圓」、「蛇能生巧-紅龜粿製作體驗」、「折蛇稱奇-摺紙及剪紙體驗」,以及品嚐現場製作的湯圓及紅龜粿等一連串結合蛇年與米食文化的應景活動,讓境外生們在驚喜與歡樂中認識即將到來的農曆蛇年,並與教職員共度了一場兼具文化與交流的同樂會。 同樂會以「畫蛇添足-春聯臨摹接力賽」揭開序幕,由該校教職員及境外生組成隊伍進行競賽,各隊競賽的文字兼具簡單與複雜筆畫,大部分簡單的筆畫難不倒參賽者,遇到筆畫較複雜的文字,再配上現場緊張的背景音樂聲與觀眾加油歡笑聲,過程妙趣橫生。 接著由該校研究總中心古佳峻老師詳實介紹臺灣米食文化的歷史由來,現場分三組同時進行「蛇圓仔」、「蛇能生巧」及「折蛇稱奇」活動,每組依序輪流手作搓湯圓、作紅龜粿與紅龜粿吊飾、摺紙及剪紙體驗,參與者都非常融入體驗,讓境外生們覺得很新奇,倍感新鮮,表示很有年味。 活動尾聲,大家一起品嚐現場手作煮好的熱呼呼湯圓及蒸籠中的紅龜粿,在氤氳溫暖又歡愉的氛圍中,屏科大教職員生與境外生們共度了一場溫馨的「蛇Prise境外生春節同樂會」。

Read More

針對協和電廠 台電發布6影音強調工商界支持聲音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電今(14)日針對協和議題發布影音,展現基隆工商界支持的聲音,在地領袖拍影片力挺協和改建,強調不能要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 針對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台電近日發布6支影片,呈現在地工商團體的心聲,多位產業界人士共同表達對穩定供電的期盼,呼籲社會正視協和改建的重要性。 《協和改建已延宕太久 工商界盼早日通過 以利產業發展》 從經濟發展面來看,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副總會長魏雅庵表示,企業需要穩定電力,他感嘆:「協和改建拖六年太久了」,期盼早日通過協和更新改建計劃,以解決產業困擾。基隆市六堵科技園區理事長吳宗寶指出,AI是現今潮流,他非常希望能發展AI,但發展AI需充足電力,地方政府若要招商投資,應優先做好電力建設,因此他支持協和改建。 基隆市商業總會理事長鄭錦洲也說,做生意一定要有電,「不能要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他認為,協和改建不僅能穩定供電,且協和接收站未來將在基隆港外面增加三道防波堤,基隆港可以利用台電已做好的防波堤,加做深水碼頭,讓更大的船進來。 《東移方案降低影響 漁會消除疑慮 勞工朋友已經能接受》 從生態面來看,基隆區漁會理事長簡建輝坦言,當初聽聞台電協和更新改建計畫時曾有疑慮,但經多次溝通和協調後,台電採納專家學者及在地民眾的建議,從原先填地面積30公頃,至現今東移方案減少到約14公頃。台電也請教生態復育專家,確認東移後對珊瑚影響較小,因此基隆區漁會支持協和更新改建。 基隆市總工會理事長江定發也表示,由於台電二次修改方案,他發現對於生態的影響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麼嚴重,儘管電力建設多少會帶來影響,但台電已將影響降至最低,在基隆需要發展的狀況下,勞工朋友已經能接受。基隆市電器裝置職業工會理事長陳誠修則指出,他就住在協和電廠附近,協和油轉氣可減少空污排放,希望此次環評可以過關,讓大家有足夠且低碳的電力可使用。 影片連結: 協和改建拖六年太久了 早日通過解決產業困擾 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副總會長 魏雅庵 https://youtube.com/shorts/GTbmQxPnVYs 我贊成讓基隆四接案通過 協和改建基隆好處多 基隆市商業總會理事長 鄭錦洲 https://youtube.com/shorts/YwoeaiCO_GY 基隆要發展AI 期待協和早日改建完成 基隆市六堵科技園區理事長 吳宗寶 https://youtube.com/shorts/U0dQku9w8ZE 支持協和復育海洋生態 台電多次協調溝通漁會 基隆區漁會理事長 簡建輝 https://youtube.com/shorts/OBzLw023-Vo 協和經二次修改減輕影響 勞工朋友已能接受 基隆市總工會理事長 江定發 https://youtube.com/shorts/ofSR6K8fZ_o 協和改建減空污 在地最有感 基隆市電器裝置職業工會理事長 陳誠修 https://youtube.com/shorts/-SCmkCx0Gx8

Read More

吃素會「骨質疏鬆」?除了補鈣還要補什麼?家醫科醫師來解答!

家醫科洪暐傑醫師指出,研究顯示素食者確實有較高的機率發生骨質疏鬆與骨折的問題,主要與一些必要營養素攝取不足有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許多人因為宗教信仰、健康問題等原因選擇吃素,但往往會擔心自己營養攝取不足,尤其骨密度可能變差,造成骨質疏鬆的問題。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研究顯示素食者確實有較高的機率發生骨質疏鬆與骨折的問題,主要與一些必要營養素攝取不足有關。 洪暐傑醫師近期在診間遇到一位茹素十幾年的70歲阿嬤,雖然豆腐、堅果、青菜什麼都吃,還是擔心吃純素骨密度會比一般人差,「骨頭會像豆腐一樣脆弱」。洪醫師解答,素食和骨質健康的關聯,還要看個人的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才能給出最適合的建議。 素食者、純素者骨折機率增3成 BMI低、鈣質不足都是可能原因! 洪暐傑醫師在fb粉絲團分享,一項2019年發表於醫學期刊Nutrition Reviews的研究指出,與葷食者相比,素食者與純素者的骨密度較低,脊椎少了0.032 g/cm²,髖骨頸部位則少了0.037 g/cm²,整體骨折機率增加31.6%。此外,純素者的骨密度更差,骨折機率也更高,研究作者指出,在動物性食物中含量較高的特定營養素,如鈣、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維生素B12、維生素D和維生素A衍生物的視黃醇,在全素食飲食中含量較低,可能影響骨骼健康。另有研究指出,每日鈣攝取量低於525毫克,才會增加骨折風險,建議素食者與純素者要確保足夠的鈣質攝取。 還有一項2020年發表於醫學期刊BMC Medicine的研究,追蹤超過54,000名參與者長達17.6年,結果發現,純素食者發生髖部骨折機率是葷食者的 2.31 倍,素食者是1.25倍,魚素者則是1.26倍。研究作者指出,素食者骨折機率較高的原因包含以下幾點: 較低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素食者,尤其是純素食者,通常BMI較低,代表體重較輕,骨骼密度和肌肉量也較低,較無法有效保護骨骼,可能與較高的髖部骨折風險有關。 鈣質攝取不足:純素食者因不食用乳製品,鈣質攝取量遠低於其他飲食組別。鈣質是骨骼健康的重要營養素,缺乏鈣質會導致骨質疏鬆,進而增加骨折風險。 蛋白質攝取不足:素食者和純素食者的平均蛋白質攝取量也低於葷食者。雖然過去有研究認為,蛋白質攝取過量會對骨骼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充足的蛋白質攝取能促進腸道鈣質吸收,並刺激與骨骼健康相關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生成。 其他因素:即使考慮了不同 BMI、鈣質和蛋白質攝取量造成的影響後,純素食者的骨折風險仍然顯著較高,表示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例如維生素 D、維生素 B12 或IGF-1的血液濃度,以及其他動物性食物中豐富的營養素等,可能與骨折風險有關。 不只「鈣質」!醫:補充這些營養素 吃素也能擁有骨骼健康 對此,洪暐傑醫師表示,素食者可以從以下來源補充足夠的必要營養素,讓吃素也能更健康: 鈣質:植物性鈣質來源有深綠色蔬菜(如芥藍、花椰菜、菠菜)、堅果與種子(如杏仁、芝麻)、豆製品(如板豆腐、豆漿),每日建議鈣質攝取量為1000-1200毫克。 維生素D:多吃維生素D強化豆漿、穀物、菇類。空氣品質好時,每天曬太陽10-15分鐘,也有助於身體自然合成維生素D。若檢查發現缺乏維生素D,可考慮補充維生素D3補充劑。 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豆類(如黃豆、黑豆、毛豆)、穀物(如藜麥、燕麥)、堅果與種子,每日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0-1.2克。 維生素B12:補充B12強化食品或營養補充劑。 Omega-3脂肪酸:可從亞麻籽油、奇亞籽、核桃中攝取。 另外,進行適度運動,如重量訓練、快走、跳繩等有氧運動,可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洪醫師指出,只要透過攝取均衡營養素、規律運動與健康生活習慣,素食者同樣可以擁有健康的骨骼!

Read More

早期肺癌患者必看!醫師帶你了解各期別術後復發率、降低復發的方法

現在肺癌的手術方式相當進步,能將腫瘤切除得相當乾淨,但術後其實仍然有復發風險存在。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早期肺癌雖然可以透過手術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但術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性,若想降低復發的機會,術後患者除了定期追蹤以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復發率呢?高雄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湯恩魁醫師帶民眾一一了解! 早期肺癌1B期復發率就有近4成 EGFR基因突變者更高 現在肺癌的手術方式相當進步,能將腫瘤切除得相當乾淨,但術後其實仍然有復發風險存在。湯恩魁主任指出,1A期的肺癌患者若腫瘤大小為2、3公分,術後5年的復發率約在2成左右,但到了1B期就有超過4成的復發率,2期則有近6成,如果是3期就有將近8成的復發機率,這就表示雖然從肉眼看好像腫瘤都已切除得很乾淨,可是體內仍有看不見的微循環癌細胞會造成復發。 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大細胞肺癌等,湯恩魁主任表示,這之中目前並沒有說哪一類型的肺癌復發率特別高,不過有文獻報告指出,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復發的機率會比一般的肺癌患者來得更高一些。 哪些方法能降低復發?術後三種輔助治療可選擇 為了降低早期肺癌復發風險,臨床上會建議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治療。湯恩魁主任提到,過去標準治療會建議第1b期以上患者使用術後輔助化療,而有些第3期肺癌患者可能還會再加上放射線治療,不過現在標靶、免疫藥物進步,早期肺癌術後的主要輔助治療方式便包含了化療、免疫藥物、標靶藥物等3種選擇,每種治療方式可能會伴隨不同的副作用,因此相關副作用需要特別注意,並且需依循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確保用藥安全與治療效果的最大化。。 這3種治療方式在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上都有一定的角色,湯恩魁主任表示,如果患者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有基因突變,就會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像EGFR基因突變,就會建議使用EGFR標靶藥物,標靶藥物可能出現皮膚不適或其他症狀,主動告知醫療團隊並採取適當處理,有助於改善症狀。 湯恩魁主任分享,有位82歲的女性個案,縱膈腔淋巴腺已被癌細胞侵犯,屬於第3A期肺癌又有EGFR基因突變,像這樣的個案術後復發機率真的非常高,不過這名個案術後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追蹤2年都沒有復發的跡象,而且標靶藥產生的副作用較小,也能讓年紀已經相當年長的她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湯恩魁主任提醒,肺癌1A期如果只做楔型切除而且又屬於實體型、微乳突型肺腺癌,復發機會相對較高,此外只要是1B期以上的早期肺癌患者其實都是高復發風險族群,這些患者須特別注意,建議應進行檢測並選擇適合的術後輔助治療。 術前輔助搭配術後輔助治療,有望降低復發風險 湯恩魁主任提到,除了基因檢測外,臨床上也會幫早期肺癌患者檢驗PD-L1,它是免疫藥物使用的一個指標,若是患者經過基因檢測並未發現有基因突變,不過檢驗發現PD-L1有較高的表現,這時就可考慮術後使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早期肺癌治療已經走向精準化個人治療,透過基因檢測、PD-L1檢驗再選擇適合的藥物,可以幫助患者降低復發風險。 湯恩魁主任提到,患者經過基因檢測並未發現有基因突變,其實不是只有術後輔助治療,在術前事實上就可以做「術前輔助治療」,透過免疫藥物加上化學治療後再進行手術,並在手術後接續免疫藥物加上化學治療,對於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同樣也能降低復發的風險,不過也需要注意產生的副作用,如腹瀉、內分泌系統失常及間質性肺炎等等,患者若能及時留意並告知醫師,可更快獲得合適的建議,提升生活質量。另外除了藥物治療,早期肺癌患者術後也要持續注意飲食均衡、運動、生活規律不要日夜顛倒等,才能夠將身體維持在良好的體能狀態,並增加免疫力、抵抗力,減少復發的可能性。

Read More

癌症化療前、中、後飲食該注意哪些?胃口不好怎麼辦?營養師解答!

癌友在化療前就應注意自己的營養狀況,癌症治療前後的營養狀況好壞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成效。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飲食營養對於癌症病友相當重要,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表示,許多研究都指出,癌症治療前後的營養狀況好壞將會直接影響治療的成效,鞏固好自己的營養對治療將會有所幫助。 不過,進行化療後常常會覺得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該麼做才能提升食慾?化療前、中、後飲食營養這部分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黃翠華營養師一一為民眾說明。 化療前注意4重點 好的營養狀況有助治療 癌友在化療前就應注意自己的營養狀況,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好的營養狀態除了能夠作為支持醫師治療計畫的良好根基外,在治療過程中副作用也會比較小,而且更不會因為營養不好而白血球過低被迫中斷治療、影響療效,建議癌友無論有無體重下降,在化療前都應注意以下4大重點: 關注體重: 如果體重偏瘦,建議在進行療程前應增加1-2公斤,或至少維持體重不再下降;如果體重偏胖,此時不是減重的好時機,也不宜再增重,建議待完成療程後再進行減重。 均衡飲食: 除了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外,食物挑選也應多樣多色,這樣能讓自己攝取到許多不同的抗癌防癌營養素。 適度運動: 運動可以幫助身體細胞獲得好的營養與充足的氧。 保持平靜感恩愉悅的情緒: 情緒會影響個人的治療成效,癌症關懷基金會觀察發現常帶著積極感恩心情的癌友治療成效更好,治療歷程也會更加順利。 化療期間胃口不好 可用3方法調整飲食 而在化療期間仍要持續關注自己的體重、營養狀況。不過這時癌友可能會因為治療副作用而有胃口不好、噁心嘔吐、全身倦怠等情形,除了與醫師討論是否能透過其他藥物緩解、改善副作用外,黃翠華營養師建議在化療期間飲食可以注意以下重點進行調整: 消化吸收好風味的食物選擇: 這段期間建議以易消化吸收、質地柔軟、方便吃的食物為優先選擇,以蛋白質為例,如:豆腐、蒸魚、燉雞、蒸蛋等都是好選擇,而全穀雜糧類可以多些變化,如果吃不下飯可以南瓜、地瓜、馬鈴薯、山藥等替代。 在化療期間味覺也有可能變得不一樣,癌友可以依照自己的感覺不需勉強,偶爾想吃重口味一點的也無妨,調味可以有多種變化,如:日式的柚子醬油、歐式的香草植物風味等都可以多嘗試。 少量多餐: 若吃不下平常一餐的量,可以分散成正餐加點心,點心以方便取得為原則,如:豆漿配小雜糧餐包、奶粉加綜合穀粉等,有些時候胃口比較好也可以把握時機多吃一些。 塑造一個愉悅的進食環境: 像是放點音樂、邊看電視等,可以淡化不舒服的感覺,而多活動也可以減少腹脹,讓自己比較可以吃得下東西。 化療後也應吃得健康 審視過去日常飲食進行調整 在化療後,副作用影響越來越少,胃口也會漸漸恢復,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在化療結束後吃個大餐慶祝一下無妨,不過療程結束後建議應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原先的飲食是不是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常有癌友分享原本以為自己吃得很健康結果上完課後才發現其實不然。 黃翠華營養師提到,許多人治療後成效非常好沒有復發大多是因為做了許多改變,在治療後應做好「防癌飲食」,朝向更健康的飲食邁進,吃得健康、規律運動,日子也會過得更好。

Read More

確診多囊腎先別慌 口服藥物有助延緩洗腎!

多囊腎如果沒有獲得適當控制,囊泡會越來越多,進而造成腎功能衰退並走向洗腎的階段。過去,並沒有藥物可以抑制囊泡的生成,不過現在已有新的藥物出現,突破過去的治療困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 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除了年長者以外,洗腎者中年輕族群的比例其實也不容小覷,而造成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洗腎的原因之一就是「多囊性腎臟病」,也就是所謂的「多囊腎」。不過,隨著藥物發展,多囊腎其實已有口服藥物可以精準抑制多囊腎的致病機轉,幫助患者穩定控制疾病、延緩洗腎的時間。 多囊腎為遺傳性疾病 「這些」都是高風險族群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永泰表示,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罹患多囊腎,自身就屬於多囊腎最高風險族群,建議應至醫療院所就診,或前往腎臟科門診做相關檢查。 另外,多囊腎常見症狀包括血尿、泌尿道感染、高血壓等,陳永泰主任提醒,如果容易有血尿,或是反覆的泌尿道感染,尤其是年輕女性,建議應前往腎臟科進一步了解是否為多囊腎,而年輕族群若有高血壓的情況,可能也必須檢查看看腎臟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 多囊腎新藥出現突破治療困境 患者也應破除藥物迷思 多囊腎如果沒有獲得適當控制,囊泡會越來越多,進而造成腎功能衰退並走向洗腎的階段。過去,並沒有藥物可以抑制囊泡的生成,不過現在已有新的藥物出現,突破過去的治療困境。 但是,陳永泰主任提到,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會覺得自己就是因為吃太多藥,腎才會出問題,現在又因為多囊腎要再吃藥,他們認為這只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還有人會服用一些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偏方,反而導致腎功能受損、加速進展到洗腎的階段。 陳永泰主任強調,擔心吃藥而不用藥治療其實是倒果為因,新的藥物不僅不會傷腎,還能保護腎臟、延緩惡化的速度,因此若已診斷有多囊腎,應與醫師討論適切的治療方式,尤其現在有新的藥物出現,透過新的藥物機轉治療,能抑制囊泡生成的速度、有效減緩腎功能衰退,讓患者在更長的時間內免於洗腎,甚至終其一生不用再面臨需要洗腎的風險。 藥物治療須充足飲水 搭配飲食、生活調整等控制疾病 而除了藥物治療以外,患者還要搭配飲食控制、水分攝取、生活調整等,才能讓多囊腎達到良好控制。尤其藥物使用會有多尿的副作用,充足飲水更是重要,陳永泰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新藥是一種抗利尿激素拮抗劑,因此患者會有多尿的情形需大量攝取水份,另外夜尿也是比較困擾的副作用,不過這可與醫師討論,透過調整服藥時間、劑量等來改善。 陳永泰主任分享,臨床上曾有位23歲的女性患者,透過健檢發現有多囊腎的問題,腎功能為62分屬於慢性腎臟病第2期,由於她相對年輕,因此建議使用抗利尿激素拮抗劑治療,在服用藥物後雖然有副作用產生,不過生活仍能與副作用達到很好的平衡,至今已經追蹤了4年多,這名患者的腎功能仍維持在62分,不論是生活品質,或是在腎功能的追蹤上,都獲得很好地控制。 現在許多人也和這名個案一樣,會透過健康檢查來關心自身的健康,陳永泰主任也藉此提醒,民眾健檢完後若發現有異常,千萬別置之不理,應尋求專科醫師諮詢、追蹤,如果有多囊腎應盡早治療,以免腎功能嚴重衰退。

Read More

了解卵巢癌基因檢測重要性!醫建議應檢測「這2項目」助治療方案制定

邱德生教授指出,多數卵巢癌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展至第三或第四期,即便經過手術與化療,仍有 70% 的患者於術後兩年內復發。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基因檢測在癌症治療策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卵巢癌亦不例外。北醫附醫婦產部教授邱德生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建議卵巢癌患者進行 BRCA 1/2 基因檢測以及 HRD(同源重組修復缺失)基因檢測,以協助制定個人化治療策略。這些檢測有助於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例如 PARP 抑制劑和血管新生抑制劑),作為術後維持性療法,從而降低復發風險並延長患者存活期。 卵巢癌術後維持治療:兩項基因檢測助力標靶藥物選擇 卵巢癌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若病情較重而無法立即手術,可先進行術前輔助化療,然後再進行手術,術後通常搭配化學治療。然而,邱德生教授指出,多數卵巢癌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展至第三或第四期,即便經過手術與化療,仍有 70% 的患者於術後兩年內復發。 幸運的是,現有治療策略中包含 PARP 抑制劑和血管新生抑制劑,這些標靶藥物能夠有效減少復發風險。邱德生教授強調,基因檢測在卵巢癌治療中的重要性,正是因為透過基因檢測可以確認癌細胞的分子特徵,從而針對其弱點精準對症下藥。 基因檢測重點:BRCA 與 HRD 的功能與應用 針對基因檢測的具體應用,臨床建議所有卵巢癌患者進行 BRCA 基因檢測與 HRD 基因檢測。邱德生教授進一步說明:BRCA 基因檢測 聚焦於檢查 BRCA 1 與 BRCA 2 基因 是否發生突變,這兩個基因負責修復 DNA 並維持細胞穩定性。若基因突變,可能導致 DNA 修復能力下降,進而增加癌症風險。HRD 基因檢測則評估參與 DNA 修復功能的多種基因 是否異常,從而提供更全面的基因資訊。 標靶藥物選擇:PARP 抑制劑與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應用策略…

Read More